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有哪些方法?
1.養氣
所謂養氣,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調養健全人體各臟腑之功能。二是注重精神的保養調節。後者尤其重要。《素同.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涑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但在實際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志佣寡慾、情緒安定、不妄想貪求而形神兼養者,是很不容易的。這就必須長時間的性格修養,使正氣和調順達,這樣病邪就無從所人。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孟子曾說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隻要順從自然,內無雜念紛擾,安靜樂觀,怡然自得,這樣形體就不易寰老,精神也不易耗散了。以上是指精神上的養氣之道。在形體上,又要注重保養人體的正氣。即保證五臟之氣健旺,特別是保養脾胃之氣及腎氣。因為腎為人體先天之本,其精氣主持人體生長發育及盛衰,腎中精氣旺盛,不使安泄,這樣才使人體健康強壯,才能益壽延年。再者,脾胃是後天之本,是維持先天之精氣充足的根本來源。所以要飲食規律,切勿暴飲暴食;定時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健全。
2.調飲食
飲食不分精、細、粗、劣,都有其一定的「營養精微'。《內經》中所言「美其食',並不是指食物的精美,而是講無論食物的精粗,食之皆為甘美,所以不偏食、不妄補、不過量是飲食調節的重要一環。此外,飲食的調節要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以求與自然界相適應。如夏季氣候炎熱而濕重,飲食上就要少食辛辣油膩厚味之品,宜甘寒清淡,如西瓜、黃瓜、鮮藕、青菜等。可用綠豆湯加冰糖代茶飲,既能清熱解毒,又可利濕。
3.運動
人體的氣血運行,飲食的消化,都是運動。運動,可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改善氣血的運行,提高人體抗病能力,延緩人體的衰老,即常言所說的,「生命在於運動'。
2、.簡述調養精神的主要方法?(六個方面
是一種通過調節人的精神、情緒及心理活動以使身心健康的養生方法。中醫學認為,精神與形體的協調一致,是人體健康長壽的根本保證。精神的異常變化能夠影響人體健康。因此,主張調身先調心、護形先守神。
3、常用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4、健康養生---->精神健康
保健保養是越來越熱的話題了,書店裡關於如何保健保養的書籍多得數不勝數,讓人眼花繚亂,甚至產品也是數不勝數目不暇接,可見大家是多麼關心這個話題啊。下面健康販賣發表一下自己的拙見,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
那麼什麼是保健保養呢?字面意思健康販賣認為無非是保持健康、保持修養或(保護養護),其實呢無非是如何養生而已,健康販賣認為,只要掌握養生的根本原則,那就不會迷惑,不會糊塗啦。
何謂養生?概括來講,養,即調養,修煉,資助生長;生則包含生命和生活兩大含義,我們都擁有生命,但是同樣是生命卻過著不同的生活,精神追求,物質追求、修養、人生觀、世界觀都不盡相同。養生與人生緊密相連。
健康販賣認為養生應該有一個核心,三大原則,三個層次。
首先講一個核心,就是健康!健康是養生的核心內容!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最寶貴的是健康。人不但要活著,還要活的健康,這才是活著的真諦。在這個現實的社會,健康恐怕是脫離不了物質因素的,可以說,健康是以物質生活為基礎的。但是,不知道您發現了沒有,健康跟物質似乎又不成正比。您說是不?仔細想想,您身邊那些物質富裕的人,他們真的健康嗎?不見得!為什麼呢?因為健康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精神!精神是什麼?是意識形態,它決定著你的想法和行動。比如說一個很有錢的人,有了錢卻不知道珍惜生命,只是一味的揮霍、任意妄為、花天酒地,那麼最後的結果將是怎麼樣的呢?我想那是不言而喻的了。因為他的精神是空虛的,他的意識形態沒有告訴他怎樣使用手中的金錢為生命服務。恣意放縱絕不是幸福,那隻是慢性自殺。相反的,一個擁有正確意識形態的人是有責任心的人,他能夠認識到生命的可貴,懂得保護生命,懂得用金錢正確的為生命服務,他的精神世界是充實的,是陽光的,那麼健康和長壽必然會青睞於他
5、結合自身情況制定你自己的精神養生方法
心情不好的時候,先要抄尋找一個發泄的方式,像我就去玩游戲PK去,
等心情平靜下來了,思考襲下心情不好的原因,來減輕心理壓
力,不要讓神經一直保持百在緊張或鬆弛的狀態。
心情好的時候,適當去運動下度,和朋友家人親友一起分享,讓精神上得到一定的鼓勵
養生,要靠自己長期的問堅持,就像瑜伽,練了一段日子沒有什麼變化,十幾年下來,就有或多或少答與眾不同。
6、老人怎樣才能做好精神養生
正面情緒第一 堅持吃素第二 適當運動第三
7、養生的主要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1、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
2、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3、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4、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
5、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養生之術: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8、有哪些行之有效的精神養生方法?
回歸大自然,與大自然相處,晚上找個高的地方去看星星,或看大海
9、調神養生的方法有那些?
歷代養生家把調養精神作為養生壽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葯,《淮南子》說:「神清志平,百節皆寧,養性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腹,供嗜欲,養性之末也」。《素問·上古大真論》言:「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說明「養生貴乎養神」,不懂得養神之重要,單靠飲食營養、葯物滋補,是難以達到健康長壽目的的。由於人的精神活動是在「心神」的主導作用下,臟腑功能活動與外界環境相適應的綜合反應,所以精神調攝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問題。調神之法概括起來可有:清靜養神、立志養德、開朗樂觀、調暢情志、心理平衡等方面。
一、清靜養神
清靜,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因神氣清凈而無雜念,可達真氣內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此處之「清靜」是指思想清靜,即心神之靜。心神不用不動固然屬靜,但動而不妄動,用之不過,專而不亂,同樣屬於「靜」。我們提倡的思想清靜主要是思想專一,排除雜念,不見異思遷,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專心致志地從事各項工作、學習。
(一)調養心神是養生之本
調神攝生,首在靜養。這種思想源於老莊道家學說,後世在內容和方法上不斷有所補充和發展。
養生家認為靜養之要在於養心,道、儒、佛、醫都有此主張。「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煉心,要皆參修心學一事」,「萬法唯心,萬道唯心。心為人之主宰,亦為精氣神之主宰。煉精煉氣煉神,均須先自煉心始」。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故養生莫要於養心。天玄子曰:「養心之大法有六:曰心廣、心正、心平、心安、心靜、心定,心廣所以容萬類也,心正所以誠意念也,心平所以得中和也,心安所以寡怨尤也,心靜所以絕攀緣也,心定所以除外累、同大化也』」(《道家養生學概要》)。凡事皆有根本,養心養神乃養生之根本,心神清明,則血氣和平,有益健康。
《內經》從醫學角度提出了「恬淡虛無」的養生防病思想。《素問·上古天真論》雲:「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這里從內外兩個方面揭示了調攝的重要原則。對外,順應自然變化和避免邪氣的侵襲;對內,謹守虛無,心神寧靜,這樣外御內守,真氣從之,邪不能害。可見,「恬淡虛無」之要旨是保持靜養,思想清靜、暢達情志,使精氣神內守而不散失,保持人體形神合一的生理狀態,有利於防病去疾,促進健康。
近年來,國內外有關學者非常重視思想清靜與健康關系的研究。生理學研究證實,人在入靜後,生命活動中樞的大腦又回復到人的兒童時代的大腦電波波慢狀態,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標得到了「逆轉」。經測定,高水平的氣功師的腦電波與一般人有明顯的不同。社會調查發現,凡經過重大精神挫折、思想打擊之後,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調攝,多種疾病的發病率都有明顯增加。社會實踐證實,經常保持思想清靜,調神養生,多練氣功,可以有效地增強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發生,有益身心健康。
(二)清靜養神的方法
1、少私寡慾 少私,是指減少私心雜念;寡慾,是降低對名利和物質的嗜欲。老子《道德經》主張:「見素抱朴,少私寡慾。」《內經》指出「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因為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慾望太高太多,達不到目的,就會產生憂郁、幻想、失望、悲傷、苦悶等不良情緒,從而擾亂清靜之神。使心神處於無休止的混亂之中,導致氣機紊亂而發病。如果能減少私心、慾望,從實際情況出發,節制對私慾和對名利的奢望,則可減輕不必要的思想負擔,使人變得心地坦然,心情舒暢,從而促進身心健康。而要做到少私寡慾,必須注意下述兩點:一是明確私慾之害,以理收心。如《醫學入門·保養說》言:「主於理,則人慾消亡而心清神悅,不求靜而自靜也」。二是要正確對待個人利害得失。《太上老君養生訣》說:「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後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萬物擾心,神豈能清靜?去六害養心神,確為經驗之談。
2、養心斂思 養心,即保養心神;斂思,即專心致志,志向專一,排除雜念,驅逐煩惱。《醫鈔類編》說:「養心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神全,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衰老。」所謂凝神,即是心神集中專注一點,不散亂,不昏沉。可見,這種凝神斂思的養神方法,並非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毫無精神寄託的閑散空虛。因此,它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者是絕然不同的。從養生學角度而言,神貴凝而惡亂,思貴斂而惡散。凝神斂思是保持思想清靜的良方。隨著科學的發展,實驗已證明,清靜養神這種自我調節能保持神經系統不受外界精神因素干擾,使人體生理功能處於極佳狀態。要想取得保養心神之良效。必須具備心地光明磊落,志有所專的品德。只有精神靜謐,從容溫和,排除雜念,專心致志,才能做到安靜和調,心胸豁達,神清氣和,樂觀愉快,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習和工作,而且能使整體協調,生活規律,有利於健康長壽。
二、立志養德
正確的精神調養,必須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只有對生活充滿信心,有目標、有追求的人,才能很好地進行道德風貌的修養和精神調攝,更好地促進身心健康。
(一)立志修養
養生,首先要立志,所謂立志,就是要有為全人類服務的偉大志向,樹立起生活的信念,對生活充滿希望和樂趣。也就是說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這是每個人的生活基石和精神支柱。
理想和信念是青少年健康成才的精神保障,有了正確的志向,才會真正促使他們積極探索生命的價值,尋找生活的真諦,追求知識,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理想和信念又是老年人的延長生命活力的「增壽劑」,不畏老是健康長壽的精神支柱,產生不畏老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礎就是晚年的理想和追求。老年人應重視健身養體,心胸開闊,情緒穩定,熱愛生活,為社會發揮「余熱」,從而使內心感到無愧於一生的無限快樂的思想,這種思想又有益於健康。
理想和信念是生活的主宰和戰勝疾病的動力。科學證明人的內在潛力很大,充滿自信心,頑強的意志和毅力是戰勝疾病的極為重要的力量。《靈樞·本臟篇》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就是說意志具有統帥精神,調和情志,抗邪防病等作用,意志堅強與否與健康密切相關。事實證明,信念、意志堅定的人,能較好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生活實踐也證實了不少病殘者靠自己的信心、意志和努力,主宰自己的命運,為社會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綜上所述,樹立理想,堅定信念,充滿信心,量力而行,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是養生保健的重要一環。現代生理學和生物信息反饋療法研究證明,堅強的意志和信念,能夠影響內分泌的變化,如白血球大幅度升高,改善生理功能,增強抵抗力,故有益於健康長壽。
(二)道德修養
古人把道德修養作為養生一項重要內容。儒家創始人孔子早就提出:「德潤身」,「仁者壽」的理論。他在《中庸》中進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他認為講道德的人,待人寬厚大度,才能心曠神怡,體內安詳舒泰得以高壽。古代的道家、墨家、法家、醫家等,也都把養性養德列為攝生首務,並一直影響著後世歷代養生家。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性既自喜,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明代的《壽世保元》說:「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明代王文祿也在《醫先》中說:「養德、養生無二術」。由此可見,古代養生家把道德修養視作養生之根,養生和養德是密不可分的。他們的養性,道德觀,雖有其歷史的局限性和認識上的片面性,但其積極的一面對道德修養、攝生延年還是頗有益處的。
從生理上來講,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達,心理寧靜,有利於神志安定,氣血調和,人體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規律的進行,精神飽滿,形體健壯。這說明養德可以養氣,養神,使「形與神俱」,健康長壽。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言:「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現代養生實踐證明,注意道德修養,塑造美好的心靈,助人為樂,養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獲得巨大的精神滿足,是保證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三、開朗樂觀
性格開朗,精神樂觀是健身的要素、長壽的法寶,這是人所共知的常理。
(一)性格開朗
性格是人的一種心理特徵,它主要表現在人已經習慣了的行為方式上。性格開朗是胸懷寬廣、氣量豁達所反映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性格雖然與人的基因和遺傳因素直接相關,但隨著環境和時間的變化,是可以改變的。人們都有一個使自己的性格適應於自然、社會和自身健康的改造任務。
醫學研究已證明,人的性格與健康、疾病的關系極為密切。情緒的穩定,對一個人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性格開朗,活潑樂觀,精神健康者,不易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即使患了病也較易治癒,容易康復。不良性格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從各方面對人體大腦、內臟及其他部位產生危害。
培養良好性格的基本原則是,從大處著眼,從具體事情入手,通過自己美好的行為,塑造開朗的性格。首先要認識到不良性格對身心健康的危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對待自己和別人,看問題、處理問題要目光遠大,心胸開闊,寬以待人,大度處事,不斤斤計較,不鑽牛角尖。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學習和業餘生活,豐富生活內容,陶冶性情。
(二)情緒樂觀
情緒樂觀既是人體生理功能的需要,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孔子在《論語》中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可見,樂觀的情緒是調養精神,舒暢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營養。精神樂觀可使營衛流通,氣血和暢,生機旺盛,從而身心健康。正如《素問·舉痛論》雲:「喜則氣和志達,營衛調利」。
要想永保樂觀的情緒,首先要培養開朗的性格,因為樂觀的情緒與開朗的性格是密切相關的。心胸寬廣,精神才能愉快。其次,對於名利和享受,要培養「知足常樂」的思想,要體會「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道理,這樣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滿足。再次,培養幽默風趣感,幽默的直接效果是產生笑意。現代科學研究已證明,笑是一種獨特的運動方式,它可以調節人體的心理活動,促進生理功能,改善生活環境,使人養成無憂無慮,開朗樂觀的性格,讓生命充滿青春的活力。
四、保持心理平衡
當代社會的特點之一是競爭。長期處在高節奏的競爭環境中,容易產生焦慮、心力疲勞、神經質等心理現象。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心理健康。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保證健康的體魄,就必須培養在競爭中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
(一)培養競爭的意識和心理素質
所謂競爭意識,就是要有進取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有高度責任感的人,表現於對知識的索取,對技藝的追求和對志趣的傾心。因此,視野開闊,生活充實。
競爭社會所需要的心理素質,首先要有頑強的毅力,毅力是一種持久堅強的意志,它是精神健康的有力保證。同時,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劇烈的競爭常會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所以必須學會自我調節,做到勝不驕,敗不**,不為瑣事憂慮煩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可心地坦然的迎接新的挑戰。
在競爭社會冢,有些人在競爭失敗後,可產生自卑感,社會需要是多方面的,人的興趣和能力也是多種多樣的,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從來不曾有過全能的「天才」。因此,不必為一時一事的失利而苦惱,喪失信心。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克服自卑感,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揚長避短,科學安排工作和學習,就會增加成功率。競爭的社會更易產生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種心理現象,它是指對別人比自己優越,如才華、品德、名聲、成就、相貌等高於自己時,想排除別人優勢而表現一種不甘心和怨恨的強烈情緒狀態,這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會降低人體生理功能而導致身心疾病。消除嫉妒心理的基本方法,就是培養正確的拼搏精神,即樹立歡迎別人超過自己,更有勇氣超過別人的正確觀念。擺脫一切不良情緒,發揮自己的長處,在可能的范圍內達到最佳水平。社會的發展將會促進合理的競爭,培養競爭意識,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能在當代環境中保持健康的平衡心理,保證旺盛的精力,健康的體魄,這對自己、對社會都是有益的,也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