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中葯起源於哪個朝代?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葯最早起源於《神農百草經》中,神農氏嘗百草,這是目前最早的起源,對各種葯理的認識,是在後期不斷的積累中。
一般傳統中葯材講究地道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的地域內所產的葯材,因生產較為集中,栽培技術、採收 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講究,以致較同種葯材在其他地區所產者品質佳、療效好。
(1)養生起源擴展資料: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葯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醫
2、中醫的起源
中醫學是中國的傳統醫學。習慣上中醫指漢族的醫學,而中國傳統醫學還應包括藏醫,蒙醫,壯醫,彝醫等等。中醫的特色是:以陰陽五行為說理工具,經絡,臟腑,氣血為形態功能基礎,七情六淫為病因,陰陽失調,邪正相爭為發病主要矛盾的獨特理論體系;以葯物內服外治,針灸,推拿,氣功等為內容的豐富多彩的治療手段;以及體現中醫整體觀點,包含理,法,方,葯的「辯證論治」臨床治療原則。中醫在日本稱為漢醫或東洋醫學,在朝鮮,越南稱為東醫,已成為這些國傢具有其民族特點的傳統醫學。
中醫起源很早。在成書於戰國到泰漢時期的《黃帝內經》中,中醫的理論體系已基本形成。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總結了中醫辯證論治原則。以後,中醫的理論和實踐不斷有所發展。以中醫分科為例,《周禮·天官》記載當時宮廷醫生只分食醫(相當於營養師),疾醫(相當於內科),瘍醫(相當於外傷科)和獸醫。到明代,太醫院設十三科,即大方脈(相當於內科),傷寒(即熱病),婦人,小方脈(相當於兒科),口齒,咽喉,眼,瘡瘍,接骨(或正骨),金創,針灸,按摩,祝由。清初,從小方脈中更分出痘疹科。但近代,由於西洋醫學的輸入和舊政府對中醫的歧視和排擠,中醫的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而停滯不前。新中國成立後,阻礙才得以消除。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全國建立中醫院,創辦中醫高等學校,提倡中西醫結合發展中醫學。80年代,進一步提出中醫現代化,用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的理論和方法,多學科,多途徑研究和發展中醫。
中醫辯證學是正確認識和辨別中醫「證」的一門學科,是中醫基本理論和臨床實踐之間的橋梁。所謂「證」,是症狀和體征的集合,是疾病的臨床綜合表現,但又與「綜合症」不同,它是中醫特有的概念。「證」是客觀存在的病理狀態,是中醫病機的反映,表現了疾病過程中邪正相急和陰陽失調的情況,比較接近疾病的本質。如臨床表現為黃疸,肋痛,發熱,口苦,尿黃赤,舌苔黃膩,脈弦滑數等,可辨為「肝膽濕熱證」,是指濕熱病邪蘊結在肝膽病位,邪氣盛而正未衰,屬於實證。一種證可見於多種病,一種病的不同階段也可出現不同的證,這就是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理論依據。
中醫辯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其中「治病者,取有餘而益不足」的記載,可看作是辨虛,實證的萌芽。《黃帝內經》中有「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等論述,可認為是中醫辯證學最早的理論基礎。該書「風論」,「咳論」,「痹論」等篇已有臟腑辨證。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其外感病部分,建立了一個外感熱病的六經辨證體系,並創造了湯方辨證法;其雜病部分發展了臟腑辨證的內容。漢朝以後,歷代醫學家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又發展了臟腑辨證,創造了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並使八綱辨證,氣血辨證,病邪辨證逐漸明朗化,具體化;湯方辨證則受到日本漢方醫學家的重視。20世紀50年代,對中醫辨證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突出的代表是蒲輔周氏從臨床角度總結的治「乙腦」的辨證經驗:例如1956年暑天,石家莊地區久晴無雨,當時的流行性乙型腦炎,中醫辨證屬暑溫,用白虎湯獲效;1957年同期,北京地區多雨,濕熱交蒸,同樣是流行性乙型腦炎,中醫辨證為濕溫,用白虎湯無效,改用通陽利濕法,收效甚佳。由此,中醫辨證的優截止性得到公認。到了80年代,重點轉到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醫辨證,使之客觀化。某些證(如血虛證,腎陽虛證,陽虛和陰虛證,陰虛火旺證,脾氣虛證,心氣虛證,肝陽上亢證,寒熱證等)的客觀指標的研究已趨成熟,初步製作了部分證型的動物模型,並創立了微觀辨證的理論。「辨證學」這個具有哲學含義的名稱是於此時出現的。
查看全部3個回答
關於中醫師承方式考職業醫師資格...
關注中域教育的人也在看
中醫師承培訓,當然選擇中域教育...
免費咨詢-更多詳情;
青島中域教育信息咨詢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中醫最早起源於什麼朝代
中醫最早起源於原始社會時期。 中醫是指中國漢族的勞動人民們所創造了以傳統醫學為主體的醫學,因此也被稱為漢醫,是一門以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診斷和預防的一門學科。 最早的中醫是誕生於原始社會時期,而且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最基本的中醫理念,以後又經過了歷代的總結和發展。 (2)養生起源擴展資料: 在中醫學中,最有影響的醫葯神話是神農氏嘗百草而始有醫葯的傳說故事,流傳久遠。《中國醫學史》作者陳邦賢說:中國醫葯之起源,歷來有尊伏羲、神農、黃帝為醫神者。 有尊伏羲乃嘗味百葯而制九針以拯夭枉,間接說明了針葯的淵源,有尊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關於中葯,特別是植物葯的最早發現和使用,在古代無不歸功於神農,有尊黃帝使岐伯、嘗味草目、典主醫者,中國第一部醫學典籍《黃帝內經》《黃帝外經》即是借黃帝與岐伯之口,來傳達中醫學流傳千古的理論體系。 此外,燧人鑽木取火,使人們脫離茹毛飲血的生食時代,保護腸胃;有巢氏構木為巢,使人們避開了禽獸蟲蛇的侵擾與外傷。 灸法起源於我國北方高寒地帶,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炳,是適應北方居民的居住條件、生活習慣和發病特點而產生的;湯劑之創始者伊尹,為商湯之相,以滋味說湯。 《呂氏春秋》記述伊尹答商湯有關烹調問時曾有「陽朴之姜,招搖之桂」,姜、桂既是調味品,又是常用葯,故有醫食同源之論。 此外,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內經》時代,中國已經有較細致的記錄人體內臟器官的形態、大小、容量等人體解剖記載,還有對人體呼吸、循環、消化等功能認識的記載,這些理論既有專篇論述,也穿插於其他說理性的篇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醫
51 瀏覽112732019-04-21
中醫的發展歷史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 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 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 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葯葯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 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極低。 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上世紀90年代發起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革命。 中醫新哲學觀中醫三個哲學觀:整體觀、辨證觀,及新挖掘出的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該章節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2)養生起源擴展資料: 中醫文化的發展-歷史名醫: 一、中醫的起源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炎帝部落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今山西河南一帶),與黃帝結盟擊敗蚩尤。中華兒女將炎帝和黃帝奉為華夏始祖。 「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描述了神農氏為了醫學實踐和探索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奠定了中國醫學的基礎,後人為紀念他。 將中國的第一部醫學著作命名為《神農本草經》。由此我們得出結論,中醫源自於原始社會,發源於黃河流域。 二、中醫理論的奠定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 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著有《難經》。開啟了以「望聞問切」為診斷方式的醫療里程,並一直沿用至今。 三、中醫臨床的靈魂 張仲景(約公元150——約公元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四、中醫的變革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 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華佗發明了茵陳蒿治療黃疸病的方法。 創辦了中國第一套廣播體操「五禽戲」,發明了麻沸散用作臨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劑早1600多年,又開創了中醫外科手術的先河,可以說華佗開啟了中醫臨床的重要變革。 五、中醫理念的進步 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 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他是第一個提出對婦女和兒童單獨設科的,(這也是最早的提倡婦女兒童保護意識的)。 他是第一個完整闡述「醫德」的人,也是第一個麻風病專家,第一個提出復方治病的,第一創建巴豆排毒的,第一個提出防重於治的,第一個發明導尿術的。 六、中醫的完善 李時珍(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葯物標本和處方,參考歷代醫葯等方面書籍925種。 考古證今,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於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這本書收集葯物1518種,其中植物1195種,記錄古代醫學家和民間葯方11096種。 附葯物形態圖1100多種,糾正了之前的一些錯誤,補充了不足,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學著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醫
77 瀏覽85882019-03-23
關於中醫的起源的描述?
中醫學不是指中國的醫學,而僅指中國的傳統醫學。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科學,它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陰陽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包括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中醫臨床的診斷方法包括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四種方法,稱為四診。四診各有其獨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在臨床上必須綜合運用,才能對病症做出正確的判斷。 中醫臨床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針灸療法、刮痧療法、推拿、拔罐療法等。針灸療法是指針刺或火灸人體穴位來治療疾病;刮痧療法是使體內的痧毒,即體內的病理產物得以外排,從而達到治癒痧證的目的;推拿在人體經絡腧穴及一定部位上施以特定的操作手法或肢體活動來防治疾病和保健強身的方法;拔罐療是能使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現象,從而產生治療作用。 中醫有著悠久的歷史,發源於黃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學術體系。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歷代都有不同的創造,涌現了許多名醫,出現了許多重要學派和名著。 早在夏商周時期,中國就已出現葯酒及湯液。 周代已經開始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葯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 秦漢時期形成了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黃帝內經》,系統總結了在此之前的治療經驗和醫學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初步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之後成書的《難經》是一部與《黃帝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是《黃帝內經》很好的補充。 秦漢以來,交通日漸發達,各偏遠地區的葯材不斷進入中原,從而豐富了人們的葯材知識,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即是當時流傳至今的,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該書所載葯效大多是正確的,如麻黃治喘,黃連治痢,海藻治癭等。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葯學的初步確立。 東漢時期,著名醫家張仲景著成了《傷寒雜病論》,該書為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世又將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基本上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被譽為「方書之祖」。 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 隋唐時期,唐政府組織蘇敬等二十餘人集體編修本草,名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這是中國古代由政府頒行的第一部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葯典。它比歐洲紐倫堡政府公元1542年頒行的《紐倫堡葯典》早883年。唐代醫家孫思邈著成《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對臨床各科、針灸、食療、預防、養生等均有論述,尤其在營養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 宋代,中醫教育受到重視。宋政府設立「太醫局」,作為培養中醫人材的最高機構。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設計鑄造銅人兩具,精細刻制了十二經脈和354個穴位,作為針灸教學和考試醫師之用。另外,宋政府專設「校正醫書局」,有計劃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了搜集、整理、考證和校勘,當今醫學古籍《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針灸甲乙經》、《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經過此次校訂、刊行後流傳下來的。 明清以來,明醫葯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參考文獻800餘種,寫成了《本草綱目》,收載葯物1,892種,附方10,000多個,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對中國和世界葯物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當時,西方醫學開始傳入中國,逐漸形成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並存的局面。一些醫家逐漸認識到中西醫各有所長,因此試圖把兩種學術加以匯通,逐漸形成了中西醫匯通學派,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8 瀏覽11712017-12-16
中醫的起源及發展歷程
原始社會人們觀察周圍生活環境,為了生存通過長期和疾病做斗爭,總結了豐富的經驗。在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醫家廣泛吸取了百家之長,為治療疾病所用,產生了大量理論書籍。醫書因不會對統治者統治造成影響而被大量保存,但秦漢時期戰爭和漢朝統治者推行迷信進行思想控制,印刷技術限制,大量醫書失傳。隋唐時期中醫得到了長足發展。宋金元時期由於戰爭醫書又大量失傳,僅《黃帝內經》在宋朝就兩度失傳,後經多方努力在四川找到孤本才得以重新問世。但由於戰爭外傷,脾胃等理論得以長足發展,元明清時期,瘟疫流行,溫病學得到了長足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切下,中醫書籍被重新整理,裝訂,改編,並大量印刷,各國熱愛中醫人士共同努力,中醫理論引入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深入研究,為中醫發展有著巨大推動作用。現在歐洲許多醫學院都把中醫理論作為必修課。未來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將是大趨勢,人類最終能戰勝疾病。
5 瀏覽35192017-12-15
中醫起源
中醫起源很早。在成書於戰國到泰漢時期的《黃帝內經》中,中醫的理論體系已基本形成。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總結了中醫辯證論治原則。以後,中醫的理論和實踐不斷有所發展。以中醫分科為例,《周禮·天官》記載當時宮廷醫生只分食醫(相當於營養師),疾醫(相當於內科),瘍醫(相當於外傷科)和獸醫。到明代,太醫院設十三科,即大方脈(相當於內科),傷寒(即熱病),婦人,小方脈(相當於兒科),口齒,咽喉,眼,瘡瘍,接骨(或正骨),金創,針灸,按摩,祝由。清初,從小方脈中更分出痘疹科。但近代,由於西洋醫學的輸入和舊政府對中醫的歧視和排擠,中醫的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而停滯不前。新中國成立後,阻礙才得以消除。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全國建立中醫院,創辦中醫高等學校,提倡中西醫結合發展中醫學。80年代,進一步提出中醫現代化,用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的理論和方法,多學科,多途徑研究和發展中醫。
3、養生的歷史背景,養生的產生,養生文化的起源。
道教養生學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淵源於中國最古老的原始巫教,是先秦神仙家思想、老莊道家煉養學說及秦漢方仙道、黃老道發展的必然結果。和道教的創立一樣,道教養生學的產生也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道教產生的歷史背景主要是基於東漢後期政治黑暗、社會動亂;道教養生學的問世則是先秦兩漢科學文化發展的結果。
在哲學思想方面,處於社會大變革風雲中的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出現了道家、儒家、墨家、陰陽家、兵家、名家、法家、縱橫家、神仙家等,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諸子百家之中,除道家、神仙家對道教氣功養生學的形成與發展的影響最大以外,儒家、墨家、陰陽家亦有相當的影響。
我國古代有「生死有命」的說法。《孔子家語·本命題》說,「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優於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化窮數盡謂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終也,有始則必有終矣。人始生而有不具備者五焉,目無見,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及生三月,而微煦,然後有見;八月生齒,然後能食;期而生臏,然後能行;三年囟合,然後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後能化。陰窮反陽,故陰以陽變;陽窮反陰,故陽以陰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齒,八歲而齔,二八而化;女子七月生齒,七歲而齔,二七而化。一陰一陽奇偶相配,然後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於此也。」即把生死的變化歸結於陰陽的運動,認為隨著陰陽兩種原素的不斷地消長,人的一生從嬰兒、少年、中年,以至老年、死亡,這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應該承認,這種觀點是不悖科學的。
當然,儒家內對於性命的看法也是有分歧的。如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認為性乃所受於天,故存心養性乃所以事天。夭壽皆命,對之不存疑慮,惟修身以立命。立命即肯定自己的性命。
荀子對於命的態度,則講制而用之。他說:「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荀子·天論》),主張制裁天命而利用之。命雖然是有的,但人不應止於待命,而當設法控制它,利用它。這是荀子獨有的思想。
《易傳》中也頗講命。《象傳》雲:「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系辭傳》雲,「樂天知命故不憂。」《說卦傳》雲,「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後來的學者即把這些觀點看作是儒家對於性命的一貫心傳,並把易學惟崇為闡述性命至理、天人合一的理論。
儒家的這些性命學說,許多觀念都為道教養生學所吸收,尤其荀子人定勝天的「戡天」思想和《周易》的理論體系,對道教養生學的影響更加深刻廣泛。
墨家對道教氣功養生學的影響,主要是它的五行學說與人為的變化觀。我國古代的五行說,初期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認為水、火、金、木、土是構成整個世界的五種最基本的物質。到了戰國時期,這種思想為唯心主義所剽竊,產生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五行派。他們把五行排列成相生相勝的系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之,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這就是所謂「常生常勝」。鄒衍的這種循環、凝固的「五行常勝說」,對於我國科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後期墨家打破了這種學理,在五行相生相勝的舊說上,提出了「五行毋常勝」的新主張。《墨子·經下》說,「五行毋常勝,說在宜。」《經說下》解釋說:「五○金、水、土、木、火、離。然火爍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金之府水,火離木。若識麋與魚之數,唯所利。」在這段文句中,既駁五行相勝之說,亦斥五行相生之言。
譚戒甫先生解釋說:「金、水、土、木、火五者,皆彼此相附麗,並非相生,故曰金水土木火離。何以故?以水聚藏於金而火附麗於木耳。」正如同「麋之所利,於山之林;魚之所利,在川之水。故林盛而麋赴焉,水大而魚藏焉。若能識別此道,則水非生於金而木非生火,可以恍然悟矣。」
至於相勝,也不是凝固不變的。相反,因其質與量的多少,因其種種機運,而發生變化。如金與火的關系,金少火多,則能把金熔銷;反之金多火少,則能把火熄滅。王充《論衡·命義篇》雲:「譬猶水火相更也,水盛勝火,火盛勝水,遇其主而用也。」也認為五行相勝是隨著矛盾雙方質與量的變化而變化,並沒有一套僵化的發展程序。
墨家的這種辯證的五行學說,不僅批判了鄒衍等人對五行的神秘思想和形而上學觀,也為後來的道教辯證地探索自然與科學,開辟了一條道路。在道教內,無論是漢唐之際的外丹派,還是宋元時期的內丹派,他們都吸收了墨家的這種辨證的思想。
如《周易參同契》中關於五行的論述,即與墨家一脈相承。書中說:「丹砂木精,得金乃並,金水合處,木火為侶。」這是以墨家五行附麗說立論。在此基礎上,《周易參同契》進一步提出了「五行錯王」的學說。書中說:「五行錯王。相據以生,火性銷金,金伐木榮。」元俞琰解釋說:「金生水,木生水,此常道之順五行也。今以丹法言之。則木與火為侶,火反生木;金與水合處,水反生金。故曰五行錯王,相據以生也。」(《周易參同契發揮》卷中)。也就是說,五行的變化既有一般規律,即「常道」;亦有特殊規律,即「錯王」。而修煉丹道的關鍵,正是在於掌握運用五行變化的特殊規律。
這種特殊規律又被叫作「五行顛倒術」。張伯端《悟真篇》說:「震龍汞自出離鄉,兌虎鉛生在坎方,二物總由兒產母,五行全要入中央。」宋翁葆光解釋說:「汞為震,龍屬木,木生火,木為火母,火為木子,此常道之順也。及乎硃砂屬火,火為離,汞自砂中出,卻是火返能生木,故曰兒產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顛倒術,龍從火里生』……鉛為兌,虎屬金,金生水,金為水母,水為金子,此常道之順也。及乎黑鉛屬水,水為坎,銀自鉛中生,卻是水返能生金,故曰兒產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不順生,虎向水中生。』」(《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卷4)。所謂「五行順兮,常道有生有滅;五行逆兮,丹體常靈常在」,正是高度地概括了內丹修煉一個基本原則。
從《周易參同契》的「五行錯王說」,到《悟真篇》的「五行顛倒術」,其思想的源頭都是墨家的五行毋常勝說。
墨家講變化。《墨子·經上》說:「化,征易也。」《經說上》解釋說:「化,若蛙為鶉。」變化的形態是多樣的。《經上》說:「為、存、亡、易、盪、治、化。」《經說上》解釋說:「為,亭合,存也;病,亡也;買、鬻,易也,霄、盡,盪也;順、長,治也;蛙、屈,化也。」認為這些變化並非皆出於自然,如亭台之存,疾病之愈,買賣交易,消盡的盪除,順長之修治,都是人的作為;即使是蛙屈一類的變化,也是人們能夠觀察了解的。墨家這種強調人為的變化觀是很可貴的,因為它看到了人在改造自然中的重大作用。後來的道教養生家吸收發揮了這種進步的變化觀,並在探究自然與生命的漫長路途中實踐著。
在自然科學技術上,先秦兩漢時期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因在「天垂象,見吉凶」的天人合一思想籠罩下,我國歷代都非常重視天文的觀測;朝廷中有專司天文觀測的欽天監,正史也設有《天文志》專記其事,因此中國的天象紀錄可說是人類的寶藏,而且這種記錄可以上溯到殷商時代。這些珍貴的記錄,包括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哈雷慧星紀錄和最早的琴座流星雨紀錄。戰國時的《甘石星經》和《石申星經》,各記有500-800多個恆星,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恆星分布圖。
在宇宙理論上,有「蓋天說」,「渾天說」等。東漢科學家張衡在《渾天儀圖注》、《靈憲》中,總結了當時天文學成就,闡敘了「渾天說」宇宙論,並創制了世界上最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
在地理方面,戰國問世的《禹貢》載有中國各地土壤的特徵,並首分天下為九州。各地產品的性質,河川的流向都有記載。《山海經》的《山經》中記載了礦物89種,產地309處,並以硬度、顏色、光澤、狀態來識別。此外還記載了礦床學的共生現象,如鐵與文石,白金與鐵,這比希臘喬非史蒂斯(公元前371-公元前286)的《石頭記》要早200年,且較豐富。在地殼變化和地震學方面,《詩經》明言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竹書紀年》記載了公元前1831年泰山的一次地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記載。至東漢張衡時,更發明了候風地動地動儀,可測地震方位及強度,為世界地震儀之始。
在化學方面,煉丹術的起源可能也很早。因為《戰國策》及《韓非子·說林上篇》已有方士向楚王獻不死葯的記載。另從《考工記》中,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合金成分的研究。
生物學方面,《詩經》上記有植物名稱100多種,動物名稱200種。漢代綴輯而成的《爾雅》,則注釋了《詩經》中草木蟲魚鳥獸之名。在《周禮·地官》中,把動物與植物正式分開,各為毛羽介鱗裸、皂膏核莢叢五類,可見先人的分析是頗精細的。
在農學方面,《尚書·禹貢》列舉了當時九州各類型的土壤及其主要農作物。《管子·地員篇》更是講解土壤的一篇專文。《呂氏春秋》中的《上衣》、《任地》、《辨土》、《審時》四篇專講農業,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農學論著。據《漢書·藝文志》著錄,西漢時已有《汜勝之農書》等九種農學著作。東漢時崔實的《四季月令》,也是現存較早的一部農學名著。
在醫葯方面,《山海經》己明確提到130多種葯,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並提到簡單的用法,如食、浴、佩帶、塗抹等。所治療的疾病包括30多種。以後醫學逐漸經驗化,與巫分家,並且還有了分科。如《周禮·天官》即分醫官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並提出一套醫政制度。由《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可知,戰國時秦已設有太醫令,後世也多從之。
中國獨特的針灸術起源也很早。針法的前身為砭石療法,《說文解字》說:「砭,以石刺病也。」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不少的骨針、竹針。到了周代由於青銅技術的發達,更進步到了用金屬針。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多種周代編寫的醫書,其中《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經》所載內容,說明春秋戰國時針灸療法己相當普遍,醫療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河北省滿城縣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隨葬金針,甘肅武威出土的漢代醫簡,都是其時醫學發達的明證。正是在這些實踐的基礎上,產生了幾部千古不朽的醫學著作,如《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這些經典文獻的誕生,標志著中國醫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
其次,在衛生保健上,夏商以來對衛生就有了講究,養成了洗臉洗手洗澡等習慣,如甲骨文中即有浴字,象人用水在盆里洗澡。另外甲骨文中還發現有灑掃和在室內除蟲掃灰的資料(圖為黃帝像)。
體育運動方面,古人很早就知道跳舞可以舒筋壯骨。後來在這個基礎上更發展出體操和物理治療,當時稱為導引。《黃帝內經》中提到了導引、守神等下法,《素問·異法方宜論》中說:「中央者,其地平以濕……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又說:「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這些都是指保健方面的方法。
《莊子》中有彭祖「熊經鳥伸」法、坐忘、心齋、守一等內養功法,《淮南子》中提到的導引式有熊經、鳥伸、鳧浴、猿攫、鴟視、虎顧六種。至東漢時,《政論》中把導引、行氣和治理國家聯系起來,強調平時的保養修持。
荀悅《申鑒·俗嫌篇》中,談到了氣功治病和意守臍下的重要性,「若天導引蓄氣,歷藏內視,過則失中,可以治痰。」「鄰臍二寸謂之關。關者,所以關藏呼吸之氣,以稟授四氣也。故長氣者以關息,氣短者其息稍升,其脈稍促,其神稍越,至於以肩息而氣舒;其神稍專,至於以關息而氣衍矣。故道者常致氣於關,是謂要術。」己開始提到「氣沉丹田」的問題。
大思想家王充著《養性書》16篇,充分肯定了氣功的科學價值,並且堅持煉功,「養氣自守,適食則酒,閉明塞聰,愛精自保,適輔服葯引導,庶翼性命可延」。(《論衡·自紀篇》)名醫張仲景《金匱要略》說,「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明確指出氣功治病具有特殊的功效。
外科專家華陀根據《呂氏春秋·季春紀》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的理論,在前人導引術式的基礎上,整編了一套「五禽戲」。並且「提出了導引強身的理論,」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後漢書·方技傳》)
出土文物也證明我國氣功在秦漢時期已達到相當的水平。現存最早且完整地描述氣法運煉的,要數戰國初年製作的《行氣玉佩銘》。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西漢導引圖》共有畫象40餘幅,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且多數為下層普通人們,可見導引運動在秦漢時已普及到社會的下層。另有《卻穀食氣篇》,亦為先秦的珍貴氣功文獻。
社會上已出現了一大批功夫高深的實踐者。如戰國時的王喬、赤松子、彭祖,漢代的張良、裴元仁、封君達,范幼沖、王真、皇化、葛越、越廣信等,皆為顯名於世的氣功家。由於他們顯現奇絕的技能和超人的功夫,而被世人神化。道教的成立。本身即包含著方士煉養家的成份,自然先秦兩漢時的這些著名人物都被納入道教的體系,成為道教氣功養生史上的重要人物。
以上所說,是道教氣功養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由於秦漢統治階級的提倡,求仙長生的風氣盛行,氣功養生學說已廣泛影響了社會的各個階層,從而出現了許多氣功家和專門著作,這就構成了道教氣功養生學形成的社會條件。諸子百家的蜂起,神仙學說的勃興,黃老之道的鋪張,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道教氣功養生學形成的條件。正是在這些歷史背景下,孕育、產生、形成了道教氣功養生學這種獨特的氣功養生體系。
4、養生文化在漢代形成與發展受到以下哪些方面的影響
道家思想的介紹道家是中國春秋時期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流思想。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佛教傳我國後,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禪宗在諸多方面受到了莊子的啟發。道家先秦各學派中,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這么多的門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上呈現出永恆的價值與生命力。 道家思想的發展和構成過程 道家思想起始於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秦時期並沒有道家這一名稱。用「道」一詞來概括由老子開創的這個學派由漢初開始的。這時,道家也被稱為德家。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曾寫過名為《論六家要旨》一文,把秦學派概括為道德、儒、墨、名、法陰陽六家,並闡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漢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加之司馬談是道家思想信徒弟,所以他給予了道最高的評價。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之長,同時避免了它們的短處。用來國修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漢代淮王因謀反而自殺,謀反者使用的理論器是黃老之學,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到了嚴重挑戰,使道家思想逐漸走向落。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從此不再成中國主流思想。之後道家思想滲透在國文化的各個方面中,魏晉玄學是最明顯的復興思潮。 先秦各家內,一般都可以區分出眾多派別,道家不例外。東漢班固所作的《漢書藝志》中,共列有道家著作37種,933篇,們大多作於先秦時期。道家思想的主流派有: 老子 、 莊子 、 黃老 學派,此外楊朱思潮可能影響了老子和莊子,同時又會於兩者中。不同的學派之間思想重也不同,或偏於治國,或偏於治身。馬談所說道家,主要指黃老學派。 道家與道教的區別道家思想是一種哲學學派, 道教是一種宗教信仰。道家思想成形於先秦時期,直到東漢末「黃老」一詞才與 神仙 崇拜這樣的概念結合起來。就本身來,這種崇拜和道家思想沒有相關聯的份, 老子 、 莊子 都是以相當平靜的心態來對待亡的引起兩者相關聯的原因可能是在道家文字中描述了對於領悟了「道」並體「道」的長生者的意象。所以就道教老子為宗又追求修煉成仙的本質來說荒謬的,這是一直以來認識上的誤區東漢時期以道家思想為本的 王充 著有無神論作品《 論衡 》,對漢末流行的神仙方術進行了全批判,在中國思想史上獲得了很高地。在西方,道家與道教被統稱為Taois ,以Religious Taoism(道教)和Philosophical Taoism(道家)將他們區分開來。西方者普遍認為道教是純哲學的道家思想落腐敗的產物,而道教支持者認為道和道家在思想上有互補之處。 道家對生命的觀點一般認為道家思想的特徵之一,是幻想通過各種養生修煉而達到長壽不,「因而開創了中醫養生學」 ;或從考察養生學源流的角度說:「壽命的無限延長說,即源自哲學特別是老莊學說 。著名的中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強調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體系「對於了解全部中國科學技術是及其重要的」。但他也同樣認為:「道家思想從一開始就迷戀於這樣一個觀念,即認為達到長生不老是可能的」;「道家迷戀於肌肉堅實、膚色豐美的青春,他們相信可以找到能夠用以遏制衰老過程或返老還童的技術。」 可見,李約瑟乃至許多科學史家都自然而然地將追求不成仙的思想和服食、導引、房中、行氣等各種具體養生方法的起源歸之於道家和道家思想體系。然而如果我們認真考察一下先秦道家對於「壽命生」問題的看法,就不難發現上述觀點並非道家宗旨。在《老子》中,雖然沒有直接討論人的壽命生問題,但從其一切均不得違反自然規律的宗旨觀之,是不可能相信長生不的,即所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而成書於其後的《莊子》,對於生乃自然規律這一點,則有較明確的說明,如:「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生,命也。」 「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 在《莊子》借寓言、故事闡發道家思想的表現形式中,雖然提到壽限「上及有虞,下及五伯」的彭祖;在南伯子葵與女偊的對話中有「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肩吾聞於接輿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 [⑩] 等等,但不能將這些描述作為道家追求長生不的例證。因為道家引用這些故事傳聞,目的在於說明凡事不可刻意追求,即所謂「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在,則世奚足為哉」 。另外,《莊子》在以封人與堯之名寫成的對話中,更加明確地表達了道家「不知說(悅)生,不知惡」,方為「真人」的思想: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類似的言詞還有許多,但均說明了一個事實,即先秦道家作為一種富含哲學內容的思想體系,不僅原本不存在追求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的思想,而且與這種思想還是相互對立的。道家關於養形不足以存生的見解,或「方生方,方方生」 等關於生命現象的闡說,並不僅僅在於要人們懂得追求不成仙的荒謬,而更重要的是藉助「生」這一最能反映自然規律無法抗拒的事實,去說明自然規律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宗旨。道家是主張「保身」的,但這一概念同樣不包含追求長壽的含義。《莊子》曾以舜讓天下於子州支伯,而子州支伯卻以「予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卻之,和子華子以「兩臂重於天下」勸昭僖侯莫爭鄰國之地等事例,說明「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者也」,「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不可「見利輕亡其身」 [14] 的價值觀念. 若參之以《韓非子·顯學》中有關「身」與「壽」的議論,則更能清楚地看到這兩個概念的差別:今或謂人曰:使子必智而壽,則世必以為狂。夫智,性也;壽,命也。性命者,非所學於人也。而以人之所不能為說人,此世之所以謂之為狂也。今有人於此,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世主必從而禮之,以為輕物重生之士也……今上尊貴輕物而重生之士,而索民之出而重殉上事,不可得也。盡管在言及「保身」思想時,必須要考慮到楊朱學派的影響,以及《莊子》外篇、雜篇的一些內容是否出於後學之手等問題,但有一點是十分清楚的,即無論是道家的「保身」還是楊朱的 「貴身」,原本都是對人生價值觀的闡發。至於說楊朱後學與道家後學如何將這種身與天下孰輕孰重的價值觀念改造成清心寡慾、長生久視的養生理論,則將在後面討論。 道家的養生思想道家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人們所提出的哲學思想。他們的學術思想在中醫養生學的形成過程中產生過一定的影響。道家所主張的「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自然界萬物處於經常的運動變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則。《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關於「道」的具體闡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動符合自然規律,才能夠使人長壽。這是道家養生的根本觀點。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 1、清靜無為清靜,在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寧靜;無為指的是不輕舉妄動。具體地說,就是《道德經》所說的「少私寡慾」。這種清靜無為以養神長壽的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浸透到養生學中養精神、調情志、氣功導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貴柔、返樸歸真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經》中指出:「堅強者,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 3、形神兼養莊子養生倡導去物慾致虛靜以養神,但也不否認有一定的養形作用。《莊子·刻意》說:「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導引術是道家所倡導的,從其產生開始就是用於健身、治病、防病的。道家的自然養生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歷代都有眾多的崇拜者與繼承者。他們一方面身體力行,體驗效果,同時還闡述發揮補充老莊養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導後人。
5、中醫的發展歷史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
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
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
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葯葯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
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極低。
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上世紀90年代發起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革命。
中醫新哲學觀中醫三個哲學觀:整體觀、辨證觀,及新挖掘出的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該章節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5)養生起源擴展資料:
中醫文化的發展-歷史名醫:
一、中醫的起源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炎帝部落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今山西河南一帶),與黃帝結盟擊敗蚩尤。中華兒女將炎帝和黃帝奉為華夏始祖。
「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描述了神農氏為了醫學實踐和探索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奠定了中國醫學的基礎,後人為紀念他。
將中國的第一部醫學著作命名為《神農本草經》。由此我們得出結論,中醫源自於原始社會,發源於黃河流域。
二、中醫理論的奠定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
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著有《難經》。開啟了以「望聞問切」為診斷方式的醫療里程,並一直沿用至今。
三、中醫臨床的靈魂
張仲景(約公元150——約公元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四、中醫的變革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
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華佗發明了茵陳蒿治療黃疸病的方法。
創辦了中國第一套廣播體操「五禽戲」,發明了麻沸散用作臨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劑早1600多年,又開創了中醫外科手術的先河,可以說華佗開啟了中醫臨床的重要變革。
五、中醫理念的進步
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
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他是第一個提出對婦女和兒童單獨設科的,(這也是最早的提倡婦女兒童保護意識的)。
他是第一個完整闡述「醫德」的人,也是第一個麻風病專家,第一個提出復方治病的,第一創建巴豆排毒的,第一個提出防重於治的,第一個發明導尿術的。
六、中醫的完善
李時珍(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葯物標本和處方,參考歷代醫葯等方面書籍925種。
考古證今,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於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這本書收集葯物1518種,其中植物1195種,記錄古代醫學家和民間葯方11096種。
附葯物形態圖1100多種,糾正了之前的一些錯誤,補充了不足,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學著作。
6、知道什麼是十二時辰養生法、起源、由來嗎?
工作最旺時間 臟器名稱
==========================================================================
子時(23~01) 膽 (主腦,腦有病反映於膽)
丑時百(01~03) 肝 (主眼,眼有病反映於肝)
寅時(03~05) 肺 (哮喘,晚度上睡覺前吃些白蘿卜)
卯時(知05~07) 大腸(多吃維生素。維生素:易溶道於水,40℃以上分解)
辰時(07~09) 胃 (不吃早點,胃酸進到腸道,易患病)
巳時(09~11) 脾 (主運化,產氣之處。專虛則心臟不適)
午時(11~13) 心 (主血和咽,咽炎者中午吃苦為宜)
未時(13~15) 小腸(吸收營養。皇上的早餐,屬大臣的午餐,叫花的晚餐)
申時(15~17) 膀胱(排泄、降溫。低燒可調此處)
酉時(17~19) 腎
戌時(19~21) 心包
亥時(21~23) 三焦(休息為宜)
7、古代有哪些養生文化?
我國歷史悠久,積累了博大精深內容豐富的養生理論與實踐,形成了世界上獨具特色的中華養生文化。我國古代的養生文化經典要首推《黃帝內經》,其他一些古籍中也廣泛涉及不同的養生觀點與理論。1.《黃帝內經》:古老的養生文化經典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系統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黃帝內經》一書,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輝的養生學、康復學著作。因為它全面地反映並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康復學成就,對於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從而奠定了我國養生學、康復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必讀之書。
《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以來各醫家的論文匯編,其匯編成書的時間約在西漢。然自成編以後,直至唐代,仍有增損。因此,《內經》這部著作,並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醫學成就,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各醫家的經驗總結匯編。所謂黃帝著《內經》,亦僅是託名而已。
《黃帝內經》中所闡述的養生學思想如下:
第一,正確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麼」。《黃帝內經》認為生命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如《素問?寶命全形論》里指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本神篇》亦曰:「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精氣是生命之源,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
第二,認為「天人相應」,養生學、康復學的根本點在於「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因而,強調要適應自然變化,避免外界侵襲。如《靈樞·本神篇》指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從而開辟了中醫防病養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闡明了生命的發展規律。《黃帝內經》對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有獨到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不僅注意到年齡階段的變化,也注意了性別上的生理差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男子8歲為一生理階段,女子7歲為一生理階段的遞變規律,《靈樞·天年篇》以10歲為一階段的遞變規律,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第四,對衰老的認識是正確的。《黃帝內經》詳細論述了衰老的變化過程及衰老表現,並指出情志、起居、飲食、縱欲、過勞等諸方面若調節失當,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並提出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
依據《黃帝內經》的原文,可以看出其中的養生思想包括以下內容:
(1)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
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諸如先天遺傳、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營養狀況、個人職業等等。但能否講究養生之道,也很重要。《內經》中已把「治未病」的預防為主的思想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並提出能否抗衰老的關鍵是實行正確的養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敵。但《內經》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之道的目的,就是為了培補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從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養生學、康復學的原則和方法
《黃帝內經》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學、康復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導人們的預防保健和康復實踐。現分述如下:
①協調陰陽
疾病是健康的大敵,而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黃帝內經》都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故主張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須注意協調陰陽,切實做到「法於陰陽」,補其不足,糾其偏勝,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②保陽氣,益陰精
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寶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③順應自然
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如果不能適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此,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此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提出了四時「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方法,來抗禦外界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保持機體陰陽平衡,達到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④調攝精神
注重調攝精神,是促進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臟腑的活動,正如《靈樞?本臟篇》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御」、「收」、「適」、「和」,都有主動的含義。所以,充分發揮人的意志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精神意志調攝的方法,有兩個具體內容,一是養意志,二是調情志。培養意志是為了加強臟腑氣血的活動能力,調和情志則在於排除干擾臟腑氣血活動的精神因素。⑤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認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這里主要包括睡眠、勞作、性生活等幾個方面。古人觀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行有常」,人要長壽,就要「法則大地,象似日月」(《素問·上古天真論》),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規律,才能「生氣不竭」。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平旦、日中、日西將暮三時勞作歇息之分。現代生物學也認為,人體存在許多生命節律,控制著機體的生理活動。《內經》「起居有常」的養生方法,就是要人們順從這些生命節律,安排起居作息,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持生命力長久不衰。
(3)關於發育、衰老與長壽的論述
「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這說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傳統醫學稱之為「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春秋皆度百歲」的記載。唐,王冰注曰:「度百歲,謂至一百二十歲也。」《靈樞·天年》則重點討論了關於天年的問題,提出「人之壽百歲而死……百歲乃得終。」並對人體自出生以後,從幼年、健壯、衰老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10~100歲)生理上、體態行動上和性情變化上的情況,作了詳細的論述,認為人生的一般壽命應當有百歲,到百歲以後才是自然趨向衰老的最終階段。《黃帝內經》認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無節,精神失於調攝,缺少鍛煉,不注意養生防病;指出養生長壽的要旨在於順應天時,形神兼養,保全精氣,這些精闢的論述,包含著十分科學的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研究健康長壽問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8、關於中醫的起源的描述?
中醫學不是指中國的醫學,而僅指中國的傳統醫學。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科學,它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陰陽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包括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中醫臨床的診斷方法包括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四種方法,稱為四診。四診各有其獨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在臨床上必須綜合運用,才能對病症做出正確的判斷。
中醫臨床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針灸療法、刮痧療法、推拿、拔罐療法等。針灸療法是指針刺或火灸人體穴位來治療疾病;刮痧療法是使體內的痧毒,即體內的病理產物得以外排,從而達到治癒痧證的目的;推拿在人體經絡腧穴及一定部位上施以特定的操作手法或肢體活動來防治疾病和保健強身的方法;拔罐療是能使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現象,從而產生治療作用。
中醫有著悠久的歷史,發源於黃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學術體系。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歷代都有不同的創造,涌現了許多名醫,出現了許多重要學派和名著。
早在夏商周時期,中國就已出現葯酒及湯液。
周代已經開始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葯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
秦漢時期形成了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黃帝內經》,系統總結了在此之前的治療經驗和醫學理論,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初步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之後成書的《難經》是一部與《黃帝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是《黃帝內經》很好的補充。
秦漢以來,交通日漸發達,各偏遠地區的葯材不斷進入中原,從而豐富了人們的葯材知識,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即是當時流傳至今的,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該書所載葯效大多是正確的,如麻黃治喘,黃連治痢,海藻治癭等。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葯學的初步確立。
東漢時期,著名醫家張仲景著成了《傷寒雜病論》,該書為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世又將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基本上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被譽為「方書之祖」。 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
隋唐時期,唐政府組織蘇敬等二十餘人集體編修本草,名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這是中國古代由政府頒行的第一部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葯典。它比歐洲紐倫堡政府公元1542年頒行的《紐倫堡葯典》早883年。唐代醫家孫思邈著成《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對臨床各科、針灸、食療、預防、養生等均有論述,尤其在營養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
宋代,中醫教育受到重視。宋政府設立「太醫局」,作為培養中醫人材的最高機構。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設計鑄造銅人兩具,精細刻制了十二經脈和354個穴位,作為針灸教學和考試醫師之用。另外,宋政府專設「校正醫書局」,有計劃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了搜集、整理、考證和校勘,當今醫學古籍《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針灸甲乙經》、《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經過此次校訂、刊行後流傳下來的。
明清以來,明醫葯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參考文獻800餘種,寫成了《本草綱目》,收載葯物1,892種,附方10,000多個,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對中國和世界葯物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當時,西方醫學開始傳入中國,逐漸形成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並存的局面。一些醫家逐漸認識到中西醫各有所長,因此試圖把兩種學術加以匯通,逐漸形成了中西醫匯通學派,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