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頂天立地

養生頂天立地

發布時間:2020-07-02 07:28:37

1、中國古人的起居養生觀是什麼樣的?

我國古人認為「起居有常」,「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長壽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頭當作一件養生要事,發需常梳,因為常梳頭發既可以梳去灰塵頭屑,保持頭發的干凈和發根空氣的通暢,還可改善和增進血液循環,防止脫發和延緩白發的過程。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認為,每天梳發一次,可以疏通血脈,散風濕。謝肇《五雜俎》卷十二還就養生家的話提出,梳發的次數是每天一千下,古代養生家稱木梳為「木齒丹」,說每日清晨梳千下,則固發去風,容顏悅澤。這里值得回味的是,養生家把木梳稱作「木齒丹」,可見雖是木梳一把,卻著實有著靈丹妙葯的效用。由於梳發的神奇作用,還有人把它喚作「神仙洗頭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叢鈔》引宋朝人之說:「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時,梳頭一千二百,以贊陽出滯,使五臟之氣終歲流通,謂之神仙洗頭法。」

頭和腳是人體頂天立地的上下兩個極端,臨睡前既梳頭又洗腳,可以增進健康,夜睡安穩。宋朝時,甚至有人把這兩件事稱為養生的大要。宋朝人張端義《貴耳集》記載:「郭尚賢耽書落魄,自陽翟尉致事,嘗雲服餌導引之餘,有二事乃養生之要,梳頭浴腳是也。尚賢雲:『梳頭浴腳長生事,臨睡之時小太平。』」從詩中可以看出,梳頭浴腳不僅有益長生,還著實是人生臨睡之時的一項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潔口腔,防止口齒之疾。《千金要方》說:「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老老恆言》也說:「食後微渣留齒隙,最為齒累。」「如食甘甜物,更當漱。每見年未及邁,齒即落者,乃甘甜留齒,漸至生蟲作慝。」食後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後漱口。再則,古代養生術還認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遠勝於早起漱口。「夜漱卻勝朝漱」,就是《瑣碎錄》所說的。至於漱口用的水,以不溫不冷較為理想,但如果能習慣用冷水漱口,則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齒患,即當欲落時,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紙面上來雖有傷大雅,但在生活中卻是難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的小便大約每隔1至4小時一次,入晚則因新陳代謝減慢而減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習慣。為了不違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況,平時千萬不要強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告誡:「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氣,努大便,腰疼目澀。」可見「忍」和「努」的後果,都是十分嚴重的。古人認為如能在大小便時用力咬緊牙關,持之以恆,可以免除牙齒疼痛動搖的憂慮。

2、葛洪養生苑五式療法頂天立地怎樣做的

葛洪養生苑五式療法操護元提肛女的手左手還右手放在丹田裡。謝謝
你好,希望採納!

3、葛洪養生苑的五式療法具體怎麼做?

葛洪養生五式療法式療法 1.頂天立地 --調肝療法 動作要領: 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目平視,舌抵上齶,上身保持直立,鼻吸鼻呼,全身放鬆。 雙手十指相對,掌心向上,置於腹前,經胸前上托。托至下顎時,仰頭、轉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舉,慢慢頭回正,雙手掌經體側輕輕放下。重復上述動作,反復七次。 做完後,將雙手搓熱,輕按在眼部,雙手掌心勞宮穴按在眼睛上,手心對准眼球,然後運動眼球,上下三次,左右三次,順時針三圈,逆時針三圈,雙手移開為一組。反復七次;閉目一分鍾後睜眼完成整套功法操作。 2.孫猴撓癢--調心療法 動作要領: 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目平視,舌抵上齶,上身保持直立,鼻吸鼻呼,全身放鬆。 兩手平舉,左手置於腦後,右手四指並攏成空心狀,拍打左腋窩的極泉穴,保持力道適中,反復拍打七次。左右手交換,右手置於腦後,左手拍打右腋窩,各反復拍打七次。如有心臟等病的人可平舉,按摩極泉穴順逆各七次。 操作完成後,雙手經體側直立還原。 然後左手平伸,右手五指並攏,拍打左臂肘橫紋處,反復七次,保持力道適中;換右手平伸,左手五指並攏,拍打右臂肘橫紋處,反復七次,保持左右手同等力道。 3.鯉魚打挺--調脾療法 動作要領: 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目平視,舌抵上齶,上身保持直立,鼻吸鼻呼,全身放鬆。 雙手體側平伸,左右手握成空心拳,泉眼向上。此時右手下翻,泉眼向下;左手保持不變。 然後左手向上至頭部,右手向下至腰部,雙手同時環繞,呈陰陽魚狀,此時左右手拳眼相對,胸腹向前挺,保持三秒。相反方向再次操作。共反復操作七次。 七次做完後,還原成直立狀態。 此時雙手由拳變掌,內外勞宮重疊,置於肚臍處,進行按腹動作,順時針揉腹吸氣,逆時針揉腹呼氣,順逆為一次,反復操作七次。做完後收腿直立,雙手護住丹田三秒,然後雙手 自然下落放於體側。如果腹瀉的患者,操作揉腹可全部逆時針操作;而便秘的患者揉腹則全部改為順時針。 4.打開天窗--調肺療法 動作要領: 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目平視,舌抵上齶,上身保持直立,鼻吸鼻呼,全身放鬆。 雙手緩緩舉起,雙手食指置於鼻翼兩側,從迎香穴開始沿鼻翼向上推動至天庭;再向下推動至鼻翼,上下算一次,共反復七次。 向上推時呼氣。以鼻翼兩側微微發熱為宜。 雙手虎口交替從喉部一直搓到咽喉天突穴,左右手算一次,共操作七次。 5.護元提肛--調腎療法 動作要領 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目平視,舌抵上齶,上身保持直立,鼻吸鼻呼,全身放鬆。 雙手手掌重疊,內勞宮對外勞宮,緊扣在丹田穴上,男性左手在內,右手在外,女性右手在內,左手在外,足跟緩慢抬起,收緊肛門肌肉,然後迅速落下,落下時放鬆肛門肌肉,抬足跟時吸氣,落足跟時呼氣。反復操作七次。如無法同時操作提肛和抬足跟,也可以將動作分解完成。先進行暖腰護腎,十指相扣合於丹田。堅持一分鍾後,雙手分開放於體側,緩慢抬起足跟後,迅速落下,反復操作七次。 收功式: 身體站立放鬆,雙腳與肩同寬,身體放鬆,忘掉煩惱,雙眼微閉或垂簾;雙手用力摩擦直至掌心發熱,然後再次搓熱雙手至面部,反復搓臉七次,最後雙手互拍七次。收功完成。

4、「年輕不養生,老了養醫生」, 年輕人想要養生該從什麼做起?

說起養生,大多數人認為那應該是老年人才該關注的話題。少有年輕人會花時間去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似乎認為年輕就與養生無關。那麼年輕人該不該注重養生呢?

現在「養生」已經成為一個全民的話題了,俗話說「年輕不養生,老了養醫生」。由於現在科技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可是一些生活習慣和規律卻是違背的自然規律,中國古代一直認為人和自然是天人合一的,人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要達到人和自然的和諧的相處,才能活的的壽命長久。

養生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在年輕人的眼中,養生似乎是喝中葯吃滋補品,是高不可攀,是生活約束。其實不然,在養生的過程中,你會發現生命的存在是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會更加珍惜生命!

養生更像是一種健康的的生活方式,在完成養生的同時,你得到的不僅僅是健康的身體,更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自律,比如年輕人該有的活力。你會發現從古到今養生的本意的是我們本體自身,更像是自我負責的一種體現。所以作為年輕人,應該好好的維護自己的健康。

說了這么多,那麼年輕人該怎麼養生呢?總體上來說,年輕人養生要從飲食,運動,作息,和心態四方面開始。

飲食

年輕人喜歡的食物大多為高糖、高脂、高鹽食物,喜歡各類調味品,喜歡各種飲料。飲食時間不規律,食用快餐頻率高。這些不良習慣的疊加,再加上壓力大等現實狀況,導致年輕人的身體素質下降,高血糖、血脂異常、高血壓,甚至高尿酸血症都紛紛找上30歲出頭的年輕人,而由「三高」誘發的心腦血管疾病,在近10年來,發病年齡已經提前了約10歲。

所以良好的飲食是養生的必要前提,控制食量切勿暴飲暴食,多吃水果蔬菜,按時吃飯。

運動

為什麼運動使人年輕?運動的最大好處之一是抵抗衰老。人的肌肉在20歲至30歲之間會達到一個巔峰,這個時候的年輕人,肌肉是有稜有角的,但是一過了30歲,肌肉每年就會以1%的速度減少,肌肉會萎縮、蛋白質會變成脂肪,運動是延緩肌肉衰老唯一的方法。

而且 堅持運動的好處非常多,運動除了能幫助你減肥,保持健康的體重,還能讓你更健康,更年輕,更長壽。想要延緩衰老,運動絕對是最好的法寶。

作息


好處不用多說,但也是最難做到的。睡眠是大腦休息和調整的階段,睡眠能保持大腦皮層細胞免於衰竭,使消耗的能量得到補充,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過程達到了新的平衡。良好的睡眠有增進記憶力的作用。按時起床,按時睡覺,保持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證第二天工作和學習的正常進行。

心態

年輕人從學校到社會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面對社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往往少不了浮躁和迷茫,。從一個小孩長成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人,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困難和問題,比如名利得失問題、家庭和個人困難問題等。遇到這些問題時,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得出的結果也大不相同。

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就能正確對待,妥善處理,獲得新的機遇,有所作為。

年輕的時候,我們可以什麼都沒有,但我們不能沒有一個健康年輕的身體,有了鮮活的生命才可能創造無限的可能。而作為社會最新鮮的血液,我們更應該有年輕人應有的青春與活力!

5、孫思邈養生歌

孫思邈衛生歌

天地之間人為貴,頭像天兮足為地。

父母遺體宜保之,箕疇五福壽為最。

衛生切實知三戒,大欲大怒並大醉。

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

欲求長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

木去火兮不成災,人能戒性方延命。

貪欲無窮亡欲精,用心不已走元神。

勞形散盡中和氣,更復何能得此身。

心若太費費則竭,行若太勞勞則怯。

神若太傷傷則虛,氣若太損損則絕。

世人慾知衛生道,喜樂有常嗔怒少。

春噓名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閑。

三焦喜嘻除煩熱,四季長呼脾化餐。

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猶勝保身丹。

發宜多梳氣宜練,齒宜常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侖,雙手揩摩常在面。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

夏要增辛減欲苦,秋辛可省便加酸。

季月少咸甘略戒,滋味偏多病相連。

若能全減身康健,自然五臟保平安。

春寒莫放綿衣薄,夏日汗多無病難。

秋冬衣冷漸加添,莫待病時才服葯。

太飽傷神餓傷胃,太渴傷血並傷氣。

餓餐渴飲勿太過,免致膨脹傷心肺。

醉後強飲勿太過,未有此身不成疾。

人資飲食以養身,去其甚者自安適。

食後徐行百步多,手磨臍腹食消磨。

夜半靈根灌清水,丹田濁氣切須呵。

飲酒可以陶性情,太過飲多防有病。

肺為華蓋倘受傷,咳嗽勞神能損命。

坐卧防風吹腦後,腦內入風人不壽。

更兼醉飽卧風中,風入五內成實咎。

身安壽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積善多。

惜命惜身兼惜氣,請君熟玩衛生歌。

6、葛洪養生苑五式療法 都有那五式呀

葛洪養生苑五式療法:頂天立地、孫猴撓癢、鯉魚打挺、護元提肛、打開天窗。

7、葛洪養生苑五式療法時間有限制嗎

葛洪養生苑
五式外修療法
一、頂天立地 --調肝療法
動作要領:
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目平視,舌抵上齶,上身抄保持直立,鼻吸鼻呼,全身放鬆。
雙手十指相對,掌心向上,置於腹前,經胸前上托。托至下顎時,仰頭、轉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舉,慢慢頭回正,雙手掌經體側輕輕放下。重復上述襲動作,男性做八次,女性做七次。 加強式:
做完上述動作後,將雙手搓熱,雙手掌心勞宮穴輕輕按在眼睛上,手心對准眼球,然後運動眼球,上三次,下三次,左三次,右三次,順時針三圈,逆時針三圈,雙手移開為一組。反復七次;閉目一分鍾後睜眼完成整套功法操作。

二、孫猴撓癢--調心療法
動作要領:
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目平視,舌抵上齶,上身保持直立zd,鼻吸鼻呼,全身放鬆

8、中國古人的起居養生觀是什麼?

我國古人認為「起居有常」,「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長壽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頭當作一件養生要事,發需常梳,因為常梳頭發既可以梳去灰塵頭屑,保持頭發的干凈和發根空氣的通暢,還可改善和增進血液循環,防止脫發和延緩白發的過程。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認為,每天梳發一次,可以疏通血脈,散風濕。謝肇《五雜俎》卷十二還就養生家的話提出,梳發的次數是每天一千下,古代養生家稱木梳為「木齒丹」,說每日清晨梳千下,則固發去風,容顏悅澤。這里值得回味的是,養生家把木梳稱作「木齒丹」,可見雖是木梳一把,卻著實有著靈丹妙葯的效用。由於梳發的神奇作用,還有人把它喚作「神仙洗頭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叢鈔》引宋朝人之說:「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時,梳頭一千二百,以贊陽出滯,使五臟之氣終歲流通,謂之神仙洗頭法。」

頭和腳是人體頂天立地的上下兩個極端,臨睡前既梳頭又洗腳,可以增進健康,夜睡安穩。宋朝時,甚至有人把這兩件事稱為養生的大要。宋朝人張端義《貴耳集》記載:「郭尚賢耽書落魄,自陽翟尉致事,嘗雲服餌導引之餘,有二事乃養生之要,梳頭浴腳是也。尚賢雲:『梳頭浴腳長生事,臨睡之時小太平。』」從詩中可以看出,梳頭浴腳不僅有益長生,還著實是人生臨睡之時的一項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潔口腔,防止口齒之疾。《千金要方》說:「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老老恆言》也說:「食後微渣留齒隙,最為齒累。」「如食甘甜物,更當漱。每見年未及邁,齒即落者,乃甘甜留齒,漸至生蟲作慝。」食後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後漱口。再則,古代養生術還認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遠勝於早起漱口。「夜漱卻勝朝漱」,就是《瑣碎錄》所說的。至於漱口用的水,以不溫不冷較為理想,但如果能習慣用冷水漱口,則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齒患,即當欲落時,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紙面上來雖有傷大雅,但在生活中卻是難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的小便大約每隔1至4小時一次,入晚則因新陳代謝減慢而減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習慣。為了不違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況,平時千萬不要強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告誡:「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氣,努大便,腰疼目澀。」可見「忍」和「努」的後果,都是十分嚴重的。古人認為如能在大小便時用力咬緊牙關,持之以恆,可以免除牙齒疼痛動搖的憂慮。

與養生頂天立地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