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國學大師的養生

國學大師的養生

發布時間:2020-06-30 13:16:39

1、為什麼很多人認為曾仕強教授是近兩百年來最牛國學大師,而胡適都無法望其項背?

千萬別在別人的頭上扣大師的帽子,特別是加上了國學二字,因為現在的養生大師、氣功大師、儒學大師、道學大師等同於騙子,老百姓都被騙得不輕過。
曾老師對《易經》的自家獨到的理解是很值得欣賞的,曾老師毫無私心的在網路媒體上免費公開自己對《易經》《倫語》《大學》《中庸》部分內容的理解心德,也開化了不少想學而無門的人。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曾老師溫文爾雅,和藹可親,沒什麼緋聞風言風語也是難能可貴的靈肉合一、言行一致的謙謙君子!
人生三不朽,立言、立德或立功。曾老師立言於世已是大德。人無完人、物無完物。可能本人道行不深對曾老師某些預言類,感應類的國學內容持懷疑態度,因為這些內容與科學認知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相對立。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
無論我的觀點如何都不影響我對曾仕強老師的尊敬!是我學習的榜樣!

2、什麼是「國學」和「國學大師」

一、概述:「國學」是對中國學術的簡稱,「大師」系指人們對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造詣者的尊稱,「國學大師」則是指其學問在「國學」研究之范圍內屬於出類拔萃者。同時,「國學大師」不能光看其學問,還要看其道德即人品、文品,看其文品與人品是否統一,即是否屬於融人品與文品於一體的「道德文章」者流。以此衡量,近現代的「國學大師」 當首推梁啟超、章太炎、馬一浮、陳寅恪、錢穆和錢鍾書。
二、「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是共存共鳴的,沒有主從關系。如果按時期所起作用而論,各家學說在各個時期都發揮著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領域不同而已;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在思想統治領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學說也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領域的法家、軍事領域的兵家、醫學領域的醫家、還有道家、釋家、農家等等,某一領域起主流作用並不代表全部。所以,國學的各個學派學說並沒有主從之分,並不存在以哪一家學派學說為主體。
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現「國學」概念產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三、「國學大師」,是一個很有分量的稱譽,是一頂很耀眼的桂冠,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佩戴的。如今人們所稱道的諸多「國學大師」,實際上頂多隻是史學家、哲學史家等而已。這是僅僅就其學問而言。至於就「師德」而言,不少人距「國學大師」就更遠了。
到底該怎麼界定「國學大師」呢?
凡稱得上「國學大師」者,其學問自然理應在「國學」研究之范圍內,屬於出類拔萃者。而我們的「國學」,則是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等等在內的,蘊含極為豐富的稱謂,所以,凡稱得上「國學大師」者的著作,也理應體現豐富的內容,即使按照西方學科的劃分而言,也應是多面手,百科全書型的學者,既有卓有建樹的學術著作,也有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等等。
「國學」即便作為中國學術文化的簡稱,其蘊含極其豐富,單是在先秦,就有「百家」之說。在對於先秦「百家」的理解上,雖然歷來眾說紛紜,但至少包括陰陽、道、儒、法、墨、名、雜、小說,詩賦、縱橫、兵、農、醫、算、天文、地理、水利、堪輿、數術、紡織、建築、制陶、冶煉和交通等等諸家學說。
而在秦漢以後,經過「國學」所固有的「貫通古今,融匯內外,綜合創新」基本規律的作用,又涌現出許多新的學派和學說,那麼,作為「國學大師」,理應是對國學所蘊含的各家各派的學說都比較精通,並富有「很深的造詣」者;即使打個折扣,也理應是對其中多半以上的學說富有「很深的造詣」者。
從前面引述的張岱年先生「有人說我是『國學大師』,中國古代的科學就研究得更少」之簡要回答中,可以窺知他對「國學大師」的見解:即至少要涉及哲學、文學、史學和古代科學等幾個領域,並有突出的建樹。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是舉世公認的,張岱年先生雖然在這里沒有具體談及其具體內涵,但像天文、歷算、農學、醫學和養生學等等,至少包括在其中,可這些幾乎都被長期排斥在「國學」家們的視野之外。
張岱年先生實際上提示了「國學大師」的最起碼的標准,即單從學問方面而言的標准,可是,看看某些著名學府所開列的那一串串的「國學大師」名單,看看網上列出的一大堆「國學大師」名單,有幾人合乎這個最起碼的「國學大師」標准呢?
況且,「國學大師」還必須具備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從學問和品德即文品與人品相融合為一的標准看,「國學大師」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堪配的!

3、當代公認的十大國學大師是誰

NO.1 王國維
上榜理由:詞學泰斗,戲曲學先鋒,近代考古學的帶頭人,在多方面具有開創性意義,且對後世具有深遠影響,多種著述成為學界必讀經典,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代表作:《人間詞話》、《人間詞》、《宋元戲曲史》、《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觀堂集林》,多收入《王國維遺書》。集外旅日所作筆札,收入《王國維學術隨筆》一書。
弟子:顧頡剛,趙萬里,姜亮夫等
NO.2 梁啟超
上榜理由:近代新史學的開創者,長期活躍政壇,是對近代政治有深遠影響的風雲人物。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宗教等領域都廣有建樹。
代表作:《新史學》、《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佛學研究十八篇》,多收入《飲冰室全集》。
弟子:徐自摩,蔡鍔,胡適,謝國楨等
NO.3 章太炎
上榜理由:近現代朴學大師,小學大師,經學大師,史學大師,晚年潛心研究佛學,旅日期間曾苦學梵文,更以佛學解注老莊,對後世具有深遠影響。其在小學一面,長於訓詁,獨步古今,後之學人唯有黃侃一人堪與匹敵。經學方面,幼畢四書五經,出口能誦;諸子百家,信手拈來。尤其對唐以前古籍頗為精通,可謂了如指掌,為學界所畏服。
代表作:《新方言》、《春秋左傳讀》、《訄書》、《檢論》、《國故論衡》、《齊物論釋》、《菿漢微言》、《國學講演錄》》等。
弟子:馬裕藻、沈兼士、錢玄同、黃侃,魯迅,朱季海等。
NO.4 陳寅恪
上榜理由:近代史學大師,尤精於唐史的研究,為史學界公認的泰斗,其父為近代著名學人陳三立,人稱陳散原的便是,有《散原精舍詩》傳世。陳寅恪通曉多種語言,除英、法、德、意、拉、西班牙語以外,尤精於梵文、藏語、突厥語、西夏語、契丹語,同時他還精曉小亞細亞等多種業已消失的小語種。據曹聚仁統計(《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其所曉語言約有18種之多,堪為語言界奇跡,為世人嘆服。
代表作:《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金明館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二編》、《隋唐政治史述論稿》等。
弟子:蔣天樞,劉節,季羨林等
NO.5 黃侃
上榜理由:其在經學、文學、哲學等各個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尤其在傳統「小學」的音韻、文字、訓詁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稱他與章太炎、劉師培並為「國學大師」,稱他與章太炎為「乾嘉以來小學的集大成者」「傳統語言文字學的承前啟後人」。更令世人驚嘆的是其在生前並未出版過任何著作,其曾有一句經典名言:「五十之前不著書」。這句話在半個世紀後還在武大校園內廣為流傳,成為其治學嚴謹的證明。在其生前,章太炎先生曾多次勸他著書立說,但其終不為所動。其雖未出版任何著作,卻成為海內為公認的國學大師。
代表作:《文心雕龍札記》,《反切解釋》,《日知錄校記》,《集韻聲類表》,《黃侃論學雜著》, 《說文箋識四種》, 《字正初編》,《黃季剛先生遺書》, 《文選黃氏學》(註:為後人整理編訂)
弟子:徐復,潘重規,潘錦等
NO.6 劉師培
上榜理由:其為清末民初的風雲人物,既在政治舞台上有令人矚目的表演,從革命黨人、無政府主義者到清廷幕僚、籌安會「六君子」之一,又在學術舞台上連創佳績,甚至與章太炎齊名,並稱「二叔」(章太炎字枚叔,劉師培字申叔)。其為橫跨政、學兩界的聲名顯赫的人物,其在學術上所做影響最為深遠和取得成就最大的事情,是有關「中國文學」、「文學史」課程的講授與《中國古文學史講義》的出版上,他使《文選》派在文派之爭中獲得勝利,並在文學史的教學與研究方面奠定垂之後世的「典範」。
主要著作:《中國民約精義》,《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黃帝紀年論》,《漢宋學術異同論》等。
弟子:黃侃,陳中凡,郝立權等
NO.7 王力
上榜理由:其一直從事語言科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為發展中國語言科學、培養語言學專門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在1936年發表了《中國文法學初探》一文,對中國語法學界自《馬氏文通》以來因襲英語語法研究的狀況提出批評,同時對漢語語法的特點和研究方法做了初步探討。1937年發表的《中國文法中的系詞》,指出系詞在古代漢語里不是必要的,漢語的句子也不一定都要有動詞,這揭示了漢語不同於印歐語言的一個突出特點。他的《中國現代語法》(1943)、《中國語法理論》(1944)以及《中國語法綱要》(1946)等著作,以《紅樓夢》為主要研究對象,建立了自己的漢語語法體系。另外,其在音韻學方面也成就頗高,他的《漢語詩律學》對中國古代詩詞的格律和語言特點作了精到的研究,對中國音韻學的研究和發展做出突出的貢獻。
主要著作:《古代漢語》,《詩詞格律》,《語法和語法教學》,《廣州話淺說》,《廣東人怎樣學習普通話》,《詩詞格律概要》,《楚辭韻讀》,《詩經韻讀》,《廣東人怎樣學習普通話》,《漢語詩律學》,《漢語音韻》,《龍蟲並雕齋詩集》,《漢語詩律學》,《詩詞格律十講》,《中國音韻學》,《王力詩論》,《中國語文講話》,《中國現代語法》,《中國語法理論》等。
NO.8 季羨林
上榜理由:其為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散文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其博古通今,被稱為「學界泰斗」。其學術研究范圍涉及印度古代語言,特別是佛教梵文,堪為世界上少數幾位能精通佛教梵文的大師,吐火羅文,印度古代文學,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史,中亞佛教史,唐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文化差異和共性,美學和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德國及西方文學,比較文學及民間文學,散文及雜文創作等領域。並在這些領域取得了卓有建樹的成績。06年其成為首位獲得「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的學者,同時在這一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主要著作:《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論文集)1957,人民教育 ;《<羅摩衍那>初探》(理論)1979,外國文學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羨林選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學研究社 ;《朗潤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藝 ;《季羨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學出版社
NO.9 徐復
上榜理由:其1929年就讀於金陵大學,師從黃侃攻文字、音韻、訓詁。1935年入金陵大學國學研究班後轉至章太炎門下求學。曾任教於國立邊疆專科學校、金陵大學、南京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大學等校。歷任副教授、教授、南京師范大學古文獻整理研究所名譽所長、《辭海》編委、《辭海》語詞學科分科主編之一、《漢語大詞典》副主編之一、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會長、中國音韻學研究會顧問、江蘇省語言學會會長、《傳世藏書》主編等。他在語言文字領域的貢獻主要體現在訓詁學、校勘學、蒙藏語文研究、詞語研究、語源學研究及方言研究方面。在蒙藏語文與漢語對勘方面,著有《「歹」字源出藏文說》(《東方雜志》、《閼氏讀音考》(《東方雜志》、《守溫字母與藏文字母之淵源》、《「歹」字形聲義及其製作年代》等。在訓詁學方面,他用力最勤,著述頗豐,代表作有《從語言上推測〈孔雀東南飛〉一詩的寫定年代》、《韓昌黎詩拾詁》等。
代表作品:《徐復語言文字學論稿》,《廣雅詁林》,《說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等。
NO.10 錢鍾書
上榜理由:自幼天資過人,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其在清華讀書期間,橫掃清華圖書館;留英期間又在牛津大學圖書館泡了幾年。後又隨妻子楊絳留法一年,飽覽巴黎大學圖書館藏書,讀書之多,古今中外罕有能比。為學淵博精深,冶古今於一爐,融中外為一家。精通英、法、德、意、拉、西班牙語,中英文造詣之高,無出其右。著《管錐編》四冊,一百三十餘萬言,以典雅的文言寫成,並對《毛詩正義》、《老子王弼注》、《史記會注考證》、《太平廣記》等十部典籍,作了詳細的考釋、批註與闡發,引用了古今中外4000位作家的13000多部著作,涉及經史子集,修辭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讀書筆記多達90000餘頁,多種語種,數千萬字。
代表作:《圍城》、《人獸鬼》、《錢鍾書散文》、《宋詩選注》、《談藝錄》、《管錐編》、《宋詩記事補遺》、《容安館筆札》等。
弟子:欒貴明等
國學大師評判標准
"大師"
所謂"大師"者,系指人們對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者的尊稱。凡稱得上"大師"者,其學問理應在同行、同專業中當屬於出類拔萃者。
另外,"大師"之所以為"大師",還不能光看學問,光看作品,還要看道德即人品、文品,看文品與人品是否統一,即是否屬於融人品與文品於一體的"道德文章"者流。正如湯一介教授所說:"學問不錯,人格又高尚,才可稱為大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因此,"大師"理應是學問和品德方面之典範。
假如學富五車,學問做得很大,文章寫得呱呱叫,但人品卻很差,尤其是文品與人品脫節,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在講堂上、著作中說的、寫的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可殺而不可辱",可一到外敵入侵,就賣國投敵,充當漢奸,"富貴淫其心,貧賤移其志,威武屈其節";或面對強權則一味卑躬屈膝,附炎趨勢,"學風隨著政治風標轉",充當"不管什麼時候都吃香"的"吹鼓手";或"滿口仁義道德",而行動上則男盜女娼;或口裡老是叨念"淡泊名利",而實則爭名於朝、奪利於市,沽名釣譽、治學不嚴、投機取巧、差錯百出,卻又師心自用,聽不得批評意見,甚至"拒絕一切批評"等等。那麼,像這樣缺乏中華學人之良心、良知的"缺德"學人,也是斷斷不配當"大師"的!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大師"之所以堪稱"大師"者,不僅僅在於其學問之淵博和建樹之卓著,更在於其虛懷若谷的胸襟,虛一恬靜的心懷,尤其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有道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游》)。真正的"大師",從來對此稱謂默然視之,更不師心自用。張岱年先生2003初在回答《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坦誠地說:"有人說我是'國學大師',實際上我只是研究國學的一部分,主要是哲學思想,而文學、史學我研究得並不多,中國古代的科學就研究得更少",就昭示出這樣的大師風范。還有著名的書齋型學者蔣孔陽先生,也是當今融高尚人品與文品為一體的"道德文章"之典範。他為人一向淡泊恬靜,寬容大度,但在學問上卻一直"不懈追求",卻又恪守"為學不爭一家勝,著述但求百家鳴"的治學態度。他說:"知識分子應以專業為社會服務。學者應當以學術為社會服務,不是用講話,也不是用賺錢,而是用思想用知識和學問。"當有人問他:"你拚死拼活地干,又能有什麼好處?"時,他淡然回答:"做學問,本來是出於愛好,出於對真理的追求,出於想對社會有一點貢獻,而不在於自己有什麼好處。如果要講好處,自然用不著走學問這一條道路了。"他一生在美學研究等方面,成就斐然,卻虛懷若谷,坦言:"人生在發展,事物在變化,學問也應當不斷地發展和變化。我們不要以為自己已經到了'頂點',靈珠在握,天下都得聽我的了。浮士德與魔鬼訂約,要永遠不滿足,一旦滿足了,他的靈魂就得歸魔鬼所有。我想,我們做學問,也應當有永不滿足的精神。一旦我們了不起了,滿足了,我們的靈魂也將為魔鬼所攫去。"(玉聖:《蔣孔陽:沒在創造中》,《中華讀書報》1998年11月4日)
張岱年和蔣孔陽先生,至少作為中國哲學和美學方面的"大師",是當之無愧的!
還有季羨林先生,在《病榻雜記》(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中,第一次廓清了他對於世人"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頂桂冠的看法,特"昭告天下",請予摘掉。並稱"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則更昭示了其不同凡響的大師之德!
"國學大師"名稱
"國學大師",更是一個很有分量的稱譽,是一頂很耀眼的桂冠,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佩戴的。如今人們所稱道的諸多"國學大師",實際上頂多隻是史學家、哲學史家等而已。這是僅僅就其學問而言。至於就"師德"而言,不少人距"國學大師"就更遠了。
到底該怎麼界定"國學大師"呢?
凡稱得上"國學大師"者,其學問自然理應在"國學"研究之范圍內,屬於出類拔萃者。而我們的"國學",則是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等等在內的,蘊含極為豐富的稱謂,所以,凡稱得上"國學大師"者的著作,也理應體現豐富的內容,即使按照西方學科的劃分而言,也應是多面手,百科全書型的學者,既有卓有建樹的學術著作,也有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等等。
"國學"即便作為中國學術文化的簡稱,其蘊含極其豐富,單是在先秦,就有"百家"之說。在對於先秦"百家"的理解上,雖然歷來眾說紛紜,但至少包括陰陽、道、儒、法、墨、名、雜、小說,詩賦、縱橫、兵、農、醫、算、天文、地理、水利、堪輿、數術、紡織、建築、制陶、冶煉和交通等等諸家學說。
而在秦漢以後,經過"國學"所固有的"貫通古今,融匯內外,綜合創新"基本規律的作用,又涌現出許多新的學派和學說,那麼,作為"國學大師",理應是對國學所蘊含的各家各派的學說都比較精通,並富有"很深的造詣"者;即使打個折扣,也理應是對其中多半以上的學說富有"很深的造詣"者。
從前面引述的張岱年先生"有人說我是'國學大師',中國古代的科學就研究得更少"之簡要回答中,可以窺知他對"國學大師"的見解:即至少要涉及哲學、文學、史學和古代科學等幾個領域,並有突出的建樹。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是舉世公認的,張岱年先生雖然在這里沒有具體談及其具體內涵,但像天文、歷算、農學、醫學和養生學等等,至少包括在其中,可這些幾乎都被長期排斥在"國學"家們的視野之外。
張岱年先生實際上提示了"國學大師"的最起碼的標准,即單從學問方面而言的標准,可是,看看某些著名學府所開列的那一串串的"國學大師"名單,看看網上列出的一大堆"國學大師"名單,有幾人合乎這個最起碼的"國學大師"標准呢?
況且,"國學大師"還必須具備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從學問和品德即文品與人品相融合為一的標准看,"國學大師"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堪配的!

4、國學大師王國維的人生三個境界,誰來說說!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沒有登高望遠,無以確定有價值的探索目標。
沒有對目標的迫切願望和自信,難以面對征程的漫長和艱辛。
沒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會有瞬間的頓悟。

國學大師王國維精妙地以三句詞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繼而的執著和最終的頓悟。 成功之道無出其右也。

關於王國維的這「三境界」妙論,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很多人也將其引申到其他很多領域,如企業管理,營銷,研發等,給人深刻的啟發。

以上三句詞分別摘自晏殊【蝶戀花】,柳永【鳳棲梧】和辛棄疾【青玉案】。

晏殊【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別離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柳永【鳳棲梧】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5、中國國學大師排名前十的是哪些人?

1 王國維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是我國近代享有國際盛譽的著名學者。他中過秀才,早年學習英、日文,研究哲學、文學受到德國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哲學和文藝思想的影響,其成果在我國近代文化學術事業上作出了一定的貢獻。1903年起,任通州、蘇州等地師范學堂教習,講授哲學、心理學、邏輯學,著有《靜安文集》。1907年起,任學部圖書局編輯,從事中國戲曲史和詞曲的研究,著有《曲錄》、《宋元戲曲考》、《人間詞話》等,重視小說戲曲在文學上的地位,開創了研究戲曲史的風氣,對當時文藝界頗有影響,辛亥革命後以清室遺老自居。1913年起轉治經史之學,專攻古文字學、古器物學、古史地學,先後致力於歷代古器物、甲骨金文、齊魯封泥、漢魏碑刻、漢晉簡牘、敦煌唐寫經、西北地理、殷周秦漢古史和蒙古史等等的考釋研究,還做了很多古籍的校勘註疏工作。他治史嚴謹,考證精湛,信而有徵,不囿成見,主張以地下史料參訂文獻史料,多能發前人所未發,對史學界有開一代學風的影響,1925年任清華研究院教授,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並稱清華四大導師「教授的教授」。1927年在北京頤和園投水自盡,給中國知識界留下了深深的顫栗和遺憾,也留下了難解之謎。
王國維的學術著作,以史學為最多,文學為最深,文字學為最基本,並涉及其他許多方面。換言之,其殷周制度史、宋元戲曲史、古文字學等方面的成就,都是空前而超過了同時代學者的。
2 錢鍾書

錢鍾書(1910.11.21-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號槐聚。江蘇無錫人。早年就讀於教會辦的蘇州桃塢中學和無錫仁中學。1933年於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畢業後,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1935年與楊絛結婚,同赴英國留學。1937年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獲副博士學位。又赴法國巴黎大學進修法國文學。1938年秋歸國,先後任昆明西南聯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藍田國立師范學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親時,因淪陷而羈居上海,寫了長篇小說《圍城》和短篇小說集《人.獸.鬼》。《圍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語譯本。散文大都收入《寫在人生邊上》—書。《談藝錄》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中西比較詩論。與此同時,他在上海暨南大學、中央圖書館和清華大學執教或任職。1953年後,在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任研究員。所著多卷本《管錐編》,對中國著名的經史子古籍進行考釋,並從中西文化和文學的比較上闡發、辨析。
3 胡適

胡適(1891~1962),原名胡洪(馬辛)、嗣糜、字希疆,後改名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現代學者,歷史學、文學家,哲學家。以倡導「五四」文學革命著聞於世。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校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等。
4 魯迅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沒落的封建家庭。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並第一次使用「魯迅」這個筆名;中篇小說《阿Q正傳》,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彷徨》等。
5 梁啟超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別署飲冰子、飲冰室主人、哀時客、中國之新民等。廣東新會人。我國著名的政治家和著名學者。
6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孑民,號孑農,紹興山陰(今越城區)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 蔡元培也很重視勞動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學辦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創辦愛國女校。蔡元培對近現代中國教育、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7 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研究范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
8 陳寅恪

陳寅恪(1890—1969),義寧(今修水縣)人。清朝著名詩人陳三立的第三個兒子。。陳寅恪少時在南京家塾就讀,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從小就能背誦十三經,廣泛閱讀經、史、哲學典籍。 陳寅恪長期致力於教學和史學研究工作。他熱愛祖國,治學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在史學研究中寫出了高水平的史學著作,為人們開拓了歷史的視野,對我國史學研究做出了貢獻。
9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又名郭鼎堂。四川樂山人。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1941年皖南事變後,創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膽》等歷史劇和戰斗詩篇《戰聲集》。
10 馮友蘭

馮友蘭(1895一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中國現代哲學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馮友蘭於1912年考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頂科部,開始對邏輯學發出興趣,由此激發了他學習哲學的志向。1915午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在校期間主要研習中國哲學。1919年考取公費留學生資格,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哲學專業。馮友蘭為學早期陸王"心學"和美國杜威實用主義哲學影響,中年以後轉向程朱理學和英國羅素哲學。三十年代他發表的《中國哲學史》,採用黑格爾的方法研究中國哲學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馮友蘭努力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繼續從事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從階級的觀點和民族的觀點的統一分析和評價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
骨文等,吳梅則為曲詞第一人,研究並不同於王,隨後為學界正統,堪為一代大宗師。)

「國學」是對中國學術的簡稱,「大師」系指人們對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造詣者的尊稱,「國學大師」則是指其學問在「國學」研究之范圍內屬於出類拔萃者。同時,「國學大師」不能光看其學問,還要看其道德即人品、文品,看其文品與人品是否統一,即是否屬於融人品與文品於一體的「道德文章」者流。以此衡量,近現代的「國學大師」 當首推梁啟超、章太炎、馬一浮、陳寅恪、錢穆和錢鍾書。另外也有同名軟體《國學大師》,古典圖書集成《國學大師》集成古典圖書2萬種28萬卷約24億字。
http://ke.網路.com/link?url=49E4kfkMoAoLFRmbnFMC_VVM5ZZVu5dSoSgQmLJP7J2-po4ST-_lAB_

6、國學大師的評判標准

所謂「大師」者,系指人們對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者的尊稱。凡稱得上「大師」者,其學問理應在同行、同專業中當屬於出類拔萃者。
另外,「大師」之所以為「大師」,還不能光看學問,光看作品,還要看道德即人品、文品,看文品與人品是否統一,即是否屬於融人品與文品於一體的「道德文章」者流。正如湯一介教授所說:「學問不錯,人格又高尚,才可稱為大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因此,「大師」理應是學問和品德方面之典範。
假如學富五車,學問做得很大,文章寫得呱呱叫,但人品卻很差,尤其是文品與人品脫節,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在講堂上、著作中說的、寫的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可殺而不可辱」,可一到外敵入侵,就賣國投敵,充當漢奸,「富貴淫其心,貧賤移其志,威武屈其節」;或面對強權則一味卑躬屈膝,附炎趨勢,「學風隨著政治風標轉」,充當「不管什麼時候都吃香」的「吹鼓手」;或「滿口仁義道德」,而行動上則男盜女娼;或口裡老是叨念「淡泊名利」,而實則爭名於朝、奪利於市,沽名釣譽、治學不嚴、投機取巧、差錯百出,卻又師心自用,聽不得批評意見,甚至「拒絕一切批評」等等。那麼,像這樣缺乏中華學人之良心、良知的「缺德」學人,也是斷斷不配當「大師」的!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大師」之所以堪稱「大師」者,不僅僅在於其學問之淵博和建樹之卓著,更在於其虛懷若谷的胸襟,虛一恬靜的心懷,尤其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有道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游》)。真正的「大師」,從來對此稱謂默然視之,更不師心自用。張岱年先生2003初在回答《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坦誠地說:「有人說我是『國學大師』,實際上我只是研究國學的一部分,主要是哲學思想,而文學、史學我研究得並不多,中國古代的科學就研究得更少」,就昭示出這樣的大師風范。還有著名的書齋型學者蔣孔陽先生,也是當今融高尚人品與文品為一體的「道德文章」之典範。他為人一向淡泊恬靜,寬容大度,但在學問上卻一直「不懈追求」,卻又恪守「為學不爭一家勝,著述但求百家鳴」的治學態度。他說:「知識分子應以專業為社會服務。學者應當以學術為社會服務,不是用講話,也不是用賺錢,而是用思想用知識和學問。」當有人問他:「你拚死拼活地干,又能有什麼好處?」時,他淡然回答:「做學問,本來是出於愛好,出於對真理的追求,出於想對社會有一點貢獻,而不在於自己有什麼好處。如果要講好處,自然用不著走學問這一條道路了。」他一生在美學研究等方面,成就斐然,卻虛懷若谷,坦言:「人生在發展,事物在變化,學問也應當不斷地發展和變化。我們不要以為自己已經到了『頂點』,靈珠在握,天下都得聽我的了。浮士德與魔鬼訂約,要永遠不滿足,一旦滿足了,他的靈魂就得歸魔鬼所有。我想,我們做學問,也應當有永不滿足的精神。一旦我們了不起了,滿足了,我們的靈魂也將為魔鬼所攫去。」(玉聖:《蔣孔陽:沒在創造中》,《中華讀書報》1998年11月4日)
張岱年和蔣孔陽先生,至少作為中國哲學和美學方面的「大師」,是當之無愧的!
還有季羨林先生,在《病榻雜記》(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中,第一次廓清了他對於世人「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頂桂冠的看法,特「昭告天下」,請予摘掉。並稱「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則更昭示了其不同凡響的大師之德! 「國學大師」,更是一個很有分量的稱譽,是一頂很耀眼的桂冠,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佩戴的。如今人們所稱道的諸多「國學大師」,實際上頂多隻是史學家、哲學史家等而已。這是僅僅就其學問而言。至於就「師德」而言,不少人距「國學大師」就更遠了。
到底該怎麼界定「國學大師」呢?
凡稱得上「國學大師」者,其學問自然理應在「國學」研究之范圍內,屬於出類拔萃者。而我們的「國學」,則是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等等在內的,蘊含極為豐富的稱謂,所以,凡稱得上「國學大師」者的著作,也理應體現豐富的內容,即使按照西方學科的劃分而言,也應是多面手,百科全書型的學者,既有卓有建樹的學術著作,也有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等等。
「國學」即便作為中國學術文化的簡稱,其蘊含極其豐富,單是在先秦,就有「百家」之說。在對於先秦「百家」的理解上,雖然歷來眾說紛紜,但至少包括陰陽、道、儒、法、墨、名、雜、小說,詩賦、縱橫、兵、農、醫、算、天文、地理、水利、堪輿、數術、紡織、建築、制陶、冶煉和交通等等諸家學說。
而在秦漢以後,經過「國學」所固有的「貫通古今,融匯內外,綜合創新」基本規律的作用,又涌現出許多新的學派和學說,那麼,作為「國學大師」,理應是對國學所蘊含的各家各派的學說都比較精通,並富有「很深的造詣」者;即使打個折扣,也理應是對其中多半以上的學說富有「很深的造詣」者。
從前面引述的張岱年先生「有人說我是『國學大師』,中國古代的科學就研究得更少」之簡要回答中,可以窺知他對「國學大師」的見解:即至少要涉及哲學、文學、史學和古代科學等幾個領域,並有突出的建樹。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是舉世公認的,張岱年先生雖然在這里沒有具體談及其具體內涵,但像天文、歷算、農學、醫學和養生學等等,至少包括在其中,可這些幾乎都被長期排斥在「國學」家們的視野之外。
張岱年先生實際上提示了「國學大師」的最起碼的標准,即單從學問方面而言的標准,可是,看看某些著名學府所開列的那一串串的「國學大師」名單,看看網上列出的一大堆「國學大師」名單,有幾人合乎這個最起碼的「國學大師」標准呢?
況且,「國學大師」還必須具備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從學問和品德即文品與人品相融合為一的標准看,「國學大師」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堪配的!

7、近一年間,央視怎麼不播國學講座了,大師怎麼養生也不整了,都哪去了哪些國學大師與養生大家,哪也沒有講的

都是假的,現在誰敢頂風作案啊

8、真正的國學大師有哪些人?

1、章太炎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餘杭人。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

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後自認「民國遺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研究范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

2、錢鍾書

錢鍾書(1910年-1998年),江蘇無錫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錢」。

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32年,在清華大學古月堂前結識楊絳。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獲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學士學位。1941年,完成《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1947年,長篇小說《圍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58年創作的《宋詩選注》,列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1972年3月,六十二歲的錢鍾書開始寫作《管錐篇》。1976年,由錢鍾書參與翻譯的《毛澤東詩詞》英譯本出版。1982年,創作的《管錐編增訂》出版。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時38分,錢鍾書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3、錢穆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4、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謚忠愨。漢族,浙江省嘉興市海寧人。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

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辟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5、陳寅恪

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

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8)國學大師的養生擴展資料:

國學解釋:

1、「國學」即「中學」

這一釋義與清朝大員、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等所倡導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關。但因有「西學」一說而提出與之對應的「中學」並不周全。

因為與「中學」相對應的概念應是「外學」,而「西學」則僅僅是「外學」中一部分,並不能涵蓋日學、印度學等等所有「外學」。另外,因世界各國學校一般都有大、中、小學之分,用「中學」這樣的概念,也很容易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引起誤解。

2、「國學」即「國粹」

這一釋義,是針對「中學」提法太籠統、寬泛而另提出的。但顧名思義,「國粹」即國家學術文化之精粹。「國學」與「國粹」不論外延或內涵其實都不一樣,硬把兩者等同起來,無疑與事實不符:因為「國學」並非一切皆「粹」,而是有「粹」有「渣」。

因此,把「國學」與「國粹」等同,要麼名不副實,要麼等於把傳統學術文化「精粹」以外的內容排斥在外,又因人們對傳統學術文化「精粹」之理解不盡相同,自然就很難使「國學」的內容及其解釋規范化。

而在實際操作上,這樣的釋義也行不通。主張這一說法的人,實際上認為中國傳統學術一切皆「粹」,因而把傳統學術一籃子兜進了「國學」的筐子里。

3、「國學」即「國故」

這一釋義,是針對「國粹」一說太籠統,又鑒於中國傳統學術文化並非一切皆「粹」而提出的。這種提法曾經被當時許多著名學者所認可。「五四運動」時期的「舊派」、「新派」「國學」家們,幾乎都使用過「國故」一詞。1919年初,新舊文化激烈交鋒,北大較保守的學者創辦《國故》月刊以「昌明中國故有之學術」。

在此背景下,毛子水、傅斯年在《新潮》雜志撰文,針對「抱殘守缺」、「追摹國故」的傾向而提出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整理國故」。所謂「整理」,並非限於考證、訓詁,還包括了評判價值、探尋因果。他們既以現代觀念發掘、闡揚古學,又強調清理「國渣」,打倒「偶像」。

9、聽國學大師講座的好處

國學是中國文化精華,作為中國人懂得一點還是必要的,學到老祖宗的智慧,一些為人處世的方法對現代人際交往依然有借鑒意義,還有啊,你和朋友聊天還可以侃侃,顯得博學

10、國學大師的標準是什麼?

「國學」是對中國學術的簡稱,「大師」系指人們對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造詣者的尊稱,「國學大師」則是指其學問在「國學」研究之范圍內屬於出類拔萃者。同時,「國學大師」不能光看其學問,還要看其道德即人品、文品,看其文品與人品是否統一,即是否屬於融人品與文品於一體的「道德文章」者流。以此衡量,近現代的「國學大師」 當首推梁啟超、章太炎、馬一浮、陳寅恪、錢穆和錢鍾書。

與國學大師的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