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軟組織 > 坐骨旁軟組織CT解剖圖

坐骨旁軟組織CT解剖圖

發布時間:2020-09-03 03:25:02

1、CT是幹嘛的?

每次去醫院檢查,你總會聽說CT這個詞,雖然你可能自己從未做過CT檢查,那麼,你知道什麼是CT嗎?
CT,一般是指X線CT,正式名稱為「X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CT是其英文名稱的縮寫。現在一般的大醫院里都有CT設備,用於腦血管疾病及其他一些疾病的診斷,它是醫生們的得力助手。
CT檢查是X線與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結合,在工作時,它像解剖刀似的一層層地進行掃描,再經電子計算機處理並與正常的組織圖像作對比,可以清清楚楚地顯示出一般X線檢查無法顯示的病變。所以,CT是一種比X線檢查更高超的技術。有不少病變,用CT可以檢查得很清楚。
CT可以用於顱腦以及許多內臟器官的檢查,而且效果很好。但是,它也有缺點,那就是無法用於心臟病變的檢查。因為普通CT掃描速度太慢了,每掃描一層最快也要1秒鍾時間,人體頭部X線CT掃描三維電腦圖象不能克服心臟搏動的影響,會在顯示時產生陰影,使醫生難以判斷病情。
CT能不能加快掃描的速度呢?國外的科學家們已經研製出了超高速CT,使普通CT也搭上了「高速公路」。
與普通CT相比較,超高速CT的掃描速度更快,是普通CT的40倍。這樣,許多以前不能使用CT檢查的疾病都可以採用超高速CT了,像冠心病、心肌病、心包病、肺動脈栓塞等。對一些不大合作的患者,如小孩和老人,由於超高速CT的掃描速度很快,不需要病人長時間保持安靜,所以也能取得很好的檢查效果。
此外,超高速CT還可用於冠狀動脈搭橋術術前位置的選擇,了解術後血管是否開通。我們可以說,搭上了「高速公路」的CT是現在惟一能夠對心臟病作出全面、早期診斷的最新最先進的醫療技術。
當然,超高速CT也不是萬能的,使用這種技術並不排除其他的檢查方法,相反,它們應該是互相補充的。尤其是那些病情很復雜的疾病,不能僅僅依靠超高速CT的檢查結果就作出診斷,一定要使用多種方法,全面檢查。而且,超高速CT的費用也比一般CT高,這勢必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圍。

2、正常的腰椎CT片應看到哪些結構,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是如何的?

在一張腰椎CT 上可以看到腰段脊椎、脊椎旁的肌肉組織、椎間小關節、椎間盤、黃韌帶、硬膜囊、神經根、椎內靜脈等多種結構。

在上腰段椎管的橫斷面為卵圓形,下腰段椎管橫斷面形態因人而異,有卵圓形、三葉形、三角形等幾種,其中以卵圓形橫斷面的椎管為最佳,其骨性側隱窩較大,三葉形橫斷面的椎管最差。骨性側隱窩中有神經根通過,又稱為神經根管,骨性側隱窩狹窄,對於坐骨神經痛患者是非常不利的因素之一。

腰椎間盤的橫斷面多為腎形,其後緣正中部位可有輕度內凹。在CT 片上椎間盤呈低密度影,在其外圈可能看到高密度的椎體骨質影。

硬膜囊呈近似圓形,位於椎管正中偏後,神經根位於兩側的側隱窩中。硬膜囊後面,呈V 字形並附著於椎板的是黃韌帶,其厚度不超過4mm。在硬膜囊前方,椎體後緣,有時可以看到一團低密度影,且密度與椎間盤組織不同,此為椎內靜脈叢,不要誤認為是椎間盤突出。辨認方法之一是,靜脈叢密度與硬膜囊近似,但不會與硬膜囊相接觸。

3、CT是什麼?有那些功能?

CT(X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是利用X線斷層掃描,電光子探測器接收,並把信號轉化為數字輸入電子計算機,再由計算機轉化為圖像,CT是一種無痛苦、無損傷、無危險、快速、方便,適合於任何年齡且准確性高的輔助檢查工具。CT於1970年在英國設計成功,1973年首次報告在臨床應用中對腦部疾病的診斷價值,自1976年綜合報告6500例癲癇患者的CT檢查結果以來,國內外已相繼開展此項檢查,大大提高了顱內病變(佔位性病變、血管病變、腦發育畸形及腦萎縮等結構性腦損害)的診斷水平,對癲癇病灶的立體定位、判斷病變病理特徵和病因 分析較為可靠。CT檢查包括CT平掃(即不注射造影劑的常規CT)和 CT增強掃描(即經靜脈注入造影劑進行掃描 的方法)。
由於CT的應用,癲癇的病因確診率大為提高,CT檢查不但能顯示出病變的部位、形態以及與周圍腦組織的關系,並以此做出定性分析,而且還能發現僅有密度上的改 變而無佔位效應的病變。CT發現癲癇患者的主要改變有 腦萎縮、腦新生物、腦梗死、腦發育異常、腦積水、鈣化 和動靜脈畸形等。

1、CT的特點:CT是計算機體層攝影的簡稱,1969年設計成功,具有檢查方便、安全、無痛苦、無創傷的特點。CT片圖像清晰、分辯力高、解剖關系明確、病態顯影清楚。

2、作腦部CT檢查的目的:很多原因均可引發癲癇病,比如腦萎縮、腦發育不全或遲緩、腦腫瘤、腦血管畸形、腦梗塞、腦積水、腦畸形、腦軟化、腦鈣化灶、未明原因或性質的高密度改變、低密度改變等等。如腦內有上述病變,CT檢查即可發現,如CT片顯示正常,一般可排除上述病變的存在。
CT(電子計算機體層成像)是70年代初放射診斷的一項重大突破,CT不是X線攝影,而是用X線對人體掃描,取得信息,經電子計算機處理而獲得的重建圖像。它能使傳統的X線檢查難以顯示的器官及其病變顯示成像,且圖像逼真,解剖關系明確,從而擴大了人體的檢查范圍,大大提高了病變的早期檢出率和診斷准確率。這種檢查簡便、安全、無痛苦、無創傷、無危險,它促進了醫學影像診斷學的發展,發明者獲得了1979年的諾貝爾獎金。CT最初只用於頭部檢查,1974年又出現了全身CT。在短短10餘年間,CT已遍及全球,從第一代發展到第五代。我國各大城市醫院所使用的CT多屬第三代。全身CT可以作頭、胸、腹、骨盆的橫斷掃描,也可作甲狀腺、脊柱、關節和軟組織及五官等小部位的區域掃描。CT最適於查明佔位性病變如腫瘤、囊腫、增大的淋巴結、血腫、膿腫和肉芽腫的大小、形態、數目和侵犯范圍,它可以決定某些器官癌腫的分期和是否能進行手術切除。在某些情況下,CT還能區別病變的病理特性如實性、囊性、血管性、炎性、鈣性、脂肪等。

CT檢查有三種方法,一是平掃,為普通掃描,是常規檢查;二是增強掃描,從靜脈注入水溶性有機碘,再進行掃描,可以使某些病變顯示更清楚;三是造影掃描,先行器官或結構的造影,再行掃描,如向腦池內注入造影劑或空氣進行腦池造影,再掃描,可清楚顯示腦池及其中的小腫瘤。

在CT檢查前,病人的准備也很簡單,只要檢查前禁食即可。但腹部檢查之前不能做其它造影檢查,尤其不能用鋇劑行消化道造影,以免腸內殘留的造影劑形成偽影,影響CT圖像質量,從而導致誤診。在頭部掃描之前,應先照X線頭顱平片和斷層照片。肝、膽、胰檢查前,要先做各項化驗檢查,照腹部平片,膽道造影和超聲檢查。腎臟檢查前,應做腎盂造影和B超檢查。胸部檢查前,應照胸部平片和斷層照片。脊柱檢查前,要先行脊柱正側、斜位照片等。以便選擇最佳掃描方式和最合理的掃描范圍

 CT(電子計算機體層成像)是70年代初放射診斷的一項重大突破,CT不是X線攝影,而是用X線對人體掃描,取得信息,經電子計算機處理而獲得的重建圖像。它能使傳統的X線檢查難以顯示的器官及其病變顯示成像,且圖像逼真,解剖關系明確,從而擴大了人體的檢查范圍,大大提高了病變的早期檢出率和診斷准確率。這種檢查簡便、安全、無痛苦、無創傷、無危險,它促進了醫學影像診斷學的發展,發明者獲得了1979年的諾貝爾獎金。CT最初只用於頭部檢查,1974年又出現了全身CT。在短短10餘年間,CT已遍及全球,從第一代發展到第五代。我國各大城市醫院所使用的CT多屬第三代。全身CT可以作頭、胸、腹、骨盆的橫斷掃描,也可作甲狀腺、脊柱、關節和軟組織及五官等小部位的區域掃描。CT最適於查明佔位性病變如腫瘤、囊腫、增大的淋巴結、血腫、膿腫和肉芽腫的大小、形態、數目和侵犯范圍,它可以決定某些器官癌腫的分期和是否能進行手術切除。在某些情況下,CT還能區別病變的病理特性如實性、囊性、血管性、炎性、鈣性、脂肪等。

CT檢查有三種方法,一是平掃,為普通掃描,是常規檢查;二是增強掃描,從靜脈注入水溶性有機碘,再進行掃描,可以使某些病變顯示更清楚;三是造影掃描,先行器官或結構的造影,再行掃描,如向腦池內注入造影劑或空氣進行腦池造影,再掃描,可清楚顯示腦池及其中的小腫瘤。

在CT檢查前,病人的准備也很簡單,只要檢查前禁食即可。但腹部檢查之前不能做其它造影檢查,尤其不能用鋇劑行消化道造影,以免腸內殘留的造影劑形成偽影,影響CT圖像質量,從而導致誤診。在頭部掃描之前,應先照X線頭顱平片和斷層照片。肝、膽、胰檢查前,要先做各項化驗檢查,照腹部平片,膽道造影和超聲檢查。腎臟檢查前,應做腎盂造影和B超檢查。胸部檢查前,應照胸部平片和斷層照片。脊柱檢查前,要先行脊柱正側、斜位照片等。以便選擇最佳掃描方式和最合理的掃描范圍。

4、螺旋CT對坐骨結節滑囊炎的臨床價值有哪些?

CT的診斷:關於坐骨結節滑囊炎的CT檢查,由於CT掃描能很好地顯示骨骼及軟組織,圖像質量較好,診斷與手術病理診斷符合率高,加上目前強調循證醫學,越來越多的臨床疑為本病患者做CT檢查。而作為影像科醫生只要認識本病,熟悉本病的CT特徵,不難診斷。 1、坐骨結節滑囊解剖特點:坐骨結節滑囊是一種潛在的囊,又稱坐骨一臀肌滑囊,屬肌下囊,其位於臀大肌與坐骨結節之間,由疏鬆結締組織分化而成,為一密閉的結締組織扁囊,囊腔呈裂隙狀,其外層是緻密結締組織內層是滑膜內含少許滑液。功能為增加臀大肌與坐骨結節之間的潤滑,緩解壓力,減少摩擦,促進其運動的靈活性婀。2、坐骨結節滑囊炎的發病機制、病理特點:老年瘦弱婦女臀肌萎縮,加上長期坐著工作,持久的壓迫與摩擦直接作用於滑囊,易導致滑囊慢性勞損,引起滑囊壁發生炎症反應,使滑膜水腫、充血、增厚、滑液增多,充盈滑囊,囊壁增厚或纖維化。由於纖維素滲出物附於囊內壁導致內壁粗糙不平,囊腔為單房或多房,內充滿液體。3、螺旋CT檢查方法:一般採用橫斷平掃即能診斷,如囊腫內含粘蛋白較多。密度較高,以至與實性腫塊難以鑒別時可用增強掃描,有關報道㈣均用軸掃,掃描圖像不如MIu直觀,能多序列成像,多方位斷層婀。作者發現採用薄層冠狀掃描,能更清晰顯示囊腫與坐骨結節的解剖關系,使診斷本病更有把握,更准確地術前定位。4、坐骨結節滑囊炎CT特徵:首先是部位特定,病變與坐骨結節關系密切,位於坐骨結節與臀大肌之間或坐骨結節稍下方臀大肌前方與半腱肌半膜肌內側的間隙內。其次表現為囊性佔位,呈圓形或橢圓形,有一定張力,可呈多房,有分隔,壁分隔厚薄不均,增強掃描囊腫無明顯強化,但其內分隔及邊緣輕度強化。顯示更清楚。5、鑒別診斷坐骨結節滑囊炎雖然只要認識後容易診斷,但亦需與臀部其他佔位性病變進行鑒別:(1)膿腫:表現為臀部低密度腫塊,邊緣模糊,CT值5Ha~18Ha,可以含氣,表現為膿腫內有斑點狀空氣密度影,周圍筋膜增厚。(2)脂肪瘤:表現為臀部接近皮下出現含脂肪密度的腫塊,邊界清晰,值為負值。(3)血管瘤:CT平掃顯示不規則形態、團塊狀軟組織佔位,部分病灶內或病灶邊緣見斑點狀、條狀或紐扣狀高密度鈣化灶,影像學表現較有特徵性。增強後表現多種多樣,通常顯著強化。CT的臨床價值:由於CT為無創性檢查,操作方便,掃描不僅可清晰顯示囊腫的部位大小、密度,而且能夠清楚顯示囊腫與坐骨結節的關系。還能了解囊腫與周圍組織及血管的關系,幫助准確鑒別膿腫、脂肪瘤、血管瘤等臀部其他佔位性病變。給臨床穿刺及手術選擇提供重要指導意義。本組顯示其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100%、97%。因此,CT對坐骨結節滑囊炎的診斷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5、人體3D高清解剖圖那裡有啊??

網上搜,就可以知道

6、從CT圖像中可以得到哪些量?位置,灰度等

從網上找到的,供參考!
CT圖像是由一定數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陣排列所構成。這些象素反映的是相應體素的X線吸收系數。不同CT裝置所得圖像的象素大小及數目不同。大小可以是1.0×1.0mm,0.5×0.5mm不等;數目可以是256×256,即65536個,或512×512,即262144個不等。顯然,象素越小,數目越多,構成圖像越細致,即空間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高。CT圖像的空間分辨力不如X線圖像高。

CT圖像是以不同的灰度來表示,反映器官和組織對X線的吸收程度。因此,與X線圖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樣,黑影表示低吸收區,即低密度區,如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區,即高密度區,如骨骼。但是CT與X線圖像相比,CT的密度分辨力高,即有高的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ln)。因此,人體軟組織的密度差別雖小,吸收系數雖多接近於水,也能形成對比而成像。這是CT的突出優點。所以,CT可以更好地顯示由軟組織構成的器官,如腦、脊髓、縱隔、肺、肝、膽、胰以及盆部器官等,並在良好的解剖圖像背景上顯示出病變的影像。

x 線圖像可反映正常與病變組織的密度,如高密度和低密度,但沒有量的概念。CT圖像不僅以不同灰度顯示其密度的高低,還可用組織對X線的吸收系數說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個量的概念。實際工作中,不用吸收系數,而換算成CT值,用CT值說明密度。單位為Hu(Hounsfield unit)。

水的吸收系數為10,CT值定為0Hu,人體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質吸收系數最高,CT值定為+1000Hu,而空氣密度最低,定為-1000Hu。人體中密度不同和各種組織的CT值則居於-1000Hu到+1000Hu的2000個分度之間

與坐骨旁軟組織CT解剖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