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理論最顯著的特點

養生理論最顯著的特點

發布時間:2020-06-30 11:24:49

1、養生觀的理論基礎有哪些?

在理解人與自然界的關繫上,主張人與自然的調和、協和、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在易學說、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都有「天人合…」的理論觀念,即使馬克思主義理論也不排斥「天人合一」觀。這說明天人合一養生觀是有深厚的理論底蘊的。

1.易學的天人合一理論易學認為,人與天地宇宙(簡稱「天」)有著深刻的統一性,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人的道德、養生以及其他一切社會生活,都應當與天相應相通。《文言傳·乾》日:「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這里所說的「鬼神」,與《系辭上傳))「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中的鬼神同義,指氣往來屈伸之運化。按照《周易》,人的品德、意志和實踐都必須在遵從天地之道,與天運相合的基礎上,充分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有可能獲得成功,達於理想之境。所謂「天地設位,聖人成能」(《系辭下傳》),就是要人們認識天地,參贊天地,成就天地化育萬物的功能,亦即後來道教所說:「每當天地交合時,奪取陰陽造化機。」只要人掌握了自然法則,就可以改變自然所給予的東西,創造出奇跡。

中國文化中的所謂養生,決不是一個單純生理學的、醫學的或自然科學的概念,也決不僅僅是為了健康長壽。養生同時就包含著道德以至治世。在易學和中國哲學看來,養生、修德、治世相互制約,相互促進,而且就是同一過程。因此,天人合…既是易學、哲學的理論,也是極為重要的養生理論。2.傳統醫學的天人合一理論我國傳統醫學也主張天人合~,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黃帝內經》繼承了《周易))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把人體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在觀察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時,主張不能儀僅孤立地著眼於人的肌體本身,而應看到人與自然界存在著的有機聯系。《黃帝內經》說:「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索問·氣交變大淪》)也就是說,只有像「周易》所闡明的把天道、地道、人道相互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觀察,才能正確地把握醫道。由於《黃帝內經》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因而特別強調天時物候的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並一再指出,要想正確把握人體病情的變化,必須首先做到「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素問·八正神明論》)把正確掌握日月星辰、季節氣候的變化,看作是正確把握人體生理病變的前提條件。中國傳統醫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認識到人的肌體與天時氣候的變化密切相關。天時氣候的反常和交互影響,會引起人的肌體的適應性的變化,因而常會因此引起各種病變。這種它化乍看難以捉摸,但又是:仃規律可循的。這是rl{11臼傳統醫學中樸素的唯物滄觀點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使中國傳統醫學一開始就避免了那種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片面的機械的方法。《黃帝內經))強調用的「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來考察人體生理病理的方法,奠定了中國古代醫療氣象學的基礎,作為指導臨床辨症論治的重要參考依據,體現了中國傳統醫學「法天則地,合以天光」的獨特風格。西漢嚴君平著《老子指歸》中還詳細地闡述了天人合一的基礎。他說:「由此觀之,天地人物,皆同元始,共一宗祖,六合之內,宇宙之表,連屬一體,氣化分離,縱橫上下,剖而為二,判而為五。或為白黑,或為水火,或為酸鹼,或為徵羽,人物同類,或為牝牡。」「人主動於邇,則人物應於遠。人物動於此,則天地應於彼。彼我相應,出入無門,往來無戶,天地之間,虛廓之中,遼遠廣大,物類相應,不失毫釐者,同體故也。」道教對「天人合一」的認識非常深奧,這里不多贅述,簡單地說,道教的「天人合一」阱究的是人是自然的一個部分,人應返璞歸真,順其自然。

3.儒家學說的天人合一理論儒家強調「天道」與「人道」或「自然」與「人為」的合一。戰國時由子思、孟子提出「天人合一」理論。此後,儒家的一代代弟子們便從「理」、「性」、「命」等方面來淪證。儒家「天人合一」觀念,其本義並非直接時論人與自然的關系。

在認識淪上,儒家以「主客二分」為前提強調「天人合德」的價值觀,講究人對於自然萬物在精神價值上的統一,以「兼愛」來解決人與自然的對立,在承認人與自然差別的基礎上,把人類之愛推之於自然萬物,從而以博愛主義將人道主義與自然主義統一一起來。如《禮記》提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本於天,修道為教化,天命、道德、教化相通。又謂「禮也者,合於天時,設於地財,順於鬼神,合於人心,理萬物者也。」天地神人合一而成「禮」。《中庸》所講的「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也即在價值上實現人與天、地的三者合一。

對人體的健康與養生而言,儒家的「天人合一」觀,一是要注重人改變事物發展的能動性;二是要注重人的精神價值,以「仁」、「博愛」取得內外的和諧,表現了法天與順民、明道與事功、心性與性理、仁政與理義等復雜的協調關系。

4.天人合一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排斥「天人合一」觀念。在理解馬克思關於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時,有…種片面的觀念一直影響我們正確地理解,這種觀點就是:「人類是大自然的主人。」這是片面地擴夫人作為自然存在物的地位和能力,對人類所具有的能動性和創造力進行妄自尊大的理解。這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原意,近年來來自自然界對人類的巨大影響也證明:我們不可能完全掌握和控制大自然。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觀點就是「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具有艤重屬性,即:人的自然屬性與人的社會屬性。作為個體的人是自然存在物,它與自然界的關系應具有能動性與規律性的統一。

既不能誇大人的能動能力,也不能誇大人在大自然面前的軟弱無力。在論述共產主義時,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給我們指出:「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表現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理解,我們不難看到,這里說的「人類和自然界的矛盾的解決」,就是到了共產主義,自然界已不再是人類的一種異己力量。而自然界對人類來說,則如恩格斯所說的,自然界已通過人類實現了「自我意識」,從而實現了「自我改造」;而從人類來看自然界,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和改造已經達到了與自然渾然一體的程度,就是說,人類的自身自然和對象自然都與人類的本性融為一體了。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給我們描述的共產主義,人與自然是和諧的統一體。僅以此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並不排斥「天人合一」觀。

除此以外,如果從系統論和控制論等現代哲學理論的觀點理解,人類作為自然界大系統中的一個環節,作為自然控制的一個動力,「天人合一」的觀念對客觀理解和認識我們自身,達到人與自然科學合理的統一,都將有著積極的意義。

2、道家 養生理論

家所主張的「道」,是指抄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自然界萬物處於經常的運動變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則。《道德經》中說:「人法襲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關於「道」的具體闡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動符合自然規律,才能夠使人長壽。這是道家養生的根本觀點。 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

3、美容養生理論知識大全

美容是一種改變原有的有良行為和疾病(面部),使之成為文百明的、高素質的、具有可以被人度接受的外觀形象有活動和過程,或為達到此目的而使用的產品和方法。醫學美容是指運用一系列問侵入皮膚內的醫學手段,對人體的容貌與身體各部位進行維答護、修復和再塑。生活美容是指專業人士使用專業的護膚化妝品和專業的美容儀器,運用專業的護膚方法和按摩手內法,對人體的肌膚進行全面的護理和保養。生活美容容可分為護理美容和修飾美容兩大類。

4、養生的基本理論是什麼?

養生原則,是指實施養生活動時所必須遵循的總的法則。古人在長期的養生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研究人體生命活動現象和規律,探索衰老的機理,研究致病和導致早衰的原因和條件,並在中國古代哲學和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養生原則。遵循這些原則,對於養生方法的制訂、運用及其發展創新,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順應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思想指導下,《素問·寶命全形論》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類生存於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息息相關。《靈樞·邪客》稱之為「人與天地相應」。在自然界的變化中,存在著以四時、朔望、晝夜為標志的年月日周期性節律變化,並由此產生了氣候變化和物候變化所呈現的生長化收藏規律等。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與之近乎同步的生理節律和適應外界變化並做出自我調適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順應自然而攝生,各種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節律有序而穩定,機體則處於陰陽和諧的健康狀態;若違逆自然,則各種生理功能節律紊亂,適應外界變化和防禦抗邪能力減弱,而易罹患疾病。誠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所以,順應自然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原則之一。養生順應自然,旨在要求人們在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主動採取各種綜合措施來順應其變化,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變化節律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對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了根據四季變化以調養形神的原則與方法,並強調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2.形神共養
形,指形體,即臟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為特徵的心理活動。形神共養,是以形神統一的生命觀為其理論基礎。一方面,形體為生命的基礎,形具而神生,五臟及其所藏的精氣是產生「五神」活動的物質基礎。《靈樞·天年》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葛洪《抱朴子·內篇·至理》以堤和水、燭和火的關系比喻人體形與神關系時說:「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而命終。」強調神依賴於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為生命的主宰。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氣血津液的運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響。張介賓《類經·攝生類》說:「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強調神可以反饋地作用於精和氣,影響甚至調控整個生命過程。對於形神的辯證關系,明末醫家綺石在《理虛元鑒》中曾精闢地歸納說:「以先天生成之本體論,則精生氣,氣生神;以後天運用之主宰論,則神役氣,氣役精。」正由於形神統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徵,故中醫養生強調形神共養,養形以全神,調神以全形,最終達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正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論》所言:「全生之術,形氣貴乎安,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則有要而不耗。故保而養之,初不離於形氣精神。」
3.惜精固本
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有形精微物質,是生命之源,具有促進生長發育和生殖繁衍、化生血液、抗禦邪氣等多方面的作用,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居於重要地位。《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後世醫家將精、氣、神合稱為人身之三寶,故在養生中,中醫學很重視保養精氣以固先天之本。
類》即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要達到惜精固本之目的,一方面對性慾要有所節制,做到既不禁慾,也不縱欲;若縱情洩慾,可使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如《千金要方·養性》所言:「精竭則身憊。故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至則身危。」另一方面,精稟於先天,有賴後天水谷精氣以充養,若後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自然得養,故惜精固本也可通過養五臟以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以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以不使其過耗,葯食調補以壯其精,來達到養精保精之目的。
4.綜合調養
中醫養生方法眾多,不同的方法作用於人體不同的系統、層次,具有不同的效能。如順時攝養重在協調人體機能活動與外環境的關系;調攝精神主要是通過對神調養以保養精氣;慎起居、防勞傷以養生,可使臟腑功能協調;運動鍛煉、針灸、推拿,調節經絡、臟腑、氣血,可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臟腑機能協調;葯物保健則藉助葯物,以強壯身體,益壽延年。誠如李梴《醫學入門·保養說》中所言:「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慾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所以,養生應綜合各種方法,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從機體全局著眼,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要避免出現過偏、失度,過偏、失度則失去了養生的意義,雖有延年益壽的願望,也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只有按照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綜合適度、持之以恆地進行調攝,才能真正達到「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誠如《太平御覽·方術部·養生》所言:「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貴要,博聞而擇善,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
5.因人施養
因人施養,是根據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攝生保健方法。人類本身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於不同的種族,而且存在於個體之間。不同的個體由於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可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所以,養生只有因人施養,方能有益於健康,達到養生之目的。如就年齡因素而言,少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但生機蓬勃,生活尚不能自理,故少兒養生應注意合理喂養、寒溫適度、體格鍛煉、免疫防病,並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40~60歲時,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工作繁忙,壓力較大,養生應注意靜神少慮、切勿過勞,並節制房事。《景岳全書·中興論》說:「故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即強調了中年養生的重要性;進入60歲以後的老年期,臟腑機能衰退,生理與心理適應能力減退,養生應注意知足謙和、老而不怠,加強飲食調養,生活起居有節,運動鍛煉動靜結合。就性別而言,女性有月經、胎孕、產育、哺乳等特點,養生自當有所區別。人的體質又有偏於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血瘀、痰濕、氣郁之異,養生方法亦各有特點。另外,人的體質、生活習慣又受所處地域環境的影響,故養生尚需考慮不同區域的地理特點,採取相應的保健措施,充分利用有利於健康的各種因素,努力克服不良地理條件對人體的影響,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和諧統一,以達到防治疾病、益壽延年的目的。

希望答案你能幫助到你!

5、傳統養生保健的原理和特點

定義:傳統養生是以我國傳統哲學為理論基礎,以強健體魄、調養身心為目的的保養生命的思想、手段和方法。重人貴生思想是我國養生學的理論基礎
生命整體觀:祖國醫學認為:認得生命包括了「精氣神」三個部分,是一個完整的整體。
天人合一觀:中國思想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陰陽平衡觀: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非常樸素、辯證的、對立統一的哲學專思想。
經絡理論:經絡不僅是行氣血、調陰陽的通道,而且也是聯系人與自然的要津,它對人體生命有著重要的意義。
傳統養屬生的內容:氣功養生、運動養生、按摩養生、飲食養生、葯物養生
傳統養生的特點:傳統養生是以人體生命的整體觀為理論基礎,注重從人的整理出發,

6、傳統養生保健的原理和特點 ?

 (一)中國傳統養生原理(1)
1.什麼是養生

養生,指合理選用各種保健方法,通過長期的鍛煉和修習,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目的的技術和方法。養生是為了自身生存和健康長壽,根據生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所進行的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活動。

2.什麼是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探索人類生命規律,總結中國歷代心理、生理保健經驗,研究養生理論和養生技術,以實現人類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長壽命的目的。中醫特別重視「治未病」,注意預防疾病。

3.養康一體的對象

除了正常人養生以外,以下的三種人是養生的主要對象:

(1)年老體弱者:人類在衰老的過程中,機體臟器與器官的功能逐漸衰退,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健康,因此需要延緩衰老,提高年老體弱者的生活質量。善養生者壽。

(2)各種慢性病患者:此類患者病程緩慢進展或反復發作,致使出現功能障礙,而功能障礙又加重了原發病的病情,形成惡性循環。養生不僅能幫助患者的功能恢復,同時有助於防止原發病的進一步發展。對慢性病患者的養生必須有針對性,有相應的有效措施與方法。

(3)各類殘疾者:包括肢體、器官和臟器等損害所引起的各類殘疾者,也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養生。

4.精、氣、血、神是養生的基本要素

精,是構成人體及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有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來自父母;人出生之後,從飲食中獲得的營養精華稱為後天之精,先天、後天之精互相轉化,互相補充,成為生命活動的動力基礎。

氣,是推動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也是推動各種生命物質在人體川流不息的動力,是生命活力的根本保證。人體生命力的強弱、生命的壽夭,完全在於氣的盛衰。生命是氣的產物。

血,是滋養人體臟腑、組織、器官,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基本物質,是人體內化生精、氣、神、乳汁、經血、精液、體液等生命物質的物質源泉。血總是與氣相伴而行,相輔相成,互養互化,共生共榮。

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總稱,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運動、知覺等。神以精血為物質基礎,精、氣充盈,神就健旺。所以,生命的健康與否,可以通過神的狀況來判斷。

「精、氣、神為人身三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一盛俱盛,一衰俱衰。

由此可見,生命活動,是由精、氣、血、神以及臟腑功能狀態決定的。精、氣、血、神充足,臟腑功能保持正常的動態平衡,人體才會健康無病,不易衰老,壽命才能得以延長。

5.影響人壽的因素

長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而衰老則是人類正常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合理的養生和康復措施,可以延緩生理性衰老,阻斷病理性衰老(早衰)的進程,從而延長人的壽命。影響壽命、導致早衰的主要原因介紹如下:

(1)中醫的認識

①精氣不足:腎精匱乏,生命就會早衰。造成精氣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在母體內發育不良)、性生活過度(縱欲)、疾病消耗等。

②營養不良:飲食是人體獲取養料的來源,營養不良,包括攝入不足和吸收不良兩方面。

③五臟受損:心藏神,肝藏血,肺主一身之氣,五臟受損,全身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必然影響壽命。

④情志過激:長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劇烈的精神創傷,就會引起體內陰陽氣血失調,臟腑經絡功能紊亂,從而加速衰老。

⑤勞逸失度:過勞或者過逸都對健康不利,不利於健康長壽。

⑥遺傳稟賦:先天稟賦強則身體壯盛,精力充沛,不易衰老。反之,衰老就會提前或加速。

⑦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不良都會危及健康,促進早衰。
(2)西醫的認識

西醫認為自然環境污染是導致多種疾病發生的原因,也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還有心理(或精神)刺激;不良生活方式、飲食、營養失節、遺傳、疾病和意外傷害等原因,都會導致早衰。當代科學對衰老的原因提出多種學說。

6.順應自然,天人相應——中國傳統養生的基本理念

在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中,順應自然是養生理念的重要內容,無論是養生保健,還是疾病的康復,所有的方法和機能,都體現著與自然相適應的特點,也充滿辯證的觀點。

(1)天人相應

中醫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一切生命活動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必須隨時隨地與其保持和諧一致,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在養生實踐中,必須遵循這一基本法則,才能取得良好的養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戰自然」、「戰天斗地」之類的思想和行為,在養生領域是不應提倡的。我們要適應季節、把握時間、順從地理、適應社會,從而順應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個形態結構,即肌肉、血脈、筋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器官,和氣血津液等基本營養物質,是人的物質基礎;神,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又指生命活動的全部外在表現,是人體功能的反映。這二者的辯證關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神本於形而生,依附於形而存在,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

形為基礎:「形」是「神」的物質基礎,中醫的「五神」(神、魂、魄、志、意)、「五志」(怒、喜、思、憂、恐),分別由五臟(心、肝、脾、肺、腎)所生成。「神」需要大量的氣血精微濡養。

神為統帥:人體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生命活動表現出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都由神志管理、協調、統一。因此,養生時要以「養性」、「調神」為先。

形神共養:形神共養,即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和復健,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養和康復,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統一的發展。

(3)動靜互涵

陽動陰靜:臟腑器官屬陰,以靜為特徵,功能活動屬陽,以動為特徵。保持動靜協調狀態,才能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從而推遲各器官的衰老改變。

動靜相濟:大多數養生家提倡動靜結合,以達到形神共養的效果。動靜兼修,動靜適宜,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原則。

(4)協調平衡

協調人體自身的生理功能狀態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平衡機體各系統和組織器官間的正常功能,以及機體與外界的物質交換,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內容。

中和是養生康復的最高准則。中醫所有理論的核心,是《內經》提出的「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即強調「中和」、協調平衡的觀念也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人體的功能失調、對稱失衡、狀態失穩,是導致人體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祛邪是平衡協調的重要環節。中醫非常重視「祛邪」,而養生更重視體內正氣來祛除病邪,這實際上也是調節平衡思想的反映。

(5)正氣為本

現代的養生觀念,已經不再僅僅強調補充機體營養物質。真正的健康狀態,應該是人體臟腑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轉。正氣為本,從中醫的觀念分析,就是充分發揮和加強臟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廢物排泄有序,這才是抓住了養生的根本。只有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才能延年益壽。

7.中國傳統運動養生的瑰寶---太極拳

中國傳統運動養生抓住了精、氣、神「三寶」,調意養神,以意領氣,以氣推動血運,以氣導形,通過形體筋骨的運動,使周身經脈暢通,營養整個機體。

而太極拳正是中國傳統運動養生的瑰寶,上述中國傳統養生原理在太極拳中有全面體現。太極拳與五臟、氣血、形體、精神均關系密切,故養生作用明顯,深受大眾歡迎。太極拳可增強心臟、肺臟、脾胃、肝臟及腎臟的功能,使體內氣血運行通暢。因此,使人形神兼備,百脈流暢,內外相扣,臟腑協調,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之狀態,從而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7、孫思邈提出了哪些養生理論?

孫思邈非常注意按摩導引之術,提倡吐故納新的靜功和熊經鴟顧的動功相結合的鍛煉方式復,勸告老年人要從事一些不致疲勞的輕體力勞動。還強調人們不要隨地吐痰,不要食用不制熟、不凈、有毒的食物,飲食不得過量,咀嚼要細、吞咽要緩,飯後要漱口、要散步,睡眠時不要張口、不要zd蒙頭。

他提出的這些細微、具體的要求,都是符合科學道理的。他以自己超乎常人的壽命,證明了他的養生理論不是妄說,而是真詮。

8、中華養生理論怎麼發展的?

當今中華養生學說與方法備受公眾的推崇及世界各國人民的青睞,說明中華養生學說與方法具有深厚的科學理論基礎,這個理論基礎源遠流長,經歷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理論概括與積累,並得到養生實踐的檢驗。

(1)先秦時期的養生理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歷史時期,稱為先秦時期。

先秦諸子在探討自然規律及其生命奧秘的過程中,提出有關養生理論觀點。這里僅就周易、道家、儒家、雜家等有代表性的學術思想作一簡介:①周易養生理論

《周易》亦稱《易經》,又簡稱《易》,「易」有變易、簡易、不易三義。《周易》是闡述宇宙天地萬物自然變化的理論。宇宙萬物時刻在運動著、變化著,天體的運轉,地殼的變遷,四時寒暑、晝夜晨昏的更替,無一例外,人也是如此。《易經》將這種變化稱之為「變易」,這種變化無論在宇宙,還是人體生命活動,都有一定的規律,變化不息,循環不止。

《易經》著眼於宇宙天地,立足於人類自身,以求得在認識宇宙運動變化規律中探討生命的奧秘,從而得知生與死的緣由和規律。《周易》在探討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機理之後,又提出人生的知變、應變、適變的原則,並以此作為人類生活、行為和養生、防病的規范。

②雜家養生理論

先秦雜家學派出現稍晚,約在戰國時期,以《呂氏春秋》為代表,全書160篇,涉及養生的約50多篇,內容豐富。主要的養生觀點有:「畢數之務,在乎去害」、「趨利避害,順應自然」等。

③《管子》養生理論

《管子》的作者承襲了老子關於「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他還明確提出了「道」即精氣的觀點。管子認為,「精」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主張存精以養生及虛其欲以存精。《管子》除了在起居有時、節制飲食、適應四時等方面提出看法外,特別強調精神樂觀,認為「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保持樂觀情緒,對於健康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④道家養生理論的誕生

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學說,是以老、庄為代表的。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源於自然的規律,即道法自然才能夠長壽。這是道家養生思想的根本觀點。道家倡導的「清靜無為」、「返樸歸真」、「貴柔」等主張,對養生學也有很大影響。

「形神兼養」,老子主張去物慾以養形,致虛靜以養神。莊子認為:「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在養形方面,則主張以形達郁。

⑤儒家養生理論的誕生

儒家學派創始於春秋末期,創始人是孔子。儒家養生觀,首先強調精神調攝。孟子認為「養心莫善於寡慾」。人生存在著慾望是正常的,但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慾望,不可過分,應遵循「禮」的原則。

同時,儒家養生思想強調重視身體護養和注意飲食衛生。

(2)秦漢隋唐時期的養生理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從秦漢到隋唐,養生術得到長足的發展。秦始皇、漢武帝等夢求長生不老之術,促進了人們對養生術的探索,涌現出華佗、嵇康、葛洪、孫思邈等養生學家,也出現了食丹、服石等荒誕怪異的養生術。

①節養術和服餌術的提出

節養術和服餌術由漢唐時期著名的養生學家孫思邈所提出。孫氏撰寫的醫學名著《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有不少養生的內容。其中的重要養生方法就是節養術。他認為,人的精氣就像一盞油燈中的油,而生命活動就像燈火光輝。每個人擁有的「油」的量都差不多,如果不注意節養,就好像油燈用大燈芯,油很快就會耗盡,壽命即短;若能注意節養,就像用小燈芯,油盡燈熄則慢,壽命自然延長。

節養的要領主要在於:避免精氣的過度損傷。具體來說,就是要注意節制房事,思想清靜,心無妄想,耳無妄聽,要「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好、少惡行」,對名利之事和非名利之事都毫不在意,將精氣的損耗減少到最低限度

「服餌」是通過長期內服葯物,以減斷穀食、益壽延年的方法,也見於孫思邈《千金要方》。

服餌分為三個步驟,一是去三蟲,二是避谷,三是服食。三蟲指長蟲、赤蟲、蟯蟲,是人體的大害。若不去除,服補葯必不得葯力,必須用「去三蟲方」殺除。所謂「避谷」就是斷絕五穀,此法來源於道家。「三蟲邪怪」靠五穀而生的說法,認為通過避谷,可以去除三蟲,達到長生不死。孫氏曾用茯苓、松柏子等,希圖代替穀食,但沒有成功。服食就是長期用葯物。《千金要方》記載有「服食方」三十二首,如茯苓酥、杏仁酥等,皆具有一定延年益壽作用。

②養老術的遵守

養老術為孫思邈所倡導。孫氏認為人到老年後,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發生一些變化。在生理上,陽氣日漸衰減,身體逐漸虛弱;心力減退,忘前失後,飲食無味;皮膚失去光澤,頭發變白枯槁,四肢沉重,懶於動作。隨著衰老的到來,疾病日增。在心理上則容易產生「萬事零落,心無聊賴」的衰老感和失落感,以及性格上的變異,影響軀體健康。因此,老年更應注意養生。

孫氏主張,老年應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特點,加強自身的攝養。首先,在思想上要「反俗」、超脫,別人高聲說話而我聲音不高,別人發脾氣而我不惱怒,心無妄想,耳無淡聞易消化,切忌繁雜;要堅持做輕體力勞動和適度運動,如散步、導引吐納等。所居之處宜雅凈素潔,衣服、身體要勤洗,務使潔凈。這樣,自可神安而長壽。

③食丹、服石術的興起

食丹術始於秦代。秦始皇拚命追求長生之術、不老之葯,也由於冶金技術的發達,出現了一批專講長生之術,煉長生不老之葯的人,稱為「方士」。他們搜集一些荒誕的神仙之說和奇方異術,用汞、鉛、丹砂、硫黃等煉制「仙丹」。晉代食丹以求長壽之風盛行;唐代則愈演愈烈,唐太宗等就曾服過「仙丹」。

與食丹同時盛行的還有服石。所謂服石,就是用由礦物類葯物組成的方葯,如由鍾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黃、赤石脂等組成的「五石散」。據說服後可使人「心情開朗,精力轉強」,頗能滿足沉溺於聲色的統治者和士大夫的需要。

服食「仙丹」或「五石散」後,可起到一時的興奮作用,如全身發熱躁動,性慾增強。但對人體有害。如有名李抱真者,服「仙丹」後,性情暴躁,體質衰弱,最後被宦官陳弘志等害死。唐穆宗、唐敬宗等幾個皇帝及杜伏等大臣都深受其害。

由於食丹服石術危害健康,遭到有識之士反對,孫思邈就大聲疾呼:「寧食野葛,不食五石。」

(3)宋元時期的養生理論

宋元歷時400餘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中期。這一時期,先後產生了陳直、鄒鉉、邱處機、朱震亨等養生學家,並有《養老奉親書》、《攝生消息論》、《保生要錄》、《泰定養生主論》等專著問世。這些著作既豐富了前人的養生理論,還發展了古代的養生方法。

①飲食養生術的進一步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認識到食物養生的重要性。孔子認為食物要精細,烹調要得當,進餐要定時,不要吃變色、變味、腐敗的食品。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第二十六卷中專門討論飲食養生,是現存最早的食養專篇。其中記載果實類30種、蔬菜類63種、穀米類24種、鳥獸類45種,大多數是有補養作用的日常食品。孫氏認為,如果不了解飲食宜忌,就不足以保全性命。他指出,食物既能保養生命,還能治療疾病,並提出了少食多餐、食宜清淡、知飢即食等原則。

宋代對醫學特別重視,飲食養生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其中貢獻最大者當推陳直。陳直又名陳真。宋代元年任泰州化縣(今江蘇興化)縣令。他在《養老奉親書》中系統總結了唐代以來食物養生的成就,闡述了飲食調養的作用和具體方法。

陳氏認為,飲食在保證人體健康、調節人體陰陽平衡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如果飢飽失宜、調停無度,便會生病。他指出,飲食應少量多餐,使脾胃易於消化;食物宜溫熱熟軟,而忌粘硬生冷,以防傷脾胃。

陳氏極力主張喝牛乳。他認為,牛乳性味平和,能補血脈,益心氣,長肌肉,使人體健康強壯,面目光潤,老而不衰,並對生乳的適應范圍和食用方法作了詳細說明。

有了疾病,他主張先用食療的方法,認為食療治病,優於葯物療法。因為食物既可排邪,又可安定臟腑,而葯物則總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食療不愈,再考慮用葯物治療。②葯物養生方法走上正軌

服食葯物延年益壽,最早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古醫書,其中記載用動物的睾丸、陰莖及植物中的松果、柏子仁等祛老復壯。西晉張華的《博物志》認為黃精有緩老延年的作用。在東漢的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輕身」、「延年」,葯物已達165種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食丹服石之風盛行,葯物養生術走向歧途,不少人成為丹石葯物的犧牲品。唐代以後,這種流弊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開始崇尚用動、植物養生。宋代,對金石葯物的毒副作用認識更加深刻,葯物養生走上正軌。宋代注重對方葯的收集和研究,由朝廷組織整理的《太平惠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聖濟總錄》等醫學著作中,都收集大量延年益壽的方劑。其時的許多養生方劑,如還少丸、不老丸等,都是抗衰延壽的名方。

唐宋以後的養生方劑,大抵可分為補腎、補脾、補陰、補陽幾大類,選葯以地黃、枸杞、人參、黃芪、山葯、黃精、麥冬等甘平滋補者為多。宋元時期還推崇使用稱為血肉有情之品的動物葯,如鹿、龜等。這對明清時期的葯養術影響很大。如《景岳全書》的抗老名方「全鹿丸」,方中即有角膠、鹿茸、鹿腎、鮮鹿肉、鹿尾等,配合人參、熟地、菟絲子益氣養血、滋陰補陽葯物,達到益人體陰陽氣血、益壽延年的作用。

③倒倉術的推介

倒倉術見元代朱震亨的《丹溪心法》。震亨又名溪,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朱氏自幼好學,日記千言,年輕時潛心孔孟之道及程朱理學。30歲後專攻醫,撰寫了《丹溪心法》、《格致余論》等醫學著作,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他一生操勞而精氣充沛,又享高壽,可見其養生有道。

倉,是指人的腸胃;倒倉,就是倒去腸胃中的糟粕。朱氏認為,人遇到適口食物,常有進食過量的時候。這些過量的食物會和體內的停痰淤血糾纏在一起,日積月累,郁積成聚,傷身損壽,所以要用「倒倉術」將其去除。倒倉術的具體方法是:取雄性黃牛肉5至10公斤,用長流水煮爛,以布濾去渣滓,將所得的汁液再倒入鍋內,用小火熬成琥珀色。熬成後,首先喝一小杯,過一會又喝,斷斷續續直到喝幾十杯。喝了後會出現嘔吐,以適量多吐為有效。吐後安靜睡一二日,如果感到飢餓就喝點稀粥。三天後則可喝點淡菜湯之類,逐漸恢復正常飲食。朱氏認為此法有推陳出新、扶虛補損的作用;人到中年以後用此術一二次對祛病延壽大有幫助。

(4)明清時期的養生理論

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在這歷時5個多世紀的歷史階段,我國的養生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涌現了張介賓、高濂、曹庭棟等著名養生學家,並出版了《壽世青編》、《養生四要》、《修齡要旨》、《遵生八箋》、《壽養叢書》、《老老恆言》等養生專著,老年養生理論等進一步完備。同時提出了養形術和中興術等養生方法。

①老年養生方法的完備

養老之法始於唐代孫思邈,宋代陳直根據前人的成果和自己多年的研究體會,撰成《養老奉親書》,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老年養生專著。該書對老年人的起居養護、飲食調治、用葯宜忌等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元代鄒鉉將《養老奉親書》多次刊行,並流行到日本、朝鮮等國,《四庫全書提要》對其評價極高。

明清時期,老年養生理論進一步完備,其中最有影響的著作是高濂的《遵生八箋》和曹廷棟的《老老恆言》。《遵生八箋》對老人的四時順養、飲食調治、起居調理、葯物補養等都作了有相當深度的討論。

《老老恆言》的作者曹廷棟是清代著名的養生學家,他遵循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格言,博覽眾書,提出對老年人衣食住行的簡便易行的養生方法,對老年人的安寢、盥洗、散步、晝卧、夜坐、衣、帽、帶、鞋、床、帳、枕、席、被褥、便器等逐一分析宜忌,指導取捨。論述雖無驚人之處,然大都周詳切用。如「安寢」中,分段介紹如何就寢、睡時採取何種姿勢、手足如何放置、就寢時間,如何護頭、護肚、護肩頸等,皆論有法。這些方法既簡便易施,又行之有效。

明清時期有關養老術的著作還有:明代的《壽世保元》、《紅爐點雪》,清代的《長生秘訣》、《養真集》等。這些著作都以不同的角度討論了老年人的養生和長壽問題。

②養形術和中興術的倡導

明末著名醫學家張介賓,極力倡導養形術與中興術。張氏出身名門,博覽群書,學富五車,於天文、地理、史學、兵法均有知曉,中年後潛心醫學,對養生方法頗有研究。

明代以前的養生學家多注重精神對健康長壽的作用,而張氏在《景岳全書?治形論》中則系統闡述了形體與精神、形體與生命的辯證關系,認為形體依賴精神生命的物質又依靠精血滋養而維持不衰,而養形主要在於保養精血。具體而言,一方面要節制色慾,以防止精血的損傷;另一方面要經常服食溫補精血的葯物。張氏所創的「全鹿丸」就是溫補精血的名方。

在《景岳全書》中,張氏提出了「中興」的養生方法。所謂中興,就是加強中年時期的養生。張氏認為,人的衰老在中年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只是一時尚未顯露,並且中年時期是人體由盛到衰、元氣逐漸衰弱的轉折時期。若能在此期間加強攝養、「再振根基」,就會給老年期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礎。如果中年時期不注意養生,則會加速衰老的到來。中年養生的關鍵在於恢復元氣。通過保養精神、運動形體、填補精血等方法,使趨於衰弱的元氣得以恢復,自可強身延壽。總之,我國的養生理論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先在探索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道路上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留下了許多寶貴遺產。對這些遺產,我們要努力去整理、挖掘和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為增強中華民族的體質、延長人類壽命發揮更大的作用。二、道教、儒教、佛教的養生方式

中華養生學除了與醫學的發展有直接的關系之外,還深受宗教、哲學、倫理道德及民風習尚的影響。在中華傳統養生文化中,道教文化、儒教文化、佛教文化占據重要地位。它們不僅為中華養生文化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為中華養生實踐提供了獨具特色的養生方式,至今仍被人們所喜愛。

與養生理論最顯著的特點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