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季有哪些食療除濕方法
濕邪侵犯人體,易導致腹部脹滿,食 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混濁,頭重如裹,身體沉重睏乏,四肢重而不舉的表現或白帶過多、穢濁不清,濕疹等症狀。因此,在夏季除了防暑外,及時清除濕邪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措施。王長松推薦了幾款夏季除濕的湯水,在家就能操作。竹葉茶:竹葉5克,白茅根5克,荷葉2克,放入杯中,沸水浸泡,當茶飲用。每日一劑。竹葉甘淡而寒,功善清熱除煩,生津利尿;白茅根甘寒,具有清熱利尿,涼血止血功效;荷葉味苦微咸,性辛涼,能清暑利濕,祛瘀止血。本方適於夏季皮膚、鼻子容易出血的人。冬瓜海帶湯:冬瓜100克切片,海帶30克洗凈,蝦皮、精鹽適量,煮湯食用,每日一次。也可加鯽魚一條,一起燉湯。冬瓜味甘淡性寒涼,能清熱利水,消腫解 毒,生津除煩;海帶味咸性寒,可清熱利水,養陰止血;鯽魚性味甘平,能健脾益胃,利濕止渴。本方消暑除濕功效顯著,多數人都可以食用。三色豆湯:白扁豆、紅小豆、綠豆各30克,煮粥食用,每日一次。白扁豆性微溫味甘,有健脾化濕,和中消暑的功效。綠豆甘寒,能清熱解暑,利尿消腫,滋膚止渴,是常用的消夏食品。紅小豆又稱赤小豆,善解毒利水,清熱去濕,健脾止瀉。此湯甘甜可口,可清熱除濕。常食有助於解除疲勞。除食療方外,其他防濕除濕措施也很重要。如用空調的除濕功能及時清除室內濕氣。佩戴梔子花、茉莉花,利用芳香化濁除濕等。如果濕邪入侵的症狀較嚴重,應及時到中醫科找有經驗的中醫調治。
2、夏季怎麼祛濕
3、夏天濕氣怎麼祛濕
4、夏季怎樣有效的除濕
1、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經常開窗通風,必要時可在衛生間、廚房、地下室等容易受潮發霉的地方加裝排風扇。
2、洗完澡後注意及時清理浴抄室地面的水,可用拖把擦乾或用小型風扇吹乾。
3、洗手池下方和浴室門口可放置雙層腳墊或毛巾,利於吸收多餘的水,並且毛巾和襲腳墊要勤清洗、晾曬,避免滋生細菌。
4、三伏天家中的電器和電腦要經常開機,利用家電本身的熱度去除濕氣,避免家電因受潮而損壞。
(4)養生夏季除濕擴展資料
除濕的物品
1、吸濕盒:由於吸濕盒的體積比較小,方便放在知衣櫃、櫥櫃等地方使用,只需要把包裝打開,過一段時間就會發現乾燥劑越來越少,盒子下面的水越來越多啦!
2、咖啡渣:咖啡渣是很好的天然除濕劑,具有除濕和除臭雙重效果,將咖啡渣放入紗布中包好,放在容易潮濕的角落裡很好用。
3、蠟燭:如果發現家裡實在太潮,可以在道室內點幾支蠟燭,燃燒的蠟燭也有乾燥空氣的作用。
4、保鮮袋:家裡一些容易受潮的食材、葯材,例如餅干、白砂糖等物可以放在保鮮袋裡密封好。如果一不小心受潮了也沒關系,放在微波爐里加熱一下即可恢復原狀。
5、一年四季什麼時候祛濕最好
一年四季當然是秋季去濕比較好,天氣乾燥適合除濕氣,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
6、夏季濕氣重,怎麼去濕氣
寒濕給人造成的影響:
三伏天馬上就要到了,此時不僅天去熱,濕氣也是出奇的大。因為人在三伏天是不適宜劇烈運動的,所以這給了濕氣藏在我們身體的機會。很多人被濕氣纏上早已不是一天兩天了,只是在夏天的時候會變得更嚴重。平時擁有以下症狀的人基本上確定是被濕氣纏上了:
1、身體發沉,四肢無力,嗜睡
2、身體經絡不通暢,容易痛經、長囊腫
3、容易抑鬱,你在夏天莫名不開心,很可能就是寒濕體質
4、舌頭上容易長一層白霜
5、炎症、潰瘍不容易好
6、身體陰冷,時常覺得四肢發涼、面色灰暗
7、皮膚病多發,容易起濕疹、風疹、腳癬
8、沒有食慾、惡心、腹脹
9、陰囊潮濕、白帶多
10、大便不成形,便溏
夏天濕氣重,不外乎有三個原因:
1、外熱內寒
夏天的時候,人經常會出汗,但是肚子還是涼涼的。這是為什麼呢?
冬天的時候很多動物會選擇冬眠,因為地面溫度太低,而地底比較暖。夏天的時候地面溫度很高,但是地底溫度很低,就像井水夏天是很涼的。對應在人的身上,夏天溫度會跑的人的體表,而五臟六腑還是陰涼的。
2、夏天普遍開空調
夏天天氣炎熱,容易出汗,進空調房後,人體毛孔會收縮,寒邪會侵入人體,形成寒濕。
夏天皮膚是開泄的,沖涼、睡地板更容易導致寒邪的侵入。
3、夏天食物涼氣太重
夏天人們愛喝冷飲、喝冰啤酒、把西瓜放冰箱里冷藏、吃冷盤,這些都很容易造成寒濕侵入人體。雖說夏天吃涼的可以清心火,但是寒涼的食物會傷脾胃,所以吃涼要吃「清涼」而不是寒涼。
夏天做艾灸,排濕最好:
雖然夏天濕氣很重,但也很適合排濕。夏天氣溫高人體血液循環快。肌膚腠理開泄,此時艾灸最能滲入穴位經絡直達病處。人體的陽氣在夏天達到最旺盛的時候,此時再給予身體補充陽氣,加快身體新陳代謝的速度,就能夠將身體關節、臟腑裡面的濕氣排出,看似夏天是濕氣侵入人體的「危險期」,其實也這正是利用身體的新陳代謝「祛除」的最佳時機。
艾灸排濕穴位推薦:
中脘穴: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對一般:消化系統疾病、胃病、食慾不振、目眩、耳鳴、青春痘、精力不濟很有效。
關元穴:位於臍下三寸處,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溫灸有強腎壯陽,增加男性性功能的功效。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用艾條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鍾,艾灸時應讓艾條的溫度稍高一點,使局部皮膚發紅,艾條緩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動,以不燒傷局部皮膚為度。以上兩法只要使用其一,堅持2-3個月,就會使胃腸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
對於祛除濕氣,我們要有一定的耐心,正如他找上我們的時候是「經年累月」一樣,我們祛除他們的時候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單從艾灸的角度來看,祛濕的周期都在1-3個月,所以堅持很重要。
7、夏季如何養生 必備十個夏季養生常
夏季養生四原則
1、健脾除濕:濕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氣,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們經常感覺胃口不好,容易腹瀉,出現舌苔白膩等症狀,所以應常服健脾利濕之物。一般多選擇健脾芳香化濕及淡滲利濕之品,如藿香、蓮抄子、佩蘭等。
2、清熱消暑:夏日氣溫高,暑熱邪盛,人體心火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熱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葯物,如菊花、薄荷、金銀花、連翹、荷葉等來祛暑。
3、補養肺腎:中醫認為,按五行規律百,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腎水虛衰,要注意補養肺腎之陰。可選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氣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過,耗傷津氣。
4、冬病夏治:夏季養生免不了冬病夏治。所謂冬病夏治,即夏天人體和外界陽氣盛,用內服中葯配合針灸等外治方法來治療一些冬天好發的疾病。如用鮮芝麻度花常搓易凍傷處,可預防冬季凍瘡;用葯膏貼在穴位上,可治療冬季哮喘和鼻炎。
8、長夏養生重在除濕健脾 如何理解濕邪?
中醫學理論將一年分為五季,在夏末秋初之間,劃出一個「長夏」,時間具體指從大暑、立秋、處暑到白露4個節氣。 立秋後,氣候還有「秋老虎」,此期被人們視為夏季延長期,故稱長夏。濕,是長夏氣候的特點,特別容易損傷人的脾胃功能、侵犯肌膚筋骨。故專家強調,長夏養生,注意除濕健脾。 1 如何理解濕邪 中醫五行理論認為,長夏季節的「濕」,與人體五臟中的「脾」相對應。因此,防病要提防「濕邪」入侵,養生要注重除濕健脾。 什麼是濕邪?中醫認為,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稱「六氣」。當氣候變化異常,超過了人體的適應能力,或人體正氣不足,不能適應氣候變化而發病時,六氣就成了致病因素,變成「六邪」。六邪致病多與季節相關,長夏對應濕邪。 濕氣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的特性,最易傷脾土。夏秋之交,濕熱熏蒸,水氣上騰,濕氣最盛,故長夏多濕病。濕邪所致疾病,常表現出重感。所謂濕性重濁,像常見的暑濕型感冒,病人除一般感冒症狀外,還會出現頭暈、四肢沉重等表現。所謂濕性黏滯,濕病症狀不但表現為滯澀不暢,而且起病緩,病程纏綿,典型的像濕疹,常反復發作,不易治癒。而所謂濕性趨下,常傷及人體下部,像水腫、濕疹等病,下肢較為常見。 【保健建議】長夏悶熱潮濕,要特別注意飲食起居,可從衣食住行等方面防濕、避濕。衣:出汗或淋雨後要及時更換衣物;衣服沒有干透,不要急著收到櫃子里,內衣褲、老人和小孩的衣服尤其要在通風、有陽光的地方徹底晾乾,以免濕氣上身。 2 脾與濕何相干 濕與脾的關系密切。脾是中醫所講的五臟之一,五行屬土,脾土與長夏對應。運化食物和水液,是脾的重要功能。 脾的特點是喜燥、惡濕,如果外在濕邪侵入人體,困遏脾氣,就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悶熱天氣,人容易出現腹脹、食慾不振、倦怠等症狀,就是「濕困脾」導致的。反過來,如果脾氣虛弱,運化水液功能失常,就會導致水液在體內停滯,而產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這是「脾生濕」。 一般認為,濕聚為水,水停成飲,飲凝成痰。水濕痰飲是指人體水液代謝失常的產物,即指機體水液代謝障礙。痰飲一旦產生,可隨氣流竄致全身不同部位,四季均可發病,且傷人緩慢、難以覺察,引起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胸悶心痛、頭暈目眩等症狀。由於它在臨床上形成的病症繁多,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 【保健建議】食:飲食要清淡,容易消化;不要過多食用肥膩、味重食物,甜食要少吃;冬瓜、薏米、鯽魚、紅小豆等有利於化解體內濕熱,可適當多吃;淋雨或趟了水,可喝些紅糖姜水,幫助驅除體內濕寒之氣;過食西瓜、苦瓜等寒涼食物,貪吃冷飲都會令脾胃受傷,影響其運化功能,助長內濕,不利健康。 3 濕邪分寒濕與熱濕 濕邪為患,表現或為濕阻、或為寒濕、或為濕熱。 如在高溫、高濕的環境,或天暑地蒸、嗜食酒酪所致,多為熱濕;或居陰冷潮濕之地,嗜食生冷所致,多為寒濕。凡面白陽虛之人,一旦感受濕邪,即成寒濕;面赤陰虛之人,一旦感受濕邪,即成濕熱。平素脾胃虛弱者,多感受寒濕;平素胃中積熱火盛者,多感受熱濕。若過用寒涼之品,濕邪易於寒化;妄用燥熱之劑,濕邪易於熱化。 寒濕多損脾陽,熱濕多損胃陰。而在臨床表現上,寒濕者多於濕熱者。 【保健建議】住:有霧天氣或桑拿天要少開窗;遇到有太陽時,應把受潮的被褥拿出去晾曬;可利用空調的除濕功能乾燥居室環境,但要少吹空調,更不要把溫度設定過低;不要在潮濕的凳子、石頭、草地上坐卧;洗浴之後要盡快把水擦乾,應讓頭發自然干透或完全吹乾後再睡覺。 4 祛濕運脾強身 治療本病,一是祛濕,一是運脾。祛濕即是祛邪,祛除困阻脾胃之因,運脾即是恢復被困之脾胃功能。祛濕有助於運脾,運脾也有助於祛濕。風葯可以勝濕,燥葯可以除濕,淡葯可以滲濕。濕熱之證,苦寒之劑燥之;寒濕之證,辛熱之劑燥之。 濕困脾胃:症狀若表現為肢體睏倦而沉重,或頭重如裹、胸悶腹脹、食慾不振、口中黏膩無味、便溏等,宜用芳香化濕法。用方:藿香正氣散。 濕熱中阻:若有脘痞悶痛、大便不爽、口苦黏膩、渴不欲飲、四肢困重等,即說的熱傷風病人,常有汗出不暢,汗出熱不解的表現症狀者,宜清熱化濕。選用山梔、法夏、厚朴、石菖蒲、蘆根、香豉等。 脾虛濕滯:若為四肢睏乏、脘腹痞悶、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厭食油膩等,宜健脾化濕。方葯:香砂六君子湯等。 【保健建議】行:適當運動、適當出汗,有利於內濕的排出,像健走、慢跑、練瑜伽、打太極拳等運動,都能讓人微微出汗,又不致於大汗淋漓,是人體在長夏季節除濕的好方法。
9、夏季最好的養生方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