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 注重養生的消費者都有哪些需求呢?
知識,方法,好的產品。多方面的需求。
歸結起來就是要有所幫助。
2、藝美養生為什麼讓消費者簽合同?
在這些養生館做項目的話,簽合同一定要看清楚,因為他簽合同就是為了撇清責任,我建議的話最好不要簽,不要去做。
3、針對50、60、70、80、90的人群,他們注重哪方面的消費,在養生保健,美麗、居家環境方面會注重哪些產品
老年人在購買商品時多是保健品和葯品。
中年人更看重固定財產投資
年輕人看喜好
4、關於食療養生,消費者最關注什麼
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看法是不同的。一般人最關注的是效果。
5、現在大部分養生酒的消費人群已經從中老年人擴展到年輕人了,為什麼呢?
不知道你的這個結論是怎麼來的。
沒有發現,或者說沒有什麼權威的統計支持你這個結論。所以也就沒有你問的這個「為什麼」了。
6、中國消費為什麼重視健康和養生知識
核心提示:保健食品因時而生,但市面上的保健產品老字型大小卻少之又少,這是什麼原因?保健產品行業良莠不齊,消費者在購買時常遭遇選擇困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保健食品的「短命」現象?又是什麼原因導致消費者患上「選擇困難症」?針對這種現象,從上至下應該採取怎樣的舉措?
蔣卓勤教授就當今保健品市場情況做演講
健康問題是當今的熱門話題,而藉助營養學的熱潮,保健食品打著補充身體所需營養的口號也逐漸進入百姓家庭。1987年蜂王漿的出現拉開了中國保健品市場的帷幕。上世界90年代中期是中國保健品市場的第一個高速發展期,國內生產廠家超過3000家,產品品種達2.8萬種,隨後經過幾次發展的起伏,於2000年左右恢復到3000家的規模。進入21世紀後,外資紛紛湧入中國的保健品行業,同時中國保健品總額也在不斷縮水。
中國保健品總額縮水的原因除了外資產品的競爭之外,本身的行業結構也存在極大的弊端。不同於普通食品的銷售,保健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到使用的環節都必須倍加嚴謹,而這些產業鏈條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對整個行業都是致命的打擊。
保健食品並不具備葯物的治療功效
多數消費者看到的保健食品廣告都存在誇大作用的成分。雖然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保健食品的廣告內都涉及「治療」等字眼,但保健食品不同於葯物,對於人體疾病或不良反應並無治療的功效。其對於人體的作用僅限於「調節」。根據《保健食品管理辦法》第二條,保健品是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適用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
此外,保健食品與葯物需要通過的質量檢測部門也不一樣。從這個角度看,保健食品也無法達到葯品屬性中的「治療」這一項內容。
五大弊端制約保健食品發展
蔣教授在報告中指出,目前中國的保健產品曝光期一般在三至五年,隨後就會慢慢在市場中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新款的保健產品。相對於中國傳統行業諸如中醫、飲食餐飲等,不足以五年的更新速度實在難以在保健品行業出現老字型大小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難以對特定的保健產品留有印象,也不利於整個行業的經營與發展。
那麼是什麼因素導致中國保健食品「難以撐過五年」的命運呢?蔣教授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以下五點原因。
第一,保健食品低水平重復現象嚴重。若一家企業經營某種保健食品,獲得了良好的市場效應,其他的商家也趨之若鶩的生產同等產品,跟風現象嚴重導致企業自身定位不準,難以有金牌產品立足市場。這種跟風行為同樣容易分散消費者注意力,企業難以做大做強。
第二,保健食品質量堪憂。盡管目前國內保健品市場推行「藍帽子」的質量認證,但是現在「藍帽子」的監管並非十分完善,一些不法商家依舊能找到可鑽的空子。「藍帽子」商標僅能代表產品屬於保健品行業,並不能為產品質量作出保證。所以這樣良莠不齊的保健品市場實在難以給消費者十足的信心。
第三,誇大宣傳。前文已經提過,不少保健品企業在廣告宣傳上會出現「治療」等字眼,但其實保健品本身並無治療的功效。這樣的廣告措辭等於是欺騙消費者,對於消費者的「回頭率」百害無一利。
第四,加入西葯或者禁用原料。部分不法商家為了提高保健產品的效用,會在製作過程中添加一些葯物成分或者禁用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