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季養生有什麼原則?
(1)春季養生貴在養肝春季陽氣升發,養生者應順時而養,要注重保護萌生的陽氣,使之在體內慢慢充沛旺盛。春應養肝,肝性喜條達,因此要使精神愉快,氣血潤暢,初春暖涼交錯,宜隨氣候變化而加減衣服等等。這些原則主要是從強化肝的功能著手的,所以,一切有關補益肝臟、強化肝臟、養護肝臟的養生方法,都可能成為中老年人春季養生的主要內容和第一選擇。從中醫學來看,肝藏血的「血」,是指體內一切營養物質而言。體內很多營養物質都以糖原形式儲存於肝中,而且肝本身也有一定的紅細胞生成功能。中醫還認為肝和小便有關連,如小便滯澀要從肝的角度來治療。血中某些分解產物如氨類是有毒的,但肝能夠使之集中並形成無毒的尿素而排出體外。倘若肝有病,合成尿素功能低下,氨類物質進入腎和膀胱,能夠直接損害這些臟器,嚴重時會發生氨中毒。
(2)春季養生貴在鍛煉一元復始,春以陽生,大地復甦,冰雪消融,花開柳綠,生機盎然。此種聖境,益人,生精血,化津氣,使人神旺體健。《素問·四氣調神論》雲:「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發緩行,以使志生。」指的是春季養生,應該早起,在庭院或野外緩緩散步,披散束發,穿寬松舒適的衣服,使血液循環暢通,氣血調和,精神煥發,機體得以保養。《養老奉親書》提出,讓身體沐浴在春光之中,接受春光的拂煦,吸取大自然的活力。可進行跑步、打太極拳、跳健身舞、做體操等鍛煉,使人體各組織器官適應春天的升發之氣,氣血得到充實,減少疾病的發生。
(3)春季養生順應氣候《攝生消息論》雲:「春陽初生,萬物發萌,正二月間,乍寒乍熱,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天雖風和日暖,但氣候變化亦快,加之人體皮膚腠理已開始變得疏泄,對風寒之邪的抗禦能力有所減弱。因此,古人有「春捂秋凍」之說。春季,不可頓去棉衣,老年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理,時備夾衣,遇暖易之,層層漸減,不可暴去。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中老年人,更應該留心防寒保暖,以防中風、心肌梗塞等病的發生。
(4)春季養生益理脾胃《千金方》載,春季飲食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壯,人可延年益壽。而春天是肝旺之時,多食酸性食物會使肝火偏亢,損傷脾胃。應多吃一些性味甘平,且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製品、新鮮蔬菜、水果等,有利於發寒散邪,扶助陽氣。此外,春季應多吃大棗,大棗性平味甘,含有大量蛋白質、糖類、有機酸、維生素等,是春季滋補的上等食品。中老年人體弱及脾胃不足的人,應經常服用焦棗茶,能夠起到補中益氣、健脾生津的作用。俗話說:「一日吃三棗,終生不顯老。」當屬養生經驗之談。
2、傳遞健康與春季養生詩句有哪些
養生詩詞
養生原則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朴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朴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葯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惜精養生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養生主論》元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慾養精,女貴平心養血.―――《廣嗣紀要》明萬全
精神養生
3、春季養生有哪些諺語?
1、肥不過春雨,苦不過秋霜。
2、春天孩兒面,一日三變臉。
3、春寒防感冒,春暖防過敏。
4、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復計在於勤。
5、天上四時春為首,人間五福壽當先。
6、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
7、三月三,薺菜當靈丹。
(3)春季養生正當時擴展資料
諺語制跟成語一樣都是語言整體中的百一部分,可以增加語言的鮮明性和生動性。
諺語是民間集體創造、廣為流傳、言簡意賅並較為定性的藝術語句,是民眾的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恰當地運用諺語可使語言活潑風趣,增強文章的表現度力。
如「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諺語反映的內容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來分,大體有以下幾種:氣象、農業、衛生、社會、學習。
4、什麼才是春季養生之道
5、春季如何養生
春季的三個月,謂之發陳,是推陳出新,生命萌發的時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氣,萬物顯得欣欣向榮。
此時,人們應該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開頭發,解開衣帶,使形體舒緩,放寬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懷開暢,保持萬物版的生機。權
不要濫行殺伐,多施與,少斂奪,多獎勵,少懲罰,這是適應春季的時令,保養生發之氣的方法。
如果違逆了春生之氣,便會損傷肝臟,使提供給夏長之氣的條件不足,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
6、春季養生應遵循哪些原則
第一、養陽。俗話有:「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春夏季節是大自然氣溫上升、陽氣逐漸旺盛之時,此時養生宜側重於養陽才能順應季節變化。根據春天裡人體陽氣生發的特點,可選擇平補和清補飲食,如選用溫性食物進補。平補的飲食適合於正常人和體弱的人,如蕎麥、薏苡仁、豆漿、綠豆及蘋果、芝麻、核桃等。清補的飲食是指用食性偏涼的食物熬煮的飲食,如梨、藕、薺菜、百合等。第二、養肝。中醫養生學理論認為「春與肝相應」,意思是說春季的氣候特點與人體的肝臟有著密切的關系。早春時節,專家指出,養肝護肝要從飲食、起居、鍛煉和情志四方面入手。季飲食要注意清淡,不要過度食用乾燥、辛辣的食物。同時,因為此時陽氣上升容易傷陰,因此要特別注重養陰,可以多選用百合、山葯、蓮子、枸杞等食物。對於「吃肝補肝」的說法,中醫專家表示,可以適量吃一些豬肝,但一定要保證飲食衛生。
7、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春季養生有哪些「小常識」?
春季養生常識有哪些。春回大地,萬物復甦,人也變得活潑精神起來,春季是一個美好的季節,也是養生的好時節。想養生,就必須知道一些養生常識。那春季養生小常識具體有哪些呢
1、防風。
在中醫中,春季為風邪主令。而「風為百病之長」,風邪是外來致病因素的第一位。
專家介紹,春季人體陽氣生發,肌膚腠理疏鬆開放,容易被外來風邪所侵,引發外感病症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等。「這在中醫中都屬於溫病的范圍,正是春季的高發病。」
「外風」之外,還需防「內風」。張勇介紹,風氣痛於肝,肝陰不足或肝失所養,都會誘發肝風。肝風內中或肝風上擾,則容易誘發急性心腦血管病。
2、防寒。
乍暖還寒時候,氣溫上下波動較大,初春防寒尤其重要。專家介紹,一防外寒,外界氣溫變化寒氣入侵,易引起感冒等疾病;二防中寒,即為寒氣所傷。「含傷陽,心屬陽,寒氣入侵,心臟首先居之,因此,早春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期。」
3、春季宜養脾胃。
肝屬木,脾屬土。春季肝氣上升,則使肝木過旺而剋制脾土,抑制脾胃消化功能,因此春季養生,也需要注意脾胃的調養。「尤其是那些有慢性胃病或腸胃功能長期不好的人,在這個季節調養脾胃,對一整年的健康都很有幫助。」專家說。
4、春季宜養諸不足。
經過漫長的冬天,人體的各個器官機能都消耗較多,加上春季陽氣生發,容易造成陰陽不調的狀況,出現陽虛症狀。如脾陽虛者胃口不好、大便溏濕、氣若少神,腎陽虛者手足冰冷、腰膝酸軟等。順應自然界趨勢,春天也是養諸不足的好時機。
「養諸不足的基本原則,還是以補陽為主。」專家說,春夏養陽,也是老祖宗千百年來總結出來的養生要訣。
5、溫補陽氣,忌酸宜甘。
專家介紹,如今正值初春,寒氣未退,依然可以服用一些溫補食物,如韭菜、蔥、姜等物,以補全身陽氣之不足。
但隨著天氣漸暖、陽氣漸升,溫補可逐漸減少,轉而多吃一些調和肝氣、營養心神的食物。首先忌酸,因為酸性收斂,不利於陽氣生發和肝氣疏泄。其次,可多吃一些味甘性緩的食物,如茯苓、山葯、百合、大棗等,能夠起到緩和緊張煩躁情緒、養育心神、調暢情志的作用;地黃煮粥或枸杞煮粥服用,還可以起到補養肝陰、使肝氣陰陽調和的作用;常按揉足三里,可調養脾胃;常按摩背部肝腧穴,可以滋養肝陰。
6、防火。
在中醫理論中,肝臟的病理機制為多實少虛。如果春季調養不當,容易引起肝火上升。專家介紹,五臟相通,肝火上升也會影響
8、驚蟄春又近,養生正當時,春季養生為什麼要喝普洱茶
不一定非得要喝普洱不可啊,不喜歡和普洱的人可以喝別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