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內經養生原則

內經養生原則

發布時間:2020-07-01 04:28:14

1、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方法有?

第三章 認清體質,把養生養到實處——辨清體質好養生
◎第一節 《黃帝內經》中秘藏體質養生的智慧
《黃帝內經》最早涉及體質養生
體質受先天、後天因素共同制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環境造成體質差異
體質影響疾病的產生與發展
不同體質易患不同的疾病
判斷體質,從辨別陰陽開始
男性疾病無一不和體質有關
體形普遍看好體質明顯下降
體質養生必須注重生活調攝
摩腹、捏脊,就可以有效增強體質
看一看,自己屬於哪種體質
◎第二節 平和體質:養生要採取「中庸之道」
順四時,調五味,平和體質這樣養護
戒煙少酒,別讓煙酒毀了你的好體質
平和體質來自平和的生活環境
心平氣和——平和體質的養心之道
平和體質的最佳運動方式——太極拳
鰻魚是壯陽補腎的「魚類軟黃金」
男人的「腎之果」——板栗
杏仁補肺、潤腸又養顏
民間常用的健腦益智方
糯米飯——禦寒暖胃佳品
每天一袋奶,喝得科學便能老而不衰
人參殺人無過——補品的正確吃法
◎第三節 葯食同源治百病——最常用的食療方
本草動口不動手,輕松戰勝糖尿病
多吃防癌食物,遠離癌症
性冷淡不用慌,食療秘方幫你忙
肺病食茼蒿,潤肺消痰避濁穢
應對腎病,從吃開始
吃掉這個萬病之首——感冒
胃潰瘍,可用蜂蜜來調治
趕走體內毒素,告別便秘煩惱
腸炎是個慢性症,運用食療最合適
咳嗽了,吃吃枇杷就管用
學會妙用姜,日常保健康
◎第四節 飲食不當,會致病減壽——《黃帝內經》論食忌
病從口入,80%以上的病都是吃出來的
食品安全問題——最大的健康殺手
如何避免「問題菜」對人體的傷害
精細食物別多吃——富貴病就是吃得太精細
「方便食品」損害健康到底有多方便
油炸食品,健康免疫的仇人
不良飲食習慣傷身亦傷神
忌口——服葯期間的飲食禁忌
女性經期過程中的飲食宜忌
避開飲茶十忌,才能喝出健康
坐飛機前要注意的飲食三忌
根據個人體質,掌握飲食宜忌

2、黃帝內經中講的養生法則主要有哪些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抄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襲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百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度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它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3、中醫養生基本原則

2010-05-03 19:02:14 來自: cai125(華夏中醫論壇) http://.baidu.com/question/278399841.html?push=keyword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是我們很多人認可的,在《黃帝內經》中提到了「養生」, 「故智者知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這裡面提到的養生意思更為具體,更能讓人有直接的感受和理解。

第一點:「順四時而適寒暑」,這里的「順四時」就是順應春夏秋冬的各種變化;「適寒暑」就是說你要去適應自然界的寒熱溫涼,以及溫差的變化對人體產生的影響

第二點:「和喜怒而安居處」,「和喜怒」的重點在一個「和」字上,中國人比較注重「和」這個概念。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上的活字印刷,就用非常宏大和令人驚嘆的表演將中國的「和」字展示在世人面前,成為了開幕式的一大亮點。按我們的理解,這句話強調的是首先你要做到心態平和,如果心態不平和,那麼你吃什麼都是沒有用的。總之一句話,「養生首務在養心」。

那麼「安居處」又該怎麼理解呢?意思就是你住什麼房子,比如說我今天住在一棟高級的別墅里,明天我卻住的是一間陋室,但是這些對我來說都無所謂,能夠平心靜氣地面對任何居住環境。

第三點:「節陰陽而調剛柔」,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因為中國文化的本源是陰陽,實際上中醫很多重要的理論都跟這個相關,或者說中醫所具備的一種模型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陰陽五行模型。這么看來,我們人體要保持一個健康的體魄,必須有一個陰陽的平衡。因此,《黃帝內經》里有這么一句話,叫「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神乃絕」。

這指的是極端的兩端往中間互補,也就是下沉的陰讓它升上去,向外發散的陽要讓它下降或收藏,使其平衡。回過頭來看「節陰陽而調剛柔」這句話,實際上說的兩個意思是,其一,通過求助於醫生來達到一個身體穩定的狀態,也就是進行陰陽調節的過程;其二,是通過自身的一些努力,以此來達到身體陰陽平衡的過程。

養生使我們關注的,從上面的內容我們就可以看出,實際上這三條就是養生的基本大法。只有領會養生的真諦,才能更好的養生。祝大家養生有好法,養出精氣神!

4、《黃帝內經》從哪些角度闡述了養生的思想原則和方法

我認為主要是講養生一切要順應萬物自然規律,和提前預防為主,這一切是要靠自己平常要養成一些好的生活習慣

5、曲黎敏黃帝內經養生飲食的基本法則是什麼?

曲黎敏黃帝內經養生飲食的基本法則,用一句話說就是同百氣相求,也就是說要多食用同五行的食物,這樣就可以達度到保健養生的目的回,現在國內也有企業正認識到黃帝內經的價值,正在加強方面的推廣,如曲教授養生磨坊答www.51qulimin.com

6、中國傳統養生學的基本理論與原則

中國傳統養生學的理論基礎和原則
養生學是研究養生活動的一門學科,是在研究人類生命規律、衰老機理的基礎上,闡述促進健康、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提高生命質量的理論和方法的學說。
中國傳統養生文化融各種防病、治病、健身、修煉方法於一體,它以中國哲學為理論基礎,匯集道、儒、佛、醫、武的思想精華,不僅具有健身延年的實用價值,而且映射出中華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維方式的特色。中國傳統養生,其來源范圍之廣、內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了解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旨在表述養生對人類生命全方位的影響。它是一門學問,是一門中國的傳統學問,有理論也有方法。這門古老的學問,目前正在煥發新的活力,也越來越受到今人的重視。養生要養好,一鱗半爪地學習一些養生方法是不夠的,必須懂得養生理論,理解其思想真諦。
中國養生學以古代中國傳統生命哲學思想為基礎,是具有濃郁東方色彩及獨特效果的健身延年理論和方法。在基礎的傳統哲學思想中,包括氣一元論、太極陰陽五行學說 、形神合一、性命學說、天人相應論等思想都對養生起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氣一元論
「氣」是構成宇宙萬物最基本的物質形態,是世界的本元。為天地間的起始物質;介於有形與無形之間。世間萬事萬物均在於一氣之變化,物的產生是氣之聚,物的滅亡則是氣之散,全字宙只是一氣而已。《內經》認為,氣是萬物的本元,形態萬千的物類,均為太虛元氣一氣所化,故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氣也是組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又稱「原氣」、「元氣」、「真氣」。氣遍布全身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無所不到。人體與自然界皆本源於「氣」, 「人與天地同紀」、人與天地相應。《內經》雲:「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裡、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所致」。
疾病治療的關鍵,即在於調整失調之氣機、氣化,使之復歸平衡。養生的目的,也在於保養精氣,使體內之氣平衡協調,順應自然界的變化。
二、太極陰陽五行說
太極。源於《周易》。太極是指宇宙的本始,指原始混渾之氣。《易•系辭上傳》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是宇宙變化的過程。太極是宇宙變化的開始。原始混沌之氣運動而分為陰陽兩種對立的力量。由陰陽而生春夏秋冬四時,產生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進一步則推衍為宇宙萬事萬物。
陰陽。萬物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面。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動、強壯、外向、功能性的,均屬陽;相反,凡是寧靜、寒冷、抑制、內在、物質性的,均屬陰。陰是指人體實質的物質,陽則指人體非實質的物質,即身體的機能和氣。 陰陽運動變化的規律如下:陰陽的互根(各以對方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條件;「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的消長(運動斗爭,經常會發生陰消陽長或陽消陰長的偏盛偏衰的不平衡狀態);陰陽的轉化(通過一定的條件可以互相轉化;如:水——雲——雨;人體功能與物質(氣與血);「重陰必陽,重陽必陰」;事物異常發展到極點,必然向著對立面轉化)。
養生鍛煉的目標在於協調陰陽,使軀體內環境趨於平衡,並順應外部陰陽環境的變化,保持人與天地之間的平衡。《內經》雲:「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
我們平時的養生鍛煉中,應把握以下陰陽原則:
選擇鍛煉功法應順應季節陰陽;
鍛練時應順應時辰陰陽;
選擇鍛煉項目應區別體質陰陽;
辨別病情陰陽去養生;
練呼吸調和明陽;
用意念平衡陰陽;
不同的鍛煉姿勢可以協調陰陽。
又有古人語:寄語學道諸君子,不識陰陽莫亂為。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氣分化的構成宇宙萬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行」,指這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
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的相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相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如果五行相生相剋太過或不及,就會破壞正常的生克關系,而出現相乘或相侮的情況。
三、 形神合一論
所謂形,是指形質、形體、身形而言。包括了人體的皮肉、筋骨、脈絡、臟腑及充盈其間的精血,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外殼 ,屬自然范疇的物質實體。所謂神,包括了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內在主宰。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指人體生命活動外在表現的總稱;狹義的「神」,指意識思維。
「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 一方面,形的存滅決定了神的存滅,神只能依形而存,決不能離形而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一方面,神的健康與否,也直接影響形體的盛衰存亡,「精神內傷,身必敗亡。」運用形、神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闡述生命活動本質的理論,即為「形神合一論」。
在形與神的對立統一關系中,神佔有主導的地位。養神為首務。 「太上養神,其次養形」。心主神明,為君主之官,為全身臟腑經脈氣血津液之主宰,「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神以形為物質基礎,又作用於形而成為「形之主」、「身之制」,主宰機體進行正常的生命運動。
無論老子或是莊子,都十分強調「神」的內在主宰作用。莊子主張:「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要形與神俱存,就應「修形」與「保神」並進。臻至「形神合一」的境界,才能收到預期的實效;否則,兩者缺一,不管缺的是哪一者,都將是蹩腳的養生,絕對收不到實效。
四、性命學說
性,指人的精神、意識活動的基礎或本原;命,指人體機能活動的基礎或本原。性與命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人體的生命,故「性命」又可理解為生命。研究性、命及性命相互關系的學說,稱為「性命學說」。
有的養生家就按性命學說將氣功分為性功、命功及性命雙修。性功注重精神的煉養,命功注重氣的煉養,性命雙修則神氣並重,身心兼練。
性與修性。性,有元性、質性之別。元性是先天固有的「天賦之性」,又稱「元神』;質性是後天獲得的「氣質之性」,又稱「識神」。性命學說中的「性」主要指「天賦之性」,因為「天賦之性」是「天質之性」的根本。古人認為,後天的氣質之性消耗元氣,成年人因「元性微,質性彰」,故日趨衰老。 性命鍛煉的原則就是恢復元性的主導地位,使「本元之性勝氣質之性」,恢復元神,是使人體精氣神充盈的先決條件。
修性以煉神為主,重在精神、意識的鍛煉。古人認為,修性的關鍵在於心靜,心靜則「神全」,神全而後「性現」。
命與修命。命,是「氣」的本原。人體功能活動是「氣」的運動狀態,而「命」則是「氣」的本原,指腎中元精所化之元氣。命常潛於臍,古人認為,胎兒在母腹中時,靠臍帶與母體相連,隨母體呼吸以為呼吸,因此臍部即為命之根蒂。下丹田在臍中,是元氣潛藏之所。
修命以煉精煉氣為主,重在身體素質的鍛煉。
性命雙修。性與命不能截然分開,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佛家坐禪講究修性,修心養性;道家功法中有單以修命為主者,強調煉升腎中元氣。宋元以後的內丹術則開始主張性命雙修,成為我國傳統靜功的主流。性命雙修思想建築於形神統一、身心一體的生命觀上,認為無形則神無以化,無神則形無以生。
五、 天人相應論
天人相應是指人體與自然界存在著共同的變化規律。
運用「天人相應」的觀點闡述人體生理、病理的變化規律,指導診斷、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理論,即為天人相應論。
《內經》認為,自然界是產生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 「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人體的氣血運行與氣候的寒熱溫涼變化相關:天熱則氣血暢通易行,天寒則氣血凝滯沉澀。
人體的生理過程與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存在同步關系。《靈樞》提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人體的與自然萬物同受陰陽五行法則的制約,並遵循同樣的運動變化規律。人與自然萬物有著共同的構成物質。人和萬物一樣,都是天地之氣合乎規律的產物。
綜上所述,無論根據氣一元論、太極陰陽五行學說 、形神合一、性命學說、天人相應論中的任一理論來養生,都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陰陽五行的作用來調節人與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靈樞》:「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力求「一年之內,春防風,又防寒;夏防暑熱,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長夏防濕;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風。」早晨陽氣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為了資助陽氣的發生,早晨應多開展室外活動,吐故納新,流通氣血,旺盛生機;傍晚日落,陽氣開始潛藏,於是要相應減少活動,避免風寒和霧露之氣的侵襲。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
《呂氏春秋•盡數》篇中有:「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壽長焉」 。
《黃帝內經》倡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的養生原則。
其實傳統養生即是追求人的形與神的健康、人與天地自然的和諧和人與人和諧的整體和諧狀態。

7、《黃帝內經》中闡述了什麼養生思想?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系統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黃帝內經》一書,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輝的養生學、康復學著作。因為它全面地反映並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康復學成就,對於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從而奠定了我國養生學、康復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必讀之書。

《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以來各醫家的論文匯編,其匯編成書的時間約在西漢。然自成編以後,直至唐代,仍有增損。因此,《內經》這部著作,並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醫學成就,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各醫家的經驗總結匯編。所謂黃帝著《內經》,亦僅是託名而已。

《黃帝內經》中所闡述的養生學思想如下:

第一,正確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麼」。《黃帝內經》認為生命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如《素問·寶命全形論》里指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本神篇》亦曰:「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精氣是生命之源,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

第二,認為「天人相應」,養生學、康復學的根本點在於「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因而,強調要適應自然變化,避免外界侵襲。如《靈樞·本神篇》指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從而開辟了中醫防病養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闡明了生命的發展規律。《黃帝內經》對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有獨到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不僅注意到年齡階段的變化,也注意了性別上的生理差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男子8歲為一生理階段,女子7歲為一生理階段的遞變規律,《靈樞·天年篇》以10歲為一階段的遞變規律,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第四,對衰老的認識是正確的。《黃帝內經》詳細論述了衰老的變化過程及衰老表現,並指出情志、起居、飲食、縱欲、過勞等諸方面若調節失當,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並提出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

8、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適應自然

人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時刻都離不開自然環境,古代醫者通過長期生活和醫療實踐逐步認識到,人類生存於自然界之中,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關系。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種種必要條件。這些條件的異常變化一旦超出人體的適應能力,就會使人患病。《內經》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稱方為「人與天地相應」。《素問》雲:「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天」和「地」代表的是自然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要依賴天地之氣而生存,都要受四時氣候變遷的制約。人也如此。比如春夏季,氣候溫熱,人體陽氣行於體表;秋冬季,氣候寒涼,人體陽氣內斂閉藏。由於人體能適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方能在生理上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從而促進機體的成長和發育。祖國醫學認為,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和自然界的生、長、化、收、藏的自然規律,也是密切相關的。張景岳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可見人的生命活動,時時受著大自然的影響,因此,研究養生長壽之方,首先要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

所謂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是指四時六氣而言。四時,就是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的氣候特點是: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這四種不同的氣候,按其性質來分,可歸結為二類:溫與熱是一類,涼與寒是一類。用陰陽來說,前一類屬陽,後一類屬陰;亦即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四時變化是一切生物在其正常生命活動中所必經的過程,所以古人總結出一條規律就是生→長→化→收→藏。《素問》雲:「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說的就是這條規律的重要性。

寒熱溫涼,僅僅是四季氣候的簡單變化。其實自然界中還存在著其他各種復雜的氣候變化,古人通過長期觀察,又歸納出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變化因素,或稱「六氣」。當這六種氣候變化因素處於正常狀態時,就為生物的生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例如春三月溫暖、多風,夏三月由暖而熱、多暑濕等,這都是在某一固定時期出現的氣候變化。但這種變化要有一定的限度,既不太過,亦無不及。一切生物都能適應四時的轉移和六氣的變化而發展成長,這是一種正常的規律。

一切事物有常必有變,有順必有逆。氣候變化也不例外。一般來說,反常的氣候變化會給生物帶來不利的影響。所謂反常變化,是指氣候的太過和不及而言。比如,春天已到,氣候應溫而反寒,秋天已到,氣候應涼而反熱,這是不及;夏天應熱而反涼,冬天應寒而反溫,這是太過。太過與不及都是反常氣候。上述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處於反常氣候中就會對一切生物的生長發展不利,所以中醫又把反常氣候中的「六氣」稱為「六淫」。

除了天時變化外,地土方宜也是對人體有影響的,中國人口眾多,土地廣闊,因此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水土環境,人民也有不同的生活習性。比如西北地區,氣候寒冷,地高多燥;東南地區,氣候溫和,地卑多濕。由於自然環境的差異,人體的生理變化,也有顯著的不同。由此不難理解,「人與天地相應」的理論在祖國醫學領域里已成為中醫整個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攝生預防,其特點之一,就是認識到人類的生存,與氣候變化、存在有密切關系。因此,人的生活起居和思想活動,都應隨時適應四時生、長、化、收、藏的規律,以保持內外協調,做到養生、養長、養收、養藏。這種攝生防病的思想,就是建立在人與自然為統一整體的思想基礎之上的。

(2)協調陰陽

祖國醫學認為,世界萬事萬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陰與陽兩個屬性。例如天為陽,地為陰;晝為陽,夜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氣為陽,味為陰等等,陰與陽是同時存在的。如果有陰無陽,或有陽無陰,勢必造成「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則一切都歸於靜止寂滅了。

陰陽的關系,並不是靜止不變,而是相互頡頏,相互作用,不斷出現此消彼長、此進彼退的運動變化過程。正常情況下,由於陰陽之間相互制約,因此雙方都不會偏盛偏衰。由於陽得陰濟,就不致過分偏亢;陰得陽和,也不致過分衰沉,所以陰陽雖有消長變化,卻又不會越出一定常度,總是維持在相對平衡的狀態中。比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四時遞變,就是陰陽消長的一種形式。同樣,人體在進行各種機能活動的時候,必然會消耗一定數量的體液或營養,這就是陽長陰消的過程;在化生各營養成分時,又必須消耗一定能量,這就是陰長陽消的過程。顯而易見,這種消長變化,正是推動人體不斷發展變化的必要條件,同時又是維持人體生理平衡的必然過程。

人與自然密切相關,人體內的陰陽,往往會受到自然界的影響而起變化,因此要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必須做到與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相適應。《素問》中說:「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又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所有這些都說明適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維持內外環境的統一,不使陰陽偏盛偏衰,是養生防病的關鍵問題。如果不善養生,不能適應四時陰陽的變易,那就會破壞陰陽的平衡,容易受外邪的侵襲,終而生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內經》明確指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此外,除了陰陽四時的外部因素可以影響人體陰陽的變化外,人體內在因素,同樣會導致人體陰陽的不平衡而引起病變。《內經》中說:「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就是一個例子。也就是說,要保持人體陰陽的平衡,還必須注意調節情志方面的活動。

(3)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學說,是中醫心理攝生的理論依據。中醫學將各種心理活動統稱為「神」。認為神的活動是人體臟腑活動的表現,也就是說,把五臟看成是精神所賴以產生的器官。《內經》中說:「形者神之質」,「無形則神無以生」;又說:「五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舍也,邪弗能容之,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屍五臟主藏精氣、血液、津液,是人體生命的核心,而人的精神產生於精氣津血,所以五臟與精神活動密切相關。五臟氣血充盛則精神正常,形神統一,精神聰慧。《內經》中說:「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人之氣血精神者,所以奉於生而周於性命者也」。反之,五臟氣血虧虛則精神疲憊,神志恍惚,甚至死亡。《靈樞》中說:「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這里所說「神氣皆去」不見得專指百歲老人,任何年齡組的人,如果不注意調養,傷害了五臟的藏精功能,久而久之,都會招致同樣後果。

祖國醫學的形神觀,在認識神對形體的依賴關系的同時,還認識到神對物質的反作用;認為精神對臟腑氣血有統攝和主宰作用,人的心理活動制約著人的生理活動,這是祖國醫學形神觀的特點之一。神對形體活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神能協調臟腑、氣血、陰陽,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平衡;二是神能調節臟腑陰陽,使之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緩沖由外部因素而引起的情志刺激,從而維持人體與外環境的平衡。所以《內經》特別重視養神的重要性,認為「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總之,神依附於形體,無形則神無法存在;而精神反過來又能主宰和支配形體的一切活動,沒有神的形體無異行屍走肉。因此,祖國醫學在養生方面特別重視心理攝生,即通過人的自覺的心理修養,注意心理衛生,達到心理健康,利用積極的心理活動去影響生理活動,以達到神形共旺,身心同健,以終其天年,歷百歲而不衰。這一點也得到現代醫學的重視。比如,英格蘭普通感冒研究小組的研究人員,為健康的自願受試者做了心理方面的測試。把受試者的心理壓力分成等級,然後向體內注射感冒病毒。結果,心理壓力大的一組及性格內向的一組比心理壓力小的一組及外向性格的一組患病的程度嚴重。這說明心理不平衡和性格內向的人,經不住感冒病毒的打擊。這也充分說明心理衛生,在維持人體內外環境平衡方面的重要性。

神與精氣、津液、血存在著內在關系。精、氣、神三者,古人稱為三寶。精是後天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的物質,是人體各種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是由精而化生,是產生機體一切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質;神是精氣共同作用的表現,是人體一切生理心理活動的概括。由此可見,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氣產生於精,精的化生又有賴於氣,精氣共同作用而形成神。因此,精氣充足的人,神一定也很旺。反之,神不旺盛的人,其精氣必然不足。如過度耗損了精,便會減弱了氣的產生;過度耗傷了氣,也會降低了精的產生和化生,精損氣虧就會使神表現出不足。反之,如因精神活動過度損傷了神,神有不足也會影響精與氣的生理功能,使人形體衰弱。這就是精氣神三者在人體中的辨證關系,也即形神合一觀。

津液、血也都來源於水谷之精微,中醫常提到精、氣、津、液、血、脈等名稱,實際上它們不但同源,而且是相互資生,相互作用。所以當津液耗損時,氣血也同樣虧虛;而氣血的不足,也會導致津液的虧損。《內經》里說的「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汗為津液所化生,津液不足的自然少汗或無汗;反之,汗出太多,也會損傷津液。因此,保持津血的正常生理功能,也就是養神。

(4)預防疾病

未病先防的思想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內經》雲:「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不亦晚乎?!」這說明早在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人們對治病以預防為主的戰略思想就有了深刻認識;西漢《淮南子》中也提到:「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古代對預防醫學評價很高,有句名言說:「上工治未病」,就是把善於防病的醫生看成一流醫生。在預防醫學的影響下數千年來我國人民普遍養成許多良好的衛生習慣。

相傳笤帚、簸箕的發明者生於夏朝。傳說雖不足信,但「帚」字見於甲骨文確是事實。陝西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上就有「子持帚作灑掃形」銘文,說明當時就已用掃帚掃塵了。《禮記》中有「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的記事,說明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沿用合乎衛生學要求的濕式掃塵法了。

我們祖先十分重視個人衛生,甲骨文中就有「沐浴」二字。「沐」字形如散發洗面,「浴」字狀似人在盆中洗澡。我國古代文物中有一種叫「虢季子白盤」的,就是現存最古的浴器,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了。大約從宋朝開始我國就有了城市浴室設施和專業理發師。古人早就認識到隨地吐痰是壞習慣,唐孫思邈曾明確指出「常習不唾地」。他在所著《千金方》中還提到口腔衛生,說:「凡食畢漱口數過;令人固齒。」植毛牙刷發明於公元七世紀的遼代,較西方早600多年。元朝《飲膳正要》中還說:「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古人留下的這些良好的衛生傳統。

古人對飲食衛生非常重視,據《周禮》記載,周朝就有專管飲食衛生和營養的「食醫」,《論語》中特別指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魚餒而肉敗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千金方》更明確指出:「勿食生肉傷胃,一切肉惟須煮爛。」人以胃氣為本,並借水谷之精氣而生長,如果飲食不加節制,縱情口腹,脾胃受傷,便影響運化功能,產生疾病。過食厚味會生濕、生熱、生痰;過食不潔食物,可得腹瀉痢疾。過食生冷,腸胃陽氣受損,會引起腹痛、腹脹。我國自漢代起就提倡喝開水,至晉代更養成了飲茶習慣。公元前二世紀我們祖先為保護水源,以防污染,就已經開始「鑿井而飲」了。這些習慣無不有助於防止腸道傳染病的發生。

我國古代也很重視環境衛生。早在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陶質陰溝,考古工作者從當時燕國下都所在地(今河北省易縣)掘出的陰溝管從構造上看具有相當高的水平。甲骨文表明我國商朝就有清掃垃圾的勞務,南宋時的臨安(杭州)每天還有清掃工維持清潔衛生。漢代的「都廁」則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廁所。

勞動是人類的本能,是生活組成的重要部分,體育鍛煉也是來源於勞動。早在原始時代,就出現體育活動的萌芽。夏商周時代頻繁的戰爭推進了體育事業的發展,推廣了軍事上的騎術與騎射等。春秋戰國時期的游水、操舟、投石、擊劍、拳術,秦漢三國時期的導引、吐納,華佗五禽戲以及民間流行的鞦韆、投壺、象棋等,都是體育鍛煉防病的好手段。古語說:「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華佗弟子吳普堅持五禽之戲而活了90多歲。現在的「八段錦」、「太極拳」就是從「五禽戲」演變而來。只要堅持體育活動,就可暢通血脈,有利於健康,但是,過猶不及,如運動過度,勞倦太甚,反倒對健康不利。《內經》指出:「久視傷血,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勞則氣耗」。這些都說明勞力過度,會耗傷人體氣血和筋骨,而致疾病。

此外,「節房室」也是古人養生的重要內容之一。所謂「節房室」,是指色慾不宜過度。祖國醫學認為,色慾過度,會損傷腎中所藏的真氣,《內經》說:「若入房過度,……則傷腎。」人體以腎為藏精之所,是先天之根本。若精氣充沛,身強力壯,內則五臟調和,外則肌膚潤澤,容顏光彩,耳目聰明。如果一味縱欲貪色,則腎陰、腎陽因此虧損,形成精氣不足,身弱體衰,容易受病邪侵襲,長期難愈,甚至早夭。泱泱中華,歷史悠久,養生之道,源遠流長。

9、《黃帝內經》中的養生內容有哪些?

(1)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

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諸如先天遺傳、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營養狀況、個人職業等等。但能否講究養生之道,也很重要。《內經》中已把「治未病」的預防為主的思想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並提出能否抗衰老的關鍵是實行正確的養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敵。但《內經》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之道的目的,就是為了培補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從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養生學、康復學的原則和方法

《黃帝內經》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學、康復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導人們的預防保健和康復實踐。現分述如下:

①協調陰陽

疾病是健康的大敵,而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黃帝內經》都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故主張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須注意協調陰陽,切實做到「法於陰陽」,補其不足,糾其偏勝,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②保陽氣,益陰精

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寶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③順應自然

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如果不能適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此,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此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提出了四時「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方法,來抗禦外界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保持機體陰陽平衡,達到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④調攝精神

注重調攝精神,是促進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臟腑的活動,正如《靈樞·本臟篇》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御」、「收」、「適」、「和」,都有主動的含義。所以,充分發揮人的意志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精神意志調攝的方法,有兩個具體內容,一是養意志,二是調情志。培養意志是為了加強臟腑氣血的活動能力,調和情志則在於排除干擾臟腑氣血活動的精神因素。⑤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認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這里主要包括睡眠、勞作、性生活等幾個方面。古人觀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行有常」,人要長壽,就要「法則大地,象似日月」(《素問·上古天真論》),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規律,才能「生氣不竭」。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平旦、日中、日西將暮三時勞作歇息之分。現代生物學也認為,人體存在許多生命節律,控制著機體的生理活動。《內經》「起居有常」的養生方法,就是要人們順從這些生命節律,安排起居作息,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持生命力長久不衰。

(3)關於發育、衰老與長壽的論述

「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這說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傳統醫學稱之為「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春秋皆度百歲」的記載。唐,王冰注曰:「度百歲,謂至一百二十歲也。」《靈樞·天年》則重點討論了關於天年的問題,提出「人之壽百歲而死……百歲乃得終。」並對人體自出生以後,從幼年、健壯、衰老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10~100歲)生理上、體態行動上和性情變化上的情況,作了詳細的論述,認為人生的一般壽命應當有百歲,到百歲以後才是自然趨向衰老的最終階段。《黃帝內經》認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無節,精神失於調攝,缺少鍛煉,不注意養生防病;指出養生長壽的要旨在於順應天時,形神兼養,保全精氣,這些精闢的論述,包含著十分科學的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研究健康長壽問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與內經養生原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