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組織 > 軟組織損傷早期不能用熱療的原因

軟組織損傷早期不能用熱療的原因

發布時間:2020-11-09 22:43:11

1、軟組織損傷初期警用熱療,其時間界定為

急性期24~48小時可冷敷,每次10~20分鍾,6小時一次.急性期不能按摩。
48小時以後,可以熱水泡腳或熱敷,熱水泡腳熱敷後,腫脹症狀減輕可以繼續泡,如果腫脹症狀加重,就是毛細血管損傷繼續出血,就不能泡,用治療骨傷軟組織損傷的接骨散外敷治療消腫止痛,徹底解決問題。

2、凡軟組織扭傷、挫傷禁忌用熱療的時間為

組織扭傷、挫傷12小時之內禁止熱敷或是按摩,之後選擇適當的熱敷或是按摩。

3、熱療的禁忌證有哪些?

1〉急腹症未明確診斷前;
〈2〉面部危險三角區感染時;
〈3〉各種臟器內出血時;
〈4〉軟組織損傷或扭傷早期。

4、熱療的特點

全身加熱的關鍵是將加熱後的體溫控制在40.0℃~42.0℃這個安全而又有效的范圍之內,否則會發生危險。所以,對全身熱療系統來說體溫監測和控制設備的性能指標非常重要;而且,作為一個完善和安全的治療系統,它還需要配備心電、血壓等生命體征監測儀器;要使頭頸部易於散熱降溫,以保護腦組織不受高熱損傷。 1、 急性炎症反應 如牙齦炎、中耳炎、結膜炎、面部腫脹等,用熱可使局部溫度升高,有利於細菌繁殖,加重病情。
2、 未明確診斷的急腹症 用熱可減輕疼痛,但容易掩蓋病情真相,而貽誤診斷和治療。
3、 危險三角區感染 因該處血管豐富,且面部靜脈無靜脈瓣,又與顱內海綿竇相通,熱療可使該處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多,易造成嚴重的顱內感染和敗血症。
4、 各種出血性疾病 因為用熱可使局部血管擴張而加重出血傾向。
5、 軟組織損傷早期 軟組織損傷24~48小時內用熱可加重出血和腫脹,加重疼痛。
6、治療部位有惡性腫瘤 因為用熱會加速細胞新陳代謝,加速腫脹,血液循環加快,從而加速惡性腫瘤轉移。
7、人體有金屬移植物部位 因為金屬是熱的良導體,易造成燙傷。
8、皮膚疾病 如濕疹、開放性引流傷口處,用熱會加重皮膚受損,增加患者不適。非炎症性水腫時不用熱,因用熱可加重水腫。 1、 嬰幼兒、老年人 因其對溫度變化的耐受力差,敏感度也較差。
2、 孕婦腹部 用後可影響胎兒的生長。
3、 頭部用熱可使頭部血管擴張,顱內壓升高,可能產生頭痛、眼花、甚至腦出血。
4、感覺功能及心智狀態受損者。

5、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早期處理方法是什麼?

閉合性軟組織損傷 :軟組織損傷的一種。受鈍力作用,肌肉猛烈收縮,關節活動超越正常范圍或勞損等引起。損傷無裂口常見有:(1)挫傷;(2)肌肉拉傷;(3)關節韌帶拉傷;(4)滑囊炎;(5)肌腰腿鞘炎等。有急性和慢性損傷兩種。 運動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損傷。其損傷部位與運動項目以及專項技術特點有關。如體操運動員受傷部位多是腕、肩及腰部,與體操動作中的支撐、轉肩、跳躍、翻騰等技術有關。網球肘多發生於網球運動員與標槍運動員。損傷的主要原因是:訓練水平不夠,身體素質差,動作不正確,缺乏自我保護能力;運動前不做准備活動或准備活動不充分,身體狀態不佳,缺乏適應環境的訓練,以及教學、競賽工作組織不當。運動損傷中急性多於慢性,急性損傷治療不當、不及時或過早參加訓練等原因可轉化為慢性損傷。傷後的鍛煉與治療原則是:(1)合理安排傷後訓練,保持運動員已獲得的良好訓練狀態,防止因傷後突然停訓而引起「停訓綜合症」;(2)練習時合理使用保護帶,以防止發生勞損、再傷或肌腱韌帶的鬆弛;(3)加強局部治療,改善傷部代謝,消除水腫,防止深痕粘連與收縮。預防應遵從運動訓練原則,科學安排運動量,提高身體素質,加強醫務監督與安全教育。教學中還應提高學生相互保護以及自我保護的能力。 (之二) 一、急性損傷 1、早期:傷後24或48小時內,主要表現為紅、腫、熱、痛、功能障礙,炎症反應嚴重。 處理原則:止血、止痛、防腫、制動和減輕炎症反應。 處理方法:傷後即刻冷敷、加壓包紮、患肢抬高、適當制動。還可使用止痛葯物和點穴、針刺治療。 ⑴、冷敷 ⑵、加壓包紮 ⑶、患肢抬高及固定: ⑷、止痛葯物:七厘散、雲南白葯等。嚴重損傷使用度冷丁、嗎啡 。 2、中期:早期至症狀基本消失,主要表現為疼痛、腫脹、功能障礙。 處理原則: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促進組織代謝,促進淤血和滲出吸收,加速再生修復。 處理方法:綜合治療方法和功能鍛煉。 ⑴、熱療 ⑵、理療: ⑶、按摩、針刺:應從傷部邊緣開始,由近端向遠端進行,輕重以不加重局部疼痛為宜,深部肌肉挫傷不能使用重手法;在按摩以後加以點穴可增強療效,但禁止重復受傷動作。 ⑷、葯物使用: 中葯: 西葯: ⑸、棉花夾板固定:適用於組織斷裂者。 ⑹、功能鍛煉; 3、後期:損傷基本修復、痛腫基本消失,但功能尚未完全恢復。主要表現為鍛煉時有痛感,肌力未恢復,嚴重者可能由於組織粘連、疤痕收縮而出現傷部僵硬,活動受限等。 處理原則:增強和恢復肌肉、關節功能,軟化疤痕、松解粘連。 處理方法:以按摩、理療、功能鍛煉為主,適當配以葯物治療,如舊傷葯外敷或海桐皮熏洗葯熏洗。 二、慢性損傷 慢性損傷的病理變化主要為變性和增生,由於局部代謝障礙而引起組織形態和功能的改變。 主要表現為:局部酸痛、無力、活動受限、局部發涼等,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 處理原則:改善傷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的新陳代謝,合理安排局部負荷量。 處理方法:與急性損傷中、後期處理方法一致,但應特別注意功能鍛煉,以維持運動水平。 三、傷後訓練 一、傷後康復訓練的目的: 1、保持運動員已經獲得的良好訓練狀態,縮短重新投入訓練的時間。 2、防止因傷停訓而引起的各種疾病(停訓綜合症)。 3、促進損傷的痊癒和功能的恢復,防止肌肉和骨骼發生廢用性萎縮。 4、防止因傷停訓後體重增加。 二、康復訓練的原則:動靜結合、邊練邊治為總原則。 1、盡量保持全身和未傷部位的訓練,避免傷後機能狀態和健康狀況下降,保持一定訓練水平。 2、已傷部位要根據傷情合理安排鍛煉內容和負荷量,注意個別對待、循序漸進和分期進行。 3、加強功能鍛煉, 4、加強傷後訓練的醫務監督。

求採納

6、炎症早期不是禁忌熱療嗎?為什麼瞼腺炎早期局部熱敷?

病情分析:
瞼腺炎有多長時間了,現在是什麼情況。
指導意見:
晚期的話熱敷能增加局部循環利於炎症的吸收。

7、軟組織損傷早期冷敷 多久後熱敷或用紅外線

一般都是傷後超過48小時,才能熱敷。

8、熱療法的熱療的禁忌證

1.急腹症尚未明確診斷前熱療能夠減輕疼痛,因而掩蓋病情真相而貽誤診斷和治療。
2.面部危險三角區感染化膿時 因面部危險三角區血管豐富又無靜脈瓣,且與顱內海綿竇相通,熱療能使該處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多,導致細菌和毒素進入血循環,使炎症擴散,造成顱內感染和敗血症。
3.各種臟器內出血時因熱療可使局部血管擴張,增加臟器的血流量和血管的通透性,而加重出血傾向。
4.軟組織損傷早期(48小時)軟組織損傷,如挫傷、扭傷或砸傷等早期,忌用熱療。因熱療可促進局部血循環,從而加重皮下出血、腫脹及疼痛。
四、熱療的方法
熱療的方法有乾熱法和濕熱法兩種,乾熱法包括熱水袋、紅外線、鵝頸燈等;濕熱法包括濕熱敷、熱水坐浴、溫水浸泡法等。 1.熱水袋的使用
(1)目的:常用於保暖、解痙、鎮痛。
(2)操作步驟
1)備齊用物,檢查熱水袋無破損,測量水溫,調節溫度至60~70℃。
2)將熱水袋放平,去塞,一手持熱水袋口邊緣,另一手灌入熱水,邊灌邊提高熱水袋口,以免熱水溢出,灌至熱水袋容積的1/2~2/3滿即可。
3)將熱水袋慢慢放平,排盡袋內空氣,旋緊塞子,擦乾熱水袋後倒提,並輕輕抖動一下,檢查無漏水,裝入布套中。
4)攜熱水袋至床旁,核對解釋後,將熱水袋放置在所需部位。
5)用熱時間:30分鍾。
6)用畢整理用物,安置病人,整理床單位。
7)將熱水袋倒空,倒掛晾乾後,吹入少許空氣,擰緊袋口存放於乾燥陰涼處,以免兩層橡膠粘連。
8)洗手,記錄熱療的部位、時間及熱療的效果和反應。
(3)注意事項
1)對嬰幼兒、老年人、昏迷、末梢循環不良、麻醉未清醒、感覺障礙等病人,熱水袋的水溫應調至50℃以內,並用大毛巾包裹,以避免直接接觸病人的皮膚而引起燙傷。
2)熱水袋使用過程中,應經常觀察局部皮膚的顏色。如發現皮膚潮紅,應立即停止使用,並在局部塗凡士林,可起保護皮膚的作用。
3)熱水袋如需持續使用,應及時更換熱水。
4)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
2.紅外線燈
(1)目的:消炎、解痙、鎮痛,促進創面乾燥結痂,保護肉芽組織生長,以利傷口癒合。
(2)操作步驟
1)根據需要選擇不同功率的燈泡,備齊用物,攜至床旁,核對、解釋,以取得合作,需要時加屏風遮擋。
2)協助病人取舒適體位,暴露治療部位。
3)移動紅外線燈頭至治療部位斜上方或側方,一般燈距為30~50cm,以病人感覺溫熱為宜。如燈頭有保護罩的,可以垂直照射。
4)每次照射時間20~30分鍾。
5)照射完畢,關閉開關。應囑病人休息15分鍾後再離開治療室,以防感冒。
6)清理用物,整理床單位。
7)洗手。記錄治療的部位、時間及治療的效果和反應。
(3)注意事項
1)根據治療部位選擇不同功率的燈頭,如手、足等小部位用250W為宜,胸腹、腰背部等可用500~1000W的大燈頭。
2)照射面頸部、前胸部的病人,應注意保護眼睛,可戴有色的眼鏡或用濕紗布遮蓋。
3)照射過程中,應使病人保持舒適體位,囑病人如有過熱、心慌、頭暈等,應及時告知醫護人員。
4)照射過程中,應隨時觀察病人局部皮膚反應,如皮膚出現桃紅色的均勻紅斑,為合適劑量;如皮膚出現紫紅色,應立即停止照射,並塗凡士林以保護皮膚。
3.鵝頸燈是利用紅外線、可見光線的輻射熱作用而產生熱效應的。其操作方法、注意事項同紅外線燈。 1.濕熱敷法
(1)目的:常用於消炎、消腫、解痙、鎮痛。
(2)操作步驟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向病人解釋,以取得合作。
2)病人取舒適體位,在熱敷部位下面墊橡膠單及治療巾,局部塗以凡士林,上面蓋一層紗布。
3)將敷布浸於熱水中,用長鉗擰敷布至不滴水為度,抖開敷布用手腕掌側試溫,如不燙手即可折好敷於患處。上面可放置熱水袋,並蓋棉墊或用大毛巾包裹,以保持溫度。如病人感到燙熱,可揭開敷布一角以散熱。
4)及時更換敷布,每3~5分鍾一次,熱濕敷時間為15~20分鍾。
5)熱濕敷完畢,用紗布擦凈患處,整理用物。
6)安置病人,整理床單位。
7)洗手,記錄熱濕敷的部位、時間及熱濕敷的效果和反應。
(3)注意事項
1)面部熱濕敷的病人,敷後15分鍾方能外出,以防受涼感冒。
2)熱濕敷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局部皮膚狀況,及時更換敷布,每3~5分鍾一次,以保持適當溫度。
3)有傷口的部位作熱濕敷時,應按無菌操作進行,敷後傷口按換葯法處理。
2.熱水坐浴
(1)目的:可減輕盆腔、直腸器官的充血,達到消炎、消腫、鎮痛和局部清潔、舒適的作用,常用於會陰、肛門疾病及手術前後等病人。
(2)操作步驟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核對病人,作好解釋,關閉門窗,用屏風遮擋,協助排便,洗凈雙手。
2)將坐浴盆置於坐浴椅上,倒入坐浴液至浴盆的1/2滿為宜,將水溫調至40~45℃。
3)協助病人脫褲至膝部,先用紗布蘸拭,待臀部皮膚適應水溫後再坐入盆中。
4)隨時調節水溫,添加熱水時要注意安全,囑病人偏離浴盆,以防燙傷。
5)坐浴時間為15~20分鍾。
6)坐浴完畢,擦乾臀部,協助穿褲,卧床休息。
7)根據傷口情況,按無菌操作進行換葯,整理床單位,清理用物。
8)洗手,記錄坐浴的時間、所用葯液及坐浴的效果和反應。
(3)注意事項
1)坐浴過程中,應注意病人安全,隨時觀察其面色、脈搏等,如病人主訴頭暈、乏力等,應立即停止坐浴。
2)對會陰、肛門部有傷口的病人,應准備無菌浴盆及坐浴液,並於坐浴後按換葯法處理傷口。
3)女病人在月經期、妊娠末期、產後兩周內及陰道出血、盆腔器官有急性炎症時,不宜坐浴,以免引起感染。
3.局部浸泡
(1)目的:用於消炎、鎮痛、清潔及消毒傷口等。
(2)操作步驟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核對病人,作好解釋,以取得合作。
2)配溶液至浸泡盆的1/2滿,調節水溫至40~45℃。
3)將需浸泡的肢體慢慢放入盆中浸泡,需要時用鑷子夾取紗布反復清洗創面。
4)隨時添加熱水或葯液,以維持所需溫度。
5)浸泡時間為30分鍾。
6)浸泡完畢,擦乾肢體,協助病人取舒適卧位。
7)有傷口的病人,按換葯法處理傷口。
8)整理床單位,清理用物。
9)洗手,記錄浸泡的部位、時間、所用葯液及浸泡的效果和反應。
(3)注意事項
1)浸泡過程中,應注意觀察病人局部皮膚情況,如出現發紅、疼痛等反應,應及時處理。
2)浸泡過程中,應隨時添加熱水或葯液,以維持所需溫度;添加熱水時,應將病人肢體移出盆外,以防燙傷。
3)有傷口的病人,需用無菌浸泡盆及浸泡液,且浸泡後按換葯法處理傷口。

與軟組織損傷早期不能用熱療的原因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