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組織 > 神經軟組織針

神經軟組織針

發布時間:2020-11-24 04:55:19

1、套針與一般的針具區別是什麼?

聽說它最大的特點是在留置針基礎上增加了鈍頭針芯的應用,在操作中較大程度地避開血管和神經,從而避免破壞人體軟組織

2、神經粘連的治療

神經粘連松解術治療——椎間孔狹窄致神經根受壓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由於腰或頸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使椎間孔部位神經根受壓,引起神經根水腫,由此符著於神經的肌肉亦水腫發炎,周圍炎性液體滲出;久之,肌肉和神經粘連,當抬動肢體及患肢活動時牽拉疼痛,要解除粘連必須實行粘連松解術。

對患有各部位神經肌肉、筋膜粘連導致椎體錯位、壓迫神經根致麻木、疼痛、眩暈患者,採用閉合性松解術,找准神經與肌肉粘連的病位,隨神經及肌肉的走行方向將粘連的部位松解錯位的椎體復位,隨後注入防止粘連的葯物,抗炎消腫,使水腫與炎症消失,神經與肌肉各行其道,椎體歸位,達到治癒目的。
神經粘連松解術是在軟組織針法松解的基礎上,以影象學為依據,採用定位、定點、定向准確的調衡手法,整復錯位的椎體,恢復椎間關節的平衡狀態,解除對神經、血管、脊髓的刺激、壓迫和牽拉。以此來治療脊柱錯位和脊柱周圍軟組織損傷導致的頸椎病、腰椎病、椎間盤突出症、脊柱側彎畸形、椎體滑脫症、頭痛、頭暈、心律失常等脊柱相關疾病。

神經粘連松解術是一種較綜合完善的治療方法,它較世界各國正興起的整脊療法更趨於完善,具有見效快,療效好,治癒率高,復發率低,無痛苦,無副作用等優點,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針法軟組織松解術主要有,枕筋松解術,關節和棘突間韌帶松解術,神經根粘連松解術,骨纖維管神經卡血管壓松解術。
神經粘連松解術主要有:環椎俯旋移位低頭壓手法,環樞椎旋轉位定點、定向復位手法,頸胸、腰椎體旋轉移位。定向復位手法。骨盆骶髂關節錯位整復手法。

3、筋骨針的治病機制

在了解筋骨針療法治病機制之前,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有關慢性軟組織損傷的病理學說。
對於軟組織損傷的病因,病理機制,多年來,國內外很多專家,學者作了不懈的努力,許多學者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多種關於該類疾病的病因,病理學說。例如:無菌性炎症學說,痹症學說,閘門學說,筋出槽學說,筋膜間室綜合症學說。骨性纖維管卡壓綜合症學說等等。各種學說都各有特色,它們分別從各種不同角度反映了該類疾病的宏觀病理變化,並對慢性軟組織損傷這一類骨傷科疑難病症的臨床治療起到積極指導作用。
動態平衡是軟組織損傷的第一位主要病理機制。粘連、疤痕和攣縮是慢性軟組織的致病因素,影響機體功能,這些病理改變遺留下來後,而成為新的致病因素,影響機體的正常功能,並產生疼痛等症狀:應該和大家說的是:並不是所有的粘連、疤痕、攣縮存在的地方都會出現臨床症狀。根據臨床觀察,這三點病理因素,在人體機能活動較強,肌肉運動幅度較大的地方,容易出現臨床症狀,且病灶點大都在肌肉有起止點處,四肢、軀乾的關節周圍。
無論是外傷性損傷、勞損、情志所傷或疾病性軟組織損傷,其造成軟組織病理改變的結果是組織變性。具體表現為增生、粘連、或攣縮等。各種急慢性損傷(包括積累性損傷和隱蔽性損傷)及理化因素(包括風寒濕邪侵襲)作用於人體,必然產生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的變化,引起機體局部散在出血,毛細血管痙攣,使局部組織內缺血缺氧、無菌性炎症物質緩激肽(5-羥色胺、兒茶酚胺)等滲出,代謝產物與膠原纖維物質堆積,局部組織內發生充血、水腫、刺激壓迫局部神經末梢引起疼痛。進而出現肌痙攣、肌攣縮,以致血管、神經受到擠壓加重,使局部更加的缺血,出現血性肌痛,型成惡性循環;另外因損傷致使軟組織之間、骨骼之間的力學狀態也發生改變,活動時力學的動態平衡,同時,因損傷後肌緊張或肌攣縮,致使相應關節的力平衡失調,而發生關節不同程度的移位,因緊張或鬆弛的軟組織,致使關節維持在移位的狀態,同樣也對周圍的神經血管產生刺激或擠壓等。
以上這些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的變化作用於人體的信息反應系統,通過人體的神經反射系統和體液調節系統的作用,機體開始自我修復,同時被破壞的組織生理功能也被恢復。但是在此修補的過程中,由於病變部位有關組織血管的自我保護機制,使之處於警覺狀態。而制動,加之其它一些因素的影響和作用,例如缺乏足夠活動和煅練,其病變區域的軟組織,也型成了粘連,疤痕或攣縮,成為新的致病因素,引起功能障礙。
靜態張力學說
所謂靜態張力學是指骨骼肌在劇烈運動之後,處於靜止狀態,肌肉纖維仍處於一種緊張痙攣收縮狀態,或由於機體體位不正,使骨骼肌處於靜態失衡或由於骨骼肌內發生無菌性炎症。如滑囊炎、囊腔積液,至使內在張力過高,內壓過大所致,機體靜態所引起的靜力性損傷。在時代發展過速,工作節奏過快,機體靜態牽張失衡的勞動(即腦力勞動者)易患靜力性肌損傷。如儲納員、打字員、機關幹部、青年學生等等,都易患頸部靜力性肌損傷——頸型頸椎病。 各種原因的軟組織損傷(外因、風濕與類風濕)直接作用和慢性勞損,理化因素引起肌肉纖維、肌腱、肌筋膜、腱鞘、滑囊、韌帶及血管、神經等軟組織撕裂出血,人體在修復過程中,由於充血、水腫、滲出、纖維組織增生,最後型成結疤粘連。
由於粘連致使骨關節周圍的肌肉、筋膜、韌帶變性,原有位置和運動的方向發生改變,破壞了原有的動靜態平衡,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礙。
1.筋骨針同其它針刀一樣能起到閉合性手術效應。筋骨針在軟組織損傷的病灶區即結疤、粘連,或無菌性炎症部位松解、剝離粘連、解除了局部血管、神經的卡壓症狀,即通道減壓作用,改善了病變部位的微循環,恢復了局部組織內力的平衡。
2.筋骨針同時能夠在肌纖維、肌筋膜間室和肌肉起止點的炎性粘連處,切開粘連、松解肌肉。
3.能切開筋膜間室或滑囊、囊腫直接抽取囊腔內容物起到減張減壓、引流作用,減輕了局部組織內的壓力和靜態張力。
4.松解骨神經纖維管的卡壓症狀,從而恢復了局部組織內的生物力學平衡。 應用筋骨針在病灶區,即肌肉起止點、交叉點或骨端附著點、相鄰點、骨性隆突點等病變陽性敏感點(壓痛點、酸脹點、結節點)敏感區域點進行松解剝離,達到「不通則痛,以松治痛」的目的。中醫的「以痛為腧」即阿是穴,筋骨針刺入病灶點下的皮膚筋膜、骨膜面時患者感酸脹沉痛。這種感覺即中醫針感「得氣」方可注葯注氧行針,即可起到疏通經絡經脈,行氣活血,調節陰陽,從而達到使機體內在陰陽平衡恢復作用。
這種對穴位長久持續的機械物理化學的刺激,可通過經絡而起到較長時間的針刺效應。這種刺激可大大激發全身之經氣、精氣,使全身氣體運動加速,從而調節身體有關臟腑器官活動,使經絡保持在平衡及旺盛的功能狀態,以達到治療疾病之目的,起到長期的針刺效應。

4、什麼是神經阻滯療法?

疼痛治療除了使用非類固醇性消炎葯、類鴉片葯、及鎮痛輔助葯外,神經阻滯技術可說是疼痛科醫師最常應用的法寶。對許多肩頸部、腰部、或四肢部位的腱鞘、滑液囊、肌腱炎、骶髂關節炎、梨狀肌癥候群、網球肘、腕管綜合症等有不錯的效果。帶狀皰疹後遺痛、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幻肢痛、燒灼樣痛等難治性神經元性疼痛,應用特異性神經阻滯技術及神經變頻(熱)電調制刺激等方法,通過阻斷痛覺傳導通路、改善神經營養狀態,調整神經傳導功能,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在實際臨床治療中,有些疾病用葯物等保守治療無效,而又不適合或不能耐受手術治療。以神經阻滯方法進行治療,則可以獲得葯物治療無法獲得的效果,對患者來說比手術治療損傷小、見效快、可耐受。也就是說,神經阻滯療法是介於葯物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之間的一種治療措施。有人把神經阻滯技術稱為封閉療法,這是錯誤的,「封閉」一詞產生於對疼痛認識較淺,治療手段較少的五十年代,在當時由於和國外的學術信息交流很困難,難以了解國外的正確術語,在翻譯俄語時被人翻譯錯了,是可以理解的。誰知久錯成為習慣了,現在很多醫生還認為疼痛科醫生做的治療是封閉療法。「封閉」一詞在國內流傳甚廣,它與神經阻滯一樣嗎?那一個是正確的醫學術語呢?神經阻滯的英文是Nerve block 」,這一術語已被全世界應用了近百年,目前仍在應用。神經阻滯系指用葯物等手段阻止了神經沖動傳導的治療方法,不應譯為「注射封閉」或「封閉療法」。目前有些非疼痛治療專業醫生,甚至一些護理人員,由於缺乏系統的知識和訓練,熱心於在疼痛點、穴位或神經末梢處注射多種葯物來緩解疼痛,他們自稱為「封閉療法」。有的在注射液中加入少量局麻葯物,有的則不加入。有的用於局部注射的葯物種類繁多,在注射液內加入抗生素、動物血液製品、動物臟器製品、中葯制劑、抗免疫制劑、抗腫瘤葯物等。這類治療雖然有時能緩解部分患者的疼痛,但也發生了許多並發症及醫療糾紛的事例。也有一些社會的閑散人員,以賺錢為目的,「一針走天下」,到處「封閉,使「封閉」一詞增添了不良色彩。這種「封閉療法」的稱呼流傳甚廣,使某些醫務人員和一些患者對正規的「神經阻滯」也產生誤解,甚至存有懼怕心理。正規的醫生不宜使用「封閉」這一不正規的詞彙。況且,在英文、俄文和日文的疼痛文獻中也找不到「封閉」一詞的來源,在疼痛治療中,還是稱為神經阻滯療法為好,這個術語是全世界通用的,具有科學性和規范性。神經阻滯治療所達到的效果在醫學上的依據至少有以下三方面:一是阻止交感神經,使血管擴張、水腫減輕、緩解疼痛和緩解由於病症所合並的交感神經緊張狀態;二是阻滯感覺神經,阻斷疼痛的傳導和抑制感覺神經刺激誘發的症狀;三是阻滯運動神經,使肌肉鬆弛或暫時制動,使疼痛部位得到「休息」。神經阻滯療法是利用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等局麻葯物,配合類固醇、維生素注射到神經疼痛的部位來消除炎症、解除疼痛的一種治療方法。但許多患者對於神經阻滯療法了解不多,往往不易接受,認為注射的葯物中含有激素,對人體不利,會引起骨質疏鬆等,甚至有的骨科醫師也會反對。其實,對於神經阻滯療法,遠不必如此緊張。如果我們了解了它的作用、適應症和禁忌症後,就會明白和接受了。對於神經阻滯療法要達到治療的預期效果,必須通過三個重要環節,即正確的診斷、有效的葯物組成、精湛的注射技巧。神經阻滯療法中的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等局麻葯物是對神經系統有親和性的麻醉葯,它可以阻斷疼痛的惡性循環,使神經系統得到休息和調整,能保護神經系統。它又有很強的鎮痛作用,可以阻斷局部病變發出的疼痛信號。大多數軟組織疼痛多由於局部的無菌性炎症及軟組織充血水腫刺激神經系統所致。利多卡因等麻醉葯物合並類固醇葯物(激素)可以改變局部的血液循環,減少炎性滲出,促進局部代謝產物的排出,從而消除局部炎性水腫,促進炎症吸收,並緩解肌肉痙攣。對有粘連的慢性病灶加用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之葯,以消除粘連,軟堅散結,去瘀生新,改善組織代謝和緩解疼痛多種作用。癌症患者,多需要加用激素治療,尤其是癌細胞迅速擴散、轉移至脊椎骨造成的下肢疼痛,麻木等。有人擔心所用激素葯物會對人體造成副作用,其實由於神經阻滯治療用葯量較小、用在局部、又不是長期使用,不會對人體帶來什麼影響。因此神經阻滯療法有給葯直接,療效迅速的優點。有些疾病經治療後可以獲痊癒。治療時應做到明確診斷,無菌操作,部位準確,用葯恰當等。一旦選用神經阻滯療法還應堅持治療,完成治療療程,以免中途停止,達不到應有的療效。神經阻滯療法如果操作得當,基本沒有什麼危險性,患者無特殊的不適感,局部應用的類固醇葯物量少,吸收緩慢,維持時間較長,對機體無明顯副作用。在神經阻滯中使用激素,以增強治療效果已有近60年歷史,當然在應用激素時應遵循:慎重負責、合理應用、按需用葯、短期適量、防止濫用的原則

5、神經性軟組織細胞癌嚴重嗎

?

與神經軟組織針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