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射用替加環素的不良反應
臨床試驗經驗由於臨床研究是在各種條件下進行的,一種葯物臨床研究所觀察到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能直接與另一種葯物臨床研究所觀察到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比較,而且也不能反映實際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在多個臨床研究中,共有2514例患者接受了替加環素治療,其中7%患者因治療中出現不良反應而中止替加環素治療,而所有對照組患者中6%因治療中出現不良反應而中止治療。表1所列為到療效檢驗訪視為止,治療中出現的發生率≥2%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表1. 到療效檢驗訪視為止,臨床研究接受治療的患者中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2%) a.萬古黴素/氨曲南、亞胺培南/西司他丁、左氧氟沙星和利奈唑胺。b.替加環素治療組患者的LFT異常情況更常見於治療期後,而對照組患者更常見於治療中。對全部13個設有對照組的III期和Ⅳ期臨床研究進行分析,接受替加環素治療的患者死亡率為4.0%(150/3788),接受對照抗生素的死亡率為3.0% (110/3646)。在對這些研究的匯總分析中,基於按研究權重分層的隨機效應模型,替加環素和對照葯物之間校正後的全因死亡率風險差異為0.6% (95% CI 0.1, 1.2)(見表2)。導致這種不平衡的原因未明,一般而言,死亡是感染或基礎疾病的惡化或並發症的結果。 CAP = 社區獲得性肺炎;cIAI =復雜性腹腔內感染;cSSSI =復雜性皮膚和皮膚軟組織感染; HAP =醫院獲得性肺炎;VAP =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RP=耐葯菌;DFI=糖尿病足感染。*替加環素治療組和對照葯治療組中患者死亡百分比的差異。採用不伴有連續性校正的正態近似法計算各種感染類型的95%CI。**校正的總體(基於按研究權重分層的隨機效應模型)風險差異及相應95%CI。a這些為醫院獲得性肺炎(HAP)人群中的亞組。註:臨床試驗包括300 、305、900(cSSSI),301、306、315、316、400(cIAI),308和313(CAP),311(HAP),307[在甲氧西林耐葯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或萬古黴素耐葯腸球菌(VRE)感染患者中進行的革蘭氏陽性耐葯菌試驗]和319(伴或不伴骨髓炎的糖尿病足感染)。在對照臨床研究中,替加環素治療組患者感染相關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較對照組高,分別為7%和6%。替加環素治療組膿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較對照組高,分別為2%和1%。因為治療組間此亞組患者存在基線差異,所以結果與治療的關系不能明確。治療中出現的最常見不良反應為惡心、嘔吐,通常發生於治療的第1~2天。大多數與替加環素和對照葯物相關的惡心及嘔吐的嚴重程度為輕至中度。替加環素治療組患者惡心的發生率為26%(輕度佔17%,中度佔8%,重度佔1%),嘔吐的發生率為18%(輕度佔11%,中度佔6% ,重度佔1%)。復雜性皮膚和皮膚軟組織感染(cSSSI)患者中,替加環素治療組和萬古黴素/氨曲南治療組惡心的發生率分別為 35%和 9 %,嘔吐的發生率分別為20%和4%。復雜性腹腔內感染(cIAI)患者中,替加環素治療組和亞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療組惡心的發生率分別為25% 和21%,嘔吐的發生率分別為20%和15%。社區獲得性細菌性肺炎(CABP)患者中,替加環素治療組和左氧氟沙星治療組惡心的發生率分別為24% 和8%,嘔吐的發生率分別為16%和6%。替加環素治療組與中止治療相關的最常見原因為惡心(1%)和嘔吐(1%)。對照組與中止治療相關的最常見不良事件為惡心([1%)。下列不良反應在接受替加環素治療的臨床試驗患者中並不常見([2%):全身性不良事件: 注射部位炎症,注射部位疼痛,注射部位反應,感染性休克,過敏反應,寒戰,注射部位水腫,注射部位靜脈炎心血管系統: 血栓性靜脈炎消化系統: 食慾減退,黃疸,排便異常代謝/營養系統: 肌酐水平升高,低鈣血症,低血糖症神經系統: 嗜睡特殊感覺: 味覺倒錯血液淋巴系統: 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延長,凝血酶原時間(PT)延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國際標准化比率(INR)升高,血小板減少皮膚及其附屬結構:瘙癢泌尿生殖系統: 陰道念珠菌病,陰道炎,白帶過多上市後經驗下述為替加環素上市後使用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由於這些不良反應屬於自發性報告,而且人群數量難以確定,所以不太可能可靠地評估它們的發生率,或者建立與葯物暴露的因果關系。•過敏反應/類過敏反應•急性胰腺炎•肝臟膽汁瘀積和黃疸•嚴重皮膚反應,包括Stevens-Johnson綜合征
2、皮膚軟組織感染吃什麼葯好
你好,皮膚、軟組織感染中病灶小而表淺可以局部用葯。病灶廣泛,並伴發熱等全身症狀時宜同時全身應用抗菌葯物。
皮膚軟組織感染可以外用紅黴素軟膏、莫匹羅星軟膏百多邦治療。另外可以口服阿莫西林顆粒強必林等消炎葯治療,平時注意不要吃辛辣食物。
3、替加環素屬於哪類葯,有什麼不良反應?
替加環素屬於其他抗菌葯,僅限於治療其他抗生素不適用的復雜感染,並需經過有經驗的感染科醫生或臨床醫生討論後方可使用。通過與核糖體30S亞單位結合、阻止氨醯化tRNA分子進入核糖體A位而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為抑菌劑。不良反應總結如下:
(1)常見——胃腸反應。
(2)假膜性結腸炎,輕度至威脅生命。
(3)牙齒永久性變色(黃色-灰色-棕色)。
(4)總膽紅素濃度、凝血酶原時間及轉氨酶類升高。
(5)急性胰腺炎,嚴重者可致死。
4、注射用替加環素的注意事項
1.警告全因死亡率III期和Ⅳ期臨床研究發現,與對照葯組相比,替加環素組患者全因死亡率升高。在全部13個設有對照組的III期和Ⅳ期臨床研究中,接受替加環素治療的患者死亡率為4.0%(150/3788),對照組的死亡率為3.0% (110/3646)。在對這些研究的匯合分析中,基於按研究權重分層的隨機效應模型,替加環素和對照葯物之間校正後的全因死亡率風險差異為0.6% (95% CI 0.1, 1.2)。導致這種升高的原因不明。選擇治療葯物時應考慮到這種全因死亡率的升高(見注意事項及不良反應)。過敏反應/類過敏反應幾乎所有的抗菌葯物(包括替加環素)都曾報道有過敏反應/類過敏反應,並且可危及生命。替加環素在結構上與四環素類抗生素相似,因此,四環素類抗生素過敏的患者應慎用替加環素。肝臟效應在接受替加環素治療的患者中,可觀察到總膽紅素濃度、凝血酶原時間及轉氨酶類升高的情況。有發生嚴重的肝功能障礙和肝衰竭的個案報道。其中的一些患者同時服用了多種葯物。應監測接受替加環素治療的肝功能檢查異常的患者,防止肝功能繼續惡化並評價替加環素治療的風險和利益。這些不良事件可能在停葯後發生。治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時出現死亡率不平衡及低治癒率一項醫院獲得性肺炎患者的研究未能證明替加環素的有效性。該研究中,患者被隨機分配進入替加環素組(首劑100mg,然後每12小時50mg)或對照葯組。此外,患者被允許接受特定的輔助療法。接受替加環素治療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亞組與對照葯組相比,治癒率較低(臨床可評價人群47.9%比70.1%)而死亡率較高(25/131 [19.1%] 比15/122 [12.3%])。特別是呼吸機相關肺炎及基線有菌血症的患者接受替加環素治療後死亡率高於對照組,分別為9/18(50.0%)及1/13(7.7%)。胰腺炎已有與替加環素給葯相關的急性胰腺炎,包括致死性病例的報道。對服用替加環素並出現提示急性胰腺炎的臨床症狀、指征或實驗室檢測指標異常的患者需考慮診斷為急性胰腺炎。在無已知胰腺炎危險因素的患者中已有相關病例報導。患者通常在停用替加環素後症狀改善。對懷疑出現胰腺炎的患者應考慮停止替加環素治療。懷孕期使用妊娠婦女應用本品時可導致胎兒受到傷害。如果患者在應用替加環素期間妊娠,應該告知患者其對胎兒的潛在危害。動物研究結果提示,替加環素可透過胎盤在胎兒組織中被發現。替加環素可致胎鼠和胎兔體重減輕(合並相應的骨化延遲)、家兔死胎。牙齒發育在牙齒發育期間(妊娠後半期、嬰兒期以及8歲以下兒童期)使用本品可導致牙齒永久性變色(黃色-灰色-棕色)。大鼠研究結果顯示替加環素可致骨骼變色。因此,在牙齒發育期間,除非其它葯物無效或禁忌使用,否則不應使用本品。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幾乎所有的抗生素使用中均有發生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CDAD)的報道,包括替加環素。嚴重程度從輕度腹瀉到危及生命的結腸炎。抗生素治療會改變腸道正常菌群,導致艱難梭菌的過度繁殖。艱難梭菌產生毒素A和B,這些毒素導致了CDAD的發生發展。艱難梭菌高產毒菌株導致發病率和病死率的升高,用抗生素治療這些感染常常難以治癒,故可能需要接受結腸切除術。在接受抗生素治療後發生腹瀉的患者,應該考慮有CDAD的可能。因有報道CDAD發生在抗生素使用後兩個多月,故應仔細了解病史。如果懷疑或確證是CDAD,正在使用的但不能直接抑制艱難梭菌的抗生素要停用。根據臨床指征,適當地補充液體、電解質和蛋白質,使用抗生素治療艱難梭菌並且進行外科評估。2. 一般注意事項腸穿孔當考慮單用本品治療臨床明顯可見的腸穿孔繼發的復雜性腹腔內感染(cIAI)時,應該謹慎。在cIAI臨床研究中(n=1642),6名接受替加環素治療的患者和2名接受亞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療的患者出現腸穿孔,並發生膿毒血症/感染性休克。6名接受替加環素的患者APACHE II 評分(中位數=13)較2名接受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的患者(APACHE II評分為4和6)高。由於兩治療組間基線APACHE II 評分存在差異,且總體病例數少,此結果與治療的關系尚未確證。四環素類葯物效應替加環素在結構上與四環素類抗生素相似,可能存在相似的不良反應。此類不良反應包括:光敏感性、假性腦瘤、胰腺炎以及抑制蛋白合成作用(後者導致BUN升高、氮質血症、酸中毒和高磷酸鹽血症)。和四環素類葯物一樣,替加環素使用中報道有胰腺炎的發生。二重感染與其他抗生素類制劑相似,本品的使用可導致不敏感微生物的過度生長,包括真菌。治療期間應該密切監測患者病情變化。如果出現二重感染,則應該採取適當措施。耐葯菌的發展在未確診或高度懷疑細菌感染情況下,處方本品不僅不會使患者獲益,還會增加耐葯菌出現的危險性。3. 患者須知應該告知患者,包括本品在內的抗菌葯物應該僅用於治療細菌感染。不能用於治療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當採用本品治療細菌感染時,應該告知患者,盡管療程早期通常可感覺病情好轉,但葯物應該繼續使用。遺漏給葯或未完成全部治療過程可導致:(1) 降低及時治療的有效性;(2) 增加細菌出現耐葯的可能性,使得將來不能應用本品或其他抗菌葯物治療。腹瀉是由抗生素引起的常見問題,通常在停用抗生素後中止。有時在開始接受抗生素治療後,甚至在最後一劑抗生素後的兩個月或數月,患者會有水樣便和血便(有或沒有胃痙攣和發熱)。如果發生,患者應該盡快告知醫生。
5、皮膚軟組織感染用什麼葯軟效果最好
開放傷口應及時消毒,包紮,避免再次污染,並定時換葯,一般3天左右換一次,傷口有滲出的每天換葯,別忘了受傷24小時內,傷口深的要注射破傷風。必要時口服抗生素或靜點抗生素。 要是閉合的軟組織損傷用抗生素就行,肢體腫脹明顯的需抬高患肢,以減輕腫脹。 一般用的抗生素有:青黴素類,頭孢類三代
6、頭孢克肟膠囊是否可以治療皮膚軟組織感染?
常見的引發皮膚軟組織感染的病原菌有以下四類:
(一)革蘭陽性球菌以金葡萄最為常見,在醫院內感染者表皮葡萄球菌(表葡菌)也不少見,其他還有肺炎球菌及溶血性鏈球菌,後者常引起新生兒敗血症。另外D組鏈球菌(腸球菌)以易並發心內膜炎而引起關注。
(二)革蘭陰性桿菌以大腸桿菌最為常見,其次為肺炎桿菌、腸桿菌(產氣桿菌、凝團桿菌等)、綠膿桿菌、變形桿菌、枸櫞酸桿菌及沙雷菌等。
(三)厭氧菌 主要為脆弱桿菌、消化球菌與消化鏈球菌、產氣莢膜桿菌等。目前報道厭氧菌敗血症占敗血症總數的10%左右,但由於厭氧菌培養技術較為復雜,故實際發生率可能更高。
(四)真菌 主要為白色念珠菌,其次為麴菌與毛黴菌。
多數菌(復數菌)感染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細菌同時或先後感染,多見於嚴重燒傷或免疫功能嚴重低下者。
金葡菌和化膿性鏈球菌中耐葯菌株的出現是一個不小的臨床問題:因為它們是引起皮膚軟組織感染的常見病原體,另外在我們的經驗用葯中需包括對抗這些耐葯菌株的成分。輕度皮膚軟組織感染的經驗用葯可採用半合成青黴素,一代或二代頭孢菌素,大環內酯類或克林黴素。但是同時對克林黴素耐葯。大多數社區獲得性MRSA菌株仍然對復方新諾明和四環素敏感。
頭孢克肟在體外和體內對革蘭氏陽性球菌如肺炎球菌、化膿性鏈球菌,革蘭氏性陰性桿菌如流感桿菌(包括產酶株)、卡他莫拉菌(包括產酶株)、大腸桿菌、奇異變形桿菌、淋球菌(包括產酶株)均具有良好搞菌作用。頭孢克肟在體外對肺炎球菌、副流感桿菌、普通變形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多殺巴斯德菌、普羅威登菌、沙門菌屬、志賀菌屬、粘質沙雷菌、異型枸櫞酸菌亦具搞菌活性,但其臨床有效性尚未確立。本品對葡萄菌抗菌作用差,對銅綠假單胞菌、腸桿菌屬、脆弱擬桿菌、梭菌屬等無抗菌作用。
所以,頭孢克肟膠囊可以服用
7、替加環素注射液作用是什麼?
注射用替加環素,適應症為本品適用於18歲以上患者在下列情況下由特定細菌的敏感菌株所致感染的治療:復雜性皮膚軟組織感染——大腸埃希菌、糞腸球菌(僅限於萬古黴素敏感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及耐葯菌株)、無乳鏈球菌、咽峽炎鏈球菌族(包括咽峽炎鏈球菌、中間型鏈球菌和S. constellatus)、化膿性鏈球菌和脆弱擬桿菌等所致者。復雜性腹腔內感染——弗勞地檸檬酸桿菌、陰溝腸桿菌、大腸埃希菌、產酸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糞腸球菌(僅限於萬古黴素敏感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僅限於甲氧西林敏感菌株)、咽峽炎鏈球菌族(包括咽峽炎鏈球菌、中間型鏈球菌和S. constellatus)、脆弱擬桿菌、多形擬桿菌、單形擬桿菌、普通擬桿菌、產氣莢膜梭菌和微小消化鏈球菌等所致者。為了分離、鑒定病原菌並明確其對替加環素的敏感性,應該留取合適標本進行細菌學檢測。在尚未獲知這些試驗結果之前,可採用本品作為經驗性單葯治療。為了減少耐葯細菌的出現並維持本品及其他抗菌葯物的有效性,本品應該僅用於治療確診或高度懷疑細菌所致的感染。一旦獲知培養及葯敏試驗結果,應該據之選擇或調整抗菌葯物治療。缺乏此類資料時,可根據當地流行病學和敏感性模式選用經驗性治療葯物。
8、注射用替加環素的介紹
注射用替加環素,適應症為本品適用於18歲以上患者在下列情況下由特定細菌的敏感菌株所致感染的治療:復雜性皮膚軟組織感染——大腸埃希菌、糞腸球菌(僅限於萬古黴素敏感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及耐葯菌株)、無乳鏈球菌、咽峽炎鏈球菌族(包括咽峽炎鏈球菌、中間型鏈球菌和S. constellatus)、化膿性鏈球菌和脆弱擬桿菌等所致者。復雜性腹腔內感染——弗勞地檸檬酸桿菌、陰溝腸桿菌、大腸埃希菌、產酸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糞腸球菌(僅限於萬古黴素敏感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僅限於甲氧西林敏感菌株)、咽峽炎鏈球菌族(包括咽峽炎鏈球菌、中間型鏈球菌和S. constellatus)、脆弱擬桿菌、多形擬桿菌、單形擬桿菌、普通擬桿菌、產氣莢膜梭菌和微小消化鏈球菌等所致者。為了分離、鑒定病原菌並明確其對替加環素的敏感性,應該留取合適標本進行細菌學檢測。在尚未獲知這些試驗結果之前,可採用本品作為經驗性單葯治療。為了減少耐葯細菌的出現並維持本品及其他抗菌葯物的有效性,本品應該僅用於治療確診或高度懷疑細菌所致的感染。一旦獲知培養及葯敏試驗結果,應該據之選擇或調整抗菌葯物治療。缺乏此類資料時,可根據當地流行病學和敏感性模式選用經驗性治療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