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健康與養生的關系

健康與養生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0-07-01 20:38:06

1、論述營養與健康的關系

從食物營養類型與人類健康的關系,以及均衡膳食和合理營養的模式極其對於人體健康的重大意義幾方面,論述了人類要維護自身的健康,就必須注意膳食和營養的道理。
關鍵詞:飲食 養生 合理營養 膳食 食物營養
人的生命必須通過飲食來維持,人的生命質量和精神心理與飲食營養有極大的關系,人的智力、體力、學習能力、運動能力、防病能力、康復能力、生殖能力、壽命、身高、體重也都與營養飲食有不可分割的聯系。營養素攝入不平衡將引起很多疾病。所以合理營養和平衡膳食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二、合理營養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營養就是生命體不斷地從外界攝取所需物質以維待生命活動的過程。對人來說,營養就是從外界攝取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身體需要的物質以維持生命活動的整個過程,這些維持身體正常生長發育新陳代謝所需的物質,叫做「營養素」。
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是細胞,細胞構成組織,組織構成器官,器官構成人體系統。構成細胞的物質來源於我們所攝取的食物中的營養素,它們被身體利用,滋養我們體內的細胞。細胞健康無疑決定了人的健康。目前已知的人體所需的四十餘種營養素,我們可將其細分為七大類:一是碳水化合物,其功能是維持身體細胞的活動,主要來源於五穀類;二是脂類,其功能是維持細胞結構和功能,主要來源於油脂類(食用油、脂肪、堅果類);三是蛋白質,其功能是維持身體細胞的活動,主要來源與於魚、肉、豆、蛋、奶等;四是維生素,其功能是調節生理機能,主要來源於蔬菜、水果;五是礦物質,其功能是建造和修補身體組織、調節生理機能,主要來源於蔬菜、水果;六是水,其功能是調節生理功能,主要來源是飲料、湯;七是膳食纖維,其功能是預防人體胃腸道疾病和維護胃腸道健康,來源於各種植物性食物。
合理營養要求三大營養素供熱占總熱能的百分比為蛋白質10%~15%、脂肪20%~30%,糖類(碳水化合物)60%~70%。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組織不可缺少的物質,也是構成各種酶、抗體及某些激素的主要成分。蛋白質可促進生長發育,維持毛細血管的正常滲透性,並供給熱能,缺乏時可致生長發育遲緩、體重減輕、容易疲勞、循環血容量減少、貧血、對傳染病抵抗力降低、創傷和骨折不易癒合、病後恢復遲緩,嚴重缺乏時可致營養不良性水腫。脂肪可供給熱能,構成組織脂肪及儲存脂肪,供給必需脂肪酸(亞油酸),脂肪還可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但脂肪攝入過多可致肥胖和動脈粥樣硬化。動物性脂肪中含飽和脂肪酸較多(魚類除外),植物油含多不飽和脂肪酸較多(棕櫚油、椰子油除外),飽和脂肪酸可使血清膽固醇量增高,多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血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減少血小板的粘附性。所以膳食中飽和脂肪酸與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S/P)以1∶1為宜,這樣既照顧到必需脂肪酸的供應,又可預防一些與脂肪營養有關的疾病(如冠心病、肥胖症等)的發生。碳水化合物是熱能的食物來源,有節省蛋白質的作用,可保證正常量的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以維持大腦活動、肝臟解毒和肌肉活動。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可導致熱能不足,生長發育遲緩,易於疲勞,攝入過多可致肥胖。膳食纖維為人體健康所必需,為人體內物質代謝所必需,不能由人體合成,只能由食物供給。鈣、磷、鎂、鉀、鈉等無機鹽是組成機體的必要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人體組織中含量少於體重的0.01%的鐵、碘、銅、鋅、錳、鈦、鉬、硒、鉻、氟、鎳等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與酶、維生素、激素、核酸有密切關系。
有資料稱,營養過剩和生活方式疾病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各種致命和慢性病如肥胖、高血壓、冠心病等,都是人自己吃出來的。膳食結構不合理以及洋垃圾食品的入侵是導致文明病的發生的最大的原因。營養科學告訴我們:「沒有一種食物能提供我們身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物質」;「沒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膳食」。任何一種食物都可提供某些營養物質,關鍵在於調配多種具有不同特點的食物,組成合理的膳食。
各種食物都有不同的營養特點,必需合理搭配才能得到全面營養。我國傳統的飲食習慣是比較合理的,具有很大優點;以谷類為主,蔬菜相輔,低糖,高纖維。但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很多人開始傾向於食用更多的動物性食物。當前心血管病、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的發生率高與這種膳食結構有很大的關系。

2、養生和養身有什麼區別?

現在的人都特別的注重養生,因為我們的健康意識都提高了,所以我們不管是吃東西還是平時的生活習慣都趨向於養生,像是吃東西特別的低鹽少油啊,不吃一些垃圾食品,平時沒事的時候還會做一些保健操來強身健體,但是我們要明白養生不等於養身,這兩者是有區別的,那麼養生與養身的區別是什麼呢?一起來了解下。

平時的生活當中,有很多人都認為養身之道就是等於養生之術,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中醫中的養生雖然被理論的稱之為「養生之道」,可是卻是將養生的方法稱之為「養生之術」,顧名思義就是養生的方法,它們並不是等同的。

養身就是保養身體、調理身體,偏重在具體的身體機能上,而且不會太具備長遠性。比如說「孕婦剛生產完,要注重養身」;「某運動員受傷後做了手術,要請假養身」等等。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養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養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養生是我們的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認真總結生命經驗的結果。

養生是保護生命、延年益壽。我國中醫及佛學十分重視預防保健,稱為養生,通過精神調養、食療葯膳、養生功法等等整體綜合措施。達到體質增強、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長生命的目的。

現在我們了解了養生與養身的區別,原來養生和養身的區別在這里,其實生和身就不一樣,雖然同樣都是養,但是還是有區別的,不管是養什麼,都應該對自己的身體好,讓自己的身體變得更加的健康和強壯,這才是我們養生和養身的共同的目的。

3、飲食與養生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飲食與養生之間的關系:
酸與鹼:食物分為酸性與鹼性,一般糧食類(大米、麵粉、玉米等)、肉類(豬、牛、羊等)、禽類(雞、鴨、鵝等)、水產類(魚、蝦、貝等)、蛋類、花生、核桃、糖類、用穀物釀制的酒等,含磷、硫、氯等元素較多,是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牛奶、紅薯、土豆、海帶、豆類、香菇、黃瓜等,含鉀、鈣、鈉、鎂等元素較多,則屬鹼性食物。酸性與鹼性食物分別會給人體血液和體液帶來酸性或鹼性傾向。在健康狀態下,人的體液一般呈弱鹼性,如攝入太多酸性食物,會影響營養吸收,形成酸性體質,易患疾病;過多進食鹼性食物會使人體液偏鹼,也不利身體健康。日常膳食中應注意兩類食物的適量搭配,力求酸鹼平衡。
寒與熱:食物從中醫角度來說都可入葯,且具寒、涼、溫、熱、平等性質。因體質應以陰陽協調為好,日常飲食應針對性多吃或少吃某些食物,使陰陽相調和,才是健康之本。某些病患更應注意食物寒溫性。適當忌口,更有利疾病治療。如溫性食物有雞肉、芋頭、南瓜、辣椒、生薑、大蒜、韭菜、糯米、柑桔、柿子、李子、石榴等,羊肉、狗肉、胡椒、荔枝、菠蘿等則性熱助火;寒性食物有鴨肉、豬肉、海帶、田螺、竹筍、白菜、茄子、苦瓜、香蕉等;涼性食物則有黑豆、黃瓜、芥菜、梨子、桃果、柚子等;平性食物有雞蛋、食糖、番茄、紅薯、玉米、蓮藕、蘋果等。要注意不同食物性質的合理搭配,保持身體陰陽調和。體質虛寒者不宜多吃溫熱性食物,也應視氣候適當擇性偏食。
精與粗:現代人越來越食而偏精,近年來出現粗食雜食熱。精食通過加工已屬非天然食品,並不利健康;但精食在加工中損失大量營養物質,容易導致營養不平衡,產生高生活水平下的營養不良。因此,要改變「食不厭精」的不良飲食習慣,主食粗精搭配,保證充足營養。
肥與瘦:過去,人們愛吃肥肉以保證足夠脂肪。生活好了,人們又怕脂肪過多產生脂胖或膽固醇過多,易患上腦血管疾病、冠心病、動脈硬化症等。其實,脂肪在人體能量代謝中起重要作用。肥肉中含膽固醇為每百克107毫克,遠低於蛋黃、蝦米、魚籽等,但含有維生素A、D,所以應肥瘦兼取。特別是正在發育的青年人吃些肥肉更有益於生長。人們普遍愛食用植物油,更應適量進食肥肉,使部分動物油發揮調節營養作用。
軟與硬:食物有軟硬之分,飯也有干稀之別。幼兒應多吃硬食,利於牙齒生長;老年人體質衰退多進食軟食以加快營養吸收。腸胃病患者不可常食太硬太乾的食物,會加重腸胃負擔,誘使病情復發或加重。年輕人常食硬食利於保持良好的咀嚼功能。故生活中可多食軟性食物,保證營養充分吸收。最好軟硬相配而有所側重。
咸與淡:鹽有助於維持人體正常血容量,控制人體細胞內外水分的流通。人體進食鹽分過少會影響健康,但食鹽量過高已被證明與高血壓、心臟病的高發病率有聯系。目前人們的食鹽量普遍過高,所以要適當控制食鹽量。一般正常成年人每天攝入鹽的量應在5~6克之間,相當於15~35克醬油的含鹽量。
甜與苦:常吃甜食能補氣血,利於解除肌肉緊張,還有解毒作用;但食甜過多會導致血糖升高和血液中膽固醇增加,使身體虛胖。青少年吃糖過多會影響營養吸收造成營養不良,故每人每年有8千克糖足矣。苦味食品多含氨基酸、維生素、生物鹼、甙類、苦味素、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熱去暑、幫助消化、增進食慾、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作用。研究發現苦味食物具抗癌及降血糖作用,適當多些「自找苦吃」,能得到「苦口良心」的好處。
葷與素:葷者,肉食也。葷食過多給現代人帶來許多身體的不適和疾病,如使膽固醇增多,心血管疾病增加,高血壓及肥胖症高發等,由此人們特別是國外開始興起「吃素」。確實,葷食過多給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多吃素食會促進酸鹼平衡,預防心血管疾病及避免肥胖,還能養顏美容,但長期素食也是弊多利少。素食者會使蛋白質得不到充分供給,人體某些消化功能逐漸衰退,引起物質交換失調,導致記憶力下降、精神萎靡、反應遲鈍,長期蛋白質不足還是消化道腫瘤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原因。建議每周一素食或一日葷一日素的飲食方式。
快與慢:社會節奏加快,「快餐」應運而生,大受青睞,但快餐也存在不少問題,化學添加劑較多,營養不全面,衛生條件較差,有違傳統飲食文化及飲食習慣。國外目前已在興起「慢餐」運動,以保護歷史形成的飲食文化為己任,推薦豐富多彩的傳統烹調方式,提倡進餐時細嚼慢咽,以幫助消化,保護胃、胰、膽等器官不受強烈刺激,降低餐後高血糖。
飢與飽:人餓了要進食。現代人生活優越,有人以享口福為首選,大吃大喝引來身體諸多疾病。那麼,人應該吃飽一些還是飢餓一些好呢?《內經》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飲食有節」是「度百歲乃去」的重要條件之一。孫思邈說: 「不欲極飢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現代人科學飲食觀應是「凡食之道,無飢無飽」,即不可經常餓極也不可時常飽極。長期飢餓會使人體肝臟解毒能力降低,而短時間內大量攝入高蛋白食物會超過肝、腎處理氨的能力,產生氨中毒,毒害中樞神經,故最好能做到早餐好、中餐飽、晚餐少,飢飽有度。有關醫學研究還表明,人飢一餐或一日還可使人體處於空虛狀態利於排除體內的廢物雜質,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和改善身體代謝狀況。

4、談談休閑與健康是的關系

休閑指生活中的逛街、旅遊、喝咖啡等愜意的事。健康是指運動、養生、有規律的作息時間等。休閑既包括健康的方式也包括不健康的方式。比如逛街逛多了太累就會影響身體健康。所以兩者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休閑可以放鬆,可以使人愉悅。但健康是從身心兩方面的自我鍛煉以及提升!

5、飲食與健康有什麼關系?

飲食與健康的關系最為密切。為了增進健康和防病治病,我們要注重飲食健康。古今一些名醫都十分重視飲食療法。我國唐代的名醫孫思邈說:「凡欲治病,先以食療,即食療不愈,後仍用葯爾。」明代醫葯學家李抄時珍說:「善食者養生,不善食者傷身。」西方醫葯之父希波格拉第在公元前400年也曾說過:「應該以食物為葯,飲食是首選的醫療方式。」2001年8月在維也納召開的第17屆國際營養襲學大會上,一致得出「食物是最好的葯物」的科學結論。

下面是筆者對飲食與健康的幾句感言:

生命的覺醒全在於感悟,只有感悟到「生」與「吃」之間的關系,才會有健康的人生。

人是為「生」而「吃」,不是為「吃」而「生」,確定了這一前提之後,我們才能正確地對待吃、吃什麼?怎樣吃?人們知都願意享受「口福」,但「口福」帶來的卻是疾病。從某種意義上講,健康是「吃」出來的;疾病、早衰、短壽,也是「吃」出來的。

合理科學的飲食,比任何葯物都有益於健康;請好的醫生、吃任何滋補葯物,都不如合理飲食。當今時代,解決了溫飽之後,倘若不懂「吃」的常識,也將違逆時代的道潮流。

心動不如行動,成功者必是行動者。只有將「吃」的常識,落實到行動上,才會有真正的意義,才會吃出健康來。

6、健康和養生什麼區別?

養生注重吃法、運動、調理。 健康是泛指,健康保健、健康器械、健康產業···

7、「養生」和「養身」有什麼區別

養身就是保養身體、調理身體,偏重在具體的身體機能上,而且不會太具備長遠性。比如說「孕婦剛生產完,要注重養身」;「某運動員受傷後做了手術,要請假養身」等等。

養生是保護生命、延年益壽。我國中醫及佛學十分重視預防保健,稱為養生,通過精神調養、食療葯膳、養生功法等等整體綜合措施。達到體質增強、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長生命的目的。

(7)健康與養生的關系擴展資料: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參考資料:網路-養生

8、養生與養心有什麼關系?

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對於生命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種養生之道、養生方法也日漸增多,像食療、葯療、氣功、坐禪、健身運動等等,使生活異常紛百呈,也的確起到了很好的防病強身的作用。然而,健身鍛煉也好,食療葯療也好,期望它們取得良好效度果,必須是在心理健康、精神愉快的前提下。一個整天心浮氣躁、焦慮不安、悲悲戚戚的人,不管服用何種「靈丹妙葯」,無論用何辦法滋補,是絕對無法實現精神煥發、體魄健壯的。

養生必須先養心,養身與養心相結合,才能達到在養生意義上的心滿意足問。什麼是養心?心就是心理精神狀態!養心即是通過各種怡情養性的手段,努力使自己保持心理健康,精神愉悅,保持昂揚向上的思想意志。正如現心身醫答學所指出的,真正的健康,必須是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的完滿結內合,必須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實際上,心與身緊密相關,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能至關重要地影響他身體內部的神經體液——內分泌免疫調節系統。而這個系統則決定能否保持機體各個器官的協調關系,保持內環境的容動態平衡,決定是否適應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對各種外來刺激及致病因子做出有效應答。

9、健康與長壽有什麼關系?

健康與長壽是密切相關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飲食健康的人。他肯定是長壽的。或許有人會說。本來沒什麼病,突然心梗死了。這不是健康與長壽沒關系嗎?其實不是的。居然會突然心梗死亡。說明這人早就有心腦血管病啦?也就是說早就不健康了。只是自己沒有感覺到和沒有上醫院檢查及早發現而已。所以我們平時要注意檢查,注意自己的健康指標。再就要有樂觀的心態。天天享受快樂人生。不要因為一些小事情糾纏不休。第3是不要貪圖好吃。注意健康飲食。 第四是注意運動等等。一句話健康養生,必得長壽。

與健康與養生的關系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