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帝內經里有一句話,要表達的意思是:
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
輕身重財,二不治也;
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
陰陽並臟氣不定,四不治也;
形贏不能服葯,五不治也;
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出自《史記》
2、如何平衡陰陽,踏上養生大道?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養生的宗旨最重要的就是維護生命的陰陽平衡,陰陽平衡是生命的根本,陰陽要是平衡,那麼我們人體就能夠健康,如果陰陽失衡,那麼就會患病,就會早衰,甚至於死亡。 根據外為陽、內為陰;上為陽,下為陰;背為陽,腹為陰的規律,則人之皮毛在外為陽,臟腑在內為陰;頭在上為陽,足在下為陰。
人體的健康與否,決定於陰陽的是否調和,如《黃帝內經》所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人體攝取飲食後,經過脾、胃的腐熟運化,將營養物質運送至全身各處,使肉體增長強壯、使生命活動力旺盛。食物消化後有形的廢料,由前後二陰排出。人體之陰陽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況下,人體就健康。 人體陰陽失去平衡後,就會表現出各種症狀來,古人對症狀的分類,也是用陰陽來代表和說明的。陽證,一般表現的症狀是:發熱、 口渴、脈數(快)等,這類症狀,古人又稱為熱(即陽)證。陰證,一般表現的症狀是:不發熱,口不渴、手足冷、脈遲(慢)等,這類症狀,古人又稱為寒(陰)證。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另陰陽偏衰,是指陰或陽低於正常水平的失調,其一方低於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雙方都不同程度的低於正常水平,故出現虛證。陰不足,陽正常則 陰虛生內熱;陽不足,陰正常則陽虛生外寒;陰陽雙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則虛寒、虛熱並見或陰陽兩虛。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外寒」、「陰陽兩虛」證。
那麼我們怎麼樣維持生命陰陽平衡呢?我們知道人的生命儲備是有限的,任何一個產品,包括生命,包括一個人,能量的儲備都是有限的。那麼我們要合理的安排,我們的生命好比是燃燒著的一根蠟燭,燃燒得越旺,熄滅得越早。所以,我們生命養生,維護生了命陰陽平衡要注意節能養生這個問題。節能養生包括靜養生、慢養生和低溫養生,這三大法寶。我們節能養生的目的是為了保護陽氣和陰氣,避免不必要的損耗,從而維護生命的陰陽平衡。
現在,很多人陷入了這樣的怪圈:前半生靠健康換金錢,後半生用金錢換健康。跳出這一怪圈,關鍵是我們要從現在做起,在生活上遵循「陰陽之道」。
這是一個年輕的成功男士的聚會。在談完生意談完妻子女友之後,開始談論自己的身體狀況。32歲的那一位有脂肪肝,34歲的那位高血脂,剛剛30歲的那位血液粘稠……一不留神間,啤酒肚長上了,肝也出現問題,缺少鍛煉的身體有了心血管疾病,天天開車上下班坐電梯上下樓的腿偶爾爬幾層樓就開始氣喘,頸椎和肩也開始發痛,種種亞健康症狀出現……
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對父母的孝心、子女的教育和自己的健康。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三高」、肥胖等各種威脅身體健康的疾病也隨之而來。實際上,按照人體細胞的功能來說,人活到120歲以上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我們「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以欲竭其精」,吃喝玩樂是「務快其心、逆於升樂、起居無節」,違反了自然界的規律,精氣神受到損傷,自然不能安享天年。
而在中醫看來,人的身體和自然界一樣,也由陰陽兩種重要元素構成。真正的大葯在人體自身,養生的關鍵在於「陰陽平衡」,用當下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以身心的和諧,增強自己的免疫能力,從而獲得健康。
陰陽平衡之道在於「節制」
中醫養生的核心在於人道與天道的融合,也就是說人類的活動必須遵循自然界的內在規律。中醫養生的法則是藏精、守神和法時。按照這些原理平衡陰陽,關鍵就是「節制」:運動適量、精神恬淡、飲食適度。
人體一旦陰陽失調,就容易生病。調理的辦法就是平衡陰陽藏精、守神和法時。藏精就是保住生命之本的腎精,守神就是養神,精神上恬淡虛無,少煩神,法時就是遵循自然界的四時交替,於每日的子時(夜裡11點—1點)和午時(中午11時—13時)睡眠,少吃反季節的食物。
具體說來,我們要在了解自己體質的基礎上,節制運動、飲食和情緒。例如,龜蛇的長壽奧秘在於適量運動,動靜結合,節奏慢、節能好,生命儲備耗損小。對人而言,做到這一點最好的運動方式是走路和打太極拳。「要想活得好,必須吃得少。」我們一個星期至少應有1—2次「辟穀」,讓腸胃也來個格式化,從而減輕腸胃和全身的負擔。節制情緒方面,盡可能做到精神內守,為人處世不妨「沒心沒肺」一些,盡可能保持一顆童心。因為大喜傷心、大怒傷 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
平衡陰陽,調節美麗
古人稱美容為易容術,所謂「易」者,上部為「日」、下部為「月」,此詞乃內含陰陽日月變化之意,因此所謂易容,究其實質就是調節陰陽,以抹去歲月之痕跡、 改變人身之容貌,從這個意義講中國傳統美容醫學也是一門陰陽調節之術。它根據不同時段、時期,自然界和人體的陰陽消長變化,采陽補陰、采陰補陽、瀉陰補陽、瀉陽補陰,以達到維持人體自身、人與自然的陰陽平衡,駐顏美容、頤養天年之目的。
不同的體質,保持美麗的方法也不一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看到,有的人比較怕熱,有的人比較怕冷,有的人比較文靜,而有的人比較活潑……從中醫的角度 ,這是因為人的體質不同,有的人偏陰,有的人偏陽。針對這一點,在平時的美容養顏過程中要注意在飲食、著裝、心態等方面加以調節,如下表所示:
陰陽不同體質的美麗方案
3、黃帝內經之養生大道txt全集下載
黃帝內經之養生大道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抄載:
內容預覽:
養生是什麼?如果身體是本錢,健康就是我們不得不投資的一支股票,那麼,各種疾患就是這支股票可能面臨的風險。如果說股民要念股經的話,那麼,想要擁有健康的民眾都應該念的這本養生經就是《黃帝內經》。
幾天前,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看到了由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這本《黃帝內經養生大道》,我感到非常的襲興奮!一部深奧的中醫經典,讓作者詮釋得如此通俗易懂、別有情趣。說真的,雖然我研習中醫十幾年,特別是啃讀了多年的中醫聖典——《黃帝內經》,卻總感覺似懂非懂,空談苑內百知花爭妍,自己卻摸不到門路進入百花叢中與其共舞。所以,《黃帝內經》猶如高高在上的神壇,雖敬雖尊,卻無半分親近之感。而這本《黃帝內經養生大道》對我來說,就像暗室里突然飄入的一縷陽光,讓我眼前為之一亮;又如多道年的老朋友相遇,在家中炕頭上噓寒問暖,讓我倍感溫馨、難分難舍。而《黃帝內經》中的許多困惑,也在這清風茶香中得到釋懷 ……
人生之中,能得一知己足亦!人生……
4、請問,《黃帝內經》所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什麼意思?請詳細解釋和說明。
《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中有一段話是這么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實際上是治療當代人心靈疾病的一個良方。
什麼是恬淡虛無 ,就是一個字「靜」,要靜,要虛靜。這是《老子》的一種思想,後來老zd子大量引用:「至虛極,守靜篤」。為什麼現代的人那麼浮躁?這個浮躁不是說現在競爭壓力大,而是因為心不靜。恬惔虛無是一種平和的心態內,這個是最重要的。
在恬惔虛無心態的基礎上,真氣從之是指一種修煉的方法、真氣運行的方法,怎麼運行真氣,後來的道教,「內丹」養生就引用了真氣從之的修煉方法,這個方法包括小周天、大周天。任脈、督脈。這個方法實際上是幫助我們恬惔虛無的。
「精神內守」就是說「精神」容不要外泄,精氣和神氣留在體內,不要外泄。這樣的話還有什麼病呢?什麼病都沒有了,「病安從來」。
5、《黃帝內經》的核心思想什麼啊?
《黃帝內經》的核心思想不僅僅是教我們怎麼去治病,更重要的是教我們怎麼不得病。書中還作了一個比喻:「斗而鑄兵,渴而掘井,不亦晚乎。是」臨去打仗的時候才去鑄造兵器,到渴了的時候,才去挖井打水,這樣也就太晚了。對於事物的發展我們要「防患於未然」,對於健康我們要「治未病」。「治未病」的核心就是養生,也是一種防禦的思想。 一部流傳千古的養生寶典告訴您「專怎樣不得病」的秘訣!翻開此書,您將步入《黃帝內經》的養生大道,您將發現,其實養生很簡單!看完此書,您將學會如何擁有一個屬健康的人生、一個快樂的人生、一個完美的人生。
6、請問哪個版的黃帝內經解釋比較詳細
《黃帝內經》原著參考人民衛生出版社的版本(由王冰注本)
而翻譯《黃帝內經》比較好的版本是《細說黃帝內經》(徐芹庭 著 白話文全譯本)
但說對《黃帝內經》的解讀,最權威的應該是中國首位《黃帝內經》博士後張其成教授的《張其成講讀<黃帝內經>:養生大道》,但這本書的側重點在於養生。
我們應該期待張其成教授其他的兩本書:
《張其成講讀<黃帝內經>:素問全解》,(未出版)
《張其成講讀<黃帝內經>:靈樞全解》,》,(未出版)
張其成簡介:
張其成,中醫文化養生專家,國學導師。新安名醫「張一帖」第十五代傳人,我國首位《黃帝內經¬》博士後。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詢專家。
張其成教授為哲學大家馮友蘭先生的再傳弟子,當代著名中醫學家任應秋先生的學術傳人。先後師從錢超塵先生、朱伯昆先生、王洪圖先生,匯集文哲醫三家精髓於一身,融會貫通。
現任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中醫葯學會、中醫葯文化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½¬大學、武漢大學國學班特聘教授。
張其成教授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工作,每年進行講座一百餘場,先後受邀做客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山東衛視等電視台及新浪網、搜狐網、和訊網等門戶網站。
中醫方面著作:
《易學與中醫》
《中華養生智慧》
《金丹養生的秘密》
《醫易文化與應用》
《中醫哲學基礎》
7、《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一年之中如何養生
《皇帝內經》中四季養生的說法:「故智者之生也zd,必須順四時而避寒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一年四季的特點:春溫、夏熱、秋涼、冬專寒。
合理安排飲食:春季宜補溫養生;夏季宜清熱屬防暑;秋季宜生津防燥;冬季宜補溫去寒。
8、為什麼說睡眠是養生第一大道?
古往今來,人們一直十分重視睡眠養生。我國古代醫學家稱「睡眠是養生之要務」。現代醫學家把睡眠稱為「自然康復劑」。戰國時名醫文摯對齊威王說:「我的養生之道把睡眠放在頭等位置,人和動物只有睡眠才生長,睡眠幫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養生的第一大補。」睡眠,是高等脊椎動物周期性出現的一種自發的和可逆的靜息狀態,表現為機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性降低和意識的暫時中斷。人的一生大約有1/3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
因此,採用正確的睡眠養生方法,達到養神、促進氣化、生精的目的,對於提高生存質量、抗病防衰、延年益壽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歷代養生家非常重視的內容。
首先要有正常的睡眠時間。應該在子時(23時至01時)以前上床,在子時進入最佳睡眠狀態。中醫睡眠機制為陰氣盛則寐即入眠,陽氣盛則寤即醒來。《黃帝內經》中說,夜半子時為陰陽大會、水火交泰之際,稱為「合陰」,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
其次是合適的睡眠姿勢。古今醫家都推薦右側卧位,這是因為右側卧可使心臟在胸腔中受壓最小,利於減輕心臟負荷。另外右側卧時肝處於最低位置,有利於肝臟血液的循環,並且右側卧時胃和十二指腸的開口均在下方,有利於胃腸內容物的排空。故《老老恆言》說:「如食後必欲卧,宜右側以舒脾氣」。
還有就是良好的睡眠環境。安靜的環境是幫助入睡的基本條件,適宜的溫度、濕度和新鮮的空氣是良好睡眠的保障。卧室宜在睡前醒後開窗通風,氧氣充足有利於大腦細胞迅速減輕疲勞。當然睡覺時幽暗的光和舒適的卧具也會對睡眠有所幫助。
科學研究證明,在所有的休息方式中,睡眠是最理想、最完整的休息。良好的睡眠能消除全身疲勞,使腦神經、內分泌、體內物質代謝、心血管活動、消化功能、呼吸功能等能得到休整,促使身體各部組織生長發育和自我修補,增強免疫功能,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所以有「睡眠是天然的補葯」。
9、求張其成講讀黃帝內經(或稱養生大道)電子版,一定要47節以後的內容
http://book.qq.com/s/book/0/13/13946/index.shtml
這書百不度錯問啊答!回答
10、為什麼說行大道不養生??
行大道不養生.大道乃虛空之父母,虛空乃天地之父母,乾坤乃人物之父母.天有四時春夏秋冬.一年12個月.人天合一,故人的青年時代對應春季三個月,人的青年為1-30歲,壯年對應夏季三個月,壯年為31-60歲,老年對應秋季三個月,為61-90.91-120對應冬季三個月.人的正常生命應為120歲
個人認為,只要你遵循大道至理行事(做人光明磊落),不用養生(就是注意飲食,做健體操之類的) 也可以很長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