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肌肉炎是怎樣形成的?如何治療?
骨化性肌炎指腱,韌帶和肌肉筋膜的組織膠原的異常骨化現象中的支撐條件。分為兩種類型,外傷性骨化性肌炎和進行性骨化性肌炎。其中最常見的創傷性骨化性肌炎。中國醫葯保健網路 -
(一),又稱創傷性骨化性肌炎骨化性肌炎的限制,只能顯著單一的病變。多見於30年前。常發生創傷後,有並發與其他疾病,如發生在偏癱,脊髓灰質炎前角,燒傷或破傷風患者少數情況。在創傷後,軟組織出血可能引起骨化。常在外傷,鈣化和骨化後2-3周內發生在軟組織。病變常出現在現場易於接受的創傷,如手肘,股票,臀部。沿長骨鄰近的中堅骨乾的方向排列的層狀骨化,並在一個地方或與鄰近的顱相學相關的幾個地方。皮損很少擴展到骨骼和網站的接頭的末端。
酒店與肱好發骨化前肌,表現在肘區腫脹和疼痛,肘關節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之後的疼痛和腫脹,在手肘甲減面前可以觸摸的邊界清楚的硬塊。由於肌肉無彈性,所以屈肘是有限的;塊的質量,呈屈曲顯著有限。
透視功能:不久可能會有局限在傷後腫脹快。 3-4周損傷後,顯示在溶脹快速緻密毛狀大象,他們的骨頭將骨膜反應接近被顯示。損傷後6-8周,病灶的邊緣部分被清晰地包圍緻密骨,以及具有新骨的外觀。芯軟組織腫塊,有時明顯並逐漸擴大其囊腔,類似於末和顯示蛋殼狀囊腫。損傷,腫瘤縮小5-6個月後,顯示出的腫瘤和鄰近的皮質骨和骨膜反應之間的x射線透亮區。
(B)進行性骨化性肌炎患有先天性遺傳性疾病,有時表現為家族性疾病。男性較多見,常發生於嬰兒或兒童。
青少年往往出生後,發現這種疾病之苦。早期症狀牽扯痛,發熱,腫脹,然後經常在背部,頸部,腫塊,疼痛劇烈或出現壓痛肩部皮下組織內。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可能的合並發熱。用的那種膠病變,皮下腫塊逐漸減少,以及硬和固定質量。到目前為止,急性症狀暫時消失,病變的X線檢查已經看到鈣鹽沉著。那麼就不可能有新的病灶出現。因此,可能存在一組一組的肌肉,腱,韌帶受到影響的現象。輕微外傷可誘發病情加重,因此應盡量避免做活檢。在大約30歲,病情停止發展。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或咀嚼骨化所致的慢性飢餓和飢餓多見,預後不良。
2、關於頸椎內腫瘤的手術後的病情發展
頸椎病是由於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包括頸椎椎間盤、頸椎骨關節、軟骨、韌帶、肌肉、筋膜等所發生的退行性變及其繼發改變。其可使脊髓、神經、血管等組織受損害而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輕者頭、頸、臂、手、上胸背、心前區疼痛或麻木;重者可出現四肢癱瘓、截癱、偏癱、大小便失禁。此外,還可有頭昏、頭暈、耳鳴、耳聾、視物不清、霍納氏征、發作性粹倒、聲音嘶啞、咽部異物感、吞咽障礙及嘆息樣呼吸等,又稱為頸椎綜合征。由於因頸椎退行性變引起頸椎管或椎間孔變形、狹窄,從而刺激、壓迫頸部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造成其結構或功能性損害,多見於年齡偏大者。檢查方法:X線、磁共振(MRI)、CT、肌電圖、體感誘發電位(SEP)等。根據病理變化,頸椎病可分為五型:(1)脊髓型,此類型病人進行手術比例較高。(2)神經根型,98%以上病人可以通過牽引療法等非手術治療治癒或明顯好轉。(3)椎動脈型,大多數病例都可以通過牽引及頸部制動等非手術療法治癒或明顯好轉。(4)交感神經型,絕大多非手術可治癒。(5)混合型,針對具體情況,多數的病人都可以經過非手術療法治癒、自愈或明顯好轉。
頸椎病的病因:(1)先天因素,如先天性頸椎管狹窄、先天性頸椎畸形等;(2)慢性勞損和退化;(3)急性損傷。而以慢性勞損為最常見原因,從這一點來說,頸椎病是可以預防的。
急性的頸椎外傷,如外力等造成頸椎輕度骨折,使頸椎產生輕度移動及頸部嚴重挫傷,可造成頸椎間盤的損害、局部軟組織受損產生水腫、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而產生頸椎病症狀。
慢性勞損和退化與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及不良的生理姿勢有關。如刺綉、縫紉、謄寫等需長久低頭的工作,或睡眠時枕頭高度不合適等,可引起頸部關節囊、韌帶等鬆弛乏力,從而加速頸椎的退變而逐步發生頸椎病症狀。
頸椎病的病理生理過程相當復雜.其發病因素多種多樣。但下列因素在頸椎病的產生和復發中起著重要作用:
1.年齡因素:就像一台機器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部件的磨損也日益增加,頸椎同樣會產生各種退行性變化,而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化是頸椎病發生發展中最基本和最關鍵的基礎。另外,小關節和各種韌帶的退變也有重要的作用。
2.慢性勞損:是指各種超過正常范圍的過度活動帶來的損傷,如不良的睡眠、枕頭的高度不當或墊的部位不妥,反復落枕者患病率也較高。另外,工作姿勢不當,尤其是長期低頭工作者頸椎病發病率特高。再者,有些不適當的體育鍛煉也會增加發病率,如不得法的倒立、翻筋斗等。
3.外傷:在頸椎退變、失穩的基礎上,頭頸部的外傷更易誘發頸椎病的產生與復發。病人往往在輕微外傷後突然發病,而且症狀往往較重,合並骨折、脫位者則給治療增加困難。
4.咽喉部炎症:當咽喉部或頸部有急性或慢性炎症時.因周圍組織的炎性水腫,很容易誘發頸椎病症狀出現.或使病情加重。
5.發育性椎管狹窄:椎管狹窄者更易於發生頸椎病,而且預後也相對較差。
6.頸椎的先天性畸形:各種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椎體融合、顱底凹陷等情況都易於誘導頸椎病的發生。
7.代謝因素:由於各種原因所造成人體代謝失常者,特別是鈣、磷代謝和激素代謝失調者,往往容易產生頸椎病。
8.精神因素:從臨床實踐中發現,情緒不好往往使頸椎病加重,而頸椎病加重或發作時,病人的情緒往往更不好,很容易激動和發脾氣,頸椎病的症狀也更為嚴重。
病理變化:可有頸椎間盤退行性變,纖維環彈力減退而向四周膨出或髓核疝出,可壓迫神經根、脊髓、椎動脈;椎間隙狹窄,椎體邊緣骨質增生,黃韌帶肥厚、變性,使神經根管及椎管容積變小,小關節及鉤突關節退行性變致小關節脫位可造成頸椎退行性滑脫。後一種情況最常見。
其中,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普遍且年齡較高,多在50-80歲,症狀隨年齡增加而加重。患者常以位置性眩暈或體位摔倒、頭痛、 惡心嘔吐,或耳鳴、耳聾、視物不清、舌活動障礙、血壓異常、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落地等症狀就診。臨床上常伴有神經性型頸椎病症狀。其發病率約占頸椎病的9.44%。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主要病理改變為第6頸椎以上的頸椎。常因外傷、勞累等使頸4~5和頸5~6椎水平的鉤椎關節出現向側方增生的骨刺,或後伸性椎體半脫位使上關節突向前滑脫,或關節突骨刺,或後側型頸椎間盤脫出等。這些病理改變不僅可引起頸周圍軟組織痙攣、炎症刺激或壓迫椎動脈而使供血受阻,導致交感神經叢甚至椎一基底動脈系統的血管發生痙攣,而且還可直接壓迫椎動脈,引起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進一步導致腦內微循環障礙而致病。引起微循環障礙的原因有:①血管痙攣, 管腔變窄;②先天性血管變異,管腔狹窄;③管壁炎性變增厚,內膜損傷;④血液瘀滯,血栓形成或血液粘滯度增加;⑤血管退變或硬化等。
部分病人有椎動脈畸形,如椎動脈在鎖骨下動脈的起始部偏向外側,前斜角肌發生痙攣時即可受壓而狹窄;或者一側的椎動脈管徑很小,對側椎動脈出現痙攣或壓迫時則引起供血不足;環樞椎也是本病的好發部位,因為環樞椎的椎動脈有四個彎曲,其本身血流不暢,而局部受炎症刺激或壓迫則影響血液循環;此外,動脈粥樣硬化症亦可累及椎動脈,成為直接或間接的致病因素。
位於腦橋的前庭神經核以及內耳的迷路器官,其營養動脈皆由椎一基底動脈系的分支支配。如引起椎動脈痙攣,可導致前庭中樞性損害,包括前庭神經顱內部分、前庭神經核及其中樞傳導通路,出現:①眩暈較輕,或呈假性眩暈的症狀,起病較緩慢,症狀亦較持續。②分離性偏斜的客觀體征,即眼震慢相、Ronberg征的偏斜方向,指誤試驗方向和星跡試驗方向一致。③不一定有耳蝸症狀,如果有,一定也會有其它顱神經核或傳導束受損害的症狀,從而出現相應的神經系統的其它體征。
竇椎神經是脊神經和交感率纖維的混合支,屬感覺性及血管運動性神經支,由各脊神經分出,通過椎間孔返回椎管。其受到機械壓迫或炎症刺激,可出現頸部疼痛,椎間盤性疼痛或韌帶組織的炎性疼痛,而刺激頸交感神經節後纖維,發生瞳孔散大、體位失穩、聽覺障礙及頭痛等後頸交感神經綜合征。
中醫認為頸椎部是經絡聯系人體臟腑器官和氣血流通的一個樞紐,頸椎病與足太陽膀胱經、督脈、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關系最為密切。而頸部操作受累,感受風寒濕邪,老年退行性變的關節增生,血氣兩虛,炎症刺激,均可導致這些經脈失調,進一步影響臟腑功能,發生陰虛肝風內動,血少腦失所養,精虧髓海不足的眩暈。其次,痰濁壅遏,或化火上蒙,亦可形成眩暈。
一、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表現如下。
頭痛:系由於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致使側支循環血管擴張而引起的一種血管性頭痛。常發作性出現,可持續數分鍾、數小時或更長些,在發作期陣發性加劇。晨起、轉動頭頸部及乘車時症狀加重。疼痛多為一側,在右頸枕部或枕頂部,呈跳痛、灼痛或酸脹痛,常由頸後部開始,向耳後及枕頂部擴展,或向眼眶和鼻根部放射,可有眼前一過性發黑、閃光視等先兆。常伴有惡心、嘔吐、出汗、流誕以及心慌、憋氣、血壓異常,或面部、硬齶、舌咽部疼痛、麻木、刺癢及異物感等。
枕大神經病變是引起頭痛的常見病因。椎動脈分支枕動脈支配枕大神經,臨床上椎動脈痙攣缺血引起枕大神經缺血時,可出現枕大神經支配區的頭痛症狀,疼痛性質為間歇性跳痛;從一側後頸部向枕部及半側頭部放射,可伴灼熱感,少數患者患部呈現痛覺過敏,觸及患部頭皮時疼痛難忍,甚至觸碰頭發即感劇痛。斜方肌由副神經周圍支支配,該神經起於上5~6個頸節,其根性病變或該肌外傷後可引起斜方肌痙攣,從附麗於枕骨鱗部的斜方肌腱膜中穿出的枕大神經支,由於受到擠壓而出現症狀。環椎或樞椎發生旋轉移位時可使從其椎弓間穿出的枕大神經受到損傷或刺激而出現頭痛,該神經局部有壓痛。
眩暈:椎動脈型頸椎病最常見的症狀。眩暈有:①自身或周圍景物在一起方向旋轉的幻覺;②身體站立不穩,搖晃自感地面移動;③物體傾斜、下陷等。往往在變換體位、頭部過度旋轉或伸屈時誘發或加劇。發作時間長短不一,可極短暫,也可持續數小時或更久。可伴有耳鳴、聽覺減退或漸進性耳聾等。極少發生眼球震顫。有的患者在轉動頸部時忽感下肢發軟而突然摔倒,發病時多無意識障礙,在短時間內病人能自己起立行走。這是臨床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發病時的一個特點,可和其它腦血管病變相鑒別。
視覺症狀:主要為大腦後動脈缺血所致。由於頸椎病變引起椎一基底動脈系痙攣,繼發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所致視覺障礙,輕者視物模糊不清或有復視症狀,常為發作性視力減退,眼前閃光、暗點、視野缺損或失明、幻視等。因為椎動脈借後交通動脈與頸內動脈系統相連,亦可出現反射性視網膜動脈痙攣,引起眼痛、眼底血管張力變化,如眼底靜脈擴張和動脈變細,頸過伸時尤為明顯,或血管痙攣性視網膜炎等。某些頸椎病患者,可伴發眼瞼痙攣、結膜充血、角膜感覺減退甚至形成潰瘍、淚腺分泌障礙、球後視神經炎、突眼及青光眼等。
神經根型症狀:由於局部解剖關系,臨床上常見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患者,可合並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症狀,或交感型頸椎病變的症狀,出現更復雜的病理變化,應認真進行鑒別診斷。
其它症狀:少數病例可有發作性意識障礙症狀,如在某次頸部過度旋轉或伸屈時,突然感到頭暈眼花和劇烈頭痛,並很快發生暈厥乃至昏迷。數分鍾即好轉,其發作後可有嗜睡及精神改變。少數患者可突然四肢麻木、無力而跌倒,但神志正常,跌倒後可很快爬起繼續行走,或過度轉動、猛然回頭等出現摔倒。偶有發作性咽部痛,並伴蟻行、刺癢及異物感,甚至出現乾咳、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發嗆及咽反射減弱等症狀。
體征方面,發病時頸部活動受限,作頸部旋轉或後伸活動時可引起眩暈、惡心、嘔吐、心慌等症狀。部分患者在患側鎖骨上聽診檢查可聽到椎動脈由於扭曲、血流受阻引起的雜音。後頸部拇指觸診常查到患椎向一側旋轉移位,棘突及移位的關節突關節壓痛明顯。
二、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依據
1.頸部有慢性勞損或有外傷史,在患者後頸部觸診檢查,可發現部分患者上頸椎或其它患椎移位,相應的關節囊部腫脹、壓痛。部分病人在患側鎖骨上部可聽到椎動脈血流受阻的雜音。發病時頸部功能活動受限。
2.中年以上的病人,常由於頭頸部體位改變引起眩暈、惡心、頭痛,或視力減退、耳鳴、耳聾、舌活動障礙、血壓異常。如長期供血不足,可出現小腦及大腦枕葉損害的症狀(腦性輕癱、共濟失調、眼球震顫等復雜的中樞神經損害症狀)。
3.位置性眩暈或體位性摔倒 患者作頸部幅度較大的旋轉、後伸活動時,可引起眩暈或體位性摔倒;壓頭試驗陽性。
4.頸椎正側斜位X線片顯示,患椎可有病理性變化或旋轉性移位。排除骨折、脫位、結核、腫瘤等疾病。
5.其它檢查 如腦血流圖、肌電圖、心電圖、血脂、眼底、尿等檢查,必要時作椎動脈造影。
鑒別診斷
(-)內耳綜合征(美尼爾綜合征) ①常突然發作,為四周景物或自身在旋轉或搖晃的錯覺,發作刺激性(如光線、情緒波、動等)加重;②嚴重時常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汗多等迷走神經症狀;③發作時間持續,多在l~3天內逐漸緩解,為反復發作,間歇期一般無症狀。
(二)良性陣發性眩暈 常為外傷、耳病、年老、噪音性損傷及使用鏈黴素過敏,使內耳橢圓囊的耳石變性、移位(地心引力作用)所致。鑒別:①常見50~60歲婦女;②睜眼作體位查出位置性(3~6秒鍾後出現)眼球震顫;③病檢為良性,可有復發。
椎動脈型頸椎病康復治療
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方法很多,可根據病情輕重、病期長短以及患者的健康狀況選擇應用如下方法:
(一)手法康復治療 患椎移位、關節囊腫脹、頸椎失穩、頸肌緊張、頸椎內外平衡失調及其它軟組織的炎性變是引起病人眩暈等症狀的重要病因。關節囊炎性腫脹和頸肌緊張疼痛,頸功能活動受限,常由於患椎移位,頸椎內外平衡應力失調引起,需要及時進行手法復位,糾正頸椎正常解剖關系。手法可松解頸部軟組織,解除患部肌肉痙攣,緩解疼痛,恢復頸部功能正常及頸肌肌應力平衡,解除椎動脈受壓,是康復頸椎內外平衡應力的有效治療方法之一。臨床上常用的手法有頸椎點推旋轉復位法、頸椎點推斜搬旋轉復位法、頸椎點推側搬旋轉復位法、頸椎點推提搬復位法、仰卧手法牽頸點推旋轉復位法和自體手法頸椎點推旋轉復位法,應注意辨證選用。
(二)頸椎牽引康復治療 頸椎牽引能糾正頸椎失穩、頸椎骨關節移位、頸椎間隙及椎間孔狹窄,解除頸部肌肉緊張或痙攣,平衡頸部肌應力,康復頸部神經血管,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一種好方法。臨床上常用布兜頜枕頸椎牽引,頸椎生理弧度變直或後凸者,應仰卧加頸枕牽引;頸椎生理弧度正常可端坐位牽引。牽引重量脾湯加減。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服。
經3次手法復位後症狀消失,30天後照斜位片,椎間孔正常。隨訪1年零8個月、無復發。
討論:該病例為創傷引起,由於長期無對症治療而發生椎動脈型頸椎病,根據眩暈、頸肩部疼痛症狀、神經根刺激征、頸3棘突移位、X線片檢查所示及椎動脈造影檢查可確診。頸3移位較常見,部分病例頭部症狀可由於上頸段頸椎移位所致。頸3棘突位置較深,應注意樞椎棘突下後緣的指診檢查,需作雙側對比,有時移向一側的棘突部張力較高。而頸3棘突移位,其關節突後緣呈雙邊影,棘突稍上移,是頸3有旋轉移位,經對症手法治療及結合中醫辨證治療後症狀消失。
療效觀察
廣西桂平市中醫院骨傷科頸椎病研究室,1989年以來,辯證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213例,治療效果較為滿意,現總結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在213例中,男92例,女121例。35~49歲22例,佔10.33%;50~8l歲191例,佔89.67%。環樞椎關節半脫位20例,樞椎橫突旋轉偏移18例,頸3移位60例,頸4移位81例,頸5移位17例,頸6移位10例,頸7移位7例。其中頸椎移位較多在頸3、頸4共141例,佔66.73%。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頸椎骨質增生及頸曲度改變。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6年2個月,平均21.5個月。患椎手法復位治療1~5次者112例;佔52.58%,6~10次101例,佔47.42%。治療時間在6~10天者66例,佔30.99%;11天~25天132例,佔61.97%;26~40天15例,佔7.04 %。
(二)療效評定標准
優:病人眩暈症狀消失或基本消失,康復正常工作。
良:病人眩暈症狀明顯減輕,勞累時有輕度症狀,不影響一般工作,平時無明顯症狀。
有效:病人眩暈症狀減輕,可做家務勞動。
差:病人臨床症狀不減輕或稍減輕。
(三)治療方法
(四)治療效果 優184例,佔86.38%;良20例,佔9.38%;有效5例,佔2.36%;無效4例,佔1.88%。優良204例,佔95.76%;有效209例,佔98.12%。
(五)討論 椎動脈型頸椎病,在急性發作期或患椎椎管明顯狹窄時,應手法點穴止痛及松解頸部軟組織後,進行手法整復患椎,然後作頸椎牽引治療或結合穴位注射及痛點封閉治療。對老年患者應在辯證的基礎上局部和整體兼顧,中西醫結合治療,並結合康復治療的其它方法,對症選擇應用與積極作頸肩操等功能鍛煉效果較為滿意,本組病例優良率為95.76%,總有效率為98.12%。
椎動脈型頸椎病引起的眩暈症狀為一種平衡感覺障礙所致。 通過平衡儀檢查,可反映人體重心偏移的形態和程度。患椎手法復位前後作此種對比檢查,可作為病人療效觀察的驗證。
臨床應用倪文才的方法,用北京青運儀器廠生產的PHY-I型人體平衡儀對10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病例進行檢查,結果如下:
1.睜目雙足站立,患椎手法復位治療前人體重心偏移度平均值為11.42士10.68厘米,復位後降為9.82士 8.86厘米,說用偏移程度好轉。
2.閉目雙足站立,患椎手法復位治療前人體重心偏移度平均值為16.98±10.41厘米,復位後降為13.26t8.21厘米,說明偏移度明顯好轉。這個試驗與倪文才的試驗數值基本相同。
對100例有臨床症狀的病人,在手法復位患椎前後作甲皺微循環檢查對照,復位治療後全部病人的血管徑增粗或毛細血管內紅細胞流速增快;用500倍顯微鏡在患椎手法復位前後作甲皺微循環流速檢查對照,結果復位治療後98例的血流速度增快而症狀減輕,2例血流速度稍快而症狀稍減輕,驗證了患椎移位引致的腦干或迷路供血不全是造成前庭系功能障礙的因素。
以上驗證,說明頸椎移位及軟組織損傷、退變是引起發病的重要病因,而中醫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方法有其獨特之處,可獲得較滿意的療效。
其他各型頸椎病的症狀及其治療和預防:
1.脊髓型頸椎病表現為四肢無力、僵硬、肌張力高、腱反射亢進,可引出病理反射;2.神經根型頸椎病表現為頸部僵硬、活動受限,上肢放射痛、麻木、淺感覺遲鈍、肌力減退、反射弱;3.椎動脈型頸椎病表現為頭痛、頭暈等腦血管痙攣症狀及眩暈、惡心、耳嗚、視物不清等腦缺血症狀;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出現霍納氏綜合症、心動過速或過緩、雙上肢及頭面部血管痙攣或擴張,肢體少汗或多汗;5.混合型頸椎病有上述兩種以上的臨床表現。常見的頸椎病是三種類型即神經根型、椎動脈型和混合型。
頸椎病症狀錯綜復雜,主要是頸肩痛,放射至頭枕部和上肢,少數有眩暈、摔倒,或一側面部發熱、出汗異常,嚴重者雙下肢活動受影響,甚至截癱。具體來說,病人可以有脖子發僵、發硬、疼痛、頸部活動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變硬、上肢無力、手指麻木、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裡握物有時不自覺地落下等表現;有些病人出現下肢僵凝,似乎不聽指揮,或下肢綿軟,有如在棉花上行走;另一些病人甚至可以有頭痛、頭暈、視力減退、耳鳴、惡心等異常感覺;更有少數病人出現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當然不是所有的表現都會在每一個頸椎病病人身上表現出來,往往是僅出現部分症狀,而且大部分病人表現輕微,病程也比較長。所以完全沒有必要聞頸椎病而色變,更不要隨意對號入座。
正因為頸椎病症狀的復雜性、多樣性,加上認識的模糊,本病經常與神經內科、耳鼻喉科或內科疾病相混淆,從而延誤診治。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診斷水平不斷得到提高,治療方法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尤其是手術療法不斷得到改進與完善。目前除各大醫院外,少數二級醫院也已逐步開展頸椎病手術治療的探索。
頸椎病的診斷:X線攝頸椎正側位像、頸椎CT或MRI檢查是確診頸椎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此病應注意與肩周炎、胸廓出口綜合征、椎管內腫瘤、梅尼埃綜合征鑒別。
頸椎病的治療:(1)卧床,減少頸椎負荷;(2)頸椎牽引:主要適用於神經根型頸椎病,其他型慎用;(3)理療按摩;(4)注射醋酸氫化潑尼松等局封,口服有神經、血管功能調解葯物及消炎止痛葯物,中葯有丹參等制劑,西葯有鈣拮抗劑等;頭暈明顯時應用止暈的葯物,如H1受體拮抗劑可應用;(5)手術:適用於反復非手術治療無效及有明確骨髓、神經根、椎動脈、食道受壓者。
續述治療頸椎病時可選用的口服葯:
服用西葯是治療頸椎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減輕或解除疼痛,從而使緊張或痙攣的肌肉鬆弛,以減輕肌肉對局部病灶處的牽拉,有利於局部損傷病灶的修復。劇烈的疼痛不但給患者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影響睡眠和休息,甚至可造成患者某些生理機能的紊亂。因而對這類患者在進行確定性治療之前,也可先服用適當的鎮痛葯物。
(1)阿斯匹林 有解熱、鎮痛、抗風濕等作用,可用於治療頸肩痛。使用比較安全,但常可出現胃腸道反應。
(2)布洛芬 屬於苯丙酸衍生物,有解熱止痛、抗風濕作用,胃腸反應輕,可以代替阿斯匹林。近年來其緩釋膠囊芬必得已廣泛應用於臨床。
(3)氯唑沙宗片 本品為中樞性肌肉鬆弛劑,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多突觸通道而產生肌肉鬆弛效果。對治療頸肩痛引起的肌肉痙攣有良好的效果。
手術 頸椎病的手術指征:
頸椎病治療可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兩大類,需要手術治療的不過10%。說到手術治療,不可輕舉妄動。因為頸部解剖結構復雜,生理作用重要:支撐顱腦;供應大腦的血液由此輸送,不能夠引起血管和神經有任何出格的差錯!
3、軟組織損傷治不好會得肌肉萎縮嗎
您好,會引起肌肉萎縮的,所以健康患者還是盡早治療:
軟組織損傷後期處理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各種並發症的發生,軟組織損傷會有以下並發症發生。
(一)肌肉萎縮
筋傷後由於氣血瘀阻,疼痛和包紮固定而使肢體活動減少,肌肉收縮能力減弱,造成血液循環障礙,日久導致不活動的肢體肌肉萎縮,稱之為廢用性肌萎縮。此外,營養不良性肌萎縮是指原因不明的肌肉變性疾病,特點是有遺傳病變,多局限於肢體的某一肌群萎縮程度較明顯,恢復慢,預後較差。
(二)關節強直
筋傷後由於失治、誤治常常引起筋的攣縮和粘連,使關節主動活動和被動活動受限而出現關節強直,特別是手部筋傷治療要注意早期功能鍛煉,以預防指骨間關節強直的發生。
(三)關節脫位
筋的主要功能是聯屬關節,絡綴形體,主司關節運動。由於筋傷或斷裂,或內分泌紊亂、炎症等因素,致韌帶松馳,在肌肉牽拉肢體重力等外力的作用下,關節穩定性遭到破壞,引起關節半脫位或全脫位。如膝關節十字韌帶損傷可並發膝關節脫位,頸部炎症並發環樞椎半脫位,盆腔炎症並發骶髂關節骨錯縫等。
(四)骨質疏鬆
筋骨與五臟六腑的關系密切,特別是肝腎兩臟,肝主筋的運動,主藏血;腎主藏精、生髓、合骨,肝腎虧損加上筋傷表現出腰腿活動不靈。因肝血不足,血不養筋,甚則出現手足拘攣,肢體麻木,屈伸不利。骨的堅硬依賴腎精的濡養,腎精充足則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養而堅固有力。如腎氣衰弱,腎精不足,則骨髓空虛,化源不足,或骨功能減退而發生骨質疏鬆,表現出骨骼脆弱,兩下肢痿軟乏力,腰酸背痛,活動受限等。臨床上筋傷患者長期卧床,肢體固定或廢用後,亦可發生廢用性骨質疏鬆。
(五)組織粘連
筋傷後血溢脈外,修復時纖維機化易致修復部位與周圍組織粘連而影響關節活動。如膝關節側副韌帶的損傷,手部肌腱的損傷等。因此,治療時要注意早期功能活動鍛煉,預防筋傷修復過程中造成的粘連。
4、神經性肌肉痙攣,每次在我剛要睡著時就感覺腿膝蓋酸酸的,遂之小腿就抽搐,當清醒了就沒事了,再要入眠又
你的情況可考慮是由於關節部位活動量相對較大,導致關節周圍的肌肉等軟組織出現勞損,進而引起疼痛,造成關節活動不靈活。關節出現疼痛需要盡早治療,以免輕病變重病,越早治療恢復越快。建議你應先到醫院拍片檢查,觀察一下病變的情況。明確病變後,可採取中醫手法治療,對關節外的軟組織炎、粘連進行三氧注射、小針刀或射頻松解,以解除關節外面的功能限制。針對關節內軟骨的炎症採用三氧注射消炎和玻璃酸鈉修復滑膜。這些方法無需開刀,輕松、快捷的解決問題。 微波治療儀理療,微波理療是穿透力很強的熱療,主要是通過熱療來促進炎症吸收和消除水腫,這樣就可以快速康復,目前大部分正規醫院理療科都有微波治療儀理療,一次30分鍾,1次就能明顯見效,堅持1周可以明顯好轉,不過最好在2個月內少走路。此類疾病是無菌性骨性關節炎 主要病理變化就是炎症部位的微循環不好導致代謝物積累在軟組織周圍,刺激軟組織會導致水腫,理療是不錯的辦法,葯物基本上用些中成葯如「丹參片」,可以活血化瘀。 希望幫到您!並祝您早日康復
5、膝蓋軟組織受傷引起的肌肉萎縮怎麼治療
肌肉萎縮治療簡單說:肌肉萎縮可以通過中醫方法治癒。有一個案例:經吉林大學附屬醫院確診為運動神經元壞死,身體肌肉萎縮、小腿靜脈曲張,通過一個月的治療,除手臂沒有效果,其它部位肌肉得到恢復,小腿靜脈曲張消除。治療方法包括:服用人參健脾丸、補中益氣丸,非專業針灸,拔罐。
從中醫角度,肌肉、四肢歸脾主管。單從肌肉萎縮來說,可以服用人參健脾丸、補中益氣丸。人參健脾丸針對性比較強,對消化系統疾病的作用更好;補中益氣丸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的作用;作用的范圍更廣、作用層次也更深,適用於病程時間長的情況。
肌肉萎縮,說明人體中氣不足。可以從合谷穴(虎口)來判斷一個人的中氣足不足:合谷穴肌肉豐滿,則說明中氣足,否則,說明中氣不足。
服葯同時配合針灸、拔罐進行治療,效果會更好;針灸可以舒經活絡,拔罐可以祛除身體內的風濕寒邪氣;酒大傷肝,肝病,肝克脾,所以,應該忌酒。
咸則傷骨,骨傷則痿。長期吃太鹹食物會傷骨,骨受到傷害肌肉就會萎縮掉,骨歸腎主管。
因此,治療肌肉萎縮可以考慮從腎的角度進行治療。
總之,從中醫角度,導致肌肉萎縮的原因有脾、腎的疾病;治療,也應該從這兩方面考慮。
如果身體沉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可以服用甘姜苓術湯(腎著湯)。
如果身體有風濕寒邪氣,應該把邪氣去掉;可以毫不客氣地說,身體有一點邪氣,四肢運動都會受到影響,即四肢運動不能夠自如。
6、屁股肌肉站起來特別硬,腿還抖不敢走道是不是軟組織挫傷
你好,腿抖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有低血糖,甲亢,神經性疾病還有肌肉性是疾病等情況,所以從你的年紀看考慮有低血糖或者是神經方面的疾病大些,
建議你到醫院進行檢查看看,具體的診斷後再進一步的系統治療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