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軟組織損傷和症狀表現有哪些
軟組織損傷早期症狀?軟組織損傷症狀有什麼表現?1.閉合性損傷
損傷部位無開放性創口,軟組織損傷的症狀有軟組織腫脹,皮下瘀血,並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程度不等的功能障礙,如開口困難。
2.開放性損傷
有明顯的開放性創口,創緣可因致傷原因不同而各異,如入口小而傷道深的刺傷;邊緣整齊的切割傷;創面大而不整齊的撕裂傷等。軟組織損傷的表現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可同時伴有面部神經、血管及涎腺導管的損傷。
詳細
軟組織損傷後,機體為維持自身環境穩定,可迅速產生局部和全身性的一系列防禦性反應。當創傷反應超過機體自身調節能力時,便可出現相應症狀。
局部表現
1.疼痛:軟組織損傷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疼痛感,2~3天後可逐漸緩解。若疼痛加重或出現持續性疼痛,表示有感染可能。伴有內臟損傷時,疼痛常定位不明確,故在確診前慎用止痛葯。
2.腫脹:因出血及創傷性炎症性滲出所致,常伴有局部瘀斑或血腫。腫脹嚴重時,可致使局部組織或遠端肢體出現壓迫性血供障礙,表現為皮溫降低、顏色蒼白等。
3.功能障礙:因解剖結構破壞、疼痛及炎性反應所致,但因創傷程度及部位不同,功能障礙的程度也會不一樣。
4.傷口或創面:是軟組織開放性創傷特有的徵象,一般可分為清潔傷口、污染傷口和感染性傷口3類。
全身表現
1.發熱:創傷出血或組織壞死分解產物吸收,可導致體溫升高,一般在38℃左右。若合並感染時,可出現高熱。
2.生命體征的變化:創傷後釋放炎症介質、出血、疼痛及精神緊張等因素,均可引起脈搏和心率增快、血壓稍高或下降、呼吸深快等表現。
3.其他:因失血、失液,患者可有口渴、尿少、疲倦及失眠等症狀
2、頦下軟組織【軟組織】
首先感謝您的信任!根據您提供的資料,考慮淋巴結炎的可能比較大,請問您有口鼻咽喉炎症嗎?有無牙齦出血,牙齒疼痛,口腔潰瘍,口內異味史,有無進食辛辣刺激食物,有無煙酒嗜好?如果有,可進一步證實為淋巴結炎。
手術治療似乎沒有必要,因為即便切除了腫大淋巴結,也不能治癒您的炎症。堅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少食辛辣,飲食清淡有營養,按時進食)和生活習慣(不抽煙酗酒,按時作息),腫大淋巴結可能會退縮。
(湖北省腫瘤醫院王亞秋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3、人體的軟組織都包含什麼呢?如果從皮下開始按照從外至內的順序,都有哪些呢?
人體的軟組織是指人體的皮膚、皮下組織、肌肉、肌腱、韌帶丶 關節囊、滑膜囊、神經、血管等。 軟組織是比較重要的一個人體組織。從頸部神經的後支開始,較厚的皮支是較大的枕神經和第三枕神經。 枕大神經:它是第二頸神經後支的一個分支,在斜方肌上中線下方較淺,枕動脈的分支向上延伸至枕部皮膚。 第三枕神經:它是第三頸神經的分支,穿過斜方肌並延伸到頸部的上部皮膚。
4、軟組織到底指的是什麼
軟組織是指人體的皮膚、皮下組織、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滑膜囊,神經、血管等。這些組織在受到外力作用下,發生機能或結構的異常,稱軟組織損傷。分急性損傷,慢性損傷。急性損傷分扭傷、挫傷、拉傷。慢性損傷稱陳傷、勞損。臨床表現為疼痛、功能障礙、肌肉痙攣、關節僵硬,關節囊萎縮,肌肉萎縮,神經肌肉粘連,畸形等。軟組織損傷後可能出現的並發症有:血管舒縮功能紊亂引起的持久性局部發熱和腫脹、營養性紊亂引起的肌萎縮、韌帶鬆弛引起的關節不穩定、損傷性關節炎、關節周圍骨化、關節內游離體等。
5、人身體里的軟組織是指?
凡人體的皮膚、皮下淺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韌帶、關節囊、滑膜囊、椎間盤、周圍神經血管等組織稱為軟組織。
6、皮下軟組織內見多個低回聲團塊,其中一個大小約15.4mm*6.3mm,邊界尚清。
你好,這可能是皮下脂肪瘤。此病最常見於頸、肩、背、臀和乳房及肢體的皮下組織,面部、頭皮、陰囊和陰唇,其次為腹膜後及胃腸壁等處;極少數可出現於原來無脂肪組織的部位.皮下脂肪瘤一般不用治療,但較大而且妨礙身體其它功能、有自覺症狀者,可先採用中醫保守治療的方法,能取得一定效果。具體治則可以健脾益氣、理氣化痰為主,方用二陳湯加減。黨參、姜半夏、雲苓、薑汁炒竹茄各12g,陳皮、炒白術、炒白芥子、皂刺、制香附各10g,絲瓜絡、山慈菇、膽南星、炒二丑各6g,水煎,日服1劑,分3次服。加減:腫塊難消加黃芪、白葯子、土貝母、陳皮;皮疹在肩背加羌活;在軀干加鬱金、柴胡;在腰骶加炒杜仲、川牛膝。 外治:可取山慈菇,醋磨濃汁、外塗患處,每天3~5次,直至腫物消失。你可以感受一下腫塊邊界是否清晰,是否可推動。是的話基本確定。
7、皮下組織的皮下組織結構
皮下組織屬於間葉組織,主要組成成分為脂肪細胞、纖維間隔和血管。此外,皮下組織內尚分布有淋巴管、神經、汗腺體以及毛囊(乳頭部)。脂肪細胞為圓形或卵圓形,平均直徑約為94微米,大者可達120微米。胞質內充滿脂質、少數線粒體和較多游離核糖體,胞核擠向邊緣切變扁平。脂肪細胞聚集,想成大小不一的脂肪小葉,其間以纖維間隔為界(脂肪小葉間隔)。皮下組織內富有血管,由小葉間隔小動脈分支形成毛細血管,伸入脂肪小葉並圍繞著每個脂肪細胞。毛細血管基底膜於脂肪細胞胞膜緊密接觸,有助於血液循環和脂質的輸送。皮下組織分布於真皮和肌膜,上方於真皮、下方與肌膜密接,光不予體表,形成所謂脂肪層,占體重的18%。其厚度因體表部位、年齡、性別、內分泌、營養和健康狀態等而有明顯差異。
脂肪細胞內所含脂質主要為中性脂肪(三醯甘油),有棕櫚酸、硬脂酸和油酸等脂肪酸組成。還含有2%以下的膽固醇,10%-30%的水,皮下組織內富有血管,由小葉間隔內小動脈分支形成毛細血管,伸入脂肪小葉並圍繞每個脂肪細胞。
和其他脊椎動物一樣,人體尚存在另一種脂肪——棕色脂肪(brown fat),形態和功能均不同於上述脂肪組織。棕色脂肪細胞很小致敬為2-40微米,多角形,胞質呈顆粒裝,含多數小的脂肪滴。在胚胎期棕色脂肪主要分布於肩胛間區。人體冬眠瘤(hibernoma)細胞頗似棕色脂肪細胞,在嚙齒動物和冬眠動物體內,棕色脂肪可能是一種產熱組織。有資料報道,長期在寒冷區勞動生活的成年人體內有褐色脂肪組織再生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