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組織 > 直腸癌術後軟組織增多

直腸癌術後軟組織增多

發布時間:2020-09-09 19:50:17

1、父親直腸癌術後兩年半發現肺內軟組織影請問怎麼辦

根據你的說法,你父親應該是直腸癌肺轉移了,你術後為什麼只做了4次化療呢?應該是半年啊,12次化療才對啊。現在轉移了,要看看肺上有幾個轉移灶,如果只有肺轉移,能手術切除,最好手術切除然後全身化療,還有治癒的可能,如果不能切,那就治不好了。你父親才57歲,要好好治療啊!

2、什麼叫軟組織影增多

您好,軟組織所涵蓋的內容很多,就肺門來講,主要是指支氣管、血管、淋巴等組織,左下肺門處軟組織影增多,提示上述組織的增大、擴張、或是存在新生物,鑒於有相關的病史,咱們尤其應警惕肺癌術後的肺門轉移,這種情況最好做一下CT掃描進一步診斷。再就是左下肺條索影,多是手術後遺留的纖維瘢痕,這個在術後是經常見到的。目前的關鍵是明確左下肺門的具體情況。

3、吻合口稍增厚,增厚處為斑片軟組織密度影,什麼意思?直腸癌術後每年體檢一次,第五年了,去年的報告是顯

&

4、直腸癌術後吻合口增厚要緊嗎

如果只是單純的腸壁增厚 那沒有太大問題 是一種術後改變 如果有一些軟組織的結節 或者直腸區的淋巴結腫大 那很有可能提示當時手術沒有做干凈 或者是復發 至於判定 還是隨診吧 和上一次的片子進行對比 或者做進一步的檢查
至於脾內的鈣化點 那是屬於退行性的病變 人上了年紀多少都會有的 不礙事

5、直腸癌手術快兩年了,化療三個療程。手術前後一共做了五次增強CT,一次磁共振,六次血撿,都是正常的。

你好,看你說的情況,那看有進行化療的,這樣看考慮是有患了癌症的病情,那看化療後現在手指有麻木的症狀,這樣看是否有化療的副作用引起的,但也考慮是否神經性的原因有關那看現在這時化療結束後,建議還可在考慮看看中醫也是會比較好的,這時到還可在考慮看看中醫來鞏固治療上一段時間,這樣也能會有很好的效果的

6、請問直腸癌手術後定期體檢的具體內容,詳細回答追加高分

每一例結直腸癌,為早期及時發現可再治療的復發及轉移病灶,為早期發現異時性多原發結直腸癌以獲得及時治療,為處理病人術後出現的一系列消化道症狀及其它並發症,術後均應終身定期復查,隨訪。盡管結直腸癌的研究已取得了許多進展,診斷、治療水平不斷提高,但其預後確無明顯改善,5年生存率仍徘徊於60%。一般認為,經手術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術後極易發生局部復發,其復發病例的80%-90%均發生在手術後2-3年內,僅有大約2%的復發病例發生在手術後 5年以後。多數學者認為局部復發會有症狀,而臨床上出現症狀時,腫瘤多已發展至晚期,失去了再手術的機會,因此定期檢查具有重要意義,希望在復發較早階段發現,從而增加再手術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復發病例多為單發病灶,如果及時行根治性切除,這組病例的5年生存率仍可達到35%。結直腸癌病例多發生肝轉移和肺轉移,而上述病變的早期均無任何錶現。大約有1.1%-4.7%結直腸癌病例將發生異時性多發病灶。總之,手術後定期復查隨訪對腫瘤復發的早期診斷和可能出現的結直腸異時性多發癌的檢出尤為重要,可以爭取盡早明確范圍並行治療,提高生存率。建議在結直腸癌術後的2年內,每3個月復查1次,以後每半年復查1次。對於高危患者,結腸鏡檢查可以及時檢出同時性或異時性腺瘤樣息肉。定期採集病史、物理檢查結合CEA監測是發現復發病灶的最經濟方法。CT與 CEA檢出復發病灶的敏感性均為60%。但是,CT更適於直腸及乙狀結腸癌手術後盆腔復發的監測。還應重視結直腸癌高危人群的發現、檢查與隨訪,其主要指:①有結直腸癌手術史,尤其有同時多原發結直腸癌手術史者;②有結直腸癌伴發腺瘤者;③有結直腸多發腺瘤者;④有結直腸癌、家族性腺瘤或遺傳性結腸癌等家族史者;⑤有盆腔放射治療史者;⑥生活在結直腸癌的高發區的成人;⑦長期進高脂肪低纖維素膳食者;⑧血吸蟲病患者,慢性腸炎患者;⑨曾患子宮、卵巢和乳腺癌者;⑩膽囊切除者等。

隨訪具體內容主要包括病史、體檢、CEA、肝功能等實驗室檢查、B超或CT掃描、胸部X線檢查、腸鏡或鋇灌腸檢查及腔內超聲檢查等。同時還應包括病人的進食情況、排便情況、排尿及性功能情況及工作的恢復情況等。

1.體檢 3個月進行一次病史詢問及物理檢查,包括詳細詢問近期病史。對於術後恢復順利的患者,若再次有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排便習慣再次改變,盆腔疼痛或會陰部大腿內側疼痛,不明原因刺激性咳嗽、腹脹及腸道出血等,均有復發可能。全面查體,檢查腋窩、鎖骨上和頸部淋巴結,腹部主要檢查肝脾,是否有腹部包塊,肛門指診可以及時發現直腸或盆腔的復發灶。女性患者作盆腔(婦科)檢查可以除外卵巢和盆腔的復發(轉移)灶。因此,腹部觸診、盆腔檢查、鎖骨上及腹股溝區淋巴結情況僅起到輔助診斷的作用。一旦確診為復發,這些體檢結果對治療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2.CEA 是監測結直腸癌術後復發或肝轉移最有效方法之一,盡管對於CEA的特異性以及能否作為復發早期診斷的標志物仍存在異議,但是大多數學者認為,進展期病人CEA升高,術後仍不能回復至正常水平,常預示預後不良,而且CEA的升高常早於臨床出現復發的症狀 4-5個月,它不僅能監測局部復發,也能提示肝、肺等處的遠處轉移。對孤立性肝轉移灶行切除術,尚有25%的5年生存率。如不經手術保守治療,無生存超過 5年者。最理想的方法是,在第一次手術前獲得CEA的水平基線,進行根治性手術後,CEA水平應該在2個月內恢復正常。如果CEA水平未降至正常水平,預示有殘余腫瘤。一旦CEA水平恢復到正常基線,則應該每3個月檢查一次。CEA水平升高要求進一步檢查,在首次發現其升高後2周復查。根據其絕對值的升高或上升比率及曲線變化有助於判斷復發(轉移)的可能。最近有報道,根據CEA引導的二次探查手術時,95%的病例可以發現復發病灶,其中的20%-60% 可以採取根治性手術,20%-40%的病例經手術治療後獲得痊癒。但是CEA指導的二次探查手術總的挽救率僅為2%-3%。因此該方法的實際應用價值有待大宗病例的進一步研究證實。CEA在術後監測療效方面也有一定意義,如CEA值高的病人,化療後血清中CEA值有所下降,則表示腫瘤對化療葯物敏感。若血清CEA值繼續保持在高水平,則提示化療無效。血清CEA的測定應在術後2年內,每4—6周測1次,2年後每6個月測1次。

實驗室檢查還包括肝功能檢查、全血細胞計數以及血生化檢查。

3.腹腔及盆腔CT或B超檢查 結直腸癌術後應用CT檢查了解局部復發及遠處臟器(肝臟、肺等)的轉移灶,及腹、盆腔淋巴結轉移准確性較高,現已普遍接受。正常情況下CT檢查每年一次,B超檢查每6個月一次。有條件的患者應該於手術後4—6周內行CT掃描,作為以後復查的對照。術後2—3年內每隔6—8個月作一次CT檢查,或當 CEA升高時復查CT。CT發現盆腔或遠處轉移的敏感性雖然高達88%,但是病灶大於1-2cm時才能明確診斷。當然,與術後早期復查的CT片作對比可以發現更小的病灶。由於結腸、直腸癌術後水腫,血腫及纖維瘢痕可致手術床充滿無一定形狀的軟組織影,此種改變在幾個月內(2-4個月內)就會消失,遺留少量纖維索條狀陰影。為了鑒別術後改變還是復發,在術後3個月應再作一次CT掃描檢查,以此作為日後隨訪觀察的比較資料。從CT上結腸、直腸癌術後局部復發可表現為吻合口區腸壁不規則增厚,伴有局部軟組織腫塊。且可以直接觀察到腫瘤侵犯骨盆肌肉、膀胱和前列腺的情況。如果腫塊較小,在定期復查時與術後CT掃描資料比較腫塊縮小或無變化時,應考慮為瘢痕組織,如腫塊增大則應考慮為復發。當診斷不確定時,可在CT引導下作細針吸取細胞學診斷。CT檢查還可以發現肝臟內的低密度轉移病灶及肺內的轉移結節。當腹、盆腔的淋巴結大於10mm,或雖然小於10mm但多個聚集成群時,應考慮有淋巴結轉移。

4.胸部X光檢查 術後定期胸部X光檢查是必要的。如果發現可疑病灶,則進行胸部CT掃描有一定價值。如果病史和體檢提示有骨轉移的可能,則應該進行骨掃描檢查。

5.結腸鏡或氣鋇雙對比造影檢查 不僅可以發現吻合口復發或異時性結直腸腺瘤或結直腸癌,且有助於及時發現腺瘤癌變。乙狀結腸鏡檢查可用於低位吻合口的檢查。雙重造影檢查可用於結腸鏡檢查失敗的病例。結直腸癌術後的纖維結腸鏡檢查優點是:①診斷正確率可高達90%-97%,陽性檢出率高於其它檢查方法;②可作活檢確定診斷,優於X線檢查;③對術後吻合口狹窄,纖維結腸鏡可確定為良性瘢痕還是腫瘤復發;④能經纖維結腸鏡摘除結直腸息肉。結腸鏡對於觀察吻合口情況有特殊的價值,應每年檢查一次或者更多次。能夠發現的吻合口復發,常是由於盆腔腫物的生長所致,而不是腸壁肌層或粘膜層殘余腫瘤所致,應盡可能再次行根治性手術。但結腸鏡不能發現粘膜外病變或復發病灶,只能作為輔助檢查。鋇劑灌腸檢查可以發現吻合口的復發或狹窄。吻合口復發X線表現為吻合口狹窄,出現充盈缺損,吻合口附近的腸腔擴張度消失,狹窄呈不規則形,且腸壁邊緣不整、粘膜破壞。吻合口的瘢痕收縮性狹窄則表現為吻合口狹窄但不伴有充盈缺損及軟組織腫塊,狹窄段附近腸管輪廓光滑整齊。如有異時性多發癌可顯示出相應類型的結腸癌徵象。在觀察結腸外壓性改變時,鋇灌腸要優於結腸鏡。而在術後復查方面,結腸鏡要優於鋇灌腸。上海長海醫院曾用纖維結腸鏡檢查結直腸癌術後病人152例,查出異時性多原發癌10例,吻合口癌復發5例,結直腸息肉47例。吻合口復發癌5例中,1例無症狀,經纖維結腸鏡檢查確診後再次手術,7年後仍健在。異時性多原發癌10例中,無症狀者4例,均屬Dukes B期。其中1例癌腫為1.2cm×1.2cm,僅侵及粘膜下層,術中無法捫及該腫塊,經術中纖維結腸鏡檢查定位,才切除癌腫。另有25例經結腸造口行纖維結腸鏡檢查,查出脾曲癌1例,腺瘤性息肉3例,增生性息肉5例,炎症性息肉1例。上海腫瘤醫院用纖維結腸鏡檢查結直腸癌術後患者356例,術後因有症狀行纖維結腸鏡檢查218例,檢出癌27例(12.4%),其中粘膜內癌3例,I期和II期癌7例, III期癌16例,另1例癌未手術。無症狀隨訪138例,檢出癌8例(5.8%),其中粘膜內癌3例,I期和II期癌各1例,類癌1例, III期癌2例。以上資料說明結直腸癌術後纖維結腸鏡檢查的重要性。

6.腔內超聲波檢查 有條件的醫院(患者)可以每年檢查一次。該檢查是判斷局部復發的最靈敏的方法之一。可以清晰觀察距肛門25cm以內腸壁腫瘤侵犯深度,並可以及時發現區域淋巴結轉移。對保留肛門括約肌的患者可以經肛門進行腔內超聲波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局部復發病灶。接受Miles 手術的女性患者,也可以經陰道進行腔內超聲波檢查。

綜上所述,結直腸癌患者術後隨訪計劃可以歸納為下列的內容。需要強調的是該方案僅為一般指導性建議,臨床應用時還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個體化方案。

體格檢查:術後2年內每3個月一次;第3-5年每6個月一次

血常規、血生化:同體格檢查

CEA:如確診或術前異常升高,2年內每3個月復查,第3-5年每年復查

腹部/盆腔CT:術後4-6周檢查作為對照;以後3年內每年復查。如果臨床提示異常則隨時復查。

B超:術後3年內每6個月一次;腔內超聲檢查術後每年復查一次

胸片:術後2年內每6個月復查一次;以後每年復查一次
結腸鏡:術後2年內每年復查;如果2次均陰性,以後每3年復查;如果發現息肉每年復查。

7、直腸癌手術後兩年 CT增強掃描結果是 直腸腸壁增厚 吻合器周圍軟組織密度影

腫瘤生物治療技術從重塑直腸癌患者的機體免疫能力出發,防治術後並發症及術後復發轉移的出現,並確保直腸癌患者的生活質量。腫瘤生物治療與放化療的聯合運用,也可有效降低放化療毒副作用,提升放化療的效果。

與直腸癌術後軟組織增多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