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季養生用語
春捂秋凍、不生雜百病。
清明食螺,眼不生痾。
清明蛋,好當飯。
多吃大蒜多吃薑,保你四季皆無恙。
一天之際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春日暖陽亮堂堂,曬得心度兒都舒暢。
感冒不避鳳,從春咳到冬。
春夏莫貪睡,秋冬可安眠。
運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
肥不過春雨,苦不過秋霜。
春天孩兒面,一日三變臉。
春寒防感冒,春暖防過敏。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
天上四時春為首,人間五福壽當先。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
吃了端午專粽,再把棉衣送。
三月三,薺菜當靈丹。
初春早韭,秋末晚菘。
春郊遊,秋登高,夏遊泳,冬慢跑。
斷得四屬季葷,斷不得四季青。
菜花黃,痴子忙。
百草回芽,百病易發。
感冒不避風,從春咳到冬。
熱不急脫衣,冷不急穿棉。
2、春季如何養生?
3、傳遞健康與春季養生詩句有哪些
養生詩詞
養生原則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惜精養生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養生主論》元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廣嗣紀要》明萬全
精神養生
4、春季養生。。怎樣做。。
老話說:春捂秋凍,這是老祖宗們幾千年的養生觀念,意思是告訴我們春天乍暖還寒,很容易傷風,因此,不要一下子脫掉棉衣,因為冬天會有一個慣性的冷,而秋天是向冬天的過度,天氣雖然會驟然的冷,但是秋天也有一定的延續,因此,秋天少穿一點,也還是可以抵禦寒冷,但是這種傳統的說法究竟有什麼道理呢?又該怎樣做呢?我們一起來剖析一下。
1、春捂就是預防感染風寒。春捂重點是捂「兩頭」,也就是頭和腳是重點。春天的天也像小孩子的臉一樣一天變三遍,一會陰雨連綿,一會又會艷陽高照,這樣的天氣是最容易感冒的,再加上春天的細菌和病毒更加的活躍,也增加了感染的機會,所以,要保護好頭部,因為人的呼吸道很重要也是最容易感染的,建議春天可以在頸部加上一個圍巾,這樣可以很好的保護好氣管。而腳是對寒冷感覺最敏感的,寒從腳起,下肢的血液循環遠比上肢差,而且一旦腳感覺到冷,全身都會冷,同時腳冷對關節的健康也不利,所以,春天腳一定要穿的暖一些,不要感覺到寒冷,不可過早的就穿單鞋。女性朋友們也不要那麼急於穿上單裙或者短裙。
2、春捂的時間多長為宜?春捂有利於預防疾病,但是也不是就這么一直捂下去,那也是會出問題的,那究竟該捂多長時間呢?專家已經給我們很好的建議,一般立春後10—15天,因為半個月後基本上快到春分的節氣,氣溫就會比較平穩的上升,不會忽冷忽熱,這個時候就可以脫掉棉衣了。當然也要因人而異,如果是老年人,體質相對弱一些,捂的時間也可以適當的長一些。
3、根據溫度決定捂還是脫。因為中國地大物博,南北差異也很大,北方的立春之後依然寒冷,甚至溫度會在零度以下,那麼春捂的時間是需要更長一些的,北方真正結束冬天的寒冷估計到八九才可以,東北有諺語: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黃牛遍地走。八九南飛的燕子才飛回到東北,也預示著春天來了,天氣變溫暖了。而南方的城市春天總是來的比較早,立春過後氣溫就開始回升了,所以,可以根據天氣的溫度變化來決定增減衣服,一般以15度為一個參照點,如果低於這個溫度,就要穿的保暖一些,如果溫度在15度以上,可以考慮適當的減少衣服了。還要注意早晚溫差的變化,如果溫差太大,還是捂著點好,溫差在7—10度,建議還是多穿一點為好
5、春季養生有哪些諺語?
1、肥不過春雨,苦不過秋霜。
2、春天孩兒面,一日三變臉。
3、春寒防感冒,春暖防過敏。
4、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復計在於勤。
5、天上四時春為首,人間五福壽當先。
6、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
7、三月三,薺菜當靈丹。
(5)春季養生語擴展資料
諺語制跟成語一樣都是語言整體中的百一部分,可以增加語言的鮮明性和生動性。
諺語是民間集體創造、廣為流傳、言簡意賅並較為定性的藝術語句,是民眾的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恰當地運用諺語可使語言活潑風趣,增強文章的表現度力。
如「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諺語反映的內容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來分,大體有以下幾種:氣象、農業、衛生、社會、學習。
6、春夏秋冬怎麼養生
春夏秋冬,不同季節對應的養生方式各有不同:
1、春季:春季鍛煉應以恢復身體機能為主。這是因為,長期沒有進行體育鍛煉的人在經過冬季之後,一旦身體沒有完全放鬆就進行劇烈運動,容易造成損傷。其次,切忌盲目追求運動量。盲目加大運動量會造成大量汗液的流失,易引發感冒。初春時節,早晚溫差大,14點到20點是健身的最佳時間段。如果條件允許,運動前可以飲用一杯溫開水,以幫助身體及時補充水分。
2、夏季:夏季補水要適量,建議運動前半小時喝兩杯水。如果是戶外運動,一定要帶上水瓶,還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生理鹽,及時補充身體流失的鹽分。飲水時,一次不能飲用太多,應盡量通過增加喝水頻次來補充水分。二是盡量選擇室內運動,如游泳、瑜伽等。這些室內運動不僅可以避免中暑,還可以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的傷害。
3、秋季:面對晝夜溫差越來越大的秋季,我們更需要保護自己。秋季晨練前,應先喝點糖水或吃些水果,以補充身體所需的能量。當然,還要注意保暖,運動前進行熱身。
4、冬季:冬季應該更多地選擇室內運動,這樣不僅能防止疾病的侵擾,還能幫助保持良好的身材。每周增加的運動量及運動時間不要超過原有基礎的10%。一旦運動量太大或運動速度太快,極易發生腱炎、肌肉拉傷等問題。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從中醫講叫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不同的季節對人,對生物也不一樣,叫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一年四季都可進補,本處所說的「補」,主要包涵有修補、補充、補益和滋補的意思。不論哪個季節的進補,都可根據季節的特點,並結合人的體質和食物、葯物的性味等實行,以達到調整人體陰陽,使之恢復動態平衡的目的。
四季食補各有側重:春要促其生,夏必助其長,秋須守其收,冬務保其藏。
1、春三月,此謂發陳,陽氣生發,萬物復甦。
2、夏三月,此謂蕃秀,陽氣旺盛,萬物繁茂。
3、秋三月,此謂容平,陽氣開始收斂,萬物開始靜止收獲。
4、冬三月,此謂閉藏,陰氣極盛,萬物生理功能低下,陽氣、精氣內藏等。
參考資料 人民網 春夏秋冬 四季鍛煉小常識7、春季養生的小提示
女性春季養生應該注意:
一、起居規律
在春天到來之時,皮膚舒展,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身體各器官負荷加大,而中樞神經系統卻發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肢體感覺睏倦。這時千萬不可貪圖睡懶覺,因為這不利於陽氣升發。為了適應這種氣候轉變,在起居上應早睡早起,經常到室外、林蔭小道、樹林中去散步,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春天氣候多變,時寒時暖,同時人體皮表疏鬆,對外界的抵抗能力減弱,所以春天到來之時不要一下子就脫去厚衣服,尤其是體質虛弱者。
二、飲食調養
春季人體新陳代謝開始旺盛,飲食宜選用辛、甘、微溫之品。
春季飲食應避免吃油膩生冷之物,多吃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和新鮮蔬菜。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飲食過量、缺少維生素B是引起春天發困的原因之一。
春天是肝旺之時,多食酸性食物會使肝火更旺,損傷脾胃。應多吃一些味甘性平,且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製品、新鮮蔬菜、水果等。
三、養足精神
人的精神活動必須順應氣候的變化。人體受季節影響最大的時候是季節更替期間,尤其是冬春之交。有些人對春天氣候的變化無法適應,易引發精神疾病。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緒易導致肝氣郁滯不暢,使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發精神病、肝病、心腦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因此,春天應注意情致養生,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以使肝氣順達,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陽春三月是萬物始生的季節,此時要力戒動怒,更不要心情抑鬱,要做到心胸寬闊,豁達樂觀;身體要放鬆,要舒坦自然,充滿生機。
四、運動養護
入春以後要適應陽氣升發的特點,加強運動鍛煉,可以到空氣清新的大自然中去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放風箏,讓機體吐故納新,使筋骨得到舒展,為一年的工作學習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礎。實踐證明,春季經常參加鍛煉的人,抗病能力強、思維敏捷、不易疲勞、辦事效率高。
五、保暖防病
春季養生五點小常識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是四季之始,春季飲食打好基礎,對一年的健康都有重要作用。專家提醒,春季飲食注意以下幾點。
一、 「多主少副」
即多吃主食,少吃副食。春天風多雨少氣候乾燥,氣溫變化反復無常,人體免疫力和防禦功能極易下降,誘發一些春季常見的疾病。此時可以多吃些主食,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既經濟又能直接轉化成熱量,提供身體基本所需。此外,春季應注重調養脾胃,而米飯同菜中的大魚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得多,能很好地保護腸胃。
二、 「多菜少果」
即多吃蔬菜,少吃水果。春季以養肝為主,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纖維素和礦物質,有疏通血管和腸道的特殊功能,肝和心都喜歡它,蔬菜能幫助肝臟盡快實現蛋白質、糖類、脂肪代謝;若缺少它,肝臟代謝就差。少吃水果並不是說不吃水果,而是要適量地吃。春天氣溫回暖,人們愛多吃酸甜的水果來解渴。但水果含有較多果酸,屬生冷食物,吃多了容易傷害脾胃。
三、 「多奶少肉」
即多喝奶類,少吃肉類。春季是萬物復甦、陽氣生發的季節。一年之計在於春,牛奶是全營養食品,春天多喝奶能滿足人體生長、健康等多方面的需求,是各類人群春季養生的首選佳品。肉類膽固醇含量高,吃多了,容易發胖,誘發「三高」等富貴病。
四、 「多水少油」
季節更替帶來多風、乾燥的氣候,加劇了身體水分的流失。頭痛、便秘、體重增加等症狀都是因春燥上火所致。最簡單的排毒方法就是多喝水。每天清晨起來,喝點蜂蜜水,將有助於清洗腸道,排毒祛火。
五、 「多彩少單」
即多吃五顏六色的食物,少吃顏色和口味單調的食物。在人體中,五臟各有所愛,如心愛紅、苦;肝愛綠、酸;腎愛黑、咸;肺愛辣、白;脾愛黃、甜。人們在飲食中,應當照顧到各臟器的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