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醫養生的最高境界

中醫養生的最高境界

發布時間:2020-07-01 20:30:08

1、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該如何養心呢?

我認為養心需要一些條件。
首先,既然要養心,需要一顆淡定的心。同時不能太浮躁,注意認來真的學習,同時也要培養一個單純的心,不能太浮躁,同時也要注意好好地學習一下東西,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再有,要記得微笑,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微笑可以讓自己釋放源一下內心,也能欣賞到大自然的許多美好,也能讓別人看著心裡舒服,不像愁眉苦臉一樣。

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記得運動,運動可以百放鬆身心,比如跑步,可以讓自己在有度氧運動中得到一些愉快和滿足,同時也能思考一些事情,也能讓自己的心情愉悅,想通一些事情,也能對我們的心靈起到保護作用。


還有就是可以冥想,冥想其實是國外翻譯過來的一個單詞,在英文里,它指的是禪修的意思,是瑜伽實現入定的一項技法和途徑,把心、意、靈完全專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終目的在於把人引導到解脫的境界。瑜伽者通過問冥想來制服心靈,並超答脫物質慾念;感受到和原始動因直接溝通。通過簡單練習冥想,即可幫助人們告別負面情緒,重新掌控生活。這樣的話就能在這個過程中鍛煉自己的心靈,讓自己更加懂得一些事情,也能起到養心的作用。

2、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如何達到養心境界?

養心貴在靜心,心喜靜,所以歷代養生學家把清心寡慾、調養精神作為養心的主要內容。《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雲:「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所謂「靜則藏神」、「靜以養之」,是指神靜,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過。

《黃帝內經》雲:「靜則神藏,躁則神亡」,靜則生陰,只有陰陽協調,才能保養心臟。情緒乃一身之主,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遇事即發,七情失調,心神則失去平和,要知道過喜則傷心,過怒則傷肝,過憂則傷肺,過思則傷脾,過恐則傷腎的道理。一個人如果終日思前想後、慾望不止,難免會百病叢生,說不良情緒是疾病的催化劑一點也不會過分。要消除不良情緒,重要辦法之一,就是要學會靜心。心靜才能氣順,氣順才能健身。靜心的最佳途徑是煉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靜是要人在一派紛繁的世界裡能夠獨自安靜下來。

靜是一種心態,如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是指不為名利所困擾的自然靜,有助於神氣內守。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為名利所誘惑,往往容易耗傷人的元氣。因此,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心虛則神浮,心安則神全,有利於身體的健康。當外部環境和內心世界都能寧靜自如時才能養心,心靜神自安。靜可以制怒,靜可以除煩,靜可以使意定神安。《內經》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虛無是指沒有患得患失的思想雜念,無惱怒、憂思與驚恐等。這句話告訴人們,思想上安定清靜,沒有貪念妄想,那麼就會真氣和順,精神內守,體外沒有邪氣干擾,體內無情緒波動,人體和外界環境協調統一,體內的真氣調和而沒有損傷,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體,人就不會生病。  

 養心重在養神, 佛家有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在人之三寶中,精要化為氣,氣要化為神;神是精氣之和,神乃人之靈魂。所以,養心、靜心、樂心,最終要歸結到養神上來。神凝才能氣定,氣定才能心靜。養神,說到底就是要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

3、如何看一個人中醫水平高低。水平最高境界是什麼樣的

好中醫參考一:醫德高尚,淡泊名利。

無論中醫西醫,醫德高尚,都是從業者必不可少的一個基本要求,講求醫德,淡泊名利也是成為一個好中醫必不可少的素質。很多患者在選擇中醫時,往往喜歡查看中醫師的職稱、行政級別等,總覺得只有所謂的「教授」「主任」「專家」才能治好病,筆者以在醫療界近十年的經驗敬告各位,中國目前的醫療行政級別和職稱高低,往往並不能反映從醫之人的真實水平。所以往往一些職稱並不高,行政職務比較少的中醫師,才更有時間去研讀古醫書,感悟天人之道,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好中醫參考二:細心診治,慢速看病。

有人說,中醫師「慢郎中」,這個「慢」並非指的是中醫起效慢,而是指的中醫在診治疾病的時候,細心察驗,認真組方,往往看好一個病人需要近十分鍾左右才能完成。老病人可能時間會稍短一點,但也絕對不會兩三分鍾便了事。中醫界的鼻祖,漢代的張仲景就曾經批評當時的一些醫生「握手不及足,按脈不及尺」「相對斯須,便處湯葯」。

好中醫參考三:葯簡而精,價格便宜。

一些病人因為病急而希望速愈,因此央求醫生多開貴葯好葯,在潛意識里覺得貴葯就等同於是好葯,遇到開方便宜的醫生,甚至覺得醫生故意刁難自己,不捨得給自己用好葯,由此甚至產生醫患沖突。這種想法是十分可笑的。因為葯價的貴賤與療效並無直接關系,療效的好壞,主要取決於中醫生的辨證是否精當,用葯是否准確。並不是葯材越貴,療效就越好,葯價是由市場調節的,比如冬蟲夏草,本來是一位普通的補益肺腎的中葯材,十幾年前價格也沒有如今這樣貴,然而這些年來,由於媒體和市場的炒作,使得其價格迅速升溫,並且由一種補益肺腎的中葯材變成了無病不治的「神葯」。普通百姓難得一嘗,名門權貴趨之若鶩,一些重利的中醫師煽風點火,為了經濟效益,不管病人是否適合服用,也大量給病人開冬蟲夏草這味葯,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

另外,葯少而精,一直以來便是中醫追求療效的一種手段。葯味錯雜,往往導致整張處方葯物作用相互抵消,無法發揮臨床療效。中醫經典書籍《傷寒論》里的大多數處方,都不會超過十味葯,不少處方甚至只有兩三味葯物,就很能說明這一問題。而目前的一些中醫師,處方用葯動輒二十多味,葯味混雜,不唯無益於病,亦且有害於身。醫生為人間司命,手握生死大權,如此處方以求利,不有愧乎?再此也提醒各位,遇到開貴方,大方的醫生,也還是躲著點好。

好中醫參考四:樸素真誠,不誇海口。

黃帝內經曰:「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樸素真誠,既是中醫經典上所認為的有道德修養的人之外在表現,也是一個好的中醫師所應該奉行和遵守的修身之道。可以想像,一個喜歡豪車、權力、前呼後擁、大講排場的人,不僅外在不符合一個中醫師應具有的儒雅氣質,內在也難於保持住純正的中醫靈魂。

中醫既是一門醫學,也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修身之道,一個好的中醫,帶給人的氣場,必然是安靜、祥和的。古語有雲「巧言令色者鮮矣仁」,一代名醫張仲景,在年輕的時候給相面家何顒看相時,何顒就評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說張仲景想問題比較深入,但是人不是很高調,後來張仲景果如所言,成了一代名醫。可見,言辭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人,動輒便給病人保證,並不符合傳統中醫師的氣質要求。莊子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醫師所持的是天地之道,天地之大美無需言辭,同樣,醫生醫術的高低也無需多言,一切以病人服葯後所產生的療效為評判標准。氣質安靜、從容的中醫,往往醫術也會相對高一些。

好中醫參考五:不主動推薦西葯與中葯同時治療。

中醫與西醫是兩個不相融合的理論體系,至少在目前,中西醫結合的理論體系還遠遠未能構建起來。醫學博大精深,無論中醫西醫皆如此,因此,同時精通兩種醫學,並能夠融會貫通的醫生,還尚未出世。在這樣的情況下,中醫開中葯,西醫開西葯,大家各司其責,才是正道,不必越俎代庖。很多中醫師限於水平,在臨床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為了追求速效,往往推薦病人中西葯同時治療,這樣即使有了療效,也難於說清到底是中葯起效還是西葯起效,醫生的醫療水平也就無法提高。因此,一個有志於在中醫上有所成就的醫生,在內心上,大都是希望病人在服用自己所開的中葯之時,不要另外採用其他療法,這樣才能見到效果。而且,由於中西醫結合的理論基礎尚未建立,也建議大家,不要病急亂投醫,同時採用中葯西葯兩種療法,這樣對於患者的身體,也是存在風險的。

總得來說,評判一個好中醫的最終標准,還是臨床療效。求醫問道,並非一件容易之事,本文所述,主要是為大家提供一些在看病之前,辨別一個好中醫的竅門,希望大家能夠窺一斑而知全豹,不要為表象所迷惑,最終找到理想的中醫師。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所以,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看一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

4、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

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人生本來就具足的;人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

健康的根本在心

一切法從心生。心凈則身凈。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病。健康,從調節心性開始。調節心性需要學習聖賢傳給我們的大智慧。

正確的觀念遠比昂貴的葯物和危險的手術更能幫助患者消除疾病。因為有了正確的觀念,你就會有正確的決定,就會有正確的行為,就可以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

一切葯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不是治本,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因為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與其相信葯物,相信檢查的數據,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調節能力。但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開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這一切。

順應自然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那麼人如何才能發現自己是否順其自然了呢?其實這太簡單不過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違背自然了。要做到順外面大自然的自然,還要順自己內在命運的自然,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人的大部分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心,心裡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人生最忌是個亂字,心亂了,對外可以紊事,對內可以打擾血氣,使之失正常。凡惱怒恐怖喜憂昏疑,都是亂,為多病短壽的根源,不但養病時不應亂,即平居時亦忌心亂。人違背了養生法則,雖不一定會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習慣,就會大大增加得病的機會。這就和交通規則一樣,你違背了交通規則,不一定會出事故,但其危險性是顯而易見的。

「主發謂之機」,主管發射的那個部位就叫機。箭在弦上要發出去,必須撥動這個機。其他任何事情都是這樣,都有一個機,只有觸動這個機,事情才會發生,不觸動這個機,其他的條件再多,也沒辦法引發事件。機就是這么一個東西,它是事情發生的最關鍵因素。它是點,不是面。可是觸動這個點,就能帶動面。所以,病機就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最關鍵因素。也可以講,病機一開,人的病狀就會顯現出來,人就進入了「病」 的惡性循環當中。

和病機相對的就是「生機」。生機一開,人就會進入康復這個良性循環當中。實際上病機和生機是一個東西的兩個方面,是一對陰陽。病機開了,生機就關了,而生機開了,病機也就自然開始關閉了。這個就是辯證法。

現代的醫院和法院差不多,動不動就給病人下了死刑判決通知書。而好多情況下,是把不該判死刑的人判了死刑。為什麼這么說呢?就以「癌症」為例,癌症現在在人們的心裡=死刑。其實如果我們不叫它癌症,那麼對於病人來講,就等於給病人留下了希望,等於留下了生機。事實上講,沒有治不了的病,只是你的心能不能放下,一切病從心生,一切病從心治。只要你還活著,你就有生機。找到了這個生機,對症而治,你就會康復。

養生有一條很重要,就是不能怕死。怕死者陽氣不足,陽氣不足的時候死神就會找到你。這就是道家所講的,修煉人要有英雄的氣質。仁、智、勇三者缺一不可。很多重病或絕症,都只有一個理由:恨。當這恨沒了,病也必一起消失。這世間最難解的是綿延不止的恨,固有解不開的恨,才有治不好的病。

人的健康離不開兩大要素

一、足夠的氣血;

二、暢通的經絡(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人體中的氣血也是一對陰陽,血為陰為體,氣為陽為用。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不足,易得淤積之病,如腫瘤、血栓等;氣太過,易得腦出血之類的病。所以,只有氣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人生以血氣流通為主,氣滯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結毒為癤為瘰,為癌為瘤,皆是血氣不流通之故。氣以順為主,血以通為暢。百病無不先由氣滯,氣郁於內,肝先受傷。

挽救之法,在化除得訣。而化除要訣有二:

1、尋其根,其根在心,心空則一切自化。

2、以葯石、按摩助其化除,幫助血氣之流通。

人在氣不足的時候,不能盲目補氣,否則會影響身體健康。如果是因為血不足,就需要先補血,因為血為氣之母,否則就成了干燒器皿,把內臟燒壞;如果是因為淤滯不通,就可以增加氣血,血氣同補。這樣才能達到補氣的作用。

運動有兩點禁忌:

1、不能在氣血不足的時候運動;

2、不能在污濁的環境中運動。

運動的作用有二:

1、增加氣血的運行速度,促進體內的垃圾排出體外;

2、打開皮膚的毛孔,吸收天地精氣。

氣以行血,血以補氣,二而一也。凡人久視則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情六慾之過則傷元氣、傷心腎。多嗔傷肝,多淫傷腎,多食又傷脾胃。睡時如有思想,不能安著,切勿在枕上轉側思慮,此最耗神。午時屬心,此時可散步一刻鍾,閉目養神,則心氣強。

靜養法:安坐(卧)在床上,把身心一齊放下,自己渾身如融化,不許用一毫氣力,好像沒有這個身子相似。呼吸順其自然,心也不許它用一點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把心安在腳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自然全身氣血順暢。

環境對人養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這就是為什麼人在空氣清新的深山老林里,會把痼疾養好的道理。因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質(負離子)會通過人在放鬆情況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體內部,從而滋潤孕養五臟六腑,使人重新煥發活力。

還有重要的一點常人並不所知,就是人不僅僅是通過口鼻來呼吸,人身體的每個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們吸取著天地的精華。人在松靜的狀態下,慢慢深呼吸就能體會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氣的交換:在吸氣時,實際除了肺在吸氣,整個身體是在把體內的氣向外排,即把人的氣釋放到天地;而肺在呼氣時,實際人是在通過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氣。

記住,我們偶爾拉肚子、打噴嚏、咳嗽、發燒等都是我們自己的身體修復系統在工作,不要一出現這些症狀就濫用葯物,否則這些葯物就會破壞你自身的修復功能,一旦你的修復功能減弱或喪失,那你就把命運交給這些葯物了。只要症狀不嚴重,最好的辦法是靜養,安心靜氣讓自身的修復系統來完成疾病的修復工作。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慎用葯物,讓我們自身的修復系統功能恢復起來,這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當人們掌握了健康的方法之後,會真正享受到那種完全不用擔心疾病的自信,這種感覺真好!但願您能夠擁有這份自信,一生健康幸福!

5、順其自然才是養生,養生的至高境界是不是就是「隨心而為」?

隨心而為並不是養生的最高境界,隨心而為喻意就是說,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是養生還是在於一個人的身體素質,雖然心態和一個人的養生有著關系,但並不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一個人想要養生,是有多方面的,養生似乎沒有什麼最高的境界,只有保護身體,還要保持一個好的心態,兩者結合為一,才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想要養生,一定要健身,鍛煉身體才能讓自己的身體更加的健康。一個人在任何年齡段都可以追求養生,只不過是養生的做法不一樣。年輕人普遍對養生這個詞沒有多大的重視感,例如去健身房,跑步等,其實這樣的生活方式也是養生。

然而老年人的養生方式就比較簡單,他們會從飲食注意,吃的東西都比較清淡。老人年都會秉持病從口入這個詞來圍繞自己的生活。所以,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當中,他們會將「飲食」作為養生之路,只要吃得健康,身體自然就會健康。很多老年人都有飲茶的習慣,飲茶可以通腸胃,讓腸胃有一個健康的狀態,那麼就可以達到養生的效果。

一般養生的人都懂得注意生活質量,養生之前必須養心,這是最基本的養生之道。假如一個人想養生,但是在情緒上總是波動很高,那麼最好的養生方式都沒有效果。畢竟,一個人養生「心和身」合二為一,才能被稱之為最高的養生境界。

6、養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又或者問什麼是養生?

其實題主,自然的,適合的,快樂的就是養生最高境界了,因為我們每個人的體質都不同,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且什麼是養生?它是一個動詞,也是一個名詞。原來的它指的是古法當中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現在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也就是說無論養生的是名詞還是動詞,其最終的目的都是健康,都是為了自己的健康,要非說一個健康的法子......個人觀點啊,天天的早起晚睡可以保證身體的正常運轉,這樣可以減少因身體作息不正常的身體系統紊亂。
其次,做運動。既然要身體健康,那麼強身健體就勢在必行,每天跑跑步,打打球,早上運動讓自己的身心開啟一天的美好時光,夜晚運動讓自己消除一天的腦補疲累。
最後食補,健康營養的蔬菜肉類就不說了,推薦吃一點紅參黃芪什麼的,每天1-2片溫開水沖泡,就能彌補一天丟失的元氣,還可以慢慢溫和的養身,養好生活,對我來說才叫養生,一家人開開心心的生活,這才是需要「養」的。

7、為什麼說順其自然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順其自然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規律,規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時空下的規律不是永恆不變的。例如:在常規下,水加溫到100度沸騰,可是在喜馬拉雅山上,水溫到70度即可沸騰。又如:錫在常溫下是凝固的,所以可以用作焊接金屬,可它在零下五、六十度以下時呈粉末狀。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二字,指宇宙的大規律。這種大規律無始無終,大到無窮,小至無形。誰也看不見,但又隨時可以體驗到它。
養生能懂得順其自然,才真正開始接近天地。誰離天地越近,誰就能更多地獲得天地的滋養。人生於天地之間,順則生,逆則亡。
老子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沒有私心,沒有偏見。它不因牡丹花名貴而讓其常開不落,也不因狗尾巴花卑俗而不準其生長;它不為盛夏的百花齊放而歡呼,也不為秋冬的葉落花凋而憂傷。花開必有落,落是開的繼續。天地對事物就像對草編的小狗一樣沒有偏見,沒有親疏,一視同仁。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悟性極高者,也是和天地一樣順其自然,所以使生命經久不衰。而《紅樓夢》里的林黛玉不懂自然法則,卻為花落而憂傷,終因違背自然規律而早逝。
養生順其自然見諸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又難以言表;只能用心靈體驗的事,語言的表達往往是蒼白的。「道法自然」是一種什麼狀態,難以言表,我們不妨通過一些哲學故事去理解它的含義。

8、養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

據說養生的最高境界是每天都可以吃清淡的以蔬菜為主,幾乎不吃主食,不吃有油的東西,我感覺這種境界很高了

與中醫養生的最高境界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