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拿的主要手法有哪些?
推拿的主要手法如下:
1、操作方法
用指、掌、肘或肢體其他部分著力,由輕到重、由淺到深地逐漸按壓人體一定的部位或穴位,達到作用層次時,停留一段時間(約10~30秒左右),再由重到輕地緩緩放鬆,可反復多次。用指端或屈曲的指間關節突起部著力者,稱為點法;用指腹、掌根或全掌著力者稱為按法(指按法、掌按法);用肘後尺骨鷹嘴突起部著力重按者,常稱為(肘)壓法;用指甲著力則稱為掐法。
2、動作要領
按壓時方向要與體表垂直,著力部位要緊貼體表,不可皮膚產生滑動;用力要由輕到重,緩緩增加,動作要穩而持續,使力量達到組織深部;點按穴位要准確,用力以病人有酸、脹、熱、麻等感覺為度。
3、作用與應用
按壓法是刺激性較強的一種手法,適用於全身各個部位,可以解痙散結、通經活絡、鎮痛移痛、整形復位。具有良好的放鬆肌肉,消除疲勞等作用。點法多用於穴位與壓痛點,有「點穴療法」和「以指代針」之稱。肘壓法常用於肌肉豐厚的部位或體質壯實的人。掐法常用拇指指甲掐刺穴位,主要用於急救昏迷,如掐人中、掐十宣。臨床應用按壓法後常用揉法輔助,以緩和刺激。
二、推擦法
1、操作方法
推法是用指、掌或肘後鷹嘴部著力於一定的部位上,緩緩地做單方向的直線推動。擦法是用手掌掌面或大、小魚際著力,緊貼皮膚,作直線來回的快速摩動。推法根據用力的大小可分為輕推法和重推法,全掌重推法時,四指並攏,拇指分開,掌根著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時可用另一手掌面重疊按壓於手背上,雙手同時向下加壓推動。
2、動作要領
推法要求指、掌等著力部分要緊貼皮膚,用力要平穩而著實,推動時速度要緩慢而均勻,不可強硬用力,以免損傷皮膚或引起不適感。
擦法在操作時要求沉肩、垂肘、腕部平伸,以肩關節為支點,帶動肘關節屈伸,使前臂與腕手部保持一致,作前後或左右直線往返摩擦,不可歪斜;術者手掌向下的壓力要均勻適中,以擦動時皮膚不起褶疊為宜;速度一般要快,往返距離要長,動作要均勻而連貫,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膚充血潮紅為度,防止擦傷皮膚。
3 作用與應用
輕推法具有鎮靜止痛,緩和不適感等作用;重推法具有疏通經絡,理筋整復,緩解痙攣,加速靜脈血和淋巴液迴流等作用。
擦法是一種柔和溫熱的刺激,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常用於虛寒證候,可以提高局部皮膚與組織溫度,增強機體抗寒能力。根據不同的推拿部位,可採用不同的手形,如四肢關節部宜用大魚際擦,背腰骶部宜用掌或小魚際擦,肌腱與小關節處用拇指指腹擦。
推擦法都可用於推拿的開始和結束時,或手法轉換的間隙,以緩和疼痛或不適感。
三、揉摩法
1、操作方法
揉摩法是用指、掌、肘等部位著力於體表一定的部位上,作圓形或螺旋形的活動的方法。著力部位吸定皮膚並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活動者,稱為揉法;不吸定皮膚而著力部位在體表環旋滑動者,稱為摩法;二者結合或介於二者之間者,和稱為揉摩法。揉法常用全手掌、掌根、大魚際、小魚際、拇指或四指指腹等著力,分別稱為掌揉法、指揉法等;摩法常用示、中、環指指面或手掌面著力,分別稱為指摩法、掌摩法。
2、動作要領
二者操作時都需要手腕放鬆,指掌關節自然伸直,隨動作自然的屈伸,(2)揉法要「吸定」,是指手指或掌要緊貼在皮膚上,不與皮膚之間產生摩擦;(3)揉摩時動作要緩和、協調,可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操作,每分鍾頻率約120次。
3、作用與應用
揉摩法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具有和中理氣、活血散瘀、緩和肌緊張及強手法刺激等引起的疼痛不適的作用。揉法與按法結合,稱按揉法,可以深入肌筋深部,緩解痙攣、軟化瘢痕、松解粘連。
四、拿捏法
1、操作方法
用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其他手指指面相對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進行有節律的拿捏。一般拿法作用較深,一直可到肌肉層;捏法作用只到皮下組織;二者合稱為拿捏法。拿捏住肌肉或皮下組織後,向上提起,稱為拿提法。捏法也可以用半握拳屈曲的食指第二節的橈側面與拇指指腹相對操作,尤其當皮下組織較豐厚時。
2、動作要領
拿捏法操作時注意肩臂放鬆,手腕靈活,前臂發力,以掌指關節活動為主;以五指掌面為接觸面,與體表皮膚吸定拿捏:用力要先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動作要緩和而連貫。
3、作用與應用
拿捏法具有疏通經絡、解表發汗、鎮靜止痛,開竅提神,緩解痙攣等作用。
五、拔伸法
1、操作方法
拔伸即牽拉或牽引,固定肢體或關節的一端,牽拉關節的另一端使包繞關節的肌肉、韌帶、筋膜等軟組織發生不同長度的延長。
(1)頸部拔伸法:對於由於頸椎損傷而導致頸椎生理前凸減少的運動員,運動後可以採用頸椎拔伸法減輕頸部不適症狀。方法是讓被推拿者正坐,推拿者站於其後,用雙手拇指托於枕骨隆凸的側下方,食、中指托於被推拿者兩側下頜骨,然後逐漸用力向上拔伸。也用一手肘彎部托住患者下頜,手扶住其對側頭部,另一手托住其枕後部,兩手同時用力向上拔伸,牽引頸脊柱。
(2)肩部拔伸法:患者坐位,患肢放鬆,醫者站於後外側,用雙手握住其腕部慢慢向上牽拉。動作要緩和,向拔伸時坐低凳。
(3)腕部拔伸法:患者坐位,醫者對面而會,用雙手握住患手腕掌部,逐漸用力拔伸,與此同時囑患者上身略向後仰,形成對抗牽引。
(4)指間關節拔伸法:用一手握住患者腕上部,另一手捏住患指端,兩手同時向相反方向用力拔伸。
(5)踝關節拔伸法:患者仰卧位,醫者雙手分別握住足跟和足掌,逐漸用力拔伸踝關節。
2、動作要領
順勢而行,因勢利導,操作時要與患者配合密切,囑患者注意放鬆。用力要持久、穩定、均勻,緩緩用力拔伸,由輕到重。拔伸時用力與拔伸強度要恰如其分,適可而止,切忌粗暴,以免發生損傷。
3、作用與應用
拔伸法的作用主要是拉寬關節間隙,調整有關的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理順筋骨、松解粘連、滑利關節。
六、運拉法
1、操作方法
在雙手的配合下,使關節作屈伸、旋轉及環轉等的方法,即運動關節法。一般先做旋轉,再屈伸,最後環轉,環轉又可單稱為搖法。
(1)肩部運拉法:一手握及部,另一手按於肩上以固定,作肩關節的屈、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及環轉等活動。
(2)肘部運拉法:一手握腕部,另一手托著肘關節後部,然後使前臂旋後,同時屈肘,待屈到一定程度後,再使前臂旋前伸肘。
(3)腕部運拉法:一手握腕關節上部,另一手捏著手的四指作屈伸和環轉運動。.
(4)髖部運拉法:一手握踝關節上部,另一手按在膝關節上,使膝關節屈曲始終保持銳角,先做髕關節屈伸,作由內向外,或由外向內的運動,使髖關節旋轉。.
(5)膝部運關法:一手握小腿下部,另一手扶著膝關節,作由外向內或由內向外的旋轉、屈伸活動。
(6)踝部運關法:一手握小腿下部,一手握足,作屈伸、內翻、外翻和環轉運動。(.
(7)頸部運關法:一手扶住被推拿者頭頂,另一手托住下頜部,輕輕地作左右旋轉和前俯後仰的屈伸運動。.
(8)腰部運關法:患者仰卧位,屈膝屈髖,醫者立於患者側方,以二手及前臂扶按其膝,另一手握踝或托臀,作腰椎左右環旋搖動。.
2、動作要領
動作要緩和,用力要平穩,適當保持一點拔伸力。操作時要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切忌動作粗暴和蠻干。活動幅度要由小到大,切忌超過關節生理活動范圍。
3、作用與應用
本法屬於被動活動的一種手法,臨床應用較多,常在治療的中後期使用,只用於四肢關節部及頸、腰部,具有滑利關節,松解粘連,增強關節活動功能,促進關節內滑液代謝、炎症吸收的作用。
七、叩擊法
1、操作方法
用十指、手掌、空拳或桑枝棒叩擊拍打體表。擊法力重,常用拳背、掌根、小魚際或桑枝棒以單手操作,;叩法力輕,「輕擊為叩」,常用半握拳或伸開手掌的尺側面操作,雙手上下交替進行叩打。若用單手虛掌叩擊,則稱拍法。
2、動作要領
擊法力重,動作要快速而有彈性,一擊即起;方向要與體表垂直,不能有拖抽動作;頻率要均勻而有節奏,一般3~5次即可。叩法操作時腕部要放鬆自由屈伸,使動作輕快、柔和而有節奏。
3、作用與應用
叩擊法運用叩擊時的沖擊力,使組織發生震動,具有良好的舒筋通絡、行氣活血作用。叩法輕柔,能夠緩解肌肉痙攣、緊張,消除肌肉酸痛,恢復運動後疲勞;擊法還有興奮作用,提高肌肉興奮狀態。
八、搓抖法
1、操作方法
搓法是用雙手掌著力,挾住被推拿的肢體,相對用力,方向相反,作來回快速搓動,同時作上下往返移動。
抖法是分肢體抖動和肌肉抖動兩種。肢體抖動時,用單手或雙手握住被摩者的肢體遠端,在輕微的持續牽引下,稍用力作連續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動。肌肉抖動時,用手輕輕拿住肌肉,進行短時間的左右快速振動。
2、動作要領
搓法在操作時雙手用力要對稱,動作柔和而均勻,來回搓動要快,上下移動要慢。
抖法動作要連續、均勻,頻率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抖動的幅度要小,頻率要快,用力不要過大。拌動波要沿肢體向遠端方向傳導。
3、作用與應用
搓抖法往往聯合應用,作為結束性手法,都可使肌肉、關節產生連續震動。具有疏筋通絡,調和氣血,放放鬆肌肉,緩解痙攣,滑利關節,加速疲勞的消除,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等作用。
2、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揉肉不揉皮,撥筋不碰骨,分骨不傷筋
3、常見的按拍類按摩手法有什麼特徵?
按拍類
按有指按法、掌按法和肘按法,拍則指用虛掌拍打體表。一般有按法、掐法、撥法、振法、彈法、拍捶法、踩蹺法、滾法。
按法
[定義]用拇指端或指腹按壓體表,稱指按法。用單掌或雙掌,也可用雙掌重疊按壓體表,稱掌按法。用肘尖按壓體表,稱為肘按法。
[動作]按法操作時要緊貼體表著力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做一掀一壓的動作,不可移動,用力要由輕到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壓。
[應用]按法在臨床上常與揉法結合應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指按法可用於全身各部位穴位;掌按法、肘按法常用於腰背和腹部、四肢、肩背,本法具有放鬆肌肉,開通閉塞,通經活絡、活血止痛的作用。適用於胃脘痛,頭痛,肢體痠痛麻木等疼痛病症常用本法治療。
掐法
[定義]是用拇指、中指或食指在身體某個部位或穴位上,做深入並持續的掐壓。
[動作]掐法刺激較強,常用於穴位刺激按摩。操作時用力須由小到大,使其作用為由淺到深。掐法用在穴位時,可有強烈的酸脹感覺稱「得氣」反應。掐法也可稱指針法,是以指代針的意思。另與掐法近似的一種指切法,是用一手或兩手拇指做一排排輕巧而密集的掐壓,邊掐邊向前推進。這一方法一般用於組織腫脹時,將其向前方推散,而使腫脹散開。
[應用]掐法的主要作法是刺激穴位,疏通經脈,消腫散瘀,鎮靜安神,開竅等。
撥法
[定義]是將手指端嵌入軟組織縫隙中,然後做橫向的撥動。
[動作]撥法的刺激很強,局部可有酸脹反應,用的力更應以病人能忍受為度。另有一種稱刮法,也是用手指端摸到軟組織有肥厚或硬結處做刮撥的手法。刮撥的方向可根據病變部位走向而定。
[應用]撥法和刮法的主要作用是緩解肌肉痙攣,松解組織粘連,舒筋通絡,滑利關節,消腫止痛等。
振法
[定義]用指端或手掌緊壓身體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持續震顫的一種手法。
[動作]操作時主要依靠前臂和手都的肌肉持續用勁發力,使力量集中於指端或手掌,形成震動力,使按摩部位隨之而發生震顫。操作時要著力實而頻率快,使其有向深部滲透的感覺。有些部位的穴位振法,用手振比較累,可以使用電振器做治療。但最好個做頭、面部的電動按摩器治療。通常每個穴位可做1分鍾左右。振法可單手操作,也可用雙手重疊操作。根據治療部位不同可分為指振法、掌振法、電振法三種。
[應用]振法的主要治療作用是放鬆肌肉,調節神經,解痙止痛,消除疲勞等。
彈法
[定義]用手指背面彈打身體某一部位的方法。
[動作]彈時用拇指或中指扣住食指,然後食指發出撥動滑脫,使食指指背在思部著力彈打。彈打的強度需由輕而重,著力也要有彈性,以不引起疼痛為宜。此手法多用單手操作,適用於關節部位,彈時可沿關節周圍進行。
[應用]彈法的主要作用是通利關節,放鬆肌肉,祛風散寒,消除疲勞等。
拍捶法
[定義]用手指或手掌輕巧地拍打身體某一部位的方法,叫拍法。
[動作]用空心拳或拳側面捶擊身體某部位的方法為捶法。拍法著力較輕,多用於胸廓、背部及表淺的關節部位;捶法作用力較重,可達肌肉、關節與骨骼。捶法輕而緩慢的操作可使筋骨舒展;重而快速的捶擊可使肌肉興奮。不論拍、捶在操作時要以腕發力,由輕而重,由慢而快,或一陣快,一陣慢交替操作。動作要協調、靈活,著力要有彈性。可單手操作,也可雙手操作。根據病變部位不同而分別選用拍、捶的治療方法。拍法可分為指拍、指背拍和掌拍。捶法可分為直拳捶、卧拳捶和側拳錘。
[應用]捶法的主要作用是行氣活血,放鬆肌肉,祛風散寒,消除肌肉疲勞,緩解局部酸脹等。
踩蹺法
[定義]也稱腳踩法,是用腳掌踩踏人體某一部位並做各種動作的一種方法。
[動作]可以腳同時踩按,也可兩腳交替踩按。在踩踏時以腳掌前部著力於治療部位,一松一踩,力量要適宜,切不可過力。頻率要慢,做腰部治療時應與患者呼吸相配合,切忌迸氣。在治療時,若病人不願配合或要求停止治療,決不能勉強。此法多用於腰骶部及四肢的近側部。一般常用於腰椎間盤病變的治療。踩蹺法是按、壓、揉、推幾種手法的結合,且按摩強度較大。
[應用]臨床常用於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本法刺激量大,應用時必須謹慎,對體質虛弱者或脊椎骨質有病變者均不可使用本法。
滾法
[定義]以患肢體為軸心,使肢體做被動環轉運動的手法。
[動作]醫生一手握住被搖關節近端,以固定肢體,另外一手握住關節遠端的肢體,然後做緩和的環轉運動。做逆時針或順時針的搖動。搖法動作要緩和,用力要穩,搖動方向及幅度須在患者生理許可范圍內進行,由小到大,由慢到快。
[應用]滾法主要作用是舒筋活血,解痙止痛,強筋壯骨,滑利關節,緩解肌肉,筋膜的痙攣,消除疲勞。
4、推拿手法的分類有哪些?
在中醫中,常用的推拿手法主要有推法、 滾法、拿法、捏法、按法、點法、摩法、揉法、 捶法、顫法等10種。下面,我們就如何運用 這些手法對糖尿病加以治療進行分別介紹。推法推法就是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經絡上做 前後、左右、上下推動的手法。
一般,施行推 法的頻率在每分鍾60 ~ 120次,施行推法的力 量需由輕而重,用力的大小應根據患者的病 情與體質作相應的調整。 根據推動部位及作 用的不同,推法一般可分為拇指推法、指尖推 法和掌推法3種。
滾法滾法是依靠腕關節的伸屈動作來促使手 掌背部在人體體表進行來回「滾動」的一種手 法。它以手掌小魚際的側面貼於治療部位上, 掌指關節略為屈曲,然後進行腕關節最大限 度的屈伸及前臂旋轉的協同動作,使掌背近 小指側部分在治療部位上作來回運動,滾動時用力要均勻,不要跳動,使滾動的壓力持續 作用於推拿部位,保持每分鍾1〇〇~200次的 頻率。
滾法操作時,幾乎有一半以上的掌背直 接抵壓於人體體表,並作腕關節屈伸運動, 所以它不但刺激力量強,而且作用面積也較 大,能夠使其作用力透到體表深層而直達 病所,能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整陰 陽、濡潤筋骨等作用,此法對糖尿病體弱者 有顯著療效。
5、常見的運動類按摩手法有什麼特徵?
運動類
一般有屈伸法、搖法、板法、背法。
屈伸法
[定義]是對有活動障礙的關節,幫助其伸展和屈曲波動活動的一種方法。
[動作]屈伸法也可稱展法或伸展法,屬於被動運動按摩。此法必須順其勢,不可用暴力,伸展力要作用在引起關節攣縮的軟組織上,以克服其牽拉力,利用反向作用力而使關節活動范圍加大。運動的方向要按各關節正常的運動方向和角度進行。在活動時一定要用緩慢、均衡、持續的力量慢慢加大其可能屈伸的幅度,並在此幅度范圍內連續活動,使其逐漸增加同伸活動的角度。當屈伸到最大角度後要固定1~2分鍾,然後再慢慢放鬆還原。如此反復數次。此法在操作時要注意病人的體位,應置於能使被運動的關節達到充分活動,並保症被按摩者不會因疼痛的閃躲而發生異外的體位。
[應用]伸展法適用於人體各個關節。屈伸法的作用是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加肢體活動能力等。
搖法
[定義]是以關節為軸心,做肢體順勢輕巧的緩慢迴旋運動。
[動作]本法屬於被動運動按摩。在施術時要將體位安置合適,搖動的動作要緩和穩妥,速度要慢,幅度應由小到大,並要根據病情,適可而止。同時也要注意被運動關節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搖法常用來預防和治療各種關節活動功能障礙。雙軸和多軸關節都可做環繞運動治療,如腕關節搖動等等。
[應用]搖法的作用是松解粘連,滑利關節,增加肢體活動能力。恢復體力等。
6、推拿 的基本要領 手法
推拿的基本要領
推拿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依據辨證論治原則進行的。它不藉助內服葯物,很少副作用,對很多疾病都有較好療效,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其應用范圍極為廣泛,常見的適應症包括頸椎病、急性腰肌勞損、椎間盤突出、四肢關節軟組織損傷等等。
推拿手法有一定的規范動作和技術要領,需要具備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深透的基本要求。推拿的手段不僅限於手法操作,也可以用腳、前臂肘等,或憑借專門的推拿器具進行,有時還可輔以特製的葯膏,如按摩膏、按摩乳、冬青油、紅花油、麻油、滑石粉或其他潤滑劑等介質。推拿手法名目繁多,常見的有推法、按法、一指禪法、揉法、拿法、搖法、擊法、扳法等等。根據操作者不同,又可分為自我推拿和被動推拿兩大類。被動推拿主要用於防治疾病,包括小兒推拿、正骨推拿、氣功推拿等;自我推拿主要用於保健強身,可分為眼保健按摩、四肢保健、健胃法、安神法等。
推拿的功效包括:
第一,調整臟腑功能。中醫把人體的病理變化歸結為臟腑功能的失調。推拿就是運用手法技巧使失調的臟腑功能重新趨向新的平衡,以此達到治療疾病、保健強身的目的。
第二,疏通經絡氣血。氣血是維持生命的主要物質,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傳導、聯絡的通道。經絡氣血一旦失常,外邪便可內傳臟腑而致病;而臟腑有病,也可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來。推拿通過手法刺激,可以促進經絡功能及氣血生成和運行,從而使臟腑機能協調,外邪可防,內病得治。
第三,疏理肌肉筋骨關節。推拿手法作用於皮膚,可調節開闔;作用於肌肉,可疏通腠理;作用於血脈,可以祛瘀通滯,使氣血暢行。推拿手法可直接糾正「筋出槽,骨錯縫」,因此,無論從外入內的外感病還是由內及外的內傷病,以及跌仆損傷等,都可以用推拿來加以治療。
7、小兒推拿手法里怎麼做陽入陰
陽入陰,不知道親是學的那個流派,小兒推拿師中醫的一部分,也講八鋼六淫,調節陰陽比如有太陽、內外八卦等穴位,目前全國小兒推拿七大流派中,單獨由陽入陰好像沒有,要不就是我才疏學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