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養生學的主要措施和方法,中醫養生學考試的題目
目前好像還沒有這個科目的考試;
措施和方法一是讀書,二要勤快刻苦,三要多留意身邊學問;還要根據太陽作息,按照二十四時起居飲食……
2、中醫養生有哪些方法?
「少房事多運動重食療選環境」這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醫學家、葯王孫思邈的養生法。孫思邈長期居住民間研究醫學,為人療疾,采種中葯,著書立說,被人們尊稱為「葯王」。同時,孫思邈又是一位著名的養生學家,他提倡養生、食治和怡老,內容豐富,涉及到預防醫學、心身醫學、老年醫學諸方面。由於他身體力行,活到了101歲,從而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能將養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長壽老人。具體地說:他的養生理論歸納有如下四點。
1.提倡抑情節欲
孫思邈認為情慾過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倡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並強調性醫學保健的重要性,認為房事太過,不僅可以影響本人的身體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優生優育、波及下一代的身心發育。為此,他引用彭祖的觀點:「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葯百裹,不如獨卧。」以說明節制房事的重要性。
2.主張「常欲小勞」
孫思邈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他認為運動比營養、休息更為重要,從而把按摩、搖動肢節等全身運動作為養生的重要內容。
3.強調食養重視葯餌孫思邈指出:「安身之本必須於食,救疾之道惟在於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葯性者,不能以除病。」可見其對食養與葯餌的重視。在飲食調養方面,他主張飲食清淡,少吃葷、腥,忌吃生、雜。他還力倡「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認為少食多餐有益身心健康。同時,他把服食具有滋補和防治老年病功效的中葯作為養生的措施之一。
4.環境居處很重要
在住地方面,孫思邈強調要「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及「山林深處,固是佳境」。現在世界各地幾乎都把山清水秀、鳥e68a847a6431333431336661語花香、空氣清新、環境幽靜處作為療養勝地,可見葯王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在住室方面他又指出:「但令雅素潔凈,無風雨暑濕地為佳。」
總之,葯王孫思邈的養生思想和方法是非常豐富的,他說到了,也做到了,名副其實。
3、請問中醫養生學的養生方法是什麼?求
中醫養生方法
養生方法很多,著眼點各異,但殊途同歸。大致分以下幾類:
調神養生
精神樂觀,則氣舒神旺;精神抑鬱,則氣結神頹;喜怒不節,則氣耗神消。故清心寡慾可使心氣平和、血脈流暢、精神安定,雖有大驚猝恐而不能為害。調神之法,參禪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娛,或山林探幽,以氣度從容,心思安定,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則神調。
吐納養生
即今之氣功。氣功之要,一是靜心,靜而不思,若能無外無我,可以養神而致長壽。二是以意引氣,以氣行周身,通達經絡,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種方法,達到養氣養神、經脈流暢,保健強身。
導引養生
又稱為練形養生。導引吐納,自古即用於描述氣功及形體強身,未有細致確定的區分。這里則專指以形體動作為主導方法的養生,所謂「主導」,是因為這種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動作的配合。這類養生術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極拳以及被動的推拿等。
食餌養生
通過調節食物的品質、數量、進食規律,以及迴避有害的食物以養生,也包括餌葯養生(古稱神仙服餌),其內容包括食性、食養、食療、食節、飲食禁忌及葯養等。
保精養生
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化氣,氣生神,故精又為人之動力源泉。保精之法,開源節流。節流有二:一是養神,神安不亂,精不妄耗,清靜無為,恬愉自保。二是節房室,古人將男女好合、房事傷精看得很重,認為精生有限,而性慾無節則過耗,將致疾短壽。開源即促精生長、吸引采補。前者有食餌、葯物、修煉等法可以試行,後者則主要與房中術有關。
環境養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環境的影響,因而對水土氣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選擇。古人主張在高爽、幽靜、向陽、背風、水清、林秀、草芳之處結廬修養,故多選擇名山大川、幽雅清靜之處。現實生活中只要達到適宜也就可以
四季養生
順應陰陽氣化是四季養生的奧秘。四季養生的關鍵在於順應陰陽氣化。人為什麼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呢?因為天、地、人是一個整體,人與天、地是相應的。什麼相應?陰陽氣化相應。所以,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就必須知道陰陽氣化的規律。
人的五臟和四季氣化是完全相通的,
具體是:
春 (風) 氣通於肝。
夏 (火) 氣通於心。
長夏 (濕) 氣通於脾。
秋 (燥) 氣通於肺。
冬 (寒) 氣通於腎。
所以中醫學的經典巨著 《黃帝內經》 早已指出四季養生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陰陽消長的規律進行的。
4、中醫養生學的途徑是什麼?
養生二十宜
1、發宜常梳:
每日早晨梳發數十次,可以疏風散火,明目清腦。
中醫認為:腎藏精,主骨生髓,其華在發。
常梳發則可促進腎功能,使全身得益。
2、面宜多擦:
每晨洗臉後,用雙手搓擦面部七八次,可煥發精神。
早晚再用中、食指揉太陽穴、枕骨下風府穴、後頸部兩側風池穴各十餘次,對預防感冒有特效。
3、目宜常運:
經常旋轉活動眼球大有益。可先從左而上再至右而下,反復七八次;再從右而上至左下,如法運轉眼球,然後閉目少息再睜開,則視覺明朗。
4、耳宜常彈:
用兩掌分別緊壓左右耳門,以中指和食指相扣,彈擊後腦勺作咚咚聲,彈擊七八次後兩掌離開耳門一次,如此行三四遍後則聽覺靈敏,並有健腦之功。
5、舌宜舔齶:
舌尖平時宜有意無意地常添上齶,可促使津液的分泌。
中醫認為口津是舌上之水,人身之寶,又是一種消化酶,故要求津宜數咽,不得隨意吐掉。
6 、齒宜數叩:
叩齒就是上下牙叩咬作聲,每晨行三四十次,可健牙齦,齒堅無疾。
7、便宜禁口:
指大小便時應該閉嘴咬牙。
練武術及氣功之人很重視此法,它既屬內養功之一種,亦有固齒護齦的作用。
8、濁宜常呵:
「不潔之氣,甚於利刃」。
在空氣新鮮的環境中,進行吐故納新的深呼吸,對健康有利。
9、體宜常動:
「生命在於運動」。
不動則肌肉、組織、關節會發生「廢用性萎縮」現象。故人到中年應腰宜常伸、胸宜常挺、腹宜常收、肢宜常搖。
10、肛宜常提:
常提肛對防治痔瘡有效。
方法是有意識的收縮、放鬆肛門括約肌,早晚各性三四十次。
11、身宜常浴:
常進行日光浴、水浴、空氣浴,可增強人體神經和心血管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亦可提高人體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
12、足宜常浴:
每晚臨睡前用熱水泡洗腳是健身要訣之一,有益於睡眠。
洗後若用手掌摩擦足心湧泉穴三四十次,則對老年人冬季保健更有意義。
13、精宜常固:
古諺雲:「毋勞汝形,毋搖汝精,乃可長生。」
性生活過度會導致腎虛,還會影響機體生理功能而促使早衰。故對性生活能節制者,多能長壽。
14、氣宜常養:
氣為人生四大患(酒、色、財、氣)之一。怒則氣上,恐則氣下,思則氣結,悲則氣消,驚則氣亂。
氣之中以怒氣為最凶。
故必須強加克制,不可放縱。
否則大怒傷肝,既能敗事,也會傷體。
15、心宜常寬:
指心胸開闊,精神舒暢,樂觀條達,隨遇而安。
16、神宜常凝:
指注意力要常凝聚不散。工作、學習要專心致志,八小時以外,應寄情於琴棋書畫、蟲鳥花草,這是凝神養生的妙法。
17、營養宜備:
指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糖類等營養素都須供應無缺,與機體消耗取得平衡,否則將不能維持人體健康。
18、飲食宜慎:
飲食必須注意衛生。要定時定量,不暴食,不偏食。煙宜謝絕,酒要少飲。
19、起居宜時:
生活起居要有規律,不戀床,不少寐。挑燈夜戰不提倡,白日「高枕」不足取。
20、勞逸宜均:
指「忙中有閑,閑中要忙」。人體各部位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要保持興奮與抑制、緊張與鬆弛的相對平衡,才能不影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