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考研
答--您就到答的圖書館看看及大書店看看,在到您當地的招生辦詳細看看招生簡章。
2、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的發展前景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在持續開發、整合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相關研究成果與教育資源的基礎上,憑借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的戰略平台,努力把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建設成為開放性的具有一流學術力量和較高教育咨詢水平的中國文化產業研究重鎮,並將繼續與各級政府領導、企業界、投資者、研究專家和從事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的有志之士一起,為發展我國文化產業做出新的貢獻。
3、北京大學的文化傳統
北京大學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發源地、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源頭之一,以及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根據地之一,北大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
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北大一直與中華民族的崛起奮進同呼吸、共命運。改革開放以來,從1981年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1984年國慶35周年道出「小平您好」的由衷呼喚、到1997年初發出「再道一聲小平您好」的深情呼喚,北大人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弘揚著時代的主旋律。宣傳部、團委、學生會、研究生會、工會等積極開展各類政治文化活動,更加完善了從學校、團委到基層、班級、支部立體的綜合學習活動。 學術是北大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力量源泉,也是北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工作的重中之重。
北京大學百餘年來成長了中國幾代最優秀的學者。豐博的學識,閃光的才智,庄嚴無畏獨立思想,這一切又與先天下的嚴峻思想、剛正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銳的抗爭精神相結合,構成了一種特殊的精神魅力。
「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學術傳統在北大薪火相傳,構成一種恆遠而不具形的存在。「科學與民主」早已成為這聖地不朽的靈魂。在北大學會的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感受更多的卻是北大對一個人人格的熏陶,從這里走出的代代驕子無不都具備「北大」特有的精神氣質。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北大社團是「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北大所成就的碩果,它的興盛始於1916年,當時由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
從1986年起,北大杯足球賽開賽。隨後「新生杯」、「碩士杯」足、籃、排球賽也先後崛起,這些活動不但增強了學生的體魄和團隊精神,也增強了北大的凝聚力。北大的「十佳」比賽內容豐富,有校園十佳歌手大賽、十佳主持人大賽、十佳演講比賽、十佳教師評選、十佳社團評選、十佳菜餚評選等等。十佳主持人大賽不僅精彩、引起校內外廣泛關注,更向央視、鳳凰衛視等全國性重要媒體輸送了許多人才。十佳歌手比賽已經是北大一年一度參與人數眾多、比賽形式常變常新、最具時代氣息和最為活躍的一個文藝賽事,在十佳歌手比賽的舞台上誕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校園明星。
北大社團中的部分社團的影響已經超出了北大,如山鷹社、愛心社等,他們所從事的活動常常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山鷹社」成立於1989年,社員先後登上了念青唐古拉、各拉丹東、玉珠峰、桑丹康桑、雪寶頂、克孜色勒、瑪卿崗日、卓奧友、博格達等十幾座山峰,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校訓 北京大學並無校訓。「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思想自由、兼容並包」都不是北京大學的校訓。 校徽 北京大學校徽由魯迅先生於1917年8月設計完成。 「北大」兩個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構成背對背的兩個側立的人像,而「大字」構成了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的理念在於,要「以人為本」;校徽的象徵意義在於,北大當肩負開啟民智的重大使命。2007年6月6日,北京大學正式頒布實施《北京大學視覺形象識別系統管理辦法》,作為「根本大法」系統管理和維護北京大學的視覺形象。 2007年6月13日,北京大學正式發布《北京大學視覺形象識別系統管理手冊》,並推出修改後的北大校徽標識 ,在魯迅先生設計校徽圖案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標志形似瓦當,兼有篆刻風韻,具有鮮明的中華傳統文化特色。 北大確定了特定色值的紅色為標准色,並將其命名為「北大紅」。 北京大學校徽突出一個辦學理念,即大學要「以人為本」。大學,因大師而大,更因大學生而大。也有人說,上面的是學生,下面的是老師,教師就是要甘為人梯;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於藍勝於藍。
北京大學視覺識別系統的主管部門為北京大學標識管理辦公室。 校歌 北京大學並無校歌。 《燕園情》作於1952年北大遷入燕園之後,一度被認為北京大學校歌,但從未得到校方的正式命名,在創作之初也並沒有被當成校歌來寫作。 1916年校歌
(時任校長蔡元培,吳梅作詞) 1918年校歌
(時任北大校長蔡元培,吳梅作詞) 1952年校歌,現為北大代校歌,《燕園情》(周保平詞,孟衛東曲) 景山門啟嬗幃成,
均又新,弦誦一堂春。
破朝昏,雞鳴風雨相親。
數分科,有東西秘文;
論同堂,盡南北儒診。
珍重讀書身,莫白了青青雙鬢。
男兒自有真,誰不是良時豪俊,
待培養出,文章氣節少年人。 械朴樂英才,試語同儕,
追想遜清時創立此堂齋。
景山麗日開,舊家主第門程改。
春明起講台,春風盡異才,
滄海動風雷,弦誦無妨礙。
到如今費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時幸遇先生蔡。
從頭細揣算,匆匆歲月,已是廿年來。 紅樓飛雪,一時英傑,
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憶昔長別,陽關千疊,
狂歌曾竟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約。
我們來自江南塞北,情系著城鎮鄉野;
我們走向海角天涯,指點著三山五嶽。
我們今天東風桃李,用青春完成作業;
我們明天巨木成林,讓中華震驚世界。
燕園情,千千結,問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黃河月。 校慶日 北京大學校慶日為5月4日。 1951年的12月7日,湯用彤副校長提出把北大校慶日由12月17日改為5月4日,認為校慶時間臨近期末,師生緊張不宜搞大的活動。從此以後,北京大學校慶日就改在了每年的5月4日。
4、國內外哪些大學的文化研究專業比較好呢?
伯明翰大學是文化研究的發源地,但是自從stuart 走了以後也就日漸沒落了。很多文化研究都在傳播學院或者是新聞學院之下,也有些English literature專業會附帶著一些文化研究的方向。
內地大學專設文化研究專業的學校主要是北京大學和上海大學,都是碩士階段才有,本科沒有。上大文化研究系有王曉明教授等在此領域比較活躍的學者坐鎮,從面試經驗來看,他們對學生的理論基礎和學科思維要求應該比較高。
嶺南大學是香港最早開設文化研究的學校,十幾年前,一些文化研究學者想在香港有一個文化研究的學術基地,因為嶺南大學比較小,新建院系比較靈活,於是他們就選定嶺南大學,成立文化研究系。於是嶺南大學有很多比如像羅永生、陳清僑等比較出名的文化研究學者。他們立足於本土,討論香港社會的各種議題。其實文化研究和社會現象分不開,不同地方的研究內容多多少少會帶一些本土色彩,相信在國內上海或者是英國都是這樣的。
5、北京大學哲學系的研究機構
外國哲學研究所
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
北京大學應用倫理學中心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文獻中心
北京大學現代科學與哲學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
北京大學邏輯、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人學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儒學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儒商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6、北京大學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研究所是北大哪個院系的
是校本部的
如果你對這個答案有什麼疑問,請追問,另外如果你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請千萬別忘記採納喲!
7、北大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於哪一年
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前身是北京大學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於1992年1月,中心以充分發揮北大文、史、哲、考古等學科雄厚的學術力量,發掘與弘揚中華發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聯系著北大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學者共160餘人。2000年初,北大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更名為北大國學研究院。繼續發揚傳統文化研究中心「龍蟲並雕」的方針。「既雕龍,又雕蟲是國學研究院一貫的作風,」北大國學研究院院長袁行霈教授表示,「國學研究院十幾年來致力於把大學文化延伸到社會,把高雅文化普及到大眾,以將中國傳統文化延續和發揚。」
8、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的介紹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隸屬於藝術學院,其前身是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成立於1999年初,是以整合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相關研究資源,深化文化產業理論和政策的研究,培養高級經營管理人才,促進產、學、研一體化,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為宗旨的跨學科校級研究機構。研究院與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等建設了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9、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的基本概況
2002年6月,國家文化部與北京大學在研究所共建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2005年12月,研究所被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評為「北京大學文科優秀研究機構」。2006年10月,北京大學在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了研究院,為推動文化產業研究、項目開發和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空間。研究院院長和基地主任由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文化產業研究專家、著名美學家葉朗教授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