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的文言文翻譯

養生的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2020-06-30 15:33:01

1、求幾首關於 養生 的詩詞

1、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步出夏門行·龜雖壽》曹操

詩中以長壽動物神龜為例,說明生老病死的規律。同時也是一曲養生之道的千古絕唱,是曹操給後世養生長壽的渡人金針!今人常用詩中「烈士暮年,壯志不已」來抒發老當益壯的胸襟。

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 陶淵明

這首典型的養生詩,境與意會,物與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3、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

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負冬日》 白居易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作中有不少是抒寫養生方法的。他的「養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煉氣功。從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愛好氣功,而且已修煉到很高的層次。他練功時「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4、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程顥

健身需健心,「心樂才有身樂」,樂觀曠達,內心歡樂,才能健身強體。怎樣才能「心樂」呢?北宋名家程顥他認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應當和少年人一樣豐富多彩,以愉悅身心,歡度晚年。

5、羽蟲見月爭翻翻,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見露氣人霜逢根。——《蘇沈良方》蘇軾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卻處世達觀,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還潛心研究醫葯,收集民間驗方,這首詩說的就是他在皎潔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曠的軒閣之中,梳發健身的情景。

他還經常練習氣功,「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練習氣功時清朗精神境界的寫照。

6、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

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

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龔廷《攝養詩》

明代名醫龔廷賢活到92歲,他寫的《攝養詩》,是根據多年從醫治病,保健養生的實踐,歸納出的一套有關「吃喝玩樂」的科學規律。

這首詩告訴人們,別輕視「吃喝玩樂」。這四個字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過歲月給每個人判的分數不同罷了。「吃喝玩樂」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7、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得神仙。——陸游

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共走過了85個春秋。他詩中蘊含的獨特養生之道,可以使我們參悟到這位詩人的長壽秘訣,對現代人提高健康素養無疑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陸游鍾情食養,清淡為主。在諸多食療方法中,陸游似乎對食粥有所偏好。

他認為豐盛的飲食會加重腸胃的負擔,粗茶淡飯為宜。粥系流質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營養豐富,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應的食品或食物,如蓮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參、胡蘿卜等,還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2、求助,文言文翻譯,

3、翻譯文言文

問:「何以戰(6)?」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專也(8),必以分人(9)。」對曰:「小惠未徧(10),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對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14)。」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注釋:(6)何以戰:即「以何戰」,憑什麼作戰。(7)衣食所安: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8)專:獨自亨有。(9)人:這里指一些臣子。(10)徧:同「遍」,遍及,普遍。(11)犧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指豬、牛、羊等。玉帛,玉石、絲織品。加:虛誇,這里是說以少報多。(12)孚(fú浮):誠信感人。(13)福:作動詞,賜福,保佑。(14)獄:訴訟案件。

譯文:曹劌問魯庄公:「您憑什麼條件同齊國打仗?」庄公說:「衣食這類用來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跟從您的。」庄公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不敢虛報,一定對神誠實。」曹劌回答說:「這是小信用,還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會保佑您的。」庄公說:「對於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我雖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誠心誠意來處理。」曹劌回答說:「這是忠於職守的一種表現,可以憑這個條件打一仗。作戰時請讓我跟從您去。」

4、文言文在線翻譯器

營:營生,謀生
蜘蛛對蠶說:「你飽食終日一直到老。口吐出縱橫的蠶絲,使它牢固地裹住自己(使動用法,使.......牢固)。蠶婦拿著你們放入到沸騰的水,抽取成為長絲,於是喪失你們的軀體。你口能吐絲雖然巧妙,但用來自殺,難道不愚蠢嗎?」蠶回答蜘蛛說:「我本來自尋死路,我所吐的絲,都成為帶有花紋的織品,帝王穿禮服,百官祭祀時所穿的禮服,難道不是我吐的絲做成的呢?你現在空腹營造(網),吐出縱橫交叉的絲織成網,在那上面等候。看見經過的蚊、蟲、蜂、蝶沒有不殺了它們而(讓)自己(吃)飽的。巧妙是巧妙啊,多麼殘忍啊!」 蜘蛛說:「為別人著想就做你;為自己著想的寧願做我。」 唉,世上做蠶不做蜘蛛的人少啊!
寓意:選文通過蜘蛛與蠶的對話,描寫了人生觀截然不同的兩種人:一種人利己不利世,自私自利。一種人利世不利己,捨身為人。這個寓言故事,贊揚了蠶的無私,高尚和奉獻精神,批評了蜘蛛的冷血和殘忍。作者贊揚前一種人,並感嘆社會上這種人太少了。

5、《莊子.養生主》的文言文翻譯

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於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麼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了解),無非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視覺停止活動了而全憑精神意願在活動。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現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並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麼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有餘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雖然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裡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一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

6、誰能幫我把這段有關醫學的文言文譯成白話文

(一)春三月,此謂發陳:

【春三月是指從立春到立夏前一天。這三個月,天地都蘇醒了,萬物開始生發繁榮。容易復發舊病。】

春季氣溫變化反復無常,多風、冷暖不定,是多種慢性病(如氣管炎、關節炎、胃炎、精神病、肺心病、心腦血管病、膽石症、蕁麻疹、過敏性皮炎、鼻炎及眼疾等)容易復發的季節。

春季飲食養生要點:

1、宜甜少酸:「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2、多食溫性食物、含水食物:春天乾燥易上火,忌食熱燥食品,多喝水,宜食潤燥含水食品,宜溫補。

3、春季不宜吃的食物____發物

春天是「百草發芽,百病發作」的季節,在飲食上,不宜食用「發物」。一些患者春季誤食 「發物」,會令舊病復發。

豬頭肉 春季食用豬頭肉有可能會誘發咳嗽、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偏頭痛等舊病,還會出現頭暈、胸悶、肢體及面目浮腫等症狀。

韭菜 體內陰虛有熱或患瘡瘍、眼疾者,食用韭菜會加重病情,令人神昏目暗。

香椿 曾患過蕁麻疹、丹毒、濕疹、中風、驚風、痹證等疾病的人,食用香椿容易使舊病復發。

竹筍 春季正是竹筍上市的時節,筍味鮮美,人多喜食。但竹筍性寒,滑利耗氣,食筍引起咳嗽,導致咯血、哮喘復發。

海腥類食物:魚、蝦、蟹

4、春季不能常吃的食物____寒涼抑陽氣

黃瓜 冬瓜 西瓜 綠豆芽

5、春季應常吃甘味食物_____補益脾胃

大棗 山葯 大米 小米

6、春季應常吃溫性食物——塊莖類食物

南瓜 土豆 紅薯 芋頭 栗子 胡蘿卜

7、春季宜常吃含水食物——潤燥補水

荸薺 蓮藕 蓮子 各種粥

8、春季應常食用蔬菜____祛陰散寒

韭菜 大蒜 洋蔥 大蔥

9、春季應常食用蔬菜

減脂生菜 清腸豆苗 活力菠菜 潤肺菜花 補腎韭菜 美容油菜

(二)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發緩形,以使志生:

【天氣溫 、地氣發、萬物滋養,人們應該晚睡早起,多在園林廣場中漫步,讓頭發自然披散,衣帶寬松,全身放鬆慢慢走,讓陽氣慢慢升起來,使自己情志舒展,肌體活躍起來。讓身心倍感舒暢歡悅,以適應春生之氣。】

1、春季生活起居養生——衣著

古人言:「避風如避箭。」

春捂秋凍,不宜厚重。

棉衣不應過早脫,宜上薄下厚。

不要讓背部受寒,受寒會傷肺,引起鼻寒咳嗽。

2、春季生活起居養生——防春困

春日晝長夜短,工作時間長極易「春困秋乏」。

伸伸懶腰或參加工間操,讓更多的血液供應大腦,使人神清氣爽,清除春困。

少吃油膩,不宜過飽。

3、春季生活起居養生——睡眠

春季夜短晝長,應即順應春季生發之氣「夜卧早起」。

要晚睡,以不超過子時(夜裡11點)為宜。

要早起,太陽升起時起床最佳(早上六點至七點)。

4、春季生活起居養生——運動:

萬木吐翠的春天,正是採納自然陽氣養肝的好時機,而運動則是絕好的方法。中醫認為肝主筋,堅持鍛煉則能舒筋活絡,有益肝臟健康。

(三)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在這萬物生長的季節,一定要保護生靈,不能引動殺氣;在這播種耕耘的春季,要多付出多給予,少奪取,周濟天下有困難者;在這陽氣上升的季節,要多獎賞,少懲罰。這就是春季主升的養生之道。】

(四)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如果違背了首先會損害人體的肝臟,此病還會延續到夏季,人體發育將受到影響,許多疾病會因此而滋生。】

1、春天重在養肝

四季特點:春升,夏長,秋收,冬藏。

肝主升發,春季是升發季節,所以春季肝旺。

2、養(保)肝要點

飲食均衡:

要多吃些新鮮蔬菜和低蛋白、低脂肪、高維生素、高礦物質的食品,少吃些酸、辣及油炸、烤、煎的食品;

勤喝水。

戒煙酒。

3、春季精神養生——戒生氣發怒

精神調攝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萌生的特點,使精神、情志、氣血也能像春天的氣候那樣,舒展暢達、生機勃發。

春天重在「養肝」,肝喜條達疏泄,惡燥戒怒。

女子在春天容易情緒不穩,古語「女子傷春,男子悲秋」,女子為陰,春天為陽,陰陽失調所致。(玫瑰花茶、加味逍遙丸)

7、管子里修身養性的文言文40字帶翻譯

《管子》論修身養性

《管子》認為,「人者,身之本。」那麼何以「為身」?《管子》說:「道血氣,以求長年、長心、長德,此為身也。」「道血氣」就是自我修身養性,這是「為身」的方法。而目的卻是「長年」,即延年益壽:「長心」即增長智慧;「長德」即提高道德水平。《管子·權修》還說:「有身不治,奚待於人;有人不治,奚待於家;有家不治,奚待於鄉;有鄉不治,奚待於國;有國不治,奚待於天下……身者,治之本也」。如果世上的人們都自覺地修身養性,一切行為都順乎規范,那麼,天下大治唾手可得。君主更應該成為修身的楷模。修身養性,才能養成良好的品德與風范。
《管子》中有四篇專門講修身養性,這就是《心術》上下、《白心》和《內業》。文章中反復論述「道」、「精」、「氣」、「神」、「性」等概念,論述「心」的功能。「心術」,意即心的功能;「白心」,即純潔心靈。「內業」與「心術」相通,「內」即「心」,「業」即「術」。因此,《管子》講的這些玄妙道理就是「內心修養術」。因此,《心術》上開宗明義說:「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空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嗜欲充盈,目不見色,耳不聞聲。故曰:上離其道,不失其事,毋代馬走,使盡其力;毋代鳥飛,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動,以觀其則。動則失位,靜乃自得。」
意思是說,心在人體,處於君的地位;九竅各有功能,有如百官的各有職責。心的活動合於正道,九竅就能按常規工作。心充滿了嗜欲奢望,眼就看不見顏色,耳就聽不到聲音。所以說:在上位的脫離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職事。不要代替馬去跑,讓它自盡其力;不要代替鳥去飛,讓它充分使用其羽翼。不要先物而動,以觀察事物的運動規律。動則失掉為君的地位,靜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的運動規律了。《管子》認為,通過內心的修養應該達到理想的境界。
善心——「凡道無所,善心安愛。」
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枝堅固,可以為精舍。」
治心——「得一之理,治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人。然則天下治矣。」
全心——「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知)於形容,見於膚色。」「心全於中,形全於外,不逢天災,不遇人害。」
大心——「大心而敢,寬氣而廣,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棄萬苛,見利不誘,見害不懼。寬舒而仁,獨樂其身,是謂雲氣意行似天。」(《管子·內業》)
「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器官。以上是「得道之人」的心理狀態,達到以上各種修養標准,就算是做到了「敬除其舍,精將自來」,而不至再發生「館不辟除,則貴人不舍」的毛病。
怎樣才能把「心」修養到理想的境界,《管子》提出了四種方法。
一曰正靜。「正」指「四體」言,「靜」指「血氣」言。《管子·內業》說:「四體既正,血氣既靜,一意專心。耳目不肖,雖遠若近。」四體都能端正,血氣都能平靜,一意專心,耳目不受外界的迷惑,這樣,對於遙遠事物的了解就像對於近旁的事物一樣。思索產生智慧,懈怠疏忽產生憂患,殘暴驕傲產生怨恨,憂郁產生疾病,疾病困迫乃導致死亡。一個人思慮過度而不休息,就會內生困窘,外受脅迫,如不早想辦法,生命就離開他的軀體。又說:「形不正,德不來;中不靜,心不治。正形攝德,天仁地義,則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極,照乎知萬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亂官,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得。」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為德沒有養成,內里不虛靜的人,是因為心沒有治好。端正外形,修飾內德,如天之仁,如地之義,那就將漸漸達到神明的境界,明乇地認識萬物。內心守靜而不生差錯,不讓外物擾亂五官,不讓五官擾亂內心,這就叫做「中有所得」。
《管子》認為,人如果能進到正和靜的境界,身體也就盤韌而骨強,進而能頂天立地,目視如同清水,觀察如同日月。只要不失掉這正靜,其德行將與日俱新,而且能啟蒙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極遠的地域。內里有一個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這將表現在形體容貌上,也能在顏色上看得出來。善氣迎人,相親如同兄弟;惡缺陷迎人,相害如同刀兵。這種不用自己說出來的語言,比打雷擊鼓還響亮震耳。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體,比日月還更光亮,體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還更透徹。達到正與靜的境界,聖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保持心安,國也安定;保持心治,國也治理。治理在於內心,安定也在於內心。內里有一個治理好的心,口裡摩拳擦掌就會是「治言」,加於民眾的就會是「治事」,因而事業振興而人民順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就能達到「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的境界。
二曰平正。平正就是和來中正。它的對立而是「喜怒憂患」。《管子·內業》篇說:「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性將大定」。意思是說;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平和中正。
生命有失,一定是由於喜怒憂患,可以說,罅仇怒,什麼都比不上詩歌,消除憂悶,什麼都比不上音樂,節制享樂,什麼都比不上守禮,遵守禮儀,什麼都比不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什麼都比不上虛靜。內心虛靜,外表敬慎,就能恢復精氣,精氣也將大大的穩定。又說:「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憂樂喜怒欲利。能去憂樂喜怒欲利,心乃反濟。彼心之情,利安以寧,勿煩勿亂,和乃自成。折折乎如在於側,忽忽乎如將不得,渺渺乎如窮無極。此稽不遠,日用其德。」意思是說:心的形體,它本身就能自然充實,自然生成。它之所以有所操作,必然是由於憂、樂、喜、怒、嗜欲和貪利。能除掉憂、樂、喜、怒、嗜欲和貪利,心又可以回到完滿的狀態。心的我,最需要安定和寧靜,保持不煩不亂,心的和諧就可以自然形成。這些道理,有時清楚得好像就在身邊,有時恍惚得好像尋找不到,有時又好像渺茫得追尋不到盡頭。實際上考察它並不很遠,因為人們天天都在享用著它的德惠。
三曰守一。《管子·內業》篇中有「能守一而棄萬苛」語。守一就是執一,棄萬苛就是不為萬事萬物所干擾。總之,就是要專心致志。怎樣才能達到「守一」的境界?
《管子·內業》篇說:「一物能化謂之神,一事能變謂之智。化不易智,唯執一之君子能為此乎?執一不失,能君萬物。君子使物,不為物使,得一之理。」
意思是說,一概聽任於物而能掌握物的變化的叫「神」;一概聽任於事而能掌握事的變化的叫作「智」。物變化而自己的氣不變,事變而自己的知不變,這只有堅持專一的君子才能做到嗎?專一而不失,就能夠統帥萬物了。君子使用萬物,不受外物支配,就是因為掌握了專一的原則。意思是說,人們需要記住的是心意專一。清除慾念則心意疏通,疏通則虛靜,虛靜就可以專一。心意專一則獨立於萬物之上,獨立則明察一切,明察一切就到達神的境界了。神是最高貴的,館舍不加掃除,貴人就不來居位了。所以說:「不潔則神不處」。所謂「人皆欲知而莫索之」。
就是說,人們所認識的對象是外界事物(彼),而人們認識的主體是心(此),不把心修養好,怎麼能認識外界事物?修養心的最好辦法,莫如使它處於虛的狀態。虛就是無所保留。所以說,能做到連智慧都拋棄掉,就沒有什麼可追求的了;能做到無所保留,就沒有什麼可籌劃的了。不追求又不籌劃就可以做到無慮,無慮就回到虛的境界了。
四曰和成。「正靜」、「平正」、「守一」都是直接在「心」上做功夫。所謂「和成」,是指飲食調節。管子認為,吃得太多,就傷胃而身體不好;吃得太少,就骨枯而血液停滯。吃得多少適中,才可以實現舒和,使精氣有所寄託,智慧能夠生長。
如果是飢飽失度,那就要設法解決。太飽了就要趕快活動,太餓了就要停止思考,老年人就更要珍惜動腦筋思考,飽食也不能消除餓意;老人而不珍惜思慮,衰老的軀體就會加快死亡。心胞寬廣而敞亮,意氣寬鄶而開闊,形體安暄而不游移,能保持心意專一而擺脫各種騷擾,見利不被引誘,見害不生畏懼,心情寬舒而仁慈,自身能獨得其樂,這些就叫作「運氣」的功夫,而且意念的運行也好像升行在天空一樣。

管子的醫學養生思想
一. 精氣生命觀,二.五行臟腑觀,三. 養生知識,四.氣功思想
摘要:《管子》在自然觀上提出精氣說,並且較多地從人的生命構成上論述精氣,從而把精氣看作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形成了精氣生命觀;《管子》提出的陰陽五行說,也較多地與人體的臟器組織聯系在一起,形成了初步的五行臟腑觀。與此同時,《管子》還在精氣論和陰陽五行說的框架之下,在養生方面提出了不少合理的觀點,在古代氣功學方面提出了許多見解。尤其是《管子》的醫學養生思想有不少內容是與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相一致的。
關鍵詞:精氣;臟腑;養生;氣功
中國古代醫學有著悠久的歷史。一般認為,形成於戰國末期的《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古代醫學經典著作,是中國古代醫學體系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然而,該書實際上是對先秦醫學思想的集大成,其中的許多思想都是來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成書於戰國時代的《管子》是先秦重要的典籍之一,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古代哲學、經濟、政治、法制、倫理、軍事、教育以及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也蘊涵了豐富的醫學養生思想,其中也會有不少很可能為《黃帝內經》所吸取。
一. 精氣生命觀
在中國哲學史的研究中,《管子》中的《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和《內業》等四篇把「精氣」看作是構成萬物的本原,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了系統的「精氣說」,因而很受學術界的重視。關於「精氣說」的自然觀,這在前面的第一章已作過論述。以下主要對從「精氣說」自然觀衍生出來的醫學養生思想作一具體敘述。
《管子·內業》開宗明義便是「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提出了自然萬物的本原問題。然而,這一自然觀問題實際上並不是該篇所要討論的主要問題。該篇首先提出自然萬物由精氣構成,但是,並沒有緊接著對這一自然觀問題進行詳細的論證和深入的展開,而是從自然萬物包括人在內是由精氣構成的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轉而著重探討了諸如人體的生命構成乃至如何獲得身體健康以及長壽等與醫學養生有關的問題。筆者通過對《管子·內業》全篇的研讀,很早就明確提出「《內業》篇是我國古代最早以養生學為主題的醫學專論之一」[1]。當然,在此之前,馬非百先生也已經在他的《〈管子·內業〉篇的精神學說及其他》中提出 ......

8、文言文翻譯

湖州人劉南坦七十多歲了,吃飯走路和壯年時期(百的樣子)沒什麼區別,喜歡朗誦閱讀,愛好文章詩詞,旁人都敬佩愛戴他。白度天時與賓客清談,暢飲知酒水,十分歡樂放縱。晚上在卧室里懸掛一個木桶,讓童子搭梯子,爬道進去後就撤掉梯子,坐在桶里。咋冬天的時候,就會養一隻白貓用來暖腳,像這樣休息,很回久不在床榻上了。人們說,劉南坦得到了養生的秘笈,深刻地懂得養答生的方法。

與養生的文言文翻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