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當太極13式歌訣
武當太極13式歌訣:
虛靈頂頸,含胸撥背,沉肩墜肘,舌頂上齶。
練習時要求形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動作之中,綿綿不斷,如行雲流,松沉自然;
動靜之中如棉里藏針,剛中帶柔,柔中有剛,剛柔相含,含而不露;
呼吸之中,開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細長勻,息息歸根。
心法:
第一式 仙人放劍
(1) 兩腳分開成外八字步,且將兩膝之關節自然彎曲;兩手臂環抱於胸前且令其兩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開並彎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對狀;頭部端正但卻微做垂首(低頭)狀;肩下沉,腹內收,腰要塌,胸須含,背則拔;凝神靜息待操作;此為預備式。
(2) 兩膝再做彎曲狀即佐之身體下沉;同時兩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並使之變為左,右空心拳狀。眼看兩手。
(3) 右腳向正前方(術語謂之正門)踏出半步;與此同時兩手向前放開(與胸等高,掌心向前)。
(4) 右腳不動即不得移位;左腳套步上前踏入正門並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探鋪出且左腳尖內扣朝向右方;右膝彎曲其腳尖外撇約40度角;收髖緊腿勿松肌肉);而兩掌則在步型定位之間作收,放擊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為掌緣作重點擊打)。
(5) 再將左腿彎曲且腳尖外展;兩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 然後兩腿形成右剪刀步(須右腳前踏一步後再做定位),兩掌作左下按而右前擊之狀。
第二式 乾坤盤球
(1) 兩腳分開,約兩肩之寬(大開馬式),腳尖微向外撇;兩手臂大環抱於胸前,此乃預備式。
(2) 重心左移至左腿;右手下降至左掌之下並與其形成「抱球狀」(掌心相對)
(3) 再將重心右移;右手托移至右側方且左手與此同時降壓至左下方(手心朝下)
(4) 右手翻腕即使之手心朝下並在與此同時左手移至右下側方而變為「抱球狀」
(5) 身體重心再向左移並同時降壓右掌,移動左掌。
說明:
以上(1)——(5)為連貫動作中的一個「盤花」即「盤球」動作。須連綿不斷的做出「十三盤花」 ,並最少也需做「四盤花」
另,做架之時,兩腿須以其膝關節為重點,踝關節為支點,進行左右重心側移相輔式。
如此這般,術語稱為「勢若春蠶吐絲而連綿不絕矣」
第三式 美人照鏡
(1) 左腳踏進一步至「左前旁門」並使之形成「左弓字步」;與此同時,左臂上架於頭頂處(其左掌上照且掌心向上,掌指向左),而右掌則以掌緣為重點擊向「中盤」 位置。
(2) 再邁步踏「右弓字步」至「右旁門」;與此同時右臂上架而將左掌擊出。
說明:
以上一左一右各行一遍則為 「一活架」,可連續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
第四式 順水推舟
(1) 左腳踏進半步使之形成「左寒雞步」(左虛右實);兩臂圈於胸前且將兩掌之掌心相對。
(2) 兩腿不動,兩臂上抬並伴之兩掌吊於頭頂左,右側方。
(3) 兩掌以其掌緣為重點,向中盤推出;與此同時,左腳再踏進半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
(4) 再擺架成「右寒雞步」,並將兩掌吊於頭頂。
(5) 右腳踏進半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與此同時兩掌自頭頂上方送出直至「中盤」 方位作前推狀。
說明:
此動左右各一謂之 「一活架」。可連續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均可。
第五式 金雞獨立
(1) 左腳踏進半步且令兩膝略作彎曲;而兩掌則平攤於上腹部位作自然上提狀,以便助之下一動作
(2) 左腳踏實並支持與控制身體平衡;與此同時,右腿抬起且勾起腳尖即形成「右獨提膝式」;而兩掌則變為空心拳從兩側拋出取向上盤——此為雙拳掛「太陽」法。
(3) 再將身體右轉,右腳踏進並落地支持身體平衡;然後,兩拳變掌平攤腹前繼而復變為空心拳拋向上盤;與此同時左膝提起形成「左獨提膝式」
以上兩腿左右上提合為一活架。可連續行五火架至十三活架。
第六式 單鞭救主
(1) 左腳踏進一大步,與此同時左手變為「雕鉤」狀摟其「中盤」;而右掌則置於右側腰際待動;上身下墜其做襠沉腿。
(2) 左腿下沉而右腳後撐即使之形成左弓字步;與此同時左手摟鉤並向左側方調起而右掌奔向中盤(以掌緣為重點)
(3) 再將右腳踏進並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而右手摟過之後則移位調於 側方並用左掌奔打中盤。
說明
以上兩腿一左一右行弓字步而出,其術語乃謂之一活架。可連續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即止。
第七式 倒騎玉龍
(1) 兩腿並立下蹲,兩手托與胸前(其掌心向上,掌指相對)
(2) 右腳向右側後方退撤一大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與此同時兩掌變為空心拳分別向身體左側上方與下方擺出(其右拳擺至上方,而左拳擺至下方且兩拳之拳眼相對)。上體略向左腿方位傾斜。
(3) 然後左腳撤回即收於右腳旁使之形成並步曲膝下蹲式;而兩拳則變為分指掌平攤在胸前(其掌心向上,掌指相對)
(4) 將左腿向左後側方位退出一大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與此同時兩掌仍變為空心拳雙方拋至人體的上方與下方即左拳在上,右拳在下。
說明
以上兩腿一左一右的後撤並形成 左右弓字之步型——其術語乃謂之一活架。可連續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
第八式 雙風貫耳
(1) 面對左側方位站立並邁出左腳踏進半步使之形成左寒雞步;與此同時。兩掌向左右兩側作直臂橫張(其掌心相對,掌指向前)
(2) 左腳再向前踏進半步使之形成左弓字步;而兩掌則以其掌心為重點並用兩手臂相輔助作為支點進行扇打合擊至上盤位置。
(3) 再將身體移向右側前方並形成下盤為右寒雞步,中盤為雙開掌(其掌心相對,掌指向前)的架子
(4) 右腳復進半步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與此同時,兩掌用其掌心進行扇打合擊
說明
以上左右開步出式其術語謂之一活架。可連續做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
第九式 順風擺柳
(1) 兩腿前後分開且將兩膝略作彎曲即使之形成中盤架子狀的左游龍步;與此同時,兩掌以其掌指為重點遙對正門前方。
(2) 接著,左腳向左碾動;與此同時,右腳向正門踏進一步並使之形成右游龍步;而兩掌則以其掌指為重點遙對正門前方
說明
以上兩腿左右啟動各一次,其術語為一活架。可連續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
另此架演練時手型也可變化——即游龍步啟動時手型或變為空心錘或變為分指鉤。
大凡啟動此游龍步——身形須隨步法而晃動以利應敵之時達到神出鬼沒,令人防不勝防境地。
第十式 葉底看桃
(1)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曲膝成騎馬式;兩手分別懸垂於胸肋一側並令其掌心朝下,掌指向前;眼看正前方略下。
(2) 兩腿不動,右手繼續上抬並垂直豎立其前臂;而左臂則同時作下垂狀。
(3) 接著將左手變為空心拳並以其拳眼為重點,上臂為支點,前臂軸進行推下送;而右臂與「下盤」部位則保持穩定即不要移動(尤以兩腳固定為重)。
(4) 再進行左臂垂直豎起,右臂下送前推的動作。
說明:
以上兩手臂左、右前推下送各一次,其術語乃謂之「一活架」。可行「五活架」 至「十三活架」之間。
第十一式 活步走宮
(1) 兩腳分開成外八字步,兩膝略曲;兩臂抱於胸前;兩手成分指掌並令其掌心相對,掌緣朝下。眼看前下方。
(2) 左腿不動,且將右腳移向左腳內側並以其前腳掌或腳尖虛點地面;與此同時,左掌上抬至左胸上方,右掌下降於左腹下方——使之形成抱月狀(其兩臂彎曲成弧形,兩掌心相對),眼隨手轉。
(3) 接著,將右腳向前右旁門踏進一步並使之形成右弓字步;與此同時,左掌下拂至腹部左側,右掌托於右側前方(兩掌行進間須令右臂在內而左臂在外進行穿插運動)。眼隨手轉。
(4) 然後右腳固定不得移動;左腳用其前腳掌或腳尖移至右腳內側作虛立狀而使之形成左丁字步。眼隨手 轉。
(5) 接上式——兩手形成抱月狀,並伴隨左腳向左前旁門踏進一步而變為左掌托至左側前方,右掌拂至右腹下方(此時手掌交錯之際須令其左臂在內,右臂在外形成穿插),眼隨手轉。
說明
以上左右踏步各行一次,為一活架。須連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之間。
第十二式 懷抱雙月
(1) 兩腳成外八字步站立;兩手分別垂於腰部兩側(手心向下,手指向前),眼看前下方。
(2) 雙膝下蹲,與此同時,兩手移至上腹部約肚臍眼前方處,作交叉合並(左掌在上,右掌在下且掌心均向上),眼看兩掌。
(3) 兩腿不動——兩手繼續向面部前方雙方抬起作環繞狀(其兩掌交叉並令其左掌在內,右掌在外其掌心俱向內)
(4) 兩腿不動,——兩手再次向上環繞,並經上分向兩側(左手向左,右手向右)繞動;當兩手繞動形成劃弧一周即360度,並降至身前兩側之時,則將兩手掌之掌心外展以求二次繞圈。
(5) 兩手臂第二次進行繞圈環抱——其動作與第一次相同唯手臂的放置為右臂(手)在內,左臂在外。
說明
以上兩手臂環抱繞圈且一行左臂(手),二行右臂(手)在內各一次,為一活架。可連行五活架至十三活架。
第十三式 真氣煉丹
(1) 擺架內八字步(18——40周歲者),平行步(45——50周歲者),體弱多病或老年人及少年人擺架外八字步。
(2) 兩腳不動,兩手形成八字掌分別垂於胸前下方並令其掌心向下,掌指向前。縮身垂肩,低頭下視,虛胸實腹,蹋腰沉體。
(3) 忘掉呼吸,凝神靜心——片刻,則以鼻吸氣(長約五寸左右即指入體內的尺寸)並要求做到緩慢,細膩,均勻,深長;與此同時,兩掌自體前兩側同時向上作垂直吊起(其掌背根部為重點且令之掌心朝下掌指向前),直至頭頂上方為止。眼隨手轉。
(4) 接上式——兩掌以其掌心為重點,自上而下進行垂直降落,並先期抵達胸前暫作停頓以便下動嘆氣
(5) 用鼻將體內之雜氣(即吐納祛邪之廢氣且定當排出五臟六腑不得儲存,違者做架難以上勁)一次性的嘆出(按:所謂一次性,並非 就是要將體內所有雜氣排盡,而是盡己所能任其自然,隨心所欲,免得適得其反而影響功力進展)!其要領同為「吸氣」之要,即慢,細,勻,長。與此同時,兩掌(手)下按作垂直降落並配合身體下沉兩膝彎曲。
(1)武當吐納養生法擴展資料:
特點:
武當內家拳,是一種集武術養身為一體的精妙拳法,有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四兩撥千斤,後發先制的武術特點;亦有動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剛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術風格。更有發人潛能,開人智慧,充人精神,壯人體魄,去病健身,益壽延年的獨特功效,實為中華武術之精華,東方文化之瑰寶。
太極拳法,並非是指目前所見單純的太極拳套路,而是由倆儀、太極、無極、三種不同層次的拳術、功法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內,由動至靜,從初級到高級,動靜結合,內外兼修完整的修練功法。
武當13式太極拳是第一代內家拳,為三豐祖師所創,十三勢是由起勢、抱球勢、單推勢、探勢、托勢、撲勢、擔勢、分勢、雲勢、化勢、雙推勢、下勢、收勢等功防意識較強的十三組動作組成,其中內含吐納導引、采補混元樁等三種道家內修養身功法,然十三勢動作亦是根據鍛煉人體八脈的需要所編,而八脈又內連五臟,整個套路內含五臟八脈,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共十三式組合而成,容合道家養身丹術,故謂「太極十三勢」。
2、武當氣功練習方法,!!!!!!!!!!!!!!!!!??????????????
你要練得是什麼 啊 武當氣功, 是氣功,還是 搏擊內功, 你要給出 確切答案,才好給你解釋
3、武當龜息功的修煉方法
現將修為方法列述於下: 近日來京的美國魔術師大衛·科波菲爾人氣甚旺,但一些中國武術人士卻表示,「魔術的脫逃都是假的,中國武術中的脫逃才是真的。」昨天,中國武術傳人周亮在天通苑街心花園上演脫逃和土坑埋人等絕技,叫板大衛的脫逃魔術。但觀眾看後反映,功夫雖然不錯,可現場表現力遠不及大衛來得扣人心弦。
周亮是河北滄州東光縣人,現任職於北京一家民辦大學。在表演過單掌開磚功夫後,兩名天通苑保安拿來一根成人拇指粗細、3米多長的登山繩,捆綁脫逃正式開始。一人將周亮的雙手扭到背後緊緊捆住,隨後又捆上了周的雙腿,在現場觀眾的注視下,周亮只扭動了一分多鍾就解放了雙腿,此時周的額頭可見微微汗跡。5分鍾後,周的右手脫出繩索控制,此後不到20秒,周解開了捆綁在身上的繩索,成功脫逃。
在土埋活人表演中。周亮用襯衣蒙住頭,跳進深1米的土坑,面朝下躺下。隨後助手用沙土將坑填了一大半。周亮身上的沙土有30厘米厚。20多分鍾後,面色如常的周亮從土中拱身而出。
談起表演的初衷,周亮說:「魔術再好看也是魔術,比如大衛的脫逃絕技,看著眼花繚亂,事實上還是假的。但通過長時間的修煉,中國功夫真的可以完成捆綁脫逃。我今天表演的捆綁脫逃是傳統武術中的縮骨功,土埋活人是龜息功,我向魔術叫板,就是希望國人弘揚傳統文化。」
但現場一名觀眾說,表演者功夫雖然不錯,但看起來遠不如大衛的脫逃那麼精彩,「大衛藏身的那個鐵箱下面又是火又是刀的,鐵箱懸在半空中,哐一聲人就不見了,那才真的精彩。」 自古以來,人們試圖通過各種途徑,來達到長壽,其中途徑之一是修煉,修煉的方法很多,然而,若論歷史悠久,影響較大的則是「服氣」。服氣也叫吐納,今天稱為「氣功」說得確切點就是練內功。考古發現證明,在距今約5000年以前,我國已有了模仿龜類的呼吸運動的龜息氣功鍛煉法。1975年在青海省樂都地區柳灣的三平台出土了一件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彩陶罐。在這件彩陶腹部正中有一彩繪浮塑煉功人像,其形態二目微閉,口形張開近園,微向外翻,腹部隆起,雙手張開置於下腹部兩側,兩下肢呈彎曲狀態,雙腳平行分開比肩略寬。通觀全身,為蹲襠式。有關專家鑒定表明,這個姿態與流傳至今的龜息法中的某一煉功姿勢幾乎完全相同。傳說堯舜時有個名叫彭祖的人善於導引行氣,活了八百多歲,據說這種氣功的吐納法是向烏龜學來的。因此,氣功是值得加以研究推廣,用它來增進人們健康的。
龜息功法是我國悠久的氣功史中最古老的功之一。
一、俯息蟄藏
(1)姿勢:俯卧,面枕床或地毯,兩臂上抬,肘曲,俯掌分置兩耳旁。兩臂放鬆,兩腿自然伸直,兩腳距離與肩同寬或略寬。想像如靈龜深沉淵底,全身極度放鬆,放軟。
(2)呼吸及意念。《胍望》載:「牛雖有耳而息之以鼻,龜雖有鼻而息之以耳,凡言龜息者,當以耳言也。」意思是說龜息引,要以聽息為之。《芝田錄》亦言:「睡則氣從耳出,名龜息,必大貴壽。」具體作法是思想先靜下來,口輕閉,以舌在上下牙到外徐徐攪動,待唾液滿口後,先徐徐吸氣一口,隨即緩緩呼出一部分後,閉眼咬牙,提肛,如吞咽硬物狀,將液津用力咽下,咕咚有聲。靜聽汨汨聲。隨後輕輕吸入一口氣,這口氣隨津液下降入丹田。再緩緩深長呼氣,將氣吐盡,全身也隨呼氣極度放鬆。此時寧心靜聽呼吸之出入,即聽息,一念代萬念,漸漸入靜,呼吸自然。漸入勻、靜、深、長、細、緩,此時進入專心聽息,則自然合於氣,氣合於神,神融且和。泯泯澄湛,漸達聞似不聞,恍恍惚惚,不知不覺地自然進入龜之蟄藏伏氣狀態。此式對高血壓、失眠及某種生殖系統疾病,效果良好。
二、側俯卧息(右側卧式)
枕高約4~6寸(12~18厘米),頭微前俯於枕上。軀干微向後彎,呈含胸拔背,氣沉丹田式。右腿微曲在下,左腿捲曲,膝部觸床,左腳背鉤貼在右腿委中或承山穴上。左腳亦可不鉤貼,放置右腿前,以自我舒適為度,右肘屈曲,肘彎呈鈍角,掌心向上置於耳枕上,左臂自然置於身側,掌心朝下置於髖部。
此式與一般側卧式不同。它的特點是骨盆微向前扭轉,頭微俯以通經,而成龜形團聚狀,呼吸同俯息蟄藏。
三、龜神出水
俯卧,面枕床或地毯上,兩腿自然伸直,兩腿距離與肩寬或略寬,兩手輕按於兩肩旁。
緩緩以鼻吸氣,吸氣時,上身向後舒展,引勁前伸,徐徐抬頭,漸及上體也隨之抬起只用腰脊力,待不能支持時,始用手力支撐,兩眼極力向上遠眺。
頭微低,肩鬆弛,先緩緩呼出一部分氣體。同時吞津或咽氣一口,再輕輕吸入一口氣。這口氣似隨津液下沉丹田,再緩緩深長呼氣。將氣吐盡,同時恢復俯卧,全身鬆弛,軟如酥癱。在保持自舒適狀態下,輕松自然呼吸3~5次。
此般反復「出水」3~7次後,亦可接著練俯息蟄藏或側俯卧息。
此式對腰背痛、便秘防治有效,並能調控腹腔諸臟氣之功能。
四、俯仰吃氣
(1)端坐床邊或椅上,坐時臀部要少著座位,兩腳分開相距約自己的三隻腳長。兩掌重疊或分別按撫在小腹處,亦可分按兩腹股溝處,全身放鬆,兩眼自然睜開向前平視,亦可輕閉或若垂簾,口腔也要放鬆,上下牙齒呈微小的休息咬合間隙,舌尖輕抵上下牙齒之間或輕抵上齒齦處。這樣,就可以使咀嚼肌、舌肌放鬆,促使津液分泌,口腔放鬆了勁部也會跟著放鬆,隨之胸部腰脊依次自上而下地放鬆。然後,自然緩慢地呼吸三至五次或數分鍾,直至半小時。這時,消除雜念,入靜,猶如龜鰲在海洋中憩息。
(2)在最後一次呼吸將完時,上體渾渾前俯,頭部低於兩膝,將肺中的余氣呼盡。
(3)頭像小勺舀水似地引頸前伸,同時緩緩地自然吸氣,上體也隨之徐徐抬起恢復端坐姿勢時,恰好氣也吸滿。
(4)端坐不動,將嘴唇撅起(如豬嘴狀)使鼻孔變窄,緩緩深長呼氣,按2、3、4段談的方法,反復俯伸9次,循序漸進,直至增至36次。每次做完,散步片刻再做下一次。如在室外練習,也可站成馬步式,其他做法相同。
4、武當功夫修煉入門
一、內家功夫技擊散手班
此班全面學習武當內家拳其本功,傳授踢、打、摔、拿等技法,推手對練,實戰技法,五行拳生克對練,八卦盤手對練,一招制敵自衛法,內外氣功,擒拿與反擒拿,逐步練好以靈巧之柔力剋制至猛至剛的高深內家功夫,傳授女子防身術及至內家拳技風格,以靜至動,以柔克剛,後發先制,犯則應手即撲,出神入化,隨心所欲的技擊防衛高深境界,學習期間或學習期滿,成績優異者,院方免費安排參加全國各地各級別武術擂台賽,獲名次者院方給予重獎,有緣者經考驗合格直接免費進入武當派嫡傳弟子班進修。
學費:元
雜費:3500元
生活費每月400元
學制3年——5年
二、武當內家功夫專修班
此班學習武當內家拳基本功,舒展筋骨,閃展騰挪,空翻跳躍、跌撲、練活手、眼、身、腰、步、身體各部連貫協調。練習入門基本套路後,學習傳統的武當十八式太極拳、玄武拳、太乙五形拳、心意六合拳、二指玄功、武當童子功、內家柔功、龍虎大連環、龍形八卦、姜式八卦、游身八卦、太乙逍遙掌,器械包括:武當劍、玄武棍、黑虎刀、游龍槍、太乙拂塵等兵器,以及行雲雙鉤、子午鴛鴦鉞、繩鏢等多種奇門兵器,各派太極拳、太極推手錶演、兵器對練、兼學國家規定的競技套路。同時學習內家功夫理論,內丹修練,以及散手班全部內容,學習期間或學習期滿對品德、技藝優異者,院方免費安排參加全國各地大中型運動會、武術擂台賽和表演以及參加電影、電視劇的拍攝,或出國表演。表現優異者院方給予重獎,有緣者經考驗合格直接進入武當派嫡系弟子班進修
學費:4000元
雜費:3500元
生活費每月400元
學制3年——5年
三、武當內家功夫養生班
本班學習傳統的五行步法,心意六合法、周天松身法、定步、活步養生樁法、養生推手,還可學習武當十八式太極拳、武當秘傳太極拳、太極劍等。學會調整身體意念,學習各種呼吸吐納,系統修煉道家養生功中之動功、靜功、採集天地靈氣、日月精華、引氣歸元、調節精氣神、內外兼修、神形兼備、研究人體生命科學、學習中醫理論、推拿按摩、針灸、急救護理常識、調和氣血、平衡陰陽、修復身體,百病消除,而達延年益壽之目的。
一年一次性交清17000元{包括生活費在內}
二年一次性交清29000元{包括生活費在內}
三年一次性交清40000元{包括生活費在內}
四、武當內家功夫短期培訓班
本班是針對一些有一定武術基本功,或對武術特別愛好、而時間不充足的武術愛好者而特設。將培訓一些武當內家功夫速成習練方法,以滿足廣大武術愛好者的習武心願。
學費:1000元
雜費:400元
生活費每月400元
五.武當派嫡傳弟子班。
本班是在以上各班中挑選武德和功夫技藝出眾者入選此班,常年隨師修煉功夫技藝和道家文化,並世界各地游學參訪。學費和學雜費全免,只需交納生活費(每月肆百元)即可。
如果能幫到你是我的榮幸,我是唐門的破曉聽雪,敬請採納。
5、如何呼氣,吸氣,吐納,養生方法
吐納吐納即吐故納新,古代道家的養生之術,即把胸中的來濁氣從口中呼出,再由鼻中慢慢吸入清鮮之氣。《莊子·刻意》雲:「吹呴(x )呼吸,吐故納新 為壽而已矣。」意即吐出濁氣,納入人體所需清氣,以達到修身養性、延年益壽之目的。具體說來,吐納屬氣功中的煉氣技法,吐納即呼吸,吐納練息的要訣是吸氣自時氣貫注於腹部,呼氣時氣上引至頭巔,這樣可以吸取生氣,排出死氣和病氣,從而提高人體潛能。吐納的方法很多,分動靜兩類,其中流行的吐納練息法有:六字zd氣訣、抱朴子胎息法、何仙姑胎息訣。而胎息是吐納練息的最高境界,《抱朴子·釋滯》載:「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練功至深者,就像胎兒在母腹之中,鼻無出入之氣。
6、武當絕技的創造過程是什麼?
武當絕技創造經過
武當絕技、少林功夫,集中華武術之大成,是民族歷史遺產寶庫中兩顆燦爛的明珠。人們根據武當與少林武術的不同特點,分中國武術為南派北派、內家外家,素有「南尊武當,北重少林」之說。少林拳奉達摩為始祖,武當拳則以張三豐為開山。
張三豐是怎樣創造出內家拳的呢?這是明清以來武術界、學術界普遍感興趣的問題。迄今為止,流行三種說法:
1.真武神授。《王征南墓誌銘》和《寧波府志》載,張三豐北赴汴京途中的一個夜晚,夢見真武神君降臨,向他傳授拳法。次日黎明,張三豐被一群攔路搶劫的強盜圍住,便運用神授拳技打敗了這群強盜。從此,張三豐以拳技聞名於世。
2.鳥蛇斗的啟示。在武當山至今流傳著張三豐觀「鳥蛇斗」的故事,說張三豐在「邋遢崖」看見一隻鳥與一條蛇打架,每當鳥上下飛擊長蛇時,蛇就蜿蜒輕身,搖著閃避,不曾被擊中。相持時久,鳥已精疲力竭,無可奈何地飛走了。長蛇也自由自在地鑽進了草叢。張三豐由鳥蛇斗得到啟發:以柔可以克剛,以靜可以制動。於是,模仿長蛇的動作創造出了內家拳。
3.脫胎少林拳。拳師王征南的弟子黃百家在他所著的《內家拳法》中,說張三豐早先精熟少林拳法,後來對少林拳進行加工改造,遂自成一派,名內家拳。金一明所著《武當拳術秘訣》說得更為具體。他說,少林拳以五拳為精髓,以十八式為骨骼。張三豐始習少林拳,既得其精微奧旨,復從而翻之,變十八式為十八字,納五拳法入段錦。內家拳就這樣誕生了。
張三豐精貫道教經書,史稱他「論三教書,則吐辭滾滾,皆本道德忠孝」。他創立的內家拳技,諸如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純陽拳、混元拳、玄武棍等的命名和路數都是從道教經書中演繹引申而來的。內家拳博大精深,派別林立,但都奉張三豐為祖師,拳技也有著共同性的特徵,即注重內功,陰陽變化,動作沉穩,姿勢含蓄,勁力渾厚,神意悠然,講求意、氣、力的協調統一;體現在具體的應敵對抗中則是以柔克剛,以靜制動。這些特徵無不與道家清靜柔弱、淡泊無為的主張和道教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三寶」修煉相吻合。實際上,學術界和武術界都已看到內家拳是邋遢道人把道教修仙方法,諸如導引、吐納、氣功等融合提煉而成的。行家們說,內家拳是道家哲學在養生之道和技擊之法方面的一種實踐體現。有人還具體地指出,內家拳的「十段錦」是張三豐加工改造宋元道士的修煉方法「八段錦」而來的。
由於內家拳在明代採取身教口授,我們已無法確知張三豐所創拳法究竟是什麼樣兒了,也就只好根據清代以來的著作去了解它的基本練法和打法。練法分練步和練手。練步以馬步為主,凡18種步法;練手本為36字,歷代拳家又精簡為殘、推、援、奪、牽、捺、逼、吸、貼、躥、圈、插、拋、托、擦、撒、吞、吐18字,每字有四句口訣解釋其寓意,如「奪」字訣雲「奪字猛如虎,迎風招架中。回身勢莫奪,分推氣更雄」。張家拳的打法本有一首長長的歌訣,然非習武者難於領會其意,正如內家拳師所自詡的那樣「鐵鞋踏破江湖上,不及張家妙術工」。我們不妨看看它的打法原則。打法著眼於勁、打二字。勁有蓄勁、乘勁之別,打有等打、趕打之分。未打之先,蓄勁為主;已打之後,乘勁為佳。開手之始,等打為優;發手之後,趕打為上。內家拳的精妙之處集中體現在「六路拳」和「十段錦」中。行家們說,六路拳和十段錦多相同處,主在練骨,但作用有所不同,六路使骨骼緊縮,十段則使之開放。六路因攻防中前、後、左、右、上、下6個方位,且每個方位都有一趟拳路而得名,武術著作稱這種拳法極為神妙,「一縮形周身無縫隙,一撒臂通身皆有手」,「拉大架猶如鋪天蓋地,使小式則為仙人變形」。足見其招法之怪異,攻守之神威。
張三豐所創內家拳技「內以養生,外以卻惡」。實踐證明,習練這一拳法可以收到增強體質,延年祛病,陶冶性情,磨煉意志的功效,同時也能起到防身抗暴,抵禦外敵,振奮民族精神的作用。因而,張三豐創造內家拳有益於人類,是遺澤後世的一份珍貴歷史文化遺產,他將永遠受到後人的仰慕。
7、武當修真修仙是怎麼真的嗎?
那隻是傳說而已,是不是電視電影看得多了?
武當{道教}養生吐納確有此事,練出金丹也不一定就不能,
但金丹是否可以那樣神乎其神就不好說了,神話傳說甚至娛樂都有可能。
飛升一般都是靈魂出竅的別稱,人要是靈魂出竅了肯定也就是生命走到盡頭了,飛升到哪裡去了誰知道?誰見過?
8、什麼是武當內丹養生術
武當派zd功夫結合中醫經路學,以內功為核心。講究吐納導引、形神兼備。以此改善體內新陳代謝、調和陰陽、疏通路徑,達到養生、益智、長壽之目的。內丹養生既體現了「以道演舞」又反映回了「以道顯武」的獨特技法。武當功夫以無為源,以樁為本,動如蛇行,靜如山嶽。內丹養生術在玄門弟子中是必修課。由於歷史的發展和不同的師承關系。形成南北五祖的不同體系。雖然在修煉上答各有側重,但其宗旨是一致的。「長生久視」是每個修煉者的共同目的。武術界「有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的說法,可見內功養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