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帝內經里有一句話,要表達的意思是:
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
輕身重財,二不治也;
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
陰陽並臟氣不定,四不治也;
形贏不能服葯,五不治也;
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出自《史記》
2、請問,《黃帝內經》所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什麼意思?請詳細解釋和說明。
《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中有一段話是這么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實際上是治療當代人心靈疾病的一個良方。
什麼是恬淡虛無 ,就是一個字「靜」,要靜,要虛靜。這是《老子》的一種思想,後來老zd子大量引用:「至虛極,守靜篤」。為什麼現代的人那麼浮躁?這個浮躁不是說現在競爭壓力大,而是因為心不靜。恬惔虛無是一種平和的心態內,這個是最重要的。
在恬惔虛無心態的基礎上,真氣從之是指一種修煉的方法、真氣運行的方法,怎麼運行真氣,後來的道教,「內丹」養生就引用了真氣從之的修煉方法,這個方法包括小周天、大周天。任脈、督脈。這個方法實際上是幫助我們恬惔虛無的。
「精神內守」就是說「精神」容不要外泄,精氣和神氣留在體內,不要外泄。這樣的話還有什麼病呢?什麼病都沒有了,「病安從來」。
3、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 是什麼意思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就是氣功抄培補元氣機理. 「精神內守」就是說「精神」不要外泄,精氣和神氣留在體內,不要外泄。這樣的話還有什麼病呢?什麼病都沒有了,「病安從來」。
《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中有一段話是這么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實際上是治療當代人心襲靈疾病的一個良方。
什麼是恬淡虛無 ,就是一個字「靜」,要靜百,要虛靜。這是《老子》的一種思想,後來老子大量引用:「至虛極,守靜篤」。為什麼現代的人那麼浮躁?這個浮躁不是說現在競爭壓力大,而度是因為心不靜。恬惔虛無是一種平和的心態,這個是最重要的。
在恬惔虛無心態的基礎上,真氣從之是指一種修煉的方法、真氣運行的方法,怎麼運行真氣,後來的道教,「內丹」養生就引用了真氣從之的修煉方法,這個方法包括小周天、大周天。任脈、督脈。這個方法實際上是幫助我們恬惔虛無的。
「精神問內守」就是說「精神」不要外泄,精氣和神氣留在體內,不要外泄。這樣的話還有什麼病呢?什麼病都答沒有了,「病安從來」。參考資料:選自《張其成講讀<黃帝內經>:養生大道》
4、《黃帝內經》中有哪些方面的知識如題 謝謝了
【簡介】 [編輯本段]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哲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辨證思想。 黃帝內經成編於戰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並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 成為中國醫葯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 現存最早的中醫葯學著作《黃帝內經》收載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種中成葯,並有丸、散、酒、丹等劑型。 《黃帝內經》是早期中國醫學的理論典籍。世簡稱之為《內經》。最早著錄於劉歆《七略》及班固《漢書·藝文志》,原為18卷。醫聖張仲景"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為傷寒雜病論",晉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時,稱"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九卷》在唐王冰時稱之為《靈樞》。至宋,史嵩獻家藏《靈樞經》並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針經》、《靈樞》實則一書而多名。宋之後,《素問》、《靈樞》始成為《黃帝內經》組成的兩大部分。 《黃帝內經》是什麼意思呢?內經,不少人認為是講內在人體規律的,有的人認為是講內科的,但我認為《黃帝內經》 是一部講「內求」的書,要使生命健康長壽,不要外求,要往 里求、往內求,所以叫「內經」。也就是說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麼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麼葯。 實際上《黃帝內經》整本書裡面只有13個葯方,葯方很少。它關鍵是要往 里求、往內求,首先是內觀、內視,就是往內觀看我們的五臟 六腑,觀看我們的氣血怎麼流動,然後內煉,通過調整氣血、 調整經絡、調整臟腑來達到健康,達到長壽。所以內求實際上是為我們指出了正確認識生命的一種方法、一種道路。這種方 法跟現代醫學的方法是不同的,現代醫學是靠儀器、靠化驗、 靠解剖來內求。中醫則是靠內觀、靠體悟、靠直覺來內求。( 載自《張其成講讀<黃帝內經>:養生大道》) 【我國的「三大奇書」之一】 [編輯本段] (《黃帝內經》資深研究者,中國首位《黃帝內經》博士後張其成中先生評論:載自《張其成講讀<黃帝內經>:養生大道》) 我認為,《黃帝內經》可以用三個「第一」給它作一概括。 第一,《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人類出現以後,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尋求各種醫治的方法,所以醫療技術的形成的確遠遠早於《黃帝內經》。但中醫學作為一個學術體系的形成,卻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這部著作第一次系統講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則和方法,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醫學形成以後,就庇佑著我們中華民族,使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使我們中華兒女能夠戰勝疾患、災難,綿延至今。沒有中醫、沒有《黃帝內經》的中華民族,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養生寶典。《黃帝內經》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我們在不吃葯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能夠活到一百歲。這就是《黃帝內經》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黃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就是說上等 的醫生不是去治療已經得了的病,而要在沒有得病之前,就讓 它不得病。你想,乾脆就不得病了,這來得多麼徹底!在當今社會,這種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三,《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關於生命的百科全書。《黃帝內經》以生命為中心,裡面講了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歷史等,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我們國學的核心實際上就是生命哲學,《黃帝 內經》就是以黃帝的名字命名的、影響最大的國學經典。中國古代有三大以「經」命名的奇書,第一部是《易經》,第二部是《道德經》,第三部就是《黃帝內經》。現在,這三部奇書不僅引起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關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國人民 的極大關注,因為它的價值在當今社會已經越來越凸顯出來。 【內容】 [編輯本段] 《黃帝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它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等方面,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作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迄今在診治學上仍具有指導意義。 《黃帝內經》成書於大約2000年前的秦漢時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學闡述,不僅涉及醫學,而且包羅天文學、地理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軍事學、數學、生態學等各項人類所獲的科學成就。令人頗感驚訝的是,中華先祖們在《內經》里的一些深奧精闢的闡述,雖然早在2000年前,卻揭示了許多現代科學正試圖證實的與將要證實的成就。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大醫家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均深受《內經》思想的熏陶和影響,無不刻苦研讀之, 深得其精要,而終成我國歷史上的一代名醫。 【價值貢獻】 [編輯本段] 《黃帝內經》作為祖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在中華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它的醫學主導作用及貢獻功不可沒。 試想,大略700年前,歐洲鼠疫暴發, 有四分之一的歐洲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而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中雖也有瘟疫流行, 但從未有過象歐洲一樣慘痛的記錄,中醫葯及《內經》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黃帝內經》的著成,標志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黃帝內經》總結了戰國以前的醫學成就,並為戰國以後的中國醫學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在整體觀、矛盾觀、經絡學、臟象學、病因病機學、養生和預防醫學以及診斷治療原則等各方面,都為中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具有深遠影響。歷代著名醫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創新和建樹,大多與《黃帝內經》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
5、黃帝內經註解
學《黃帝內經》固然看原版的好,不知您是不是學中醫的,學過中醫都會知道,《黃帝內經》原文比較難理解,我覺得還是要找專家註解的版本看看。
原著參考人民衛生出版社《黃帝內經素問》(由王冰注本)的版本
還有一本就是《黃帝內經太素》,(唐.楊上善)是對素問的分類整理。但實話說,挺難的。我學過中醫,看起來都費勁。一般是醫學研究或古籍研究者才去讀
而翻譯《黃帝內經》比較好的版本是《細說黃帝內經》(徐芹庭 著 白話文全譯本)
但說對《黃帝內經》的解讀,最權威的應該是中國首位《黃帝內經》博士後張其成教授的《張其成講讀<黃帝內經>:養生大道》,但這本書的側重點在於養生。
我們應該期待張其成教授其他的兩本書:
《張其成講讀<黃帝內經>:素問全解》,(未出版)
《張其成講讀<黃帝內經>:靈樞全解》,》,(未出版)
6、《黃帝內經》的核心思想什麼啊?
《黃帝內經》的核心思想不僅僅是教我們怎麼去治病,更重要的是教我們怎麼不得病。書中還作了一個比喻:「斗而鑄兵,渴而掘井,不亦晚乎。是」臨去打仗的時候才去鑄造兵器,到渴了的時候,才去挖井打水,這樣也就太晚了。對於事物的發展我們要「防患於未然」,對於健康我們要「治未病」。「治未病」的核心就是養生,也是一種防禦的思想。 一部流傳千古的養生寶典告訴您「專怎樣不得病」的秘訣!翻開此書,您將步入《黃帝內經》的養生大道,您將發現,其實養生很簡單!看完此書,您將學會如何擁有一個屬健康的人生、一個快樂的人生、一個完美的人生。
7、關於黃帝內經的一句話 想和大家聊聊天
中醫的養生之道說起來很簡單,精神上「抄恬淡虛無」,起居上「應時而作」
恬淡虛無這四個字很有意思,說這四個字的時候舌頭在口腔里正好從上顎到下齒再回到口腔中間,一圈~
恬淡虛無,保持心情愉悅,平靜,對襲事情不要太計較,不執著
應時而作,太陽出來了就起床勞動,天黑了就收工回家睡覺,夏天就多曬太陽,冬天就多睡點多穿衣服。一切順應自然規律和氣百候
看著很簡單白痴都懂,其實仔細想想,在現在的生活度中很少做得到了
這樣的生活方式,是把生活的重心放在生活本身,而不是執著在使我們得到生活資料的「工具」上
這樣,我們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問讓自己的心靈更安然,更充實,體會到真正的快樂
要使心情平靜,就得「自得」,得做點什麼使自己感到滿意的事情,感覺一天沒有白過,晚上心安理答得,就睡得香。什麼都不作,滿心只想著要保持平靜的心態,是不可能做得到的,只會越來越煩躁..
8、求張其成講讀黃帝內經(或稱養生大道)電子版,一定要47節以後的內容
http://book.qq.com/s/book/0/13/13946/index.shtml
這書百不度錯問啊答!回答
9、請問哪個版的黃帝內經解釋比較詳細
《黃帝內經》原著參考人民衛生出版社的版本(由王冰注本)
而翻譯《黃帝內經》比較好的版本是《細說黃帝內經》(徐芹庭 著 白話文全譯本)
但說對《黃帝內經》的解讀,最權威的應該是中國首位《黃帝內經》博士後張其成教授的《張其成講讀<黃帝內經>:養生大道》,但這本書的側重點在於養生。
我們應該期待張其成教授其他的兩本書:
《張其成講讀<黃帝內經>:素問全解》,(未出版)
《張其成講讀<黃帝內經>:靈樞全解》,》,(未出版)
張其成簡介:
張其成,中醫文化養生專家,國學導師。新安名醫「張一帖」第十五代傳人,我國首位《黃帝內經¬》博士後。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詢專家。
張其成教授為哲學大家馮友蘭先生的再傳弟子,當代著名中醫學家任應秋先生的學術傳人。先後師從錢超塵先生、朱伯昆先生、王洪圖先生,匯集文哲醫三家精髓於一身,融會貫通。
現任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中醫葯學會、中醫葯文化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½¬大學、武漢大學國學班特聘教授。
張其成教授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工作,每年進行講座一百餘場,先後受邀做客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山東衛視等電視台及新浪網、搜狐網、和訊網等門戶網站。
中醫方面著作:
《易學與中醫》
《中華養生智慧》
《金丹養生的秘密》
《醫易文化與應用》
《中醫哲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