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熙皇帝是怎樣保養身體的
康熙68歲死了,乾隆89歲死了,都當了六十年皇帝。
康熙皇帝怎麼保養的,我不知道。
乾隆皇帝怎麼保養的,知道一些。
乾隆在位時非常zd注重養生,他將自己的長壽之道總結為以下16個字: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
吐納肺腑即是吐濁納清,乾隆帝無論當天辦公多晚,第二天黎明必起,在皇室園林下閉目凝神,吐氣納新一個多時辰,不但耳清目明,頭腦清醒,而且四肢有力,渾身舒坦。
活動筋骨: 一個時辰的吐納肺腑之後,乾隆會進行簡單的運動,包括散步、爬坡、打內拳、玩健身球等。如公務不忙,乾隆帝必帶隊出宮,或打獵或攀爬或旅行,既充分活動四肢,又愉悅身心。
十常四勿:即每天對身體部位進行運動,具體就是: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眼常轉,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摸,肢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適時進補:即根據節氣容特點及身體狀況進行必要的食品進補。乾隆經常吃的補品有:龜齡集方、松齡太平春酒方、健脾滋腎壯元方、固本仙方等。這些補葯均由御醫根據乾隆身體狀況及節氣特點所配,大多是溫腎補陽、健脾行氣、潤腸通便和清熱止血之物,並非什麼皇家秘品,其功效與民間之物實無二樣,唯在堅持服用及適時調理而已。
2、康熙皇帝為何長壽?
康熙在位61年(1661—1722),是帝國時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玄燁活到69歲,他壽命長與其含性養身,飲食、起居咸成規度,潔衣凈寶,注意生活細節不無關系。康熙的養生之道,在《庭訓格言》中有多處記載,對於我們今天養生有可吸取的東西。
一、飲食有節,起居有序。
這是康熙的養生之要。康熙曰:「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也。」他說,不可暴飲暴食,要「起居有常,」不可「貪睡」、「貪食」,更不可「沉湎於酒席中」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二、衣著潔凈,室內溫馨。
愛干凈,講衛生,成習慣是康熙的健康之友。康熙曰:「凡居家在外,惟宜潔凈。」就是說,不論在家裡或出門在外,都應該干凈整潔。他說:「人平日潔凈,則清氣著身,若近污穢,則為沌氣所染。」
三、飲酒有度,葯補慎用。
康熙不反對飲酒,而反對沉湎於酒中及不節制,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康熙能飲酒而不多飲,只是「平日膳後,或遇年節、筵宴之日飲小杯一杯。」他厭惡貪杯之輩。康熙曰:「大抵嗜酒,則心志為其所亂而昏昧,或致病疾。
四、清虛棲心,神靜心和。
「寡慮」、「寡嗜欲」、「寡言」,是康熙養生之道的另一招方。他引庚桑子之言日:「毋使思慮營營。」就是說,不要使你的思慮焦憂不安。康熙以「寡思慮」養神,以「寡嗜欲」養性,以「寡言語」養氣,方可以「養生」。因為,形體是感放生命的器具,而心是形體的主宰,精神則是心聚會的東西。康熙曰:「心靜則心和」,「心和而形全」。
3、康熙乾隆有哪些養生之道?
清乾隆皇帝活了88歲,得益於他42字養生訣:「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腿常運,面常擦,足常摩,腹常旋,腰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乾隆皇「四訣」養生
愛新覺羅?弘歷,清高宗乾隆皇帝,他在位六十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享年八十九歲,是中國自秦以來歷代帝王中最長壽的一人。乾隆皇帝享松鶴遐齡,除了有優裕的生活條件外,養生有道,是主要原因。他根據自己的切身經驗,總結了「養生四訣」曰:「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
吐納肺腑:他幾十年堅持黎明即起,做深呼吸運動,進行體操、太極拳等鍛煉。每天早晚還各做30—40次叩齒活動,以固齒祛疾。
活動筋骨:乾隆皇帝自幼愛騎馬射箭,更精於馬術。當了皇帝後,常以騎射為樂,曾親手一次射殺一熊二虎。八十歲高齡時,還騎馬圍射,千騎卷平岡。
十常四勿:「十常』是: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睛常運、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旅、肢常伸、肛常提;「四勿」是: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乾隆皇帝堅持經常做到「十常四勿」,說明他通曉養生之道,並常習之,是高壽的一個重要原因。
乾隆皇帝總結他自己常做的養生四訣中「十常」,都是我國古代導引術中的導引動作,根據有關文獻注釋如下:
1.叩齒:先叩大牙,再叩前牙,次數不限。然後以舌頭抵上齶,再滿口攪動,待唾液增多時,鼓漱十餘下。有固齒功效。
2.咽津:即古代稱服玉泉法。用舌抵上齶,待唾液增多時咽下。
3.彈耳:以兩手掩耳,手指貼住腦後,然後以食指壓在中指上,再用食指彈後腦部二十四次,能去除項後風池穴的邪氣。
4.揉鼻:以兩只手指按捏鼻樑左右三十五下。可卻鼻疾。
5.運睛:將雙眼向左右運轉各十四次,緊閉片刻,忽然大瞪。經常行之,能使內障外翳自散。
6.搓面:靜坐閉目,以兩手搓熱拂面七次,以漱津塗面,行之半月,可使皮膚光潤。
7.摩足:兩手左右交互,擦腳底湧泉穴二十四次,可以明雙目。
8.旅腹:寬開褲帶,用兩手摩腰眼二十四次,可以固精。
9.伸肢:也就是做些強度不大的健身體操,包括兩臂左右如挽弓,或兩手雙拓如拓石;或高坐伸腿。各二十四次,以去四肢風邪。
10提肛:臨睡前,在床邊平坐,然後閉氣,以舌抵上齶,以目視頂門,同時收縮肛門,用兩手擦摩兩腎穴各一百二十次。常做此功,可以通氣血,大有益處。
適時進補:根據身體需要,按照季節、氣候的變化,有針對性地吃一些保養身體的滋補品。
此外,乾隆皇帝還喜愛游覽、書法、垂釣等有益健康的活動。他六次下江南,三次上五台山,游歷南北方各地名山大川、文物古跡、園林殿宇、水榭樓台,從而達到開闊眼界,增廣知識,激勵志氣,陶冶性情的目的。乾隆皇帝晚年,還在故宮西側為自己退位後頤養天年,修建了一所御花園,全園面積不足六千平方米,但是亭閣樓台,曲徑畫廊,古樹奇花,假山怪石,盡收江南林園之美。他愛書法,書宗趙松雪,用筆有神,圓潤遒俊,常在游歷之處留御筆詩文。乾隆皇帝還喜歡垂釣,他在巡遊江南時常在揚州小金山西側的瘦西湖垂釣,至今瘦西湖猶存乾隆皇帝釣魚台遺址。
4、康熙作為一個皇帝,執政61年的為君之道是什麼?
因為他是一個懂得用人的帝王,如果用"西遊記"中的人物來描述他,他擁有唐僧的統領徒弟的能力,有容納別人的胸懷,而且他還有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和神通廣大能力,還有聰明的智慧,而且他也具備了老豬和沙僧的誠懇的態度,和與人"協作"的意識.加上他會養生之道,讓自己有了"革命的本錢".
5、康熙素食皇帝:他為什麼要吃素
滿洲韃子,是明朝時期西伯利亞遷途到東北地區的,屬於奴隸制的漁獵民族,由於尚未開化,十分野蠻、愚昧,被稱為「野豬皮」,康熙既然是豬,他吃素就沒什麼好奇的了
6、皇帝如何養生
7、康熙作息
根據對清宮檔案研究,清代皇帝在宮中的日常生活是很有規律的,除國朝大典外,一般的情況是:
1、上午5:00——7:00左右起床、請安、早讀;
2、上午7:00——9:30早膳;
3、上午9:30——11:00上朝理政,辦理公務;
4、上午11:00——下午2:30午休、晚膳;
5.下午2:30——5:00看書學習、吟詩繪畫或由妃嬪陪同看戲、聽樂等娛樂;
6.下午5:00—9:00晚點或酒膳,做佛事,然後就寢。
(7)康熙養生之道擴展資料:
康熙他壽命長與其含性養身,飲食、起居咸成規度,潔衣凈寶,注意生活細節有關。
一、飲食有節,起居有序。這是康熙的養生之要。康熙帝認為人若想長壽,不能靠服食所謂的可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葯,而是靠飲食起居有序、有節、有度。這也是他養生之道的核心。
二、衣著潔凈,室內溫馨。愛干凈,講衛生,成習慣是康熙的健康之友。康熙認為:不論在家裡或出門在外,人們都應該養成干凈整潔的好習慣。如果平常注意個人衛生,那麼清爽之氣便會附著於身,否則自身的清明之氣就會逐漸被污穢之氣所取代。
三、飲酒有度,反對抽煙。康熙不反對飲酒,反對沉湎於酒中及不節制。康熙能飲酒而不多飲,只是「平日膳後,或遇年節、筵宴之日飲小杯一杯。」他厭惡貪杯之輩。
四、清虛棲心,神靜心和。「寡慮」、「寡嗜欲」、「寡言」,是康熙養生之道的另一招方。康熙認為一個人若想做到神靜心和,必須堅定自己的意志,不意氣用事。若雜念不起,心中清明,即可清察明審,感情和順,自然身健長壽。
康熙帝還勸誡後人要心懷寬廣,他在《庭訓格言》中說:「惟寬坦從容,以自頤養而已。」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們把心胸放得寬坦一些,讓心氣平和一些,才能頤養天年。
8、古代為什麼偏偏康熙能長壽?
古代為什麼偏偏康熙能長壽?
康熙在吃食物的時候有著頗高的講究每一道食材都必須質量過關,所以他在吃任何東西的時候都十分的謹慎,人們常說水是萬物之源,在日常生活中離也離不開水,所以康熙所飲用的水大多都是各地方上供的泉水,同時還會吃各種粗糧以及蔬果,達到營養均衡的狀態。
其2就是戒掉有害身體的行為,人們常說吸煙有害健康,康熙帝也知道這個道理,不過自古以來男人抽煙似乎都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識和常態,康熙帝在早年期間就有抽煙的習慣,而登帝之後知道煙酒對身體有害,其危害度也是不容忽視的,所以也讓他充分有了戒煙戒酒的決心。
其3便是因為避暑山莊獨特的地理優勢以及上用庫中封藏的山莊老酒。避暑山莊地勢很高,風清氣爽,四季分明,水甘土肥,溫度適宜,樹草茂密,風景秀麗,水土風物俱佳,是一個難得的避暑勝地,及其適宜帝王養心、養性、養生,養酒的好場所。
其4便是季節穿衣要分明。康熙帝認為冬季穿衣,寧可多穿,不要少穿。他還講了道理,說你穿少了,美麗動人了,可是你就得烤爐子,要不然會很冷啊,這樣,你出去的時候就容易感冒,影響身體健康。
9、康熙皇帝為什麼要吃素呢
康熙皇帝為什麼要吃素?康熙皇帝,是中國清朝時期著名是聖君,在位時期,國力強盛、政治清明、社會繁榮穩定、文化成就卓越,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然而,在私生活上,康熙皇帝是一個佛教徒,更是一個素食主義者。那麼,為什麼身為皇帝的康熙,明明可以享有各種美食,可是他卻只吃素呢?
康熙非常強調飲食對健康的作用,反對隨意攝取,主張合理飲食。一是節飲食。在康熙的生活中,表現為不追求珍饈厚味,在他的食物譜中不見馬牛羊、雞犬豕之類的厚味,有的是果蔬食品。他說:「……養生之道,尤以飲食為要義,朕自御極以來,凡所供饌餚皆尋常品味。」他強調「適可而止」。他說:「所好之物,不可多食」。
二是慎飲食。這是對食物的審慎,亦即對食物質量的要求。首先強調要排除飲食中雜質,尤其是水。他認為「飲食物中,水為最切。」他對各地貢來的水和巡行在外用的水,定有自己的製取方法和定奪標准,並著有《水性記》一文而載入史冊。
其次為多吃粗糧和蔬菜水果。康熙主張老年人飲食宜淡薄,多吃蔬菜、水果對身體有益。他說,他之所以到老而猶健壯就是這個原因。還有就是禁煙酒。康熙本來是吃煙的,他說,幼時在養母家就吃過煙,為戒別人吃煙,首戒自己,「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
煙與酒相比,他更惡旨酒(美酒),「清淡作飲饌,偏心惡旨酒」,就是他決心禁酒的寫照。這是因為他認為酒有「亂人心志」和「致人以疾」的壞處。
康熙有一個很好的生活習慣,即進膳後,自覺保持良好的心態,只講開心事,只說開心話,或者欣賞自己喜愛的古玩字畫,他認為這樣可以幫助消化。並說:「朕用膳後必說好事,或寓目於所愛珍玩器皿,如是則包含易消,於身大有益也。」
康熙之所以吃素,是因為他是一個佛教徒,佛教修行講慈心不殺,康熙吃素是為了戒殺,不殺生是佛教的一條戒律,我們學佛皈依佛門修行,首先就要持好不殺生的這條戒律,佛門弟子都慈悲,康熙皇帝也不列外,我們大家都知道,康熙皇帝是我們中華民族公認的一代明君,歷史記載康熙皇帝經常微服私訪,體察民情,樂於關心最貧窮老百姓的疾苦,深得老百姓的擁戴。
君王信佛,國家之福也,百姓之福也,據歷史記載大清朝的康熙帝曾經兩次抄寫金剛經,康熙帝是一個很有修行的君王,一個修行好的佛教徒,自然就會把吃肉這條戒律持好了。所以康熙皇帝主張吃素,而且勸當時全國的老百姓都來吃素。這個就是康熙皇帝吃素的根本原因。
10、乾隆是怎樣養生的?
在我國二十五史中的230多個皇帝中,長壽的前三名是女皇帝武則天享年82歲,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活了86歲,而清朝的乾隆則壽高89歲,堪稱我國古代皇帝中的長壽之首,被世人稱為「古稀」天子。
乾隆皇帝何以能夠長壽?奧秘在哪裡?原來乾隆擅長養生,對養生之道頗有研究,悟出了養生十六個字秘訣:「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
另外,乾隆皇帝還認為必須生活規律,愛好廣泛等等。
所謂「吐納肺腑」:即天剛亮起床,不睡懶覺,早餐前多做深呼吸運動,並持之以恆。
所謂「活動筋骨」:即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抗病能力。乾隆的祖父康熙把騎射定為祖宗家法,教誨皇家弟子要「習騎射,勿持貴縱恣。」所以乾隆自幼善騎,馬術甚精。在避暑山莊皇家射箭比賽中,多次大顯身手。當皇帝後,更以射騎為樂,直到他八十高齡時,還行圍狩獵。騎馬射箭,活動量大,這對深居清宮的皇帝來說,無疑是鍛煉身體的好方法。
所謂「十常」:即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睛常運、面常搓、足常摩(湧泉穴)、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
所謂「四勿」: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所謂「適時進補」:就是要飲食有規律。乾隆起居飲食很有規律。他一年四季,大約都在6點多起床,洗漱後用早餐,膳後處理政務,完了與大臣議事,午後游覽。晚飯後,看書習字,作文賦詩,爾後就餐。飲食多以新鮮蔬菜為主,肉類、鮮味少而食之,並且從不過飽。乾隆喜喝茶,對食用水(御用西山泉水)十分講究。他還效法祖父康熙,從不吸煙。
乾隆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乾隆愛好廣泛,學識淵博,情趣甚廣;特別喜好以下養生運動:
(1)喜好「旅遊」
人所共知,他三下江南,三上五台,游覽了全國主要名山大川,古剎佛寺,不少城鄉有他的足跡,杭州十景均由他的御筆題碑。如此涉足野外,寬闊幽靜之地,令人心曠神怡,悠然忘返,促進了他的身心健康。
(2)喜愛讀書和書法
他是封建皇帝中少有的多才多藝的皇帝。他愛讀書,懂滿、蒙、維、藏、漢5種文字。他喜書法,學尊趙體,圓潤遒麗,所到之處,喜御筆垂青。他善詩文,據傳他一生寫文1300多篇,詩作4萬余首。他還喜歡聽戲、觀燈、看雜技、滑冰等,他親自演過戲。這些對他修身養性,頗有裨益。
由於乾隆養生有法,一生身強體壯,年近九十尚神智清晰,還以太上皇身份過問朝政,自號「十全老人」。
盡管乾隆長壽的秘訣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但作為古代養生名家的地位卻是不可否認的,我們應從現實出發,借鑒其養生的有益精華。四、中華傳統的養生學派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養生文化中,呈現出各種學派,這些學派對中華養生學說與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從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彰顯出中華養生文化兼收並蓄,百花齊放的特色。1.順從自然的順應學派
莊子首先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順乎自然的養生觀。《內經》據此提出了「天人相應」,反復論述了適應四季自然氣候變化的四季養生法,強調「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而要求人們「處天地之知,從八風之理」。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根據四時自然的變化養生健身,防止暑、熱、風、寒、燥、濕對身體的傷害是很重要的。
除了順應大自然的變化之外,人還應該懂得順乎社會發展的規律,安心養神,不為瑣事所爭,不為冗雜煩惱。「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過憂,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任其自去。」做到「有事即應,如照鏡物,過後便無,應事必使割藤,則心無所系。」不計較生活中非原則性的無端瑣事,怡然自樂,保持健康的心理,對於防病延年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