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學養生方法。
1、早餐的營養搭配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頓飯,每天吃一頓好的早餐,可使人長壽。早餐要吃好,是指早餐應吃一些營養價值高、少而精的食物。因為人經過一夜的睡眠,頭一天晚上進食的營養已基本耗完,早上只有及時地補充營養,才能滿足上午工作、勞動和學習的需要。
早餐在設計上選擇易消化、吸收,纖維質高的食物為主,最好能在生食的比例上占最高,如此將成為一天精力的主要來源。
2、午餐的營養搭配
午餐是一日中主要的一餐。由於上午體內熱能消耗較大,午後還要繼續工作和學習,因此,不同年齡、不同體力的人午餐熱量應占他們每天所需總熱量的40%。主食根據三餐食量配比,應在150-200克左右,可在米飯、面製品(饅頭、面條、大餅、玉米面發糕等)中間任意選擇。
副食在240-360克左右,以滿足人體對無機鹽和維生素的需要。副食種類的選擇很廣泛,如:肉、蛋、奶、禽類、豆製品類、海產品、蔬菜類等,按照科學配餐的原則挑選幾種,相互搭配食用。
3、晚餐的營養搭配
晚餐比較接近睡眠時間,不宜吃得太飽,尤其不可吃消夜。晚餐應選擇含纖維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但是一般家庭,晚餐是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倫的一餐,所以對多數家庭來說,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豐富,這種做法和健康理念有些違背。
因此在調整上仍與午餐相同的是餐前半小時應有蔬菜汁或是水果的供應。一般而言,晚上多數人血液循環較差,所以可以選些天然的熱性食物來補足此現象,例如辣椒、咖哩、肉桂等皆可。寒性蔬菜如小黃瓜、菜瓜、冬瓜等晚上用量少些。
4、睡眠方面:夏季早上六七點起床比較好。午睡有利於氣血平衡,能有效補充體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的午睡以30~60分鍾為宜,若超過1小時,可能會對晚上的睡眠造成干擾,往往適得其反。
夏季天氣炎熱,人體消耗較大,如果經常熬夜,更會增加對身體的損害,一般晚上11時以前應當入睡。
5、運動方面,夏季是身體排泄的過程,血氣往外走,新陳代謝旺盛,可以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工作一段時間後最好站起來走一走,做一些腿部運動操。
但進入高溫天氣,心臟排血量明顯下降,各個臟腑器官的供氧能力明顯減弱。外出活動最好選擇散步等溫和的方式,並避開烈日熾熱之時,以防中暑。
2、健康養生的每日生活習慣
好的生活習慣就是在儲蓄健康復
歲數在逐漸地增長,有關健康方面的書和資料逐漸關注起來制.最終得出一個道理來,好的生活習慣是百為以後的健康在做儲蓄.結合自己的生活習慣,總結以下幾點:
1.戒煙
2.限酒
3.適度鍛煉
4.良好情緒
5.新鮮蔬度菜和水果
6.補充微量元素
7.限脂肪攝入量
8.日常皮膚保養
9.定時體檢,有問問題早治療.
如果要具體的話,那還有很多呢!呵呵~~答~
3、同修仁德,濟世養生
在當今重利薄義、情感冷漠、語言虛假、道德淪喪、害人害己抄社會環境中,同德團隊以「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為使命,自信、自律、自強,同修濟世,內省深思,無需監百督,無需限制,無需要求,自種福田,埋下自信善良的種子,培育其度茁壯成長;用仁義、誠信之道貫商之魂;用孝廉、和諧之德築商之軀,「積善成德」、「防微杜漸」是德商修養的座右銘。
「修德問無人見,誠心有天知」這是同德人的價值觀。老實做人,真誠待客。我們要堅信答自然規律,堅信同德事業適應民心必達成功!
4、誰能寫一篇關於養生方面的文章500字以上
第1篇:養生論
養生,多在保養肉體以保長生。可況人有一副好皮囊,卻沒有中氣,仍然是枉在世上百年,到如今生活學習壓力如此之大,我們應該如何才能養生,換來舒適呢?那麼一定是:保持天性、磨礪心智。
天性有如生命一樣是與生俱來的,它受之於父母,不可能隨意更改。我們不能因為外界的某事物的改變,而拋棄磨滅我們獨有的性情。所謂性情是「人天生而來的氣質和情感」,無一人相同,在面對紛繁的世界,不拋棄天性應該成為我們時時刻刻的座右銘。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正是因為,人從小的天性就已經展現在世界面前,倘若後天的教育讓人成熟而不再幼稚,社會大課堂又教會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錯誤和挫折,但這些只是心智的鍛煉,與人的個性沒有關系。美國科學家調查顯示,人的天性隨著年齡正在逐漸地喪失,孩童時期愛幻想的特點終究被社會埋沒殆盡;與朋友的傾聽與分享,最終變得世故起來。這些事例正在告戒我們什麼?當事者往往對此並不會感到「我長大了,變成熟」的喜悅感,相反地總會愁容滿面地說:「我不快樂啊,懷念童年。」可是,童年真的那麼值得懷念嗎?他們畢竟懷念的是原本的天性,天性的泯滅過於一切。「幸福指數」此詞已經不再陌生,美國的金錢場幸福指數不足3,中國的幅員遼闊上指數不足2.5,日本、韓國以忙碌著稱的國家即使人與人禮貌互敬但指數也少得可憐,那麼,世界之大哪裡是幸福的家?南亞小國不丹,這個人均GDP不足700美元的小國,正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是什麼成就了那裡「窮且快樂」的感受,我們不禁自問,去過那裡旅遊的朋友們一定不會忘記,不丹王國的每一張笑臉,他們淳樸善良,待人熱情,一旦他們被問到為什麼這么快樂、幸福時,他們總會說:「我們世代都是這樣的,我們一直很快樂。」而這「一直」又代表什麼呢?那就是,他們世世代代一直保持著善良、內斂的天性,那麼他們即使貧困又有什麼呢?幸福和快樂可是金錢無法換來的,正是因為他們的天性未泯滅,根據09年最新壽命統計不丹已經成為世界上長壽的國家之一,長壽率並且超越了日本。這樣,誰還看不到保持天性的作用呢?保持天性,要求我們,不為世事所煩惱,就像過去一樣活著,用最自然的天性面對多變的世界,何樂而不為?
誠然,天性不滅是修養個人的最基本的方式,但是,人生一世,人與人一定會擦肩而過,更不要說促膝而談,尋覓知音了。磨礪心智在這時就顯得更為重要了,我在此總結了一番,就把它稱為人生六義,即:尊重、信任、理解、傾聽、交流、幫助。於此,對待陌生人、過客,還是朋友,最終到自己,實為磨礪。
尊重的第一要義是發自內心的認同,尊重就是「尊敬並且重視」,也許對待陌生人和過客不一定要我們過多的尊敬,但是重視是一定要有的,重視,其實就是在認同「天賦人權」,這是待人待己的重要環節,往往不尊重別人的人不會被別人尊重,那麼連自己的權利都隨意糟蹋的人呢?連自己都不尊重自己,輕佻對世,又怎麼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說來,這第一步需要人與人互相地配合才能達到。這世上沒有完人,我們只能努力去靠近「完人」的標准,可卻終究奈它怎何!所以,也就沒有完全願意尊重別人,而不求得被尊重的人,倘使這么做,不也太低三下四了嗎?
5、怎樣養生
6、有什麼健康座右銘
孫思邈養生歌
清晨一盤粥,夜飯莫教足。撞動景陽鍾,叩齒三十六。大寒與大熱,切莫貪色慾。
坐卧莫當風,頻於回暖處浴。食飽行百步,常以手摩腹。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答
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壽夭休論命,修行在個人。
7、急!急!!急!!!作為一個健身教練,應該需要一個什麼好的座右銘呢?
健身座右銘匯總:
1、走路對腦力勞動者,特別是對創造性的人來說,是一種生理活動的最好方式
2、只有運動才可以除去各種各樣的疑慮。
3、運動太多和太少,同樣的損傷體力;飲食過多與過少,同樣的損傷健康;唯有適度可以產生、增進、保持體力和健康。
4、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5、運動是生命的滋潤劑,健身是青春的美容師,健身是對生命的投資,運動是對健康的保險,生命在運動中延續,健康在鍛煉中加固!
6、運動是健康的源泉,也是長壽的秘訣。
7、運動的作用可以代替葯物,但所有的葯物都不能替代運動。
8、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
9、一個埋頭腦力勞動的人,如果不經常活動四肢,那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情。
10、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耳。
11、我生平喜歡步行,運動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12、我寧願我的學生打網球來消磨時間,至少還可以使身體得到鍛煉。
13、體育人為本
14、體育競賽之最絕妙處乃由於它只在手做,不在口說。
15、體操和音樂兩個方面並重,才能夠成為完全的人格。因為體操能鍛煉身體,音樂可以陶冶精神。
16、生命在於運動。
17、生命就是運動,人的生命就是運動。
18、生活多美好啊,體育鍛煉樂趣無窮。
19、身體教育和知識教育之間必須保持平衡。體育應造就體格健壯的勇士,並且使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全的體格。
20、身體健康者常年輕。
21、如果你想強壯,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聰明,跑步吧!
22、日復一日地堅持練下去吧,只有活動適量才能保持訓練的熱情和提高運動的技能。
23、磨練肌胳,防病御症。
24、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呂不韋
25、靜止便是死亡,只有運動才能敲開永生的大門。
26、活動有方,五臟自和。
27、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28、淡泊名利,動靜相濟,勞逸適度。——華佗
29、從鍛煉角度看,躺著不如坐著,坐著不如站著,站著不如走著。
8、為什麼說所有的「養生」都是徒勞的
人生在世,一切順其自然。如果為了刻意追求長壽、健康,就去各種養生、食補,比如你非常喜歡吃肉,卻又刻意不吃肉;或者你非常不喜歡吃枸杞,偏偏要泡枸杞茶,這已經是違背了你生命的本質,生命又怎麼可能健康的呢?
話再說回來,即使這樣使你長命百歲了,但也是違心而的。雖然「國醫大師健康」經常推送大家吃這吃那,但是最終還是希望交給大家這把生命唯一的尺度:你能否按照自己的內心去生活。
真正的健康,應該這樣理解: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即:大道無道,大養無養。自我理解,自我把控。
1.關於吃油吃肉問題,絕不能一概而論,如果你是體力勞動者或活動很多,盡管吃肉多吃油炒菜就是了。
如果你很少活動,又是腦力勞動者少吃點肥肉,少吃點油炒菜可能是對的,但還是要吃些肉,比如瘦肉,牛肉,兔肉,魚肉之類。
2.關於健康保健
關於健康保健我形式邏輯地分析如下:
一定要根據本人實際情況安排。如老了,不一定要走路鍛煉,北大哲學系有一篇文章,那些哲學系教授們都不大愛運動,有些一坐幾十年,除上班636f70797a6431333363363466下班從家裡到辦公室外(家也在校園里),幾乎沒有其它活動,更不要說運動了,但多數活到90歲以上。
關於情緒,廣西玉林晚報搞過一個萬歲活動(訪問調查100個100歲以上者即10000歲),後來國家級一些生物學家,營養學家,醫學家也參加了調查,半年之久,想調查長壽規律,結果沒有結論。
因為被調查者有愛動的有不愛動的,有一輩子不幹活的,有一輩子乾重體力勞動的,有愛喝酒抽煙的,有從來不喝酒抽煙的,有愛吃肉的有一輩子吃素的,有一輩子愛罵人脾氣很壞的,有一輩子不愛吭聲的,有家裡災難不斷的,有家庭一輩子和諧的,有一輩子沒結婚的也有結三四次婚的,有一輩子沒生育的,也有生過7,8個孩子的,各種情況都有。但沒有什麼共性的長壽規律。只是平均女性比男性活得長一些(女性100歲以上多一些)。
最後結論,大道無道,順其自然(我現在就用這個當座右銘)
3.吃葷吃素問題,你適應哪種就哪種,不要刻意安排多吃少吃。
海登法師一輩子吃素(最好的菜是燴豆腐),老毛愛吃紅燒肉,都活83歲。我在內蒙當兵10年,多數在牧區,牧區老百姓每人每年600斤肉不夠吃(他們基本不吃一粒糧食),漢人一年連10斤肉都不到,活的歲數差別不大(不過牧民身體確實棒,力氣夠大)。
4.吃補品問題。應該說沒有什麼食物有特補效果,比如現在宣傳的枸杞子,過去我在寧夏打過馬草,看到那裡的小孩秋天成口袋地把枸杞子當零食吃,也就是說那裡的孩子和大人吃枸杞子比現在那些希望大補的人吃得多得多,也不見得寧夏人多活多少年,健康好多少。
又如,現在說吃核桃益腦,聰明。北方河北河南山西,南方貴州,那核桃多了。我們在山西十幾年,每年也沒少吃核桃。記得70年代在山西核桃一分錢一個,我們一買就是一面口袋,一冬凈敲核桃吃了。這些地方人比其它地方人聰明一些嗎?
又比如蟲草,我90年代末到貴州黔西南工作到退休共8年,剛去時,那裡的蟲草幾十元一斤,街上好多蟲草燜雞店。我們領導來往往點蟲草雞吃(最初10根蟲草一隻雞燉好才20元),我在辦公室也經常買單坐陪。聽那些賣蟲草的說,他們到處收購,雲南,西藏,青海都去過,也自己采一些。有些蟲草斷了碎了賣不出去,他們也經常燉雞燉肉吃,沒見賣蟲草的哪個身體好一些,命長一些。
吃綠豆的並不比不吃綠豆的身體好,病少,命長。
吃素並不比吃肉的健康,命長。
吃核桃並不比不吃的聰明多少。
吃枸杞的並不比不吃的健康一點。
鍛煉的並不比懶的不愛動的人多活幾天。
愛生氣的不比心靜的活得短。
吃含礬油條的比不吃油條的不見得命短,不見得愛得癌症。
吃含礬的皮蛋不見得比不吃的活得短。
吃腌菜酸菜的不見得易的癌症,不見得命短。
5.結論
一句話,你適應哪種生活,哪種習慣,哪種嗜好而且沒覺得有什麼不適,那就是你的生活方式,因為人是適者生存,有個環境適應症問題。
人生在世,保養都是靠自己的喜愛,如果你很喜歡做保養的,那麼可以繼續做下去,如果保養起來讓你覺得負擔大,心裡壓力大的,那麼大可以一切順其自然。
適當調理讓自己開心、順心很有必要,如果為了刻意追求長壽、健康,就去各種養生、食補,比如你非常喜歡吃肉,卻又刻意不吃肉;或者你非常不喜歡吃枸杞,偏偏要泡枸杞茶,這已經是違背了你生命的本質,生命又怎麼可能健康的呢?
9、關於養生的議論文,分論點為養身,養性,養氣,文章大概內容寫一下,急!!在線等!!!
長輩父母的朋友圈阿,這個題材簡直是給他們送分阿。。。
養生,多在保養肉體以保長生。可況人有一副好皮囊,卻沒有中氣,仍然是枉在世上百年,到如今生活學習壓力如此之大,我們應該如何才能養生,換來舒適呢?那麼一定是:保持天性、磨礪心智。
天性有如生命一樣是與生俱來的,它受之於父母,不可能隨意更改。我們不能因為外界的某事物的改變,而拋棄磨滅我們獨有的性情。所謂性情是「人天生而來的氣質和情感」,無一人相同,在面對紛繁的世界,不拋棄天性應該成為我們時時刻刻的座右銘。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正是因為,人從小的天性就已經展現在世界面前,倘若後天的教育讓人成熟而不再幼稚,社會大課堂又教會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錯誤和挫折,但這些只是心智的鍛煉,與人的個性沒有關系。美國科學家調查顯示,人的天性隨著年齡正在逐漸地喪失,孩童時期愛幻想的特點終究被社會埋沒殆盡;與朋友的傾聽與分享,最終變得世故起來。這些事例正在告戒我們什麼?當事者往往對此並不會感到「我長大了,變成熟」的喜悅感,相反地總會愁容滿面地說:「我不快樂啊,懷念童年。」可是,童年真的那麼值得懷念嗎?他們畢竟懷念的是原本的天性,天性的泯滅過於一切。「幸福指數」此詞已經不再陌生,美國的金錢場幸福指數不足3,中國的幅員遼闊上指數不足2.5,日本、韓國以忙碌著稱的國家即使人與人禮貌互敬但指數也少得可憐,那麼,世界之大哪裡是幸福的家?南亞小國不丹,這個人均GDP不足700美元的小國,正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是什麼成就了那裡「窮且快樂」的感受,我們不禁自問,去過那裡旅遊的朋友們一定不會忘記,不丹王國的每一張笑臉,他們淳樸善良,待人熱情,一旦他們被問到為什麼這么快樂、幸福時,他們總會說:「我們世代都是這樣的,我們一直很快樂。」而這「一直」又代表什麼呢?那就是,他們世世代代一直保持著善良、內斂的天性,那麼他們即使貧困又有什麼呢?幸福和快樂可是金錢無法換來的,正是因為他們的天性未泯滅,根據09年最新壽命統計不丹已經成為世界上長壽的國家之一,長壽率並且超越了日本。這樣,誰還看不到保持天性的作用呢?保持天性,要求我們,不為世事所煩惱,就像過去一樣活著,用最自然的天性面對多變的世界,何樂而不為?
誠然,天性不滅是修養個人的最基本的方式,但是,人生一世,人與人一定會擦肩而過,更不要說促膝而談,尋覓知音了。磨礪心智在這時就顯得更為重要了,我在此總結了一番,就把它稱為人生六義,即:尊重、信任、理解、傾聽、交流、幫助。於此,對待陌生人、過客,還是朋友,最終到自己,實為磨礪。
尊重的第一要義是發自內心的認同,尊重就是「尊敬並且重視」,也許對待陌生人和過客不一定要我們過多的尊敬,但是重視是一定要有的,重視,其實就是在認同「天賦人權」,這是待人待己的重要環節,往往不尊重別人的人不會被別人尊重,那麼連自己的權利都隨意糟蹋的人呢?連自己都不尊重自己,輕佻對世,又怎麼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說來,這第一步需要人與人互相地配合才能達到。這世上沒有完人,我們只能努力去靠近「完人」的標准,可卻終究奈它怎何!所以,也就沒有完全願意尊重別人,而不求得被尊重的人,倘使這么做,不也太低三下四了嗎?
信任,我則認為是「六義」中的重要環節,這種情感,應該是建立在「心明、眼清」的基礎之上,意思是說,我們可以用心感受、用眼分辨與我們交往之人的性情,「日久見人心」,常言是這么說,其實「日不久,也可以見人心」,這是因為我們都有交往的感覺,是種預感。子期伯牙共賞高山流水,正是如此,一曲既成,而二人已成知音。這就是人比動物高明之處,人能夠明斷好壞,如果是意趣相投的好人,那就相信敢於付託;如果是志趣不合,那就不一定信託,但最起碼一定要有尊重。但要這么說,既然已經相信敢於付託的人,一定可以稱得上朋友了;相對地,既然是朋友了,那麼一定要信任。
理解,是更進一步的朋友之道,理解就是用自己的體會來感受到對方提出問題的想法,也是一種詮釋。理解對方,要求互相退讓。「寧退耕牆不毀情誼」成為千古佳話,在這種遞進的過程中,就是磨礪心智然後走向成熟的表現。對待自己的要求,要及時審視是否太過分,對於對方提出的要求盡力滿足。倘使雙方都這樣做了,朋友之情真真好於手足。
傾聽,則很難去解釋,但是卻最容易做到,傾聽要用心跟著說話人去走,情感相一致,直到入境,那麼自然二者相結合,產生共鳴。也就是憑助聽覺器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首先克服自我為中心:不要總是談論自己;克服自以為是:不要總想佔主導地位;尊重對方:不要打斷對話,要讓對方把話說完。千萬不要去深究那些不重要或不相關的細節而打斷人;不要激動:不要匆忙下結論,不要急於評價對方的觀點,不要急切地表達建議,不要因為與對方不同的見解而產生激烈的爭執。
10、同修仁德濟世養生是什麼意思?
在當今重利薄義、情感冷漠、語言虛假、道德淪喪復、害人害己社會環境中,同德團隊以「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為使命,自信、自律、自強,同修濟世,內省深思,無需監督,無需限制,無需要求,自種福田,埋下自信制善良的種子,培育其茁壯成長;用仁義、誠信之道貫商之魂;用孝廉、和諧之德築商之軀,「積善成德」、「防微杜漸」是德商修百養的座右銘。
「修德無人見,誠心有天知」這是同德人的價值觀。老實做人,真誠待客。我們要堅信自然規律,堅信同德事業度適應民心必達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