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人體閉合性軟組織損傷的急救措施
本題出自於運動人體學題庫:
對於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的處理原則是適當制動,止血,防腫,鎮痛,減輕炎症。
其急救方法包括幾項內容:第一,固定。骨折、脫臼、拉傷應進行加壓保護,目的是減輕痛苦、促進傷口癒合和防止再傷。受傷後應立即停止運動,充分休息促進傷口癒合,未經許可不能再運動,防止再傷。第二,冷療。將冰袋放在傷處,每次時間15~20分鍾,傷後24-48小時,每隔1-2小時可重復進行一次。目的是減輕炎症、出血和滲出所引起的疼痛和腫脹。第三,加壓包紮。目的是使組織間隙壓升高,減少出血和腫脹,24小時可拆除加壓包紮。第四,抬高傷肢,在損傷後24-48小時內,傷肢高於心臟水平,目的是加速靜脈血液和淋巴液的迴流,減輕局部腫脹和淤血。
2、軟組織損傷後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軟組織損傷是生活中的多發疾病,常見於運動創傷,軟組織損傷發生後給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那麼,關於
軟組織損傷的預防
1.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過度勞累,要注意勞逸結合,不要長時間保持同一個姿勢或重復某個動作。
2. 鍛煉身體時要選擇合適的運動,應避免爬山、爬樓梯、踢毽子等容易對關節造成損害的運動。
3. 中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還應量力而行,每次不要時間過長,以免導致受傷。
4. 不要提拉抬舉過重的物品。行走,特別是上下樓梯時要集中注意力,避免踩空造成膝、踝關節的扭傷。
詳情可登錄軟組織損傷疾病專題
3、簡述運動損傷的現場急救原則
一、急救的意義、原則和注意事項
急救(Emergency treatment)是對意外或突然發生的傷病事故,進行緊急的臨時性處理。其目的是保護傷病員的生命安全、避免再度傷害、減輕傷病員痛苦、預防並發症,並為傷病員的轉運和進一步治療創造條件。因此,無論何種急性損傷,做好現場急救都是十分重要的。
急救時必須抓住主要矛盾,救命在先,做好休克的防治。骨折、關節脫位、嚴重軟組織損傷或合並其他器官損傷時,傷員常因出血、疼痛而發生休克。在現場急救時,要注意預防休克,若發生休克,必須優先搶救休克。其次,急救必須分秒必爭,力求迅速、准確、有效,做到快救、快送醫院處理。
救護人員的態度要和藹可親,語言親切、婉轉;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要保持鎮靜,切不可驚慌失措或顧此失彼,即使出現危急情況也應鎮靜地進行有條不紊的搶救 工作;急救技術要力求熟練敏捷。經急救處理後,應陪伴傷員到醫院,並向醫生介紹發病情況和急救經過。
二、運動損傷的急救方法
(一)急救包紮法
包紮有固定夾板或敷料,限制傷肢活動,避免加重傷情;保護創口,預防或減少感染;支持傷肢,使之保持舒適的位置,減輕疼痛和壓迫止血,防止或減輕腫脹等多種作用。包紮時,動作要柔和、熟練、包紮的松緊度應適中,過緊會妨礙血液循環,過松則起不到包紮的作用;綳帶包紮要從傷部遠端開始,包紮結束時,綳帶末端要用膠布粘合固定或將綳帶末端留下了段,縱形剪開縛結固定,但縛結不要在傷口處。
1.綳帶包紮法 要根據包紮部位的形態特點,採用不同的包紮方法。
(1)環形包紮法:用於包紮肢體粗細均勻的部位,如手腕、小腿下部和額部等,也是其他包紮法的開始或結束時使用的包紮法。包紮時,先張開綳卷帶,把帶頭斜放在傷肢上並用拇指壓住,將卷帶繞肢體一圈後,再將帶頭的一個小角反折,然後繼續繞圈包紮,每圈都蓋住第一圈,包紮3~4圈即可。
(2)螺旋形包紮法:用於包紮肢體粗細相差不大的部位,如上臂、大腿下部等。包紮時先作2~3圈環形包紮,然後將綳帶向上斜形纏繞,每圈都蓋住前一圈的1/2~1/3。
(3)反折螺旋形包紮法:用於包紮肢體粗細相差較大的部位,如前臂、小腿、大腿等。包紮時,先做2~3圈環形包紮後,用左拇指壓住綳帶上緣,將綳帶向下反折,向後繞並拉緊綳帶,每圈反折一次,後一圈壓住前一圈的1/2~1/3,反折處不要在創口或骨突上。
(4)「8」字形包紮法:多用於包紮肘、膝、踝等關節處。方法有二:一是先在關節處作幾圈環形包紮後,將綳帶斜形環繞,一圈在關節上方纏繞,一圈在關節下方纏繞,兩圈在關節凹面相交,反復進行,逐漸離開關節,每圈壓住前一圈的1/2~1/3,最後在關節上方或下方作環形包紮結束。二是先在關節下方作幾圈環形包紮後,將綳帶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地來回作「8」字形纏繞,使相交處逐漸靠攏關節,最後作環形包紮結束
2.三角巾包紮法:三角巾應用方便,適用於全身各部位的包紮,這里只介紹手、足和頭部包紮法。
(1)手部包紮法:三角巾平鋪,手指對向頂角,將手平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底邊橫放於腕部。先將三角巾頂角向下反折,再將三角巾兩底角向手腕背部交叉圍繞一圈,在腕背打結。
(2)足部包紮法:與手部包紮法基本相同。
(3)頭部包紮法:三角巾底邊置於前額,頂角在後,將底邊從前額繞至頭後,壓住頂角並打結。若底邊較長,可在枕後交叉後再繞至前額打結。最後把頂角拉緊並向上翻轉固定。
3.前臂懸掛法 分大、小懸臂帶兩種
(1)大懸臂帶:常用於除鎖骨和肱骨骨折以外的其他上肢損傷。將三負巾的頂角置於傷肢的肘後,一底角拉向健側肩上,傷肢屈肘90度角,前臂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再將三角巾的另一底角向上翻折並包住前臂,兩底角在頸後打結。最後拉直頂角並向前折回,用膠布粘貼固定。
(2)小懸臂帶:常用於肱骨或鎖骨骨折。先將三角巾折疊成約四橫指寬的寬頻,也可用寬綳帶或軟布帶代替。將寬頻的中間置於前臂的下1/3處,屈肘90度角,寬頻的兩端在頸後打結。
(二)止血法
據研究,健康成人平均每kg體重約有血液75ml,總血量可達4000~5000ml。若急性大出血達到全身總血量的20%,即可出現面色蒼白、頭暈乏力、口渴等急性盆血的症狀;若出血量超過全身血量的30%時,將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對外出血的傷員,尤其是大動脈的出血,必須立即止血;對疑有內臟或顱內出血的傷員,應盡快送醫院處理。這里主要介紹外出血的幾種止血方法。
1.綳帶加壓包紮法 用數層無菌敷料復蓋創口,再用綳帶加壓包紮,以壓住出血的血管而達到止血效果,同時抬高傷肢。它適用於小動脈、小靜脈和毛細血管出血的止血。
2.指壓法 在動脈行走中最容易被壓住的部位稱為壓迫點。指壓法的要領是在出血部位的上方,在相應的壓迫點上用拇指或其餘四指把該動脈管壓迫在鄰近的骨面上,以阻斷血液的來源而達到止血的效果。這是動脈出血時的一種臨時止血法,所加壓力必須持續到可以結扎血管或用止血鉗夾住血管為止。常用的壓迫止血法有:
(1)顳淺動脈壓迫止血法:一手扶傷員的頭並將其固定,用另一手拇指在耳屏前上方一指寬處摸到搏動後,將該動脈壓迫在顳骨上(圖7—11)。它適用於同側前額部或顳部出血的止血。
(2)額外動脈壓迫止血法:在下頜角前約1.5cm處摸到搏動後,用拇指將該動脈壓迫在下頜骨上(圖7-12)。它適用於同側面部出血的止血。
(3)鎖骨下動脈壓迫止血法:在鎖骨上窩內1/3處摸到搏動後,用拇指把該血管壓迫在第一肋骨上(圖7-13)。它適用於肩部及上臂出血的止血。
(4)肱動脈壓迫止血法:將傷臂稍外展、外旋,在肱二頭肌內緣中點處摸到搏動後,用拇指或示、中、環三指將該動脈壓迫在肱骨上(圖7-14)。它適用於前臂及手部出血的止血。
(5)指動脈壓迫止血法:手指出血時,用健側手的拇、食兩指壓迫患 指兩側指根部(圖7-15),並抬高患 肢。
(6)股動脈壓迫止血法;傷員仰卧,患腿稍外展、外旋。在腹股溝中點稍下方摸到搏動後,用雙手拇指重疊(或掌根)把該動脈壓迫在恥骨上(圖7-16)。它適用於大腿和小腿出血的止血。
(7)脛前、脛後動脈壓迫止血法:在踝關節背側,於脛骨遠端摸到搏動後,把該動脈壓迫在脛骨上;在內踝後方,將脛後動脈壓迫在脛骨上(圖7-17)。它適用於足部出血的止血。
4、發生軟組織損傷的處理方法是什麼
在平時的運動或工作中,由於意外的發生,很可能會造成軟組織損傷
。受傷的軟組織會有腫痛的現象,並使患處的關節出現功能障礙。發生軟組織損傷的處理方法主要有:
1、要正確使用熱敷和冷敷。受傷24小時內宜冷敷,冷敷有促使毛細血管收縮、減少局部血腫和減輕疼痛作用。1-2天後改用熱敷,熱敷可加速傷處周圍淤血的消散吸收作用。
2、損傷嚴重者,如局部腫痛明顯、活動障礙,應考慮是否有骨折、骨裂傷、關節脫位的可能。應進行X線檢查,明確診斷,以免漏診、誤診及延誤治療。
3、關節扭傷應及時治療,如果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可能導致日後反復扭傷。
4、同一關節有反復多次扭傷史者,建議平時或運動時患處戴關節護墊或用彈力綳帶包紮,有保護關節的作用。
5、患處敷葯後,要注意觀察局部情況,如發現皮膚潮紅、瘙癢、起疹、起水皰等,應立即停止使用外敷葯,用消炎止癢膏塗抹。
6、為能得到及時正確診治,建議病人盡早到醫院找骨科醫生接受治療。
大家在平時要注意加強防護措施,預防軟組織損傷的出現。
5、如何正確處理軟組織損傷
腰肌勞損、肩周炎、急性腰扭傷、腱鞘炎、關節扭傷等,這些肌肉韌帶的慢性損傷在臨床上較為多見如不及時調理、治療可導致肌
肌肉萎縮、攣縮、退變和粘連,可通過中葯蠟療來調理,蠟療能增加血液循環和淋巴迴流,使局部肌肉鬆弛,以減輕腫脹,消除疼痛。所以有很好的調理效果。
6、頭部軟組織損傷時如何急救
頭部損傷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軟組織損傷,多發生在車禍、事故、建築物倒塌、暴力打擊等事件中。頭部軟組織損傷在頭皮損傷未破時會出現血腫、滲血等症狀,通常還會伴有頭痛、頭暈、惡心、嘔吐。首先,應讓傷者安靜卧床,不要亂動其受傷的頭部,有傷口時及時進行清創、壓迫止血、傷口包紮。其次,頭部在受到輕微傷害後也容易出血,可直接採用壓迫止血法。第三,要嚴密注意觀察患者的病情,當出現以下一些情況時應立即送往醫院治療:①輕微傷卻失去意識的患者。②眼睛周圍、鼻子、耳朵有出血現象的患者。③受傷後伴有惡心、嘔吐的患者。④出現意識逐漸模糊的患者。⑤傷後產生痙攣、麻痹、語言障礙的患者。⑥伴有劇烈頭痛的患者。
7、軟組織損傷處理原則是什麼,我想了解一下···
1 開放性軟組織損傷的處理原則
開放性軟組織損傷是指軟組織損傷後,皮膚或粘膜失去完整性,損傷部位與外界相通。常見有擦傷;刺傷;裂傷;切割傷。
處理原則:止血、清創及保護傷口預防感染。
2 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的處理原則
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是而由於某一刻的受力或非生理性運用而導致的局部軟組織損傷,皮膚及粘膜保持完整,,傷處與外界沒有相通。
處理原則:
早期:傷後24—48小時內,局部組織缺血,急性無菌性反應劇烈,大量組織滲出水腫為主要病理改變。處理原則主要是制動、止血、防腫、鎮痛和緩解炎症反應。損傷後即刻採用制動、冷敷、加壓包紮和抬高患肢等一系列處理。嚴禁嚴傷處按摩和熱療。
中期:損傷24—48後,出血停止,急性炎症消退,局部淤血,肉芽組織正在形成,組織正在修復。此期可持續1—2周。處理原則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的新陳代謝。可採用熱療、按摩、葯物及傳統中醫葯方法等多種方法交替進行,同時安排小運動量的功能康復練習。
後期:損傷基本恢復,腫脹、壓痛等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