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太極拳養生作用

太極拳養生作用

發布時間:2020-07-01 11:49:20

1、太極拳為什麼可以養生?

太極拳是一種意識、呼吸、動作密切結合的運動。「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用意念指揮身體的活動,用呼吸協調動作,融武術、氣功、導引於一體,是「內外合一」的內功拳。

重意念,使神氣內斂,練太極拳要精神專注,排除雜念,將神氣收斂於內,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內斂則「內無思想之患」,而精神得養、身心歡快;精神寧靜、樂觀,則百脈通暢,機體自然健旺。

調氣機,以養周身。太極拳以呼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於身。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為元氣之根。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增強和改善肺的通氣功能,而且可益腎而固護元氣。丹田氣充,則鼓盪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

動形體,以行氣血。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氣發於丹田,通過旋腰轉脊的動作帶動全身,即所謂「以腰為軸」、「一動無有不動」。氣經任、督、帶、沖諸經脈上行於肩、臂、肘、腕,下行於胯、膝、踝以至於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後,氣復歸於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得到鍛煉。具有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由於太極拳將意、氣、形結合成一體,使人身的精神、氣血、臟腑、筋骨,均得到濡養和鍛煉,達到「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作用,保證人體健康長壽。恰如《累門·上古天真論》所說:「提

挈大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壽比天地」。太極拳之所以能夠養生,道理也正在於此。

2、太極拳養生有哪些好處

3、太極拳的好處

睡前練太極拳的好處:

太極拳的練習,即「腹式呼吸」,通過腹腔壓力的改變,使胸廓容積增大,胸腔負壓增高,上下腔靜脈壓力下降,血液迴流加速。由於腹腔壓力的規律性增減,腹內臟器活動加強,改善了消化道的血液循環,促進消化道的消化吸收功能,防止便秘。

科學研究表明,打太極拳時全身骨骼肌的周期性收縮和舒張,可以加強血液循環。更重要的是由於肌肉運動,可使冠狀動脈反射性擴張,心肌毛細血管開放增多,氧的供給充分,心肌營養加強,收縮功能提高,同時全身皮膚、肌肉、內臟中儲備的毛細血管網擴張,導致血壓下降,可有效地防止夜間發生心腦血管急症。

練太極拳可以調整神經功能活動,使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態得到恢復,陰陽達到平衡。因此,通過練拳養神,能夠治療神經衰弱、健忘失眠、神志不寧等症。睡前練太極拳,既能有效地改善睡眠,又能防治多種疾病,是中老年人養生保健的上乘方法。

(3)太極拳養生作用擴展資料:

睡前練太極拳的注意事項:

1、不同的人,在鍛煉過程中,都應該根據自身身體狀況,合理調控運動強度和量,強身健體,預防損傷。

2、作好准備活動在正式練拳之前,應做好准備活動,適當慢跑、徒手操使身體微微發熱,再適當壓壓腿、拉拉韌帶,做幾次半蹲起,尤其要把膝、踝關節充分活動開。

3、從簡單入手剛學太極拳時,最好是從簡單的入手,即先學簡化的太極拳,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以後,掌握了動作要領,才可以過渡到學習傳統的太極拳。

4、低重心運動要適宜太極拳特有的運動形式是膝關節始終處於半蹲姿勢,下肢運動負荷比較大,長時間、低重心的運動,很容易造成膝關節軟骨、韌帶損傷,引起疼痛。因此,在打拳過程中,不要過分追求「太極步伐」的低重心行拳姿勢,可把重點放在「走架」和精、氣、神的統一上。

5、時間不要過長練習時間也不宜過長,套與套之間要有一定的休息,不要把一套拳連續打好幾遍。

6、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練習太極,所以平時大家應該注意自己的體質變化。

參考資料:

人民網-睡前適合練太極拳嗎?詳解太極拳的好處和注意事項

4、太極拳為何能養生?

人有奇經八脈,內養精氣外養神,中醫理論雲:百氣血通暢則精力旺盛,太極拳融合了各種姿勢,有規律的呼吸加上形動似靜的運動,能有有效調節體內各項器官的氣血,氣通則血至,血至則精隨,精隨則養生,我已經打了4年了,主要是陳度氏太極拳,建議你先學陳氏精要十八式太極拳內,32式比較長,可以慢慢學,之所以打太極拳是因為自己身體素質差,現在明顯好多了,我有個朋友打十年了,打得非常好,網上視頻教學很多,你可以學學,哪一種根據自己喜歡的,學容易,貴在堅持,容一定要堅持,謝謝採納,

5、太極拳的養生功效有哪些?

太極拳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容易見到,但是你知道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熱愛上太極了嗎?因為太極拳極具養生意義,在鍛煉身體的同時還可以做到靜心修身的作用。太極動作慢,但慢得有道理。有研究指出,太極與緩步跑同樣對心臟好,但前者消耗體力較少,適合任何人—包括病人—練習。練太極要集中精神,過程中練習的人必須調整心態,放下壓力。
有關太極拳的哲理發端於道家學說。道家的陰陽學說、道法自然學說、內丹學說和養生學說等,都對太極拳的產生與發展起著決定性、關鍵性的影響作用,成為太極拳的基本取向。
太極拳的養身健身機理,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
一、健腦
太極拳要求精神專一,意動身隨,連綿不斷,一氣呵成,是對大腦很好的鍛煉;太極拳全身放鬆、動靜結合的鍛煉方法有益於大腦皮層興奮、抑制的調整。
二、練身
太極拳要求身體中正安舒,有助於防治頸椎病的症狀等疾病;太極拳強調以腰為軸,對腰背等疾病的防治效果突出;太極拳注重節節貫穿,周身一家,有助於關節韌帶、軟骨組織的功能增強;同時練極拳也是需要配上好的太極服,這樣不僅效果會更佳而且也是對太極文化的認同。武笙緣的太極服還是值得認可,之前有給家人買,穿的舒服而且也有舞台的效果。太極拳著重虛實轉換的鍛煉,有助於增強身體的平衡性與靈活性;太極拳通過肌肉張弛和關節的屈伸運動,對靜脈迴流心臟起到促進作用;太極拳還要求「形神合一」,意到、手到、足到、眼到,有助於視覺神經的鍛煉與視力的改善等等。
三、練氣
中醫養生主張「氣為血帥,氣能生血」;太極拳主張「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習練太極拳可使呼吸逐步加深,通過橫膈上下鼓動,牽動胸腹運動加強,對五臟六腑起到「按摩作用」,有助於加快人體氣血循環,這是葯物所達不到的效果。
太極拳有延年益壽之效
太極拳的養生保健和預防疾病的功能是有目共睹的,近百年來,太極拳明顯地向著養生保存健和醫療體育的方向發展。
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澄甫要求習拳者「身軀宜中正而不倚,脊樑與尾閭宜垂直而不偏」。古書有傳,拳術精湛者頭頂碗水、書本而不濺出和翻落。說明姿勢中正的習拳者能始終保持身軀平衡,久而久之,任憑風吹雨打,也不前俯後仰、東搖西擺。
「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架子愈慢愈好」,這話說的是太極拳緩慢的特點,也道出了防跌的功能。太極拳動作如抽絲,行步如貓行,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久而久之,習拳者自會養成謹慎小心的良好習慣,如遇危急也不慌張急躁。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與習慣,行路處事也就輕盈自如,不易跌倒。
有一資料說:美國老年協會曾作對比試驗。一組老年人練健身房器材,另一組則練太極拳,結果後者平衡功能好,腦子好,走路穩健,摔跤骨折比前者減少50%。最後,美國人得出一個結論,說非常佩服中國東方人的智慧,不花一分錢的太極拳比現代化器械的鍛煉要好得多。
因此,經常練極可防老人摔跤,不但身體健康且延年益壽。

放慢練拳的速度、降低運動的難度和強度,以及強調架式高低和運動量大小都可因人、因時而異等等,都是向健身方向傾斜。但與此同時,它依舊保持了健身、娛身、壽身、醫身和防身等五大功能。

6、太極拳的養生機理是什麼?

太極拳是一種意識、呼吸、動作密切結合的運動,「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用意念指揮身體的活動,用呼吸協調動作,融武術、氣功、導引於一體,是「內外合一」的內功拳。

重意念,使神氣內斂,練太極拳要精神專注,排除雜念,將神氣收斂於內,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內斂則「內無思想之患」而精神得養、身心歡快;精神寧靜、樂觀,則百脈通暢,機體自然健旺。」

調氣機,以養周身。太極拳以呼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於身。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為元氣之根。張景岳雲: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增強和改善肺的通氣功能,而且可益腎而固護元氣。丹田氣充,則鼓盪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

動形體,以行氣血。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氣發於丹田,通過旋腰轉脊的動作帶動全身,即所謂「以腰為軸」、「一動無有不動」。氣經任、督、帶、沖諸經脈上行於肩、臂、肘、腕,下行於胯、膝、踝以至於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後,氣復歸於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得到鍛煉。具有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由於太極拳將意、氣、形結合成一體,使人身的精神、氣血、臟腑、筋骨,均得到濡養和鍛煉,達到「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作用,保證人體健康長壽。恰如《累門.上古天真論》所說:「提挈大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太極拳之所以能夠養生,道理但正在於此。

7、太極拳的養生意義

與太極拳養生作用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