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太上老君養生

太上老君養生

發布時間:2020-06-30 10:02:25

1、太上老君喝酒嗎

不喝酒的 吃素的 供養素的就行
燒香一般要看香譜的而不是其他 24香譜很准 48香譜、72香譜的都是後人編寫的不準!一般都是三根為一柱可以以3為基數6、9根就是2柱!3柱!更多
香灰不能隨意扔掉的!要破財的!弄個大的容器留著,如果多了可以找個干凈隱蔽的地方埋了最好!或入干凈流動的水裡。先要和回神 佛說一聲,後念誦佛號 或觀音心咒同時埋香灰或入水。
可以用 瓶裝水 不用打開 可以放半年一換就行 紅茶、綠茶都行 !!這樣干凈 神佛都可以受用的!!就像水果不答用打皮的!!西瓜、桔子都是這樣一樣供養 一樣可以受用到的!!一般水果都行 梨不行

2、誰知道鄭州剛開的一家精正復原堂 的六字訣和調節方法。家人急需。

六字訣養生法,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養生方法,為吐納法。它的最大特點是:強化人體內部的組織機能,通過呼吸導引,充分誘發和調動臟腑的潛在能力來抵抗疾病的侵襲,防止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的過早衰老。

歷代文獻對此有不少論述,秦漢的《呂氏春秋》中就有關於用導引呼吸治病的論述。《莊子·刻意》篇中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徑鳥伸,為壽而已矣。」在西漢時期《王褒傳》一書中,也有「呵噓呼吸如矯松」的記載。南北朝時代陶弘景發明長息法。他在《養性延命錄》一書中說:「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行之名曰長息。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嘻、呵、噓、呬,皆為長息吐氣之法。時寒可吹,時溫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風,呼以去熱,嘻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呬以解極」。隋代天台高僧智顗大法師,在他所著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一書中,也提出了六字訣治病方法。他談到:但觀心想,用六種氣治病者,即是觀能治病。何謂六種氣,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噓、六呬。此六種息皆於唇口中,想心方便,轉側而坐,綿微而用。頌日:心配屬呵腎屬吹,脾呼肺呬聖皆知,肝臟熱來噓字治,三焦壅處但言嘻。傳至唐代名醫孫思邈,按五行相生之順序,配合四時之季節,編寫了衛生歌,奠定了六字訣治病之基礎。
歌雲:
春噓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腎寧。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熱難停
發宜常梳氣宜斂,鹵宜數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侖,雙手摩擦常在面。
明代《正統道藏洞神部》,引用了太上老君養生法,說得更為具體。書中說:呬字,呬主肺,肺連五臟,受風即鼻塞,有疾作呬吐納治之。呵字,呵主心,心連舌,心熱舌干,有疾作呵吐納治之。呼字,呼主脾,脾連唇,脾火熱即唇焦,有疾作呼吐納治之。噓字,噓主肝,肝連目,論雲肝火盛則目赤,有疾作噓吐納治之。嘻字,嘻主三焦,有疾作嘻吐納治之。
明代太醫院的龔廷賢在他著的《壽世保元》中,也談到六字訣治病。書中說:「不煉金丹,且吞玉液,呼出臟腑之毒,吸入天地之清。」又說:「五臟六腑之氣,因五味熏 灼不知,又六欲七情,積久生病,內傷臟腑,外攻九竅,以致百骸受病,輕則痼癖,甚則盲廢,又重則傷亡,故太上憫之,以六字訣治五臟六腑之病。其法以呼字而自瀉去臟腑之毒氣,以吸氣而自采天地之清氣補氣。當日小驗,旬日大驗,年後百病不生,延年益壽。衛生之寶,非人勿傳。呼有六曰:呵、呼、呬、嘻、噓、吹也,吸則一而已。呼有六者,以呵「字治心氣,以呼字治脾氣,以呬字治肺氣,以噓宇治吁氣,以吹字治腎氣,以嘻字治膽氣。此六字訣,分主五臟六腑也。

特點
六字訣的功法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療效顯著
在我幾十年的臨床實踐中,用六字訣治好的疑難大症無計其數,治癒的患者,有肝炎、心臟病、腎結石、青光眼及高血壓、低血壓、腸胃炎、氣管炎等。最奇妙的是郭淑媛大夫靜脈曲張、面部白癬,練功3個月消失。
(二)簡便易學
六字訣的發聲和口型,只要按照漢語拼音發聲即可。腹式呼吸要求小腹起伏。實際上,我們正常人在安靜時或睡眠時的呼吸都是腹式呼吸(女同志一般是胸式呼吸)。導引的動作也很簡單。一般10小時左右就可掌握六字訣的練習要領。1~3個月左右,就可見到明顯治療效果。
(三)運用靈活
六字訣運用靈活。可以按順序練習,也可以有針對性地練1個或2個字;既可以長期堅持連續練習六字訣,又可以按季節單獨練某1個字;還可根據個人身體條件和病情疾患的虛實需要進行補瀉。例如,大連內燃機車研究所谷源盛同志,身患嚴重冠心病動脈硬化,每天著重練「呵」字100次以上,3個月後檢查恢復正常。
(四)不出偏差
練功的人只要按照要求去做,純任自然,毫不用力,由簡到繁,對讀字、口型、呼吸、動作、意念,一步一步地進行操練,循序漸進,就不會出偏差。我教練六字訣數十年,練功的人從沒有發生任何偏差。第三節治病健身的機理祖國醫學認為自然界「五運六氣」的變化,影響著人的生理和健康,人的身體是受四季的冷熱干濕和五行生剋的影響。比如春天容易生肝病,是因為自然界陽氣上升,人的肝氣上亢的緣故。。秋天呼吸系統容易生病,是因為秋氣肅殺,人的肺氣虛怯。所以應注意按季節鍛煉身體。人體的臟腑又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生克制化聯系在一起。所以練功的順序一般按五行相生的順序進行,但又要根據個人身體的虛實再加以相生相剋地重點練習。
治病健身的機理
祖國醫學認為自然界「五運六氣」的變化,影響著人的生理和健康,人的身體是受四季的冷熱干濕和五行生剋的影響。比如春天容易生肝病,是因為自然界陽氣上升,人的肝氣上亢的緣故。秋天呼吸系統容易生病,是因為秋氣肅殺,人的肺氣虛怯。所以應注意按季節鍛煉身體。
人體的臟腑又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生克制化聯系在一起。所以練功的順序一般按五行相生的順序進行,但又要根據個人身體的虛實再加以相生相剋地重點練習。
人體臟腑的內部運動和經絡的運行,受人體內外不同作用力的影響。而呼氣時用不同的口型可以使唇、舌、齒、喉產生不同的型狀和變化。從而造成胸腹部不同的內在力,影響著不同的臟腑。古人從長期實踐中總結出「噓、呵、呼、 呬、吹、嘻」六個字的口型,分別影響肝、心、脾、肺、腎和三焦。呼氣時,又用意念和動作導引氣血循經運行,從而取得治病延年的效果。
總之,六字訣是根據祖國醫學天人合一、生克制化的理論,按春、夏、秋、冬四時節序,配合五臟(肝、心、脾、肺,腎)屬性,與角、徵、宮、商、羽五音的發音口型,配似呼吸、意念和肢體導引,引地陰上升,吸天陽下降,吐出臟腑之濁氣,吸入天地之清氣,結合後天之營衛,推動真元,使氣血暢行於五臟六腑之中,以達通淤導滯,散毒解結,調整虛實,修殘補缺,身心康健,益壽延年之實效。
基本要領

練習六字訣掌握了要領有利於提高質量,消除練功中不良反應,使練功能沿著正確的軌道順利發展,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六字訣的基本要領為:
第一,松靜自然:在練功中要做到關節肌肉盡可能地放鬆,身體各個部位放鬆了,氣就自然順暢,肌肉筋骨全部松開,就自然達到了「氣遍周身不少滯」的要求,松是舒展,而不是軟和縮,形體舒松氣自順通,從而達到體松、意靜、氣運自然。靜是由定中產生,神不外馳,精神內守,靜了以後才能安心,心安以後才能達到充分發揮調整肌體自然平衡的本能。靜,並不是思想靜止。練功中的要求神不外馳,集中注意力,以一念代萬念,排除外來的一切干擾。不要過分緊張強求入靜,不必向其它方面追求。六字訣是動中求靜,是以動促進靜而收養氣之效,以靜養之氣促進體內血液循環暢旺。
法歸自然。自然就是有規律的運動,運動的協調均衡是自然發展規律的體現,任何物體的運動必須符合於協調均衡的自然規律才能夠存在和發展。違背自然就要發生混亂偏差以至停止運動而消亡。由於宇宙運動永遠保持整體協調平衡,所以宇宙無始無終,永恆長存。養氣功效法自然。自然必須在靜的條件下才能實現。養生的目的是為了益壽延年,在日常生活應付事物中,也應注意到「自然」,所以中庸上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所以中和之氣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均衡。經常保持著生命活動的協調均衡,也就會自然而然的得到益壽延年。松靜自然的要領即是練功的過程,又是練功的目的。
第二,呼吸鍛煉:六字訣是通過調整呼吸來達到吐出臟腑之毒,吸進天地之清的目的,是練功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六字訣屬於吐納法。人們的呼吸活動,是由植物神經系統支配的,可以控制和調整。呼吸活動又是對人體生理各方面有著廣泛的影響,通過對呼吸的鍛煉來達到調整整個肌體的功能,極為重要。
六字訣是採用順腹式呼吸,吐字呼氣時略提會陰(小腹內收,提肛縮腎),橫膈上升,使濁氣排除,吸氣時輕合嘴唇,舌抵上齶,會陰放鬆,腹部自然隆起。呼吸深、細勻長,加強了呼吸功能,促進了肺循環,同時,加強腹內的自我按摩,改善腹腔的血液循環,增強了胃腸的蠕動,加強了食物消化及營養吸收功能,在意識上是主動呼氣,吸氣時自然放鬆,使神經系統做到最大的放鬆。
第三,注意吐字時的口型鍛煉:臟腑的內部運動和經絡的運行受人體內外不同作用力的影響,而呼氣時用不同的口型可以使唇、舌、齒、喉產生不同型狀和位置,從而造成胸腔、腹腔不同的內在壓力,影響不同的臟腑。古代養生家從長期實踐中總結出六個宇,分別以口型影響著不同臟器的氣血運行,從而取得治病健身的效果。多年臨床經驗證明,開始初學時,一定要出聲,這樣可以使氣通順,通過發音才能正確掌握口型。因為念字的口型不一樣,唇、舌、齒、喉,開口、合口、半合口、半開口部有很大的區別。正因為這種不同的念字口型,才能區別我國五聲音階上的角、徵、宮、商、羽,配合肝、心、脾、肺、腎五臟的關系。不發聲則沒有五音,就沒有口型,那就失掉了六字訣養生法的治病效能。我在臨床應用時,曾分別試驗,發聲的比不發聲的收效快,所以就決定初練時要發聲,發聲時口型容易掌握。我給它起名叫風呼吸。等到口型正確,腹式呼吸練熟了,自然呼吸深長,由胸腔深入小腹丹田之內,真氣調動起來,水到渠成,就不期然而然地不出聲了。一般說來,半個月或一個月就不出聲了。這時會感覺到有一種氣流通行上下,有的感到熱,有的感到涼,有的感到麻脹,有的感到輕松。
第四,導引動作要柔和,並要做到氣盡式成。使動作的快慢與吐氣的速度一致並受氣的支配,做到「氣為元帥,手足為兵丁」之格言。
第五,在練功的初級階段,不要強調以意領氣或意氣相隨,隨著動作的熟練,松靜程度的提高,在明確了經絡的起始運行路線以後,氣感就會在練功中自然產生,就會在精神內守的前提下,隨著吐字,氣就會相依地在經絡軌道中運行,這樣就會水到渠成。這就是太極拳經所謂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之理論,所謂「著熟」就是練氣功之呼吸自然,所謂漸悟就是「勿助長」,不要急於求成。這一條戒律要特別注意,求急者反以得緩,所以孔子再三說,率性之謂道。孟子謂拔苗助長之比喻。

第六,六字訣中六個字的次序是根據祖國醫學五行生剋之理論排列的。它影響著病情好轉還是加重,不宜變更顛倒。要按次序練習。肝屬木,木旺於春,四季以春為首,所以先練噓字功,是因應天時,收效較快。木能生火,心屬火,練呵字可以補心氣。再煉呼字補脾,脾屬土,為火所生。呼字練完,可以練呬字功,呬能補肺氣。肺屬金,為脾土所生。練完呬字功,再練吹字,吹能補腎氣,腎屬水,為肺金所生。吹字練完,五臟之氣都得到補養。三焦主氣,再加嘻字功,導引行氣則全身之氣血通調而疾病不生。

3、養性學派的養生主張是什麼?

古人稱道德修養為養性,亦稱養德。從堯、舜起世人即把修性養神——大德與長壽聯系在一起。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的觀點。荀子提出「凡用血氣志虛,由禮則通;不由禮則勃亂。食慾衣服動靜居處,由禮則知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慾也。」孔、荀認為堯、舜、禹之所以都比較高壽,就是因為他們具有高尚的道德。堯是古代人們理想的君王,以天下為公。孟子提出了養德的具體內容:「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子提出:去私心,去貪欲,知足之足,常足矣。《內經》分析古代百歲老人長壽的訣竅時指出:「……所以能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孫思邈提出:「……道德日全,不祈壽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呂叔簡說:「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嵇康說:「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

《太上老君養生訣·養生真訣》說:「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後可以保全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萬事纏心,神豈能靜。可見道德修養的重要性。道德修養好,即善於修性養神,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融匯養生之法,知其理,履其行,保持心身健康。「德高壽長」,道德修養好了,才能使機體陰陽平衡,內環境安和統一,達到延年益壽。

4、請神人介紹內功怎麼練!!!

Practice the simplest safest, and already more than 1000 years!!!

去病延壽六字訣:凡行氣,以鼻吸氣,吐氣時以口默念各字音無聲或微聲。(收錄於《道藏》!!!智愷《小止觀》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冷謙(150歲)《修齡要旨》高濂《遵生八箋》)

春煉噓屬肝,肝連目(用力睜大雙目)

夏煉呵屬心,主舌(反復兩手放頭頂交叉)

秋煉呬屬肺,主鼻(雙手向上托起)

冬煉吹屬腎,主耳(治寒症,兩腿下蹲雙手抱膝)

四季煉呼屬脾,主中宮(治熱症,撮口)

四季煉嘻屬三焦(躺卧)

唐-孫思邈《修真十書》

孫思邈(541或581~682)西魏時代出生,卒於682年,是個百歲老人孫思邈的年齡現今有六種說法:最小的101歲,第二種說法是120歲,第三種說法是131歲,第四種說法是141歲,第五種說法是165歲,甚至還有168歲的說法。為唐代著名醫葯學家。被人稱為「葯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http://ke.baidu.com/view/22427.htm

春噓明目木扶肝

夏至呵心火自闌

秋呬定致金肺潤

腎吹唯要坎中安

三焦嘻卻除煩熱

四季常呼脾化餐

切忌出聲聞口耳

其功尤勝保神丹

六字訣養生法,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養生方法,為吐納法。它的最大特點是:強化人體內部的組織機能,通過呼吸導引,充分誘發和調動臟腑的潛在能力來抵抗疾病的侵襲,防止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的過早衰老。
歷代文獻對此有不少論述,秦漢的《呂氏春秋》中就有關於用導引呼吸治病的論述。《莊子·刻意》篇中說:「吹 呴呼吸,吐故納新,熊徑鳥伸,為壽而已矣。」在西漢時期《王褒傳》一書中,也有「呵噓呼吸如矯松」的記載。南北朝時代陶弘景發明長息法。他在《養性延命錄》一書中說:「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行之名曰長息。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嘻、呵、噓、呬,皆為長息吐氣之法。時寒可吹,時溫可呼, 委曲治病,吹以去風,呼以去熱,嘻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呬以解極」。隋代天台高僧智顗大法師,在他所著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一書中,也提出了六字訣治病方法。他談到:但觀心想,用六種氣治病者,即是觀能治病。何謂六種氣,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噓 、六呬。此六種息皆於唇口中,想心方便,轉側而坐,綿微而用。頌日:心配屬呵腎屬吹,脾呼肺呬聖皆知,肝臟熱來噓字治,三焦壅處但言嘻。傳至唐代名醫孫思邈,按五行相生之順序,配合四時之季節,編寫了衛生歌,奠定了六字訣治病之基礎。

歌雲:
春噓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腎寧。
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熱難停。
發宜常梳氣宜斂,鹵宜數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侖,雙手摩擦常在面。

明代《正統道藏洞神部》,引用了太上老君養生法,說得更為具體。書中說:呬字,呬主肺,肺連五臟,受風即鼻塞,有疾作呬吐納治之。呵字,呵主心,心連舌,心熱舌干,有疾作呵吐納治之。呼字,呼主脾,脾連唇,脾火熱即唇焦,有疾作呼吐納治之。噓字,噓主肝,肝連目,論雲肝火盛則目赤,有疾作噓吐納治之。嘻字,嘻主三焦,有疾作嘻吐納治之。

明代太醫院的龔廷賢在他著的《壽世保元》中,也談到六字訣治病。書中說:「不煉金丹,且吞玉液,呼出臟腑之毒,吸入天地之清。」又說:「五臟六腑之氣,因五味熏 灼不知,又六欲七情,積久生病,內傷臟腑,外攻九竅,以致百骸受病,輕則痼癖,甚則盲廢,又重則傷亡,故太上憫之,以六字訣治五臟六腑之病。其法以呼字而自瀉去臟腑之毒氣,以吸氣而自采天地之清氣補氣。當日小驗,旬日大驗,年後百病不生,延年益壽。衛生之寶,非人勿傳。呼有六曰:呵、呼、呬、嘻、噓、吹也,吸則一而已。呼有六者,以呵「字治心氣,以呼字治脾氣,以呬字治肺氣,以噓宇治吁氣,以吹字治腎氣,以嘻字治膽氣。此六字訣,分主五臟六腑也。

漢代「六字訣」三法詳解
2008-09-05 17:29:00中國健身氣功協會
「六字訣」屬於吐納類功法,是中國傳統氣功經典性功法之一,主要用於養生康復。基本法則是鼻吸口呼,在呼氣時默念噓(xu)、呵(he或ke)、呼(hu)、呬(xi)、吹(chui或fu)、嘻(xi)六字,以對治肝、心、脾、肺、腎、三焦和膽系的疾病,故通稱「六字訣」或「六氣法」。此法來源甚古,因其治病效果顯著,故歷代養生名家多重視之,至今仍盛行不衰。

這里所載三法皆出於漢代,是「六字訣」的早期文獻,從中可見「六字訣」之原本。為省煩累,不列原文,不加註釋,而是直接用現代漢語譯出。有關學術問題和實踐問題,均在「解說」中以明之。

一、六氣法

納氣有一,即吸氣。吐氣有六,即吹、呵、嘻、呼、噓、四,皆是呼氣。平時人的呼吸都是用鼻一呼一吸,呼吸均勻,但六氣法就要用鼻微微吸氣,用口慢慢呼氣,這叫做「長息」。它的方法和作用是:

時寒可默念「吹」字呼氣,時溫可默念「呼」字呼氣。用「吹」字呼氣能去寒;用「呼」字呼氣能去熱;用「嘻」字呼氣能去病,又能去風;用「呵」字呼氣能去煩躁,又能使氣下行;用「噓」字呼氣能消散淤滯,用「四」字呼氣能解除疲睏。所以老子說:「從早到晚,經常練習不懈,就能健康長壽。」

解說:

本條出自《太清金液神丹經•注序》,又見《養性延命錄》、《神仙絕穀食氣經》、《服氣雜法秘要口訣》等。

六氣法,又稱「六氣訣」、「六字訣」,屬於行氣、服氣的吐納治病健身之法,起源甚早。《老子》二十九章有「或噓或吹」之說,河上公註:「噓,溫也。吹,寒也。」《莊子•刻意》有「吹四呼吸,吐故納新」之說,「四」即張口噓氣。老莊之說雖不足以證明春秋戰國時就有「六氣法」,但從西漢河上公注中已見有與《太清金液神丹經•注序》的相同內容,這至少可以肯定在西漢時就有「六氣法」的萌芽。《太清金液神丹經•注序》是東漢五斗米道創始人張道陵的弟子趙升、王長所撰,其書為晉代葛洪整理。由此可以肯定:「六氣法」在東漢時就已流行,並受到了著名養生家的重視。今之學者在提到「六氣法」時皆肯定它的作用,這是對的,但把其起源說得過晚則有失恰當。

二、吐納六字訣

四字:四主治肺,肺連五臟。受風即鼻塞有病,就用四字吐納治之。

呵字:呵主治心,心連舌和五臟。心熱舌干有病,就用呵字吐納治之。

呼字:呼主治脾,脾連唇。論雲:「脾溫熱,即唇焦。」有此病狀,當用呼字吐納治之。

噓字:噓主治肝,肝連目。論雲:「肝氣過剩,眼就發紅。」有此病狀,當用噓字吐納治之。

吹字:吹主治腎,腎連耳。論雲:「腎氣虛,耳就聾。」有此病狀,當用吹字吐納治之。

嘻字:嘻主治三焦。三焦有病,當用嘻字吐納治之。

解說:

本訣出自《太上老君養生訣•服氣吐納六字第二》,該書題「華佗授廣陵吳普」。如此,則本訣於東漢時已有之,但比前《太清金液神丹經•注序》所載為晚。前者只說去寒、去熱、去病等,較籠統。本訣則明確地說對治五臟、三焦,已與後世乃至現在的「六字訣」完全一致,但對於「吐納」之說未詳。茲略釋於下:

吐納,即「吐故納新」補瀉之法。納,即吸氣,緩緩地用鼻吸入清新之氣,為補;吐,即呼氣,緩緩地用口呼出病濁之氣,同時有針對性地默念六字之一,為瀉。其吐納的操作,可參考「閉氣六字訣」。

三、閉氣六字訣

夜半後至中午是生氣之時,可以練功;其餘時間是死氣時,不可以練功。練功首先要調氣、服氣。氣調適之後,須床鋪厚軟,枕頭高低與身取平,仰卧,兩腳舒展,兩手握固,離身四五寸。然後微微用鼻吸引太陽氣,氣從鼻進入後,再用意念送此氣通遍身體,隨即閉氣。閉氣到不能再閉時,即細細地從口中呼出,不要讓耳聽到吐氣之聲。如果患上寒熱、瘴氣、腳腫等病,不論什麼時節,都可以調治。如果當日調治不好,明日再進行調治,不過三兩日必定會調治好。如果患心病冷病,就用「呼」字吐氣;熱,就用「吹」字吐氣。如果肺有病,就用「四」字吐氣。吐納次數:半夜後二十四次,雞鳴時十八次,天亮時十二次,日出後十二次,次數多更好。要練此功,還需先做一些導引按摩,以有助於去掉疾病。

去五臟病的療法:

心病,體有冷熱。療法:用「呼」、「吹」二氣去之。「呼」去冷,「吹」去熱。

肺病,胸背脹滿,四肢煩悶。療法:用「呵」氣去之。

肝病,憂愁不樂,頭眼疼痛。療法:用「噓」氣去之。

脾病,體上游風習習,情悶疼痛。療法:用「嘻」氣去之。

腎病,體冷而陰衰。療法:用「四」氣去之。

某臟有病,每次行功皆須做三十六遍。如果感到疾病未除,還需要左右導引按摩。

解說:

握固,氣功掌訣。即以四指握大拇指,如嬰兒握拳之狀,具有「閉關防」、「固真氣」和防止「驚功」的作用。

閉氣,古代氣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即吸足一口氣後暫時停止呼吸,直到憋不住時再緩緩呼氣,然後把呼吸調勻,再反復為之。

本條出自《太上老君養生訣•服氣吐納六字第二》,是東漢時期與「吐納六字訣」並行的另一種「六字訣」,主要特點是吸氣後「閉氣」,可分兩部分:

一是講治療一些雜病之法。對行功的要求,如體勢及吐納之法等論說甚細,並明確了行功的最低次數。

二是講治療五臟病之法。此與一般的訣法不完全一致。如心病,通常用「呵」字,此則用「呼」、「吹」二字,這是從「去冷」、「去熱」上說的,與前「六字訣」之說相同。又如肺病用「呵」、脾病用「嘻」,亦與前「吐納六字訣」及一般說法相抵牾,然而與前「六氣訣」之說相聯系,亦與具體疾病和辯證論治理論有關,是為古人實踐經驗,不可視為傳抄之誤。

此兩者皆要求結合導引按摩,以加強功效。現在社會上流行的導引按摩之法甚多,可根據自身治療的需要,選用適宜者。

若人卒得疾,及癰瘇、惡氣、飛屍、百毒、惡夢之屬,便閉氣誦甲午至戊戌止,留氣在上斗中。上斗中者,在兩乳間也。閉氣暗誦甲午至戊戌十遍,然後吐氣,又誦甲子至戊辰止,留氣在下斗中。下斗中氣暗誦甲午至戊戌十遍,然後吐氣,又誦甲子至戊辰止,留氣在下斗中。下斗中者,臍中也。亦暗誦十遍,然後吐氣,以治建八尺之質,含萬有之軀。外有四支、九竅,內有五臟、六腑,各有神主,精稟金火,氣諧水木五臟者,是五神之府,含生之器。神欲安,氣欲寬,導養之妙。

火則躁而禮,金則勇而義。躁與勇,義與禮,陰陽之數也。長陰則殺,長陽則生,生殺之數也。故抑躁行禮義則生,長勇罷禮義則死。外行禮義,內安脾膽,導養之秘也。以忠孝為先,不識其原,傷生之道。然知其本靈秘之術,若能安其神,煉其形,攝生得氣,歸正背偽,出其恍惚,入其玄妙,辨補寫之理,誕延育之方,可升仙矣。子龜鏡焉,道在其中也。黃帝敬受靈訣,專精行之,未逾一紀而神猷先鑒,行氣使心,精步逾玄,含靈契理,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氣運於內,神應於外,豈非至真哉!謹具五臟玉軸圖於後。

肺臟圖

治肺當用呬。呬為瀉,吸為補。夫肺者,兌之氣,金之精,其色白,其象如懸磬,其神如白狩。肺主魄,魄化為玉童,長七寸,持仗往來於肺臟。其神多怒者,蓋發於肺臟也。欲安其魄而存其形者,則當收思斂欲,含仁育義,不怒其怒,不聲其聲,息其生則含乎太和。肺合於大腸,上主於鼻。故人之肺有風則鼻塞也。色枯者,肺干也。人鼻癢者,肺有蟲也。人之多怖者,魄離於肺也。人之體生白點者,肺微也。人之多聲者,肺強也。人之不耐寒者,肺勞也。好食辛者,肺不足也。顏色鮮白者,肺無他惡也。人大腸鳴者,肺氣壅也。夫肺主商,肺有疾當用呬。呬,肺之氣也。其氣義,則瘳疾,義以安神。人有怨怒填塞胸臆者,則呬而泄之,蓋自然之理也。向若不呬,必致傷敗。獲呬而獲生乎!故病用呬耳。夫人無苦,用呬者不祥也。夫肺處七宮驚門,主信,使人方正平直,習武先忠,則魄安形全也。且肺者,秋之用事。秋三月,天地氣明,肅殺萬物,雀卧雞起,用安至精,公施抑怒改息,兩相形長,秋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常以七月、八月、九月望旭旦,西面平坐,鳴天鼓七,飲玉漿三,然後瞑目,吸兌宮白氣,入口吞之,以補呬之損。肺以正白之用,以致玉童餞,則神安思強,氣全兆體,百邪不能殃之,兵刃不能害之,延年益壽,名飛仙耳。蓋所謂補寫神氣,安息靈魄之所致哉。

心臟圖

治心當用呵。呵為寫,吸為補。夫心者,離之氣,火之精,其色赤,其象如蓮花,其神如朱雀。心主神,化為玉女,身長八寸,持玉英,出入於心府也。其神躁而無准,人之暴急者,蓋發於心臟也。欲安其神而全其形者,則全忠履孝,輔義安仁,止其風,靜其急,自其熾,澄其神,而全其形,則合中和也。心合乎小腸,主其血脈,上於舌。人之血壅者,心驚也。舌不知味者,心虧也。上智者,心有七孔,中智五孔,下智三孔,明達者,心有二孔,尋常者有一孔,愚痴者無孔也。多忘者,心神離也。好食苦者,心不足也。多悲者,心傷也。重應者,心亂也。面青黑者,心冰也。容色赤者,心無他惡也。夫心主徵,心有疾當用呵。呵者,心氣也。理其氣體,呵能靜其心而和其神,所以人之心亂者則多呵,蓋天全之候也,人皆為而不知哉!向若不呵,當致憤怒者也。故心疾用呵,除邪氣也。夫心處九宮驚門,主智,使人樂善好施,恭孝以修仁,則心和而形全也。且夫心者,夏之用事也,天地氣交,萬物華結,亥寢丑起,無厭於養。英成實長,夏之德也,逆之則傷心。常以四月、五月、六月弦朔清旦,南面端坐,叩金梁九,漱玄泉三,靜思想,吸離宮之赤氣,入口三吞之,以補呵之損,植其靈府,開心穴,餌離火,濯玉女,神平體安,眾殃不害,金火不能傷,治神之靈也。

肝臟圖

治肝當用噓。噓為瀉,吸為補。夫肝者,震之氣,水之精,其色青,其象如懸匏。肝主魂,其神如龍,化為二玉女、玉童,一青衣,一黃衣,各長七寸;一負龍,一持玉漿,出入於肝臟也。其神好仁,人之行惠者,蓋發於肝也。欲安其魂而延其齡者,則當澤被芻棘,恩覃庶類,而後全其生,則合乎太清者也。肝合於膽,上主於目。肝盛則目赤。又主於筋,肝虧則筋急。皮枯者,肝熱也。肌肉黑黯者,肝風也。好食醋味者,肝不足也。色青者,肝盛也。手足汗者,肝無他惡也。毛發枯者,肝傷也。夫肝主角,故肝有疾者,當用噓。噓者,肝之氣也。其氣仁也,故除毀痛。人之有傷痛者,則噓之以止痛,皆自然之驗也,豈不以為靈哉?此之至理也,通玄之道。且肝之主春,春之用事。春三月,天地氣生萬物,花葉繁茂,人及芻萌,順陽之道也,逆之傷肝也。傷之則毛骨不榮也。常以正月、二月、三月寅時東向平坐,叩齒三通,閉氣七息,吸震宮之青氣三吞之,補噓之損,以享青帝之祀,以致二童之饌。木精乘王,則肝歡寡憂,精之妙也。知

脾臟圖

治脾當用呼。呼為瀉,吸為補。夫脾者,坤之氣,土之精,其色黃,狀如覆盆。脾主意,其神如鳳。化為玉女,長六寸,循環於脾臟也。其神多嫉妒。人之疾妒,蓋起於脾臟也。土無正形,故妒之無准也。婦人則妒劇者,乘陰氣也。欲安其神,則當去欲寡色,少思屏慮,長其土德而後全其生也。脾合乎太陰,脾連胃,上主於口,消谷之腑,如磨之轉,化生而入熟也。食不消者,脾不轉也,食堅硬之物,磨之不化也。人不欲食訖便卧,其脾則側,側則不轉,食堅物,生食不化,則為宿食之患也。故食不調則傷脾,脾藏不調則傷質,質神俱損,則傷人之速,故人之不欲食生硬堅澀之物,全人之道也。人不欲食,為脾中有不化食也。多惑者,脾識不安也。多食者,脾虛也。食不下者,脾塞也。無顏色者,脾傷也。好食甘者,脾不足也。顏色鮮滑者,脾無他惡也。夫脾主於中宮土也,故脾之有疾當用呼。呼者能引脾疾,故人之中熱者,呼之以驅熱溫之弊也。向若不呼,則熱氣擁於內,陰氣息於外,致憤悶之患,形何從而安哉?夫脾位寄於土宮,宮主義也。使人寬舒廣大,屈已濟人以利,不爭者也。且脾之無正形,寄王四季,隨六氣助成萬物。脾育腸胃,義之道也。不以自專為德,不以物競為功,長坤之理,逆之則傷脾。常以四季月末十八日旭旦,正坐中宮,禁氣五息,鳴天鼓七,吸土宮之黃氣,入口五吞之,補呼之損,飲玉醴以致神之和,以補於脾,以佐神氣,則入山不畏虎狼,登險不懼顛蹶者,行氣之精也。

腎臟圖

治腎當用吹。吹為瀉,吸為補。夫腎者,陰之精,坎之氣,其色黑,其象如圓石,其神如白鹿,兩頭化為玉童,長一尺,出入於腎臟。其神和也,人之柔順者,蓋發於腎臟也。欲安其神,則當仁德平廣,膏潤萬物,長其精,順其志,而後全其生形,則合乎太清者也。腎合於骨,上主於齒。齒痛者,腎傷也。又主於耳,人之骨痛者,腎虛也。耳不聞聲者,腎虧也。齒多楚者,腎虛也。齒黑 < 齒肖 > 者,腎風也。耳痛者,腎氣壅也。腰不伸者,腎冰也。色黃者,腎衰也。容色紫光者,腎無他惡也。骨鳴者,腎贏也。夫腎主羽,人之有疾當用吹。吹者腎之氣,能瘳腎之疾,故人之積氣沖臆者,則強吹也。腎氣沉滯,吹徹則通。且腎者冬之用事,三月乾坤氣閉,萬物伏藏,戌寢寅起,與玄陰並,外陰內陽以養骨齒,以治其神,逆之則傷腎。常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面北平坐,鳴金梁七,飲玉泉三,吸玄宮之黑氣,入口九吞之,以補吹之損,以符呦鹿呦鹿:《詩·小雅·鹿鳴》有「呦呦鹿鳴」句,該詩旨為歡宴嘉賓。之詞,以致玉童之饌。益腎氣,神和體安,則群妖莫害,可致長生之道矣。

膽臟圖

以前名五臟,加膽名六腑。膽亦受水氣,與坎同道。膽有疾,當用嘻。嘻為瀉,吸為補。夫膽者,金之精,水之氣,其色青,其象如懸瓠,其神龜蛇,化為玉童,長一尺,戟其手,賓士於膽。其神勇,人之勇決者,蓋發於膽臟也。欲安其神,當息忿寢爭,與仁輔義,其後全生也。膽合於膀胱,上主於毛發。毛發枯者,膽損也。發燥者,膽有風也。無懼者,膽洪大也。顏貌青光者,膽無他惡也。爪甲干者,膽虧也。毛焦者,膽熱也。無事淚出者,膽勞也。好酸者,膽不足也。夫膽寄於坎宮,使人觀智慕善,並邪去佞絕奸,治方直也。且膽者,生於金,金主於武,故多勇,且抑之大吉。夫膽乘陰之氣,秉金之精,故主於殺。殺則悲,故人之悲者,金生於水,目中墜淚也。夫心主火,膽主水,火主辛,水主苦,所以人有弊者,即言辛苦。故為水火二氣相背,則火得水而煎,陰陽交爭,水勝於火,故目淚出,淚流也。苦而出,故曰淚。夫悲啼號泣,其聲稱苦者,為淚出於膽,而以苦為詞也。膽,水也,而主於陰;目,明也,而主於陽。陰從陽,故從目出。常以孟月,端居正北,思吸玄宮之黑氣,入口九吞之,以補嘻之損,以食龜蛇之味,飲玉童之漿,然後神治體和,顛不能犯,邪莫之向,膽氣所致也。

歧伯曰:夫人之受天地之元氣生。氣之來也謂之精,精之媾也謂之靈,靈之變也謂之神,神之化也謂之魂,隨魂往來謂之識,並精出入謂之魄,管主精魄謂之心,心有所從謂之情,情有所屬謂之意,意有所指謂之志,志有所憶謂之思,思而遠慕謂之慮,慮而用事謂之智。智者,乃識見者也,蓋精神、魂魄、意志、思慮、情智、見識之所用也。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含天地之象。具在身矣。則胸脅為宮室,四支為郊境,頭圓象天,足方象地,左目為日,右目為月。發為星辰,齒為金玉。大腸為江河,小腸為川瀆。兩乳、臍、膝為五嶽,肝、腎、脾、肺、心為五行。故修道者常理之,若不修緝,必致毀敗。營衛不通,血氣不流,齒發不堅,五臟不調,則傾化隨及。故至人修其未毀,治其無疾也。
練習六字訣掌握了要領有利於提高質量,消除練功中不良反應,使練功能沿著正確的軌道順利發展,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六字訣的基本要領為:

第一,松靜自然:在練功中要做到關節肌肉盡可能地放鬆,身體各個部位放鬆了,氣就自然順暢,肌肉筋骨全部松開,就自然達到了「氣遍周身不少滯」的要求,松是舒展,而不是軟和縮,形體舒松氣自順通,從而達到體松、意靜、氣運自然。靜是由定中產生,神不外馳,精神內守,靜了以後才能安心,心安以後才能達到充分發揮調整肌體自然平衡的本能。靜,並不是思想靜止。練功中的要求神不外馳,集中注意力,以一念代萬念,排除外來的一切干擾。不要過分緊張強求入靜,不必向其它方面追求。六字訣是動中求靜,是以動促進靜而收養氣之效,以靜養之氣促進體內血液循環暢旺。

法歸自然。自然就是有規律的運動,運動的協調均衡是自然發展規律的體現,任何物體的運動必須符合於協調均衡的自然規律才能夠存在和發展。違背自然就要發生混亂偏差以至停止運動而消亡。由於宇宙運動永遠保持整體協調平衡,所以宇宙無始無終,永恆長存。養氣功效法自然。自然必須在靜的條件下才能實現。養生的目的是為了益壽延年,在日常生活應付事物中,也應注意到「自然」,所以中庸上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所以中和之氣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均衡。經常保持著生命活動的協調均衡,也就會自然而然的得到益壽延年。松靜自然的要領即是練功的過程,又是練功的目的。

第二,呼吸鍛煉:六字訣是通過調整呼吸來達到吐出臟腑之毒,吸進天地之清的目的,是練功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六字訣屬於吐納法。人們的呼吸活動,是由植物神經系統支配的,可以控制和調整。呼吸活動又是對人體生理各方面有著廣泛的影響,通過對呼吸的鍛煉來達到調整整個肌體的功能,極為重要。

六字訣是採用順腹式呼吸,吐字呼氣時略提會陰(小腹內收,提肛縮腎),橫膈上升,使濁氣排除,吸氣時輕合嘴唇,舌抵上齶,會陰放鬆,腹部自然隆起。呼吸深、細勻長,加強了呼吸功能,促進了肺循環,同時,加強 腹內的自我按摩,改善腹腔的血液循環,增強了胃腸的蠕動,加強了食物消化及營養吸收功能,在意識上是主動呼氣,吸氣時自然放鬆,使神經系統做到最大的放鬆。

第三,注意吐字時的口型鍛煉:臟腑的內部運動和經絡的運行受人體內外不同作用力的影響,而呼氣時用不同的口型可以使唇、舌、齒、喉產生不同型狀和位置,從而造成胸腔、腹腔不同的內在壓力,影響不同的臟腑。古代養生家從長期實踐中總結出六個宇,分別以口型影響著不同臟器的氣血運行,從而取得治病健身的效果。多年臨床經驗證明,開始初學時,一定要出聲,這樣可以使氣通順,通過發音才能正確掌握口型。因為念字的口型不一樣,唇、舌、齒、喉,開口、合口、半合口、半開口部有很大的區別。正因為這種不同的念字口型,才能區別我國五聲音階上的角、徵、宮、商、羽,配合肝、心、脾、肺、腎五臟的關系。不發聲則沒有五音,就沒有口型,那就失掉了六字訣養生法的治病效能。我在臨床應用時,曾分別試驗,發聲的比不發聲的收效快,所以就決定初練時要發聲,發聲時口型容易掌握。我給它起名叫風呼吸。等到口型正確,腹式呼吸練熟了,自然呼吸深長,由胸腔深入小腹丹田之內,真氣調動起來,水到渠成,就不期然而然地不出聲了。一般說來,半個月或一個月就不出聲了。這時會感覺到有一種氣流通行上下,有的感到熱,有的感到涼,有的感到麻脹,有的感到輕松。

第四,導引動作要柔和,並要做到氣盡式成。使動作的快慢與吐氣的速度一致並受氣的支配,做到「氣為元帥,手足為兵丁」之格言。

第五,在練功的初級階段,不要強調以意領氣或意氣相隨,隨著動作的熟練,松靜程度的提高,在明確了經絡的起始運行路線以後,氣感就會在練功中自然產生,就會在精神內守的前提下,隨著吐字,氣就會相依地在經絡軌道中運行,這樣就會水到渠成。這就是太極拳經所謂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之理論,所謂「著熟」就是練氣功之呼吸自然,所謂漸悟就是「勿助長」,不要急於求成。這一條戒律要特別注意,求急者反以得緩,所以孔子再三說,率性之謂道。孟子謂拔苗助長之比喻。

第六,六字訣中六個字的次序是根據祖國醫學五行生剋之理論排列的。它影響著病情好轉還是加重,不宜變更顛倒。要按次序練習。肝屬木,木旺於春,四季以春為首,所以先練噓字功,是因應天時,收效較快。木能生火,心屬火,練呵字可以補心氣。再煉呼字補脾,脾屬土,為火所生。呼字練完,可以練呬字功,呬能補肺氣。肺屬金,為脾土所生。練完呬字功,再練吹字,吹能補腎氣,腎屬水,為肺金所生。吹字練完,五臟之氣都得到補養。三焦主氣,再加嘻字功,導引行氣則全身之氣血通調而疾病不生。

六字訣還可根據個人身體條件和病情疾患的虛實需要進行補瀉。先按順序練,然後有針對性地單獨練某個字;我們在臨床上,應用幾十年都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5、請專業人士推薦幾部道家修行方法的書 簡單點的 比較容易入門

道教的修煉方法有很多,如行氣、導引、內觀、存想、服食、辟榖、外丹術、內丹術等等,並不清楚你要的是哪一種,但是基本的修行是要有的。

先說必要的基本修行的書籍,這些是入門的基本功,無論何門何派,都要參悟的

1、《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本為道教經典,內容主要是勸人遵守道德規范,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這里「太上」是指「太上者,道門至尊之稱也,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應善惡感動天地,必有報應也。」感應篇」是太上勸人作善之書。《太上感應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此書源出於《抱朴子》,後經宋代李昌齡、鄭清之等先賢發揚光大,流通於世,影響深遠。上至朝廷,下至民間,刊印傳播者眾多,到明清時期達到高峰。旨在勸善,簡稱《感應篇》,作者不詳,內容融合了較多的傳統民族思想,樹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確形象,許多內容至今仍然具有積極意義

2、《道德經》:《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3、《老子義疏》:《老子義疏》是唐代道士成玄英撰寫的一部關於道家經典《道德經》的注釋集,作者主要在書中注釋《道德經》中的生僻字詞,並闡述自己讀《道德經》的心得,本書是唐代玄學的經典著述。

4、《莊子》:《莊子》又名《南華經》,《莊子》與《易經》、《黃帝四經》、《老子》、《論語》,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典,它們不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修身明德、體道悟道、天人合一後的智慧結晶。莊子等道家思想是歷史上除了儒學外唯一被定為官學與道舉的學說。

5、《易經》:《易經》指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及周代的《周易》,這三部經卦書統稱為易經。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6、《太平經》:《太平經》的思想基本上保持了老子的觀點。在對萬物的認識方面。繼承先秦兩漢道家元氣論的哲學思想,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元氣」,事物都是由「元氣」變化生成的,同時還提出「太陽、太陰、中和」的「三合相通」觀點。在政治和社會道德方面,政治上主張平均財富。修持上主張反本。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結合,社會道德上提倡「忠孝」。同時,它還進一步提出「天人合一」的唯心主義觀點一。《太平經》內容駁雜,涉及天地、陰陽、五行、十支、災異、神仙等,對黃老道思想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道教思想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至於行氣、導引、內觀、存想、服食、辟榖、外丹術、內丹術之類的修行方法,皆是道門秘傳,個中真訣無可奉告,但是可以提供給你一些書籍,參悟推演也可修成,只是看你的智慧以及機緣了。這些法決有名師指點最好,因為有些學習到一定境界之後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情況

行氣法,亦稱「服氣」、「食氣」、「煉氣」。道教早期修煉方術之一。是指一種以呼吸吐納為主,而往往輔以導引、按摩的養生內修方法。一般又分外息法和內息法兩大類。其重點在以我之心,使我之氣,養我之體,攻我之疾,從而延年益壽。道教修煉,重視氣對人體的作用,認為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須氣以生,《攝生纂錄·調氣》稱「人在氣中,氣聚即生,氣亡則死」。《太平經》稱「人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故上士修道,先當食氣」。葛洪也認為「服葯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氣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葯,但行氣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世傳行氣方法甚多,僅《雲笈七簽》即載有諸家氣法數十種。具體程式不一,原則大致相同。要求行氣時,凝神凈慮,專氣致柔,呼吸吐納,做到輕、緩、勻、長、深。輕,呼吸輕細;緩,進出氣舒緩;勻,呼吸節拍有致,不時粗時細;長,呼吸之間隔時間長,引氣入鼻中而閉之,陰以心數數,30~50乃至120,方徐徐吐之;深,閉氣時使氣滲進腑肺百脈,滲透組織深部。據稱煉氣既久,可達到鼻無出入之氣的最佳境界,如嬰兒之在母胎中,名曰「胎息」。行氣又輔以導引與按摩。導引,即以力引動肢體,作俯仰屈伸運動,「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按摩,即以摩、捏、推、揉等手法作用於人體之經絡穴位,以求筋肉舒展、血脈流通,使行氣更見成效。

1、《抱朴子內篇》:《抱朴子內篇》是對煉丹養生方術所作的系統的總結,為魏晉神仙道教奠定理論基礎的道教經典。作者是晉代葛洪

2、《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氣功服氣著作。一卷。唐代幻真先生撰。全書十五章,一至五章為一套完整的服氣法;六至十一章是六個獨立的服氣功法;十二至十四章為服氣注意事項;十五章為服氣胎息訣,是幾種功法的綜合。

3、《服氣精義論》:唐代高道司馬承禎所著,是一部論述的道教煉養著作,其中蘊涵了豐富道教煉養思想。記錄了「服真五牙法」、「太清行氣符」、「服六戊氣法」、「服三五七九氣法」、「養五藏五行氣法」、「服氣療病」等功法,探討了服氣養生與治病等有關人類自身生命的問題。

導引原為古代的一種養生術,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與「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相結合的名為「熊經」「鳥申」的二禽戲。

1、《養性延命錄》:記有華佗「五禽戲」,模仿虎、熊、鹿、猿、鳥等五種鳥獸活動形態,編制出一套導引程式。《正統道藏》所收《太上老君養生訣》亦錄此「五禽戲」,署華佗授廣陵吳普。這套導引術一直流傳下來,明人周履靖在所著《赤鳳髓》和《萬壽仙書》

2、《抱朴子·雜應》篇記錄過 「龍導」、「虎引」、「熊經」、「龜咽」、「燕飛」、「蛇屈」、「鳥伸」、「虎據」、「兔驚」等九種導引術勢名稱,但未記錄具體作法。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導引按摩篇》除記錄幾種按摩術外,對「狼踞鴟顧」、「五禽戲」等幾種導引術勢作了具體記載,並繪制過《導引養生圖》一卷(已佚)

3、《太清導引養生經》:太清導引養生經,道家養生類經典著作。收錄了蛤蟆,魚鱉等行氣法,彭祖谷仙卧引法,閉氣治諸病法。可做養生學的參考資料.

內觀的書籍,市面上留存極少,此為道家修心法門,有以下作用

一、觀心。滌除玄覽能無雌乎。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道德經》

務外游者不知務內觀,外游者求備 於物,內觀者取足於身。--《列子·仲尼》[1] 

二 、內視。《干金要方》雲:「常當習黃帝內視法,存想 思念,令見五臟如懸磬(古樂器)。 五色了了分明,勿輟(停)也。」

此類書籍:

1、《太上老君內觀經》

2、《洞玄靈寶定觀經》

3、《太上老君說了心經》

4、《常清靜經》

5、《青華秘文》

存想,又叫存思、存神,即默想諸神形象,是齋醮科儀中高功通神的重要法術。存想原是漢代流行的一種歷藏內視的養生術,用於自身修煉。道教也採用存想,作為修煉的法術,並成為道教法術的大宗。

1、《存思三洞法》

2、《內景經》(即黃庭經)

3、《存神煉氣銘》

服食又名服餌,指服食葯物以養生。道教認為,世間和非世間有某些葯物,人食之可以祛病延年,乃至長生不死。

1、《抱朴子》有專篇論服食

2、《神仙服食靈草菖蒲丸方》

3、《種芝草法》

4、《黃帝雜子芝菌》

5、《太乙雜子黃冶》

6、《雲笈七簽·方葯部》

辟榖即「辟穀」,源自道家養生中的「不食五穀」,是古人常用的一種養生方式。它源於先秦,流行於唐朝,又稱卻谷、去谷、絕谷、絕粒、卻粒、休糧等。辟穀最早的記載源自《莊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作為一種延年益壽的養生法則,辟穀在很多古書典籍里也有記載。

傳統的辟穀分為服氣辟穀和服葯辟穀兩種主要類型。服氣辟穀主要是通過絕食、調整氣息(呼吸)的方式來進行、服葯辟穀則是在不吃主食(五穀)的同時,通過攝入其他輔食(堅果、中草葯等),對身體機能進行調節。

辟穀沒有專門論述的書籍,只有一些功效的記載,其具體修煉方法唯口傳心授爾。但現在道門打開,有辟穀班辟穀課堂等等,可以由此接觸辟穀

外丹相對內丹而言,又稱煉丹術、仙丹術、金丹術、燒煉法、黃白術等。外丹我並不建議你嘗試,因為外丹術需要有一定的內丹功底作為輔助,外丹之中基本都是重金屬成分,還有很多有「硃砂」,沒有功底的尋常人服用,或者在家居士弄不好配比,是容易出事故的(食物中毒、重金屬中毒等)需要以內丹之功配合才能應用。外丹最經典的書籍就是《周易參同契》,被稱為「萬古丹經王」。此外還有《抱朴子外篇》等,我就不過多介紹了,你要有興趣可以閱讀,但是千萬不要在沒有指點的情況下服用。

內丹術是道家重要的一種修煉方法。內丹術指以「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天人相應」思想為理論,進行性命的修煉,以人的身體為鼎爐,修煉「精、氣、神」等而在體內結丹,達成強身健體、提高人體的生命功能、甚至「成仙」的目的。《道德經》、《文子》、《列子》、《莊子》、《內業》、《心術》、《楚辭·遠游》以及黃老學派作品可是說是所有丹經必本的祖經,後世一切丹經均從其中發揮而來,一直是內丹法訣的綱要。丹者,單也,一者,單也。惟道無對,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長生。

內丹術的專著很多,我向你介紹幾本

1、《九轉金丹秘訣》:又名九轉內丹術,屬於道教氣功養生法,由陳朴所創。陳朴,號沖用,唐末五代初人,受道於鍾離,與呂洞賓同時,著有《陳先生內丹決》。

2、《天仙金丹心法》

3、《靈寶畢法》:五代後漢 鍾離權著作。全名《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又名《鍾離授呂公靈寶畢法》。

4、《陳攖寧仙學精要》(上、下)(現代)

5、《仙學詳述》(現代)

6、《中華道家修煉學(上下)》(現代)

7、《太乙金華宗旨》:《太乙金華宗旨》是道家修身養性的書,教人清心寡慾,作一個有智慧、有道德的人。為明清扶乩託名呂祖所作與《唱道真言》、《道鄉集》、《大成捷要》、《古書隱樓藏書》為明清道家經典著作的代表《太乙金華宗旨》較少用及鉛汞、龍虎、坎離等名相, 以道教內丹金丹(金華)之修煉為主, 而以儒書、佛書相輔做說明, 文較易懂。

以上這些都是小道純手打的,望採納(雖然回答到後面有些著急了)

6、太上老君有那些經書?

太上老君是公認的道教教祖,即太清道德天尊。又稱道祖、太上道祖、開皇末劫天尊、道德天尊、降生天尊、混元上帝、師寶天尊。全稱一炁化三清太清居大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簡稱太上老君。
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乾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夫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按道教說老子為其八十一化之一,著有震古爍今的道教祖經——《道德經》五千餘言。
代表作品:道德經、化胡經、妙真經、報恩經、清靜經、太上感應篇、太上老君開天經、北斗經,《太上老君說報父母恩重經》、《太上老君內觀經》、《混元皇帝聖紀》、《太上老君說百病崇百葯經》、《太清金液神丹經》、《北斗經》、《太上老君說了心經》、《太上老君內丹經》、《太上老君養生訣 》、《太上老君內日用妙經》、《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經》、《太上老君說五廚經》、《太上九要心印妙經》等。

7、太上老君十四字養生決是什麼字體

由十四個冷僻字組成的這么一幅儼若天書的聯語,曾使多少遊人望之愕然,深以不得其解為憾。 結合自己的理解,對這幅楹聯從字形、讀音、字義諸方面,作了註解和說明。這個注釋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這十四個字都是按照道教經義,依六書構字中的會意之法,創造出來的而具有特定含義的字。 比如〔身寶〕字,讀作「玉」。因道家認為,精、氣、神是人身的三寶,其珍貴如玉,因之,以〔身寶〕取形,以「玉」取聲,賦予這個字的具體意義。再如〔身丹〕,即「爐」字。道教認為人身的陰陽交會,可以修煉內丹。所以〔身丹〕字的意義就是:人的本身就是寶貴的煉丹爐。
二、字義的引申及比喻。如〔天水井〕字讀「益」,這個字以「天」、「水」、「井」三部分組成,指人雜念俱消、形神歸一的極靜狀態下,上齶會產生一種津液,因其從上齶而下,比喻為天井之水,又因為這是道家在修煉養真功夫上取得的初步成效,所以引申以「益」字取聲取義。
三、注意體現道家修煉功夫方面的條理和次序。如上聯:〔身寶〕〔身丹〕〔丙火〕〔木石土〕〔心命〕〔千萬〕〔自家水〕,是指:內煉、築基、得葯三個方面及次序過程。而下聯〔正青〕〔人道寸〕〔人法心〕〔至成〕〔夭水井〕〔在人內〕〔九真〕則指:外行修德、以至見效丹成的次序與過程。以上略舉幾例,說明在注釋過程中所採取的方法和依據。
這幅聯語刻在古樓觀說經台老子祠大門內《道德經》碑石之側。上聯右上角標明「太上老君作」。其中七個字《康熙字典》中收有,其餘辭書都無從查考。但根據道士相傅,上聯讀作「玉爐燒煉延年葯」,下聯讀作「正道行修益壽丹」,是道家關於養生修煉的聯語。茲按照字的構造,結合道家修養丹法,試作探討釋義如下:
〔身寶〕讀音:玉〔yu〕:玉字是珍貴之意。家有珍貝為寶,天有日、月、星三光為寶,人有精、氣、神三品為寶。相傳老君對修煉丹法,以及宇宙自然之道有所研究,故造作此字。會意身內有寶,珍貴如玉。常人因凡情縈擾,恣情縱欲,而不能常保。故《道德經》第七十五章中說「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意即為人生由於有分外貪求,造成煩惱妄想,不覺輕失珍寶,以致疾病夭亡。故老君造此字教人固守三寶,恬淡世情,積精累氣,以求長生。
〔身丹〕讀音:爐〔LU〕:爐是冶煉的器具。道家的養生煉丹有兩種:采外葯(草、木、山石、銀、砂),安爐立鼎,以柴薪燒煉者為外丹,而此字是指煉內丹而言。從字的構成應理解為:以人身固有的精、氣、神,經過陰陽交會的作用,就可以煉就養生的真丹。道家《丹經˙悟真篇》鐾肪托吹饋趕勸亞坤為鼎器,次搏烏兔葯來烹」。人身如一小乾坤,既有煉丹的鼎器,也有煉丹的元素。〔身丹〕字反映了道家關於修養的基本方法。
〔丙火〕讀音:燒(SHAO):按張道忠注釋:一、內、火。一者,坎也,為水也;內者是身內有水、有火也。不燒柴薪,用自己身內水火,自燒煉去頑礦,要其靖正,丹砂燒煉自身心性,不能散失,得成大葯,便得長生不老之術也。這個解釋,與道家修煉丹法經義亦相符合。一者取其天一生水之意,比之時令,四季冬在尾,每逢冬至節到,寒冷至極,在天干為壬癸,在地支為亥子,在卦為坎,在四方為正北。按老君太極圖意,陰極生陽,故曰「冬至一陽生」。四時運行,陰極生陽。水者萬物之所伏生,喻人身亦有陰極生陽之理。所以每逢半夜子時,寢寐靜極,真氣沖動,腎水沸騰,豈不是天一生水么?火者在時令為夏,在四方為正南,在卦為離,在天干為丙丁,在地支為己午,在三光為日,在人身則為心神。故修煉家在天一生水,真氣沖動時,必須立即用心意招攝使其不致泄漏。道家《丹經》提到:火逼金行者,實即心火下降,腎水上騰,陰陽交會成為燒煉之意。
〔木石土〕讀音:煉(LIAN):此字由「木」「石」「土」組成。按道家陰陽五行的說法,木能生火,所以木是火源,石系金屬,金能生水,所以金是水源。道家《丹經》中說:「木為火之元神,金為水之元精。土能簇五行」。道家把物質中的金、木、水、火、土,比喻人的肺、肝、腎、心、脾。金、木、水、火,在四季各有旺、相、休、囚的不同變化,只有土屬中央,旺於四季。金、木、水、火皆依於土。所以說「土能生萬物」。道家《丹經》又稱土為「土釜」、「媒聘」、「黃婆」。意思是用人的心意來招攝人身內的水火,使之歸源,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元神、元精)。只有經過這樣的提煉,真氣才能正常運轉。
〔心命〕讀音:延(YAN):延字由「心」、「命」兩字組成。它含有延長壽命的意思。道家認為只有性(心)命雙修才能延年益壽。所以《丹經》中說:「只知修性不知命,這是修行第一病」。修性就是修養心神。寧心靜慮,使萬念俱空,心曠神怡。修命指的是修煉精氣,慎房事、戒淫慾,求得精滿氣足。又因為人的心神和精氣有緊密的聯系,如果心神不寧,精氣必然耗損,損之又損,壽命定會短促。故此字的意思是教人平日清靜神心,固守精氣,這才是延長壽命的根本,亦即道家倡導的養生之道。
〔千萬〕讀音:年(NIAN)字義:此字是由「千」、「萬」兩字組成。隱含依法修煉能夠達到長壽無極的意思。所以宋玉《高唐賦》有「九竊通郁,精神察滯,延年益壽千萬sui」之句。《宋書˙樂志三》雲:「今日樂相樂,延年萬sui期」。《莊子˙在宥》載,廣成子對軒轅黃帝講養生之道時說:「天地有宮,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sui矣,吾形未嘗衰」。「千萬」意喻長久,人如能依照老君養生之法,久持不懈地修養,就能身強體健,延長壽命。
〔自家水〕讀音:葯(YAO)字義:此字由「自」、「家」、「水」三字組成。這個〔自家水〕就是內丹的元素。道家經典《玉皇心印經》中說:上葯三品,神與氣、精。自、家、水者,即人體內之精液,為三品上葯之源泉,故道家《丹經˙悟真篇》中又說:「人人本有長生葯,只是迷途枉自拋,甘露降時天地合,黃芽生處坎離交」。〔自家水〕(葯)人不分賢愚,自家皆具有,只是常人因房事不慎,淫慾過度,以致「葯」源枯竭,多疾壽夭。因此,修煉家把清心寡慾、築基、煉精,作為養生最根本的功夫。
〔正青〕讀音:正(ZHENG)字義:張道忠註:「一、止、主、月,正者真也,一並止為正,主者注也,注月為青,青者東方之色也,五方之首,四正之初也,人能行真正不染邪曲為仙之本也」。張道忠的這個解釋,意義還比較隱晦。按此字的組成及含義,與上聯的〔身寶〕字相對仗。上聯的〔身寶〕字是明示人知身內有精、氣、神三寶,固守勿失,下聯的〔正青〕字,它是指人外行純一,止於正大光明,不染邪曲,以此作為修德之本。所以它有道與德、內與外對仗意義。「青」,在五行為木,木為青色,在四季為春,在四方為東,屬萬物生氣一方。又春為一sui之首,草木應春而生,枝??青蔥,隱含人循道養生,就能生機旺盛,如草木逢春,由此可見,〔正青〕字體現了修煉的不偏不邪,而且生意盎的意義。
〔人道寸〕:讀音:道(DAO)字義:此字由「人」、「道」、「寸」組成。「人」指人體。「道」指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寸」是小的長度單位,喻「寸心」、「方寸」,即個人的心。整個字含有道法自然之意,就是寸心不離常理,寸步不違天道。上聯的〔身寶〕字喻陰陽交會之理,而〔人道寸〕字則是教人修煉時要順乎人身陰陽之道,使人常處於無邪思、無妄為的清靜狀態。可是一般人都因世俗影響,心神躁動,胡思妄為,精神昏瞶不清,四肢忙於非為,氣血循環不軌,陰陽失去調和,心神離鏨理自然之道。故此字教人要清靜心神,革除邪思妄為,循道而行,返樸歸真。
〔人法心〕讀音:行(XING)字義:此字由「人」、「法」、「心」組成。「人」還是指人體。「法」是師法的意思。「心」指人的心性而言。道家《清靜經》雲:「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人心本來是清靜的,然而不能保持者,是因私慾牽繞,此字是教人降心止念,寧心澄慮,取法自然清靜之意。修養家把此意稱之為還「本來面目」。又《陰符經》雲:「心生於物,死於物」。《定觀經》雲:「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為一」。《大洞經》雲:「靜之為性,心在其中矣,動之為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滅,心滅性現,如空無象,湛然圓滿」。《道德經》第十九章雲:「見素抱朴,少私寡慾」。以上講的都是絕去私慾,養我常靜常清之心。
〔至成〕讀音:修(XIU)字義:此字由「至」、「成」兩字合成。「至」是達到的意思,「成」是成功的意思,整個字喻有堅持不懈的意思和決心。以上各字已說明人身精、氣、神的珍貴,陰陽交會的至理,心、腎,即水、火的妙用。如能遵循自然之道,久持不懈,誠心修煉,就一定能夠成功。故道教《玉皇心印經》說:「回風混合,百日功靈」。其意就是收視返聽,經百日即可見修煉之效。
〔天水井〕讀音:益(YI)字義:此字由「水」「天」「井」組成。張道忠註:「〔夭水井〕者添也,滿也,是天井中有水也。長滿不缺為〔夭水井〕也。這是指人口中津液如天井之水,故人口中有水即活,七日口中無水即死,若人能津液常嚥之,可得虛其心,實其腹,便是長生之根本也」。此解釋基本符合老君修煉之法。所謂「天」、「井」、「水」者,是指人用功到虛極靜篤時,陰陽交會,心平氣和,只覺口內上齶有分外香甜的津液,自然由上降下,滋潤百骸。故《道德經》雲:「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呂洞賓《百字碑》中說:「白雲潮頂上,甘露灑須彌」。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在人內〕讀音:壽(SHOU)字義:此字由「在」「人」「內」三字組成。「人」指道家的所謂真身(修養家稱內產嬰兒)。「內」是指人身內的精、氣、神就凝成一種結晶物。故道教《丹經˙參同契》說金丹長成以後的形態是「類如雞子,黑白相扶,縱廣一寸,以為始初,四肢五臟,筋骨乃俱,彌歷十月,脫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飴」。因它類若雞子,所以便叫丹,又因為它長成以後,和嬰兒一樣,所以又叫做「嬰兒」。但這時的丹在人身內,還沒有成熟,似婦妊娠,尚未分娩,所以是「在」「人」「內」,即〔在人內〕字。如果人身內成就此丹,便可長壽在望。
〔九真〕讀音:丹(DAN)字義:此字由「九」、「真」組成。「九」喻煉功長久,「真」是真實之意。此字古字匯中雖無從考據,但含義並不怪異,如泡製中葯就有「九蒸九曬」之說。這和修煉家所說修煉功成時,「九轉成丹」大意相同。所以道教《丹經》中說「三千功滿」。所謂「三千」就是三千天,將近九年。這里的「九」不能理解為絕對的九次或九年,確切地說,「九」就是「久」的諧音,隱喻長久不斷修煉。比如煉金,次數愈多,純度愈高。「煉丹」也必須是久修久煉,真丹才能煉就

8、調神養生的方法有那些?

歷代養生家把調養精神作為養生壽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葯,《淮南子》說:「神清志平,百節皆寧,養性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腹,供嗜欲,養性之末也」。《素問·上古大真論》言:「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說明「養生貴乎養神」,不懂得養神之重要,單靠飲食營養、葯物滋補,是難以達到健康長壽目的的。由於人的精神活動是在「心神」的主導作用下,臟腑功能活動與外界環境相適應的綜合反應,所以精神調攝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問題。調神之法概括起來可有:清靜養神、立志養德、開朗樂觀、調暢情志、心理平衡等方面。

一、清靜養神

清靜,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因神氣清凈而無雜念,可達真氣內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此處之「清靜」是指思想清靜,即心神之靜。心神不用不動固然屬靜,但動而不妄動,用之不過,專而不亂,同樣屬於「靜」。我們提倡的思想清靜主要是思想專一,排除雜念,不見異思遷,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專心致志地從事各項工作、學習。

(一)調養心神是養生之本

調神攝生,首在靜養。這種思想源於老莊道家學說,後世在內容和方法上不斷有所補充和發展。

養生家認為靜養之要在於養心,道、儒、佛、醫都有此主張。「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煉心,要皆參修心學一事」,「萬法唯心,萬道唯心。心為人之主宰,亦為精氣神之主宰。煉精煉氣煉神,均須先自煉心始」。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故養生莫要於養心。天玄子曰:「養心之大法有六:曰心廣、心正、心平、心安、心靜、心定,心廣所以容萬類也,心正所以誠意念也,心平所以得中和也,心安所以寡怨尤也,心靜所以絕攀緣也,心定所以除外累、同大化也』」(《道家養生學概要》)。凡事皆有根本,養心養神乃養生之根本,心神清明,則血氣和平,有益健康。

《內經》從醫學角度提出了「恬淡虛無」的養生防病思想。《素問·上古天真論》雲:「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這里從內外兩個方面揭示了調攝的重要原則。對外,順應自然變化和避免邪氣的侵襲;對內,謹守虛無,心神寧靜,這樣外御內守,真氣從之,邪不能害。可見,「恬淡虛無」之要旨是保持靜養,思想清靜、暢達情志,使精氣神內守而不散失,保持人體形神合一的生理狀態,有利於防病去疾,促進健康。

近年來,國內外有關學者非常重視思想清靜與健康關系的研究。生理學研究證實,人在入靜後,生命活動中樞的大腦又回復到人的兒童時代的大腦電波波慢狀態,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標得到了「逆轉」。經測定,高水平的氣功師的腦電波與一般人有明顯的不同。社會調查發現,凡經過重大精神挫折、思想打擊之後,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調攝,多種疾病的發病率都有明顯增加。社會實踐證實,經常保持思想清靜,調神養生,多練氣功,可以有效地增強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發生,有益身心健康。

(二)清靜養神的方法

1、少私寡慾 少私,是指減少私心雜念;寡慾,是降低對名利和物質的嗜欲。老子《道德經》主張:「見素抱朴,少私寡慾。」《內經》指出「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因為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慾望太高太多,達不到目的,就會產生憂郁、幻想、失望、悲傷、苦悶等不良情緒,從而擾亂清靜之神。使心神處於無休止的混亂之中,導致氣機紊亂而發病。如果能減少私心、慾望,從實際情況出發,節制對私慾和對名利的奢望,則可減輕不必要的思想負擔,使人變得心地坦然,心情舒暢,從而促進身心健康。而要做到少私寡慾,必須注意下述兩點:一是明確私慾之害,以理收心。如《醫學入門·保養說》言:「主於理,則人慾消亡而心清神悅,不求靜而自靜也」。二是要正確對待個人利害得失。《太上老君養生訣》說:「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後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萬物擾心,神豈能清靜?去六害養心神,確為經驗之談。

2、養心斂思 養心,即保養心神;斂思,即專心致志,志向專一,排除雜念,驅逐煩惱。《醫鈔類編》說:「養心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神全,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衰老。」所謂凝神,即是心神集中專注一點,不散亂,不昏沉。可見,這種凝神斂思的養神方法,並非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毫無精神寄託的閑散空虛。因此,它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者是絕然不同的。從養生學角度而言,神貴凝而惡亂,思貴斂而惡散。凝神斂思是保持思想清靜的良方。隨著科學的發展,實驗已證明,清靜養神這種自我調節能保持神經系統不受外界精神因素干擾,使人體生理功能處於極佳狀態。要想取得保養心神之良效。必須具備心地光明磊落,志有所專的品德。只有精神靜謐,從容溫和,排除雜念,專心致志,才能做到安靜和調,心胸豁達,神清氣和,樂觀愉快,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習和工作,而且能使整體協調,生活規律,有利於健康長壽。

二、立志養德

正確的精神調養,必須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只有對生活充滿信心,有目標、有追求的人,才能很好地進行道德風貌的修養和精神調攝,更好地促進身心健康。

(一)立志修養

養生,首先要立志,所謂立志,就是要有為全人類服務的偉大志向,樹立起生活的信念,對生活充滿希望和樂趣。也就是說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這是每個人的生活基石和精神支柱。

理想和信念是青少年健康成才的精神保障,有了正確的志向,才會真正促使他們積極探索生命的價值,尋找生活的真諦,追求知識,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理想和信念又是老年人的延長生命活力的「增壽劑」,不畏老是健康長壽的精神支柱,產生不畏老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礎就是晚年的理想和追求。老年人應重視健身養體,心胸開闊,情緒穩定,熱愛生活,為社會發揮「余熱」,從而使內心感到無愧於一生的無限快樂的思想,這種思想又有益於健康。

理想和信念是生活的主宰和戰勝疾病的動力。科學證明人的內在潛力很大,充滿自信心,頑強的意志和毅力是戰勝疾病的極為重要的力量。《靈樞·本臟篇》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就是說意志具有統帥精神,調和情志,抗邪防病等作用,意志堅強與否與健康密切相關。事實證明,信念、意志堅定的人,能較好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生活實踐也證實了不少病殘者靠自己的信心、意志和努力,主宰自己的命運,為社會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綜上所述,樹立理想,堅定信念,充滿信心,量力而行,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是養生保健的重要一環。現代生理學和生物信息反饋療法研究證明,堅強的意志和信念,能夠影響內分泌的變化,如白血球大幅度升高,改善生理功能,增強抵抗力,故有益於健康長壽。

(二)道德修養

古人把道德修養作為養生一項重要內容。儒家創始人孔子早就提出:「德潤身」,「仁者壽」的理論。他在《中庸》中進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他認為講道德的人,待人寬厚大度,才能心曠神怡,體內安詳舒泰得以高壽。古代的道家、墨家、法家、醫家等,也都把養性養德列為攝生首務,並一直影響著後世歷代養生家。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性既自喜,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明代的《壽世保元》說:「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明代王文祿也在《醫先》中說:「養德、養生無二術」。由此可見,古代養生家把道德修養視作養生之根,養生和養德是密不可分的。他們的養性,道德觀,雖有其歷史的局限性和認識上的片面性,但其積極的一面對道德修養、攝生延年還是頗有益處的。

從生理上來講,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達,心理寧靜,有利於神志安定,氣血調和,人體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規律的進行,精神飽滿,形體健壯。這說明養德可以養氣,養神,使「形與神俱」,健康長壽。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言:「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現代養生實踐證明,注意道德修養,塑造美好的心靈,助人為樂,養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獲得巨大的精神滿足,是保證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三、開朗樂觀

性格開朗,精神樂觀是健身的要素、長壽的法寶,這是人所共知的常理。

(一)性格開朗

性格是人的一種心理特徵,它主要表現在人已經習慣了的行為方式上。性格開朗是胸懷寬廣、氣量豁達所反映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性格雖然與人的基因和遺傳因素直接相關,但隨著環境和時間的變化,是可以改變的。人們都有一個使自己的性格適應於自然、社會和自身健康的改造任務。

醫學研究已證明,人的性格與健康、疾病的關系極為密切。情緒的穩定,對一個人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性格開朗,活潑樂觀,精神健康者,不易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即使患了病也較易治癒,容易康復。不良性格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從各方面對人體大腦、內臟及其他部位產生危害。

培養良好性格的基本原則是,從大處著眼,從具體事情入手,通過自己美好的行為,塑造開朗的性格。首先要認識到不良性格對身心健康的危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對待自己和別人,看問題、處理問題要目光遠大,心胸開闊,寬以待人,大度處事,不斤斤計較,不鑽牛角尖。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學習和業餘生活,豐富生活內容,陶冶性情。

(二)情緒樂觀

情緒樂觀既是人體生理功能的需要,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孔子在《論語》中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可見,樂觀的情緒是調養精神,舒暢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營養。精神樂觀可使營衛流通,氣血和暢,生機旺盛,從而身心健康。正如《素問·舉痛論》雲:「喜則氣和志達,營衛調利」。

要想永保樂觀的情緒,首先要培養開朗的性格,因為樂觀的情緒與開朗的性格是密切相關的。心胸寬廣,精神才能愉快。其次,對於名利和享受,要培養「知足常樂」的思想,要體會「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道理,這樣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滿足。再次,培養幽默風趣感,幽默的直接效果是產生笑意。現代科學研究已證明,笑是一種獨特的運動方式,它可以調節人體的心理活動,促進生理功能,改善生活環境,使人養成無憂無慮,開朗樂觀的性格,讓生命充滿青春的活力。

四、保持心理平衡

當代社會的特點之一是競爭。長期處在高節奏的競爭環境中,容易產生焦慮、心力疲勞、神經質等心理現象。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心理健康。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保證健康的體魄,就必須培養在競爭中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

(一)培養競爭的意識和心理素質

所謂競爭意識,就是要有進取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有高度責任感的人,表現於對知識的索取,對技藝的追求和對志趣的傾心。因此,視野開闊,生活充實。

競爭社會所需要的心理素質,首先要有頑強的毅力,毅力是一種持久堅強的意志,它是精神健康的有力保證。同時,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劇烈的競爭常會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所以必須學會自我調節,做到勝不驕,敗不**,不為瑣事憂慮煩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可心地坦然的迎接新的挑戰。

在競爭社會冢,有些人在競爭失敗後,可產生自卑感,社會需要是多方面的,人的興趣和能力也是多種多樣的,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從來不曾有過全能的「天才」。因此,不必為一時一事的失利而苦惱,喪失信心。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克服自卑感,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揚長避短,科學安排工作和學習,就會增加成功率。競爭的社會更易產生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種心理現象,它是指對別人比自己優越,如才華、品德、名聲、成就、相貌等高於自己時,想排除別人優勢而表現一種不甘心和怨恨的強烈情緒狀態,這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會降低人體生理功能而導致身心疾病。消除嫉妒心理的基本方法,就是培養正確的拼搏精神,即樹立歡迎別人超過自己,更有勇氣超過別人的正確觀念。擺脫一切不良情緒,發揮自己的長處,在可能的范圍內達到最佳水平。社會的發展將會促進合理的競爭,培養競爭意識,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能在當代環境中保持健康的平衡心理,保證旺盛的精力,健康的體魄,這對自己、對社會都是有益的,也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心理素質。

9、太上老君的養生訣對聯「玉爐燒煉延年葯,正道行修益壽丹。」確實遺留於哪些地方?有

對聯內容的奧妙太深,作為一個凡人,我認為在玉制來的煉爐中提煉延年益壽源的丹葯,在正道修行可增加丹葯的效果,甚至在正道修行的本身超過延年益壽的丹葯的效果。一點愚見請指正百。有在修度煉方面的高人給我也引見一下,有事相求。謝謝!
7

與太上老君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