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針刀的作用?
小針刀療法是一種介於手術方法和非手術療法之間的閉合性松解術。是在切開性手術方法的基礎上結合針刺方法形成的。小針刀療法操作的特點是在治療部位刺入深部到病變處進行輕松的切割,剝離等不同開工的刺激,以達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適應證主要是軟組織損傷性病變和骨關節病變
2、小針刀治療頸椎病的效果好嗎?
頸椎病是一種當今社會中比較常見的多發病,病理類型極其復雜,比較不錯的一種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就是小針刀治療頸椎病。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 到底小針刀療法治療頸椎病的原理是什麼呢?大家都知道小針刀療法是根據生物力學理論,集中醫針刺療法和西醫手術療法的優點,利用小針刀兼有針灸針及手術刀作用的獨特的綜合作用,既加強了針灸針的針刺感應效果,又避免了手術刀較大的創傷性,對於某些慢性損傷性疼痛疾病,尤其是軟組織粘連、瘢痕引起的疼痛性病症的治療有著獨到之處。這是一種新型的中西醫結合療法,以該療法治療頸椎病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性疾病有著較好的療效。 專家指出,小針刀治療頸椎病的療法主要對其發病外因——頸椎生物力學的失衡進行調整和治療。利用小針刀特殊的結構設計和治療手法,剝離、疏通肌肉、韌帶、筋膜間的各種粘連,使肌肉、韌帶、筋膜得以松解、修復,解除或減輕活動受限症狀,恢復頸椎的動力平衡,阻止、減緩頸椎間盤的退變。總之,小針刀應用於頸椎病,主要是針對脊柱的軟組織損傷,針對由於頸椎病的發生,導致的外源性動力的失衡。研究證實通過小針刀的剝離和疏通作用,一方面使局部血循環得以改善,或重新恢復,降低局部致痛物質的含量,另一方面由於小針刀刺激穴位產生的刺激量比針灸針大,體內生成的抗痛物質增加明顯,疏通經絡作出強,提高局部組織的氧分壓,可以使機體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靜態和動態平衡。 不管是採用小針刀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又或者是其它方法進行治療,患者朋友都應當到專業醫院就診。
3、23歲女生O型腿,怎樣矯正過來?
崔清國主任在專題報告的開篇就談到針刀為什麼能治療O型腿。O型腿形成的原回因有的是骨頭問題,答有的是軟組織失衡問題。崔主任認為,以軟組織失衡為主要成因的O型腿,可以用針刀治療,並從治療的原理、治療的部位以及醫從性,也就是患者的接受意願三個方面做了可行性的闡述。
第一,從治療原理看,以軟組織失衡為主要成因的O型腿,病理機制是膝關節一側的軟組織緊張攣縮,另一側鬆弛,造成膝關節內外側的力學失衡,關節錯位。針刀對緊張攣縮的軟組織,可以松解延長,對鬆弛無力的軟組織可以刺激激活幫助修復,因此從治療原理上看是可行的。
第二,從治療部位看,O型腿軟組織失衡主要是膝內側的軟組織緊張攣縮,包括膝內側副韌帶、膝關節囊、鵝足、半膜肌等。針刀醫學對這些軟組織的松解延長早就有成熟的經驗。從治療部位和經驗上看也是可行的。
第三,從醫從性看,針刀治療損傷較小,只有針眼,沒有刀口,可以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從而避免手術切口的疤痕和手術部位的再粘連。
崔主任認為,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看出,針刀可以治療O型腿。也正是考慮到以上的可行性,崔清國主任從2005年開始嘗試用針刀治療O型腿,報告中提出的學術觀點,就是基於他十三年的臨床實踐。
4、小針刀治療腰椎頸椎,針刀為什麼不扎在腰椎正中間
「針刀松解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小針刀,它既是針又是刀,是一種介於手術方法和非手術方法之間的閉合性松解術。它是利用針刀物理屬性進行點創介入,直達病灶部位進行系統化治療。
針對個體差異情況,配合其他輔助療法針對性治療,其治果較傳統的葯物療法有一定的優勢,更避免了手術治療的大創傷。
小針刀的治療原理
根據不同的病變選擇不同的功率、選用不同型號的針刀及多種手法切割、松解、剝離攣縮的結締組織病變,實施閉合性微創及氣化手術。
小針刀的治療優勢
1、針刀剝離粘連
通過松解、剝離攣縮組織,緩解壓迫,改善血液循環,改變力學平衡。
2、消炎殺菌
緩解疼痛,促進病灶部位受損組織再生修復,並且增強機體免疫力。
3、治療安全
在治療過程中不傷及其他組織器官,屬於封閉式治療。
5、肖德華主任的論文,針刀治療胃酸過多具體內容?
胃酸過多的背部針刀治療
肖德華(北京)
【關鍵詞】胃酸:背部;針刀治療
胃酸(gastric aci d)指胃酸中的分泌鹽酸。胃是持續分泌胃酸的,其基礎的排出率約為最大排出率的10%,且呈晝夜變化,入睡後幾小時達高峰,清晨醒來之前最低;胃酸,在這里有兩種意義,一是胃液中的胃酸;二是胃酸過多的症狀,即胃泛酸;胃液中的胃酸(0.2%~0.4%的鹽酸).殺死食物里的細菌;確保胃和腸道的安全,同時增加胃蛋白酶的活性,幫助消化。胃液對消化食物起著重要作用,正常胃液呈酸性,空腹時為20~100ml,超過lOOml提示胃酸分泌增多。胃液分泌有一定的量,如分泌過多,就會出現吞酸、反胃、吐酸水等現象。
臨床上治療胃酸的方法較多,但單純採用針刀背部軟組織松解治療胃酸的臨床的報道並未見報道。該法治療胃酸,療效穩定,操作簡便,便於推廣。
一、典型案例
病案1 某男45歲羅馬尼亞聖格奧爾基人2009年4月2日就診
主訴:胃酸二十六、七年余,近五年明顯加重。
現病史:二十六、七年前,始覺吞酸、反胃、燒心,當時正在大學期間,曾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市某醫院診治,沒有其它方法治療只能口服抗酸葯,近五年來明顯加重,現每天服用捷克生產(德國專利)強抗酸葯。二十餘年來睡覺只能採取俯卧位,如仰卧位睡覺即被嗆醒。其父即有胃酸。
查體:末查到陽性反應點。
印象:脊源性胃酸?
處置:背部針刀軟組織松解術
2009年4月2日至2009年9月29日,先後治療六次.抗酸葯已停,感覺良好。
2010年4月26日隨訪,從去年十月份後一直很好,晚間睡覺不在俯卧位,也沒在服用抗酸葯。
病案2 某男51歲羅馬尼亞布拉索夫邁東醫療中心經理,
2009年12月15日就診
主訴:胃酸八年余,近兩年明顯加重。
現病史:八年前始覺胃酸,發作時服用抗酸葯。
查體:未查到陽性反應點。
印象:脊源性胃酸?
處置:背部針刀軟組織松解術
2009年11月19日至2010年6月11日.先後治療七次.感覺胃酸消失。
2010年6月16日隨訪,感覺良好。
病案3 某男41歲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人,2010年3月20日就診.自述:胃酸、胸口疼痛、燒心20餘年。2010年3月20日、27日、4月3日、10日、17日、4月24日共計治療六次,諸症消失。6月12日隨訪感覺良好。如圖病案4某女73歲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原系主任,2010年4月30日布拉索夫二次就診。2008年12月23日初診,胃酸大概有十至二十年,因不是很重即沒太在意。2001年後加重。2001年患腫瘤在膈下肝上,瘤體約4 5cm。當年已經上手術台,因是本院教授再則是其學生主刀,故反悔沒做l後服用中葯帶瘤生存。胃酸有所加重,每當吃食花生、紅薯、芝麻醬、喝果汁
時都會加重。2008年12月23日至2010年4月共計治療四次,胃酸明顯減輕。近半年又有所加重。2010年4月30日至6月5日再次治療四次,感覺非常好。目前,瘤體已近10cm,仍帶癌生存,定期中葯調理。
二、背部軟組織針刀松解治療胃酸的作用機理
交感神經干受刺激
交感干位於胸腹膜後,脊柱前面的左右兩側,其內主要由交感神經細胞及交感神經纖維組成.其中樞神經纖維來自脊髓灰質的側角細胞(T1~4側角細胞還另發出纖維向上組成頸上、
中、下交感神經節),被纖維結締組織固定在骨膜上。脊椎錯位後。會對交感干產生牽拉(對神經而言,這種「牽拉」實為一「撕裂」,因為將傷及該處的神經與固定的纖維結締組織及胸腹膜):胸椎段僅貼在肋骨小頭前面:腰椎段緊貼在椎體側緣。胸椎錯位,會不同程度地帶動肋骨頸,繞肋椎一肋橫突、二關節所形成的斜軸作「內旋」運動(程度嚴重時,可導致肋弓上抬而致腳廓隆凸)。組成肋椎關節的肋骨小頭,因其「內旋」,對貼附其上的交感干產生一新的刺激(撕裂)作用,從而使胸椎錯位對交感乾的刺激.產生增強與放大效應,導致交感干對胸椎錯位的刺激最為敏感,並由此引起大量胸腹內臟病。胃酸症狀是其之一。
人類的脊柱還處於動物期、不錯位的衡定結構狀態,所以其附屬的神經血管對脊椎錯位的這種刺激極為敏感.哪怕是1mm左右的錯位,即足以刺激交感干而導致相應的臨床症狀出現、乃至相關疾病產生。按其受刺激的強度可分為「激惹」與「壓迫」,前者導致交感千里的交感神經興奮增強、交感遞質升高;後者導致交感干里的交感神經興奮減弱、交感遞質降低。兩者導致皆將與副交感神經的平衡打破,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或障礙.並由此成為諸多內臟疾病的始發動因。
當胸椎錯位時相應的交感神經干受「壓迫」,交感興奮(遞質)下降,則對胃部的營養作用亦大幅度下降,使胃部組織中的新陳代謝減弱、分泌障礙或紊亂,這時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胃酸分泌增多,白天交感神經相對興奮,胃酸症狀也相對較輕,到了夜晚則副交感神經興奮性明顯增強,胃酸分泌過多的症狀也就特別突出。
針刀軟組織松解,使其背部(T4~T10)深處肋橫突周圍的軟組織因錯位而導致的高應力、高張力的得以減輕或消除,使肋橫突周圍的軟組織對交感神經乾的牽拉卡壓得以消除,從而消除胃酸過多的臨床症狀。
三、治療方法及部位
體 位:一般多取俯卧位或取坐位。
治療部位:T4~T10棘突兩側旁開l.5~2.5cm。
針 具:一般採用直徑O.8~1.0cm的4~3號針刀。
刺入角度與深度:針體與刺入部位皮膚垂直,刃口線與人體的矢狀面平行,一般刺入深度為1.5~5cm不等(因人而宜),根據針下感覺多可到達關節突關節囊(不是絕對)。
治療點:多在6~12點。
療 程:一般一周一次,6次一個療程,多在一個療程內即可消除臨床症狀。
參考文獻:
(1)鍾景福 脊障一一諸多疾病的病因及治療學新發現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第一版2002—3 l 3 2—1 3
6、請問治療頸椎病是小針刀好還是針灸好?
頸椎病是一種當今社會中比較常見的多發病,病理類型極其復雜,比較不錯的一種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就是小針刀治療頸椎病。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 到底小針刀療法治療頸椎病的原理是什麼呢?大家都知道小針刀療法是根據生物力學理論,集中醫針刺療法和西醫手術療法的優點,利用小針刀兼有針灸針及手術刀作用的獨特的綜合作用,既加強了針灸針的針刺感應效果,又避免了手術刀較大的創傷性,對於某些慢性損傷性疼痛疾病,尤其是軟組織粘連、瘢痕引起的疼痛性病症的治療有著獨到之處。這是一種新型的中西醫結合療法,以該療法治療頸椎病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性疾病有著較好的療效。 專家指出,小針刀治療頸椎病的療法主要對其發病外因--頸椎生物力學的失衡進行調整和治療。利用小針刀特殊的結構設計和治療手法,剝離、疏通肌肉、韌帶、筋膜間的各種粘連,使肌肉、韌帶、筋膜得以松解、修復,解除或減輕活動受限症狀,恢復頸椎的動力平衡,阻止、減緩頸椎間盤的退變。總之,小針刀應用於頸椎病,主要是針對脊柱的軟組織損傷,針對由於頸椎病的發生,導致的外源性動力的失衡。研究證實通過小針刀的剝離和疏通作用,一方面使局部血循環得以改善,或重新恢復,降低局部致痛物質的含量,另一方面由於小針刀刺激穴位產生的刺激量比針灸針大,體內生成的抗痛物質增加明顯,疏通經絡作出強,提高局部組織的氧分壓,可以使機體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靜態和動態平衡。 不管是採用小針刀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又或者是其它方法進行治療,患者朋友都應當到專業醫院就診。
7、小針刀怎麼學習
針刀療法是現在疼痛治療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是在中醫針灸理論和現代醫學理論的基礎上,根據生物力學的觀點,用於治療因慢性軟組織損傷等原因所引起疼痛性疾病的一種方法,即針與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閉合性微創傷性手術療法。具有見效快、方法簡單、經濟實用等特點。不僅具有現代醫學微創技術的特點,同時也是與中醫治療技術即中醫針刺療法的完美結合。 針刀主要通過手術效應、針刺效應以及綜合效應等來發揮其功效。
針刀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針刀的適應證:滑囊炎、腱鞘炎、部分骨刺、部分神經卡壓綜合症、各種由軟組織炎症引起的粘連、攣縮、疤痕、結節、外傷性肌痙攣和肌緊張、骨幹骨折畸形癒合、減壓等。
針刀的禁忌症:
1、病變部位或全身有感染、發熱。
2、病變部位有重要的血管、神經或臟器等難以避開。
3、出血、凝血功能異常。
4、重要臟器疾病的發作期,如心肌梗死。
5、 診斷不明確以及不能合作者。
6、 醫生未掌握局部解剖和針刀技術要領者。
7、體質虛弱、高血壓、冠心病、晚期腫瘤病人等。
8、定性、定位診斷不明確者
此外,對於老年病人、極度恐懼的病人以及對治療效果懷有疑慮的病人均應該慎用針刀治療。糖尿病等易感染病人,術後可預防性的給予抗生素治療。
針刀實施方法
一、常規操作步驟
1、常規物品准備:硬膜外包、針刀
2、葯品准備: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生理鹽水、得寶松、VitB12等。
3、操作 根據施術部位,選擇合適的體位,如頸部、背部取俯卧位,上肢取坐位或卧位,足跟取俯卧位;常規消毒、鋪巾,可先做局麻或注射消炎鎮痛復合液,同時探測進針深度,並在針刀上作深度標記,左手定點、定向,加壓分離(或捏起),右手持針刀刺入,刺入時應迅捷、快速、准確,刺入一定深度或抵骨質達靶目標後,行疏通剝離(縱行、橫向)等手法。治療結束後出針時,應注意按壓針孔、消毒、貼無菌貼,並平卧位觀察時許。
針刀的進針和方法
一、針刀的進針步驟
1、定點:首先找准進針點 ,弄清病變層次及局部組織解剖關系。適宜的進針點有敏感的壓痛點 ;牽拉該處肌肉而引起的明顯痛點 ;使該處肌肉完成某一特定動作而引發的痛點。定點後標記並消毒。
2、定向:使針刀的刃線與大血管、神經及肌纖維走向相平行 ,若肌纖維走向與神經、血管方向不一致 ,則應與神經、血管方向平行進針刀。
3、加壓分離: 右手拇、食指捏住針柄 ,其餘三指托住針體 ,稍加壓力而不刺破皮膚 ,使進針點處形成一個長形凹陷 ,將刀口下的血管、神經分離到刀口兩側。
4、刺入: 繼續垂直加壓 ,有堅韌感時表明已接近骨質 ,再稍加壓即可刺破皮膚至所需深度 ,施行各種操作措施。
二、針刀針的運行 針刀針的運行實際上是以中醫針灸理論為基礎,以針灸協調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等的作用,通過各種手法的運用,來達到止痛的目的。由於針刀相對於針灸針來說較粗,同樣的手法作用,針刀的刺激強度也就大很多;因此針刀在發揮針灸針的功效作用時,效能也同樣大很多。
1、提插法:針刀在穴位由皮膚進入體內後,達到靶目標時由深層組織提到淺層,再由淺層插向深層,這樣來回重復操作的手法被稱作提插法。提插法所產生刺激強度的大小取決於提插的頻率、幅度和力度;對於體質較好的實證病人,提插的頻率、幅度和力度均應大一點,對於體質較差的虛症病人,提插的頻率、幅度和力度均應小一點。
2、縱運法:在 針刀進行提插的同時,按經絡走行的方向平行運行針刀數次,這樣可增強針感及刺激強度。
3、橫運法:在 針刀進行提插的同時,按經絡走行的方向垂直運行針刀數次,常用於留針前和出針前,以增強刺激效果。
4、留針:在進行不同針法的運行後,將針刀留置於相應的穴位內,持續一段時間後再將針刀拔出,以加強治療的效果。
三、針刀的手術方法 針刀的手術方法實際上是以解剖學、外科學等現代醫學為理論基礎,根據病變性質、部位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
1、縱行疏通法:進針時使刀刃的方向與肌纖維等方向平行,刀口達到靶目標時沿著肌纖維的方向疏剝。若病變組織較寬,可分幾次進行疏剝。不可橫行疏剝,以免使肌腱附著點以及周圍正常組織、解剖結構等受損。主要適用於組織粘連,肌腱周圍軟組織的疤痕攣縮。
2、橫行剝離法:進針時使刀刃的方向與肌纖維等方向平行,刀口達到靶目標時與肌纖維的方向垂直鏟剝,將粘連在骨面上的軟組織鏟起,刀下感到松動即可。主要適用於肌肉與韌帶和骨面等周圍組織發生的粘連。
3、切開剝離法:進針時使刀刃的方向與肌纖維等方向平行,刀口達到靶目標時將相互間粘連的組織或疤痕切開。主要適用於不同軟組織間的粘連,疤痕攣縮;小的結節切開或切碎後便於組織吸收。
4、削磨鏟平法:將刀刃線和骨刺的軸線垂直刺入,刀刃接觸骨刺後,將骨刺尖部或銳邊削磨鏟平。主要適用於骨刺長於關節邊緣,骨幹並且較大,影響周圍軟組織的運動。
5、疤痕刮除法:疤痕位於肌腱、肌腹或肌肉的附著點處時,可採用針刀將疤痕刮除。操作時先沿著肌纖維等的縱軸切開數條切口,然後在每個切口處反復疏剝二、三次,刀下柔韌無明顯阻力時,說明已達到目的。 6、肌纖維切割法:如引起頑固性疼痛、功能障礙的原因是由於部分肌肉纖維緊張或痙攣而造成的,可將針刀的刀刃垂直刺入肌纖維,切斷少量緊張或痙攣的肌纖維,這樣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此法適用於四肢及腰背部的疼痛治療。
7、骨痂鑿開法:骨幹骨折後,因畸形癒合而影響功能者,可用針刀在患處即骨痂處穿鑿數孔,將其手法折斷再行復位。骨痂處穿鑿的空數可根據骨痂的大小來決定。這樣可保證在需要的位置讓其折斷,而達到重新癒合的目標。此法主要用於骨科病人。 8.、通透剝離法:范圍較大的軟組織粘連板結,因無法行逐點疏剝松解,在患處可取多點進針,進針點一般都選在肌肉與肌肉、肌肉與其他軟組織的間隙處,當針刀抵達骨面時,除軟組織與骨骼的附著點外,其他與骨骼粘連的軟組織均應被鏟除剝離,並盡可能將軟組織之間的粘連疏剝開,同時將疤痕、結節切開。
針刀在使用過程中一般不使用局部麻醉。一方面針刀在治療軟組織損傷時,大都數病人均能忍受酸、脹等不適感覺;另一方面針刀治療是一種閉合性手術,為了確保安全,進針除靠特殊的方法以外,還要依靠針感來幫助判斷。針刀刀口所碰到的組織若在組織間隙,病人可沒有任何異樣感覺,但若碰到血管或正常肌肉組織時,病人可述疼痛,若碰到神經時,病人可述麻木或觸電感,此時應迅速調整針刀的刀口位置,直至到達靶目標為止。到達病變部位後,病人會有酸、脹、酥麻等針感,這是正常反應,但若出現劇痛、麻木甚至觸電感均為異常情況,一定要給予高度重視,且不能進針,更不能進行剝離、松解等手術操作。
四、針刀的手術入路:針刀在使用中常規按照定位、定向、加壓、刺入四個步驟進行。這樣做一方面可使針刀運行於組織間隙,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減少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避免引起由神經、血管等損傷而導致的並發症。
1、淺表組織的手術入路:如治療腱鞘炎、滑囊炎等,按常規四個步驟進針,刺入皮膚,刺穿腱鞘的外側壁,穿過肌腱到達腱鞘內側壁,然後進行手術,行縱行疏剝粘連,切碎硬結,切開攣縮的疤痕組織。
2.、深層組織的手術入路:在明確診斷後,首先應該掌握病變部位及其周圍組織的解剖結構;然後根據體表投影進針。按常規四個步驟進針到達病變部位後,刀刃平行於神經血管和肌肉纖維的走向,以針刀的各種運行方法進行手術治療。
3、根據骨性標志的手術入路:人體體表有很多可以精確觸及的骨性突起,如椎骨的棘突、橫突,肩胛骨的喙突,肱骨外上髁,橈骨莖突等。依據這些骨性突起,除了給病變組織定位外,還可作為手術入路的重要參考。骨性突起一般都是肌肉和韌帶的起止點,同時也是軟組織損傷的好發部位。在做治療的同時,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並同時降低並發症的發生。
4、閉合性截骨的手術入路:治療陳舊性骨折畸形癒合的手術,一方面要使用針體較粗Ⅱ型、Ⅲ型的針刀,另一方面手術入路也有其特殊性。按常規四個步驟進針到達骨面後,採用一點多孔的手術入路方法,即可達到截骨的目的。此法可避免軟組織結構的損傷,最大限度的維護組織結構的完整性,有利於骨質的癒合及功能的恢復。
5、特殊的手術入路:特殊手術入路是治療特殊個別種類疾病手術入路的方法,它不適用於多數疾病。如治療腕管綜合症的手術入路,由於腕管有九條肌腱以及神經和血管通過,掌面有腕橫韌帶覆蓋,且腕橫韌帶厚而堅韌。要想達到治療目的,不減弱腕橫韌帶的強度及對屈肌腱的支持功能,就必須採用特殊的手術入路方法。使病人用力握拳屈腕,腕部有三條肌腱隆起,橈側的一條就是橈側屈腕肌腱,尺側的一條就是尺側屈腕肌腱,這兩條肌腱的內側緣和遠側腕橫紋的兩個交點,正是腕橫韌帶近側邊緣的兩端。沿著橈側和尺側屈腕肌腱內側緣和遠側腕橫紋的兩個交點向遠端移2.5厘米左右,正是腕橫韌帶遠側邊緣兩端的內側,這四點即 為腕橫韌帶上的手術位置,同時深面又沒有神經、血管等重要組織。這樣既可達到治療目的,又可避免損傷血管神經等組織。這些手術入路的方法只是
概括性的敘述,在對待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病人時,均應該因人而異;此外在使用針刀治療某些特殊部位疾病時,施術者也應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