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治療軟組織肉瘤的中葯有那些方子
問題分析: 採用中葯的目的就是控制病情,減輕目前這個痛苦,延長生存時間。軟組織肉瘤患者術後可以使用放化療輔助中醫葯,也可以術後全程採用中醫葯的方式治療。
意見建議:建議患者盡量聽取醫生的意見,化療對人體的傷害是有的,但是治療效果還是比較明顯。輔助中醫葯治療的話,會起到很好的減毒增效的作用。
2、克隆病怎麼用中醫葯治療?
①脾胃濕熱:脘痞腹痛
3、軟組織挫傷引起的浮腫怎麼治療??
軟組織挫傷
軟組織損傷系指人體運動系統皮膚以下骨骼之外的肌肉、韌帶、筋膜、肌腱、滑膜、脂肪、關節囊等組織以及周圍神經、血管的不同情況的損傷。這些組織受到外來內在的不同致傷因素的作用,造成組織破壞和組織生理功能紊亂產生損傷。軟組織損傷一般是受外來的機構應力的作用,當達到一定的強度而誘發損傷,產生症狀的。一般可分為急性損傷和慢性積累性損傷兩大類。當軟組織受到鈍性或銳性暴力損傷時,可以引起局部軟組織(包括皮膚、皮下組織、肌肉、其中包含有神經、血管和淋巴組織)的挫傷或(和)裂傷。人體軟組織損傷是人類運動系統中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軟組織的損傷可因急性損傷和慢性積累性損作而導致出現頸肩背腰腿及四肢的不同情況、不同程度的癥候,近幾十年來,發現許多病症的很大部分來源於軟組織的肌肉、韌帶、筋膜、脂肪、關節囊、神經、血管等直接致發。為害甚大。
軟組織挫傷發生的原因有哪些?
軟組織挫傷多因扭傷、挫傷、跌撲傷或撞擊傷,造成肌體局部皮下軟組織撕裂出血或滲出。
軟組織挫傷有哪些症狀?
(1)疼痛:與暴力的性質和程度,受傷部位神經的分布及炎症反應的強弱有關 (2)腫脹:因局部軟組織內出血或(和)炎性反應滲出所致。(3)功能障礙:引起肢體功能或活動的障礙。(4)傷口或創面:據損傷的暴力性質和程度可以有不同深度的傷口或皮膚擦傷等。
軟組織挫傷通常有什麼治療方法?
通常可以鎮痛、理療、制動等方法治療。在受傷24 小時內,局部可用冷敷,可以使皮毛血管收縮,組織水腫消退,起到止血消腫止痛的作用。我科對於軟組織挫傷採用早期敷葯方法治療,有著非常好的療效,是中醫傷科治療的一大特色之一。患者往往在敷葯後就能即時消腫止痛,敷葯時的綳帶固定,不僅能保持關節於受傷韌帶鬆弛的位置,暫時限制肢體活動,還有利於損傷韌帶的修復,大大縮短了治療時間。長期以來每日有許多患者接受此法治療,受到了很好的療效。
4、中國軟組織疼痛第三臨床診療中心的治療
引起腰痛的原因很多,建議去醫院檢查一下,確診後在對症治療。腰痛是一個癥候群,其原因有很多,除了脊柱原因引起的腰痛外 ,有些非脊柱因素導致的疾病也可伴有腰痛 ,如內臟器官引起的腰痛。但目前最為常見的是功能性腰痛,也叫姿勢性腰痛,是由於長期不良姿勢造成的慢性積累性損傷,最常見的是腰肌勞損.
臨床上多推薦按倒走療法,倒走一直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式,倒走時注意穿平底鞋,小步子慢走,運動量以腰部不感覺到累為宜,可以少量多次進行鍛煉,過多的運動量會加重腰痛的,可以隨著疼痛次數的減少,疼痛感的減輕逐漸加大運動量,要量力而行,注意安全.倒走過程中可以有效矯正腰(腰椎前凸)的不合理姿勢,減小骨盆前傾和腰椎前凸的同時,還能鍛煉自身肌肉,使慢性腰痛得到有效緩解和治療。
倒走不方便,可以做無實物模擬實驗,赤足或穿平底鞋,前腳掌踩一本20毫米左右厚的書,堅持直立,體驗時間越長越好,感覺一下,疼痛有無減輕。
如果疼痛能夠減輕,考慮到安全性和不容易堅持,可以穿一雙負跟鞋,鞋底是前高後低的,能強制人體重心後移,矯正腰部前凸和骨盆前傾的姿勢,和倒走的作用相同,也叫形體訓練鞋,穿著它正常行走就相當於倒走,但是更安全,鍛煉的總量更大,可以縮短康復時間,效果鞏固,樣子與正常的鞋接近,替代了常規的葯物治療和按摩理療。
平時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勢,不要久坐久站長時間保持一個固定的姿勢,維持一個姿勢一旦超過了20分鍾,肌肉就會開始緊綳,無論是什麼姿勢,維持太久都不好,而且不正確的姿勢會加劇腰酸背痛.不要穿帶跟的鞋,任何帶跟的鞋都會加重腰痛的。
在日常生活中,不良的姿勢,例如:不正確的坐,立,行及睡眠姿勢,長時間伏案閱讀,書寫和看電視,上網,在辦公室長時間坐著的工作方式,不正確的搬運物品,長時間駕車,家居生活中工作檯面的高度過低,瑣碎的家務事等等都是會加重腰酸背痛的,要注意這些。不要過度勞累、睡過軟的床鋪。游泳也能夠鍛煉腰背部肌肉,有利於長期不合理姿勢腰痛的康復,有時間可以鍛煉一下。
5、軟組織炎怎麼治療
軟組織有炎症,看是感染性炎症,還是非感染性炎症了。感染性炎症,就是由各類細菌,或病毒感染所致的炎症。這可到醫院作血象檢驗和細菌培養。有了結果後,可根據所確定的感染菌或病毒,而採用相應抗菌譜的抗生素或抗病毒的葯進行治療;非感染性炎症,就是沒有細菌或病毒感染而形成的軟組織炎症。這類炎症多是由於日常長期不良姿勢,使軟組織長久處於緊張狀態而形成的炎症;或身體抵抗力下降感受外界風、寒、濕等邪氣並稽留於軟組織而形成的炎症。前者如腰肌勞損、頸肌勞損等;後者如各種風濕病等。非感染性軟組織炎症,多用非甾體抗炎葯(激素類)來治療。但副作用不良反應多。現在主張:加強身體鍛煉,改善不良生活習慣,提高抗病能力基礎上,應用針灸、按摩配以中葯標本兼治。症狀嚴重時或急性期還可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快,還可抵抗西葯一些副作用與不良反應。輕時或緩解期以中醫中葯療法為主。
無論是感染性還是非感染性軟組織炎症,都可以採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均會有更好的效果。但建議得在專業中西醫結合醫師指導下聯合應用。
6、軟組織挫傷用什麼葯
軟組織損傷飲食保健:
早期即傷後24小時後48小時以內,冷敷重要,可控制出血和滲出,減輕腫脹、疼痛等症狀;中後期可採用理療、按摩、活血葯物治療等,結合功能鍛煉,促進淤血與滲出的吸收、組織修復。早期疼痛期間也需要休息三周,結合外敷,華^氏骨方貼 以消炎止痛和促進周圍組織的恢復。
1、忌煙與烈酒,應少吃甜食、油膩與辛辣刺激性食品。
2、要多飲水,常飲些綠豆湯、銀花茶、菊花茶,有清熱解毒、清心消暑之功。
3、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勤洗澡、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換衣被。
4、保持皮膚乾燥清爽,汗腺通暢,是防止機體發生化膿性感染的有效措施。
5、盡量防止蚊子、昆蟲等叮咬,避免玻璃、釘子割傷刺傷以及水火燙傷等,防止感染。
6、患有瘙癢皮膚病者,一定要積極治療,避免搔抓,不可任意擠壓排膿,以免炎症擴散。
7、如何有用中葯治療水腫
由於你的表述不夠詳細,僅以我們課本上水腫一章打出來給你,供你參考!
水腫是指因感受外邪,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調,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臨床特徵的一類病證。·
本病證發病率較高,中醫葯治療具有良好的療效。
本病在《內經》中稱為「水」,並根據不同症狀分為風水、石水、涌水。《靈樞,水脹》篇對其症狀作了詳細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卧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至其發病原因,《素問·水熱穴論篇》指出:「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素問·至真要大論篇》又指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可見在《內經》時代,對水腫病已有了較明確的認識。《金匱要略》稱本病為「水氣」,按病因、病證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類。又根據五臟證候分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腎水。至元代《丹溪心法·水腫》才將水腫分為陰水和陽水兩大類,指出:「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赤,此屬陰水」。這一分類方法至今對指導臨床辨證仍有重要意義。明代《醫學入門·雜病分類·水腫》提出瘡痍可以引起水腫,並記載了「膿瘡搽葯,愈後發腫」的現象,清代《證治匯補·水腫》歸納總結了前賢關於水腫的治法,認為治水腫之大法,「宜調中健脾,脾氣實,自能升降運行,則水濕自除,此治其本也。」同時又列舉了水腫的分治六法:·治分陰陽、治分汗滲、濕熱宜清、寒濕宜溫、陰虛宜補、邪實當攻。分別為完善水腫的病因學說和辨證論治作出了各自的貢獻。
西醫學中的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內分泌失調,以及營養障礙等疾病出現的水腫,可參考本節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人體水液的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即有賴於脾氣的升化轉輸,肺氣的宣降通調,心氣的推動,腎氣的蒸化開合。這些臟腑功能正常,則三焦發揮決瀆作用,膀胱氣化暢行,小便通利,可維持正常的水液代謝。。反之,若因外感風寒濕熱之邪,水濕浸漬,瘡毒浸淫,飲食勞倦,久病體虛等導致上述臟腑功能失調,三焦決瀆失司,膀胱氣化不利,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即可發為水腫。
1.風邪外襲,肺失通調風邪外襲,內舍於肺,肺失宣降通調,上則津液不能宣發外達以營養肌膚,下則不能通調水道而將津液的代謝廢物變化為尿,以致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水液瀦留體內,泛濫肌膚,發為水腫。
2.濕毒浸淫,內歸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癰瘍瘡毒生於肌膚,未能清解而內歸肺脾,脾傷不能升津,肺傷失於宣降,以致水液瀦留體內,泛濫肌膚,發為水腫。《濟生方·水腫》謂:「又有年少,血熱生瘡,變為腫滿,煩渴,小便少,此為熱腫。」
3.水濕浸潰,脾氣受困脾喜燥而惡濕。久居濕地,或冒雨涉水,水濕之氣內侵;或平素飲食不節,過食生冷,均可使脾為濕困,而失其運化之職,致水濕停聚不行,瀦留體內,泛濫肌膚,發為水腫。
4.濕熱內盛,三焦壅滯「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濕熱內侵,久羈不化;或濕郁化熱,濕熱內盛,使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濁之能,三焦為之壅滯,水道不通,以致水液瀦留體內,泛濫肌膚,發為水腫。
5.飲食勞倦,傷及脾胃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或久病傷脾,脾氣受損,運化失司,水液代謝失常,引起水液瀦留體內,泛濫肌膚,而成水腫。
6.腎氣虛衰,氣化失常「腎者水臟,主津液。」生育不節,房勞過度,或久病傷腎,以致腎氣虛衰,不能化氣行水,遂使膀胱氣化失常,開合不利,引起水液瀦留體內,泛濫肌膚,而成水腫。
上述各種病因,有單一致病者,亦有兼雜而致病者,從而使病情趨於復雜。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腎三臟,與心有密切關系。基本病機是肺失宣降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在發病機理上,肺、脾、腎三臟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如肺脾之病水腫,久必及腎,導致腎虛而使水腫加重;腎陽虛衰,火不暖土,則脾陽也虛,土不制水,則使水腫更甚;腎虛水泛,上逆犯肺,則肺氣不降,失其宣降通調之功能,而加重水腫。因外邪、瘡毒、濕熱所致的水腫,病位多在肺脾;因內傷所致的水腫,病位多在脾腎。因此,肺脾腎三臟與水腫的發病,是以腎為本,以肺為標,而以脾為制水之臟,誠如《景岳全書·腫脹》所雲:「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
此外,瘀血阻滯,三焦水道不利,往往使水腫頑固難愈。
【臨床表現】
水腫初起多從眼瞼開始,繼則延及頭面、四肢、腹背,甚者腫遍全身,也有的水腫先從下肢足脛開始,然後及於全身。輕者僅眼瞼或足脛浮腫,重者全身皆腫,腫處皮膚綳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或皮膚鬆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復,甚則按之如泥。如腫勢嚴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見腹部膨脹,胸悶心悸,氣喘不能平卧,唇黑,缺盆子,臍突、背平等症。
【診斷】
1.水腫初起多從眼瞼開始,繼則延及頭面、四肢、腹背,甚者腫遍全身,也有先從下肢足脛開始,然後及於全身者。輕者僅眼瞼或足脛浮腫;重者全身皆腫,腫處按之凹陷,其凹陷或快或慢皆可恢復。如腫勢嚴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見腹部膨脹,胸悶心悸,氣喘不能平卧等症。
2.可有乳蛾、心悸、瘡毒、紫癜,感受外邪,以及久病體虛的病史。
3.尿常規、24小時尿蛋白定量、血常規、血沉、血漿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體液免疫、心電圖、心功能測定、腎臟B超等實驗室檢查,有助於診斷和鑒別診斷。
【鑒別診斷】
鼓脹水腫病是指表現為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的一種病證,嚴重的水腫病人也可出現胸水和腹水;鼓脹以腹水為主,但也可出現四肢,甚則全身浮腫,因此本病需與鼓脹病鑒別。
鼓脹的病因主要是酒食不節,情志所傷,久病黃疽、積證,血吸蟲侵襲,勞倦過度,脾虛等。主要病機是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氣滯、血瘀、水停於腹中。臨床上鼓脹先出現腹部脹大,病情較重時才出現下肢浮腫,甚至全身浮腫,腹壁多有青筋暴露。
水腫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風寒濕熱之邪,水濕浸漬,瘡毒浸淫,飲食勞倦,久病體虛等。病機主要是肺失宣降通調,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其症狀是先出現眼瞼、頭面或下肢浮腫,漸次出現四肢及全身浮腫,病情嚴重時才出現腹部脹大,而腹壁無青筋暴露。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辨陽水和陰水陽水:多因感受風邪、水濕、瘡毒、濕熱諸邪,導致肺失宣降通調,脾失健運而成。起病較急,病程較短,每成於數日之間。其腫多先起於頭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腫甚,腫處皮膚綳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見煩熱口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等表、實、熱證。陰水:多因飲食勞倦、久病體虛等引起脾腎虧虛、氣化不利所致。起病緩慢,多逐漸發生,或由陽水轉化而來,病程較長。其腫多先起於下肢,由下而上,漸及全身,或腰以下腫甚,腫處皮膚鬆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復,甚則按之如泥,不煩渴,常兼見小便少但不赤澀,大便溏薄,神疲氣怯等里、虛、寒證。
辨證雖然以陽水、陰水為綱,陽水和陰水有本質區別,但應注意,陽水和陰水之間在一定條件下,亦可互相轉化,需用動態的觀點進行辨識。如陽水久延不退,正氣日虛,水邪日盛,便可轉為陰水;反之,若陰水復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運,腫勢劇增,又可表現為以實證、熱證為主,而先按陽水論治。
治療原則
水腫的治療,《素問·湯液醪醴論篇》提出「去菀陳壟」、「開鬼門」、「潔凈府」三條基本原則。張仲景宗《內經》之意,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中提出:「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辨證地運用了發汗、利小便的兩大治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直沿用至今。根據上述所論,水腫的治療原則應分陰陽而治,陽水主要治以發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勢壅盛則可酌情暫行攻逐,總以祛邪為主;陰水則主要治以溫陽益氣、健脾、益腎、補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總以扶正助氣化為治。虛實並見者,則攻補兼施。
分證論治
『陽水』
·風水泛濫
症狀:浮腫起於眼瞼,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甚者眼瞼浮腫,眼合不能開,來勢迅速,多有惡寒發熱,肢節酸痛,小便短少等症。偏於風熱者,伴咽喉紅腫疼痛,口渴,舌質紅,脈浮滑數。偏於風寒者,兼惡寒無汗,頭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脈浮滑或浮緊。如浮腫較甚,此型亦可見沉脈。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行水。
方葯:越婢加術湯。
方用麻黃宣散肺氣,發汗解表,以去其在表之水氣;生石膏解肌清熱;白術、甘草、生薑、大棗健脾化濕,有崇土製水之意。可酌加浮萍、茯苓、澤瀉,以助宣肺利小便消腫之功。若屬風熱偏盛,可加連翹、桔梗、板藍根、鮮白茅根以清熱利咽,解毒散結,涼血止血;若風寒偏盛,去石膏加蘇葉、桂枝、防風,以助麻黃辛溫解表之力;若咳喘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氣定喘;若見汗出惡風,為衛氣已虛,則用防己黃芪湯加減,以助衛解表;若表證漸解,身重而水腫不退者,可按水濕浸漬型論治。
鮮浮萍草,數量不拘,煎水洗浴。用於急性腎炎初期,全身浮腫,頭面尤劇者。以汗出為佳,汗出後宜避風寒,切勿受涼。
·濕毒浸淫
症狀:身發瘡痍,甚則潰爛,或咽喉紅腫,或乳蛾腫大疼痛,繼則眼瞼浮腫,延及全身,小便不利,惡風發熱,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
治法:宜肺解毒,利尿消腫。
方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
前方中麻黃、杏仁、梓白皮(以桑白皮代)等宣肺行水,連翹清熱散結,赤小豆利水消腫;後方以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強清解濕毒之力。
若膿毒甚者,當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若濕盛糜爛而分泌物多者,加苦參、土茯苓、黃柏;若風盛而瘙癢者,加白鮮皮、地膚子;若血熱而紅腫,加丹皮、赤芍;若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
·水濕浸漬
症狀:全身水腫,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腹脹,納呆,泛惡,苔白膩,脈沉緩,起病較緩,病程較長。
治法:健脾化濕,通陽利水。
方葯:胃苓湯合五皮飲。
前方以白術、茯苓健脾化濕,蒼術、厚朴、陳皮健脾燥濕,豬苓、澤瀉利尿消腫,肉桂溫陽化氣行水;後方以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健脾化濕,行氣利水。若上半身腫甚而喘,可加麻黃、杏仁、葶藶子宣肺瀉水而乎喘。
·濕熱壅盛
症狀:遍體浮腫,皮膚綳急光亮,胸脘痞悶,煩熱口渴,或口苦口粘,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沉數。
治法:分利濕熱。
方葯:疏鑿飲子。
方中羌活、秦艽疏風解表,使在表之水從汗而疏解;大腹皮、茯苓皮、生薑協同羌活、秦艽以去肌膚之水;澤瀉、木通、椒目、赤小豆,協同商陸、檳榔通利二便,使在里之水邪從下而奪。疏表有利於通里,通里有助於疏表,如此上下表裡分消走泄,使濕熱之邪得以清利,則腫熱自消。若腹滿不減,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藶黃丸,以助攻瀉之力,使水從大便而泄;若症見尿痛、尿血,乃濕熱之邪下注膀胱,傷及血絡,可酌加涼血止血之品,如大小薊、白茅根等;若腫勢嚴重,兼見氣粗喘滿,倚息不得平卧,脈弦有力,系胸中有水,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合五苓散加杏仁、防己、木通,以瀉肺行水,上下分消;若濕熱久羈,化燥傷陰,症見口燥咽干、大便干結,可用豬苓湯以滋陰利水。
至於攻逐,原為治療陽水的一種方法,即《內經》「去菀陳壟」之意。但應慎用,只宜於水勢壅盛,症見全身高度浮腫,氣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大便不通或干結,畏食,脈沉有力,正氣尚旺,他法無效的患者。此時應抓住時機,急則治其標,用攻逐之法以直奪其水勢,使水邪速從大小便而去,可選用十棗湯。俟水退後,再議調補,以善其後。
黑白丑各65g,紅糖125g,老薑500g,大棗60g,研極細末或搗爛泛丸,每日3次,分3天服完。對於腎病水腫消水效果良好,但不鞏固。
『陰水』
·脾陽虛衰
症狀: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食少,面色不華,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沉弱。
治法:溫陽健脾,化氣利水。
方葯:實脾飲。
方中乾薑、附子、草果仁溫陽散寒化氣,白術、茯苓、炙甘草、生薑、大棗健脾益氣,大腹皮、茯苓、木瓜利水去濕,木香、厚朴、大腹皮理氣行水。水濕過盛,腹脹大,小便短少,可加蒼術、桂枝、豬苓、澤瀉,以增化氣利水之力。若症見身倦氣短,氣虛甚者,可加生黃芪、人參以健脾益氣。
尚有一種浮腫,由於長期飲食失調,攝人不足,或脾胃虛弱,失於健運,精微不化,而見面色萎黃,遍體輕度浮腫,晨起頭面腫甚,動久坐久下肢腫甚,能食而倦怠無力,大便或溏,身腫而小便正常或反多,脈軟弱。此與上述脾陽虛衰,水溢莫制有所不同,乃由脾氣虛弱,清陽不升,轉輸無力所致,治宜益氣升陽,健脾化濕,可用參苓白術散加減。加黃芪、桂枝,以助益氣升陽化濕之力;陽虛者加附子、補骨脂溫腎助陽,以加強氣化。並應適當注意營養,可用黃豆、花生佐餐,作為鋪助治療,多可調治而愈。
·腎陽衰微
症狀:面浮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氣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減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咣白或灰滯,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治法:溫腎助陽,化氣行水。
方葯: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
腎為水火之臟,根據陰陽互根原理,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故用六味地黃丸以滋補腎陰;用附子、肉桂溫補腎陽,兩葯配合,則補水中之火,溫腎中之陽氣;用白術、茯苓、澤瀉、車前子通利小便;生薑溫散水寒之氣;白芍開陰結,利小便,牛膝引葯下行,直趨下焦,強壯腰膝。
若心悸,唇紺,脈虛或結或代,乃水邪上犯,心陽被遏,瘀血內阻,宜重用附子再加桂枝、炙甘草、丹參、澤蘭,以溫陽化瘀;若先見心悸,氣短神疲,形寒肢冷,自汗,舌紫暗,脈虛數或結或代等心陽虛衰證候,後見水腫諸症,則應以真武湯為主,加人參、桂枝、丹參、澤蘭等,以溫補心腎之陽,化瘀利水。若見喘促,呼多吸少,汗出,脈虛浮而數,是水邪凌肺,腎不納氣,宜重用人參、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牡蠣、龍骨,以防喘脫之變。
本證纏綿不愈,正氣日衰,復感外邪,症見惡寒發熱,腫勢增劇,小便短少,此時可按風水治療,但應顧及正氣虛衰的一面,不可過用表葯,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合五皮飲為主加減,酌加黨參、黃芪、菟絲子等補氣溫腎之葯,扶正與祛邪並用。
若病至後期,因腎陽久衰,陽損及陰,可導致腎陰虧虛,症見水腫反復發作,精神疲憊,腰酸遺精,口燥咽干,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補腎陰為主,兼利水濕,但滋陰不宜過於涼膩,以防匡助水邪,傷害陽氣,可用左歸丸加澤瀉、茯苓等治療。
若腎陰久虧,水不涵木,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上盛下虛,症見面色潮紅,頭暈頭痛,心悸失眠,腰酸遺精,步履飄浮無力,或肢體微顫等,治宜育陰潛陽,用左歸丸加介類重鎮潛陽之品珍珠母、牡蠣、龍骨、鱉甲等治療。
脾陽虛衰證與腎陽虛衰證往往同時出現,而表現為脾腎陽虛,水濕泛濫,因此健脾與溫腎兩法常同時並進,但需區別脾腎虛的輕重主次,施治當有所側重。
水腫日久,瘀血阻滯,其治療常配合活血化瘀法,取血行水亦行之意,近代臨床上常用益母草、澤蘭、桃仁、紅花等,實踐證明可加強利尿效果。
【轉歸預後】
凡水腫病程較短,或由營養障礙引起的浮腫,只要及時治療,合理調養,。預後一般較好。若病程較長,反復發作,正虛邪戀,則纏綿難愈。若腫勢較甚,症見唇黑,缺盆平,臍突、足下平,背平,或見心悸,唇紺,氣急喘促不能平卧,甚至尿閉,下血,均屬病情危重。如久病正氣衰竭,濁邪上泛,出現口有穢味,惡心嘔吐;肝風內動,出現頭痛,抽搐等症,預後多不良,每易出現脫證,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處理。
【預防與調攝】
本病水腫較甚,應吃無鹽飲食,待腫勢漸退後,逐步改為低鹽,最後恢復普通飲食。忌食辛辣、煙酒等刺激性食物。若因營養障礙致腫者,不必過於強調忌鹽,而應適量進食富於營養之蛋白質類飲食。此外,尚須注意攝生,不宜過度疲勞,尤應節制房室,以防斫傷真元,起居有時,預防外感,加強護理,避免褥瘡。
【現代研究】
·腎臟性水腫
1.原發性腎小球腎炎
鍾氏認為慢性腎小球腎炎病機為脾腎不足、濕熱內阻、氣滯血瘀,創立益氣補腎活血湯,隨症加減治療浮腫48例,結果完全消退40例,好轉5例,總有效率93.75%。該方對消除蛋白尿,改善造血功能、血壓及免疫功能均有較好的作用[中醫雜志1993;(10):610)信此外,近年在分期分型論治腎小球腎炎方面,療效顯著。葉氏以中醫葯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420例,按病程分為邪盛期和恢復期兩個階段。邪盛期分風熱與濕熱、風寒與寒濕證,以祛邪為主;恢復期分陽虛、氣虛兩型,治療以清化余邪而扶正為法。結果臨床痊癒率83.1%,好轉率16.9%。遠期隨訪310例,絕大多數情況良好[上海中醫葯雜志1993;(7):12)。
2.腎病綜合征
魯氏等對黃芪當歸合劑(二味等量製成)治療腎病綜合征的臨床及動物實驗進行了系列研究,發現該合劑雖然不能直接減少尿蛋白,但能促進肝臟白蛋白和骨骼肌蛋白合成,因此在腎病綜合征存在大量蛋白尿情況下,改善低白蛋白血症和總體蛋白貯備,從而對腎病綜合征起治療作用。通過對實驗性木鼠腎病綜合征模型的實驗觀察,黃芪當歸合劑不僅有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還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載脂蛋白Bloo。腎病理和免疫組織化學證實本晶在降脂同時還減少了腎小球硬化指數(P<0.01)和細胞外基質的聚積(P<0.01)。表明該合劑在該病治療中不僅能調節蛋白質代謝,還能有效降低高脂蛋白血症,防治腎小球硬化和保護腎功能[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7(8):478)。
·心源性水腫
近年來,對中醫葯治療充血性心衰及其所致的水腫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沈氏用大劑量萬附葶方[萬年青、附子(先煎)、葶藶子)治療充血性心衰60例,以強心補腎、瀉肺利水為大法,有效率為88.93%[浙江中醫葯雜志1990;(5):195)信張氏用強心湯治療慢性充血性心衰50例,葯用人參(另煎)、附子(先煎)、黃芪、丹參、葶藶子、桂枝、枳殼、澤瀉,總有效率達94%[浙江中醫雜志1992;(9):387)。蔣氏認為老年心衰病位在心,關乎,腎,病理因素為瘀血,病機為陽虛氣弱,水停瘀留,單用西葯效差,臨床用益腎活血湯為主配合小劑量西葯治療72例,顯效率69.4%,認為中西醫結合控制老年心衰起效快,副作用少[中醫雜志1993;(2):95)。梁氏等對中醫葯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思路和方法進行了探討,認為中醫葯治療心衰有較好的療效,尤其對潛在性心衰、難治性心衰以及洋地黃中毒等患者,更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治療心衰,應強調辨證論治,但不要忽視西醫辨病對治療的參考意義。充分利用現代醫學的各種檢測手段,准確查明心衰的基礎病變,不僅可判斷預後和療效,同時可避免盲目性和減少失誤,並可使治療用葯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一般而言,中葯治療心衰的適應症多為工-Ⅱ度心衰患者,Ⅲ度心衰及頑固性心衰主張中西醫結合治療。尤其情況緊急時,應先用西葯救急,以免貽誤病情。心衰病位在心,但不局限於心。心病日久,可累及肺、脾、腎、肝等臟,反之,他臟病變亦可影響至心而演變為心氣、心陽虛衰或心陽不足、心血瘀阻等,例如肺心病心衰乃因肺病日久不愈,波及脾、腎及心,從而出現咳喘、痰飲、心悸、水腫諸證,此時肺脾腎俱虛,心陽受累,心血瘀阻。治療除溫通心陽、活血化瘀之外,尚須重視溫腎健脾利水以及瀉肺平喘。常選用真武湯加桂枝、黃芪、桃仁、紅花、丹參、地龍、葶藶子等治療肺心病心衰,臨床觀察對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機體抗感染能力均有明顯療效。心衰乃多種疾病遷延日久所致,為本虛標實之證。心氣、心陽虛是其病理基礎,血脈瘀滯為中心病理環節,瘀血、痰濁、水飲乃其標實之候。由於瘀血、痰濁、水飲等邪實每在臟腑虧虛的基礎上產生,可見標實乃本虛所致。故治療上強調扶正固本,絕不可標本倒置,一味攻逐,而傷正氣。心衰整個病程中常合並有瘀血。因此,治療心衰應重視活血化瘀,在扶正的基礎上,結合心衰的基礎病變及其病理機制的不同,針對性地選擇用葯。如病因為風心病者,常選用桃仁、紅花、雞血藤、蘇木以活血化瘀通絡。在深人了解心衰的病因病理及其發病機理的基礎上,從中西醫兩方面的理論進行分析探討,尋求結合點,並指導用葯,將能取得更好更確切的療效。例如部分心衰病人曾接受洋地黃化治療,發生了洋地黃中毒,出現傳導阻滯。此時可在基礎辨證的前提下,加用淫羊藿、仙茅、細辛、麻黃、三七等葯物,常可使傳導阻滯改善[中醫雜志1998;39(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