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練習張錫純呼吸法。
張錫純在其著作《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講述的3個醫案故事:
有人因事北上,在路上偶感風寒。忽然想起張錫純先生在其醫著中提到的「煉氣治病法」,於是在車中嘗試「吸升呼降」,車走了大約30里路,就覺得心爽體舒,感冒頓時化解得無影無蹤。
有個患者得了屢治無效的嚴重泄瀉病,自己懷疑無葯可醫。後來,張錫純教給這位患者「吸升呼降」的練氣治病法,僅僅試了四五天,就覺得原來冰冷的小腹部變得溫暖起來,再堅持一段時間,屢治無效的頑症終於痊癒了。
還有位患者得了一種重病,發病的時候喘得厲害,不能坐也不能躺著,吃遍很多葯物也都沒有用。後來,張錫純就告訴他「呼降吸升」的練氣治病法。一年後,就覺得丹田常暖,熱力充滿周身,困擾多年的疾病霍然而愈。這位患者感慨道:「醫林之秘乎,抑天地之精乎!非明造化之機者,孰能與乎斯?慎之,秘之,非人勿傳!」
呼降吸升法
這種勝似葯物的養生法,其實非常簡單,也就是醫案中提到的「呼降吸升」:
呼吸的時候,只要讓「呼氣」和「吸氣」分別對應著「任脈」和「督脈」就可以了。
(1)「呼氣」的時候,讓氣息沿著前胸任脈的方向,從上(兩乳間的「膻中」位置)降到下(肚臍也就是神闕位置),再降到丹田位置;
(2)然後,吸氣的時候,讓氣息沿著後背督脈的方向,從下向上,直到頭頂。
也就是說,讓呼吸的氣息沿著任脈、督脈所構成的一個圓環進行流動,就可以了。
張錫純曾這樣描述其神奇的效果:「蓋通督脈可愈身後之病;通任脈可愈身前之病;督任皆通,元氣流行,精神健旺,至此可以長生矣。」
唯一要注意的是「呼降吸升」這個要點。這樣,不通過點按任脈、督脈的穴位,也能夠讓呼吸的氣息在任督二脈內循環流動,反復循環,化為真氣。雖不點按穴位,而百穴氣血自然暢通,正如《黃帝內經》所言:「真氣從之,病安從入?」
呼吸降升法」是不是只養「精氣神」中的氣,而不養精和神呢?其實,精、氣、神三位一體,相互依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正如中醫名著《類證治裁》中所說:「精化氣,氣化神。故精者身之本,氣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也。」經過百年傳承的養生良法,都能對人體「精氣神」全面補養,而非偏於一隅。
張錫純本人因悟到《內經》的真髓,專心習練這種養生功法,結果原本40多歲就開始感覺逐漸衰弱的身體,在練習了這種真氣治病法之後,直到70多歲,精力體力也絲毫不減。張錫純在其73歲時寫了一篇《論醫士當用靜坐之功以悟哲學》的文章,專門針對廣大中醫同行,倡導用靜坐之功,「呼降吸升」之法,達到「聰明頓開,哲學會悟」、「用葯調方,隨手奏效」的效果
2、呼吸養生法是什麼呢?
對於人的生命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先哲們與其弟子討論此命題時說:人之命系於呼吸。想先哲的話道破天機——氣乃人性命之寶。《內經》亦曰「氣者,人之根本也.」人得氣則生,氣滯則病,失氣則亡。「氣」古稱「炁」(後人稱為「真氣」或「先天一氣」)。「炁」為先天之氣,有體無形,含有信息、能量;「氣」為後天之氣,有形,為「炁」之演化物。《醫門法津》曰「氣(炁)聚則成形,氣(炁)散則形去。」「炁」既是構成宇宙世界的基本單位。又是構成人體和維系人的生命的最基本物質,所以人體小宇宙和天地大宇宙在本質上是同一的。
因此,人們只要正確掌握呼吸,就能通過呼吸之「炁」實現人與宇宙溝通與融合。人體內的氣和血,是「炁」的一體兩面,故有「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 之說, 養生中的養氣血,就是養「炁」。人體的三寶『精、氣、神』,亦是「炁」在人體內三個層面的表現。
經絡也是「炁」在人體一種存在形式,所以經絡有信息、能量(光、波、熱等物理屬性)的性質;經絡既是「炁」在人體內的運行通道和儲存庫之一,也是人體接收天地宇宙之「炁」 的主要戶牗。調整經絡實質上是溝通信息、調動和補充能量,信息通、能量足,人體增強免疫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故人稱其為人體大葯庫。《靈樞.經脈》強調曰:「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也。」
《呼吸養生法》就是在人體三寶「精、氣、神」 中,以練「炁」入手,通過正確的呼吸方法,進行調身、調息、調心,改善和加強「炁」在人體內的運行
3、《黃帝內經》呼吸養生法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黃帝內經》呼吸養生法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序言 學會呼吸養生法,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黃帝內經》是一本流傳了兩千多年的中醫理論寶典,其中天人合一、陰陽平衡、順應四時的理念,一直被人們奉為養生保健的無上准則。黃帝擁有一支通曉醫葯的能人隊伍,如岐伯、雷公、伯高、少師、少俞等,書中敘述群賢研究醫療的心得,都是專鞭辟入裡,後人難以望其項背。在遠古時代,如注射筒、血壓計、體溫計等現在看來再尋常不過的醫療基本器材都是付諸闕如的,更別說顯微鏡、X光、超聲波、斷層掃描等復雜檢驗設備,也沒有經過多年臨床試驗的葯物。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我們的老祖宗就擁有如此高的智慧,能夠建立一套顛撲不破的醫學理論?
如同道家經典的玄妙縹緲,《黃帝內經》的內容也相當深奧,後人很難完全理解其中的涵義,雖然歷代名家批註迭出,但大都無法窮原竟委而成為屬天下公認的範本,即使是金元四大家也只能參透其中的一部分。試問在科學昌明的現代,醫學家們是否能夠追根究底,一窺這部寶典的全貌與真髓呢……
4、第一個呼吸法是什麼?
現在的人都非常注意養生,殊不知呼吸,就是最好的養生方法,呼吸是氣的一進一出,也是心和氣息,合二為一的過程,因為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呼吸很重要,學會了呼吸就是好的,健康
5、在黃帝內經中關於上古天真論篇養生的積極意義,養生的方法是怎樣詮釋的?
在黃帝內經中寫明養生的積極意義,不僅可以預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壽的有效措施。
具體指出養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養;飲食起居的調節;環境氣候的適應;體格的鍛煉。
人生的生、長、衰、老過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關鍵都決定於腎氣的盛衰。
舉出四種養生者的不同養生方法和結果,來啟示人們注意養生以去病延年。
【原文】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適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日;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天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譯文】從前的黃帝,生來十分聰明,很小的時候就善於言談,幼年時對周圍事物領會得很快,長大之後,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時,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岐伯問道: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不顯衰老;現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而動作就都衰弱無力了,這是由於時代不同所造成的呢,還是因為今天的人們不會養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能夠取法於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加以適應,調和養生的方法,使之達到正確的標准。飲食有所節制,作息有一定規律,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度的房事,所以能夠形神俱旺,協調統一,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水漿,濫飲無度,使反常的生活成為習慣,醉酒行房,因恣情縱欲而使陰精竭絕,因滿足嗜好而使真氣耗散,不知謹慎地保持精氣的充滿,不善於統馭精神,而專求心志的一時之快,違逆人生樂趣,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養生之道的人在教導普通人的時候,總要講到對虛邪賊風等致病因素,應及時避開,心情要清靜安閑,排除雜念妄想,以使真氣順暢,精神守持於內,這樣,疾病就無從發生。因此,人們就可以心志安閑,少有慾望,情緒安定而沒有焦慮,形體勞作而不使疲倦,真氣因而調順,各人都能隨其所欲而滿足自己的願望。人們無論吃什麼食物都覺得甘美,隨便穿什麼衣服也都感到滿意,大家喜愛自己的風俗習尚,愉快地生活,社會地位無論高低,都不相傾慕,所以這些人稱得上朴實無華。因而任何不正當的嗜欲都不會引起他們注目,任何淫亂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亂他們的心志。無論愚笨的,聰明的,能力大的還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變化而動心焦慮,所以符合養生之道。他們之所以能夠年齡超過百歲而動作不顯得衰老,正是由於領會和掌握了修身養性的方法而身體不被內外邪氣干擾危害所致。
黃帝說:人年紀老的時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於精力衰竭了呢,還是受自然規律的限定呢?岐伯說:女子到了七歲,腎氣盛旺起來,乳齒更換,頭發開始茂盛。十四歲時,天癸產生,任脈通暢,太沖脈旺盛,月經按時來潮,具備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歲時,腎氣充滿,真牙生出,牙齒就長全了。二十八歲時,筋骨強健有力,頭發的生長達到最茂盛的階段,此時身體最為強壯。三十五歲時,陽明經脈氣血逐漸衰弱,面部開始憔悴,頭發也開始脫落。四十二歲時,三陽經脈氣血衰弱,面部憔悴無華,頭發開始變白。四十九歲時,任脈氣血虛弱,太沖脈的氣血也衰少了,天癸枯竭,月經斷絕,所以形體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歲,腎氣充實起來,頭發開始茂盛,乳齒也更換了。十六歲時,腎氣旺盛,天癸產生,精氣滿溢而能外瀉,兩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歲時,腎氣充滿,筋骨強健有力,真牙生長,牙齒長全。三十二歲時,筋骨豐隆盛實,肌肉亦豐滿健壯。四十歲時,腎氣衰退,頭發開始脫落,牙齒開始枯槁。四十八歲時,上部陽氣逐漸衰竭,面部憔悴無華,頭發和兩鬢花白。五十六歲時,肝氣衰弱,筋的活動不能靈活自如。六十四歲時,天癸枯竭,精氣少,腎臟衰,牙齒頭發脫落,形體衰疲。腎主水,接受其他各臟腑的精氣而加以貯藏,所以五臟功能旺盛,腎臟才能外瀉精氣。現在年老,五臟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無力,天癸已竭。所以發鬢都變白,身體沉重,步伐不穩,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黃帝說:有的人年紀已老,仍能生育,是什麼道理呢?岐伯說:這是他天賦的精力超過常人,氣血經脈保持暢通,腎氣有餘的緣故。這種人雖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過六十四歲,女子一般不超過四十九歲,精氣便枯竭了。黃帝說:掌握養生之道的人,年齡都可以達到一百歲左右,還能生育嗎?岐伯說:掌握養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體,雖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我聽說上古時代有稱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能夠調節呼吸,吸收精純的清氣,超然獨處,令精神守持於內,鍛煉身體,使筋骨肌肉與整個身體達到高度的協調,所以他的壽命同於天地而沒有終了的時候,這是他修道養生的結果。中古的時候,有稱為至人的人,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養生之道,和調於陰陽四時的變化,離開世俗社會生活的干擾,積蓄精氣,集中精神,使其遠馳於廣闊的天地自然之中,讓視覺和聽覺的注意力守持於八方之外,這是他延長壽命和強健身體的方法,這種人也可以歸屬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稱為聖人的人,能夠安處於天地自然的正常環境之中,順從八風的活動規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會相應,沒有惱怒怨恨之情,行為不離開世俗的一般准則,穿著裝飾普通紋彩的衣服,舉動也沒有炫耀於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體因為事物而勞累,在內,沒有任何思想負擔,以安靜、愉快為目的,以悠然自得為滿足,所以他的形體不易衰憊,精神不易耗散,壽命也可達到百歲左右。其次有稱為賢人的人,能夠依據天地的變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順從陰陽的消長和適應四時的變遷,追隨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養生之道,這樣的人也能增益壽命,但有終結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