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脂肪肉瘤啊?
脂肪肉瘤是成人最常見的軟組織肉瘤也可見於青少年和兒童,脂肪肉瘤通常體積比較大,一般為深在性無痛性逐漸長大的腫物,常發生於夏至,比如腘窩,大腿內側,腹膜後,腎區,腸系膜區以及肩部的,在不同的部位發生率主要取決於該腫瘤的一個亞型。
它主要包括就是非典型性的脂肪瘤性腫瘤,高分化的脂肪肉瘤,還有去分化脂肪肉瘤,粘液樣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還有混合型脂肪肉瘤。脂肪肉瘤通常體積都是比較大的,那麼實驗室檢查以及超聲檢查可以做到明確的診斷,對於不同肉瘤的治療方式也是不同的,最重要的這個預後因素就是腫瘤的一個部位,腫瘤生長的部位可以進行完整手術切除則腫瘤邊緣切除干凈後不復發,但是如果說腫瘤呈侵襲性的生長可能會導致患者死亡的。
2、腫瘤的常見形態有哪些?
1.上皮性腫瘤
(1)良性上皮性腫瘤
1)乳頭狀瘤:腫瘤向表面外生性生長形成乳頭狀突起,並可呈菜花狀或絨毛狀外觀,由覆蓋上皮發生腫瘤的根部較狹窄形成蒂與正常組織相連鏡下每一乳頭都由具有血管的分支狀間質組成軸心,其表面覆蓋的增生上皮因其起源部位不同,可為鱗狀上皮柱狀上皮或移行上皮在外耳道陰莖及膀胱和結腸的乳頭狀瘤較易轉變為乳頭狀癌
2)腺瘤:由腺上皮發生的良性腫瘤,黏膜腺的腺瘤多呈息肉狀,腺器官內腺瘤呈結節狀,且常有包膜,與周圍正常組織分界清晰,結構與起始腺體十分相似,常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能分泌漿液和黏液,常見於甲狀腺涎腺卵巢乳腺等處
根據腺瘤的組成成分或形態特點,可將腺瘤分為囊腺瘤纖維腺瘤多形性腺瘤和息肉狀腺瘤等類型
①囊腺瘤是由於腺瘤組織中的腺體分泌物淤積,腺腔逐漸擴張並互相融合成大小不等的囊腔,因而得名主要見於卵巢,偶見於甲狀腺及胰腺,卵巢囊腺瘤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黏液性囊腺瘤,常為多房性,囊壁光滑,少有乳頭狀增生另一種是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瘤,腺上皮向囊腔內呈乳頭狀增生,並分泌漿液,所以稱為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瘤
②纖維腺瘤是女性乳腺最常見的良性腫瘤,除腺上皮細胞增生外,同時還伴有纖維結締組織增生這種腫瘤是女性常見的良性腫瘤
③多形性腺瘤好發於涎腺,特別是腮腺,過去常稱為混合瘤由腺組織黏液樣及軟骨樣組織等多種成分混合而成本瘤生長緩慢,但切除後常易復發
④息肉狀腺瘤發生於黏膜,呈息肉狀,有蒂與黏膜相連,多見於直腸其中表面呈乳頭狀或絨毛狀的惡變率較高結腸多發性腺癌性息肉病常有家族遺傳性,不但癌變率較高,並易早期發生癌變
(2)惡性上皮組織腫瘤:惡性上皮組織腫瘤統稱為癌,多見於40歲以上的人群,常以浸潤性生長為主,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發生於皮膚黏膜表面者呈息肉狀或菜花狀,表面常有壞死及潰瘍形成,發生在器官內者為不規則的結節狀癌早期一般經淋巴道轉移,到晚期才發生血道轉移這與間葉組織惡性腫瘤有區別,惡性間葉組織腫瘤主要先經血道轉移癌的常見類型有以下幾種:1)鱗狀細胞癌:常發生於原有鱗狀上皮覆蓋部位,如皮膚口腔唇子宮頸陰道食管陰莖等,也可發生於鱗狀上皮化生的部位如支氣管膽囊腎盂等處,正常時雖不由鱗狀上皮覆蓋,但可通過鱗狀化生而發生鱗狀細胞癌肉眼呈菜花狀,可向深層浸潤生長分化好的鱗狀細胞癌可在鏡下觀察,層狀角化物稱為「癌珠」,分化較差的鱗癌無角化珠形成,甚至也無細胞間橋,瘤細胞呈明顯的異型性並見較多的核分裂像
2)基底細胞癌:多見於老年人面部,如眼瞼頰及鼻翼等處,由該處的原始上皮細胞或基底細胞發生癌巢主要由濃染的基底細胞樣的癌細胞構成基底細胞癌生長緩慢,表面常形成潰瘍,並可浸潤破壞局部的深層組織,但很少發生轉移基底細胞癌對放射治療敏感,臨床呈低度惡性經過
3)移行上皮癌:膀胱腎盂等處移行上皮易發生,呈乳頭狀多發性,可潰破形成潰瘍或廣泛浸潤膀胱壁鏡下,癌細胞似移形上皮,呈多層排列,異型性明顯
4)腺上皮癌:較多見於胃腸膽囊子宮體等是腺上皮發生的惡性腫瘤,分化較好的具有腺樣結構的稱為腺癌,分化差的常形成實體性癌巢,不形成腺腔的稱為實體癌
分泌黏液較多的稱為黏液癌,又稱膠體癌,常見於胃和大腸鏡下可見黏液聚集於癌細胞內,將核擠向一側,使該細胞呈印戒狀,稱為印戒細胞
5)癌前病變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癌前病變:是指某些具有癌變的潛在可能性的病變,如長期存在不及時治療就有可能轉變為癌常見的癌前病變有:①黏膜白斑:常見於口腔外陰等處黏膜由於鱗狀上皮的過度增生和過度角化並有一定異型性,長期不愈可轉變為鱗狀細胞癌
②慢性子宮頸炎伴宮頸糜爛:這是婦科常見疾患,是在慢性宮頸炎基礎上,宮頸陰道部的鱗狀上皮被來自子宮頸管內膜的單層柱狀上皮取代,可以轉變為宮頸鱗狀細胞癌
③直腸結腸的腺瘤性息肉:單發多發均可發生癌變,有家族史的多發者,更易發生癌變
④乳腺增生性纖維囊性變:常因內分泌失調引起,伴有導管內乳頭狀增生者易發生癌變
⑤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胃黏膜上皮的腸上皮化生可發生癌變慢性胃潰瘍長期不愈,也可發生癌變,其癌變率大約為1%
⑥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在反復潰瘍和黏膜增生的基礎上可發生結腸腺癌
⑦皮膚慢性潰瘍:經久不愈的皮膚潰瘍和瘺管特別是小腿慢性潰瘍可發生鱗狀上皮增生,易癌變
⑧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進展為肝硬化,相當一部分可進一步進展為肝細胞性肝癌
非典型性增生:非典型性增生是上皮細胞異乎常態的增生,形態呈現一定程度的異型性,但不足以診斷為癌,多發生於皮膚或黏膜表面的鱗狀上皮,也可發生於腺上皮這種非典型性增生如累及2/3以上尚未達到全層的為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很難逆轉而發生癌變癌前病變常通過這種形式轉變為癌
原位癌:原位癌指黏膜鱗狀上皮層內或皮膚表皮內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幾乎累及或累及上皮的全層,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潤生長者稱為原位癌如子宮頸食管及皮膚的原位癌
2.間葉組織腫瘤(1)良性間葉組織腫瘤:這類腫瘤的分化成熟程度高,其組織結構細胞形態硬度顏色等均與其發源的正常組織相似腫瘤生長慢,一般具有包膜常見的類型有以下幾種:1)纖維瘤:瘤組織內的膠原纖維排成束狀,互相編織,纖維間含有纖維細胞,外觀呈結節狀,與周圍組織分界明顯,有包膜,切面呈灰白色常見於四肢及軀乾的皮下此瘤生長緩慢,手術摘除後不再復發
2)脂肪瘤:好發於背肩頸及四肢近端的皮下組織,外觀為扁圓形或分葉狀,有包膜,質地柔軟,色淡黃,有正常的脂肪組織的油膩感鏡下結構與正常脂肪組織的區別在於脂肪瘤有包膜瘤組織分葉大小不規則,並有不均等的纖維組織間隔存在脂肪瘤一般無明顯症狀,但也有引起局部疼痛症狀者,很少惡變,手術易切除
3)脈管瘤:可分為血管瘤淋巴管瘤其中以血管瘤最為常見多為先天性發生,所以常見於兒童血管瘤全身都可發生,但以皮膚最為常見血管瘤可分為毛細血管瘤(由增生的毛細血管構成)海綿狀血管瘤(由擴張的血竇構成)及混合性血管瘤(即兩種改變並存)海綿狀血管瘤肉眼觀為地圖狀邊界清楚的無包膜紫紅色病損,呈浸潤性生長在皮膚或黏膜可呈突起的鮮紅腫塊,或呈暗紅色或紫紅色腫塊,壓之退色淋巴管瘤由增生的淋巴管構成,內含淋巴液淋巴管呈囊性擴張並互相融合,內含大量淋巴液,稱為囊性水瘤,此瘤多見於小兒
4)平滑肌瘤:常見於子宮胃腸瘤組織由形態比較一致的梭形平滑肌細胞組成
細胞排列成束狀互相編織,核呈長桿狀,兩端鈍圓,核分裂像少見
5)骨瘤:常見於頭面骨及下頜骨,也可累及四肢骨鏡下可見骨瘤由成熟的骨質組成,但失去其正常的骨質結構和排列方向
6)軟骨瘤:分為外生性軟骨瘤和內生性軟骨瘤鏡下可見腫瘤由成熟的透明軟骨組成,呈不規則的分葉狀切面呈淡藍色或銀白色,半透明,可有鈣化和囊性變
(2)惡性間葉組織腫瘤:惡性間葉組織腫瘤統稱為肉瘤
癌與肉瘤的區別如下:1)癌的組織來源為上皮組織,肉瘤的組織來源為間葉組織
2)發病率:癌較常見,約為肉瘤的9倍,多見於40歲以上的成年人;肉瘤較少見,大多見於青少年
3)大體特點:癌質較硬色灰白較乾燥,肉瘤質軟色灰紅濕潤魚肉狀
4)組織學特點:癌多形成癌巢,實質與間質分界清楚,纖維組織有增生;肉瘤細胞多彌漫分布,實質與間質分界不清,間質內血管豐富,纖維組織少
5)網狀纖維:癌細胞間多無網狀纖維,肉瘤細胞間多有網狀纖維
6)免疫組織化學:癌細胞表達上皮標記(如細胞角蛋白),肉瘤細胞表達間葉標記(如波形蛋白)
7)轉移:癌多經淋巴道轉移,肉瘤多經血道轉移
常見惡性間葉組織腫瘤:1)纖維肉瘤:是肉瘤中常見的一種發生部位與纖維瘤相似,好發於四肢皮下組織
分化好的纖維肉瘤瘤細胞呈梭形,異型性小,與纖維瘤有些相似分化不好的纖維肉瘤則有明顯的異型性纖維肉瘤分化好者生長較慢,轉移和復發較少見,分化不好者生長較快,易發生轉移,切除後較易復發
2)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好發於下肢,其次是上肢深部軟組織及腹膜後,這是老年人最常見的軟組織肉瘤電鏡下,主要見成纖維細胞和組織細胞樣細胞此外還可見原始間葉細胞肌纖維母細胞黃色瘤細胞多核瘤巨細胞異型性非常明顯,核分裂像常見大多數腫瘤中可見中等量或多量的慢性炎性細胞浸潤有的區域可見纖維母細胞呈車輻狀,被認為有一定的診斷意義3)脂肪肉瘤:好發於大腿及腹膜後的軟組織深部,來自原始間葉組織,很少由皮下脂肪層發生多見於40歲以上的成人,極少見於青少年肉眼觀呈結節狀或分葉狀,表面常有一層假包膜,可似一般的脂肪瘤,切面可呈黏液樣外觀,或均勻一致呈魚肉狀本瘤的瘤細胞形態多種多樣,可見分化較差的星形梭形小圓形或呈明顯的異型性或多型性脂肪母細胞,胞漿內可見多少和大小不等的脂滴空泡,也可見分化成熟的脂肪細胞
4)橫紋肌肉瘤:常見於10歲以下兒童,好發於頭頸泌尿生殖道及腹膜後鏡下由不同階段的橫紋肌母細胞瘤組成根據瘤細胞的分化程度排列結構和大體特點可分為三種類型:胚胎性橫紋肌肉瘤腺泡狀橫紋肌肉瘤多型性橫紋肌肉瘤
5)平滑肌肉瘤:較多見於子宮和胃腸,患者多為中老年人鏡下見瘤細胞有不同程度異型性核分裂像的多少對判斷預後有重要意義
6)血管肉瘤:血管起源於血管內皮細胞,可發生於全身各器官和軟組織,尤以頭面部多見發生於軟組織的多見於皮膚,腫瘤內部易有壞死出血,有擴張的血管時,切面可呈海綿狀鏡下,分化較好者,瘤組織內血管形成明顯,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血管腔內皮細胞有不同程度的異型性,可見核分裂像分化差的血管肉瘤,細胞常呈片團狀增生,形成不明顯的不典型的血管腔或僅呈裂隙狀,瘤細胞異型性明顯,核分裂像多見
7)骨肉瘤:起源於骨母細胞,常見於青少年,好發於四肢長骨,尤其是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X線可見特徵性的Codman三角和日光放射狀影像
8)軟骨肉瘤:起源於軟骨母細胞,好發於盆骨,年齡多在40~70歲鏡下見軟骨基質中散布有異型性的軟骨細胞出現較多的雙核巨核和多核瘤巨細胞
(3)神經外胚葉源性腫瘤1)視網膜母細胞瘤:起源於視網膜胚基的惡性腫瘤,常見於3歲以下的嬰幼兒,是一種常染色體性遺傳病,並有家族史大多數發生在單側眼,但也可雙眼發生,肉眼觀呈黃白色或黃色的結節狀腫物,切面有明顯的出血和壞死,並可見鈣化點鏡下可見腫瘤由小圓細胞構成,常只見核而胞漿不明顯,瘤細胞有時圍繞一空腔呈放射狀排列,形成菊形團轉移一般不常見
2)色素痣與黑色素瘤:色素痣為良性錯構瘤性畸形的增生性病變,按其在皮膚組織內發生部位的不同,可分為交界痣皮內痣混合痣三種黑色素瘤是一種能產生黑色素的高度惡性腫瘤大多見於30歲以上成人可由交界痣惡變而來,也可以一開始就是惡性鏡下可見瘤細胞呈巢狀條索狀或腺泡樣排列
(4)多種組織構成的惡性腫瘤:腫瘤的實質由兩種以上不同類型的組織構成,稱為混合瘤常見的有畸胎瘤腎胚胎瘤癌肉瘤
1)畸胎瘤:根據組織分化成熟程度不同可分為良性畸胎瘤和惡性畸胎瘤根據外觀可分為囊性和實性良性畸胎瘤又稱為皮樣囊腫,多見於卵巢,呈囊狀惡性畸胎瘤多為實性,在睾丸比卵巢多見容易發生轉移,可轉移到盆腔及遠處器官畸胎瘤還可見於縱隔骶尾部腹膜後松果體等處
2)腎胚胎瘤:又稱為腎母細胞瘤或Wilms瘤,由腎內殘留的未成熟胚胎組織發展而來,多見於5歲以下的兒童,腫瘤成分多樣,除見由瘤細胞呈巢團狀排列,類似幼稚的腎小球腎小管樣結構此外,還可見到黏液組織橫紋肌軟骨等
3)癌肉瘤:同一種腫瘤中既有癌的成分又有肉瘤的成分
3、常見腫瘤有哪些?
1.上皮性腫瘤
(1)良性上皮性腫瘤
1)乳頭狀瘤:腫瘤向表面外生性生長形成乳頭狀突起,並可呈菜花狀或絨毛狀外觀,由覆蓋上皮發生腫瘤的根部較狹窄形成蒂與正常組織相連鏡下每一乳頭都由具有血管的分支狀間質組成軸心,其表面覆蓋的增生上皮因其起源部位不同,可為鱗狀上皮柱狀上皮或移行上皮在外耳道陰莖及膀胱和結腸的乳頭狀瘤較易轉變為乳頭狀癌
2)腺瘤:由腺上皮發生的良性腫瘤,黏膜腺的腺瘤多呈息肉狀,腺器官內腺瘤呈結節狀,且常有包膜,與周圍正常組織分界清晰,結構與起始腺體十分相似,常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能分泌漿液和黏液,常見於甲狀腺涎腺卵巢乳腺等處
根據腺瘤的組成成分或形態特點,可將腺瘤分為囊腺瘤纖維腺瘤多形性腺瘤和息肉狀腺瘤等類型
①囊腺瘤是由於腺瘤組織中的腺體分泌物淤積,腺腔逐漸擴張並互相融合成大小不等的囊腔,因而得名主要見於卵巢,偶見於甲狀腺及胰腺,卵巢囊腺瘤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黏液性囊腺瘤,常為多房性,囊壁光滑,少有乳頭狀增生另一種是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瘤,腺上皮向囊腔內呈乳頭狀增生,並分泌漿液,所以稱為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瘤
②纖維腺瘤是女性乳腺最常見的良性腫瘤,除腺上皮細胞增生外,同時還伴有纖維結締組織增生這種腫瘤是女性常見的良性腫瘤
③多形性腺瘤好發於涎腺,特別是腮腺,過去常稱為混合瘤由腺組織黏液樣及軟骨樣組織等多種成分混合而成本瘤生長緩慢,但切除後常易復發
④息肉狀腺瘤發生於黏膜,呈息肉狀,有蒂與黏膜相連,多見於直腸其中表面呈乳頭狀或絨毛狀的惡變率較高結腸多發性腺癌性息肉病常有家族遺傳性,不但癌變率較高,並易早期發生癌變
(2)惡性上皮組織腫瘤:惡性上皮組織腫瘤統稱為癌,多見於40歲以上的人群,常以浸潤性生長為主,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發生於皮膚黏膜表面者呈息肉狀或菜花狀,表面常有壞死及潰瘍形成,發生在器官內者為不規則的結節狀癌早期一般經淋巴道轉移,到晚期才發生血道轉移這與間葉組織惡性腫瘤有區別,惡性間葉組織腫瘤主要先經血道轉移癌的常見類型有以下幾種:1)鱗狀細胞癌:常發生於原有鱗狀上皮覆蓋部位,如皮膚口腔唇子宮頸陰道食管陰莖等,也可發生於鱗狀上皮化生的部位如支氣管膽囊腎盂等處,正常時雖不由鱗狀上皮覆蓋,但可通過鱗狀化生而發生鱗狀細胞癌肉眼呈菜花狀,可向深層浸潤生長分化好的鱗狀細胞癌可在鏡下觀察,層狀角化物稱為「癌珠」,分化較差的鱗癌無角化珠形成,甚至也無細胞間橋,瘤細胞呈明顯的異型性並見較多的核分裂像
2)基底細胞癌:多見於老年人面部,如眼瞼頰及鼻翼等處,由該處的原始上皮細胞或基底細胞發生癌巢主要由濃染的基底細胞樣的癌細胞構成基底細胞癌生長緩慢,表面常形成潰瘍,並可浸潤破壞局部的深層組織,但很少發生轉移基底細胞癌對放射治療敏感,臨床呈低度惡性經過
3)移行上皮癌:膀胱腎盂等處移行上皮易發生,呈乳頭狀多發性,可潰破形成潰瘍或廣泛浸潤膀胱壁鏡下,癌細胞似移形上皮,呈多層排列,異型性明顯
4)腺上皮癌:較多見於胃腸膽囊子宮體等是腺上皮發生的惡性腫瘤,分化較好的具有腺樣結構的稱為腺癌,分化差的常形成實體性癌巢,不形成腺腔的稱為實體癌
分泌黏液較多的稱為黏液癌,又稱膠體癌,常見於胃和大腸鏡下可見黏液聚集於癌細胞內,將核擠向一側,使該細胞呈印戒狀,稱為印戒細胞
5)癌前病變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癌前病變:是指某些具有癌變的潛在可能性的病變,如長期存在不及時治療就有可能轉變為癌常見的癌前病變有:①黏膜白斑:常見於口腔外陰等處黏膜由於鱗狀上皮的過度增生和過度角化並有一定異型性,長期不愈可轉變為鱗狀細胞癌
②慢性子宮頸炎伴宮頸糜爛:這是婦科常見疾患,是在慢性宮頸炎基礎上,宮頸陰道部的鱗狀上皮被來自子宮頸管內膜的單層柱狀上皮取代,可以轉變為宮頸鱗狀細胞癌
③直腸結腸的腺瘤性息肉:單發多發均可發生癌變,有家族史的多發者,更易發生癌變
④乳腺增生性纖維囊性變:常因內分泌失調引起,伴有導管內乳頭狀增生者易發生癌變
⑤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胃黏膜上皮的腸上皮化生可發生癌變慢性胃潰瘍長期不愈,也可發生癌變,其癌變率大約為1%
⑥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在反復潰瘍和黏膜增生的基礎上可發生結腸腺癌
⑦皮膚慢性潰瘍:經久不愈的皮膚潰瘍和瘺管特別是小腿慢性潰瘍可發生鱗狀上皮增生,易癌變
⑧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進展為肝硬化,相當一部分可進一步進展為肝細胞性肝癌
非典型性增生:非典型性增生是上皮細胞異乎常態的增生,形態呈現一定程度的異型性,但不足以診斷為癌,多發生於皮膚或黏膜表面的鱗狀上皮,也可發生於腺上皮這種非典型性增生如累及2/3以上尚未達到全層的為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很難逆轉而發生癌變癌前病變常通過這種形式轉變為癌
原位癌:原位癌指黏膜鱗狀上皮層內或皮膚表皮內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幾乎累及或累及上皮的全層,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潤生長者稱為原位癌如子宮頸食管及皮膚的原位癌
2.間葉組織腫瘤(1)良性間葉組織腫瘤:這類腫瘤的分化成熟程度高,其組織結構細胞形態硬度顏色等均與其發源的正常組織相似腫瘤生長慢,一般具有包膜常見的類型有以下幾種:1)纖維瘤:瘤組織內的膠原纖維排成束狀,互相編織,纖維間含有纖維細胞,外觀呈結節狀,與周圍組織分界明顯,有包膜,切面呈灰白色常見於四肢及軀乾的皮下此瘤生長緩慢,手術摘除後不再復發
2)脂肪瘤:好發於背肩頸及四肢近端的皮下組織,外觀為扁圓形或分葉狀,有包膜,質地柔軟,色淡黃,有正常的脂肪組織的油膩感鏡下結構與正常脂肪組織的區別在於脂肪瘤有包膜瘤組織分葉大小不規則,並有不均等的纖維組織間隔存在脂肪瘤一般無明顯症狀,但也有引起局部疼痛症狀者,很少惡變,手術易切除
3)脈管瘤:可分為血管瘤淋巴管瘤其中以血管瘤最為常見多為先天性發生,所以常見於兒童血管瘤全身都可發生,但以皮膚最為常見血管瘤可分為毛細血管瘤(由增生的毛細血管構成)海綿狀血管瘤(由擴張的血竇構成)及混合性血管瘤(即兩種改變並存)海綿狀血管瘤肉眼觀為地圖狀邊界清楚的無包膜紫紅色病損,呈浸潤性生長在皮膚或黏膜可呈突起的鮮紅腫塊,或呈暗紅色或紫紅色腫塊,壓之退色淋巴管瘤由增生的淋巴管構成,內含淋巴液淋巴管呈囊性擴張並互相融合,內含大量淋巴液,稱為囊性水瘤,此瘤多見於小兒
4)平滑肌瘤:常見於子宮胃腸瘤組織由形態比較一致的梭形平滑肌細胞組成
細胞排列成束狀互相編織,核呈長桿狀,兩端鈍圓,核分裂像少見
5)骨瘤:常見於頭面骨及下頜骨,也可累及四肢骨鏡下可見骨瘤由成熟的骨質組成,但失去其正常的骨質結構和排列方向
6)軟骨瘤:分為外生性軟骨瘤和內生性軟骨瘤鏡下可見腫瘤由成熟的透明軟骨組成,呈不規則的分葉狀切面呈淡藍色或銀白色,半透明,可有鈣化和囊性變
(2)惡性間葉組織腫瘤:惡性間葉組織腫瘤統稱為肉瘤
癌與肉瘤的區別如下:1)癌的組織來源為上皮組織,肉瘤的組織來源為間葉組織
2)發病率:癌較常見,約為肉瘤的9倍,多見於40歲以上的成年人;肉瘤較少見,大多見於青少年
3)大體特點:癌質較硬色灰白較乾燥,肉瘤質軟色灰紅濕潤魚肉狀
4)組織學特點:癌多形成癌巢,實質與間質分界清楚,纖維組織有增生;肉瘤細胞多彌漫分布,實質與間質分界不清,間質內血管豐富,纖維組織少
5)網狀纖維:癌細胞間多無網狀纖維,肉瘤細胞間多有網狀纖維
6)免疫組織化學:癌細胞表達上皮標記(如細胞角蛋白),肉瘤細胞表達間葉標記(如波形蛋白)
7)轉移:癌多經淋巴道轉移,肉瘤多經血道轉移
常見惡性間葉組織腫瘤:1)纖維肉瘤:是肉瘤中常見的一種發生部位與纖維瘤相似,好發於四肢皮下組織
分化好的纖維肉瘤瘤細胞呈梭形,異型性小,與纖維瘤有些相似分化不好的纖維肉瘤則有明顯的異型性纖維肉瘤分化好者生長較慢,轉移和復發較少見,分化不好者生長較快,易發生轉移,切除後較易復發
2)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好發於下肢,其次是上肢深部軟組織及腹膜後,這是老年人最常見的軟組織肉瘤電鏡下,主要見成纖維細胞和組織細胞樣細胞此外還可見原始間葉細胞肌纖維母細胞黃色瘤細胞多核瘤巨細胞異型性非常明顯,核分裂像常見大多數腫瘤中可見中等量或多量的慢性炎性細胞浸潤有的區域可見纖維母細胞呈車輻狀,被認為有一定的診斷意義3)脂肪肉瘤:好發於大腿及腹膜後的軟組織深部,來自原始間葉組織,很少由皮下脂肪層發生多見於40歲以上的成人,極少見於青少年肉眼觀呈結節狀或分葉狀,表面常有一層假包膜,可似一般的脂肪瘤,切面可呈黏液樣外觀,或均勻一致呈魚肉狀本瘤的瘤細胞形態多種多樣,可見分化較差的星形梭形小圓形或呈明顯的異型性或多型性脂肪母細胞,胞漿內可見多少和大小不等的脂滴空泡,也可見分化成熟的脂肪細胞
4)橫紋肌肉瘤:常見於10歲以下兒童,好發於頭頸泌尿生殖道及腹膜後鏡下由不同階段的橫紋肌母細胞瘤組成根據瘤細胞的分化程度排列結構和大體特點可分為三種類型:胚胎性橫紋肌肉瘤腺泡狀橫紋肌肉瘤多型性橫紋肌肉瘤
5)平滑肌肉瘤:較多見於子宮和胃腸,患者多為中老年人鏡下見瘤細胞有不同程度異型性核分裂像的多少對判斷預後有重要意義
6)血管肉瘤:血管起源於血管內皮細胞,可發生於全身各器官和軟組織,尤以頭面部多見發生於軟組織的多見於皮膚,腫瘤內部易有壞死出血,有擴張的血管時,切面可呈海綿狀鏡下,分化較好者,瘤組織內血管形成明顯,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血管腔內皮細胞有不同程度的異型性,可見核分裂像分化差的血管肉瘤,細胞常呈片團狀增生,形成不明顯的不典型的血管腔或僅呈裂隙狀,瘤細胞異型性明顯,核分裂像多見
7)骨肉瘤:起源於骨母細胞,常見於青少年,好發於四肢長骨,尤其是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X線可見特徵性的Codman三角和日光放射狀影像
8)軟骨肉瘤:起源於軟骨母細胞,好發於盆骨,年齡多在40~70歲鏡下見軟骨基質中散布有異型性的軟骨細胞出現較多的雙核巨核和多核瘤巨細胞
(3)神經外胚葉源性腫瘤1)視網膜母細胞瘤:起源於視網膜胚基的惡性腫瘤,常見於3歲以下的嬰幼兒,是一種常染色體性遺傳病,並有家族史大多數發生在單側眼,但也可雙眼發生,肉眼觀呈黃白色或黃色的結節狀腫物,切面有明顯的出血和壞死,並可見鈣化點鏡下可見腫瘤由小圓細胞構成,常只見核而胞漿不明顯,瘤細胞有時圍繞一空腔呈放射狀排列,形成菊形團轉移一般不常見
2)色素痣與黑色素瘤:色素痣為良性錯構瘤性畸形的增生性病變,按其在皮膚組織內發生部位的不同,可分為交界痣皮內痣混合痣三種黑色素瘤是一種能產生黑色素的高度惡性腫瘤大多見於30歲以上成人可由交界痣惡變而來,也可以一開始就是惡性鏡下可見瘤細胞呈巢狀條索狀或腺泡樣排列
(4)多種組織構成的惡性腫瘤:腫瘤的實質由兩種以上不同類型的組織構成,稱為混合瘤常見的有畸胎瘤腎胚胎瘤癌肉瘤
1)畸胎瘤:根據組織分化成熟程度不同可分為良性畸胎瘤和惡性畸胎瘤根據外觀可分為囊性和實性良性畸胎瘤又稱為皮樣囊腫,多見於卵巢,呈囊狀惡性畸胎瘤多為實性,在睾丸比卵巢多見容易發生轉移,可轉移到盆腔及遠處器官畸胎瘤還可見於縱隔骶尾部腹膜後松果體等處
2)腎胚胎瘤:又稱為腎母細胞瘤或Wilms瘤,由腎內殘留的未成熟胚胎組織發展而來,多見於5歲以下的兒童,腫瘤成分多樣,除見由瘤細胞呈巢團狀排列,類似幼稚的腎小球腎小管樣結構此外,還可見到黏液組織橫紋肌軟骨等
3)癌肉瘤:同一種腫瘤中既有癌的成分又有肉瘤的成分
4、纖維肉瘤
不應吃油膩辛辣食品,多做運動,少彎腰,下意識地不擠壓腹部。
至於別的我也不太了解,以上的你做到了,會有助於腹部恢復的。
5、組織纖維瘤
纖維瘤(fibroma)多見於皮下,生長緩慢,一般較小、邊緣清楚、表面光滑、質地較硬、可以推動。若混有其他成分,則成為纖維肌瘤、纖維腺瘤、纖維脂肪瘤等。纖維瘤、尤其是腹壁肌肉內的硬纖維瘤(desmoid)可惡變,應盡早手術完整切除。
纖維瘤有以下幾種類型。a.黃色纖維瘤:好發於軀干、上臂近端的真皮層或皮下,常起自外傷或搔癢後的小丘疹,腫塊硬,邊緣不清,因伴有內出血,含鐵血黃素,呈深咖啡色,瘤灶若超過1cm、生長較快,應疑為纖維肉瘤變,手術切除須徹底。b.隆突性皮纖維肉瘤:位於真皮層,突出體表,表麵皮膚光滑,形似疤痕疙瘩,好發於軀干,低度惡性,具假包膜,切除後易復發,多次復發惡性度增高,可血行轉移,應盡早切除含足夠多正常皮膚和深部相鄰筋膜的瘤灶。c.帶狀纖維瘤:腹壁肌肉因外傷或產傷後修復性增生所成,無明顯包膜,宜手術切除。
纖維瘤病是來源於纖維組織的腫瘤。發病率為軟組織良性腫瘤的1.37%。腫瘤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的大肌肉,以腹壁的腹直肌及其鄰近肌肉的腱膜最為常見,好發於妊娠期和妊娠後期。腹壁外者則多見於男性,好發於肩胛部,股部和臀部。發病年齡多在30~50歲,兒童和青少年也不少見。本症發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外傷、激素和遺傳因素有關。
纖維瘤病為來源於肌肉、腱膜、筋膜而富於膠原成分的纖維組織腫瘤。病理形成為良性或低度惡性。但腫瘤無包膜,呈浸潤性生長,有明顯的惡性生物學行為,就是頑固多次復發,但極少遠處轉移。復發率為25~57%。復發時間多在術後1月~1年,甚至可達10年以上,所以這類腫瘤又稱侵襲性纖維瘤病。多次復發,可致病變累及范圍更加廣泛,而出現不可抑制的生長,侵犯重要器官而危及生命。
鏡下見腫瘤含有豐富的膠原纖維,病變無包膜,與周圍組織無界限,有時將周圍組織包括在病變中,核分裂罕見,毛細血管及脂肪細胞較少見。少數復發病例可出現纖維肉瘤的形態變化。
腫瘤位於深部組織,無明顯自覺症狀或稍有不適感。生長緩慢。形狀不規則或呈橢圓形,其長徑與受累肌纖維方向一致。腫瘤的大小與病程長短有關,直徑從數厘米到十幾厘米。腫瘤周界不清,表面光滑,無壓痛,質堅韌如橡皮。與侵犯肌肉的縱向較固定,而橫向稍能移動,與皮膚無粘連。巨大腫瘤可影響活動和壓迫神經。
瘤體不大,大多位於皮下組織內,生長緩慢,質硬,表面光華,邊界清楚,與皮膚無粘連,有一定活動度。主要是外科手術廣泛切除。放射治療和應用激素在個別病例可抑制腫瘤生長,但一般認為不能作為主要的治療手段,可作為無法手術者的姑息治療。
一手術要點 本症雖具有多次復發的惡性生物學行為,但手術廣泛徹底的切除,可杜絕復發。
1.術中冰凍切片檢查 大多數病人術前雖已擬診為本病,但主要根據術中冰凍切片證實。
2.必須廣泛切除 切除范圍必須有一定的廣度及深度。應該包括腫瘤周圍3~5cm的正常皮膚,肌肉、肌腱等組織及其深面一定的正常組織。如腫瘤侵及骨膜或腹膜,應一並切除。如腫瘤包繞著重要的血管和神經,應作銳分離,必要時可作血管移植。嚴重掌握截肢及半骨盆截肢的適應症。
3.必須掌握組織移植的治療手段 腫瘤廣泛切除,常造成局部軟組織的缺損及重要組織裸露,必須應用組織移植修復局部。反之,只有掌握了組織移植的治療手段,方能為腫瘤手術根治創造條件。
二修復方法 纖維瘤病廣泛切除後,常有肌肉缺損或大血管神經裸露,骨、關節的外露及軟骨組織缺損,局部肌皮瓣或肌瓣的修復最為理想。其優點為:①血運豐富,易成活。②操作簡便。③立即一次修復缺損。④抗感染力強。⑤組織豐厚,可為良好的襯墊,可起緩沖的作用。⑥旋轉弧度較大,便於各方向的轉移,若形成島狀肌皮瓣,可達180º的轉位。茲將好好部位手術後缺損的肌皮瓣修復方法分述如下:
1.臀部腫塊根治術後,常有坐骨神經裸露,髂骨外露,均需較厚的組織修復,可採用闊筋膜張肌皮瓣進行立即轉移,其營養血管為旋股外側動脈的橫文,從肌肉的上中1/3交界處進入肌皮瓣。肌皮瓣長寬比例可達15×35~40cm,供區一期縫合。
2.股內側腫塊根治術後,較深的軟組織缺損或大血管的暴露時,也可採用闊筋膜張肌骨皮瓣修復。
3.股外側腫塊術後,可應用股薄肌肌皮瓣修復,其血管蒂為旋股內側動脈或股深動脈的分支,從肌肉的上1/3進入該瓣,長寬比例為6×24cm,供區一期縫合。
4.腘窩部腫塊切除後,常有腘動靜脈及腘神經的外露,時有腫物包繞血管神經束,如能銳性分離神經,鈍性分離血管,則肢體就能保留。可應用對側的腓腸肌內側頭肌皮瓣轉移,交腿姿勢固定。其血管蒂為腘動脈在膝關節水平分出的腓腸內側血管,自該肌上極進入肌肉,皮瓣長寬比例可達8×25cm。供區植皮消滅創面。
5.肩胛部好發於大於圓肌腫塊切除後,應用下斜方肌島狀皮瓣修復,其營養血管為頸橫動脈淺支的降支,皮瓣長寬比例可達10×15cm。供區一期縫合。
6.腹壁腫物切除術後,網織物修補,皮膚缺損少,可直接拉攏縫合;缺損過多,可應用對側腹壁淺島狀皮瓣修復,加壓包紮。
給我加分呦
6、上皮樣血管肉瘤與上皮樣肉瘤是同一腫瘤嗎?【上皮樣血管肉瘤或上皮樣肉瘤】
同屬於間葉組織腫瘤,其共性是,手術易復發,放化療不敏感。建議密切隨訪觀察,如再有復發找我們聯系。
(郭志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7、求高手翻譯一篇英語論文!!!!!!!!
Cytology of soft tissue tumors: Cy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soft tissue tumors
有關軟組織腫瘤的細胞學:軟組織腫瘤在細胞學上的分類
Manoj Kumar Choudhuri (名字)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B S Medical College, Bankura, West Bengal, India
BS醫學院,病理學系,印度西孟加拉Bankura
Depending on existing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of any disease changes from time to time, as is the case with soft tissue tumors. The WHO classification of soft tissue tumors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69 and was revised twice in 1994 and 2002.
根據現存的知識,對於」疾病的變化」所做的分類,一直隨時間在改變。對軟組織腫瘤所做的分類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軟組織腫瘤所做的分類,最先發表於1969年,並分別於1994與2002年做過修訂。
Following are some of the major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latest classification: [1],[2]
以下是」最新分類』上出現的一些主要改變。
Fibroblastic tumor / so-called fibrohistiocytic tumor : The most striking change in this group is that 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 has lost its glory and has been relegated to an "undifferentiated pleomorphic sarcoma." Myxoid fibrous histiocytoma has been replaced with "myxofibrosarcoma," which represents the most common soft tissue sarcoma in elderly indivials.
纖維組織母細胞腫瘤/即所謂的纖維組繊球性腫瘤(fibrohistiocytic tumor):
這個群組最顯著的改變在於,惡性纖維所構成的組織細胞瘤已經不像過去那樣意義非凡,現已被貶為一種」未分化多形性肉瘤(undifferentiated pleomorphic sarcoma)」。 粘液樣纖維構成的組織細胞瘤(myxoid fibrous histiocytoma)已經被黏液纖維肉瘤(myxofibrosarcoma)所取代,這是老年人最常見的軟組織肉瘤。
Smooth muscle tumor and skeletal muscle tumors : There has been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is group.
平滑肌腫瘤與骨骼肌腫瘤:這個群組並未有明顯的改變。
Adipocytic tumors : A well 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 has no malignant potential, thus, "atypical lipomatous tumor" is the preferred term when the tumors arise at extremities and other surgically amenable sites. However, the term, "well 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 is reserved for tumors arising in the retroperitoneum and mediastinum. Incomplete resection results in local recurrence even in the absence of dedifferentiation. Myolipoma and chondroid lipoma are two new entities included in the recent classification.
脂肪細胞腫瘤:是一種不具惡性潛能的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因此,不典型脂肪瘤樣腫瘤(atypical lipomatous tumor)這個名稱被採用,因為腫瘤發生在身體末端如四肢,以及其它適合外科手術的地方。然而,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well 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這個名稱,則是被用於發生在後腹腔與縱膈腔的腫瘤。即使在沒有」失分化」的情況下,切除不完整將導致局部性再發。肌脂瘤(myolipoma)與軟骨樣脂肪瘤(chondroid lipoma)是新加入分類中的兩個種類。
Pericytic tumors : Some tumors previously categorized as hemangiopericytomas ar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solitary fibrous tumors." However, sinonasal hemangiopericytomas appear to be truly pericytic lesions. Large groups of pericytic / perivascular tumors have been renamed as "myopericytomas".
周細胞腫瘤:一些先前被歸類為血管外皮細胞瘤(hemangiopericytoma)的腫瘤,與孤立性纖維性腫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的區分不是很明顯。然而,鼻腔鼻竇血管外皮細胞瘤(sinonasal emangiopericytomas)看似真正周細胞的損害。
周細胞的大群組已被更名為肌周細胞瘤(myopericytomas)。
Vascular tumors : Spindle cell haemangioendotheliomas have been renamed as "spindle cell hemangiomas."
血管腫瘤:紡錘體細胞血管內皮瘤(Spindle cell haemangioendothelioma)已被更名為紡錘體細胞血管瘤(spindle cell hemangiomas)。
All of us appreciate that diagnosis by fine needle aspiration depends on pattern recognition. Thus, cy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soft tissue tumors is based on the principal pattern. Immunocytochemistry has been increasingly used in the recent past for further categorization of the lesions.
藉細針吸取所做的診斷,是依賴於對形態(pattern)的辨識。因此,細胞學對軟組織腫瘤的分類,就是根據」主要形態」(pattern)所建立的。免疫細胞化學於最近已經逐漸被使用在更進一步的器官損害之范疇內。
Soft tissue tumors are classified into five groups [3] on the basis of their cytological results:
根據細胞學上的結果,軟組織腫瘤被分為五個群組:
Pleomorphic pattern : The aspirate is richly cellular and there is a marked variation in cell size and shape. Nuclear pleomorphism is striking and some of the tumor cells show large nucleoli; bizzare tumor giant cells can be detected. Pleomorphic liposarcomas, pleomorphic undifferentiated sarcomas, and pleomorphic rhabdomyosarcomas belong to this group.
多形性形態:抽吸(aspirate)完全是細胞的,並且在細胞尺寸與形狀上有非常大的差異。細胞核多形性很突出,並且有些腫瘤細胞顯示有大細胞核;可偵測到怪異腫瘤巨大細胞。多形性脂肪肉瘤,多形性未分化肉瘤以及多形性橫紋肌肉瘤都屬於這個群組。
Spindle cell pattern : Spindle cells are shed as fascicles. A typical spindle cell has fusiform or ovoid nuclei; the cytoplasm is tapered, unipolar, or bipolar; mitotic figures are variable. Fibrosarcomas and leiomyosarcomas present with this classical spindle cell pattern.
紡錘體細胞形態:紡錘體細胞褪為叢團。典型的紡錘細胞呈紡綻狀,或者卵圓形細胞核。該細胞質一端寬一端較細,單極的,或雙極的;有絲分裂的外觀是易變的。纖維肉瘤與子宮肌肉瘤出現典形的紡錘細胞形態。
8、急需關於纖維肉瘤的資料,希望大家幫幫忙~
纖維肉瘤
【概述】
纖維肉瘤是由成纖維細胞和膠原纖維形成的腫瘤。
【發病機理】
纖維肉瘤可發生在損傷或燒傷瘢痕,骨髓炎瘺管和竇道,以及放射治療後(在放射治療後至少3年)。
【症狀和體征】
纖維肉瘤並不多見(約占所有軟組織肉瘤的10%)。可在任何性別及年齡中發病,但一般在30~70歲間的發病率較高,平均發病年齡為45歲左右,很少在10歲前發病。部分為先天性發病者。
纖維肉瘤最常發病的部位為大腿,其次順序為,軀干及其它四肢骨。肢體的遠側部位,包括手部和足部可能是兒童纖維肉瘤的好發部位,但在成人卻罕見。
腫瘤絕大多數位於淺筋膜的深層,表現為單一的球形腫塊,有時呈分葉狀。通常生長較快(但並非都很快)。有時,腫瘤在幾周內倍增。某些屬於先天性類型的腫瘤在出生時其形體即已相當大。質地較硬,邊緣相當清楚。在晚期,可能與骨骼粘連,也可使皮膚潰爛向外呈蘑菇狀生長。有時可壓迫神經干,但絕大多數病例幾乎或完全無疼痛症狀(神經干受壓者除外)。
【X線檢查】
在個別病例中,顯示鈣化影。病變可能侵蝕其附近的骨骼。動脈造影,CT和MRI等檢查所顯示的特徵與其他類型的大部分肉瘤相似。
【病理表現】
腫瘤位置較深,為一具有分葉的球形腫塊,有時(特別是在腫瘤形體較小時)具有假囊。在腫瘤切面上的外觀和質地均依其膠原的不同含量而各異;在富含細胞的區域內,呈松軟的腦髓樣組織外觀。在膠原型的纖維肉瘤中,組織的質地較硬且富含纖維。一般不出現類似於纖維樣瘤的腱膜樣病變,同時,還可能含有粘液樣區。
腫瘤全部由梭形細胞組成。細胞具有一帶尖端的核,並產生網狀和膠原纖維。電鏡檢查顯示,胞漿內存在膠原絲。在分化較差時,膠原被限制為一薄的網狀纖維,圍繞每一個細胞,並可被銀染色。在其分化相當好時,膠原含量豐富,可經三色染色藍色並伴有粗糙的纖維。細胞和纖維可形成平行排列的束,但常常互相糾結和定向地呈「人字型」。纖維肉瘤按其惡性的程度可分為不同等級(作者分為2~4級)。分化如何與組織學方面的惡性程度成反比的負相關關系。
確定惡性程度的組織學根據如下:細胞的間變、有絲分裂指數、以及膠原產生的多少和密度是評定纖維肉瘤惡性程度的重要指標。Ⅰ級分化最好,表現為細胞少,比正常纖維細胞的核稍大,染色過深,有絲分裂不多,並含豐富的膠原,因此,⒈級的惡性程度最低,而與纖維樣瘤非常近似。Ⅳ級的分化最差,再現為細胞最多,高度間變,有時含有形狀奇特的成份。有比分裂多,而膠原纖維少。此型最像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然而應予說明的是,即使在分化最差的纖維肉瘤中,呈嚴重多形性並伴有巨大核或多核的肉瘤樣細胞,實際上很少見到。除上述Ⅰ級和Ⅳ級這兩種極端性的分級有可能與纖維性腫瘤和多形性肉瘤混淆外,纖維肉瘤最常見和典型的改變為Ⅱ級和Ⅲ級。由於兩者均具有不同數量的單一的梭形細胞成份和人字形的組織結構,因而較易確診和鑒別。
組織學方面的分級,在整個腫瘤中是相同的,而且即使在復發及轉移的病灶中也不改變。
有時,纖維肉瘤存在粘液樣區域,細胞間物質具有粘蛋白顏色,但在透明質酸處理後即消失。特別是在腫瘤周圍可見炎性浸潤現象。
與其他組織相比,纖維肉瘤具有典型的侵襲性和蔓延性。目視觀察下可見到假囊。
【診斷】
纖維肉瘤具有比較均勻一致的組織學特徵。為了避免與其他腫瘤相混淆,需要在病灶中的許多部分切取組織學標本。
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的發病年齡較大,其組織學特徵為螺環式的組織結構,伴有巨大的多核腫瘤細胞,其胞漿豐富,強嗜酸性,有時呈泡沫狀,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也可能存在顯著的膠原化區,並伴有緻密的纖維——透明蛋白物質,其中同樣包埋散在的細胞。然而,所不同的是,這些病變區存在螺環形的組織結構。並常與細胞豐富區相聯合,同時可呈現類似於上述多形性細胞的外觀。
與惡性神經鞘瘤的鑒別診斷要點在於後者的組織結構比較細致(基於單純組織學的觀察不可能進行鑒別)。臨床上,惡性神經鞘瘤常有源自神經干或與特徵性神經纖維瘤病同時存在的劇烈疼痛。在組織學方面,細胞很少排列為清晰的人字形纖維束,而更多地成為螺旋狀或柵欄狀。此外,還可能有來自惡性神經鞘瘤和良性神經纖維瘤的過渡型病變。
與梭形細胞單相滑膜肉瘤的鑒別也可能很困難。
除上述鑒別診斷外,纖維肉瘤尚須與平滑肌肉瘤鑒別,但實際上,由於所有肉瘤均具有梭形細胞,因而單純從組織學方面進行鑒別並無大的臨床實用價值。與良性腫瘤或其他局部惡性腫瘤的鑒別則很必要。例如結節性筋膜炎的病變為小的結節性腫塊。其生長迅速,而無緻密的「人」字形組織結構。雖然纖維肉瘤具有顯著的粘液樣成份及一定量炎性紊亂的組織結構,同時也存在有絲分裂現象,但並不影響鑒別診斷,因為盡管結節性筋膜炎也經常存在以上現象,但後者不論在形體、所在部位、生長速度,以及無緻密的「人」字形結構等方面均具有其與纖維肉瘤不同的組織學特徵。
纖維樣腫瘤的改變與分化良好的Ⅰ級纖維肉瘤類似。事實上,兩者之間的鑒別診斷非常困難。支持纖維樣瘤診斷的依據是其細胞結構不厚,核的染色不深,而且幾乎無有絲分裂現象,同時還含有豐富而稠密的膠原萬分。纖維樣腫瘤和Ⅰ級肉瘤的鑒別診斷,還應結合對其臨床資料和病變進程的分析研究,同時,更應根據大量而廣泛組織標本的組織學研究,因為支持纖維樣腫瘤或Ⅰ級纖維肉瘤診斷的組織學變化,可在同一腫瘤中同時出現。
【治療】
在成年期,當行邊緣切除或切除范圍不夠廣泛時,常可局部復發。大多數文獻報道其復發率約為50%,而且約60%的病例可發生轉移。當局部復發後,其轉移的發生率也相應增高。一般多轉移到肺、骨骼和肝臟。淋巴轉移者很少(少於5%)。Ⅰ~Ⅱ級的生存率為60%,Ⅲ級和Ⅳ級約為30%。對纖維肉瘤的治療主要為手術切除,對成年病例,腫瘤切除應徹底,而對兒童病例要求則不如成人者高。切除邊緣應廣泛。對成年患者及Ⅲ~Ⅳ級纖維肉瘤適於行根治性邊緣切除術。
放射療法和化療僅能取得中等或多變而不恆定的治療效果。所以只能作為輔助性治療,特別是適宜於對Ⅲ至Ⅳ級纖維肉瘤的處理。
【預後】
纖維肉瘤的預後取決於其組織學的分級和年齡。10歲以下兒童的預後明顯較好。兒童與成人的復發率大致相同,但轉移較少,一般可少於10%。
9、脂肪肉瘤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導讀]根據細胞成分的不同,脂肪肉瘤又可分為:①高分化脂肪肉瘤,也稱脂肪瘤樣脂肪肉瘤;②粘液型脂肪肉瘤;③圓細胞型脂肪肉瘤;④多形型脂肪肉瘤;⑤未分化型脂肪肉瘤。脂肪肉瘤在軟組織肉瘤中屬中等惡性程度腫瘤5年生存率可達35%~40%,約40%~50%的脂肪肉瘤發生肺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