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肌肉拉傷軟組織損傷怎麼調養才快?
軟組織損傷系指人體運動系統皮膚以下骨骼之外的肌肉、韌帶、筋膜、肌腱、滑膜、脂肪、關節囊等組織以及周圍神經、血管的不同情況的損傷。這些組織受到外來內在的不同致傷因素的作用,造成組織破壞和組織生理功能紊亂產生損傷。
軟組織損傷一般是受外來的機構應力的作用,當達到一定的強度而誘發損傷,產生症狀的。一般可分為急性損傷和慢性積累性損傷兩大類。當軟組織受到鈍性或銳性暴力損傷時,可以引起局部軟組織(包括皮膚、皮下組織、肌肉、其中包含有神經、血管和淋巴組織)的挫傷或(和)裂傷。
人體軟組織損傷是人類運動系統中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軟組織的損傷可因急性損傷和慢性積累性損作而導致出現頸肩背腰腿及四肢的不同情況、不同程度的癥候,近幾十年來,發現許多病症的很大部分來源於軟組織的肌肉、韌帶、筋膜、脂肪、關節囊、神經、血管等直接致發。
建議最好採用外用葯物治療,可舒筋活血,消腫止痛,活血散淤,祛風散寒 操作和護理中需要注意一些事項:
1、對於局部出現大塊青紫斑者,不宜立刻施用手法和熱敷,應先冷敷,在24小時後才能進行手法治療;
2、治療手法宜輕柔;
3、患部適當固定,防止足部保持背曲內翻姿勢;
4、同時也要局部保暖,使用拜力士效果比較顯著;
5、休息時要堅持使用拜力士,也要注意把踝部放置要高於臀位,利於腫脹消退。
軟組織挫傷通常有什麼治療方法?軟組織損傷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通常可以鎮痛、理療、制動等方法治療。在受傷24
小時內,局部可用冷敷,可以使皮毛血管收縮,組織水腫消退,起到止血消腫止痛的作用。操作和護理中需要注意一些事項:
1、對於局部出現大塊青紫斑者,不宜立刻施用手法和熱敷,應先用拜力士冷敷,在24小時後才能進行手法治療;
2、要保持局部保暖,使用拜力士就可以;
3、休息時注意把貼有拜力士的踝部放置要高於臀位,利於腫脹消退。
4、治療手法宜輕柔;
5、患部適當固定,防止足部保持背曲內翻姿勢.
軟組織損傷的建議治療方法:
軟組織損傷可以採用外用葯物治療,可外敷舒筋活血,消腫止痛,活血散淤。
2、軟組織損傷和韌帶損傷會自然康復嗎
如果是皮膚軟組織損傷沒有大的外傷傷口不需要清創縫合是可以自行康復的,如果傷口較大需要清創縫合後才能康復。韌帶損傷輕微的拉傷等經過休息一般也可以自行康復,只是過程要慢一些,如果也是有斷裂的情況是需要手術治療的。
3、治療韌帶拉傷的方法
韌帶損傷的治療首先是要制動,按照要求是絕對卧床3-4周,早期治療是冷敷,以減少受傷後出血。受傷部位應該避免刺激,24-48小時後可以採用局部熱敷及活血化淤的葯物治療。如果疼痛明顯可以應用鎮痛葯物局部應用或口服。
4、掌骨拇指側韌帶軟組織損傷怎麼治
葯酒大部分的功效是活血,而你們平時的軟組織損傷時多為
閉合性軟組織損傷
Ø 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是而由於某一刻的受力或非生理性運用而導致的局部軟組織損傷,皮膚及粘膜保持完整,,傷處與外界沒有相通。
Ø 處理原則:
ü 早期:傷後24—48小時內,局部組織缺血,急性無菌性反應劇烈,大量組織滲出水腫為主要病理改變。處理原則主要是制動、止血、防腫、鎮痛和緩解炎症反應。損傷後即刻採用制動、冷敷、加壓包紮和抬高患肢等一系列處理。嚴禁嚴傷處按摩和熱療。
ü 中期:損傷24—48後,出血停止,急性炎症消退,局部淤血,肉芽組織正在形成,組織正在修復。此期可持續1—2周。處理原則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的新陳代謝。可採用熱療、按摩、葯物及傳統中醫葯方法等多種方法交替進行,同時安排小運動量的功能康復練習。
ü 後期:損傷基本恢復,腫脹、壓痛等局部徵象已經基本消失,但局部肉芽組織攣縮形成的瘢痕組織的強度和彈性均低於正常組織水平,組織粘連仍然存在,再生的新組織也仍未達到正常組織的物理特性水平。處理原則是增強肌肉力量,恢復關節活動度,松解粘連。通常以功能鍛煉為主,治療可採用理療、按摩及其他中醫葯方法。
外用葯酒,主要用於運動系統的損傷治療。使用時,先將葯酒塗擦患處,然後在患處及其周圍反復按、揉、撫摩,並配合捏壓、彈撥、捋順、旋轉等輔助手法,以提高療效。
塗擦時以溫擦為宜,這樣有利於葯酒滲透到皮下組織,發揮葯物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功效。按摩時間每次約15—20分鍾,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一般每5次為一療程。
外用葯酒時應注意:
1.外用葯酒多數為活血化瘀、行血止痛類葯物,因而切忌內服,以免引起中毒反應;
2.按摩手法宜先輕後重,臨近結束時再逐漸減輕;
3.軟組織損傷在2天內出現局部出血、紅腫,如果在患處用力按摩,會使症狀加重,故不宜使用;
4.用葯酒按摩握拿組織時,注意不要直接按擦骨凸部,以免損傷骨面的軟組織和骨膜組織而加重病情;5.葯酒按摩方法不宜用於新鮮的骨折、關節脫位、表皮破損,對心、肝、肺、腎有嚴重疾患者也應禁止用該法治療;
6.對有骨腫瘤、骨結核、軟組織化膿性感染等,只可在疼痛較重處作表面塗抹,不要推拉重壓,以免病灶擴散。
小腿由脛骨和腓骨組成,在前而粗者為脛骨,在後而細者為腓骨,腳的足弓頂部有一塊骨頭叫距骨。踝關節就是由脛骨、腓骨下端夾騎於距骨之上形成的,俗稱「腳脖子」。脛骨下端向內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內踝,腓骨下端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外踝。踝關節囊前後較松,兩側較緊。踝關節的四周有韌帶加強,內側有三角韌帶,外側有三個獨立的韌帶。由於外側的韌帶較內側的韌帶弱,加上內踝較短,所以易發生足內翻(腳心朝內側)而損傷外側副韌帶。踝關節背屈時,距骨無活動餘地,但在跖屈(提起腳跟)時,距骨可向兩側輕微活動,所以踝關節往往在跖屈位發生內翻位扭傷。
青少年踝關節扭傷的發生率較高,因為學生參加體育活動較多。若活動前准備不充分,活動時易發生扭傷;姑娘們穿著高跟鞋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或下台階時思想不集中,易發生跖屈內翻,這時外側副韌帶突然過度牽拉,可引起踝部扭傷。踝部扭傷輕者韌帶拉松或部分撕裂;重者則完全斷裂,並有踝關節半脫位,或並發骨折脫位。踝關節扭傷後,病人外跟前下方或下方有疼痛、腫脹,急性期可有瘀斑。這時做足內翻的動作會加重疼痛,做足外翻則可無疼痛。
那麼,踝關節扭傷後應該怎麼辦呢?韌帶部分撕裂、損傷者,內翻角度增加,伴有劇痛。急性期24小時內可將踝部浸入冷水中,或用冷毛巾敷於患處,每次10-20分鍾,6小時一次,可收縮血管,消腫止痛。24小時之後則需熱敷,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組織間隙的滲出液盡快吸收,從而減輕疼痛。如果韌帶損傷較重,疼痛劇烈,可用4厘米寬的三條膠布敷貼踝部,自小腿內側下1/3處,三條膠條互相重疊,重疊部位的寬度約為每條膠布的一半,再圍繞小腿貼三團膠布,起固定作用,但要防止粘貼過緊,阻礙血行。外用綳帶包紮,固定2-3周。韌帶完全斷裂者,足內翻角度明顯增加,半脫位時,足處於極度內翻位,這時可在外踝下摸到空隙。此類損傷需請醫生手法復位後,用管形石膏固定傷足於90度位和外翻位4-6周。反復扭傷者多由於早期處理不當而發生關節脫位。關節脫位患者可穿包幫鞋保護踝部,並將鞋外側加高1-1.5厘米,使足保持外翻位,防止足內翻。此外,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盡量不要穿高跟鞋,平時不要追跑打鬧,體育活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以預防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扭傷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