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T跟核磁共振有什麼區別?
CT與核磁共振(MRI)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檢查方法。MRI是Magnetic Resnane Iamge的簡稱,中文為磁共振成像。MRI是把人體放置在一個強大的磁場中,通過射頻脈沖激發人體內氫質子,發生核磁共振,然後接受質子發出的核磁共振信號,經過梯度場三個方向的定位,再經過計算機的運算,構成各方位的圖像。
CT由於X線球管和探測器是環繞人體某一部位旋轉,所以只能做人體橫斷面的掃描成像,而MRI可做橫斷、矢狀、冠狀和任意切面的成像。
核磁共振(MRl)與CT都屬於技術含量非常高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兩者相比,核磁共振主要具有以下優點。
核磁共振能敏感地檢查出組織成分中水含量的變化,能顯示功能和新陳代謝過程等生理生化信息的變化,它使機體組織從單純的解剖顯像發展為解剖學與組織生化和物理學特性變化相結合的「化學性圖像」,為一些早期病變提供了診斷依據,常常比CT能更有效和更早地發現病變。它能非常清晰地顯示腦和脊髓的灰質和白質,故在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方面優於CT,對顱腦、脊柱和脊髓疾病的顯示優於CT,這是CT所無法比擬的;
核磁共振可根據需要直接顯示人體任意角度的切面像,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而CT只能顯示與身體長軸相垂直的橫斷層像;
核磁共振有高於CT數倍的軟組織分辨能力,圖像中對於軟組織的對比度可以提高1—3個等級度,大功率的核磁共振機器拍攝的照片非常清晰,甚至可以看到組織內的細小血管;
核磁共振在儀器結構上不需要像CT那樣有較大的機械口轉動部件和一系列高精度的探測器,只要通過電子方法調節磁場梯度即可實現掃描;
核磁共振不會像CT那樣產生對人體有損傷的電離輻射,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甚至孕婦接受核磁共振檢查時對胎兒也無任何不良影響;
核磁共振有3個特性參數,而CT只有X射線束穿過生物組織的衰減一個物理參數,故核磁共振漏診率比CT低;
核磁共振不用造影劑就可得到很好的軟組織對比度,能顯示血管的結構,故對血管、腫塊、淋巴結和血管結構之間的相互鑒別有其獨到之處,而且還避免了造影劑可能引起的過敏反應;
核磁共振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骨性偽影,能使脊柱中的脊髓及神經根顯像清晰,還有可能檢查出由於缺血引起的組織損傷等等。
核磁共振幾乎適用於全身各系統的不同疾病,如腫瘤、炎症、創傷、退行性病變以及各種先天性疾病的檢查,在脊柱外科更有其廣泛的適應證,應用范圍大大超過CT檢查,診斷價值明顯優於CT。
核磁共振也存在不足之處,與CT相比主要其不足之處包括:成像時間較長,當前,全身成像15個斷層面需要13分鍾;空間解析度低,僅為2毫米,活動使解析度更低,故診斷心臟等活動性器官效果較差;顯示骨組織的能力比CT要差,在觀察頸椎骨刺、韌帶鈣化及椎管狹窄等骨組織的退變情況時,不如CT清楚,但在顯示這些骨組織退變後的改變對脊髓神經根的壓迫方面優於CT;由於鐵金屬的磁場反應,使帶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或體內有某些金屬的部位不能作核磁共振的檢查,如脊柱及其他部位內固定術後、人工關節術後、外科.手術使用縫合器以後、帶有金屬避孕環的婦女以及安裝有假牙等,以及其他體內存有金屬異物等情況者。不過,由於鈦金屬沒有磁場反應,目前在骨科內固定手術中正在逐步推廣的鈦金屬內固定物可以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安裝核磁共振須有特殊房間,必須防磁、防電干擾,對室內的溫度、濕度和冷卻系統也有特殊要求,要求溫度在20—25℃,上下相差不能超過1℃等;價格昂貴,現在一台應用抗磁系統的核磁共振機,價值近100萬美元,而一台超導磁系統的核磁共振機高達200萬美元左右;檢查費用昂貴,遠遠高於CT檢查的費用,一個部位的核磁共振檢查費在800—1300元,而CT僅180—600元;運轉維護費用高,一年約耗電40萬度,僅電費一項即需幾萬元人民幣,還需要液氦、液氮、重水和其他材料等。
綜上所述,盡管核磁共振檢查有不少優點,但也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局限性。因此,不應對核磁共振檢查過分地依賴和迷信,應根據核磁共振的檢查特點、臨床要求及病人的不同情況合理選用,對每一幅核磁共振的圖像,都應仔細地聯系解剖病理和臨床,作客觀全面的分析。
2、MRI和CT的對比及優點?
CT相比較,MRI具有以下優點:①無放射線損害,迄今也未見有MRI對人體產生損傷的報道;②軟組織密度解析度高於CT,而空間解析度也可與CT相媲美,直徑小於2厘米的胰癌也能發現;③可直接作任意的切層掃描;④成像參數及方法多,所獲得診斷信息較CT豐富;⑤一般無需作增強掃描,近年採用的一種特殊的MRI增強劑(Gd-DT-PA)以增強病灶的信號對比,且無潛在危險的碘過敏反應;⑥藉助於質子的流動效應,可清晰顯示血管,尤其是運用數字減影原理可作MRI血管造影;⑦無骨性偽影,對顱窩病變的診斷比CT優越得多。其不足之處是:①鈣化及骨病灶不能顯示;②掃描時間一般較長,每日能檢查的人數較CT少;③上腹部MRI仍存在運動偽影干擾;④體內有磁性金屬物者不能檢查;⑤價格昂貴
3、CT較易發現與正常軟組織密度相等的病變嗎?
看的比較真,但也分大夫的技術。找老大夫看。
4、副鼻竇炎症狀有什麼啊?
主要表現為:
1、眼球深處疼痛,可放射到頭頂部,還出現早晨輕、午後重的枕部頭痛,這可能是蝶竇炎。
2、前額部疼,如果是早晨症狀較輕,到了午後重。還可能有面頰部脹痛或上列磨牙疼痛,多是上頜竇炎,也是副鼻竇炎症狀之一。
3、頭痛較輕,局限於內眥或鼻根部,也可能放射至頭頂部,多為篩竇炎引起。
結緣通竅膏。含蒼耳子、葦莖、蜂房、冰片、白芷、冬瓜子、樟腦、麝香、兒茶、 魚腦石等數十種純中葯材。有排膿通竅、清熱解毒、培元固本,扶益正氣的之用。
5、腰脊椎結核臨床表現有哪些?怎麼檢查?
臨床表現:腰痛是腰椎結核最常見的症狀,疼痛的性質多為鈍痛或酸痛,伴有壓痛和叩擊痛,在勞累、咳嗽、睡前,疼痛會加重,上腰椎結核可有大腿痛,下腰椎結核可能有坐骨神經痛,這是由於結核膿腫,肉芽組織及壞死的椎間盤和植骨向後突入椎管內,使脊椎或神經根受到壓迫和刺激,出現放射性疼痛。
診斷依據:通常有典型疼痛、關節腫脹、關節功能障礙、畸形等臨床表現;X線攝片表現為骨質破壞和椎間隙狹窄,有一側腰大肌陰影模糊等表現,有助於確診。
金冠
6、膿液和腦脊液在CT顯示上有什麼不同
密度不一樣,普通人分辨不出來的,就算醫生指給你看你也看不出來
7、CT呈補綴狀是什麼意思
綠膿桿菌感染 【概述】 綠膿桿菌在自然界廣泛分布,對人類而言,屬條件致病菌。長期應用激素、免疫抑制劑、腫瘤化療、放射治療等導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手術後或某些治療操作後(氣管切開、保留導尿管等)的患者易罹患本菌感染,故亦為醫院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病因】 綠膿桿菌(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是假單胞菌屬的代表菌種,在瓊脂平板上能產生藍綠色綠膿素,感染傷口時形成綠色膿液。本菌為無莢膜、無芽胞、能運動的革蘭氏陰性菌,形態不一,成對排列或短鏈狀,為專性需氧菌,最適宜生長溫度為37℃,致病性綠膿桿菌在42℃時仍能生長,據此可與熒光假單胞菌等進行鑒別,本菌生長對營養要求不高。 菌體O抗原有兩種成分,一為內毒素蛋白,是一種�ば鑰乖��硪晃�ザ嗵牽�哂刑匾煨裕��萜浣峁箍山�膛Ц司�殖�2個血清型,此外還可利用噬菌體或綠膿桿菌素分型。 綠膿桿菌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在潮濕處能長期生存,對紫外線不敏感,濕熱55℃1小時才被殺滅。 【流行特徵】 正常人皮膚,尤其潮濕部位如腋下、會陰部及耳道內,呼吸道和腸道均有該菌存在,但分離率較低。 綠膿桿菌感染常在醫院內發生,醫院內多種設備及器械上均曾分離到本菌,通過各種途徑傳播給病人、病人與病人的接觸也為傳播途徑之一。除院內感染外,綠膿桿菌還可引起與醫院環境無關的感染,近年來對此已有更多的認識,它已成為足穿刺感染、心內膜炎、濫用葯物所致的骨髓炎、眼部感染、新生兒感染性外耳炎、游泳池等引起的皮膚病等的主要病原菌,亦是戰傷感染的常見致病菌。 【發病機制】 綠膿桿菌有多種產物有致病性,其內毒素則在發病上無重要意義。其分泌的外毒素A(PEA)是最重要的致病、致死性物質,進入敏感細胞後被活化而發揮毒性作用,使哺乳動物的蛋白合成受阻並引起組織壞死,造成局部或全身疾病過程。動物模型表明給動物注射外毒素A後可出現肝細胞壞死、肺出血、腎壞死及休克等,如注射外毒素A抗體則對綠膿桿菌感染有�ぷ饔謾� 綠膿桿菌尚能產生蛋白酶,有外毒素A及彈性蛋白酶同時存在時則毒力最大;胞外酶S是綠膿桿菌所產生的一種不同於外毒素A的ADP-核糖轉移酶,可促進綠膿桿菌的侵襲擴散,感染產此酶的綠膿桿菌患者,可有肝功能損傷而出現黃疸。 綠膿桿菌為條件致病菌,完整皮膚是天然屏障,活力較高的毒素亦不能引起病變,正常健康人血清中含有調理素及補體,可協助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吞噬及殺滅綠膿桿菌,故亦不易致病;但如改變或損傷宿主正常防禦機制,如皮膚粘膜破損、留置導尿管、氣管切開插管,或免疫機制缺損如粒細胞缺乏、低蛋白血症、各種腫瘤患者、應用激素或抗生素的患者,在醫院環境中常可從帶菌發展為感染。燒傷焦痂下,嬰兒和兒童的皮膚、臍帶和腸道,老年人的泌尿道,常常是綠膿桿菌敗血症的原發灶或入侵門戶。 【臨床表現】 (一)敗血症綠膿桿菌敗血症多繼發於大面積燒傷、白血病、淋巴瘤、惡性腫瘤、氣管切開、靜脈導管、心瓣膜置換術及各種嚴重慢性疾病等的過程中。本菌引起的敗血症約占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的第三至第四位,病死率則居首位。其臨床過程與其他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相似,除早產兒及幼兒可不發熱外,患者可有弛張或稽留熱,常伴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或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皮膚出現壞疽性深膿皰為其特徵性表現,周圍環以紅斑,皮疹出現後48~72小時,中心呈灰黑色壞疽或有潰瘍,小血管內有菌栓,將滲液塗片革蘭染色或培養易找到細菌。皮疹可發生於軀體任何部位,但多發於會陰、臀部或腋下,偶見於口腔粘膜,疾病晚期可出現肢端遷徙膿腫。 (二)呼吸道感染原發性綠膿桿菌肺炎少見,常繼發於宿主免疫功能受損後,尤其易發於原有肺部慢性病變基礎上,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氣管切開、應用人工呼吸機後,X線表現為兩側散在支氣管肺炎伴結節狀滲出陰影,極少發生膿胸。 (三)心內膜炎常發生於原有心臟病基礎上,心臟手術、瓣膜置換術後,細菌常接種於傷口縫線上或補綴物上,也可發生在燒傷或有葯癮病人的正常心臟瓣膜上。炎症可發生在各個瓣膜,但以三尖瓣為多見。如抗生素延遲應用,有贅生物生長,左心瓣膜病變,則預後較嚴重,葯物治癒率低,最好的治療是及早進行手術切除贅生物和異物。 (四)尿路感染綠膿桿菌是醫院內泌尿道交叉感染的常見菌,占院內感染尿路分離菌的第二位,留置導尿管是截癱患者獲得感染的誘因。其他如神經原膀胱、尿路梗阻,慢性尿路感染長期應用抗菌治療亦易罹患綠膿桿菌感染。40%的綠膿桿菌敗血症的原發病為尿路感染。 (五)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綠膿桿菌腦膜炎或腦膿腫常繼發於顱腦外傷、頭和頸部腫瘤手術後,或耳、乳突、鼻竇感染擴散蔓延,腰穿術或腦室引流後。粒細胞缺乏、嚴重燒傷則為綠膿桿菌敗血症過程中遷徙至腦部的危險因子。臨床表現與其他細菌性中樞感染相同,但預後較差,病死率在60%以上。 (六)骨關節感染主要由於敗血症的血行遷徙或來源於鄰近組織感染病灶,老年人復雜性尿路感染及泌尿生殖系手術或器械操作,可致多發性椎體骨髓炎。近年來報道,有海洛因注射者常致頸椎骨髓炎。臨床過程無甚特殊,較少疼痛感,預後不良。 (七)眼科本菌是角膜潰瘍或角膜炎的常見病原菌之一,常繼發於眼外傷或農村稻穀脫粒時角膜擦傷後。綠膿桿菌污染了隱形眼鏡或鏡片液是本菌感染眼睛的另一種重要方式。感染發展迅速,48小時內可波及全眼,應予緊急處理,否則易造成失明。 (八)耳、乳突及鼻竇感染游泳後外耳道的pH因水進入而偏鹼性,有利於綠膿桿菌生長,造成外耳道炎。糖尿病伴血管病變者,偶可發生綠膿桿菌所致慢性無痛惡性外耳道炎,如不及時治療,後果較差。本菌所致的中耳炎及乳突炎常繼發於惡性外耳道炎或急性中耳炎,有糖尿病或其他疾病時,綠膿桿菌可通過血管鞘而引起顱內感染。 (九)皮膚軟組織感染敗血症患者可繼發紅斑壞疽性皮疹、皮下結節、深部膿腫、蜂窩織炎等皮損。燒傷創面、褥瘡、外傷創口及靜脈曲張潰瘍面上,經常可培養出綠膿桿菌。 (十)消化道感染綠膿桿菌可在消化道任何部位產生病變,常見於嬰幼兒以及腫瘤化療致粒細胞低下的免疫缺損者,可引起嬰幼兒腹瀉及成人盲腸炎或直腸膿腫。消化道綠膿桿菌感染亦是敗血症的重要入侵門戶之一。 【實驗檢查】 取感染部位標本,如膿液、痰液、血、尿、皮疹、穿刺物或滲出液等進行細菌培養,根據微生物特性進行鑒定,可確立診斷。 【治療說明】 對綠膿桿菌作用較強的抗菌葯物有半合成青黴素,如羧節西林、阿洛西林和哌拉西林,其中以哌拉西林為最常用。頭孢菌素中以頭孢他啶、頭孢哌酮的作用較強。其他β-內醯胺類葯物中亞胺配能(泰能Imipenem)及氨曲南(菌克單.aztreonam);氨基糖甙類如慶大黴素、妥布黴素、阿米卡星;氟喹酮類如氧氟沙星、環丙沙星及氟羅沙星等。 由於存在綠膿桿菌耐葯株,故一旦細菌培養陽性,應即進行葯敏測定,以供選葯時參考。目前常採用β-內醯胺類抗生素與氨基糖甙類聯合治療嚴重感染,劑量與療程決定於感染部位與感染程度。 【預防說明】 綠膿桿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通過多種途徑在醫院內傳播;因此,必須嚴格消毒器械、敷料,醫務人員及護理員勤洗手,認真執行無菌操作,患者應予隔離,其敷料應予焚毀。
8、做腹部ct能看見傷口裡面的軟組織和炎症嗎?
如果出現了軟組織化膿性感染,那麼做腹部ct是能夠看到的。
9、結核性膿胸,胸水還有14mm但是只抽出15mL,這嚴重嗎
一般一次抽液不應過多、過快,診斷性抽液,50-100ml即可;減壓抽液,首次不超過600ml,以後每次不超過1000ml;如為膿胸,每次盡量抽盡。疑為化膿性感染時,助手用無菌試管留取標本,行塗片革蘭染色鏡檢、細菌培養及葯敏試驗。檢查瘤細胞,至少需100ml。這病現在主要是抗結核治療。
結核性膿胸的治療原則為控制胸膜感染和消除膿腔。在開始治療時,必須了解是否有繼發感染或支氣管胸膜瘺。 (一)單純性結核性膿胸除全身應用抗結核葯外,採取反復胸腔抽膿、沖洗和抗結核葯物的局部注射。一般每周抽膿2~3次,每次用生理鹽水或2%碳酸氫鈉沖洗膿腔,然後在膿腔內注入對氨水楊酸鈉4~8g、異煙肼400~600mg或鏈黴素0.5~1g。經上述治療,膿液可逐漸減少、變稀,肺臟張開,膿腔逐漸縮小乃至消失。 (二)結核性膿胸伴繼發感染除上述抽膿、沖洗、局部抗結核葯物治療外,須加用抗菌葯物作周身和局部治療。青黴素G肌肉注射80萬~160萬單位/d,胸腔內注射80萬單位。或使用其他抗生素治療。待繼發感染控制後,繼按單純性結核性膿胸治療。 (三)支氣管胸膜瘺支氣管胸膜瘺是一種嚴重的並發症。除伴繼發感染外,並可能發生結核病灶的支氣管播散。一般先予胸腔引流,待一般情況好轉再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四)慢性結核性膿胸慢性膿胸非但化膿性炎症長期存在,且胸膜增厚並有顯著纖維化和膿性肉芽組織。被包裹的肺臟不能張開,嚴重影響肺功能。伴支氣管胸膜瘺者,隨時可發生病灶的支氣管播散。應作外科手術治療消滅膿腔,使肺復張。術前須了解兩肺有無活動性結核,以及對側肺功能情況。若病側肺部病灶有手術切除指征,或有支氣管狹窄,估計肺不能復張者,應在切除膿腔的同時,作肺葉或全肺胸膜切除,再加胸廓改形術。若病側肺部病灶已無活動性,單作膿胸殘腔切除;若有支氣管胸膜瘺,則同時作瘺管修補術。
結核性膿胸-並發症
結核性膿胸 結核性膿胸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1、自潰性膿胸 本病是結核性膿胸常見的並發症。結核性膿胸的壁層胸膜破裂,自發排出其內容物,可進入許多部位,最常見的是胸壁皮下組織。CT 可同時顯示胸腔內外的病變,均呈厚壁的包裹性積液,且可顯示兩者之間的瘺。 2、胸膜惡性腫瘤 結核性膿胸並發胸膜惡性腫瘤相對罕見,雖然其發病機理不明,但慢性炎症是最重要的因素,其病理學類型較多。診斷也相對較難。如出現以下徵象可提示本並發症: (1) 胸腔密度增高; (2) 胸壁軟組織腫脹,脂肪線模糊,或兩者同時出現; (3) 膿胸附近有骨質破壞; (4) 鈣化的胸膜廣泛內移; (5) 膿胸的腔內新發生氣液平面。此時應行CT 檢查,可發現膿胸周圍有軟組織密度腫物,增強掃描有強化。在診斷中應注意胸膜腫瘤與自潰性膿胸的鑒別,腫瘤常有壞死或退行性囊變,但CT 值可與膿胸相似,重要的是發現軟組織腫塊的外形,其壁的厚度不規則和腔內有軟組織密度凸出影,可提示胸膜惡性腫瘤。有時CT 對胸膜惡性腫瘤亦難以作出明確診斷,但能提供活檢的部位。 3、除以上並發症外,慢性膿胸術後並發殘腔積液、胸膜全肺切除術後殘端瘺、頑固性竇道等也有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