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醫養生重要性

中醫養生重要性

發布時間:2020-06-30 14:10:53

1、養生的重要性論文2000字

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周易著作。從詞面解釋:養生者,調養生息也。科學養生,就是用最科學的養生理論、方法實現自己的健康長壽。因此,從養生學學科理論中尋找科學依據,從高齡老人群體中尋找養生經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養生准則。 一、科學養生四大障礙 (一)「煩惱」因素。 老年人從崗位上退下來,工作到了家庭,與子女共居的,考慮如何適應家庭工作,比如買菜、煮飯、送孫上學等,久而久之,家庭、上下輩之間,未免有些「摩擦」,產生了一種轉換「崗位」的「煩惱」。 (二)「失落」因素。 特別是當過單位領導的老人,過去「有權不使」,如今「過期作廢」,「下崗」後有一種失落感。加之對自己尊稱改變:過去任長官,受人「尊敬」,今天,見面避開,人走茶涼。感到「世態炎涼」。 (三)「拼搏」因素。 與「失落」相反,這些老人認為過去「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可以「大顯身手」了。少數人說自己過去只有「奉獻」,沒有「索取」,趁退休做「自由人」的機會,千方百計想彌補。個別人,一反常志,買彩票、炒股,往往造成精疲力竭,「血本無歸」。 (四)「厭世」因素。 有些老人無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覺得日子很難過,吃完三餐,不知到哪裡消磨時光。個別老人,一邁進60花甲之年,自稱為「等死隊員」,認為今朝有酒今朝醉,存在著一種醉生夢死的思想,於是喜、怒、哀、樂無常。 二、科學養生三大原則 老年人是人生歷程的最後階段,對於科學養生所選擇的途徑有較大的復雜性,人與人所處的區域、地位、環境,甚至年齡、性別、體質、愛好有很大差異,因此,每個人在養生之道上應該因人而異。但人生歷程中的三大原則是統一的。 (一)自主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有限,養生奧秘無窮。人能否健康長壽,既非上帝安排,也非命中註定,而是靠自己主觀努力創造條件獲得的。廣西有個長壽縣——巴馬,80歲以上壽星有幾萬人,他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積極勞動,注重身心鍛煉,從而形成少病、長壽的老年群體。 (二)平衡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康壽在於平衡。」大多數老年人注意到體育鍛煉,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有些老人鍛煉積極、運動量大、休息不好、營養不足、失去動靜平衡,陰陽失措,結果反而搞垮了身體。一些老人爭強好鬥、怒氣橫抽,導致疾病叢生。這些現象說明:追求健康長壽的老人,如不按科學養生要求,「身心平衡」破壞,好事則變成壞事。 (三)特殊性養生原則。 世間事物有兩性,普遍性中有特殊。在科學養生過程中,應強調個人內在因素,一切從個人實際出發,制訂和實施有益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則,事與願違。 三、科學養生四大基本經驗 (一)思想要樂觀,心態要平衡。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有八九,天下無十全十美之事,知足不辱,病從憂生……」說明遇事要樂觀,要求心態平衡。否則效果不堪設想。中國最早一部醫書《黃帝內經》指出:「心是五臟腑之主」,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又曰:「百病皆生於氣。」道出了科學養生心態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不要急於求成,不能斤斤計較,要注意保持心態平衡,做到「四個一點」。順境時要謹慎一點;逆境時要振作一點;得意時要謙虛一點;煩惱時要「糊塗」一點。不因地位低微而氣餒;不因薪資偏薄而苦悶;不因權力喪失而哀嘆。要善於控制情緒,切勿庸人自擾,惹事生非,避免過喜過怒,造成過於興奮,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驟升,血糖改變,引發腦充血或心臟病。待人接物,要講究文明禮貌,以誠待人,以禮敬人、平易近人,適力助人。 (二)忍氣不爭吵,處事和為貴: 中國有句名言:「小不忍則亂大謀」。《苟子·儒篇》:「老忌私,然後能公,和忍性,然後能修。」即是說,能強其私,心和性情,而不使其放縱,放縱就是為所欲為。不然大則以殺身,小則以傷氣。 (三)節食加節欲,生活有規律。 中國古代至聖先師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焉。」稽康的《養生論》說:「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此語意思是飲食、色慾兩事應有節制。使之適度,以求長生。《增補遵生八箋》上曰:「……六日飲食,七日黃室……歸心靜然,可以永生。」也說明了節欲、節食之重要。所謂節食,就是說,餐吃八成飽,暴食傷胃也傷腸。節食,對於老人來說,還包括選食。做到不偏食,有什麼吃什麼,一日三餐,再好的飯菜也不飽食,更拒絕花天酒地。 這里必需鄭重闡述色慾話題。在中國封建意識掩蓋下,人們對性事自然諱莫如深,作為一種保密性的事。古代醫學書籍,文中也只用「節欲」或者「填房事」兩個詞。養生文章中《格言聯壁》說:「積精求神諳得切實。」顧名思義,既名之為精,既為精華、精粹。在人體內,所謂獨一無二之至寶。不能濫用,濫用則影響健康長壽。為何一些長壽村男女人壽星較多?為什麼尼姑、和尚較之一般人長壽?那就是人之寶貝藏之於身。依愚之見,人過七旬,以少行房事為宜,至少要注意適度。「酒是穿腸毒葯,色是刮骨鋼刀,財是過眼雲煙,氣是惹禍根苗。」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得好:「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把人壽比作朝露,值得老年人所思。 (四)身心常鍛煉,動靜要適度。 古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常動故也。」外國人說:「生命在於運動。」經常的、適度的運動,可以補充肌體能量,有利血液循環,可以改善脂肪過多地在體內存積,防止肥胖,保證血糖正常,延緩骨質疏鬆,改善神經系統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和愛好,選擇一些適度的、柔和的項目進行身心鍛煉。早晨起床,適當步行、打拳、舞劍。稍年輕的老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堅持做保健操,動靜結合,呼吸結合,心平氣靜。還可以積極參加書法、繪畫、詩詞班學習,陶冶身心,健腦強心,延年益壽。實踐證明:老年人,不動不行,不靜也不行。動多靜少,不注意休息,則增加身心疲勞,降低血糖供應,不利健康。只靜不動,常睡懶覺,易使身體僵化,關節失靈,也不利於科學養生、延年益壽。正確處理動靜關系,宜動則動,宜靜則靜,動靜適度,對身體有益。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在養生保健中,處理好下面一些問題的辯證關系,對於健康長壽至關重要。

飽與飢 多食傷身,營養不足也損害健康。《抱朴子》中說:「養生賴於飲食,然使醉而強酒,飽而強食,未有不傷身者。」唐代詩聖杜甫就是因為飽餐一頓耒陽縣令送的烤牛肉而死的。清代順康年間,戶部尚書馬齊,自其祖父以下四代多享高壽,其中百歲者有5人之多,馬齊本人享年88歲。據傳馬家主要是善於飲食調攝,堅持「早飯淡而午飯厚而飽,晚飯須要少」。但是有的人由於減肥心切,過分少吃而嚴重損害健康也是不可取的。養生格言中說:「吃飯八分飽,無病活到老。」節制飲食可減輕胃腸和內臟的負擔,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疾病,延長壽命。

葷與素 不能絕對素食或葷食,應合理搭配。以清淡素食為主,才有利於健康。健康四大基石中的第一條是「合理膳食」。老年人以素食清淡飲食為主是對的,食物中的脂肪和膽固醇較低,可有效防止或減慢高血壓、心臟病乃至糖尿病、脂肪肝等中老年人常見病的發生和發展。但也不可絕對地一概拒絕葷食。因為脂肪和膽固醇也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養分,如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既健腦又護心,且膽固醇抵禦癌症功不可沒。由此可見,三餐葷素搭配,以素為主,葷食為輔比較好。

動與靜 《健康格言》中說:「久坐不動,易傷血氣,腦力者應慎之;身動過劇,易損內臟,體力者應戒之。」故而說有動有靜才無病無痛。美國宇宙航行局的科學家們證實,一個人三天不活動,他的肌肉的最大力量會喪失1/5。據浙江省的一份報告表明,運動的人免疫功能明顯改善,發病率僅為1.9%,而缺乏運動的人發病率達到11.1%。但運動必須適量,超負荷的運動會加速體內某些器官的「磨損」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調而引起疾病,縮短壽命。

多睡與少寐 古代養生家認為「少寐乃老年人大患」。有人提出「睡眠養生論」,認為睡眠好可以延長壽命,但並不是睡得越多越好。美國心臟病學會研究發現,每晚睡10小時的人比僅僅睡7小時的人,因心臟病死亡的人數高一倍,因中風而死亡的人數高三倍半。民諺說的「早睡早起,沒病惹你」是有道理的。睡眠不足對身體有害,不僅影響工作學習,而且影響身心健康,引發各種疾病。但同樣睡眠過多也有害。睡眠過多,身體各樣機能呆滯,久之必致病。可見睡不可缺但也不可貪。

縱欲與禁慾 歷代帝王多不長壽,與其恣情縱欲有關。唐代名醫孫思邈說:「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精少則病,精盡則死。」明代《養生八箋》中說:「陰陽好合,接御有度可以延年。」美國研究人員對600人所作的調查發現,上了年紀的人維持積極的性生活,有助於長久地保持他們的活力和較強的記憶力。如果老人放棄性關系,他們的智力就會很快衰退。顯然,縱欲傷身,禁慾也有害健康,節欲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樂與悲 有些老年人離退休後由於精神上無所寄託,往往產生失落感而悶悶不樂,這對健康極為不利。《靈樞》中說:「悲傷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若能通過各種形式參加社會交往,諸如打撲克、下棋等娛樂游戲,有助於消除寂寞,增加生活樂趣。但有的人終日沉湎其中,導致精神失衡,甚至猝死在麻將桌下,那就更為可悲了。正如《健康格言》所說:「娛樂有制,失制則精疲力竭;快樂有度,失度則樂極生悲。」

冷與熱 冷水浴是一種健身妙法。通過冷水的低溫刺激,可提高人體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強物質代謝和各器官系統的活動,會使呼吸加快,心跳加強,血液加快循環,血壓上升,腸胃蠕動加強,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也會得到加強。同時,在水對皮膚沖擊的機械作用和一些礦物質對人體的化學作用下,還能增加皮膚的抵抗力,使皮膚病發生率大大減少。而熱水浴及桑拿浴能在高溫的作用下,使皮膚毛孔和毛細血管擴張,有效地將體內的熱量散發出去,並帶走一些污垢及存在於皮膚表層的有毒物質,健康效果也相當好。具體是洗冷水浴好還是熱水澡好,需因人而異,視體質及習慣而定,但最基本的日常用水應是民間諺語所說的:冷水洗臉美容保健,溫水刷牙牙齒喜歡,熱水洗腳如吃補葯。

2、飲食養生有什麼意義和作用

飲食養生對於人體最重要的意義,即在於補充人體所需要的營養。一方面,飲食是人體精、氣、神的營養基礎。另一方面,食物各有不同的味道,對於各種味道相對應的臟腑亦有不同的功效。此外,食物不僅有性味之分,還有「歸經」的問題。各種食物對於人體臟腑、經絡、部位的選擇上亦體現著食物對於人體的營養作用。因此,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宜自身體質的食物,能使飲食的營養作用更加顯著。而飲食對於人體的總體養生意義,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防病強身
飲食是人體攝取營養的主要來源,是人體健康、精力充沛的重要保證。合理地安排飲食,保證飲食營養的足夠攝取,能夠保證人體充足的營養供給,更能使人體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健全。而人體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健全、新陳代謝功能活躍,則能使人生命力強盛,對自然界變化的應變能力就能增強,抵禦外界致病因素的力量就更加強大。同時,飲食還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根據人體的陰陽盛衰情況和食物的性味特點,安排適宜的飲食方案,或以養精、或以補形,且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人體陰陽平衡,不僅能保證身體健康,且能夠預防疾病的發生。此外,某些具有特異作用的食物,本身就能夠直接用於某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因此,合理的飲食不僅是強健身體的重要營養來源,更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2.延年益壽
歷代醫家對於飲食的延年益壽、延緩衰老之效都是非常重視。他們認為,合理的飲食調攝是長壽之道的重要一環。中醫認為,延年益壽的關鍵在於腎氣充盈。精生於先天,但依賴後天之養,精藏於腎而養於五臟,精氣充足則能使腎氣旺盛,腎氣充盈則能使人體健而神旺。因此,在選擇飲食的時候應注意選用能夠補益精氣、補腎強身的食物。另外,合理的飲食安排對於延緩衰老亦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尤其是老年人,充分而均衡的飲食營養對於充分發揮飲食的防老作用非常重要。此外,如芝麻、桑葚、枸杞、山葯、牛奶、甲魚、蜂王漿等食物都是具有防老抗衰、延年益壽作用的食物,經常食用,對於健康和長壽非常有益。

3、中醫怎麼養生?

4、中醫的重要性?

中醫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與中華民族的文明一樣經歷了5000多年的時光,是我們的國粹,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貝。中醫葯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驗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為中華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現代人們逐漸意識到中醫對於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的重要性。「返璞歸真、治未病、防病優於治病」這些中醫養生觀念越來越受人們追崇,中醫養生文化也將隨著中華的復興而煥發出新的魅力,為人類健康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5、食療養生的重要性 為什麼?

補益氣血的根本是調養脾胃,調養脾胃的根本是飲食!
可是現在很多所謂的專家說的最多的不是如何養護脾胃如何好好吃飯,而是天天在講虛和補——補血、補氣、補腎、補心,總之只要說到養生就是一個字「補」。補字經現在很多專家們的渲染和宣傳,令老百姓歪曲和誤解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其實「補」字,在中醫理論中的解釋並非是補葯也非是補品,而是一種概念,就是固攝。就是將自身的精氣神與氣血能量固攝住,保持動力,保存自身現有的能量和實力,不無謂的失散。比如說你是個先天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人,只要固攝方法得當,保存自身的現有的能量,幫助自己平衡陰陽,疏導血脈,就是補就是養,你的身體不一定就很不好。而一個身體先天很好,很壯實的人,飲食無度、夜夜笙歌,淫慾無度,每天都吃補品補葯,就像服用興奮劑一樣,給身體多一些外力刺激而已。其實他自身的機體已經難以平衡陰陽,也無法固攝能量,在他消耗完自身先天的元氣與精氣後,他會大病不起,或是暴病而亡。大家看看以前的皇帝啊、達官貴人啊,哪個不是天天人參、鹿茸、阿膠當飯吃,結果怎麼樣呢?還不如一個老百姓長壽呢!補養氣血、固攝能量與保持動力不是說靠吃補葯和補品能辦得到的。
那麼怎樣補養氣血固攝能量呢?
先來說說氣血從哪裡來吧!這個問題很多朋友也說不清楚,認為血從心臟里來,這是片面的了解,心臟只是管理血脈的而非血的源頭。黃帝內經講的很清楚,胃經主血。就是說胃是氣血生化的源頭,是我們的後天之本。人活著所需要的一切營養物質都要依靠胃腐熟,然後經過脾來將全部精華上輸給心肺等臟器。所以脾在《黃帝內經》中被稱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脾需要了解四方的情況,知道各個臟腑對氣血的需要來保障供應。又被稱為倉廩之官,所以脾是五腑六臟的後勤部長,胃是氣血原料的製造者。脾胃合起來就是氣血的來源。
既然脾胃是氣血的來源,那麼就說明食物是氣血的原料而非是葯物和補品,因為胃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吃飯、活下去,而不是為了吃補葯吃補品才長出來的。血的真正來源是脾胃,明白了這一點,您就應該明白吃飯的重要性。不要再去天天惦記著什麼補葯補品能養氣血了。養氣血就是要好好的吃飯,補血最有效的辦法是通過食物來補。
在中醫診斷中對胃氣的強弱非常重視,胃氣的強弱直接關乎到病情的輕重。《黃帝內經》在平人氣象論中寫道: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者曰逆,逆者死!就是說正常人的脈氣都來源於胃,所以說胃氣就是正常人的脈氣。人的脈象中如果沒有胃氣,那就叫做「逆」,逆就是會死亡!
所以胃氣虛弱就可以直接引發多種疾病,因為胃氣虛弱直接的結果就是氣血不足,而氣血不足才會百病纏身。
知道了這些您大概就明白了養護脾胃的重要性了吧!其實補氣血沒有什麼靈丹妙葯,也沒有什麼秘方絕技,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話:好好吃飯!
提到好好吃飯,有人會說我每天吃的好東西很多啊,什麼雞鴨魚肉、海參燕窩,怎麼我還是很虛弱啊?蓮花可以毫不猶豫的告訴您,您吃進去的東西沒有補氣血,都製作了垃圾了,這些東西不是生了濕就是生了痰,再不就是生了寒、生了熱,總之沒有生了氣血!為什麼呢?
這就是好好吃飯究竟是該吃什麼?怎樣吃?吃多少的問題了!
這個問題我們的祖先早就明明白白的告訴了我們。黃帝內經中的原文:「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您明白了吧,就是說人生存是依靠飲食水谷為根本。水谷的精微都是由脾胃製作成氣血輸布到全身的,所以斷絕了水谷,人就要死亡。「水與穀米」這里沒有說肉、蛋、奶、補葯……..就是說了糧食,五穀雜糧!糧食都是植物的種子,最精華的最有生機的部分,吃下去就會生成血。糧食,也就是我們每天的主食才是氣血的主要原料。
就像人的臉上鼻翼兩側各有一個穴位叫迎香穴,就是說鼻子用來嗅,可以聞到味道,所以叫迎香穴,這個穴名就是它的功能和職責。在嘴角的兩邊各有一個穴位叫做迎糧穴,看看這個穴位的名字您該明白了吧,為什麼這個穴位不叫迎魚、迎肉、迎菜、迎果?而是叫「迎糧」?就是說明了糧食的重要性,嘴是要用來吃糧食的!!糧食是人活下去的最主要的能源!
看看我們的祖先告訴我們的飲食法則: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五畜為益,」就是最好的說明。五穀是養命之根本,被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其它的蔬、果、畜都是輔助和補充。
很多人之所以認為自己吃得很好,但是仍然有氣無力,而且越來越胖,就是因為現在的人,總是拒絕或減少吃主食,然後大量的吃肉、吃生冷的蔬菜水果,理由是吃了主食發胖,吃這些不胖!這真的是顛倒是非的說法。肥胖並非是因為吃多了主食造成的,而是體內脾、腎、肺臟的陰陽失調,多濕邪痰飲,無力完成水液的氣化和代謝,致使濕邪痰飲瀦留體內,這正是氣血不足的表現,而不吃主食只會更加重氣血不足,更加無力去推動運化,造成惡性循環。

6、現代人為什麼要養生?

健康和保險非常相似,而且存在差異。同樣的事情,他們都是未來的投資,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支付。不同的是,健康的方向更清晰,那就是獲得一個好的身體,使我們的生活達到極致。保險種類較多。在事故風險的情況下,這是一個概率問題。中國人的古話說得好:經常在河邊散步,那裡沒有濕鞋子。也就是說,這種事故的最終方向是事故。我們可能希望甚至是破產,而不是災難後的錢。這兩件事看似不幹涉,或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關於外國無與倫比的保險業,我不必說太多。這一次,馬雲曾說:下一個億萬富翁,能超越我必須在健康產業。強調這一點是一個污點。

我對保險了解不多。以下幾個故事是用來說明醫療保健的重要性的。

故事1:扁鵲和蔡桓公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個名醫叫扁鵲,他第一次見到蔡桓公說:「當你生病的國王,應該調節身體」,國王笑見國王不以為然;乙說:「你生病的國王,你需要得到治療,在為時太晚之前。」國王說,「我沒病」;第三次,扁鵲轉身就跑,再見,並打算前往秦的狀態,蔡桓公賢瓷立即派的質疑,扁鵲說,第一次看到,在表的病的國王,我能看見的第二熱壓縮;王,大病到肌肉,我也可以針灸;第三看,國王已經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已無望。蔡桓公很快就死了。我們都知道,誰被認為是無望的。源自這個故事。預防勝於治療。

故事2:華佗三品

上品、貨物、貨物。(葯品分為高檔、中、低檔三類葯品)。

食物:食療是一雙用,放在葯房是一味中葯,桌上是一種葯食同源植物上的中草葯。例如,一種叫魚腥草的側耳草本植物,銀耳被稱為銀耳、紅棗、枸杞、Lily Gu等。它們對人體沒有急性、亞急性和慢性的傷害。

產品:在治療疾病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該葯是三大類葯物居多。

對象:叫毒,是用火和毒毒副作用的葯物,如中葯和西葯中的蜈蚣,砒霜都是抗生素,激素都是毒葯。05年春節聯歡晚會」表演80%觀音」因為人們服用抗生素和殘疾的主要原因。

故事3,119滅火故事。房子著火了。119,管理你家裡的東西已經太晚了。首先,用水和水滅火。是三師。119以後,修復和重建的過程是七。

事實上,健康,我們經常聽到的是中醫,因為我們的祖先很久以前就留下了大量的保健品、強身健體的葯材。而在今天的物質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的今天,醫療保健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中醫經絡養生可以通過經絡調節人體生理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加血液循環,調節內分泌,提高免疫力和防病能力。中醫認為其主要作用是堅持、疏通經絡、氣血、臟腑協調,從而防止早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中醫經絡、推拿、拔罐、刮痧、針灸等,並不是一一列舉的。健康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強壯身體,遠離疾病,追求生命的極限。但同時,這是一個很長的項目,我們需要堅持和堅持下去。的確,這句話是肯定的:人生之路並不平坦,我們需要堅強,堅持下去。

健康快樂生活的延續是醫學的靈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所有醫學研究的最高目標。

7、學習傳統養生學的意義

現代化的高科技給人們帶來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但也不得不面臨伴隨而來的弊端。人們無法迴避現代化的高科技與自然的健康生活之間的矛盾,必須尋求解決的途徑。筆者希望通過開展養生學的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闡明傳統養生學教育的現實意義,探求中華民族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尋找現代社會中自然的生存或生活方式。以體現自然生命的價值,實現生命的意義。
一、尋找現代化高科技與自然健康生活之間的平衡點
在現代化進程中,一方面,各個領域現代化的高科技給人們帶來了紛繁多樣、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但另一方面,人們不得不面臨現代化高科技產物的嚴峻的現實弊端。城市化的快速進程取得了巨大成就,卻也帶來了諸如人口密集、交通擁擠、污染嚴重等自然與社會環境問題。工業化帶給社會可觀財富的同時,也使自然資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諸如耕地減少、淡水匱乏、溫室效應等等。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生態系統與人類福利安康:健康問題綜合報告」表明,生態系統的惡化將給人類健康帶來不可預料的嚴重威脅。信息化的閃電發展,互聯網上唾手可得的一切,提高了生產力,縮短著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沒有了疆界,卻凸現出新的始料未及的問題。某天,「一塊烏雲遮住了太陽,爺爺拿出TransLight(手持式日光燈),開啟後在臉上投射具有振奮精神的藍光,讓爺爺隨時隨地地補充『自然』光線」。15歲的喬治不去戶外或體育館,卻得到了身體鍛煉,「他在房裡戴著虛擬實在的裝備,在一台『千奇百怪』的跑步機上跑著、走著。這些『酷斃了』的裝備使喬治看起來像是在穿越地下洞穴,或攀爬豺狼野獸四伏的陡峭山峰,或穿過草地追逐美麗的少女」。在這樣的現代化環境下,人們或許會懷疑自己究竟還是不是真正的自然人!這一切,直接影響著人類的自然生命和自然健康,甚至不得不或不知不覺地以犧牲生存環境和身心健康甚至生命作為代價。同時,這一切,不斷挑戰著人類的自然療能。於是,人類不可逃避地陷入兩難抉擇的窘境:現代化的高科技?自然的健康生活?放棄日新月異的高科技,這顯然是愚昧的,但也不願意拋棄自然的健康生活。然而,人們必須直面這樣的窘境,必須尋求解決的途徑。能否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在使用現代化「器械」的同時,是否可以給人們自然的生活、自然的生命留下一片賴以生存生活的綠洲?在現代化進程中,能否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適應環境的良性的生活方式?在高科技背景下,如何體現自然生命的價值,如何實現生命的意義?
二、中醫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
2.1中醫傳統養生學強調:和諧適度與可持續性中華民族傳統的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的生命規律、尋找增強生命活力和預防疾病的方法、同時探索衰老的機制,以及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原則與方法的系統理論;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進行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現代中醫基礎理論賦予養生明確的內涵,即通過各種調攝保養,增強人的體質,提高正氣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減少或避免疾病的發生;或通過各種調攝保養,使機體生命活動處於陰陽協調、體用和諧、身心健康的最佳狀態,從而延緩衰老的過程。養生學雖然有延長生命的追求,但並非虛妄的長生術,它包含著對人的生命現象和生命歷程的精心觀察與深入探討,它是一門古老又新興的領域寬廣的交叉性的學科。它以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的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社會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以和諧適度為宗旨,強調整體協調。它以綜合辨證為調攝手段,提倡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反對千篇一律、一個模式。正如《孟子》雲:「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人海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傳統養生學雖然帶有中華民族特有的社會印記和人文色彩,但在現代化進程中其自身價值昭然。因為它始終以整體觀念為基準,強調和諧適度,適合當今社會的多元化特徵,與可持續的和諧的發展方向相一致。學人及踐行者們對生命和養生的理解與認識,透射出傳統養生學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潛在價值。
2.2養生學教育及其實踐證明:養生是一種良性的自然生活方式筆者自2001年以來,率先在本校醫學院開展中醫傳統養生學教育,以學術報告或學術講座或選修課形式,就養生的知識和對保養生命的認識以及開展養生學教育的意義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和研究婀。對本校醫學院2000—2003級各專業近30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數據表明,在進行養生學教育之後,學生們認識到養生需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作為醫學生,在需要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也需要科普性質的常規養生學知識,可使自己逐漸自覺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成為身心健康的對社會有益的專業人才。此外,還認識到自身對養生知識的宣傳所承擔的義務,可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宣傳養生的知識和技能。有學者也認為將傳統養生學引入大學課堂,從哲學層面、倫理學層面和技術操作層面來看都是必要的啊。
此外,筆者還帶領本校2003—2008級各專業學生作了一項關於「長壽的秘訣或夭折的禍根」的養生社會調查,主要以訪談形式,調查或訪談對象為學生們所居住的當地、家族、家庭或周圍的人,分別有青年、中年和老年人,以老年人居多。調查對象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許多健康長壽者都有自己長期以來習慣的生活方式。如有一位8O歲的老奶奶,無子女,老伴早於她仙逝。可她不因為享受不了天倫之樂或失去至親的人而悶悶不樂;把一切看得很淡,不計較得失,錢多一點就多花一點,少一點就少花一點;習慣於平靜的生活,不喜歡串門,在買菜或散步的路上碰到熟人就聊聊天。這看似孤僻,卻心態平和,不失為養生的另一種境界。還有一位95歲的老人,居住農村,環境素樸,後面有一小山,前不遠有一小河;每天膳食主要是250g瘦肉加蔬菜;兒女不在身邊,喜歡每天自己買菜時常是孫子陪伴;也喜歡串門。有的高壽老人認為「千金難買老來瘦」;開心的或不開心的均與他人分享,臉上總掛著笑容;懂得生活,和諧、統一、自然的生活;詼諧幽默是一劑良葯;忘掉怨恨,寬容對事對人。也有一位老人,雖然已離異獨居,卻生活有規律,早睡早起,愉快進食,以粥和素食為主;鍛煉身體有秘訣,即做農活;有愛心,樂於助人;忍與不貪,「兒孫自有兒孫福」,無思想包袱,沒心理負擔,過好每一天;願意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以前雖是文盲,可還是不放棄認字、學習文化。
在調查期間,筆者深深地感受到,調查到的不僅僅是怎樣才能健康長壽的方法,更是一種面對人生、面對生命的態度或方式。這些長壽老人在年輕時努力體現自己生命的價值,在年老後,回憶年輕時美好的事情,而不是為所逝去的感到失落。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大多數青年和中年人的養生意識淡漠。例如青年人,他們認為現在正處於人生的黃金時段或關鍵時期,身體素質較好,無所謂生活的規律,所以經常由於考試或突然的工作而廢寢忘食。而中年人,生活壓力大,負擔重,沒有過多時間或精力考慮養生的問題,而常常感到身心疲憊不堪。
其實,養生不是獨立於生活之外的什麼技巧,不只是一種孤立而僅僅具有階段性的強身益壽活動,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不斷修正的適合自己的良性生活方式。甚至,從某個角度而言,養生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或是生活的全部,或就是生活。
三、結語
中醫傳統養生學教育及其實踐,首先在高校開展,不僅可以弘揚傳統文化,而且可以培養當代大學生良好的健康觀念,提高其素質,有利於其健康成長。之後走向社會,繼以推而廣之,加以普及,不僅對各層次、各年齡段、各種職業的人們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以及延緩衰老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社會的和諧發展和全民素質的提升具有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我們的研究表明,養生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不斷修正的適合自己的良性的自然生活方式。生活是生命的存在形式,生命以生活的形式演繹。養生,保養生命,是生命價值的體現,是實現生命意義的本體方式。在現代化的背景下,人們依然能夠找到現代化的高科技與自然的健康生活之間的平衡點,適應環境的變化,享受自然的健康生活,享受自然的生命。
中醫養生學的教育和實踐「如地下的潛流,於無聲處使大地變成綠洲」;又「若霧露之溉」,滋養著大地上鮮活的生命。然而,這些美好的願望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潛移默化的習慣,更亟待積極主動的進取。筆者希望繼續開展中醫養生學教育,深化養生實踐活動,不斷挖掘中華民族傳統養生學的當代價值,尋找現代社會中與時俱進的自然的生存或生活方式。

8、學習中醫的重要性?

1 本人認為中醫在很多方面可以彌補西葯的不足。
2 中醫幾千年的文化歷史,其內涵博淵,值得探究。
3 中醫告訴我們治病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一種病比如感冒用針灸、按摩、灸法、中葯、西葯等都可以達到治癒的效果。

9、學習中醫養生有什麼意義?

主張養性修「生」,提倡防病重復於治病,我們關注的應該是健康,制而不是疾病,是預防醫學的范疇,學習中醫養生不僅對自己和家人健百康有利,更是一種對身邊朋友的貢獻,只有健康度了一切夢想才有問實現的可能,而且中醫養生范圍很廣,市場很大,學習也可以用來做健康市答場!

與中醫養生重要性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