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季羨林養生

季羨林養生

發布時間:2020-07-01 15:14:49

1、是不是運動量少的人壽命長?季羨林從來不鍛煉身體不運動,但是他活了90多歲.

季羨林老先生,「三不養生法」可以自己百度了解下。他當然有運動的,雖然年紀大後,工作繁忙,但也會散步,別小看散步,「百練不如一走」,又經常動腦。老先生的作息規律,飲食清淡,清心寡慾,心胸開闊。反觀現在很多人,胡吃海喝,飲食不規律,熬夜,縱欲,心胸狹窄,經常動氣上火等等,這樣對比,就很明顯了吧。

2、季羨林老人家說過長壽的秘訣是什麼?

季羨林老先生也許的確不愛運動,但你讀他的書會發現,季老就是一位「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的人。有一天,我在收看第26屆金雞百花獎頒獎典禮,主持人倪萍向終身成就獎得主張瑞芳表示祝賀,並問她健康長壽的秘訣(老人家已經90...
採納哦

3、季羨林的母親是怎樣的人

今年10月15日,在學界名流為季羨林先生舉行的90壽誕茶話會上,我們終於有機會走近這座學術文化高峰。季老是一座山,近之,愈覺其高;季老是一部書,讀之,愈覺其深……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鏡頭一:金秋,懷著無比自豪與興奮之情的天之驕子從各地雲聚燕園。一位扛著行李的新生,看見一位穿舊式中山裝的守門人模樣的老頭,就請他幫助看一會兒行李,自己去報到。老頭沒說什麼,答應了,老老實實地在那兒守著。9月的北京天氣還很熱,旁邊有人說:「您回去吧,我替他看著。」可老人說:「還是我等他吧,換了人他該找不著了。」那位學生回來後,老頭什麼也沒說就走了。3天後的開學典禮上,這位學子吃驚地認出了台上的副校長、大名鼎鼎的季羨林教授就是那天幫自己看行李的老頭!……教授給新生看行李,好像並不難,許多名人達官不也是常上街頭搞義務為災區貧困地區獻真情嗎?可是刻意為之與本能為之,卻有雕琢與率性之別。《中庸》說:「率性之謂道。」人本來都是平凡的,可當許多人都要顯得不平凡時,那個衣著和行止都平平常常的人,就自然露出他的不平凡來了。老子所說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就是這個道理。

鏡頭二:剎那間,季老的小波斯貓毛毛躥上了他的肩上和頭上,正在拜訪季老的攝影家魏德運捕捉住這一剎那,照相機喀嚓一聲,這個剎那便成了永恆。小貓的突然攻擊,按理說似乎會讓人大吃一驚,或者會大火一番,然而照片上的季老卻安詳慈祥,一副含笑不露的表情,顯然這次突然襲擊帶給他的是莫大的歡愉。面對這一剎那留下的永恆,季老曾經感到疑惑:這就是自己嗎?但猝然臨之,露出的才是真面目啊。聯想到對融貫於中國幾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深信不疑,季老認為,這種思想最生動的表達方式,就是宋代大哲學家張載的兩句話:「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與」就是「夥伴」的意思。他不但深信之,而且「篤行之」。這張照片算是一個意外的證明吧。

季老喜愛動物,跟懷有各種各樣動機去愛寵物的一些人不同,他關心身邊這些「夥伴」的命運,甚至為它們背著沉重的感情十字架,為一些孤苦、弱小生靈的命運傷感、悲苦。他經常為一些小動物、小花草惹起萬斛閑愁,為一些小貓小狗流淚嘆氣。有一次,燕園中他平常最愛走的幽徑上一棵古藤無故被人砍斷,他看到藤蘿上初綻的淡紫的一串串的花還沒來得及知道厄運信息,還在綠葉叢中微笑,忍不住為它們傷感:「它們彷彿成了失掉母親的孤兒,不久就會微笑不下去,連痛哭都沒有地方了。」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季老的面貌,最讓人注意的是兩個大大的眼袋。那不是常見的一種壽征,那眼袋裡藏的是眼淚;他的眼袋之所以大,是因為感情太深,流了太多眼淚的緣故。

季老有一個永久的悔,就是兒時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季羨林6歲就離開生母,後來有兩次短暫的會面,都是由於回家奔喪,呆的時間都很短。想著母親多少日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他發誓要在大學畢業後迎養母親。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他上大學二年級時,母親就去世了。「當我從北京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不該,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此後數十年,季老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直到耄耋之年,面影迷離模糊的母親仍頻來入夢,季老「總是老淚縱橫,哭著醒來」。

近些年,季老有一些師輩、故友相繼故去,他在寫悼念文章時,總是充滿著悲哀,以至經常「淚眼模糊」,「淚如泉涌」,心靈顫抖。感情的豐富並非是因為年紀大了。1935至1945年,季老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在那裡,他有一位「母親般的女房東」和兩位導師:瓦爾德施密特教授和西克教授。1941年季老獲得博士學位後,曾一度嘗試回國。其時,瓦爾德施密特教授被征入伍,只剩下西克教授,想到一離開德國,「這位像自己父親一般替自己操心的老人十九是不能再見了。我本來就容易動感情,現更抑制不住了,很想哭上一場。」後來二戰爆發,季老終於沒走成。戰爭期間物資缺乏,季老幾年都是餓肚子的感覺,做夢都夢見家鄉的花生米,因此他發願要給西克老人增加點營養。他省下一兩個月的奶油,又不知從哪裡弄到麵粉和貴似金蛋的雞蛋,以及一斤白糖,到最有名的糕點店烤了一個蛋糕。當他像捧寶盒一樣把蛋糕捧到老教授家裡時,教授雙手顫抖,叫來老伴,共同接過去,連聲「謝謝」都說不出來了。雖然這給他自己腹中的飢餓之火又加了一把火,但卻成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記憶之一。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季羨林6歲離開家鄉,離開母親,因為過早失去母愛而抱恨終天;但是,「鄉間的墳墓里埋有莎士比亞」,也正是因為6歲離開家鄉到濟南,他才有可能開始讀書識字,中國今日的學術文化也才有季羨林。

1930年高中畢業,季羨林來到北平,同時報考北大和清華,結果被兩校同時錄取。在清華時,由於旁聽了陳寅恪的「佛經翻譯文學」,種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種子。

從清華畢業回濟南當了一年的中學教員之後,由於「天上掉下來的機遇」——清華和德國學術交換處簽訂了互派留學生的合同,立即寫信報考,結果被錄取。

在德國柏林,羞與來鍍金的有權有勢的子女為伍,來到哥廷根大學。在哥廷根大學的第二學期,瓦爾德施密特教授調到哥廷根大學任印度學的講座教授,於是季老選修了梵文,幾乎是他一個學生「壟斷」課堂。瓦爾德施密特教授被征從軍後,年已八旬原已退休的西克教授又走上講台,教的依然是他一個中國學生。並且西克教授不久就告訴季老,要把平生的絕招全部傳授給他,包括《梨俱吠陀》、《大疏》、《十王子傳》,以及費了20年時間才解讀了的吐火羅文。

1946年從德國歸來,經陳寅恪推薦,到北京大學。按當時規定,得學位回國的學人最高只能給予副教授職稱,可是過了大概個把禮拜,季老就被定為正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文科研究所導師。

即使在受到打擊和摧殘的時候,這種打擊和摧殘也往往轉為「幸運」的契機,成了命運對他的「垂青」——

「文革」時,季老最初是逍遙過一陣子的,後來由於看不慣北大「老佛爺」的倒行逆施,於是發了牛脾氣,「自已跳出來」,反對「老佛爺」,結果被抄家、批鬥,被打得頭破血流……當他把積攢多時的安眠葯片和葯水都裝到口袋裡,最後看一眼共患難的嬸母和老伴,准備越牆而出到圓明園去的時候,紅衛兵突然來敲門了。他被押去挨了一場十分激烈、十分野蠻的批鬥,被打得躺在地上站不起來。痛苦中他一下子得到「頓悟」:「一個人忍受挨打折磨的能力,是沒有極限的。我能夠忍受下去的!我不死了!我要活下去!」在那千鈞一發之際,如果不是紅衛兵把他拉去批鬥,現在哪有季老?

從「牛棚」出來後,季老被命令看樓門,守電話,成為一個「不可接觸者」。他琢磨著找一件會拖得很長,「但又絕對沒有什麼結果的工作,以消磨時光」。他想到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梵文寫的《羅摩衍那》。他就晚上把梵文譯成漢文散文,寫成小紙條裝在口袋裡,白天守樓時,腦袋不停止思考,把散文改為有韻的詩。季老後來說,如果沒有「文革」,如果自己不跳出來反對那臭名昭著的「老佛爺」,如果當時沒有成為「不可接觸者」,兩萬多頌、8卷本的《羅摩衍那》是絕對翻譯不出來的。

或許,將來人們可以仿太史公《報任安書》那段著名的話,續上一句:季老看門,《羅摩衍那》。「這就是人生。」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魯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講,有一個江湖郎中在集市上叫賣治臭蟲的妙方,有人出錢買了一個層層密裹的紙卷,打開一看,只有兩個字:「勤捉」。季老認為這個妙方「是完全對的」。他的成功經驗壓縮成兩個字是「勤奮」。

季老讀中學時,下課後參加一個古文學習班,晚上又到一個英文學習社學習,一直到深夜。天天連軸轉,持續了幾年時間。在哥廷根大學,他學習了梵文、巴利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還選修了其他的課,負擔已經很重,而當研究吐火羅文的最高權威西克教授提出要教他吐火羅文時,為了不讓老人傷心,他又遵命學了起來。在德國留學的12年中,他的日程就是學習、吃飯、睡覺,與旅遊、晚會、跳舞、娛樂都無緣。回國後,為了專心研究,又獨自過了16年才把家屬接來。

10餘年中小學,4年大學,12年留學,再加16年獨身治學,40多年的勤奮,才造就了這座學術的高峰。多年的勤奮到老來更加欲罷而不能,工作成了他人生的第一需要。季老80歲時說過:「我計劃要做的事,其數量和繁重程度,連一些青年或中年人都會望而卻步。」他平生最艱巨的兩部書,長達80萬字的《糖史》和長達數十萬字的吐火羅文A方言(焉耆文)的《彌勒會見記劇本》的譯釋,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

季老在《羅摩衍那》譯後記中說:「我現在恨不能每天有48小時,好來進行預期要做的工作。……我現在不敢放鬆一分一秒。如果稍有放鬆,靜夜自思就感受到十分痛苦,好像犯了什麼罪,好像在慢性自殺。」當他不得不參加一些空話廢話居多的會時,季老就在會前、會後甚至會中,構思或動筆寫文章。在這種時候,他往往只用一個或半個耳朵去聽,就能兜住發言的全部信息,而把剩下的一個或一個半耳朵全部關閉,把精力集中到腦海里,構思,寫文章。「積之既久,養成『惡』習,只要在會場一坐,一聞會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聯翩飛來;『天才火花』,閃爍不停;此時思如萬斛泉涌,在鼓掌聲中,一篇短文即可寫成,還耽誤不了鼓掌。倘多日不開會,則腦海活動,似將停止,『江郎』彷彿『才盡』。此時我反而期望開會了。這真叫做沒法子。」這種季老式幽默的內涵,真是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了。

季老在談王國維所說研究學問三境界中的第三境界時說:「一個人既然立下大志做一件事情……只要努力幹下去,而方法又對頭,幹得火候夠了,成功就會到你身邊來。」季老曾說機遇或命運特別垂青他,其實,很多機遇原本就是勤奮的結果,正是:「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季老從德國回來前,已經與劍橋大學簽了約,可是回國後看到積貧積弱的祖國、苦難的民族和貧困的家庭,想起生為人子、為人父的責任,為了報效祖國,他留了下來,辭去國外的聘請,盡管當時國內沒有他所需的研究資料。為祖國、為他人而忘我,是季老終其一生的為人准則。

找季老寫文章、寫序、采訪、題字的人,每天有好幾撥,季老身邊的工作人員,為了他的時間和健康,總是盡可能擋著。季老卻說,人活著就是為了有用,我做研究寫論文對人有用,跟別人談話、為別人做事也是對別人有用,都是一樣的。他很體恤人,總是替別人著想。北大的司機都願意給季老出車,因為他從來都是人等車,而從來不讓車等人。他的稿子,不管多少頁,從來是工工整整,清清楚楚,沒有塗改,他說要不然排字工人看起來會困難。你做錯了事,他從不批評你,你忘了關樓道的燈,他自己去關,你自己以後就再也不會忘了。季老一生沒說過任何人一句壞話,即使對「文革」中批鬥打罵過他的人,過後也從不記恨,甚至還提拔人家。他說,這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犯的錯誤。犯錯誤的人知錯了就行,你不批評他他就已經很難過了。在季老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季老就像那鐵皮水壺,外冷內熱,看起來很平靜,其實是一個感情非常豐富的人。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劉夢溪得季老教誨多年,他說:「不管在什麼場合見到季老,總想過去向他致意。可季老只要遠遠看見我走過去,一定會站起身來。一貫如此。對比我更年輕的後學也如此。後來我們就想了個辦法,只有趁他不注意的時候悄悄坐在他旁邊,他就沒法站起來了。」因此劉夢溪在《季羨林先生90壽序》中深有感觸地寫道:「先生是『望之溫溫,即之也溫。晚生後學,可以相親』。」

在季老面前,晚生後學豈止可以相親呢?以拍攝文化名人肖像見長的攝影家魏德運,和季老成了忘年交以後,時常去季老家中看望他。「面對季老,我總感受到慈母般的愛。每次去北大,雙腳似乎不知不覺地就朝著季老家走去;每次告別,季老總要送我出門,我推辭不過,只好快步離開,可走出好遠好遠,回頭還能看見季老高大單薄的身影……」說這番話時,魏德運這個陝西漢子眼裡竟盈滿了淚水。

季老的助手和秘書說,跟著季老就像讀一部大書,不止是一部關於知識的書,更是一部人格的書。有一次給季老查資料時發現,對於「佛」這個詞的語源,胡適、梁啟超、陳垣先生都研究過而沒搞清楚,是季老解決的。可是從沒聽季老說,他也不讓張揚。季老說,學術問題,解決就完了,我能解決只是因為我學過吐火羅文,並不是什麼高下問題。

仁者樂山 仁者靜 仁者壽

季老的學生樂黛雲教授特別喜歡季老的散文,她說:「文如其人,季先生的四卷散文,無一篇不是出自真情,尤其是那篇《二月蘭》。」二月蘭是一種常見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間,花形和顏色都沒有什麼特異之處。但在季老的筆下,春天的和風吹來,「二月蘭一怒放,彷彿從土地深處吸來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開遍大千世界,」「只要有孔隙的地方,都是一團紫氣,間以白霧,小花開得淋漓盡致,氣勢非凡,紫氣直沖雲霄,連宇宙都彷彿變成紫色的了。」

樂先生不僅喜歡季老文中營造的那種美的情境,更從二月蘭的形象中看到了季老的的人格。她深有感觸地說:「季先生的二月蘭,在他失去親人、感到無邊的寂寞和凄涼時,在文化大革命那些『一腔義憤,滿腹委屈,毫無人生之趣』的日子裡,『依然開放,怡然自得,笑對春風』;十年浩劫結束,人世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二月蘭也還是『沉默不語,兀自萬朵怒放,紫氣直沖霄漢』!和永恆無窮的大自然相比,人生是多麼短暫,世間那小小的悲歡又是多麼地不值一提!應該開時,二月蘭就開;該消失時,它們就消失,真是『縱浪大化中』,一切順其自然,自己無所謂什麼悲與喜。每次讀先生的《二月蘭》,我都彷彿看到先生人格的一個側面。」

季老年已九旬,還能每天堅持工作近9個小時,他有什麼養生保健的秘訣嗎?據季老的助手兼秘書李玉潔女士介紹,季老生活非常簡朴,最常穿的衣服是中山裝,飯菜清淡素簡,從不講究養生。對此,劉夢溪的看法也許能道出個中秘密:「仁者壽。季老為人平易自然,淡泊、闊大、有愛心。他的長壽是內修的結果。」

《左傳》記古人話說:「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兼矣,而數十年樂此不疲,如山之固,是所謂「仁者樂山」。孔子說:仁者樂山;仁者靜;仁者壽。季老今年90虛歲,已是「豈止於米」;讓我們在這里真誠地對他說——共祝以茶!

4、關於《季羨林自傳》的幾個問題

1.涸澤而漁 ( hé zé ér yú ) 解釋 抽乾池水捉魚。比喻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 出處《文子·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示例《宋書·袁淑傳》:「是由~,焚林而狩。」 近義詞 竭澤而漁、殺雞取卵 反義詞 從長計議 2.竭澤而漁 【解釋】:澤:池、湖。掏幹了水塘捉魚。比喻取之不留餘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也形容反動派對人民的殘酷剝削。 【出自】:《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近義詞】:殺雞取卵、不留餘地 【反義詞】:從長計議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3.「相期以茶」 是中國人祝壽的習慣用語。「米壽」、「茶壽」成為老年人對生命的期望。漢字「米」的形體,一看到便知如同「八十八」合起來的。茶字的形體,很像米字之上加上草字頭。草字頭「艹」,如同數字「廿」(音念,即20)。這樣,米字上加上「艹」就成為108歲了。所以稱108歲為「茶壽」。 4.新發於硎 xīn fā yú xíng 近 新來乍到、初生牛犢 反 老氣橫秋、飽經風霜 【出自】先秦·莊周《莊子·養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解釋】新發:剛磨過;硎:磨刀石。刀剛在磨刀石上磨過。形容非常鋒利或初露鋒芒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用於書面語 【例子】清·龔自珍《與吳虹生書》:「今有同鄉馬孝廉,~,索長安知交書。」

求採納

5、估計古經賢文里說,要想保持健康就得。

年輕的時候,酗酒熬夜,用力透支身體。

年老的時候,忌口保健,用力維護身體。

透支起來沒有節制,養護起來也沒有原則。

季羨林曾經說過:很多人為了養生,才逾不惑,就開始挑食,蛋黃不吃,動物內臟不吃,每到吃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窘態可掬,看了令人失笑。

以這種心態而欲求長壽,豈非南轅北轍。

為了養生,聽各種各樣的講座,學各種養生的竅門,到頭來把生活搞得只有養生,樂趣全無,又有什麼意思呢?

莊子《養生主》里講「安常處順」,所謂養生,就是人順應天道自然,處於常態就可以了,不必刻意進補或者修煉。

凡是不能太用力,對待自己的身體,不能放縱慾望,也不能禁止慾望,要養護,但是不能太過。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適度養生,順其自然,才是最健康的心態。

6、季羨林文章

生命的價值
我們面對的現實
談老年
養生無術是有術
回頭看看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
一寸光陰不可輕
希望在你們身上
三思而行
園花寂寞紅
人間自有真情在
老馬識途
珍愛大自然
走向天人合一
寸草心
回憶
寂寞
爽朗的笑聲
毀譽
談禮貌
漫談撒謊
論恐懼
漫談消費
壞人
傻瓜
隔膜
送禮
宗教

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
一個信念,一個主旨,一點精神
一個老留學生的話
研究學問的三個境界
治學的態度與方法
學問中沒有捷徑
我與東方文化研究
漫談書院
文得修養
談東方文學
中國傳統小說在亞洲
談西學東傳
我和外國文學
追求一個境界
我對未來教育的幾點希望
談文學交流
談中國書法
漫談散文
論新體舊詩
語言與文字

出自《憶往述懷》。這么多,夠意思吧?

7、季羨林怎樣工作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杜長有:他的作息時間,一般的習慣是早上寫作,很早,大家還在睡覺的時候他已經起來了,就起來寫作,四五點鍾的時候就開始幹了。像(中午)這個時候他就出來和大家聊聊天了,已經幹完活了,就這樣的,他有這么個習慣。

大家常常開玩笑說,季老先生就像一台准時的鍾表。

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張麗霞:每天早上7點多,准從我們那個窗戶底下走過。

不僅作息時間規律,季老先生也自有一套養生之道。他曾笑稱自己很少鍛煉身體,每天的思考就全當給大腦做鍛煉了。

北京大學 彭吉象:後來我想想季先生說的非常有道理,這個鍛煉其實兩個方面,一個是身體的鍛煉,一個是腦力的鍛煉。對於知識分子來說,他的腦力鍛煉其實也在消耗能量,也在鍛煉身體,而且永遠不停地在思考,永遠不停地鍛煉,從早到晚,可以說除了睡覺以外,他都在鍛煉。季先生還非常幽默,所以應該說這也是他能活到98歲高齡的養生之道。永遠在思考,永遠在學習。

與季羨林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