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經絡養生24

經絡養生24

發布時間:2020-06-30 10:49:07

1、人體二十四條經絡的位置

您好!手三陽經,從手的外側上緣開始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
手三陰經,從手的內側上緣開始分別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
足三陽經,從腳的外側前緣開始分別為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足三陰經,從腳的內側前緣開始分別為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2、人體24小時經絡排毒時間?

十二經脈分類表:陰經(屬臟),陽經(屬腑):太陰肺經,陽明大腸經,厥陰心包經,少陽三焦經,少陰心經,太陽小腸經,太陰脾經,陽明胃經,厥陰肝經,少陽膽經,少陰腎經,太陽膀胱經。

人體24小時經絡排毒時間:1:00-3:00足厥肝經在運行此時不宜熬夜,易長斑。3:00-05:00手太陰肺經運行這是易咳嗽的時間。5:00-07:00手陽明大腸經運行通俗講是去WC排毒的時間辰時。7:00-9:00足陽明胃經運行是吃早餐的時間。9:00-11:00足太陽脾經運行是學習最好的時間。

11:00-13:00手少陰心經運行吃中餐的時間。13:00-15:00手太陽小腸經運行吸收養分的時間。15:00-17:00足太陽膀胱經運行是去WC排毒的時間。17:00-19:00足少陰腎經運行吃晚餐的時間。

19:00-21:00手厥陰心經運行此時有的人會比較興奮或緊張。21:00-23:00手少陽三焦經運行是睡美容覺的時間。23:00-01:00足少陽膽經在運行。分泌膽汁助消化的時間,此時不宜吃夜宵會導致發胖,增加發胖。

十二經脈是指膽經,肝經,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這十二條經脈,此十二經脈連接了人體內,心肺肝脾腎,大腸,小腸,胃,膽,膀胱,三焦等五臟六腑之正氣,並使按十二時辰的變化,自然而然的周天運轉,其實這十二經絡,在每一個正常的人體內都是連通的。

(2)經絡養生24擴展資料:

人體十二經絡時辰運行

1-3時:肝經,大部分器官工作極慢,但肝在加緊排毒,應熟睡。3-5時:肺經,腦部供血量最少,血壓降低,肺不好的人容易皮膚過敏百日咳、呼吸道脆弱,老年人應注意不能此時起床太急速。5-7時:大腸經,此時起床精神飽滿,免疫力特別強;最佳排便時間;在未刷牙前

喝一杯溫開水可幫助排便,因口腔中的厭氧菌,可鎖住大腸水份,同時大腸的消化酶可幫助大腸蠕動(以上對長期性和習慣性便秘者有清除腸內垃圾作用)。7-9時:胃經,此時胃經主消化,肝內毒素排空,心臟開足馬力;這時候一定得吃早餐,不能空腹以免造成胃病。

9-11時:脾經,專輸送營養,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工作學習效率高,養脾可吃些黃色食物。11-13時:心經主供血,全身動員,但肝臟進入休息狀態,感到疲憊,午休時間,可吃紅色食物補心。13-15時:小腸經主吸收,味覺和嗅覺比較敏感,聞香師大多在此時工作,一般早餐中午要吃好吃飽點。

15-17時:膀胱經主促藏,血液中糖份增加,一天中工作效率最高,這時可大量喝水,排毒。17-19時:腎經主水排水作用,最佳排水排毒時候,血壓增高,情緒最不穩定,最好別煩你身邊的人。19-21時:心包經,體重最重,反應迅速,記憶力強。可以晚間學習;此時不適做激烈運動。

21-23時:三焦經,淋巴系統排毒,體溫下降,准備進入休息,最容易肚子餓的時候,但不能吃東西,也不易喝水。23-1時:膽經,全身肌肉放鬆,個別器官活動極慢,膽經主濃縮膽汁的作用,這時候人很大膽的時候。

3、中醫24時養生知識是什麼?

在中醫理論中,不僅四季的變換是一個完整的循環,有一套相應的養生理論,一天24小時也是如此。由於古人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因此這套養生之法又被清代養生家尤乘稱為「十二時辰無病法」。

中醫認為,人體內的經氣像潮水一樣,會隨著時間的流動,在各經絡間起伏流注,且每個時辰都會有不同的經脈「值班」。如果能夠順應這種經脈的變化,採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達到良好的養生效果。

亥時(晚9~11時),為三焦經當今,「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讓身體有一個好的起點,就要從此刻擁有好的睡眠開始。對老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難問題,但不管採取什麼方式,盡量在晚上11點半前進入睡眠狀態。

子時(子夜~凌晨1時),膽經當今。這段時間正是中醫養生中特別強調的「子覺」時間《皇帝內經》里,「凡是十一藏取決於膽」講的就是人體內有11個臟器都依賴膽經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夠優質的睡眠以保膽經獲得充足的能量。

丑時(凌晨1~3時)為肝經當今。精心養氣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別指出的是,某些年輕一族如在此時喝酒,將會對肝造成極大損傷。

寅時(凌晨3~5時)肺經當今。按照中醫理論,寅時是人體陽氣的開始,也是人體氣血從靜變為動的開始,必須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擾。

卯時(早晨5 ~7時)大腸經當今。早起不貪睡,晨起首先活動四肢筋骨,打太極拳,叩齒摩面或雙手扣後腦,做「鳴天鼓」。

辰時(上午7~9時)胃經當今。活動後喝一杯開水,用木梳梳發百遍,然後洗漱,早餐應該清淡,要吃飽。飯後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強烈鍛煉。

已時(上午9~11時)脾經當今。開窗通風後,可從事腦力活動,但要注意勞逸結合,讓眼睛得到及時休息。

午時(上午11時~午後1時)心經當今。這是午餐時間,除要營養豐富,葷素搭配外,建議可以喝點湯,菜要少鹽。酒可喝但不能醉。飯後宜睡半小時,不要過多。

未時(午後1~3時)小腸當今。午睡後可做少量緩和運動,喝一杯茶。

申時(下午3~5時)膀胱當今。這是最好的學習時間,記憶力和判斷力都很活躍。除用腦學習外,要注意多喝水。

酉時(下午5~7時)腎經當今。這是腎虛者補腎的最好時機。晚餐易少吃,清淡,可以喝點粥。

戍時(晚7~9時)心包經當今。准備睡眠,睡前要精心養氣,用冷水洗臉,溫水刷牙,熱水洗腳,睡易採取右側卧位。

總之,這種養生法的核心就是順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重點睡好子午覺,以此達到養生的目的。

4、人體有12條主經絡?24條?

12條指名稱有12種,人體兩邊共計有24條
手三陽,兩邊共6條經絡
手三陰,兩邊共6條經絡
足三陽,兩邊共6條經絡
足三陰,兩邊共6條經絡
共計24條。

5、二十四節氣與經絡穴位有什麼對稱

二十四節氣與中醫養生
二十四節氣與經絡穴位養生
經絡穴位調養方法
常用穴位定位法
春百季篇
立春:養肝護陽,養肝重在疏泄(每年2月4日或5日)
謹防心腦血管疾病,以調理肝經為主
穴位度養生保健:太沖、肝俞、大椎、中脘
雨水:護脾疏肝,防濕邪(每年2月18日或19日)
謹防寒濕之邪,以調理脾經、胃經為主
穴知位養生保健:足三里、神闕、關元、脾俞、陰陵泉
驚道蟄:平衡作息,提高疾病預防意識(每年3月5日或6日)
謹防季節性的傳染病,以調理肝經為主
穴位養生保健:太沖、行間、腎俞、湧泉、足三里
春分:保持陰陽平衡,心情愉悅(每年3月20日或21日)
謹防風專邪和寒邪,以調理肝經為主
穴位養生保健:太沖、風池、命門、關元、脾俞
清明:重在養肝屬,乍暖還寒注意保暖(每年4月4日或5日)
謹防風邪和濕邪,以調理肝經、脾經為主
穴位養生保健:太沖、合谷、風池、陰陵泉、大椎
穀雨:重養肝祛濕氣,忌焦慮防過敏(每年4月20日或21日)
謹防風邪和濕邪,以調理肝經、脾經為主

6、十二經絡養生調理

十二經絡交接copy規律:陰經與陽經在手足末端相交,陽經與陰經在頭面部相交,陰經與陰經在肺部交接
十四經脈疏通走向:
任脈:曲骨(或會陰)—膻中—承漿
督脈:長強—命門—風府
手太陰肺經:中府—尺澤—少商
手陽明大腸經:商陽—曲池—肩髃
足陽明胃經:天樞—足三里—歷兌
足太陰脾經:隱白—三陰交—血海
手少陰心經:極泉—少海—少沖
手太陽小腸經:少澤—小海—天宗
足太陽膀胱經:肺俞—委中—至陰
足少陰腎經:湧泉—陰谷—俞府
手厥陰zd心包經:天泉—曲澤—中沖
手少陽三焦經:關沖—天井—翳風
足少陽膽經:環跳—風市——足竅陰
足厥陰肝經:大敦—蠡溝—章門

7、我想知道,人體經絡24小時每個時間段,都是什麼經開放?

1. 卯時( 5點至7點 )大腸經旺,有利於排泄。
2. 辰時( 7點至9點 )胃經旺,有利於消化。
3. 巳時(9點至11點 )脾經旺,有利於吸收營養、生血。
4.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有利於周身血液循環,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
5. 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旺,有利於吸收營養。
6. 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有利於瀉掉小腸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氣。
7. 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有利於貯藏一日的臟腑之精華。
8. 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再一次增強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
9. 亥時(21點至23點)三焦通百脈,人進入睡眠,百脈休養生息。
10.子時(23點至1點 )膽經旺,膽汁推陳出新。
11.丑時( 1點至3點 )肝經旺,肝血推陳出新。
12.寅時( 3點至5點 )肺經旺 氣機發動,開始運行。
抄於百度

8、養生二十四宜指哪些

我這里有二十四節氣養生,不知是不是你要找的。 內容比較多,先發春季養生的。
立春(2月3-5日交節)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春天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我們夜卧早起,免冠披發,松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葯和食品,草葯如枸杞、鬱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春季養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別是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有發生和流行。

雨水(2月18-20日交節)
雨水季節主要應調理脾胃。春天之肝木何以與脾土相關?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中,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肝屬木,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發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泄的功能。脾(胃)屬土,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其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五行相生相剋關系傳變中,木旺乘土,即肝木過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說由於肝木疏泄太過,則脾胃因之而氣虛,若肝氣郁結太甚,則脾胃因之而氣滯,兩者皆肝木克脾土也。《難經》稱為「逆傳」即肝病傳脾。所以,春季養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陽氣生發的特點,扶助陽氣,又要避免傷及脾胃。
中醫學稱脾胃為「水谷之海」,有益氣化生營血之功。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營衛、氣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於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才能強盛;脾胃又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而人身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則是元氣之本。元代著名醫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的觀點。在他的《脾胃論》中:「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並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說明脾胃虛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歷代醫家、養生家都很重視脾胃的護養。現代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飲食調節: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葯、藕、芋頭、蘿卜、荸薺、甘蔗等。
葯物調養:要考慮脾胃升降生化機能,用升發陽氣之法,調補脾胃。可選用沙參、西洋參、決名子、白菊花、首烏粉及補中益氣湯等。
精神調攝:「凡憤怒、悲思、恐懼,皆傷元氣」,因此在精神調攝方面要靜心寡慾、不妄作勞,以養元氣。
起居勞逸調攝: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使其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後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忌食食物:正月忌食羊肉、狗肉、雀肉,不得生食蔥蒜,花生宜煮不宜炒。

驚蟄(3月5-7日交節)
驚蟄節氣的養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而體質差異實際上是指體質養生中因人養生的一個方面。由於人體稟賦於先天,受制於後天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其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對穩定的某種特徵,這種特徵往往又決定著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變過程中的傾向性,因此在養生中要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在驚蟄節氣常見的四種體質的養生方法:
一、陰虛體質: 這種人的體質特點為形體消瘦,手足心熱,心中時煩,少眠,便干,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
養生方法:
1.精神調養 陰虛體質的人性情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應遵循「添澹虛無、精神內守」的養生法。加強自我涵養,養成冷靜、沉著的習慣。少參加爭勝負的文娛活動,節制性生活。
2.環境調攝 陰虛者,畏熱喜寒,寒冬易過,熱夏難當。所以有條件的人,每逢春夏季,可到海邊、林區、山區去旅遊,休假。住房最好選擇居室環境安靜,坐北朝南的房子。
3.飲食調養 其原則要保陰潛陽,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魚、蔬菜、甘蔗等。有條件的人可食用一些海參、龜肉、蟹肉、銀耳、雄鴨、冬蟲夏草等,燥烈辛辣之品應少吃。
4.體育鍛煉 不宜過激活動,著重調養肝腎,太極拳是較為合適的運動項目。
二、陽虛體質:這種人多形體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欠溫,小便清長,大便時稀,怕寒喜暖。
養生方法:
1.精神調養 陽氣不足的人常表現出情緒不佳,善恐或善悲。這種人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多聽音樂,多交朋友。
2.環境調攝 陽虛體質的人,適應氣候的能力差,冬季要避寒就溫,春夏要注意培補陽氣。做到「無厭於日」,即在春夏季多曬太陽,每次不得少於十五至二十分鍾。這樣可大大提高冬季的耐寒能力。
3.體育鍛煉 陽虛體質的人,春夏秋冬都應加強體育鍛煉,可採取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等項目。日光浴、空氣浴是不可缺少的強壯衛陽之法。
4.飲食調養 多食壯陽食品,如羊肉、狗肉、雞肉、鹿肉等,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特別是在夏日三伏時,每一伏吃一次「附子粥」(附子10克,先煎30分鍾,加入粳米150克同煮至熟)或羊肉附子湯(附子15克,先煎30分鍾,加入焯好的羊肉500克,同燉至熟加適量食鹽),配合天地旺陽之時,以壯人體陽氣之功。
三、血瘀體質:凡是面色晦滯,口唇色暗,肌膚乾燥,眼眶黑暗者多為血瘀體質之人。
養生方法:
1.體育鍛煉 多做有益於心臟血脈的活動,如交誼舞、太極拳、保健按摩等能使身體各部都活躍起來的,是有助氣血運行的運動項目。
2.精神調養 血瘀體質的人多有氣郁之證,培養樂觀情緒至關重要。精神愉快則氣血和暢,經絡氣血的正常運行,有利於血瘀體質的改變。反之,苦悶、憂郁會加重血瘀傾向。
3.飲食調養 常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品,如桃仁、黑豆、油菜、慈姑、醋等,經常煮食一些山楂粥和花生粥。也可選用一些活血養血之葯品(當歸、川芎、丹參、地黃、地榆、五加皮)和肉類褒湯飲用。
四、痰濕體質:形體肥胖,肌肉鬆弛,嗜食肥甘,神卷身重,是痰濕體質人的明顯特徵。
養生方法:
1.環境調攝 在陰雨季節,避免濕邪侵襲;不宜居住在陰冷潮濕的環境里。
2.飲食調節 應該多吃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食物,如白蘿卜、扁豆、包菜、蠶豆、洋蔥、紫菜、 海蜇、荸薺、白果、枇杷、大棗、薏苡仁、紅小豆等。少食肥甘厚味、飲料、酒類之品,且每餐不宜過飽。
3.體育鍛煉 痰濕之人,多形體肥胖,身重易倦,故應長期堅持散步、慢跑、各種舞蹈、球類等活動,活動量應逐漸增強,讓鬆弛的皮膚逐漸轉變成結實、緻密的肌肉。

春分(3月20-22日交節)
由於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從立春節氣到清明節氣前後是草木生長萌芽期,人體血液也正處於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於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常見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原則必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本菜餚性寒偏涼,食後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餚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在思想上要保持輕松愉快,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起居方面要堅持適當鍛煉、定時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進行調養,方可達到養生的最佳效果。

清明(4月4-6日交節)
清明是高血壓的易發期。高血壓是指體循環內,動脈壓持續增高而言,並可傷及血管、腦、心、腎等器官的一種常見的臨床綜合征。病因多見年老體虛、情志失調、勞倦久病、飲食偏嗜等。其病理主要為陰陽失調,本虛標實。常見證型有:陰虛陽亢證(頭痛頭暈,耳鳴眼花,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面時潮紅,四肢麻木);肝腎陰虛證(頭暈眼花,目澀而干,耳鳴耳聾,腰酸腿軟,足跟痛);陰陽兩虛證(頭目昏花,行走如坐舟船,面白少華,間有烘熱,心悸氣短,腰膝酸軟,夜尿頻多,或有水腫)。患有高血壓的人在進行養生時,應針對陰陽失調,本虛標實的病理,以調和陰陽,扶助正氣為大法,採用綜合調養的方法,如情志調攝。因為本病與情志因素關系密切,在情志不遂,喜怒太過之時,常常影響肝木之疏泄、腎水之涵養。

穀雨(4月19-21日交節)
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我們在調攝養生中不可脫離自然環境變化的軌跡,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內環境(體內的生理變化)與外環境(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穀雨節氣以後是神經痛的發病期,如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根本都與肝氣不舒有關,因此在治療上都離不開疏肝行氣,活血通絡的原則。
穀雨節氣的氣溫雖以晴暖為主,但早晚仍有時冷時熱之時,對早出晚歸的人更應加倍小心地呵護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痛苦發生。

9、人體十二經絡的24原穴在哪裡

十二經原穴歌
  穴有十二原,都在四肢中。
膽原丘墟穴,肝原號太沖,小腸原腕骨,脾經太白容,心原神門過,胃經沖陽通,膀胱原京骨,肺經太淵逢,大腸原合谷,腎原太溪從,三焦陽池伴,心包大陵同。

10、在醫學里,十二時辰和十二經絡相對應,那麼十二時辰中應該如何進行經絡養生?

古代中國人民,結合十二地支,創造出了十二時辰這一獨特的計時方式。

而古代醫學,則將人體經絡與十二時辰相互對應起來,對人體養生提出了建議。

那麼就讓我們來領略古人的智慧,了解十二時辰對應的經絡。

【時辰養生法】十二時辰對應的經絡

膽經子時(23:00-1:00):


此時膽經最旺,膽汁需要新陳代謝,人在子時前入睡,膽方能完成代謝。"膽有多清,腦有多清」,凡在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後腦筋清楚,精神和面紅潤。反之,子時前不睡者,精神和面清白出格是膽汁缺乏新陳代謝的氣而變濃結晶,形成結石,猶如海水變濃曬成鹽此中一部門人還會是以而「膽怯」膽經這時要上床困覺,利於骨髓造血。

肝經丑時(1:00-3:00):

此時肝經最旺,「肝藏血」,人的思維和行動要靠肝血撐持,廢舊的血液裁減,新穎的血液孕育發生,這類代謝都是在肝經最旺的丑時完成。攝生學認為:「人卧則血歸於肝」。若丑時未入睡的話,肝還在輸出能量,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所以丑時前未入睡者,臉色青灰,情志倦怠而焦躁,易生肝病。肝經最旺的丑時是肝臟修復的最佳時段。

肺經寅時(3:00-5:00):

此時肺經最旺,「肺朝百脈」,肝於丑時推陳出新,將新穎血液提供給肺,經由肺送往全身。因此,人在早晨臉色紅潤,精神抖擻。寅時,有肺病的人反映尤為強烈。肺經呼吸運作最佳的時候,而此時脈搏最弱。

大腸經卯時(5:00-7:00):

此時大腸經最旺,「肺與大腸相表裡」,肺將充足的新穎血液布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經步入興奮狀況,完成對食品中水分與營養的吸收,排出渣滓。這時起床,大腸蠕動旺盛,適合排瀉。

胃經辰時(7:00-9:00):

此時胃經最旺,在7:00過後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過盛,表現為嘴唇乾,重則豁嘴或生瘡。胃經胃最活躍,此時一定吃早餐,每一天這時敲胃經最佳,開始工作人體的發電系統。

脾經巳時(9:00-11:00):

此時脾經最旺,「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的功效好,表現為消化吸收好,血的質量好,嘴唇紅潤。唇白標志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標志寒入脾經。

與經絡養生24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