1、諸葛亮的為人處事
善於運用心理戰術的諸葛亮也在空城之計、三氣周瑜、七擒七縱中向我們完美的體現了這一點。正是憑借過人的才識、超凡的智慧以及強大的人格魅力,才成就了他一生的卓越成就,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2、諸葛亮為什麼短命只活了53歲?
在那個時代56不是短命,按平均壽命算屬於高壽了,貴族一般壽命長一些,再貴族裡活到56也可以了。當時56相當於現在七八十
3、《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為什麼喜歡穿一身道袍?
《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總是搖著羽扇,一副指揮若定的樣子。有很多場合,他都穿著道袍,比如借東風、比如以七星燈祈禳續命等等。他出山前隱居隆中,還說等功成後歸隱之類的,活脫脫是個逍遙避世的道人。
諸葛亮是道人嗎?當然不是。道教的主要宗旨是修行得道、煉丹養生、逍遙避世、無量度人。諸葛亮一生在仕途孜孜進取,是標准儒家知識分子。他事必躬親,勤於政事,54歲去世,根本就不會養生。
那麼,《三國演義》為什麼這么寫?
首先,這是羅貫中的安排。魯迅點評《三國演義》說「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把諸葛亮寫得太厲害了,以至於不似人類。為了達到這種效果,他用各種手段故意神話諸葛亮。最能讓人產生神秘感的,無疑是宗教,道士總是給人一種神仙的感覺。
第二,是當時的社會環境。當時佛教還未在中國流行,中國本土宗教就是道教,而且當時影響很大。道教的教義基本來自《道德經》,但是各個流派又有區別:
張角的太平道影響最大,甚至造成東漢滅亡。張角籠絡人心的主要辦法是看病,讓病人自己懺悔,如果康復了說明病人很真誠,否則說明心還不夠誠。東漢末年疾病流行,百姓畏之如虎,這一招非常有效。
張道陵的五斗米教影響也很大。張道陵的發跡地在蜀中、漢中一帶,他的兒子、孫子、孫女等人都是五斗米教的大師,孫子張魯做了鎮南將軍,邑萬戶。曹操對張魯也很重視,張魯歸降後,讓自己的兒子娶了張魯的女兒。
還有一位於吉,據說是《太平經》的作者,對張角、張道陵的影響都很大。於吉跟底層民眾接觸少,主要是走達官貴人的上層路線,雖然也製作符水給人看病,不過影響不大。
4、諸葛亮他會早逝,是因為什麼?
迷信天命,不信科學
諸葛亮的身體素質本來是很好的。從小參加勞動,身長八尺,十七歲和姐姐、弟弟寄居襄陽城西二十里隆中山村,「躬耕隴畝」到二十七歲才脫離勞動出山輔佐劉備,是一個經過勞動鍛煉的知識分子。直到45歲「五月渡廬,深入不毛」都沒有生病。但他不重視保健養生,不曉得「我命在我不在天。」甚至錯誤認為個人壽夭完全由上天決定,自己無能為力。例如:《三國演義》第九十回載:諸葛亮將兀突骨的三萬藤甲軍誘入盤蛇谷中,盡數焚死,屍橫遍野,這本是戰爭必然的產物。諸葛亮卻迷信天命,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甚至病危,還不相信醫葯治療,卻迷信「祈禳之法」步罡踏斗,祈禱禳星,這種荒誕邪說肯定是要失敗的。但他卻歸罪於魏延「將主燈撲滅」,絕頂聰明的人卻愚昧迷信到如此不可思議。相比之下,曹操卻清醒得多,他對左慈歪理邪說,堅持批判鎮壓。但對中醫保健養生科學卻深信不疑,西晉《博物志》卷五《方士》載:東漢末年隴西名醫封君達,魏主曹操向他請教保健長壽之術,他說:「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少忽過虛,去肥濃,節酸咸,減思慮,捐喜怒,除馳逐,慎房事,春夏施瀉,秋冬閉藏」。曹操非常贊賞他的意見,並身體力行,所以雖日理萬機,還精力充沛,活到六十六歲高齡。晚年病重,群臣奏請設醮修禳,他堅決不同意說:「壽期已盡,無所禱也」。
超常工作,透支生命
諸葛亮在致後主劉禪的《後出師表》說:「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話可是說到做到,成為歷代忠良之士的人生坐標。但我們在敬佩其敬業精神同時,也應對他的「工作效果」進行實事求是的評估,並進而分析他為什麼嘔心瀝血至死都沒有實現匡復漢室理想,除當時的政治形勢,曹操統一了北方、改革政治,用人唯才,實行屯田制,軍事和經濟實力遠較蜀國強大外,更重要的一條是諸葛亮不善於發現、培養、提拔、使用英才。他相中馬謖,誤事又害己,而有大才和功勞的魏延,卻荒誕的說他腦後有反骨,一直限制使用。以致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無奈局面。六齣祁山、北伐中原就一直處於這么一種「無人」可用和必須「事必躬親」的狀況中,這個「事必躬親」既是無奈,又是他必須面對的唯一選擇。可以說這既是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的致命弱點。一個人精力畢竟是有限的,經常超負荷工作,透支生命,早衰早逝,也就順理成章了。愚以為,諸葛亮的死完全是活活累死的,其具體死因和上個世紀我國許多中年知識分子英年早逝相同,是否可以這樣說,諸葛亮成也「事必躬親」亡也「事必躬親」呢?
遇事激動、勞心傷神
諸葛亮雖然在軍事指揮上神定氣閑,瀟灑自如。但在個人情感上,卻容易激動,甚至憂郁不能自製。當時的思想家、醫學家已經認識到情緒對健康的影響,早在戰國成書的《呂氏春秋》就說:「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踵,則生害矣」。而良好的情緒則可使人戰勝疾病。《荀子·致士》說:「得眾動天,美意延年」,意思是說心情舒暢可使人延年益壽。連孔夫子都說:「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三國演義》載:一次「忽報有人自成都來,說張苞身死,孔明聞知,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旬日以後,尚「自覺昏沉,不能理事」。又一次「忽報關興病死,孔明放聲大哭,昏倒在地,半晌方蘇」。由於郁怒傷肝,憂愁思慮勞傷心脾,天長日久,諸葛亮身體受到嚴重損害,最終導致死亡。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在生氣時,特別是在憂愁和暴怒時,機體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質,所以會「氣死人」。諸葛亮究竟死於何疾,史無明確記載,但據《三國志》、《三國演義》、《三國故事》等描述,愚以為他患胃潰瘍或胃痛死亡較合乎醫學常理。理由:一是他經常憂郁不能自製、化解,容易引起胃粘膜充血、胃酸分泌增多,因而誘發胃潰瘍和胃出血。二是諸葛亮疾病貫穿一條主線——即大出血(咯血和吐血),大出血不外乎呼吸道和消化道。而史書和小說均未見諸葛亮有肺結核症狀,即發燒、咳嗽、盜汗等症狀描述。《三國演義》卻記載:諸葛亮得知曹睿打敗東吳、長嘆一聲昏倒在地,醒後說:「吾心亂矣,舊病復發,恐不能生矣」,接著數次吐血不止,這樣吐血,從醫學角度來講,完全屬於情緒所致的胃潰瘍大出血。由此可知,經常過激的情緒沖動加速舊疾惡化,也是諸葛亮早逝的原因。
知識失衡、養生盲人
諸葛亮在隆中度過了十個寒暑,這十年中他白天「田間作苦」,夜間秉燭攻讀,除了學習儒家經典外,還博覽戰國時的申、商、韓以及兵、農、陰陽各家典籍,但就是沒有學醫,這主要是當時社會儒學一直占統治地位,讀書人重文輕理,醫學和其他自然科學視為「左道旁門」、「方伎」。其實當時中醫對生命科學的研究已經有了較完整的理論,《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等一批經典著作相繼問世,對氣候、情緒、飲食、勞逸等對人的健康影響,講得很透徹。令人不解的是,對諸子百家無所不知的諸葛亮,為何對保健養生知識一片蒼白。他似乎忘記了這樣一個事:當一個人生命都不存在的時候,再好的經國才華又如何發揮呢?應該說:諸葛亮是屬於會工作不懂得生活的人。就說飲食吧,他身為蜀相,劉備得成都,對諸葛亮以及其他勛功將領都頒給了極豐厚的金、銀、錦帛和田宅,但諸葛亮日常生活,卻自奉儉約,「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這在當時是少見的。營養不良,超負荷腦力勞動,必然降低免疫功能,誘發疾病,連司馬懿都知道:「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這方面也和曹操形成鮮明對比,曹操不但善於工作,更會休息,旅遊、狩獵、歌舞、飲宴都積極參加,吃喝也很講究營養和食療,還親自撰寫了食療專著《四時御時制》,這本專著不僅在當時,而且對以後中醫食療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5、靜以養生下面一句是什麼(諸葛亮)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此句出自諸copy葛亮的《戒子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百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
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
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譯文:
君子度的操守,(應該)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朴以淳養品德。不澹泊就不能明晰志向,不寧靜就不能高瞻遠矚。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 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知沉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偏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志也隨光陰一日道日逝去,於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不能經時濟世,可悲地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後悔)卻哪裡來得及!
6、請大家以諸葛亮自身的角度分析一下他出山前的准備,急用哈~
一,文化修養的准備。這是靠常年閱讀經典著作獲得的。
二,實用技能的准備。靠游學,交遊賓客,以及與書本知識結合的實踐取得的。
三,信息渠道上的准備,時刻了解漢末時局的態勢。了解各方領導人和士人投寄情況。
四,生活上的准備,諸葛亮學過養生之法。抱膝長嘯。是一種養生方法。可以緩解精神壓力,回歸生活本源。說到底人活著是為了享受生活的。生活一團糟的人事業也不會幹得好。
五,心理上的准備。在漢末投奔他人幹事業。是需要心理准備的。弄不好投奔的老闆一朝傾覆,自己再有才也發揮不出來。關鍵還在於識人。諸葛亮看中劉備。按三國志的說法是「如魚得水,觀備亮際遇,希世一時」。
7、向天借命,諸葛亮為什麼延壽不成
諸葛亮不是神,平時就不懂養生,身體垮了靠禳星續命是很蠢的行為,從古到今從未有人成功過。
8、舌戰群儒中為什麼孔明在反駁張昭時為什麼先要談治病養生之道
很簡單 諸葛亮是用重病的人來比喻劉備 劉備兵不過千 將止關張 正如久兵的人,這樣的將軍怎麼能打硬仗呢,重病的人也不能馬上吃大補品,人常說的補的流鼻血就是補大勁了
9、國學養生大概包括什麼?
國學不離古文學,古醫學。
養生也以陰陽五行為基礎。講求天人合一。
起居飲食。自我調養。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順與和。順求天道為內心平和。
10、諸葛亮每天能吃一斤大米,可為何司馬懿卻說他陽壽已盡?
古話都說能吃是福,吃的少了就可能是因為身體的原因,而諸葛亮吃得又少,但是做的事情很多,就是他吸收的不如他付出的。當時第5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的想法就是馬上想要和曹軍決戰的,但是司馬懿就是相反,他想把諸葛亮給拖死,所以堅決不開戰。
沒有辦法的諸葛亮就只好就地取材,開始囤糧,准備和魏軍打持久戰。但是魏軍這邊只有司馬懿是這樣想的,其他人都是主戰不能等,所以,其他人都不停的去勸說司馬懿出站就連司馬懿的弟弟也是請戰的一方。當時諸葛亮派遣了使者來到魏軍那邊,而司馬懿也是很好的招待了他,順便也套套他的口風,他就試探的問了一下司馬懿的飲食情,而這個使者,也是毫無保留的把諸葛亮的情況,向司馬懿說了。
他說諸葛亮,一天只吃一斤多的飯,那基本上一些很小的刑罰都是要自己親自批閱的。而在當時,行軍打仗,一天的消耗是很多的,一個正常人,如果是在家裡勞作的話,一天大概需要兩斤多的米飯,而行軍打仗就更多了。況且當時諸葛亮的年齡已經到了50多了,吃得如此少而又如此的操勞,所以懂得養生之道的司馬懿就斷言,再這樣下去,諸葛亮必定會因為勞累而死。
但是其中的真假,其實只有諸葛亮才知道,因為如果,諸葛亮派遣使節到魏營,絕對派的是自己信任的人,那麼一個信任的人怎麼會隨隨便便的向敵人去透露自己的信息呢,這里或者是一個煙霧彈故意讓魏軍的人誤會,引他們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