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人的關節及肌肉觸診檢查怎麼做?
檢查者以手指按壓病變部位,尋找壓痛點,了解腫塊的大小形態、軟硬度、與皮膚和骨骼的聯系等,對腫脹部位,檢查皮膚溫度,有無可凹陷性水腫和波動感等,以及對肌張力、肌腱滑動、關節摩擦、骨折端異常活動的檢查。
2.叩診。
很少使用這種方法,有時為了判斷骨骼有無損傷或疾病,以資區別軟組織病變,可用此法。如沿下肢軸線叩擊足跟,或輕叩骨突如棘突、掌骨頭、大轉子等處來尋找壓痛點。
3.聽診。
當關節主動或被動活動時,可聽到一些聲音,如膝關節盤狀軟骨和肥厚肌腱摩骨突的彈響,肌腱通過肥厚腱鞘和粗糙關節軟骨面相互摩擦的捻發音。有時可用聽診器檢查腫塊有無血管雜音,或干骨端聞聽由另一骨端輕叩的骨傳導音,骨折時此音明顯減弱。
4.關節活動。
主要指被動活動,了解各關節的活動范圍,如屈曲、伸直、外展、內收、旋轉等方面的角度。
5.肌力。
通過各關節的主動抗阻力運動,來檢查各組肌群有無麻痹,並分為6級分類判斷肌力。
0級:完全麻痹。
1級:肌肉微動。
2級:無地心引力運動。
3級:抗地心引力運動。
4級:次於正常。
5級:正常。
2、肌肉和血管的問題,用什麼檢查可以檢
磁共振檢查簡介核磁共振成像(Nucl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簡稱MRI),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才發展起來的影像診斷技術,由於它徹底擺脫了電離輻射對人體的損害,又有參數多,信息量大,可多方位成像,以及對軟組織有高分辨力等突出的特點,從它一問世便引起各方面學者的重視,無論是設備的改進、軟體的更新及升級,還是對全身各部位器官的診斷作用的研究,發展相當快,目前已經成熟,被廣泛用於臨床疾病的診斷,對有些病變成為必不可少的檢查方法。現在我使院用的日立公司生產的永磁型核磁共振掃描設備,場強為0.3T(3000高斯),有多種線圈,可以做全身各個部位的檢查,如顱腦,、脊椎、胸部、腹部、盆腔、全身各大小關節等。一、設備簡介:MRI是利用人體內所含質子[ ]在磁場內發生的核磁共振現象,收集MR信號,再通過空間編碼技術構成圖像,供醫生來做診斷。MR掃描設備:根據磁體的形成可分為永磁型(天然磁石構成)、電磁型及超導型三種,根據磁場的強度可分為高場、中場及低場,高場是指1.0T(Tesla 1T=10000高斯)以上的,低場是指0.3T以下的,其餘為中場的。目前高場和低場的使用最為普遍。低場主要用天然磁石(釹鐵硼)做成,而高場則用鈮鈦線圈浸在密閉的液氮中做成,由於液氮的消耗要定期補充,所以成本和維持費用皆較高。MRI設備基本要素:1.磁體:除上述幾種分型,尚有桶狀閉合型及開放型,後者可行介入治療。2.梯度磁場:為空間編碼而設計的,軟體功能取決於它的強度和變化速率。3.射頻線圈:多種類型,發射和接收射頻脈沖。4.採集系統:程序和成像。5.計算機:要求容量大、運算快、功能齊全,易操作。二、MRI特點:1、灰階成像:像X線、CT圖片一樣有黑白灰度,但不表示密度,而是信號的強度。2、流空效應:流動的液體信號不能獲得,呈無信號與周圍信號形成對比,如血管、腦脊液的流空。3、可多方位、多層面成像,以二維、三維方式顯示人體的解剖結構和病變,不僅能達到定位診斷,對定性診斷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4、信息量大,常用的自旋迴波程序,最基本的就有三種圖像,即質子密度像、T1加權像、T2加權像,其它尚有多種成像技術,如利用血流的流空效應可構成血流成像,不用造影劑做成血管造影,叫做「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MR Angio graphy),按人體管道對照水做成圖像叫做水成像,如膽管成像、腎盂輸尿管成像、椎管成像和為了觀察病變除掉脂肪的高信號干擾而做成的圖像叫脂肪抑製成像(STIR),同樣尚有水抑制(FLAIR),以及研究人體的功能的功能成像等。總之,MRI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供醫生診斷分析。5、由於核磁共振現象直接反映人體內水分子中質子的周圍環境狀態和分子結構中的位置,這就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生化病理狀態和信息,從而可以對人體內的水腫、感染、炎症、變性等後來形成的形態學上的變化之前進行早期的診斷,或超早期診斷。這是X線、CT、B超等影像技術不可比擬的。6、對軟組織的反差大,具有高分辨力,對確定炎症、水腫、腫瘤等病變范圍十分明確,尤其是對外科確定手術范圍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依據。7、對人體沒有任何放射性損害,可多次檢查(多部位、多次復查)。8、絕大部分病例不需要使用造影劑,少數病例目前使用的造影劑為金屬釓的螯合物,叫釓二乙烯三胺五乙酸二甲基葡胺鹽(簡稱Gd-DTPA)十分安全,至今20餘年來無死亡等嚴重反應報告。三......春花含笑意 爆竹增歡聲喜氣盈門
3、怎樣進行軟組織損傷的檢查
其次,詳查受傷部位,注意創口的大小、形狀、出血情況、受傷程度及范圍,軟組織損傷的檢查是皮膚有無瘀斑、水皰,皮溫有無改變,指(趾)端循環情況,肌肉有無缺血性壞死,軟組織損傷的檢查傷肢是否腫脹、皮膚緊張和發硬、能否活動,有無感覺障礙。嚴重創傷(包括擠壓傷)或全身症狀嚴重者,應每日查血、尿常規,記錄尿量,必要時作血、尿生化檢驗(包括肌紅蛋白)、心電圖及腎功能等。
4、什麼儀器能檢查軟組織損傷或肌肉和筋黏在一起!!
?
5、關於肌肉軟組織挫傷
有的軟組織損傷是不可修復的,你的是肩關節,我的是腳踝關節,只是還沒你的嚴重,困擾了我好久了,久治不愈,怎麼就沒有一個明醫呢。
6、關節及肌肉檢查有哪些步驟?
①視診。
首先應該觀察病人的整體,包括骨骼發育、肌肉狀態、身體姿勢、步態等,然後針對患部畸形、腫脹、皮膚情況,如顏色、瘢痕、創面、分泌物等仔細觀察。
身體姿勢:冠狀面觀。病人直立時,脊柱呈一條直線,雙肩和胸部對稱,兩髂棘連線與軀干垂直,雙下肢靠攏,大腿呈輕度內收,髕骨向前,足跟直立,足平地面,內側顯足縱弓,懸起。姿勢異常時有下列表現:脊柱側彎。根據原發部位、范圍和程度不同。在頸胸段可見斜頸、雙肩高低不對稱、顱面變形等。在中胸段和胸腰段,除少數極嚴重者外,常代償較好,即胸廓畸形明顯,而頸和骨盆仍近乎正常體位。在胸腰段,胸廓和骨盆皆傾斜,下肢不等長;骨盆傾斜。一側髂前上棘高於另一側,可因脊柱側彎、髂內收或外展畸形,或下肢不等長所致;下肢畸形。如膝內外翻畸形、足內外翻畸形等;
矢狀面觀。軀干呈4折曲線,即頸前突、胸後突、腰前凸和骶後突。雙下肢直立位,由乳突作一垂線,通過肩外側、胸側中線、髂嵴中部、股骨大轉子前、髂外側中線,達外踝前方。姿勢異常可有下列表現:駝背。胸後突曲線加大。腰前凸代償性加大;閃腰。為胸陷腹挺姿勢;腰前突加大。駝背、閃腰、髖屈曲畸形,皆引起腰前凸代償性加大;腰前凸消失或後凸。與腰前凸相反的姿勢;下肢畸形,如膝關節屈曲或反屈、畸形、足馬蹄、高弓、仰趾、跟足畸形等。
步態:雙腿走路時,總是一條腿離地,另一條腿負重,相互交替,軀干即向前移動。離地的動作稱擺動期,負重的動作稱負重期。
擺動期。先靠髖和膝關節屈曲足尖離地,然後膝關節伸直,軀干向前移動,足跟向前著地。髖關節由屈曲位轉向近伸直位,同時由於骨盆的扭轉,髖關節呈輕度內收或外旋位。
負重期。由足跟著地到足尖離地的動作中,足由近中立位轉向跖屈,膝關節保持伸直位,髖關節由近伸直位轉向過伸,同時由於骨盆的扭轉,髖關節呈外展內旋位。
步態異常。即所謂跛行,根據髖、膝、足的畸形和下肢肌肉麻痹的范圍和程度,表現出不同的形態來。
②觸診。
檢查者以手指按壓病變部位,尋找壓痛點,了解腫塊的大小形態、軟硬度、與皮膚和骨骼的聯系等,對腫脹部位,檢查皮膚溫度,有無可凹陷性水腫和波動感等,以及對肌張力、肌腱滑動、關節摩擦、骨折端異常活動的檢查。
③叩診。
很少使用這種方法,有時為了判斷骨骼有無損傷或疾病,以資區別軟組織病變,可用此法。如沿下肢軸線叩擊足跟,或輕叩骨突如棘突、掌骨頭、大轉子等處來尋找壓痛點。
④聽診。
當關節主動或被動活動時,可聽到一些聲音,如膝關節盤狀軟骨和肥厚肌腱摩骨突的彈響,肌腱通過肥厚腱鞘和粗糙關節軟骨面相互摩擦的捻發音。有時可用聽診器檢查腫塊有無血管雜音,或干骨端聞聽由另一骨端輕叩的骨傳導音,骨折時此音明顯減弱。
⑤關節活動。
主要指被動活動,了解各關節的活動范圍,如屈曲、伸直、外展、內收、旋轉等方面的角度。
⑥肌力。
通過各關節的主動抗阻力運動,來檢查各組肌群有無麻痹,並分為6級分類判斷肌力。
0級:完全麻痹。
1級:肌肉微動。
2級:無地心引力運動。
3級:抗地心引力運動。
4級:次於正常。
5級:正常。
⑦測量。
軸線的測量:上肢屈曲時,手正對肩,而伸肘時,上臂與前臂並非直線,後者橈側,在肘部形成10度左右的「攜物角」。下肢也非直線,膝關節有10度左右的外翻,小腿本身輕度向內側彎曲。下肢正常軸線的測量是由髂前上棘,通過髕骨中線,達足趾和二趾間隙,連成一條直線。下肢畸形如膝內、外翻時,軸線即變位。
下肢長度的測量:尺量法。病人平卧,雙腿並攏,由髂前上棘達足內踝的距離可代表長度;墊高法。對下肢不等長病人,在站立位,用不等厚度類似的鞋底形狀的木板,墊高短腿,使兩側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所墊木板厚度即等於腿短的長度。
四肢周徑的測量:選擇肢體腫脹或萎縮明顯的部位,用皮尺測量周徑。再於同一水平位測量健側周徑,以資對比。
關節活動范圍和畸形角度的測量:用各種類型的角尺來測量關節的活動范圍。一般以肢體伸直位為起點,皆按0度計算,僅踝關節由90度位按0度位計算,另外前臂以中立位為0度。
根據病情,有些固有的體征,可用特殊體檢的方法顯示出來。如X線、CT、MR等檢查。
⑧神經系統檢查。
對骨科病人來說,主要了解脊髓和周圍神經的功能障礙,通過感覺、肌力、反射等檢查進行判斷神經有無損傷等。
⑨頸椎檢查。
視診:有無斜視、有無後突等畸形。急性病人常以手托下頜,頸呈僵硬狀態。疑有頸椎結核時,須讓病人張口檢查咽後壁有無膿腫。
觸診:沿棘突、棘間和椎旁肌群尋找壓痛點、肌痙攣和腫脹等。在鎖骨上窩作同樣檢查。有時按壓痛點引起肩胛內緣或上肢放射痛。在定位上,頸2頸7和胸1棘突顯著,下頜角平頸3,甲狀軟骨上緣平頸5椎,可作參考。
活動:作前屈、後伸、側傾或旋轉活動,觀察有無不對稱性受限,即某幾方面較好,另幾個方面較差,或均勻受限或僵硬。正常屈頸時,下頜角可觸胸骨,後伸時可望天花板,側傾和旋轉都有60度在右的活動范圍。
⑩腰背部檢查。
腰背部包括肋骨、胸椎、腰椎、骶椎和髂骨大部,有胸肋關節、椎間關節、腰骶關節、骶髂關節,以及附著其上的韌帶和肌肉等軟組織。
視診:一般在站位和坐位檢查,觀察姿勢有無異常,如脊柱側彎或傾斜、駝背、腰前凸增大或相反減少(平腰)、骨盆傾斜等。注意棘突後凸的局部成角畸形,常屬椎骨破壞後遺現象。肩胛骨和肋骨的位置變異或畸形,可繼發於脊柱側彎或胸腔內疾病,也可能是本病疾患如高肩胛症、佝僂病、纖維異樣增殖症等。腰前凸的加大除為姿勢異常、代償胸椎或髖關節畸形外,也可能是腰骶椎本身的畸形,如水平骶椎、脊椎滑脫等;注意下肋與髂嵴縮短的現象。
常見的腰部軟組織腫脹,一為中線凸出的硬脊膜膨出,一為側方腰三角區的流注膿腫。有的背腰部不同表狀的咖啡斑點反映了神經纖維病變或纖維異樣增殖貫綜合征的存在。
觸診:在站位或俯卧位檢查,沿棘突、棘間、椎旁尋找壓痛點。肩胛骨相當於第2胸椎水平,肩胛骨下角相當於第7胸椎平面,第12肋與胸椎交角相當於第12胸椎,髂嵴連線相當於第3、4腰椎間隙平面,髂後上嵴連線相當於腰椎關節,而骶髂關節在髂後上嵴下方,相當於第2腰椎水平。下腰痛時,壓痛點多在位於腰骶髂三角區,有時臀部有反射點,該處可有壓痛。
檢查椎旁肌肉有無痙攣時,痙攣的骶棘肌較健側肥厚,且常有壓痛。有時發現索條和結節,為肥厚筋膜或痙攣的肌纖維。相當腰椎橫突處,可有壓痛和肥厚感,額似腫塊,但界限不清,乃因腰椎輕度側彎,凸側橫突向後外側突起所致。
叩診:有時為了尋找深在壓痛點,按壓尚不能引起,可用拳輕叩棘突。
活動:病人站立位,作前屈、後伸、側彎和旋轉活動前屈時棘突間距離應加大,腰椎應呈弧度彎曲。若前屈時,棘突間距離不變,腰椎直立位曲線不變,病人由髖關節屈曲,說明腰部僵硬。用角度尺測量各方向活動角度,也可作粗略估計,注意腰部僵硬和腰活動均勻受限、不對稱受限的區別。
有些畸形如脊柱側彎,在脊柱前屈時,表現胸廓不對稱的情況,更為明顯。
7、怎麼檢查病人的關節及肌肉?
①視診。
首先應該觀察病人的整體,包括骨骼發育、肌肉狀態、身體姿勢、步態等,然後針對患部畸形、腫脹、皮膚情況,如顏色、瘢痕、創面、分泌物等仔細觀察。
身體姿勢:冠狀面觀。病人直立時,脊柱呈一條直線,雙肩和胸部對稱,兩髂棘連線與軀干垂直,雙下肢靠攏,大腿呈輕度內收,髕骨向前,足跟直立,足平地面,內側顯足縱弓,懸起。姿勢異常時有下列表現:脊柱側彎。根據原發部位、范圍和程度不同。在頸胸段可見斜頸、雙肩高低不對稱、顱面變形等。在中胸段和胸腰段,除少數極嚴重者外,常代償較好,即胸廓畸形明顯,而頸和骨盆仍近乎正常體位。在胸腰段,胸廓和骨盆皆傾斜,下肢不等長;骨盆傾斜。一側髂前上棘高於另一側,可因脊柱側彎、髂內收或外展畸形,或下肢不等長所致;下肢畸形。如膝內外翻畸形、足內外翻畸形等;
矢狀面觀。軀干呈4折曲線,即頸前突、胸後突、腰前凸和骶後突。雙下肢直立位,由乳突作一垂線,通過肩外側、胸側中線、髂嵴中部、股骨大轉子前、髂外側中線,達外踝前方。姿勢異常可有下列表現:駝背。胸後突曲線加大。腰前凸代償性加大;閃腰。為胸陷腹挺姿勢;腰前突加大。駝背、閃腰、髖屈曲畸形,皆引起腰前凸代償性加大;腰前凸消失或後凸。與腰前凸相反的姿勢;下肢畸形,如膝關節屈曲或反屈、畸形、足馬蹄、高弓、仰趾、跟足畸形等。
步態:雙腿走路時,總是一條腿離地,另一條腿負重,相互交替,軀干即向前移動。離地的動作稱擺動期,負重的動作稱負重期。
擺動期。先靠髖和膝關節屈曲足尖離地,然後膝關節伸直,軀干向前移動,足跟向前著地。髖關節由屈曲位轉向近伸直位,同時由於骨盆的扭轉,髖關節呈輕度內收或外旋位。
負重期。由足跟著地到足尖離地的動作中,足由近中立位轉向跖屈,膝關節保持伸直位,髖關節由近伸直位轉向過伸,同時由於骨盆的扭轉,髖關節呈外展內旋位。
步態異常。即所謂跛行,根據髖、膝、足的畸形和下肢肌肉麻痹的范圍和程度,表現出不同的形態來。
②觸診。
檢查者以手指按壓病變部位,尋找壓痛點,了解腫塊的大小形態、軟硬度、與皮膚和骨骼的聯系等,對腫脹部位,檢查皮膚溫度,有無可凹陷性水腫和波動感等,以及對肌張力、肌腱滑動、關節摩擦、骨折端異常活動的檢查。
③叩診。
很少使用這種方法,有時為了判斷骨骼有無損傷或疾病,以資區別軟組織病變,可用此法。如沿下肢軸線叩擊足跟,或輕叩骨突如棘突、掌骨頭、大轉子等處來尋找壓痛點。
④聽診。
當關節主動或被動活動時,可聽到一些聲音,如膝關節盤狀軟骨和肥厚肌腱摩骨突的彈響,肌腱通過肥厚腱鞘和粗糙關節軟骨面相互摩擦的捻發音。有時可用聽診器檢查腫塊有無血管雜音,或干骨端聞聽由另一骨端輕叩的骨傳導音,骨折時此音明顯減弱。
⑤關節活動。
主要指被動活動,了解各關節的活動范圍,如屈曲、伸直、外展、內收、旋轉等方面的角度。
⑥肌力。
通過各關節的主動抗阻力運動,來檢查各組肌群有無麻痹,並分為6級分類判斷肌力。
0級:完全麻痹。
1級:肌肉微動。
2級:無地心引力運動。
3級:抗地心引力運動。
4級:次於正常。
5級:正常。
⑦測量。
軸線的測量:上肢屈曲時,手正對肩,而伸肘時,上臂與前臂並非直線,後者橈側,在肘部形成10度左右的「攜物角」。下肢也非直線,膝關節有10度左右的外翻,小腿本身輕度向內側彎曲。下肢正常軸線的測量是由髂前上棘,通過髕骨中線,達足趾和二趾間隙,連成一條直線。下肢畸形如膝內、外翻時,軸線即變位。
下肢長度的測量:尺量法。病人平卧,雙腿並攏,由髂前上棘達足內踝的距離可代表長度;墊高法。對下肢不等長病人,在站立位,用不等厚度類似的鞋底形狀的木板,墊高短腿,使兩側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所墊木板厚度即等於腿短的長度。
四肢周徑的測量:選擇肢體腫脹或萎縮明顯的部位,用皮尺測量周徑。再於同一水平位測量健側周徑,以資對比。
關節活動范圍和畸形角度的測量:用各種類型的角尺來測量關節的活動范圍。一般以肢體伸直位為起點,皆按0度計算,僅踝關節由90度位按0度位計算,另外前臂以中立位為0度。
根據病情,有些固有的體征,可用特殊體檢的方法顯示出來。如X線、CT、MR等檢查。
⑧神經系統檢查。
對骨科病人來說,主要了解脊髓和周圍神經的功能障礙,通過感覺、肌力、反射等檢查進行判斷神經有無損傷等。
⑨頸椎檢查。
視診:有無斜視、有無後突等畸形。急性病人常以手托下頜,頸呈僵硬狀態。疑有頸椎結核時,須讓病人張口檢查咽後壁有無膿腫。
觸診:沿棘突、棘間和椎旁肌群尋找壓痛點、肌痙攣和腫脹等。在鎖骨上窩作同樣檢查。有時按壓痛點引起肩胛內緣或上肢放射痛。在定位上,頸2頸7和胸1棘突顯著,下頜角平頸3,甲狀軟骨上緣平頸5椎,可作參考。
活動:作前屈、後伸、側傾或旋轉活動,觀察有無不對稱性受限,即某幾方面較好,另幾個方面較差,或均勻受限或僵硬。正常屈頸時,下頜角可觸胸骨,後伸時可望天花板,側傾和旋轉都有60度在右的活動范圍。
⑩腰背部檢查。
腰背部包括肋骨、胸椎、腰椎、骶椎和髂骨大部,有胸肋關節、椎間關節、腰骶關節、骶髂關節,以及附著其上的韌帶和肌肉等軟組織。
視診:一般在站位和坐位檢查,觀察姿勢有無異常,如脊柱側彎或傾斜、駝背、腰前凸增大或相反減少(平腰)、骨盆傾斜等。注意棘突後凸的局部成角畸形,常屬椎骨破壞後遺現象。肩胛骨和肋骨的位置變異或畸形,可繼發於脊柱側彎或胸腔內疾病,也可能是本病疾患如高肩胛症、佝僂病、纖維異樣增殖症等。腰前凸的加大除為姿勢異常、代償胸椎或髖關節畸形外,也可能是腰骶椎本身的畸形,如水平骶椎、脊椎滑脫等;注意下肋與髂嵴縮短的現象。
常見的腰部軟組織腫脹,一為中線凸出的硬脊膜膨出,一為側方腰三角區的流注膿腫。有的背腰部不同表狀的咖啡斑點反映了神經纖維病變或纖維異樣增殖貫綜合征的存在。
觸診:在站位或俯卧位檢查,沿棘突、棘間、椎旁尋找壓痛點。肩胛骨相當於第2胸椎水平,肩胛骨下角相當於第7胸椎平面,第12肋與胸椎交角相當於第12胸椎,髂嵴連線相當於第3、4腰椎間隙平面,髂後上嵴連線相當於腰椎關節,而骶髂關節在髂後上嵴下方,相當於第2腰椎水平。下腰痛時,壓痛點多在位於腰骶髂三角區,有時臀部有反射點,該處可有壓痛。
檢查椎旁肌肉有無痙攣時,痙攣的骶棘肌較健側肥厚,且常有壓痛。有時發現索條和結節,為肥厚筋膜或痙攣的肌纖維。相當腰椎橫突處,可有壓痛和肥厚感,額似腫塊,但界限不清,乃因腰椎輕度側彎,凸側橫突向後外側突起所致。
叩診:有時為了尋找深在壓痛點,按壓尚不能引起,可用拳輕叩棘突。
活動:病人站立位,作前屈、後伸、側彎和旋轉活動前屈時棘突間距離應加大,腰椎應呈弧度彎曲。若前屈時,棘突間距離不變,腰椎直立位曲線不變,病人由髖關節屈曲,說明腰部僵硬。用角度尺測量各方向活動角度,也可作粗略估計,注意腰部僵硬和腰活動均勻受限、不對稱受限的區別。
有些畸形如脊柱側彎,在脊柱前屈時,表現胸廓不對稱的情況,更為明顯。
8、筋或肌肉有毛病了用什麼儀器能檢查出來
磁共振檢查簡介
核磁共振成像(Nucl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簡稱MRI),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才發展起來的影像診斷技術,由於它徹底擺脫了電離輻射對人體的損害,又有參數多,信息量大,可多方位成像,以及對軟組織有高分辨力等突出的特點,從它一問世便引起各方面學者的重視,無論是設備的改進、軟體的更新及升級,還是對全身各部位器官的診斷作用的研究,發展相當快,目前已經成熟,被廣泛用於臨床疾病的診斷,對有些病變成為必不可少的檢查方法。
現在我使院用的日立公司生產的永磁型核磁共振掃描設備,場強為0.3T(3000高斯),有多種線圈,可以做全身各個部位的檢查,如顱腦,、脊椎、胸部、腹部、盆腔、全身各大小關節等。
一、設備簡介:
MRI是利用人體內所含質子[ ]在磁場內發生的核磁共振現象,收集MR信號,再通過空間編碼技術構成圖像,供醫生來做診斷。MR掃描設備:根據磁體的形成可分為永磁型(天然磁石構成)、電磁型及超導型三種,根據磁場的強度可分為高場、中場及低場,高場是指1.0T(Tesla 1T=10000高斯)以上的,低場是指0.3T以下的,其餘為中場的。目前高場和低場的使用最為普遍。低場主要用天然磁石(釹鐵硼)做成,而高場則用鈮鈦線圈浸在密閉的液氮中做成,由於液氮的消耗要定期補充,所以成本和維持費用皆較高。
MRI設備基本要素:
1.磁體:除上述幾種分型,尚有桶狀閉合型及開放型,後者可行介入治療。
2.梯度磁場:為空間編碼而設計的,軟體功能取決於它的強度和變化速率。
3.射頻線圈:多種類型,發射和接收射頻脈沖。
4.採集系統:程序和成像。
5.計算機:要求容量大、運算快、功能齊全,易操作。
二、MRI特點:
1、灰階成像:像X線、CT圖片一樣有黑白灰度,但不表示密度,而是信號的強度。
2、流空效應:流動的液體信號不能獲得,呈無信號與周圍信號形成對比,如血管、腦脊液的流空。
3、可多方位、多層面成像,以二維、三維方式顯示人體的解剖結構和病變,不僅能達到定位診斷,對定性診斷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4、信息量大,常用的自旋迴波程序,最基本的就有三種圖像,即質子密度像、T1加權像、T2加權像,其它尚有多種成像技術,如利用血流的流空效應可構成血流成像,不用造影劑做成血管造影,叫做「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MR Angio graphy),按人體管道對照水做成圖像叫做水成像,如膽管成像、腎盂輸尿管成像、椎管成像和為了觀察病變除掉脂肪的高信號干擾而做成的圖像叫脂肪抑製成像(STIR),同樣尚有水抑制(FLAIR),以及研究人體的功能的功能成像等。總之,MRI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供醫生診斷分析。
5、由於核磁共振現象直接反映人體內水分子中質子的周圍環境狀態和分子結構中的位置,這就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生化病理狀態和信息,從而可以對人體內的水腫、感染、炎症、變性等後來形成的形態學上的變化之前進行早期的診斷,或超早期診斷。這是X線、CT、B超等影像技術不可比擬的。
6、對軟組織的反差大,具有高分辨力,對確定炎症、水腫、腫瘤等病變范圍十分明確,尤其是對外科確定手術范圍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依據。
7、對人體沒有任何放射性損害,可多次檢查(多部位、多次復查)。
8、絕大部分病例不需要使用造影劑,少數病例目前使用的造影劑為金屬釓的螯合物,叫釓二乙烯三胺五乙酸二甲基葡胺鹽(簡稱Gd-DTPA)十分安全,至今20餘年來無死亡等嚴重反應報告。
三......春花含笑意 爆竹增歡聲喜氣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