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腔囊腫和口腔腫瘤一樣嗎?哪個嚴重
口腔頜面部囊腫較為常見,根據其發生部位可分為軟組織囊腫和頜骨囊腫兩大類。其起源有牙源性(如根端囊腫、含牙囊腫)、滯留性(如粘液囊腫、舌下囊腫)及胚胎發育性(如面裂囊腫、甲狀舌管囊腫、皮樣囊腫等)。其中以根端囊腫、粘液囊腫、舌下囊腫較多見。
口腔頜面部的惡性腫瘤以癌為常見,肉瘤較少。癌腫中絕大多數為鱗狀細胞癌,其次為腺性上皮癌,還有基底細胞癌、未分化癌、淋巴上皮癌等。口腔癌大部分發生於暴露部位,且常有癌前病變過程,這對口腔癌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有利條件。
2、請醫生幫忙看看,說是血管瘤,不知道應不應該再去其他醫院復查,彩超結果在下面。
血管瘤是由胚胎期間成血管細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見於皮膚和軟組織內的先天性良性腫瘤或血管畸形,多見於嬰兒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殘余的胚胎成血管細胞,活躍的內皮樣胚芽向鄰近組織侵入,形成內皮樣條索,經管化後與遺留下的血管相連而形成血管瘤,瘤內血管自成系統,不與周圍血管相連。血管瘤可發生於全身各處,發生於口腔頜面部的血管瘤佔全身血管瘤的60%,其次是軀干(25%)和四肢(15%)。其中大多數發生於顏麵皮膚、皮下組織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組織,少數發生於頜骨內或深部組織。
3、頜骨骨折如何診治?
對頜骨骨折患者首先要檢查其是否合並顱腦及重要臟器或肢體的嚴重損傷,如全身情況不佳,應首先搶救患者的生命,待生命體征平穩後,再處理頜骨骨折。
在處理頜骨骨折時,首先要對骨折創口進行清創處理,當頜骨骨折伴有軟組織損傷時,清創後應先縫合口內創口,再作骨折復位和固定,最後縫合外部創口。如有軟組織缺損,不能嚴密縫合時,應採用皮片或皮瓣消滅創面。盡早地復位固定骨折段,可以避免其發生錯位癒合。在進行骨折段復位固定時,應以恢復患者原有的咬合關系為治癒標准。如傷後時間過長,骨折端可發生纖維錯位癒合而難以復位,需藉助彈性牽引的力量使之逐漸復位;如骨折端已發生骨性錯位癒合,則只有通過手術來復位。復位後必須先用適當的方法進行可靠的固定,以免頜骨骨折再重新移位。下頜骨骨折一般應固定4 周左右,關節部骨折可固定2 ~ 3 周,上頜骨骨折可固定3 周左右。在頜骨骨折治療過程中常利用牙進行骨折段的固定,所以,對尚存的牙齒,應盡量保存,骨折線上的牙除為病牙或松動、裸露過多的牙,應予以拔除外,一般也應盡量保留,兒童患者的恆牙胚已暴露並有感染可能者,也應去除。
在進行骨折處理的同時,全身應使用抗生素以防治感染。骨折早期可內服、外敷中草葯以消腫、止痛、活血化瘀,促進血腫消散,促進骨折癒合。常用的活血化瘀方劑有和營止痛湯或桃仁承氣湯、復元活血湯等。常用中成葯有三七片、跌打丸等。
4、怎麼樣分清是口腔囊腫還是口腔腫瘤
鑒別的手段主要依靠影象學的方法:
1、X線平片
頜骨囊腫在X線平片上表現為圓形或卵圓形密度減低區,邊界清楚,邊緣光滑銳利,其內可以是單房或多房。隨著囊液積聚,囊腫具有一定的膨脹性,可引起臨近牙移位,少數可見牙吸收。周圍骨質吸收,囊腔壁為緻密白線(骨皮質線)。
頜骨良性腫瘤在X線片上表現為低密度病變,其內可見骨性間隔或纖維間隔,表現為「肥皂泡樣」或「火焰狀」改變。有時在低密度內可見點狀或斑點狀鈣化,呈混合密度。少數在病變區內可見牙齒硬組織密度的影像表現,與正常的骨組織之間有清晰的低密度包膜相間隔。病變侵入周圍軟組織內可使骨皮質連續性中斷。良性非牙源性頜骨腫瘤與身體其他部部位骨腫瘤表現相同。頜骨原發的惡性腫瘤十分少見,其邊界不清呈不規則形或蟲咬狀。其密度可以是低密度如原發性頜骨內癌、骨髓瘤;也可以是混合性密度如骨肉瘤和軟骨肉瘤。病灶內常見腫瘤組織的鈣化,骨皮質中斷。年輕的惡性骨腫瘤患者可見日光放射狀的骨膜反應。
2、計算機X線體層攝影(computed tomography,CT)
CT平掃時,囊腫為圓形或卵圓形,邊緣光滑。囊腫的密度與囊內容物有關,一般有兩種情況:多數表現為低密度,少數為等或高密度。前者與囊腫內容物是液態脂類物質和膽固醇有關,後者與囊內容物是角化物、出血和鈣化有關。增強CT上,囊壁可有輕度強化,囊液無增強。其內可見殘留的牙根或牙齒,可見間隔,骨皮質連續性可有中斷,周圍軟組織內可見膨脹。
頜骨良性腫瘤在CT上多表現為邊界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常伴有頰舌側骨板的膨脹性中斷。此外,在多房性病變,可見骨性間隔。頜骨惡性腫瘤在CT上多表現為腫瘤鈣化、皮質骨破壞以及軟組織和骨髓內侵犯。目前,CT已成為檢查頜面部病變的常用的方法之一。CT可以准確判斷頜面部腫瘤的大小、位置和侵犯臨近組織的程度。研究表明,當病灶穿破骨皮質侵入鄰近軟組織時,CT對於頜骨囊腫和腫瘤的診斷更有意義。
3、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
口腔頜面部MRI檢查具有以下的特點:
(1)對人體沒有放射性危害
(2)軟組織解析度優於CT;
(3)沒有射線硬化的偽影;
(4)不需靜脈注入對比劑即可鑒別血管和軟組織;
(5)能多平面成像;
(6)可以獲得三維圖像。
MRI能顯示頜骨囊腫和腫瘤侵犯周圍軟組織的情況,T2WI圖像可以准確地反映腫瘤和正常軟組織的邊界。MRI在顯示骨髓改變方面優於CT,有研究表明,在頜骨囊腫和腫瘤侵及骨髓時,MRI上的表現和組織病理檢查的結果非常符合。在T2加權像上,正常骨皮質的低信號為腫瘤的高信號所取代,表明腫瘤侵犯骨皮質。頜骨囊腫和腫瘤內不完全的骨化間隔、粘膜結節可以在MRI上得到顯示。MRI在檢查下頜骨的病灶方面之所以優於CT,主要體現在可同時評價骨皮質和骨髓質的受累情況。
5、骨科醫生講下頜骨角佔位是什麼意思?
骨科醫生講下額骨角佔位是什麼意思?骨科醫生醫生講的下頜骨角佔位的意思就是說,他的下頜骨已經被病變的組織給占據了位置。
6、顴骨,頜骨屬於軟組織嗎
你都說了是骨了,怎麼還會屬於軟組織呢!唉。
7、右側上頜竇軟組織密度腫塊CT值約為40Hu,密度均勻,考慮佔位性病變,請問這是什麼病?不痛也不癢,急急急!
考慮佔位性病變,也就是懷疑是腫瘤了,最好先做鼻竇T增強掃描,主要看病灶的強化類型、強化程度,分析其血供情況,最終確診需要取活檢。
8、口腔頜面部囊腫是怎麼引起的
頜面部囊腫有軟組織囊腫和頜骨囊腫兩大類。軟組織囊腫主要有涎腺囊腫(如舌下囊腫、粘液囊腫和頜下腺囊腫等),和發育性囊腫(如口底表皮囊腫、甲狀舌管囊腫、鰓裂囊腫等)。頜骨囊腫則分為牙源性囊腫,(如根端囊腫、含牙囊腫、始基囊腫和角化囊腫等)和發育性囊腫(如球上頜囊腫、正中囊腫、鼻齶囊腫等)。
(一)粘液囊腫
又稱粘液腺囊腫,在口腔粘膜下組織內,分布著數以百計,能分泌無色粘液的小涎腺,稱為粘液腺,以下唇、軟齶、舌尖腹面分布最多。其排泄管開口於口腔內,由於排泄管受到創傷,粘液外漏而形成囊腫。常見於下唇,且多發生有咬唇習慣者。囊腫位於粘膜下,呈半透明狀小泡,表面覆蓋正常粘膜,出現數日後可因食物等磨擦,囊膜破裂而消失,但不久又可出現,多次復發後粘膜產生疤痕組織,使半透明水泡變成白色硬結。主要治療為切除囊腫及周圍粘液腺組織,也可用激光或冷凍治療。
(二)舌下腺囊腫
舌下腺是大涎腺中最小的一對,位於舌下間隙內,有導管約8~20個,直接開口於口腔內,少數集合成一個導管,開口於頜下腺導管、分泌較為粘稠的粘液。囊腫的發生可能是由於分泌導管的創傷,使粘液外漏,逐漸為周圍的結締組織所包繞而形成的。所以,舌下囊腫的囊壁有上皮襯里者極為少數,有上皮襯里的舌下囊腫,仍可能為導管排出受阻,粘液瀦留而形成的。
舌下囊腫多見於青少年,先發生在口底的一側,位於粘膜與口底肌肉之間,表面覆蓋很薄的正常粘膜,透過粘膜可見淡藍色、柔軟、有波動感的囊性腫物,緩慢增大,可逐漸擴展到對側口底,將舌上抬,形成重舌,影響說話、進食甚至呼吸。囊腫也可沿頜舌肌後緣向頜下區伸展,呈啞鈴狀,在口底和頜下區同時出現。少數舌下囊腫主要向頜下三角及頸上部隆起,口底症狀不明顯,而被誤認為頜下腺囊腫。舌下囊腫可有繼發感染,出現疼痛及感染症狀。也可因損傷破裂,流出粘液而暫時消失,數日後又逐漸增大。根據臨床表現,診斷並不困難,但需與口底表皮囊腫、口底局限性血管瘤等相鑒別。治療主要為外科手術,過去採用囊腫摘除或袋形手術,復發率很高。目前多作舌下腺切除術,即使遺留部分囊壁,亦少有復發者。手術中要防止誤傷頜下腺導管、舌動脈、舌深靜脈和舌神經。
(三)口底表皮囊腫
胚胎發育時期,兩側胚胎組織在口底中線融合過程中,上皮細胞遺留在口底組織中,日後發展而形成為口底表皮囊腫。多見於兒童及青年,囊腫位於口底正中,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上方,表面覆蓋口底粘膜並向口內隆起,將舌抬高,影響說話、進食,甚至影響呼吸。少數囊腫位於下頜舌骨肌下方,向頦下部隆起。囊壁較厚,表面粘膜色澤正常,壓迫囊腫似有橡皮樣感,軟而有彈性,穿刺抽出豆渣樣內容,以此與舌下囊腫相鑒別。治療為手術切除,一般可在口內摘除,如囊腫主要位於頦下部,則在口外作切口。囊壁較厚、分離囊腫完整摘除並不困難。手術中應注意仔細止血,防止術後口底血腫,造成呼吸困難。
(四)頜骨濾泡囊腫
牙齒胚胎發育過程中,牙濾泡的星形網狀層發生變性,滲出的液體可瀦留形成濾泡囊腫,如多個牙濾泡同時發生病變,則可形成多房性囊腫,但多數為單房性,病變發生在牙齒硬組織形成之前,所形成的囊腫,不含有牙齒者稱為始基囊腫。在牙齒硬組織形成之後發生的囊腫,由於其病變是在殘余釉上皮與牙冠面之間出現液體滲出,故在X線片上可見囊腫的囊膜部分附著在一個牙齒的牙頸部,此牙齒的牙冠已經形成,並突向囊內,稱為含牙囊腫。無論是始基囊腫或含牙囊腫,囊壁的襯里上皮具有角化層結構,囊腔內含有角化物質者,稱為牙源性角化囊腫。近年來,診斷為角化囊腫者逐漸增多,由於術後易於復發,且有惡變可能,因而具有潛在的腫瘤性質,應受到特別注意,目前已單獨列出,以與一般始基囊腫相區別。
頜骨牙源性囊腫多見於青壯年,囊腫在頜骨內呈膨脹性生長,緩慢增大,早期多無自覺症狀,增大後可向面頰部隆起,骨皮質變薄,觸診時有乒乓球樣感,當骨皮質完全消失後,腫塊質地變軟有波動感,並可發生病理骨折。上頜骨囊腫增大後,可侵入鼻腔或上頜竇,也可將眶底上抬,眼球移位,產生復視,囊腫穿刺可獲淡褐色或棕黃色,含有膽固醇晶體的囊液,如有繼發感染,可形成瘺管,有的因反復感染,經X線攝片才被發現。濾泡囊腫往往有先天性缺牙或有多餘牙。
牙源性角化囊腫可為單發或多發,囊膜薄而脆,與口腔粘膜緊粘,不易刮除,囊腔內含有白色油脂樣角化物,多見於下頜骨升支和角部,有1/3囊腫是向舌側膨隆,囊腫內含牙率可高達25~43%,臨床主要表現為腫脹,有繼發感染時,可在面部形成瘺管,約有15%左右的病例訴有疼痛,可侵犯神經出現下唇麻木感,如穿破骨皮質,則可向周圍軟組織如牙齦、肌肉、涎腺等組織擴展並與之粘連。多發性角化囊腫約占所有角化囊腫的7~8%,多發性角化囊腫中,又大約有1/2左右可同時伴有身體其它部位的症狀,如皮膚基底細胞痣或基底細胞癌,肋骨分叉,大腦鐮鈣化,掌跖面的凹陷等,組成所謂多發性角化囊腫-基底細胞痣綜合征。可有家族史,且發病年齡較單發者年輕。
根據上述的臨床表現及其特點作出臨床診斷,X線片可顯示囊腫大小,范圍及與鄰近組織的關系。頜骨囊腫需與其它牙源性腫瘤,特別是頜骨造釉細胞瘤相鑒別,但從臨床及X線攝片上,有時尚難作出鑒別。因此,在手術時應常規作冰凍切片檢查,手術摘除囊腫是治療頜骨囊腫的主要方法,應徹底刮除囊壁組織。角化囊腫術後復發率為5~62%,其復發原因除囊膜薄,與牙齦周圍軟組織緊貼,不易刮凈外,尚與其囊壁上有子囊及上皮島,囊外正常骨內有星狀小囊,在刮治時易被遺留等因素有關。而且角化囊腫的惡變率比非角化囊腫要高。因此,手術刮治時更應注意其徹底性,復發的或較大的角化囊腫,需在正常骨組織內切除囊腫,或作頜骨的方塊切除並保持頜骨的連續性。囊腫摘除後留下的骨腔,可用自體骨松質填充。近年來,使用多孔羥基磷灰石〔Ca10(PO4)6OH2〕填塞,亦獲得較為滿意效果。其孔徑以200μ/mm,孔率以40~70%較好。有應用林格溶液,20%葡萄糖液,抗生素、類固醇依次行囊腔沖洗,每周1次。通過數次沖洗,可控制炎症,減慢氧化,進而抑制脂肪酸氧化並促進前列腺素E的產生。囊壁釋放過氧化脂前列腺素E是造成骨質吸收,囊腔擴大的主要因素。
(五)面裂囊腫
是一種發育性囊腫,在胚胎發育時,各個面突的融合過程中,殘留在接合處的上皮組織可演化而成囊腫。根據發生的部位有不同的稱呼,如發生在兩側齶突融合處,位於齶中縫的正中囊腫;發生在中鼻突的球狀突和兩側上頜突融合處,位於齶前部的鼻齶囊腫,也是面裂囊腫中最為常見;發生在鼻突的球狀突與一側上頜突融合處,位於上頜側切牙與尖牙牙根之間的球上頜囊腫等。臨床上可根據其部位和X線表現作出診斷。治療為囊腫摘除或刮治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