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健康之路太極傳人養生經

健康之路太極傳人養生經

發布時間:2020-07-01 22:36:38

1、手動病自除 武當太極傳人5分鍾養生功法怎麼樣

「太極養生」書《手動病自除》說明書 1.頭頸部養生、四肢部養生、軀幹部養生、常見病療養功法,四大內容板塊,囊括身心靈三位一體養生修持,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武當派太極養生。(《手動病自除》是體系性的修習導讀); 2.「5分鍾太極養生功法」符合道家養生的理論,取法於《黃帝內經》等中華醫武秘笈,是專門為生活在都市中,從事腦力勞動,沒有大塊的身體鍛煉時間的「城市人」量身打造的功法。未成書前,此功法即在韓國、上海、北京、廣州等大中城市高檔會所高級白領中秘傳(《手動病自除》針對性強); 3.「5分鍾太極養生功法」是武當松溪派第12代傳人陳太平武學養生踐行之作,其在太極拳業內是令人信服的大家。書中附錄其首次披露的《我的武學之路》和《陳太平武學途徑》,有助於讀者進一步了解陳太平。其醫學臨床功能已經北京香山醫院院長司福河等專家、名醫驗證,並獲首席推介;聯合新世界出版社出版「5分鍾太極養生功法」的石頭·剪刀·布(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一家由專業出版人打造的民營圖書公司。該公司致力於打造造福於民的大眾化讀物,在國學勵志、健康養生、暢銷文學、女性自助方面有著獨到的選題策劃能力,是一家值得信賴的圖書公司(《手動病自除》的可靠性); 4.《手動病自除》從裝幀設計上看,是當下養生類讀物的升華之作,綜合了暢銷書《手到病自除》的優點,更開創性地附錄有「城市人不生病-5分鍾太極養生功法」全解圖譜,直觀,而且好看、管用(《手動病自除》裝幀設計的導購功能); 5.「5分鍾太極養生功法」是世界上最環保的養生功法,每天只需5分鍾,隨時隨地,易學易用,簡單實效。《手動病自除》是在營銷一種「綠色環保」的健康養生功法,鼓勵傳閱、傳練,定價低至出人意料的26.80元每本(《手動病自除》的天然公益性); 6.「5分鍾太極養生功法」的易學實用性決定了它可以使萬民受惠。「太極養生」是國家提倡「全民健身」,預防流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對國家建設和諧社會的專利支持(《手動病自除》的國家價值觀)。

2、健康之路,的專家的處方,代茶飲能用嗎?

不能,
專家的處方是葯,
不能代茶飲用的。

3、太極拳的養生意義

4、太極拳是如何達到養生效果的。

太極拳養生學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它和道教文化相結合,融入了道教中的精華——靜字,同時它又是一項武術運動,太極是一部充滿陰陽矛盾而又對立統一的辯證學說。其神玄絕妙不能一日而成。需要日積月累的修煉和領悟才能達到太極拳養生效果。
太極拳養生是動靜、虛實、開合、吞吐、剛柔、攻守、奇正、上下、內外、左右、進退等陰陽交替運動。人體各系統生理機能內部或機能之間,通過這種陰陽的交替,進行二元或多元交替運動鍛煉,克服對偶失衡狀態。
太極拳學靜勢動態的平衡,動中的秩序與和諧,自然與人的相對應而一致。只有平衡才有包容性,才能改變人的心靈、性情、氣質和風貌,才能提高人的修養和理性。對太極拳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才能練好太極拳。
根據前輩拳論和自己多年的實踐體會,總結了三練三不練的練功法則,即練理不練力,練本不練標, 練身不練招。
一、練理不練力
「理」就是太極拳的道理、原理。太極拳練的是大道,即太極陰陽轉換中陽極 生陰、陰極生陽的原理。太極拳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虛極生實, 實極生虛,虛實轉換。通過精神集中、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形隨的 練習,做到一動全動,周身相隨,內外相合。練功時循規蹈距,順其自然,不 能急於求成。練力指的是練習氣力,這種練習雖然將局部力量練得很大,但這 種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靈性,為太極拳家所不取。
二、練本不練標
「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腎中元氣和下盤功夫。腎藏元陰元陽,為先天根本、 發氣之源。腎氣充足,則五臟得養,肝、心、脾、肺、腎各行其職,故能精力 充沛、力量充足、反應靈敏、身體協調。內氣充盈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 身放鬆的基礎上,氣納丹田,沉入湧泉,達到上盤靈,中盤活,下盤穩固,落 地生根。「標」是指以練習身體各個部位的力量和硬度為主要目的的局部練習 方法。太極拳是內功拳,內外兼修,以練內培元為主,「培根潤源」,「培其 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
三、練身不練招
練身就是練整體功力,招則是每一動作的攻防含義。初練太極拳的人,往往最 愛了解每招每勢的用法。如果單從招勢上去解釋和理解太極拳用法及內涵,不 可能得到太極拳之精髓。練太極拳必須經過熟練套路、動作正確、去僵求柔的 過程,使周身相隨,內外相合,內氣充實飽滿,把功夫練上身。太極拳主要是 訓練自身整體功力,在臨敵應用時則根據客觀形勢,舍己從人,隨機應變,並 不拘泥於一招一勢。內氣充實了,全身尤如充滿氣的球體,有感皆應,挨著何 處何處能擊。如拳論所說:「到成時,敵人怎來怎應,不待思想,自然有法。」
總之,太極拳行功走架要求松靜、柔和、緩慢,能耐下心來,心平氣和地練拳,產生急躁情緒,結果會適得其反。太極拳是一個長期的身心修煉過程,在行功走架上怡養浩然之氣,達到身心雙修,自然水到渠成。此做才能真正達到修養身性的養生作用。

5、求 太極拳與養生的範文 謝謝

太極拳法,源遠流長,養神養身,以呼吸修養為主,功力若強,甚至可以四兩撥千斤。
太極拳屬中華武術的范疇。也可以說是中國醫學的組成部分之一。通過練習太極拳可以達到祛病、養生、延年益壽的目的。 太極拳是在傳統養生法「導引術」和「葉納術」的甚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健身運動,主張「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又具有氣功內行功調心的鍛煉方法。從而形成了太極拳要意識、呼吸和動作密切結合,「練意、練氣、練身」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再之外動」;並形成剛柔相濟,快慢有節、蓄發互變,以內勁為統馭的獨特拳法。 祖國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由經絡貫通上下,溝通內外,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太極拳獨特的習練方式可有利於通經活絡。首先,突然、強烈的刺激會使人體氣機紊亂和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太極拳強調全身心的放鬆,可削弱、轉移和克服內傷病的七情刺激,從而有利於經絡的疏通。其次,太極拳全身性輕慢鬆柔的適當運動,會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經絡傳導速度和強度,有助於經絡暢通透達,使氣血充盈灌注全身,滋養各臟腑組織器官,營陰陽,維持和保護機體功能,提高抗禦病邪和自我修復能力。再者,太極拳運動中,腰部的旋轉、四肢的屈伸所構成的纏繞運動會對全身三百多個穴位產生不同的牽拉、擰擠和壓摩作用。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按摩,能起到類似針刺的作用,活躍經絡、激發經氣、疏通經絡和調整虛實,加強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 練太極拳,不是一般的學習拳式,必須懂得很多基本功,必須做到「放鬆」,「氣道通暢」。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調則周身氣行,故練功必須令其氣順,不可使氣道結滯。所以練拳不可閉氣、使力,總以放鬆、沉氣為主。在練拳時要配合呼吸配合開合等。由於以上的要求,使得練太極拳的人們在練拳過程中注意放鬆並調整呼吸,每次練拳下來心情舒暢精神飽滿。身體微微出汗,增加體內的新陳代謝,從而起到祛病強身的健身功效。運動生理學告訴我們,任何運動項目必須具有一定的強度,並且持續時間比較長,才可能對增進人體健康,特別是對人體的循環系統產生較大的影響。 常年堅持練太極拳的人普遍反映大腿粗壯。體育專家認為,大小腿肌肉群的高功能運動,使人體如同增加了許多小水泵,幫助心臟工作,即減輕了心臟負擔,又有利於心血管系統的健康。由於太極拳重視人體下盤功力訓練,人利於氣血下行,調整人體上盛下衰狀態,可防治血壓高等病症,有抗衰老的功效。常言「人老先從腿上老」,中年以上的人往往出現上盛下衰的諸種疾病。美國醫學界己把老年由於跌跤而死亡的現象逐年升級的問題,列為導致死亡的第三大敵人,政府撥款支持關於太極拳可防治跌跤現象的科研項目。太極拳近兩三年在美國發展特別快,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從中國傳統醫學角度來說,「上盛下衰」指的是中老年人肝腎兩虧、陰虛陽浮,出現血壓升高、心虛失眠、畏寒怕冷、四肢發涼、食滯便秘等症狀。患者看上去往往是紅光滿面,並無病容。然而,由於氣血虛虧,腿腳發軟,行動不便,走路時間一長,易導致足後跟痛、膝關節發硬、腰酸背疼、渾身乏力。中醫認為,人過四十,肝腎易虧,猶如根枯而葉黃。燒水灌肥應從根本著手,滋肝補腎,乃是養生保健的秘訣。除了服用一些有滋補作用的食品和葯品外,重要的是加強人體丹田部位和下肢的運動。因為人體丹田與命門之間(即小腹部位),正是人體吸收和氣血循環運行化為精血的最關鍵最根本的部位。所以增強小腹、腰、襠部位及下肢運動正是促進人體消化吸收和氣血循環運行的最基本的環節。腰脊和腿部增強,自然血脈流暢,精神旺盛,長久不衰,從而消除或避免「上盛下衰」諸症。太極拳不僅強調肢體放鬆,而且練拳全過程都要求精神放鬆,使大腦抑制與興奮結合,而且它還有利於心態平衡。所以,針對當今生活方式,練習一種或幾種太極拳和太極拳器械是一條非常可靠的健康之路。只要你每天堅持練拳,它就可以使你持久地保持身心健康。

6、傳統太極拳和養生。大於3000字的一篇結課文章。郵箱329410749@qq.com。大神們,發給我吧!!

給兩篇你參考 :
淺析太極拳與養生保健
太極拳是在傳統養生法「導引術」和「吐納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健身運動,主張「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又具有氣功調心的鍛煉方法。從而也就形成了太極拳要意識、呼吸和動作密切結合,「練意、練氣、練身」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再之外動」,並形成剛柔相濟,快慢有節、蓄發互變,以內勁為統馭的獨特拳法。
祖國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由經絡貫通上下,溝通內外,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太極拳獨特的習練方式可有利於通經活絡。首先,我們知道,突然、強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會使人體氣機紊亂和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太極拳卻強調全身心的放鬆,可削弱、轉移和克服內傷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於經絡的疏通。其次,太極拳全身性的輕慢鬆柔的適當運動,會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經絡傳導速度和強度,有利於脈氣在全身上下、內外迴圈無端的經絡系統中運行, 有助於經絡暢通透達,使氣血充盈全身,濡養各臟腑組織器官,營陰陽,維持和保護機體功能,加大抗禦病邪和自我修復能力。第三,太極拳運動中,腰部的旋轉, 四肢的屈伸所構成的纏繞運動會對全身300多個穴位產生不同的牽拉、擰擠和壓摩作用。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按摩,能起到類似針刺的作用,活躍經絡,激發經氣,疏通經絡和調整虛實,加強維持並聯系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處於協調有序狀態。
太極拳是非常講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養生術,太極拳的動靜結合,動中求靜,以靜御動和雖動猶靜,使太極拳更符合運動適度的健身原則;同時太極 拳獨特的心靜用意,使心更易入靜,可有效阻斷過分亢進和熾烈的七情對氣血的干擾和逆亂影響,護衛「元神」正常發揮其調控人體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極拳是一門源遠流長、內容深邃的科學,包含著豐富而獨特的習練方法。太極拳不僅繼承了中國古老的傳統養生之道,而又以現代科學為依據,得到了發展,從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獲得了更大的養生保健功效,具有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這種特殊功效並非伸手可取,必須要在習練中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做到動作規范,即指身體姿勢要符合一定的運動標准,這也是各個招式,不管動作怎樣千變萬化,所共同遵循的動作要求。只有身體姿勢和動作的規范,才有利於「意動身隨」;有利於肢體放長,更靈活地表現出端正、疏鬆、圓潤和輕靈等特點,有利於「以靜御動」、「動中求靜」和「精神內守」,從而使練 拳出現只有意動而不覺形動的虛靈境界,使鍛煉進入更高層次,做到由內發於外,且能由外斂於內,巧妙地進行內外交修,達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動作規范,首先要 做到身體的自然與放鬆,同時精神也應放鬆,「神疏」方能「體靜」。
太極拳運動採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勻、細、緩、長,但初練者不要刻意追求這些,只要採用通順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順呼吸也是達到腹式逆 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會加大軀體神經系統對呼吸的調控,從而對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內臟機能產生更加良好的影響。但初練者不能因此而盲目採用這種呼吸方法,否則不僅會顧此失彼,影響運動習練,甚至出現憋氣等現象。實際上,只要隨著動作的熟練,腹式順呼吸的越發協調,達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極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違背。所以初練者務必遵循呼吸要暢利的原則,切忌急於求成。
太極拳良好的養生保健功效,只有經過長期的鍛煉才能發揮出來,首先,太極拳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鍛煉效果的出現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具有身體不練則退的規律。另外,身體的康復和體質的改善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俗話說「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絲」,就是這個道理。太極拳具有健身療病作用,但不具「立 竿見影」之效。
第二,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是「練身、練氣、練意」綜合鍛煉的結果,能掌握太極拳真諦,本身就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是體現了練拳的不可間斷性。
第三,實踐證明,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的獲取,貴在堅持習練。每位立志習練太極拳進行養生保健者,都應從中悟出持之以恆的道理。
所謂「功到必成」,是一個戰勝自我的過程,也是一個對打太極拳養成習慣、產生興趣的過程。隨著這種轉變,一種身心健康的充實感、愉悅感、幸福感會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品質的提高會不期而至,人生樂趣會得到更大的享受,對太極拳健身、療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感受。反過來,又會強化練拳的信心和興趣,最終會使太極拳成為習練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師益友。(以上內容轉載自新浪健康。)

太極對神經系統的調節
太極拳是一種重要的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手段。我國《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提出:「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漢代名醫華佗創編了《五禽戲》作為健康運動,他的理論是:"人身常動搖則谷氣消,血脈通,病不生,不猶戶樞不朽是也"。練習太極拳,除全身各肌肉群、關節需要活動外,還要配合呼吸及意識活動。這樣對中樞神經系統起了良好的影響,從而給其他系統與器官機能活動的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大腦是全身的主宰,是司令部,人體的一切活動都由大腦發號施令,中樞神經系統指揮行動,人體的本身就是一部最精密的儀器,是功能最齊全的裝置,既有接收裝置、發射裝置,又有自動調控裝置、分析處理裝置,因此可以比喻為一架生物電腦。人體有病時大多數原因是由於於各種裝置之間的功能混亂、無序、不平衡所致.而打太極拳時則要求大腦全神貫注,「意守丹田」,不要存有雜念,即要「心靜用意」,在意識支配下使自己的思想始終集中在動作上,這樣就排除了大腦其他思緒的干擾,專注於指揮全身各器官系統機能的變化和協調動作,使神經系統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就能迅速、正確地傳達和接受各器官裝置系統變換動作的資訊。人的大腦皮層有許多功能定位區,用於練拳的一定部位處於高度興奮,而腦組織的其餘區域則轉入抑制狀態(生理學稱之為誘導現象),使大腦皮層興奮 與抑製得到調整,為大腦提供資訊和修復機會,隨著練拳熟練程度的不斷提高,肌肉收縮和舒張的交替,轉換能力也隨之增強,神經系統活動過程的均衡性和靈活性 ― 自我意念控制能力的加強,傳遞資訊的速度就愈快,正確性也越來越高,從而使神經系統的功能得到不斷的改善。由於採用意識和運動相結合的鍛煉方法,練拳時, 大腦皮質運動中樞和第二信號系統處於高度的興奮集中狀態(即興奮集中在很小的一定區域),而大腦皮質的其他地區則處於抑制狀態,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人體就能很快地消除了疲勞,這對於某些慢性病患者尤為重要,因為大腦的充分休息,打破了疾病的病理興奮灶,修復和改善了高級神經中樞的功能,進而使內臟器官 的病患獲得修復和改善,某些局部的病狀也就逐日減輕或消失了。所以經常堅持打太極拳.使大腦皮質神經細胞的興奮與抑制不斷地得到調節,促進了身體各部分組織的新陳代謝,使練習者氣血逐漸得以旺盛,精神爽朗,反應靈敏,起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效果。通過長時期的緩慢、柔軟、放鬆的肢體運動,使腦部氣血充沛,腦的毛細血管大量開放,保證了腦組織的供血和大腦的健康,使中樞神經系統保持充沛的活動,並使體內一些抗衰老的物質(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數量增 多,有助於延緩組織衰退和老化的進程。
有人把太極拳比喻為「大腦皮層的體操」。它正是從根本上解除腦力勞動者因用腦過度神經過度緊張的狀態。太極拳對肢體在運動中要求「節節放鬆」這些高要求可 以使中樞神經支配平時被廢退的肌肉得以運動,這些符合人體生理要求的拳理,可以有效地解除人體大腦的過度緊張和因物質文明日益發達,肢體使用減少,過度懶惰、不勞動、少勞動而造成的現代社會「文明病」。還有,在練太極拳時,由於拳勢的不斷變換,眼隨手轉動,停勢時眼向前平視,視線展視遠方,練習日久,視覺 神經能獲得有規律的鍛煉,對保護、健全、恢復視力有良好的作用。
經常練習的人都有這樣一種感覺:練習套路後,周身感覺舒適,精神煥發;周身感覺活潑,反應靈敏。情緒的提高在生理上是有重要的意義的。「情緒」提高,可以使各種生理機制活躍起來。練習太極拳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著良好作用。
太極拳是運用陰陽原理的極佳典範,每個動作都包含陰陽之變化。虛與實、動與靜、表與裏、開與合、進與退、收與放、左與右、剛與柔、正與隅,相輔相成。又 增強了整體觀念,要求身心合一,松靜無為,內外上下一致,以意領氣,氣隨意行,意到氣到。因此練習太極拳能調整陰陽,疏通經絡,達到保健的作用。
練習太極拳要求情神貫注、意守丹田、不存雜念,即要用意不用力和心靜。這種意識和身體鍛煉相結合的方法,都是在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提高的情況下完成的,它使大腦皮質形成一個特殊興奮灶,而其他區域則處於抑制狀態。這樣就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可以打破疾病的病理興奮灶,這有益於大腦皮層興奮、抑制的調整。修復和改善高級神經中樞的功能,從而使內臟器官的病患獲得修復和改善,對大腦皮層過度興奮引起的神經衰弱、失眠、頭暈等有顯著療效。
練太極拳時呼吸較深,動作緩慢而柔和,既能增加腦動脈內的血流量和供氧量,也能有效地改善腦神經細胞的營養。還可使植物性神經系統活動紊亂得到調整和改善。
太極拳要用右腦思維(形象思維),再和左腦合作表現在姿勢動作上。形象思維:事以理依,物以形存,太極拳必有其形與理,要有形象的摹仿、形象記憶、形象 理解和形象創造等思維活動。將右腦思維的資訊傳給左腦,形成邏輯運動,才能達到拳論講的:「一動無有不動」「有形皆是假,無形才是真」的境界,是一種智慧,是左右腦高度配合的意動。
太極拳的練習,「開發右腦」用圖像去思維,而後再轉化為語言或運動(左腦),這時左腦的運動是以資訊規范的運動,是完整的、柔化的、松靜的,故有助增強記憶力及專注力,對失眠、憂郁、煩躁等也有一定療效。
太極拳是一種很有趣味的運動,動作需要完整一氣,由眼神到上肢、軀干、下肢,上下協調毫不紊亂,前後連貫,綿綿不斷,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練拳的時候,周身感覺舒適,精神煥發。由於大腦的情緒的提高,可以使各種生理機制活躍起來,對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來說,情緒的提高更為重要,有益於使病人脫離 病態心理。從而起到防病、治病、強身、防身的目的。

太極拳對大腦的良性效應
打太極拳最好到有花草樹木陪伴的自然環境中。當你做幾次深呼吸後,靜下心來,拋開塵世的嘈雜喧鬧,拋開種種憂慮和煩惱,呼吸隨著動作協調進行,然後就開始一個運動一個運動地舒緩行進。這時你就有 了天人合一的感覺,你感覺到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個生命體,達到一種恬淡虛無、寧靜自如的境界。從而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為狀態,體悟到圓通的無礙妙境。好精神和好心情有益於健康,這是人所皆知的。
參加太極拳活動,身臨優美的環境,呼吸新鮮的空氣,伴之行雲流水般的動作,恍若步入仙境。此時 此刻,極有利於消除人的煩悶、焦慮、孤獨和憂郁,減除老年抑鬱症,治療心理障礙病症,真是一服千金難買的良葯。習練太極拳對大腦有保護和開發作用,因打拳時思想高度集中,以意導氣使大腦皮層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通過太極拳鍛煉可以消除大腦神經的緊張疲勞,清醒頭腦,活躍情緒,恢復神經系統的動態平衡.
總而言之,通過練太極拳全面鍛煉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大腦強健了,司令部的指揮正確、迅速,及時、有效,身體內部的各種裝置、器官運轉有序、陰陽平衡,機體內部的自衛抗病能力加強,許多宿疾逐步不葯而愈,所以說太極拳是一種愉快的防病、治病、強身的最佳手段,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好方法。為了您的健康早日下 決心練太極拳吧!「莫到病時思強身」。

7、百年程氏養生經 程凱博士簡介

北京中醫葯大學針灸學院老師--程凱簡介程凱,男,32歲,博士,副教授。現任中國針灸學會腧穴分會秘書長,北京針灸學會針灸臨床研究分會理事。其在碩博連讀學習期間一直跟隨著名針灸專家耿恩廣教授,從事腧穴主治特異性研究,對十四經穴的主治普遍性規律和主治特異性規律進行了系統整理和研究。博士論文《小腸經腧穴對慶大黴素中毒性耳聾的特異性研究》曾獲2000年度北京中醫葯大學優秀論文獎。2000年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並擔任北京中醫葯大學針灸學院科研管理工作。工作期間,並不停留於單純的科管事務性工作,而是充分發揮自己思維活躍、勤奮好學的特點,參與到多項科研項目的前期准備工作當中,使我院科研中標課題和到位經費均有明顯增長:
(1)2001年執筆撰寫了《腧穴主治標准化臨床研究項目建議書》、《可行性報告》,後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立項為2002年重大科研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針灸穴典》;
(2)2001-2002年間,執筆撰寫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針灸穴典專項研究經費預算》、《經穴主治臨床研究實施步驟及時間安排》和《經穴主治臨床研究招標指南》,促進了《穴典》項目的開展;
(3)2001年,執筆撰寫了《針灸學科規劃書》,結合本單位特點對針灸學科中科研方向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為北京中醫葯大學針灸學院最終成為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針灸學重點學科建設單位作出了貢獻;
(3)2002年,執筆撰寫了《不同針灸方法對經穴主治的影響規律及機制研究》項目建議書,後被列為2003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招標范圍;
(4)2002-2003年,參與我院教育部大修大購項目申報工作,執筆撰寫了「針灸科研實驗室改擴建計劃」、「針法灸法教研中心」等部分內容,並成功獲得項目資助;
(5)2003年,作為主要執筆者撰寫了《北京中醫葯大學逸夫中醫研究大樓可行性報告》,並成功獲得資助;

目前,其承擔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課題1項、校級課題2項,參與國家自然基金課題1項、教育部課題1項、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大科研項目1項、校級課題6項。主持和參與的科研項目獲各類獎勵共10次,出版專著8部,發表論文近十篇。

8、為什麼太極能養生

太極拳能使呼吸自然、細長、慢均。由於速度緩慢,動作柔和,從而使人體的微循環得以擴張。微循環的特點是劇烈運動會使血液運行走捷徑,得不到充分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而太極拳緩柔的特點則使血液能夠流向各處,從而得到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改善身體內部的循環。俗話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使一些不通之處暢通,這樣慢性病症狀就得到緩解或消除。同時太極拳運動能強身健體,能預防一些疾病,因此,太極拳運動有治病的效果。

太極拳是在傳統養生法「導引術」和「吐納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運動。主張「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又具有氣功內行功調心的鍛煉方法。從而也就形成了太極拳要意識、呼吸和動作密切結合,「練意、練氣、練身」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再之外動」;並形成剛柔相濟,快慢有節、蓄發互變,以內勁為統馭的獨特拳法。

太極拳作為一項體育運動,之所以具有養生保健功能,其奧秘在於「一動無不動」的身體活動,能給各組織器官一定強度和量的刺激,激發和促進身體在生理、生化和形態結構上發生一系列適應性變化,使體質朝著增強的方向上轉化和發展。對於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來說,能推遲身體各組織器官結構和功能上的退行性變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療疾、延緩衰老的作用。

祖國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由經絡貫通上下,溝通內外,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太極拳獨特的習練方式可有利於通經活絡。首先,我們知道,突然、強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會使人體氣機紊亂和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太極拳卻強調全身心的放鬆,可削弱、轉移和克服內傷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於經絡的疏通。其次,太極拳全身性的輕慢鬆柔的適當運動,會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經絡傳導速度和強度,有利於脈氣在遍上全身上下、內外循環無端的經絡系統中運行,有助於經絡暢通透達,使氣血充盈灌注全身,濡養各臟腑組織器官,營陰陽,維持和保護機體功能,加大抗禦病邪和自我修復能力。第三,太極拳運動中,腰部的旋轉,四肢的屈伸所構成的纏繞運動會對全身300多個穴位產生不同的牽拉、擰擠和壓摩作用。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按摩,能起到類似針刺的作用,活躍經絡,激發經氣,疏通經絡和調整虛實,加強維持並聯系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處於協調有序狀態。

太極拳是非常講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養生術,太極拳的動靜結合,動中求靜,以靜御動和雖動猶靜,使太極拳更符合運動適度的健身原則;同時太極拳獨特的心靜用意,使心更易入靜,可有效阻斷過分亢進和熾烈地七情對氣血的干擾和逆亂影響,護衛「元神」正常發揮其調控人體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極拳是一門源遠流長、內容深邃的科學,包含著豐富而獨特的習練方法。太極拳不僅繼承了中國古老的傳統養生之道,而又以現代科學為依據,得到了發展,從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獲得了更大的養生保健功效,具有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這種特殊功效並非伸手可取,必須要在習練中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做到動作規范,即指身體姿勢要符合一定的運動標准,這也是各個式子,不管動作怎樣千變萬化,所共同遵循的動作要求。只有身體姿勢和動作的規范,才有利於「意動身隨」;有利於肢體放長,更靈活地表現出端正、疏鬆、圓潤和輕靈等特點,有利於「以靜御動」、「動中求靜」和「精神內守」,從而使練拳出現只有意動而不覺形動的虛靈境界,使鍛煉進入更高層次,做到由內發於外,且能由外斂於內,功妙地進行內外交修,達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動作規范,首先要做到身體的自然與放鬆,同時精神也應放鬆,「神疏」方能「體靜」。

太極拳運動採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勻、細、緩、長,但初練者不要刻意追求這些,只要採用通順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順呼吸也是達到腹式逆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會加大軀體神經系統對呼吸的調控,從而對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內臟機能產生更加良好的影響。但初練者不能因此而盲目採用這種呼吸方法,否則不僅會顧此失彼影響運動習練甚至出現憋氣等現象。實際上,只要隨著動作的熟練,腹式順呼吸越發越協調,達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極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違背。所以初練者務必遵循呼吸要暢利的原則,切忌急於求成。 太極拳良好的養生保健功效,只有經過長期的鍛煉才能發揮出來,首先,太極拳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鍛煉效果的出現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具有身體不練則退的規律。另外,身體的康復和體質的改善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俗話說「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絲」,就是這個道理。太極拳具有健身療病作用,但不具「立竿見影」之效。

第二,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是「練身、練氣、練意」綜合鍛煉的結果,能掌握太極拳真諦,本身就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是體現了練拳的不可間斷性。 第三,實踐證明,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的獲取,貴在堅持習練。每位立志習練太極拳進行養生保健者,都應從中悟出持之以恆的道理。

所謂「功到必成」,是一個戰勝自我的過程,也是一個對打太極拳養成習慣的產生興趣的過程。隨著這種轉變,一種身心健康的充實感、愉悅感、幸福感會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會不期而至,人生樂趣會得到更大享受,對太極拳健身、療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感受。反過來,又會強化練拳的信心和興趣,最終會使太極拳成為習練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師益友。

與健康之路太極傳人養生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