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心理健康與養生

心理健康與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01 22:09:37

1、如何讓自己保持心理健康

1、保持樂觀的情緒。
要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工作。善於在生活中尋找樂趣,即便是幹些家務也不應視為負擔,而是帶著情趣去干,比如做飯,不斷嘗試新花樣,享受烹飪的歡娛。在工作上要不斷創造,在進取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斷感受成功的樂趣。2、善於排除不良情緒。
遇到不順心的事,別悶在心裡,要善於把心中的煩惱或困惑及時講出來,使消極情緒得以釋放,從而保持愉悅心情總伴你左右。3、經常幫助別人。
助人為樂,是一種高尚美德,其作用不僅使被幫助者感受人間真情,解決一時之難,也使助人者感到助人後的快慰。經常幫助別人,就是使自己常處在一種良好心境中。
4、善待別人,心胸大度。
以諒解、寬容、信任、友愛等積極態度與人相處,會得到快樂的情緒體驗。尤其是被人誤解的時候,要亮出高姿態,待對方曉知真相後更會佩服你,這樣寬容,關心別人也有利於營造好心境。5、要有廣泛的愛好。
比如收藏、體育、旅遊、音樂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其間的樂趣,既能增長知識,又能廣泛交友。在偶遇心境不佳時,這種興趣活動也能起到化解作用。6、保持一顆童心。
。如果仍保持一顆童心,對任何事物都有一種好奇,不論對知識更新,還是對身心健康都有好處。
7、培養生活中的幽默感。
除了嚴肅、正式的場合外,在同事、朋友乃至家人中,說話時適當地採用幽默語言,對活躍氣氛、融洽關系都非常有益,在一陣會心的笑聲中,大家心情特別好。8、學會諧調自己與社會的關系。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要經常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適應社會的規范,並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適應力,從而減少因此而帶來的困惑和壓力,保持心理健康。

2、很多人都想著養生,想越來越健康,完整的健康概念是什麼?

現代健康的含義並不僅是傳統所指的身體沒有病而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解釋:健康不僅指一個人身體有沒有出現疾病或虛弱現象,而是指一個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這就是現代關於健康的較為完整的科學概念。


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的這一定義,把人的健康從生物學的意義,擴展到了精神和社會關系(社會相互影響的質量)兩個方面的健康狀態,把人的身心、家庭和社會生活的健康狀態均包括在內。

現代健康的含義是多元的、廣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性3個方面,其中社會適應性歸根結底取決於生理和心理的素質狀況。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精神支柱,身體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

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使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反之則會降低或破壞某種功能而引起疾病。身體狀況的改變可能帶來相應的心理問題,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別是痼疾,往往會使人產生煩惱、焦躁、憂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導致各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作為身心統一體的人,身體和心理是緊密依存的兩個方面。

維護健康四大基石:平衡飲食、 適量運動、 戒煙限酒、 心理健康。

因此,現代人的健康內容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心靈健康、社會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環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

3、養生與養心怎麼相互促進?

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對於生命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種養生之道、養生方法也越來越多,像食療、葯療、氣功、坐禪、健身運動等等,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姿多彩,也的確起到了很抄好的防病強身的作用。襲然而,健身鍛煉世好,食療葯療也好,期望它們取得良好效果,必須是在心理健康、精神愉快的前提下。舉個簡單的例子說,一個整天心俘氣躁。焦慮不安、悲悲戚戚的人,無論服用何種「靈丹妙葯」,無論用何辦法滋補,是絕對無法實現「精神煥發、體魄健壯的。

這樣,一個首要的問題必須明百確,這就是養哇必須先養心,養身與養心相結合,才能達到滿意與養生效果。何謂養心?心者,心理精神狀態是也度!養心即是通過各種恰情養性的手段,努力使自己保持心理健康,精神偷悅,保持昂揚向上的思想意志。狂自哪心身醫學所指出的,真正的健康,必須是心理健康與身體問健康的殼滿結合,必須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實際上,心與身緊密相關,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能至關重要地影響他身體內部的神經體液一-內分泌免疫調節系統。而這個系統則決定我們能否保持機體各個器官的協調關答系,保持內環境的動態平衡,決定我們是否適應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對各種外來刺激及致病因子做出有效應答。

4、心理健康與衰老有何關系?

科學研究表明,衰老雖是個生物學的自然過程,但社會心理因素卻能起著明顯而又重要的延緩或促進衰老的雙向調節作用。美國學者芮格利1976年提出:老年性的諸多衰老徵象有可能是心理沖突、痛苦與防禦的累積的結果。他在治療一位70多歲的女患者時。發現她明顯的衰老並非是軀體器質性的衰老過程,而是壓抑在她內心的10多年的心理創傷所致。芮格利指出:「這位病人,現在假使存在著彌漫性大腦皮層萎縮,但經神經病學和放射學檢查都不能發現任何器質性改變,也沒有證據說明她患有腦血管疾病。其精神狀態很明顯地隨著隱情的起伏而波動。」有人對50~80歲患者所作的調查和檢查亦表明,他們的性慾和記憶力並不像我們傳統的認識那樣,有很大的衰退和喪失。許多衰老患者並非是生理年齡意義上的衰老,而是心理、社會年齡意義上的衰老,是後者導致了直觀上的老態龍鍾,加速了生理衰老過程。

隨著時間的流逝,人總會逐漸地老起來,黑發變白,額頭皺起,體力衰弱,精力減退,開始步入老境。盡管衰老是人生旅途無法迴避的問題,但每個人衰老的早晚卻很不相同。如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里說:「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而今世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這里再清楚不過地說明了人的衰老和年齡並不成正比。一些懂得養生之道的人,盡管年齡很大,但其精神狀態、行為動作上並不顯得老;而那些日常不注意養生的人,可能還不到衰老的年齡,就從內心到外形上表現出衰老的現象。

引起衰老的原因很多,其中不懂得精神保健是重要的一方面。俗話說:「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頭。」這里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一個人老還是不老,與其精神狀態密切相關。在精神上經常保持愉快、樂觀的人,就不易衰老;相反,時常憂慮、悲觀的人,會使衰老提前到來。傳說中的伍子胥過昭關,一夜之間白了頭。就是一個再典型不過的例子。

5、健康心理學中如何做到四時養生?

如果想要做到四十養生就必須要有健康的心理必須要有正確的三觀和積極呀

6、心理健康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一是情緒,健康的心理離不開有效的情緒管理,因為一個凡夫俗子總有七情六慾、悲歡離合。所以呢,要學會適度宣洩、但又能合理控制;既能揮灑奔放、也可延時滿足。每個人情緒的表現特徵差異很大,有的人天生就能喜怒不形於色,而有的人到老還是又哭又笑,要想管理好情緒,首先要深入自我分析,在此基礎上揚長補短、循序漸進,方能不斷完善。

二是認知,也即觀念、態度和思維等,常講的心態,屬於這個范疇。認知和人的成長背景、知識和閱歷等都息息相關,而常見影響心理健康的認知定勢(也稱認知偏差)莫過於消極關注和極端思維,容易體驗到的自卑、嫉妒、易怒、郁悶和惶恐等內感體驗常源於僵化的認知定勢。如要調整好認知,需要分析出日常思考中的僵化認知定勢,再歸根溯源、一一破解。(當然,這個工作是一輩子的,所謂修心養性,主要就是這個,沒有止境的)

三是行為,主要指的是已經養成的壞習慣。譬如容易發脾氣,可能每次發好以後都知道錯了,都發誓再也不這樣了,但下次還是這樣,那就是因為你養成了通過」直接和粗暴」的方式宣洩憤怒的習慣,這個習慣的來源包括耳聞目染和自我實踐,那麼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至少有三個方面:一是學會其他的合理情緒宣洩方式;二是改變一些對事對人不合理的觀念和負面極端的思維方式;三是培養新的憤怒後行為模式,直到養成習慣。

所謂性格,也就是一定環境條件下,情緒、認知和行為三方面比較穩定的表現模式。
當然,自我成長的過程並沒有聽上去這么簡單,原因有三:一是往往最難看清的就是自己,而自我認識是成長的基礎;二是總有不能改變的部分,很難面對,更難接受;三是人都是有惰性的,遇到困難或瓶頸,容易放棄。凡事都有代價,人亦皆有煩惱,要想改變人生,就要付出努力。

7、心理健康與長壽有何關系?

曹操在他的名詩《龜雖壽》中曾這樣寫道,「神色品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獨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此詩說的是有志進取的人,雖然知道年壽有限,然而卻雄心勃勃,壯志不衰,並且不相信成敗壽夭全由天定。表現了積極進取、奮發有為、自強不息的樂觀主義精神,這種精神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十分可貴的,俗話說:「發怒郁悶催人老,經常笑笑變年少。」說明要想延年益壽,應該培養樂觀開朗的性格,保持愉快舒暢的情緒。四川省在對372位長壽老人進行調查時發現,他們中98%以上的人都具有開朗樂觀的性格,無一人是孤僻抑鬱者。

這些老人之所以成為「老壽星」,皆與他們心情舒暢、心胸寬廣、對生活充滿信心、對人生抱有希望分不開。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比較艱苦的生活環境中,能夠活到70多歲的高齡,實屬古來稀,其長壽的原因之一是注重心理健康。他主張,人在老年時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更不要在身體虛弱時還竭力去追逐名利,因為這樣得到的往往是苦惱和煩悶,甚至是疾病。他特別欣賞具有清心寡慾精神狀態的人,如對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表示稱贊:「賢哉回也。」孔子最反對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狀態,提倡心胸坦盪,剛毅堅強。

眾所周知,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有名的大文豪。他的詩,或自然流暢,或氣勢雄偉;他的詞,豪放傑出,氣貫長虹。其實,蘇東坡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而且精通養生之道,尤其重視心理健康。「達觀」是蘇東坡極力倡導的,他也是這樣做的。他多次遭貶,輾轉流離,還受誣入獄,險些被處死,但就是在這樣的境遇中,他也一直保持了達觀開朗的情緒,即使在最不得志的時候,他也不甘寂寞,或泛舟,或登山,盡情領略山川古跡風光,努力從苦悶中解脫,給自己開拓從內心到外在的廣闊世界。

陸游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詩人,他對養生也頗有研究,其養生法則之一是重視情緒調整,注重心理保健。陸游認為,能否長壽的關鍵,與是否重視情緒調整有關。讀書忘憂堪稱顏回第二的陸游就是從讀書中獲得心理安慰而有益於健康的。他自稱「書痴」。「客來不怕笑書痴」,「老人世間百念衰,惟好古書心未移。」陸游又說:「治心無他法,要使百念空。」意思是人們要想不得心理疾病,必須不追求名利等個人的東西。他生性豁達,即使在窮困潦倒之際,也浩歌不已。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在得到安慰時,體內可產生一種與嗎啡結構相近的化學物質——「內生嗎啡」,從而對人體產生有益的調節作用。

謝覺哉是我國德高望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1884年生於湖南,1971年逝世於北京,享年87歲。謝老在幾十年革命斗爭生涯中,歷盡艱難曲折,但始終精力旺盛。這與謝老十分重視心理保健是分不開的。

謝覺哉的《長壽十訣》主要有:「暴飲暴食固宜慎之,強進小食亦非所宜,每日於空氣清新處行適度運動,決不可劇烈;身體、衣服、居室均宜清潔;每朝入廁一次,務養成習慣,胃腑務使健全;起卧須有定時,睡宜充足;襯衣宜常洗滌,卧具須時曝日光之中;晨起出外呼吸新鮮空氣;皮膚勿使強壯;食後不即用腦;當勤厭惰,宜成習慣。」

石克出生於1900年,是我國制葯工業的開山者之一。他早在1933年便研製出我國第一台掛糖衣機,性能超過了歐美的同類機器。以後石老又研製出我國第一台轉盤壓片機。石老在90多歲時,仍步履穩健,氣色紅潤,臉上連老年斑也沒有,看上去還不到70歲。當問起他的長壽之道時,他說:「我認為要想長壽,精神是第一位的,只要你不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有著高尚的理想和追求,就會永遠健康。」真是一語道破天機。

中國歷代養生家和醫家都把精神修養作為養生長壽之大法。在目前,人類已進入「情緒負重的非常時代」的情況下,精神因素將會越來越多地影響人體健康。因此,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健康者,不僅要身體無病,而且要精神愉快、心理健康。

自古以來,書法家大多是長壽的。《耄耋恆言·消遣篇》說:「筆墨揮灑,最是樂事。」這說明常練書法,可使人精力充沛,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在上海市文史館館員、書法家蘇局仙老先生100歲時,上海書畫社舉辦了「蘇局仙書法作品展覽」。蘇老的書法被譽為人書俱老的佳作,蘇老先生不僅善於書法,而且擅長寫詩,一生共寫下一萬首詩,輯成《水石居雜綴》、《蓼莪居詩集》多卷,不愧為當今文壇老壽星。

蘇老說他的生活准則就是節制嗜欲,清茶淡飯,心情舒暢快活,從不把富貴榮辱放在心上,胸中常養「一團春氣」,心理像春天一樣生機勃勃、快快活活。「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寫的6000首詩被誣為「四舊」,付之一炬,但他並未心灰意冷。「他燒他的,我寫我的。」安之若素。蘇老說:「誰不想長壽?但最好的辦法是,首先將『生死』二字拋於九霄雲外,以卸不必要的思想負擔,只有這樣,才能像原始森林中的樹木那樣長壽,這就叫『壽命不期長而自長也』。」

以上舉例說明,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可能長壽。因此,在物質生活較為豐富的今天,人們應該更加重視心理健康。

8、心理健康的十個標准

心理健康十要素

1.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作出恰當的估價。

3. 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4. 不脫離現實環境。

5. 能保持人格完整與和諧。

6. 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 能適度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 在符合集體的要求下,能積極地發揮個性。

10. 在不違背社會的前提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的標准

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或她與大多數人、特別是與同齡人、同性別的人是否一致。因此,心理健康的標准應該包括:

⒈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一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基本條件。在心理咨詢中,發現絕大多數來訪者這一條都具備。通過說話、察言觀色便很容易確定來訪者智力是否正常。一般不需要進行心理測驗。

⒉ 情緒穩定樂觀

情緒穩定樂觀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與這一條相對立的是喜怒無常。這並不是說心理健康的人沒有情緒低落的時候,而是說他們的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而且他們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

⒊ 人際關系和諧

人際關系和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心理健康的人,能信任和尊重別人,設身處地地理解別人,能以恰當的方式讓別人理解自己。因而,無論他或她在哪個單位,和本單位的同學、同事關系都很融洽;對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員很親近。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是與別人沒有任何矛盾,而是在發生矛盾時能積極地、有效地去解決矛盾,重新讓別人理解自己。

⒋ 行動自覺果斷

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標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麼事都有明確的目的性,經過深思熟慮以後便果斷地採取決定,不盲目、不猶豫、把自己的決定貫徹如一,決不是說是一樣而做又是一樣。這並不是說不能改變決定,而是說不能輕易地改變決定。

⒌ 熱愛學習、生活和工作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熱愛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愛學習,如愛學外語、計算機、專業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把學習看作是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愛工作,不僅按時上下班,而且創造性地去工作、努力完成工作任務,把分擔的工作看作是一種樂事。

⒍ 正確的我觀

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有正確的我觀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對優點能積極地去發揚,對不足能自覺地去改進;不因為有優點而驕傲自大,也不因為有不足而自卑;總是知不足而進去不懈、為自己取得的成績而愉快樂觀。
上述標準是互相聯系的。一個人心理不健康,不一定表現在所有方面,而往往表現在幾個方面。對照上面的心理健康的標准,你覺得你的心理是否健康?

9、養生與養心有什麼關系?

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對於生命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種養生之道、養生方法也日漸增多,像食療、葯療、氣功、坐禪、健身運動等等,使生活異常紛百呈,也的確起到了很好的防病強身的作用。然而,健身鍛煉也好,食療葯療也好,期望它們取得良好效度果,必須是在心理健康、精神愉快的前提下。一個整天心浮氣躁、焦慮不安、悲悲戚戚的人,不管服用何種「靈丹妙葯」,無論用何辦法滋補,是絕對無法實現精神煥發、體魄健壯的。

養生必須先養心,養身與養心相結合,才能達到在養生意義上的心滿意足問。什麼是養心?心就是心理精神狀態!養心即是通過各種怡情養性的手段,努力使自己保持心理健康,精神愉悅,保持昂揚向上的思想意志。正如現心身醫答學所指出的,真正的健康,必須是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的完滿結內合,必須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實際上,心與身緊密相關,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能至關重要地影響他身體內部的神經體液——內分泌免疫調節系統。而這個系統則決定能否保持機體各個器官的協調關系,保持內環境的容動態平衡,決定是否適應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對各種外來刺激及致病因子做出有效應答。

與心理健康與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