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組織 > 新生兒軟組織損傷

新生兒軟組織損傷

發布時間:2020-10-07 05:08:12

1、求助:9個半月寶寶骨折了,痛心

寶寶掉下床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較輕的可能是皮膚擦傷或者是軟組織損傷等,而且還要看寶寶掉床時是手、腳、關節還是頭部先著地;重者可以是造成骨折、五 官受傷等,嚴重的甚至會導致顱腦損傷。 寶寶掉下床 先靜觀10秒鍾再處理 首先爸爸媽媽不要馬上將寶寶抱起來,一定要想靜觀10秒鍾。看清楚寶寶有沒有活動性的出血,如果發現有流血的地方,要馬上進行按壓式的止血,並帶寶寶到醫 院做及時的處理。 如果沒有發現寶寶有流血的傷口,就鼓勵寶寶自己活動一下,觀察有沒有出現運動障礙。看看有沒有某側肢體不動或者運動減少,如果發現有這樣的部位,一定要注 意保護,以免摟抱寶寶時加重損傷。 經過觀察後,確定寶寶沒有活動性出血或者運動障礙後,才可以抱起來哄,直到寶寶停止哭鬧。而且要一邊哄一邊再觀察寶寶的神經系統有沒有出現異常表現,比如 嗜睡、尖叫、異常動作等。如果出現或懷疑出現,應送醫院檢查。如果神志清楚、行為正常,24小時後仍然沒有任何異樣表現,就基本排除神經系統損傷了。 除此之外,還要看看寶寶身體著地部位有沒有出現血腫,如果有,用冷毛巾冷敷,可以減少出血量,如果三天後還有淤血,再用熱毛巾熱敷。 防寶寶掉床 經驗父母來支招 爸爸媽媽都不想有類似的悲劇發生在自己寶寶身上,但是有些意外是防不勝防的,寶寶在爸爸媽媽不注意的兩三秒內就會發生意外。或者再轉身的瞬間,寶寶就會在 身後「啪」一聲掉地上。 所以爸爸媽媽都會想盡方法防止寶寶掉床。但是有的媽媽說,為了防止寶寶夜裡掉床,她和寶寶的爸一人把持床的一邊,把寶寶圍在床中間,可是他們睡著後,寶寶 竟然會從他們腿腳之間的空隙「爬」到床尾,摔到地上。 看來,想避免寶寶掉床,爸爸媽媽只能將防範工作做得更加細致,看看其他父母都有啥高招吧! 1、在床周圍圍上護欄,在床四周的地上鋪上泡沫板,萬一寶寶掉下來,也不會摔得很疼。 2、把床下面的床架去掉,只留下床墊,而且地板上鋪上爬行墊。這樣就很有效的防止掉床了。 3、如果只有媽媽一個人照顧寶寶,在做飯、或者上衛生間的時候,最好把寶寶放到小推車里,綁上安全帶,推到媽媽看得到的范圍內,然後給寶寶個玩具,轉移一 下他的注意力。

2、新生兒產傷是分娩過程中引起的損傷,產傷的種類有哪些?

在生產過程中,任何一丁點的失誤都會造成新生兒產傷,對孩子的未來有一定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常見的產傷種類,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頭皮出生損傷包括腫瘤、頭皮血腫和硬膜下出血,通常在頭部自然發生。淺表出血性水腫是由頭皮外傷引起的。它的位置不限於顱骨縫合處。臨床上不需要任何治療,通常在3天內消失。頭皮血腫發生原因不明,在產鉗出生的嬰兒中更常見。它可以發生在顱骨的任何部位,但僅限於單個骨縫,不會超過顱骨中線。大多數血腫會在幾周內自然消失,而少數會有鈣化。筋膜下出血原因是胎兒頭部通過盆腔時外力的壓迫和拖動。它可能與導致休克和死亡的大出血相結合。觸診有波動感。臨床上,有必要注意大量失血和黃疸等並發症。

顱骨骨折包括線形骨折、凹陷性骨折和枕葉分離。最常見的顱骨骨折是由分娩時顱骨受壓引起的。大多數簡單的線形骨折不會伴有其他損傷,除非伴有顱內出血。大多數簡單的線性骨折不需要治療,可以自行癒合。顱骨凹陷性骨折由頭部膜性骨凹陷引起,也稱為乒乓球骨折。原因可能是產道擠壓異常、產鉗使用不當和產後頭部外傷。保守觀察、真空抽吸和手術矯正是主要的治療方法。


不過寶媽們沒有必要過分憂慮,這些病症在後期經過專業的治療和看護,是完全可以治癒的。而且其出現的概率非常低,保持好心態,快樂平和的去生產吧。

3、寶寶鼻子撞了一下軟組織受傷有一個塊 多久能消退

屬於外傷導致的上述情況,這種情況恢復的比較慢,一般得需要3到4周,經常熱敷一下,慢慢可以恢復

4、軟組織損傷後,為什麼越靜養,問題越多?

休息不是無用的,合理使用有助於恢復。過度使用會導致各種功能的退化。軟組織損傷後,會有一個急性期,在一周內。炎症在急性期很活躍。我們需要剎車和休息來給軟組織一個良好的修復環境。然而,經過急性期後,軟組織修復進入第二階段,即損傷後2 ~ 6周的再生階段。在這個階段,越來越多的膠原纖維開始在受損組織中生長以連接受損組織。後來,它慢慢進入第三階段,即整形階段,大約在傷後6-8周。通過合理的功能性機械刺激,促進新生兒組織更接近正常組織。


制動對韌帶的影響。制動將導致膠原纖維產量減少、膠原纖維排列紊亂、新組織的物理結構和機械性能惡化以及韌帶附著處骨組織的吸收。損傷韌帶早期控制性低強度運動可以提高瘢痕的硬度和強度,減少瘢痕增生和肥大。運動還可以增加癒合組織的生物力學功能,使新生長的組織在各種功能和結構上更接近正常組織。



固定對軟骨的影響。年輕時關節軟骨的營養分兩部分提供,一部分來自軟骨下骨,另一部分來自關節滑液。成年後,骺軟骨骨化,只留下滑液用於軟骨營養。然而,這種滑液需要關節活動來提供營養,擠壓和鬆弛軟骨,促進軟骨的營養吸收和代謝廢物的排出。這種機制被稱為分散機制。長期固定會導致軟骨退化、脫水和變薄。關節軟骨的恢復離不開機械刺激。我們需要這個練習來提供軟骨代謝所必需的擴散機制。


此外,軟骨的輕微磨損具有一定的修復能力,這種修復也依賴於一定的應力和摩擦刺激。制動對骨骼的影響。骨頭有松質骨和皮質骨。松質骨中有小梁。小梁在最大應力的方向上支撐和生長。骨折後,我們需要在某個階段停止,但骨痂形成後,我們必須逐漸開始載入。長期停用會導致骨質流失、骨質疏鬆和高鈣血症。而且,長期制動,骨骼沒有應力刺激,不利於骨折癒合。鍛煉有助於全身血液和新陳代謝,促進骨折癒合。

5、新生兒的產傷原因有很多,那麼造成產傷的原因有哪些?

1)硬腦膜上血腫

最常見的原因是由於中腦膜動脈的線性顱骨骨折導致,它的主要症狀為新生兒抽搐、顱內壓過高、前囟門突出以及眼球出現偏向。此時醫生會做緊急外科手術,以免出現其它更嚴重的並發症。

(2)硬腦膜下血腫

它主要是因為靜脈或靜脈竇出現斷裂的情況,症狀和腦干受壓迫的症狀相似:眼球偏向一旁、陷入昏迷、瞳孔大小不對稱、角弓反張。醫生會通過計算機做斷層掃描檢查,並且做緊急外科手術,而且即使是做過正確治療,也有約20%-25%的寶寶會有水腦、抽搐等後遺症。

(3)蜘蛛膜下腔出血

它是顱內出血問題中最常見的一種情況,大多是因為外傷或者是缺氧導致的。目前臨床表現為抽搐、神志不清、焦躁不安、呼吸暫停等等。

2.新生兒臍帶出血

臍帶在寶寶出生之後,就會及時剪斷同時做相應的結扎處理,此時臍帶殘端的血管是堵住的。寶寶如果頻繁哭鬧,那麼他的腹內壓強就會變高,此時臍帶血管口部分開放,流出少量的血。這時可以用酒精擦去血跡,然後用消毒紗布覆蓋好臍部,一般過幾天它就就自行癒合了。

3.新生兒產瘤

它就是因為生產時間過長或者是產婦骨盆過小,而導致頭部先露部位的軟組織受到壓迫而出現的水腫。如果是頭先露的新生兒,那麼大多出現在頂部,可以能會超過骨縫,按壓時很柔軟。這種水腫會隨著日常的血液循環逐漸散去,一般只需要幾天時間。

4.新生兒頭顱血腫

順產時,胎頭在經過反復擠壓後,可能會造成骨膜下血管發生破裂,這種出血情況也就是頭顱血腫。生產過程中用了產鉗,或者是胎兒的胎位異常、頭盆不對稱,都可能導致這一情況的發生。一般出生以後的幾小時到幾天內出現腫塊,並且越來越大,病情嚴重者,醫生會在無菌環境下抽吸血腫,並且加壓包紮幾天,避免其它並發症出現。

5.新生兒鎖骨骨折

它是比較常見的產傷性骨折,大多因為胎位不正、分娩方法錯誤以及胎兒出生體重過重所致,比如中肩部娩出、臀位產等等。一般出現這種情況,寶寶的上臂活動會減少並且不停哭鬧。所以如果孩子哭鬧不止,就要及時做檢查,看看是否是鎖骨骨折,並作相對應的處理。

6.新生兒臂叢神經麻痹

這是新生兒比較常見的神經受損情況之一。大多是因為難產、臀位產,導致分娩困難而使臂叢神經受到拉傷。根據胎兒手臂神經的受損位置的情況,可以分為上臂型、中臂型以及下臂型。

與新生兒軟組織損傷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