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順應自然來養生

順應自然來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02 11:39:44

1、如何順應自然規律

(接上期)冬令,太陽南歸,陽光直射南半球,偏斜照向北半球,因而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此時天地間陽氣潛藏,陰氣極盛,大地冰封,萬物生機內斂,動物蟄伏冬眠。一切生物皆順應一個「藏」字,以增加體內物質儲備,減少物質消耗,即新陳代謝上的同化大於異化,其意義在於為越冬積存能量和養精蓄銳,為來春生長儲備物質和生機。人與天地相應,冬令養生無疑也應順應這一規律,此時也應是陽氣內藏,陰精內斂。因而《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主張此時人在作息上應「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因為人生理上有一規律,人醒時,陽氣趨向體表,以支持人體的活動和防禦外邪入侵,睡著時則陽氣趨向體內,故人睡著後衣被太薄,極易受涼。古人讓人早睡,意在讓陽氣早早入內而藏,晚起意在無擾內藏之陽,並且晚起待太陽升起後可讓人得自然界陽氣的資助以禦寒,這是順應自然規律的十分周到的安排。

2、什麼是真正的養生?

3、什麼是自然養生

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知」就是養生的最高智慧!英國偉大哲學家培根在《論養生》一文中說:道「養生是一種智慧,非醫學規律所能囊括,在自己觀察的基礎上,找出什麼對自己有益,什麼對自己有害,乃是最好的保健葯品……專在吃飯、睡覺、運動的時候,心中坦然,精神愉屬快,是長壽的最好葯方。」這就是自然養生。

4、天人相應,順乎自然」是中國的傳統養生的指導思想,試問你對該思想如何理解?O(∩_∩)O~

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是中醫養生學的指導思想。人體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又與外界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大自然是萬物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人類生命的源泉。《靈樞·歲露論》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說明人是稟天地陰陽之氣而生的,與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界不僅給人類提供營養、水分、空氣、陽光等,以滿足人體新陳代謝的需要,同時自然界的各種變化,不論是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使人體相應地出現各種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映。如《靈樞·本臟》說:「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說明人體生長衰老整個生命過程,就是五臟功能盛衰變化的生理過程,人體五臟功能之間不僅有著相互配合的關系,還與自然界的變化保持著協調統一。  因此,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人們必須掌握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並且順乎自然界的運動變化來進行護養調攝,與天地陰陽保持著協調平衡,這樣才能有益於身心健康。《靈樞·本神》說:「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要求人們凡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順應自然界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如一年四季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更迭變遷,萬物隨之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人體氣血的運行也會有相應的改變。《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說明春夏天氣溫熱,陽氣發泄,氣血活動趨向於表,運行較為通暢;秋冬氣候寒涼,陽氣收藏,氣血活動趨向於里,運行較為滯澀。因此,在春和景明、風和日麗的時節,人的精神愉快,生命力較旺盛;而在寒冬臘月,陰晦的天氣,則人往往精神不振,情緒低落,或者周身有不適之感。根據這一自然規律,中醫養生學便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主張在萬物蓬勃生長的春夏季節,人們要順應陽氣發泄的趨勢,早些起床到室外活動,漫步於空氣清新之處,舒展形體,使陽氣更加充盛。秋冬氣候轉涼,風氣勁疾,陰氣收斂,人們又必須注意防寒保暖,適當調整作息時間,以避肅殺之氣,使陰精潛藏於內,陽氣不致妄泄。這種根據四時氣候而養陰養陽的道理,就是天人相應、順乎自然的養生原則的具體體現。

5、春季如何順應自然的養生

春天如何養生呢?
春季是一年的首季,如何養生關繫到全年的身體狀況,因此順順應天理,加強養生非常重要。
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如果冬季未藏好,此刻會生病。在春季要按時睡,早起,放鬆自我,緩行於庭院,使得的精氣慢慢升起來。春天不要壓抑自己,拂逆它就會傷肝,到夏季就會寒變。春季要多吃五穀,豆子,它們是種子,主生發。比如五豆粥;吃春餅,各種蔬菜卷在餅子里,新鮮的蔬菜也是生發。但一定吃應季節的不吃反季節的。
春季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人體也是這樣,在春季生發。這時有舊疾的人特別容易復發舊病,這是人體的本能,希望借春天的生機來沖擊身體里的病灶,把病邪趕出體內。我們如果順應這個天機,合理的調養就會治好舊病。
春天屬性為木,在人體就是肝經,如果未得到充分的生發,到夏季心火就會不旺,供生長的東西就會不足。人體的生發主要靠的是肝氣。春季肝氣特別旺,過旺就會打破身體其他藏腑的功能,肝氣又不能壓抑,就要合理的轉化和排泄它,稱為舒肝理氣。
肝氣要靠膽經來排泄,肝膽二經互為表裡的。所以在春天常常有人口苦、肩膀痛、偏頭痛、乳房和兩肋痛,臀部和大腿外側疼痛,這些都是膽經堵塞,排泄不利的表現。口苦可以吃小柴胡丸或沖劑;肩膀痛、偏頭痛、乳房和兩肋痛可服加味逍遙丸;臀部和大腿外側疼痛,可選平肝舒絡丸。平時每天由上到下敲打大腿外側沿褲縫的這條膽經,左右對稱兩條,促進膽經的暢通和機能,並可減肥。
春季人體陽氣向外散發,皮膚舒張開,風寒特別容易入侵,這時有人易犯咳喘症。外有風寒、內有肝火相逼,對肺臟來說叫「木火刑金」,咳嗽不止。這時要泄肝火。敲打膽經、三焦經通肝氣;對心包經進行刮痧活肝血;對背部刮痧去寒氣。
春季有人腿常抽筋、腹瀉、睏倦,屬「肝旺脾虛」之症,可服逍遙丸、參苓白術丸、大棗薏米山葯粥以健脾養血,脾血充足,肝脾便相安無事。
常常按摩足大趾與二趾之間骨縫中的太沖穴,可排泄肝火。
春季經常參加鍛煉的人,抗病能力強、思維敏捷、不易疲勞、辦事效率高。一年之計在於春,人們可根據自己的年齡與體質狀況選擇戶外活動,如太極拳、慢跑、放風箏、春遊踏青等。

春天防治「上火」,首先生活要有規律,注意勞逸結合,按時休息。其次多吃蔬菜、水果,忌吃辛辣食物。多飲水或喝清熱物質」從尿、汗中排泄。春季是身體各臟器「火症」的多發季節。無論是哪種內臟器官出現的「火」都和心理狀態有著密不可分的因果關系。所以,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態度是人們抵禦疾病重要的「滅火劑」。
靚湯DIY

人們容易出現眼睛紅腫澀痛,或喉嚨腫痛、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疼痛及舌尖糜爛等「上火」症狀。「上火」可通過飲食調節,且「食療」有獨特的效果。

蓮子湯去心火

心火:中醫認為心是君主之官,是人體的主宰,而心火則是溫暖全身的主要熱量內源。常用黃連、蓮子心等葯物清心瀉火。

表現症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乾等;實火表現為反復口腔潰瘍、口乾、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食療法:蓮子30克(不去蓮心),梔子15克(用紗布包紮),加冰糖適量,水煎,吃蓮子喝湯。

豬肝湯去肺火

肺火:或因氣候驟然變化,身體不能適應:或由於勞倦過度,消耗了超量的體內陰液,從而引發肺火亢奮,這在老年群體中是比較多見的。中醫多用黃芩、桑白皮、甘草等葯物清肺火。

表現症狀: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舌紅。

食療法:豬肝1付,菊花30克(用紗布包好),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湯。 綠豆粥去胃火

胃火:由於飲食不節、嗜酒、過食肥甘辛辣厚味,形成「食積」,生熱化「火」,以致胃火熾盛。多以山楂、生石膏、鐵樹葉等葯物瀉胃火。

表現症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乾口苦、大便干硬。

食療法:石膏粉30克,粳米、綠豆各適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後過濾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綠豆煮粥食之。

喝梨水去肝火

肝火:古人雲:「暴怒傷肝,五志化火」,有些人心胸狹窄,沉鬱寡歡,遇事心煩易怒,從而導致肝鬱氣滯而肝火上炎。中醫常用龍膽草、夏枯草等葯調治。

表現症狀:頭痛、頭暈、耳鳴、眼乾、口苦口臭、兩肋脹痛。

食療法:川貝母10克搗碎成末,梨2個,削皮切塊,加冰糖適量,清水適量燉服。

吃豬腰去腎火

表現症狀: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脊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躁。

食療法:豬腰2隻,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鍋內煮至豬腰子熟,吃豬腰子喝湯。

盤點「下火」食物

柚子、梨:性寒味微酸,除能清熱外,其特點是能清潤肺系。對於肺熱咳嗽吐黃痰、咽干而痛的孩子極適宜。

鮮蓮子:生吃可以去心火,清熱除煩、養心安神。

荸薺:其性微寒,果汁豐富,凡熱病後余熱未凈的心煩口渴、口舌生瘡、便干尿黃等孩子非常適宜食用。

楊桃:性寒,味酸甜,清熱生津,內火熾盛、口腔潰瘍破爛的孩子最適宜。

白菜:性微寒,有清熱除煩,利二便的作用。

芹菜:性寒涼,能去肝火解肺胃郁熱,容易「上火」的孩子常食有益。

萵筍:性微寒,質地脆嫩,水分多,功效特點為清熱、順氣、化痰,適合肺胃有熱的孩子食用。

蓮藕:性平寒,最好生食或搗汁,功效是清熱生津、潤肺止咳,若與梨汁攪和同服其效更佳。

茄子:性寒涼,可以清熱解毒,給易「上火」的孩子食用時不要用油燒的方法烹飪,可以採用蒸茄子的方法。

百合:性平微寒,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功效,對熱病後余熱未清、咽喉腫痛、心煩口渴諸症均有療效。

苦瓜:性大涼,味苦,瀉六經實火,是一味苦寒清熱食品。

清爽去火菜

木耳萵筍拌雞絲

[材料]雞胸肉200克,木耳50克,萵筍50克,青椒、紅椒 少許。

[調料]鹽、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

1.雞胸肉切絲,用沸水焯熟。

2.萵筍、木耳、青椒、紅椒切絲,用開水稍焯一下。

3.將全部原料用鹽、味精拌勻,淋少許香油,即可。

[營養]

木耳:木耳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葯用成分,是含鐵量最多的食物之一,有養血駐顏,祛病強身之功效,被現代營養學家稱為「素中之葷」。含有豐富的膠質,它能夠清除胃腸中的腐敗物質,對痔瘡有較好的療效,並能被吸收到循環系統中去,具有清肺潤肺的作用。

[飲食禁忌]

大便不實者應少食用。木耳不宜與田螺同食,蘿卜也不宜與木耳同食,否則易得皮炎。

[小貼士]

木耳是著名的潤肺清污食品,萵筍則是預防便秘的蔬菜之一,用這兩種蔬菜與高蛋白、低脂肪的雞絲相配,能充分發揮營養、排污、清火的三重功效。

小鏈接

● 飲食進補巧清「濕熱」

日常生活中可以結合自身體質進行相應調節、調理。具體來說,春季可以多吃一些益氣養陰的食品,如胡蘿卜、豆腐、蓮藕、荸薺、百合、銀耳、蘑菇、鴨蛋等,有條件的也可以適量進食一些甲魚。

再者,具有清理胃腸濕熱功效的低脂肪、高纖維素、高礦物質的食物,比如新鮮的薺菜、韭菜、芹菜、菠菜和香椿等。另外,綠豆芽、黃豆芽、黑豆芽、蠶豆芽、豌豆芽等豆類食品對肝氣疏通、健脾和胃有較大的益處。

6、什麼是順應自然養生法

遵循自然法

7、順應自然是養生的最高境界,怎麼保持順應自然的心界?

遵循自然的規律展開行動。自然既用作名詞指具有無窮多樣性的一切存在物,也用作形容詞指天然的,非人為的或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也作自然界。是人類的生活場所,人們離不開自然,必須保護自然。


1.遵循自然的規律所展開行動.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植物界的規則,事物發展的潛在規則。主動去發現和利用規律,非指聽之任之。2.不聞不問,順應其規律,即事物應有其發展規律。3.科學上,意味著取其自然狀態以便於觀察--任其自生自滅不聞不顧,順應自然的發展趨勢,事後知其果。4.日常生活中,用於感情表白上,是盡力去做事,能否成功,還得聽自然規律的。

日出日落、寒來暑往;生老病死、弱強壯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世上的一切自然、人、事都是不斷變化的。《易經》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其本質上就是一本講人生境遇變化及其應對策略的智慧大全。64卦,其實就是64類人生問題境遇,384爻就是384種不斷推演、沖突、發展的狀態。任何復雜的變化都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的。


《易經·系辭上》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所謂「觀一葉而知秋,道不遠人即為此。」我們要善於觀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從事物目前呈現出的不同現象上去發現變化、了解變化,從而應對變化。

8、順其自然體現什麼養生之道?

順應自然規律,不違逆天道百,天道就是自然規律,是宇宙運行的法則。表現在日常生活就是規律作息,順應四時寒暑而養度生。
在社專會上人際交往也是和諧而助他,不強求、不苛求別人,團結他人。遇事不鑽牛角尖,知足常屬樂,樂觀豁達,不急躁。

9、秋季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應該怎麼順應秋季的自然特性來養生?

中醫認為,秋季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所以,順應秋季的自然特性來養生,即保肺,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起居養生:秋季應做到早睡早起,注意添加衣物,防止因受涼而傷及肺部。

精神養生:保持內心寧靜,情緒樂觀,舒暢胸懷,拋開一切煩惱,避免悲傷情緒,是秋季養肺的一個好方法。

房事養生:中醫認為,在秋季應注意順應自然界收藏的規律,節制房事,蓄養陰精。

飲食養生:宜多吃酸性食物,如蘋果、橘子、山楂、獼猴桃等,以收斂肺氣;少吃辛辣食物,如蔥、姜等,可避免發散瀉肺。銀耳、豆腐、百合、蜂蜜、糯米、粳米、豆芽等有潤肺作用,宜常吃。此外,秋季主養收,可適當喝些雞湯、骨湯等。

運動養生:秋季是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可根據個人情況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進行鍛煉,如登山、打太極拳、游泳等,長期堅持可增強心肺功能。

葯物養生:秋季葯補的基本原則應以滋潤為主,忌耗散。常用的葯物有西洋參、沙參、芡實、玉竹、天冬、麥冬、百合、女貞子、胡麻仁、乾地黃等。

盲目進補容易導致毒素在體內滯留,秋季進補的同時切勿忘記排毒。 

人在經歷夏季炎熱和冷飲的「冰火兩重天」後,脾胃功能往往會減弱。如果此時貿然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狀態的消化系統不堪重負,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腹瀉等症狀。而且,秋季進補的飲食往往高油高脂,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害物質如不及時排出,毒素滯留在體內會傷害到身體。

胡蘿卜、大蒜、葡萄、無花果等有助排肝毒;黃瓜、櫻桃等有助排腎毒;魔芋、黑木耳、海帶、蘋果、草莓等有助排腸毒。

魚腥草解毒茶

一是魚腥草解毒茶:乾的魚腥草50克至100克、紅棗15粒,先將魚腥草洗凈,紅棗切開去核,二者加水3000毫升,煮沸後用小火再煮20分鍾,濾渣即可飲用。此茶利尿解毒效果明顯。二是麥芽排毒奶:胡蘿卜、蘋果、小麥芽各適量,將胡蘿卜和蘋果洗凈切片,和催芽1厘米左右的小麥芽一起放入榨汁機榨汁,可以清熱排毒並調整體質補充元氣。三是玉瓜蓮排毒粥:大米500克、蓮子50克、冬瓜200克,將大米和蓮子洗凈煮熟後,將冬瓜去皮切丁與姜絲一同放入鍋中,加鹽調味,煮至冬瓜熟軟後,撒少許蔥花一起食用。可以清熱排毒、寧神定心,提升脾胃功能。

木耳

解毒四傑——木耳、豬血、綠豆、蜂蜜。

這些是功效顯著且最為廉價的解毒食物。木耳因生長在背陰潮濕的環境中,中醫認為有補氣活血、涼血滋潤的作用,能夠消除血液中的熱毒。此外,木耳、豬血因具有很強的滑腸作用,經常食用可將腸道內的大部分毒素帶出體外。綠豆味甘性寒,有清熱解毒、利尿和消暑止渴的作用。蜂蜜生食性涼能清熱,熟食性溫可補中氣,味道甜柔且具潤腸、解毒、止痛等功能。印度民間把蜂蜜看成「使人愉快和保持青春的良葯」。

與順應自然來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