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正氣?
2、怎樣理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所謂的「正氣」就是對病源微生物的抵抗力以及自身的調節能力和適應能力,「邪」指的是各種致病因素。
意思是說:當人體臟腑功能正常,正氣旺盛,氣血充盈流暢,衛外固密,外邪難以入侵,內邪難於產生,就不會發生疾病。
出自《素問遺篇·刺法論》說:「真氣不正,故有邪干。」「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邪正盛衰論
邪正盛衰理論取法於古代的軍事思想。《素問》將這一思想引入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取決於邪、正雙方的盛衰。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評熱病論》)。必須提高人體內「正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刺法論》)。這是中醫防病治病的基本原則。
至於增強正氣的方法,《素問》中提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上古天真論》)又「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上古天真論》)。以上論說對預防疾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2)養生中的正氣擴展資料
不同的疾病又有不同的虛實表現。《素問》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熱病、風病、寒病、咳病、瘧病、厥病、痹病、疾病、腹中諸病等各種病證的虛實表現,並在《素問·玉機真臟論》中總結出「五實」、「五虛」的基本證候。
虛實治療的基本原則是「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三部九候論》)。辨析邪正盛衰的思想一直指導著中醫的臨床治療。後人本此原則創立了諸多相應的方劑,大大提高了臨床治療的效果。
影響評價
本書內容非常豐富,書中從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方葯等各個方面,對人體生理活動、病理變化以及診斷、治療。運用陰陽五行學說進行了客觀認識。
作了較全面系統的論述,從而為祖國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千百年來,一直對臨床實踐起指導作用。不但為歷代醫家所宗,而現在中醫運用的基礎理論,仍以本書記述為主要依據,是祖國醫學重要經典著作之一。
3、第五:養生題 提升人的正氣的四大穴位是哪四個?
養生養什麼?其實就是養人體的正氣。因此,我們強調養生保健從根本上講就是如何扶養正氣,《金匱要略》治療雜病的最大特點就是注重扶持人體正氣,而扶正之中,又貴在脾腎。為什麼這么說呢?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腎一虛,正氣則虛,因此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
中醫認為,溫補者,莫過於灸法,那灸哪裡才能溫補脾腎呢?宋代醫家竇材在《扁鵲心書》中告訴我們,人於無病時,長灸關元穴、命門穴、氣海穴、中脘穴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命矣。以上竇材提到的4個穴位,就是溫補脾腎、扶養正氣、延長壽命的要穴。
我們每天可以對這4個穴位進行艾灸15~20分鍾,以皮膚發紅為宜,可強壯元陽、理脾和胃,有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平時也可以多按摩這幾個穴位。
有人可能會問,這幾個穴位我先灸哪個,後灸哪個啊?有沒有順序啊?有,我告訴你這個順序是: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背部,後灸腹部;先灸頭部,後灸四肢。這樣我們就可以先灸背部的命門穴,然後再分別灸腹部的中脘穴、氣海穴、關元穴。
中醫講「久病無實」「久病必虛」,慢性病一般會導致氣血不足,需要用補的辦法調。艾灸是溫熱的,所以能益氣溫陽,使正氣充盛而邪不能害,故能起到很好的扶正祛邪、保健防病、養生益壽的效果。
孫思邈有言「要想人常安,三里長不幹」,古語也有「針之不到葯之不及,必須灸之」「家有三年灸,郎中不用來」的說法,可見艾灸之功不容小覷。
4、養生養正氣,如何維護好身體的正氣?
這個我覺得首先是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應該早睡早起。
5、怎樣理解人體中正氣的概念?
正氣是指人體抗邪的能力。正氣是中醫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是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包括臟腑、經絡、氣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復能力而言
6、中醫在進行未病先防時,用養生的方法來增強正氣時都實施哪些措施?
1. 順應自然:順應自然進行衣著飲食調配,起居有常,動靜合宜。 2. 養性調神:要做好養性調神,一是要注意避免來自內外環境的不良刺激,二是要提高人體自身心理的調攝能力。 3. 護腎保精:注意房室有節、運動保健、按摩固腎、食療保腎、針灸葯物調治等,從而使人體精充氣足、形健神旺,達到預防疾病、健康長壽的目的。 4. 體魄鍛煉:注重「形神合一」、「形動神靜」。並應注意運動量要適度、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5. 調攝飲食:調攝飲食主要包括注意飲食宜忌及葯膳保健兩個方面。 ( 1 )注意飲食宜忌:提倡飲食有常,注意飲食衛生,克服飲食偏嗜。 ( 2 )葯膳保健:注意因時制宜,葯食結合,辨證施膳等。 6. 針灸、推拿、葯物調養:葯物調養,通過長期服食一些對身體有益的葯物以扶助正氣,平調體內陰陽,以健身防病益壽;針灸、推拿是通過針灸及各種手法,作用於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以保健強身
7、中醫裡面有一句話,氣正了形就正了,形正了身體就沒病了,這里的病包不包括心理疾病,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中醫裡面沒有這句話(你那是現代語言)。
但中醫理論裡面有: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與邪氣是疾病發生過程中的一對基本矛盾。在多數情況下,邪氣之所以侵襲人體而發病,是因為正氣虛弱,抗邪無力,因而,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前提和根據,居於主導地位。
人體臟腑功能正常,正氣旺盛,氣血充盈流暢,衛外固密,外邪難以入侵,內邪難於產生,就不會發生疾病。
正虛感邪而發病:正氣不足,抗邪無力,特別是肺與皮毛功能低下,衛氣虛弱,外邪得以乘虛侵襲人體。
正虛生邪而發病:正氣不足,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的生成、運行、輸布障礙,不僅可產生痰飲、水濕、瘀血、結石等病理產物性病邪,還可導致內火、內寒、內濕、內燥、內風等內生五邪的發生。
正氣的盛衰決定疾病的發展與預後:正邪交爭後,雖正不勝邪而發病,但相對來說,正氣充盛的患者發病輕,病位淺,病程短,預後良好;而正氣虛弱者,發病重,病位深,病程長,預後差。如正氣虛甚,則不能消弱、中止邪氣侵害,造成慢性病證遷延不愈,或遺留不同程度的後遺症,甚至病情惡化。
這些中醫理論概括了中醫養生的法則及中醫的病理和醫理,也是做人的硬道理。
正氣足了人就不會得病。無論防病、「治未病」還是「治已病」,皆依此理。其知道者,行之,足矣!即只有強身才能防病,只有養生才能強身。
正氣內存的前提,首先要心安、心正。因為心主神明,乃君主之官,統領全身一切器官。
如果心亂、心邪,則邪氣必干。
所以養生以調心、養心為主,即保持恬淡虛無之狀,避免過度的情志變動。對於不正常的氣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時避開,順從四季寒暑的變化,保持與環境的協調統一,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節欲保精。不可「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則,就會導致疾病、早衰和死亡。
8、中醫正氣學的介紹
中醫正氣學是一門養生、防病的學科,也是一門預防疫病(傳染病)的醫學。中醫正氣指的是人體的正常功能活動以及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有維護自身生理平衡與穩定的功能。中醫正氣包括了營、衛、氣、血、精、神、津、液和腑臟經絡等功能活動。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所以,氣血津液、腑臟經絡共同組成了人體抗病防病的防缷系統,發揮著保護機體建康的作用。當人體的正氣虛時,六淫邪氣入侵,人就會容易生病,當一個人的正氣旺盛,就會與致病邪氣相抗拒,就不會生病。當正氣不能抵擋邪氣時為虛證,病情就會加重。
9、養生首先要扶正氣什麼是正氣
中醫學所指的「正氣」,即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主要是指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用現代語言描述,正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動力,它包括了人體衛外防禦功能、調節功能以及各種代償功能等。正氣充盛,讓人體更好地適應外界的變化,減少疾病的侵襲,人體得病後更容易康復,故扶助正氣是養生保健的根本任務。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中醫學認為人體生病是由於正氣虛弱,外界的病邪侵襲人體而致。《素問•評熱病論篇》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不足是人體發病的根本原因,疾病的過程就是「正氣」和「邪氣」相互作用的結果。扶正氣從脾腎著手
中醫認為旺盛的正氣,源於脾腎二臟,扶助正氣,要從脾腎二臟著手。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功能的強弱是機體健康長壽與否的重要基礎。正如《景岳全書》所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可見,脾胃功能健旺是人體健康長壽的基礎。現代科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腎臟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過程,腎之精氣的盛衰直接關繫到人體健康和衰老。所以,歷代養生家都把保護腎精做為抗病延衰的基本措施。
脾腎二臟關系極為密切,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二者先天生後天,後天充先天。脾氣健運,必借腎陽之溫煦;腎精充盈,有賴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進行濡養。
脾胃、腎臟功能的健運是人體正氣的根本,也是保持暢旺精氣神旺的根本。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人的健康是整體的,任何一個看似獨立的臟腑功能其實都和其它臟腑關系密切。
要保持暢旺的精氣神,提升正氣,必須從整體調理身體內在的臟腑功能。同時,也不能忽視健康生活細節,合理的運動和飲食、科學的睡眠等生活習慣、這些同樣也是提升、保存正氣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分享0收藏0支持0反對0
10、中醫說的正氣是什麼
所以說正氣,是指人體對疾病的防禦、抵抗和再生的能力。具體言之,不外乎陰陽之氣、臟腑之氣。臟腑之氣中,尤重脾胃之氣,因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榮衛化生之源。另外還有心腎之氣,因為心為君主之官,腎為先天之本。正氣:整個機體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稱作正氣。正氣就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由於正氣具有活力很強的不斷運動者的特性,對人體生命活動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的作用,人體的正氣,從整體來說,是有腎中精氣,脾胃運化而來的水谷精氣和肺吸入的清氣所組成,在腎,脾胃,肺等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下所生成,並充沛與全身而無處不到。正氣分類: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宗氣:積於胸中之氣,主要作用:走息道以行呼吸,慣心脈以行氣血;營氣:與血共行於脈中之氣,主要作用:有營養和化生血液;衛氣:衛在脈外,這些氣都是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