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拍個骶髂關節的CT,再做個MIR,看是否為骶髂關節炎。如果疼的厲害,需要手術融合治療。另外査下風濕,類風濕一些指標及B27,排除強制性脊柱炎可能。
(張穎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洛陽正骨醫院張穎 http://zhangyingdr.haodf.com/
2、做什麼動作可調整骶髂錯位
一仰卧單膝壓腹法
(一)體位:仰卧,健側下肢平伸,患側下肢屈髖屈膝。雙手置於腹部(以保護季肋部不被壓傷)。
(二)手法:醫者一手扶住膝蓋,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氣後屏氣,醫者趁勢將膝部壓向對側季肋部方向,連續彈壓3次。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聲響,術畢。
(三)適應征:骶髖關節半脫位之前脫位。
二俯卧足跟壓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體位:患者俯卧,患側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醫者一手抵住患側骶髂關節,一手握持踝部,將足跟壓向臀部。在操作過程中,可握住踝部將髖關節同時內旋、下壓或外旋、下壓,此時常可聞及骶髂關節復位聲或手下有滑動感。
(三)適應症:骶髂關節半脫位之後脫位。
三仰卧屈髖壓膝法(分膝法)
(一)體位;仰卧,兩膝分開,雙足跟並齊,使鼻—臍一足跟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雙手置於腹部,全身放鬆。
(二) 手法:令患者雙目微閉,「意守丹田」,然後深吸氣後再緩慢呼出,至呼氣將盡
時,醫者雙手將分開的雙膝用有彈性的巧力下壓,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之彈響聲,術畢。
(三)適應症:此手法適用范圍很廣,主要包括:
1、骶髂關節半脫位,無論是前脫位還是後脫位,亦無論是單側或雙側,均可復位。
2、腰骶關節錯位。
3、髖關節半脫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長。
(四)說明:
1、此法對腰—骶—盆—髖各部位關節錯縫,偏移不正,骨盆扭轉,傾斜及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長」 (非下肢本身器質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長)等病變均有確實可靠的復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簡練,只需1人操作。
2、人體猶如一座結構復雜的高層大廈,站立時「大廈」的基座便是骨盆。由於承受體重及運動負荷的需要,腰—髂—髖-—節結構復雜,肌肉韌帶堅強,形成一個穩固的整體聯動系統。尤其是骶髂關節處於這個系統的樞鈕部位,其關節面吻合牢固,周圍肌肉、韌帶、關節囊堅韌,因此關節活動度很小(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若非較大外力是不能輕易造成移動、錯位的;另一方面,一旦發生錯位(半脫位多見),則引發一系列病理改變。向上則可影響脊柱,向下影響下肢,引起常見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還可引發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內臟病變,如婦女分娩常因骨盆擴張,發生骶髂關節半脫位或恥骨聯合分離症,除腰骶、恥骨部疼痛外,常可誘發月經不調、痛經、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種疾病。因此骶髂關節半脫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內臟病變的病理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其進行正確的矯正復位,對治療上述疾病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此點在臨床實踐中往往未被人們引起足夠的認識和重視。有時即使意識到了這點,也多缺乏確實有效的復位手段。本人總結倡用的這一方法實用、簡便、高效,屢試屢驗,茲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薦」。
3、這一復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學及經典力學杠桿原理的基礎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其原理簡述如下:
(1)基準線:首先使患者躺正體位,使鼻尖一臍部一雙足跟三點處於—直線上。
(2)支點:患者上半身的體重為上部固定點,並攏的雙足跟為下端的固定點(支點)。
(3)力點:雙膝。
(4)杠桿:(連桿力臂)雙膝→股骨→髖關節→骶髂關節→腰骶關節→腰脊柱,構成一個雙側對稱的力學傳導鏈(杠桿傳動鏈)。
(5)作用機制:當醫者將患者雙膝同時下壓時,作用力將沿上述杠桿系統均勻地向兩側向心性地逐段逐節傳導,使沿途各個偏歪、錯位之關節(包括易動關節及微動關節)依次獲得復位矯正。這一過程猶如火車開動前常需先向後作瞬間「倒退撞擊」一樣,使聯接各個車箱之間的、原來處於松動狀態的「天佑鉤」 (詹天佑發明),立即相互緊密咬合復位。此法是經典杠桿力學與現代骨科生物力學相結合,傳統正骨手法與現代整脊手法相結合的產物。其方法簡便,用力輕巧,具有「四兩撥千斤」之妙。
4、部分患者因肌肉韌帶痙攣或攣縮等原因,某些關節緊張度較大,活動度較小,在施行這一手法時,常可因髖部、大腿兩側或腹股溝部的肌肉韌帶受到牽拉而感到一過性疼痛。此時醫者應立即將患者雙腿迅速屈髖屈膝懸抱於腹部片刻,疼痛即可緩解。必要時術畢再以放鬆手法適當按摩髖部、兩大腿外側及腹股溝部肌肉,緩解其痙攣。
5、此法應在患者閉目,注意力集中於腹部雙手及深呼氣時,瞬間完成,如此,患者雖有可能有一過性疼痛,但卻很安全。反之如果患者精神緊張,注意力集中於醫者雙手上,則全身及肌肉處於緊張防衛收縮狀態,此時用力壓膝強行復位,極有可能造成損傷,故不可取。
6、此法對老年人,骨質疏鬆者宜慎重使用(確有必要時,可施以輕緩手法,多次進行,而不必強求一次一步到位),或改用他法。施術時尤其忌用暴力。
7、凡感染、結核、腫瘤、骨折、股骨頭壞死、嚴重高血壓、心臟病等患者,禁忌用此法復位。
8、必要時可先在腰骶部、臀部或腹股溝部相應病變處先行針刀松解,然後再施以復位手法,效果會更好,痛苦也會明顯減輕。
3、我腰疼一年多,查hla~b27陽性,骶髂關節無異常,腿部肌肉易痙攣,骨響,請問是強直性脊柱炎么?,
問題分析:
腰疼這種情況建議你可以針灸理療一下,效果不錯。針灸、按摩、刮痧、拔罐,刺激穴位,促進血液循環, 效果 不錯。
意見建議:
平 時注意活動局部,不要長時間彎腰 或站立,注意保暖。
4、骶髂關節炎怎樣做鍛煉應注意什麼?
您好!一般骶髂關節炎是強直的早期炎症,因此患者應當早發現,並積極的進行治療。活動鍛煉重在活動全身大小關節,貴在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鍛煉時動作宜緩慢輕柔,一張一弛,極限伸展。 堅持活動鍛煉與葯物治療同等重要。在控制關節疼痛的同時,應及時謹慎而循序漸進地行關節活動。急性期讓受累關節輕柔地被動活動,以剛出現疼痛為度,每天1~2次,不運動時關節置於功能位,急性期和亞急性期,堅持脊柱四肢的伸展運動,漸增加次數、持續時間及頻率。
游泳是最好的運動,用多種方式游,要避免高強度劇烈運動,如摔跤等。運動時,應穿有緩沖作用鞋墊的訓練鞋,有髖關節病變者,要堅持功能鍛煉,減少致殘。應積極進行常規體療,根據病人的病情制定一套適合的體療操。 希望能夠幫助到您,祝早日康復!
5、骶髂關節紊亂壓迫坐骨神經引起的!
如果後突的.就敲進去.4指墊著.如內果陷.人比較瘦.就可以用手拉出來.喀嚓一響.馬上舒服.人胖就拔火罐.此關節復正效果很好
骶髂關節錯位臨床上十分常見,分急性與慢性兩種,女多於男,青年時期多見,可單獨發病,也可因其它傷病而並發。過去因人們對其發病認識不足,診斷和治療中常常被忽略,或誤診,或漏診,以致患者長期遺留腰骶部疼痛或下肢痛麻等,有的女性患者表現為長期頑固的月經不調、痛經等久治不愈,嚴重影響了患者工作及生活。我們運用針刀配合手法治療,取得了顯著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骶髂關節錯位患者110例,男19例,女91例;年齡18~48歲,平均3.2歲;病程2天~20年,前錯位45例,後錯位65例;雙側腰骶部疼痛78例,單側32例,伴臀部疼痛101例,伴下肢放射痛92例,伴腹股溝及下肢內收肌疼痛53例,伴月經不調、痛經17例。將11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55例,兩組患者年齡、症狀、體征均相似,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經骨盆及腰椎平片檢查,排除緻密性骨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關節結核、腫瘤等其他骶髂關節骨質破壞性病變及腰椎間盤突出症。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 (1)針刀療法:局部壓痛點皮膚常規消毒,針刀平行於人體縱軸方向進針,達骨面後行松解、剝離,治療完畢後,針眼貼創可貼。急性發病者,一般1次可愈,慢性反復發作者,一般5天1次,3次為一療程。(2)手法治療:手法復位前應首先明確髂骨旋轉方向①前錯位者,採用單髖過屈復位法:患者仰卧床沿,兩下肢伸直,助手按壓健側下肢膝關節,醫者一手握患者患側踝部及小腿近端,另一手按患側膝部,先屈曲患側髖、膝關節,內收、外展5~7次,再往健側過屈髖、膝關節,趁患者不備用力下壓,此時常可聞及關節復位響聲。②後錯位者,採用單髖過伸復位法:患者俯卧床沿,醫者站立於患者患側,一手托患肢膝上部,另一手掌根按壓患側的骶髂關節,醫者盡可能上提、過伸患肢,一手同時用力按壓患側骶髂關節,兩手成相反方向搬按,此時可聞及關節復位響聲。此種方法可請助手一並完成 〔1〕 。③仰卧屈髖分膝法:患者仰卧,兩膝分開,雙足跟並齊,使鼻、臍、足跟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雙手置於腹部、雙目微閉、全身放鬆,深吸氣後緩慢呼出,至呼氣將盡時,醫者將雙膝下壓,此時可聞及腰骶部復位的彈響聲。此種手法適用於前錯位及後錯位。手法治療,急性發病者,一般1次可愈,慢性反復發作者,一般2天1次,5次為一療程。針刀及手法治療完畢後,患者絕對卧床休息。
1.2.2 對照組 電腦中頻多功能治療儀:腰骶部、臀部、腹股溝及下肢疼痛部位並置法,耐受量,每次20min,每日1次,共治療20次。
2 結果
2.1 療效標准 臨床治癒:腰腿痛症狀消失,腰部活動正常,恢復工作;顯效:腰腿痛症狀明顯減輕,腰部活動基本正常,恢復輕工作;好轉: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輕度受限,能恢復部分工作;無效:症狀、體征及功能障礙無變化。
2.2 治療結果 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從表中可見,兩組療效比較,χ 2 =9.15,P<0.05,差異有顯著性。
3 討論
人體猶如一座「大廈」,「大廈」的基礎就是骨盆。由於承受體重及運動負荷的需要,腰、骶、髂、髖、恥諸關節結構復雜,周圍肌肉韌帶堅強,形成一個穩固的聯動系統。骶髂關節處於這個系統的樞紐部位,其關節面吻合牢固,周圍韌帶、肌肉、關節囊堅韌,關節活動度小,一般情況下,不易造成移動、錯位。但當骶髂關節損傷或慢性勞損,關節周圍韌帶鬆弛,在暴力及不協調外力作用下,可導致關節錯位 〔1〕 。而一旦發生錯位,造成骨盆扭轉、傾斜,使盆腔臟器及所支配的神經、血管受到壓迫與牽拉,腰椎小關節紊亂,引發一系列病理改變,久而久之,造成關節周圍韌帶、肌肉攣縮、變性及粘連,引起腰骶及下肢疼痛,腰部活動受限,女性患者甚至引起月經不調、痛經等症。針刀療法針對這一病理變化,松解腰骶部關節周圍緊張的肌肉、韌帶,切開肥厚、粘連的關節囊,減輕神經、血管的卡壓,使疼痛緩解。配合上述手法,使雙膝、股骨、髖關節、骶髂關節、腰骶關節、腰脊柱關節各個偏歪、錯位的關節依次獲得復位矯正。電腦中頻能降低局部組織的興奮性,使痛閾增高,改善淋巴、血液循環,促進炎症吸收,起到鎮痛作用,但遠期療效較差
6、有雙側骶髂關節緻密性骨炎影響臀肌攣縮手術嗎
應該有這種手術的,上百度知道查一下先了解一下唄,再去找正規醫院做唄
7、骶髂關節的特點
一、關節疼痛
關節疼痛是骶髂關節痛的主要症狀之一,也是導致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特點為隱匿發作、持續鈍痛,多發生於活動之後,休息可以緩解。隨著骶髂關節痛病情的進展,骶髂關節活動會因疼痛而受限,甚至休息時也可發生關節痛。
二、關節僵硬
骶髂關節痛還會有關節僵硬的症狀,但骶髂關節僵硬持續時間比較短暫,一般不超過30分鍾,活動後可逐漸緩解。比如:親們早晨起床或久坐後,起立時會出現骶髂關節僵硬,經由活動後關節僵硬減輕或消失。
三、功能障礙
骶髂關節痛還會出現關節攣縮、功能紊亂、負重時關節痛加重等症狀。由於骶髂關節表面吻合性差、肌肉痙攣和收縮、關節囊收縮以及骨刺等引起機械性閉鎖,可發生功能障礙。
可每天堅持攝取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百傲鯊鯊魚軟骨粉),可修復骶髂關節軟骨,幫助遠離骶髂關節痛!
8、骶髂關節在人體哪個不部位,請詳細說明
骶髂關節扭傷後突感傷側骶髂部劇烈疼痛,動轉不靈,面色蒼白甚而休克,同側下肢不敢負重,軀干向前及病側傾斜,約20%~60%的患者合並同側下肢放射痛,多在臀部、大腿後部(股後側皮神經)坐骨神經分布區和大腿根部前內側,引起放射痛的原因有:
1.骶髂關節附近的韌帶、肌肉或其他軟組織受第4、5腰神經、骶神經支配,當骶髂關節扭傷時可引起這些神經的反射性神經疼。
2.坐骨神經或股後側皮神經束緊貼骶髂關節和梨狀肌的前側,當骶髂關節周圍的韌帶因扭傷出血,腫脹或梨狀肌痙攣時可直接刺激神經束引起放射痛。
3.骶髂關節扭傷時合並腰骶關節扭傷也可刺激神經根引起坐骨神經痛。
當檢查時可發現:立體姿勢,站立時軀干向健側傾斜,以健肢負重,患腰足尖著地,手扶患髖以減少活動及疼痛。坐位姿勢、坐位時以健則坐骨結節負重,雙手支登以減輕負重。上床姿勢,患者先坐於床旁,然後以雙手扶住患肢以防止患側骶髂關節疼痛。骨盆分離試驗陽性,內收肌緊張。骶髂旋轉試驗陽性。直腿抬高受限。髂後上棘較對側升高或降低。壓痛在髂後上棘。
9、我得的是骶髂關節炎還是強直性脊柱炎?求助!很急!
從你的檢查結果上看你應該是骶髂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年齡要更年輕,而且主要累及中柱骨,HLA-B27多為陽性。
但從你「敘述」的臨床症狀上看你又不單純是骶髂關節炎的症狀,我是懷疑你可能有其他自身免疫系統的疾病,建議你查抗核抗體等,如果確實都沒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個好一點的中醫去系統調理一下,盡量不要在不能明確診斷的情況下亂吃葯,這樣只會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