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置換術後康復意義或理由

髖關節置換術後康復意義或理由

發布時間:2021-07-24 07:01:02

1、髖關節置換術後康復的健康教育

1.患者在活動時髖關節屈伸不能>90°,避免負重,不坐矮凳,不做下蹲動作,回不過度內旋或外旋答下肢,不側身睡覺。
2.上樓時健肢先上,拐隨其後或同時跟進,下樓時拐先下,患肢隨後,健肢最後。
3.盡量避免以下動作:髖關節內收、內旋位時自坐位站起;雙膝並攏、雙足分開時,身體向患側傾斜,去取東西、接電話等;翹二郎腿和坐位穿鞋;入廁時坐便桶過低,或沙發過矮,健側翻身不當時患側髖關節過於伸直、內收內旋位。

2、髖關節置換手術後的康復訓練

縣級醫院確實是不該去做,雖然這個手術在中國是很承受的,但是醫生的技術和手術室條件確實對手術的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縣級醫院做的手術你要多關注怕感染。而且你們在縣級醫院做的手術應該是聚乙烯的材料,所以在保證盡量不要產生骨質酥鬆和肌肉萎縮之外盡量少磨損,因為磨損顆粒造成的骨溶解也是非常麻煩的問題。要是骨質缺失嚴重的話就要去大型醫院先做植骨才能返修,所以花費也就要十幾萬以上了、、、

3、髖關節置換術後康復的治療

<

4、全髖置換術的目的

全髖置換術的目的:

年滿50歲以上具有下列適應症者,可行全髖置換,對50歲以下者應慎重。

髖臼破壞重或有明顯退變,疼痛重,關節活動受限明顯,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

風濕性髖關節炎,關節強直,病變穩定,但膝關節活動良好者。

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和陳舊性股骨頸骨折並發股骨頭壞死,並嚴重變形,塌陷和繼發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股骨頭置換術、全髖置換術、髖關節融合術失敗者。

全髖關節由人工髖臼和人工股骨頭組成。過去二者均用金屬,實踐症明並發症多,現已不用。

5、髖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護理原則

術後康復訓練

2.1 術後第1周 術後當日即穿「丁字鞋」,術後第2天開始進行膝部按摩,可進行患側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和抗阻活動。術後3~5天行患側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並且進行患側髖、膝關節被動活動。通過雙肘支撐,在他人幫助下或雙手握住床上方的吊環挺起上半身,臀部抬離床面,保持10~15s,重復5~10次。術後第5天,在膝下墊枕使髖彎曲10°~20°,然後以膝部為支點做挺髖動作,即抬臀動作。

2.2 術後第2周 鼓勵患者在無痛范圍下進行主動的患髖膝屈伸能力訓練;屈髖度數為45°~60°或<30°,可在患肢下放置一滑板,患側足跟置於空心圓墊上在滑板上做下肢屈伸運動,在無痛范圍內加強患側髖周圍肌群和股四頭肌的力量性訓練;可逐漸抬高床頭的高度,直至患者能在床上半坐位,外側入路切口的患者,半坐時間逐漸延長(30~60min)。一天可重復進行多次,為坐站練習做好准備。有條件可用直立床訓練;繼續進行床邊體位轉換訓練,包括:半坐―躺轉換練習、坐―站轉換練習、卧―站體位轉換、在平行杠或四腳助行器內進行健腿支撐三點式步行,轉體訓練等。

2.3 術後第3周 做四點支撐半橋運動,即在雙肘及雙下肢屈曲位支撐下抬臀並在空中保持10s,重復進行10~20次,每個動作要求緩慢進行;加強步行訓練,開始在平行杠內進行,將步行周期中的擺動期和支撐期分解進行,分別進行前後交替邁步訓練,並逐漸過渡到步行訓練;平行杠內的步行平穩順利,則應過渡到拐杖步行,有條件進行減重步行;繼續加強患側股四頭肌漸進行抗阻訓練,不斷提高患側下肢的肌力;改善及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教患者藉助一些輔助設備獨立完成日常的穿褲、穿鞋襪、洗澡、移動、取物等,以減少患者患髖的彎曲度數;必要時進行適當的環境改造,如加高床、椅、座廁的高度,坐椅兩邊最好有扶手以方便患者坐立,讓患者盡量睡硬板床,穿松緊鞋和寬松褲,以方便患者完成動作。

2.4 術後4周~3個月 逐漸改善患髖的活動范圍,增加患髖的負重能力,使人工置換的髖關節功能逐漸接近正常水平,達到全面康復的目的。注意在3個月內,持拐步行、過障礙時患者腿僅為觸地式部分負重,上下樓梯活動,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以減少髖的彎曲和負重,還可以在運動平板上進一步改善步態、步速和步行的距離,提高患者實地步行的能力,最後過渡到棄杖步行。

6、髖關節置換的髖關節置換術後康復訓練

術後第1周 術後當日即穿「丁字鞋」,術後第2天開始進行膝部按摩,可進行患側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和抗阻活動。術後3~5天行患側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並且進行患側髖、膝關節被動活動。通過雙肘支撐,在他人幫助下或雙手握住床上方的吊環挺起上半身,臀部抬離床面,保持10~15s,重復5~10次。術後第5天,在膝下墊枕使髖彎曲10°~20°,然後以膝部為支點做挺髖動作,即抬臀動作。
術後第2周 鼓勵患者在無痛范圍下進行主動的患髖膝屈伸能力訓練;屈髖度數為45°~60°或<30°,可在患肢下放置一滑板,患側足跟置於空心圓墊上在滑板上做下肢屈伸運動,在無痛范圍內加強患側髖周圍肌群和股四頭肌的力量性訓練;可逐漸抬高床頭的高度,直至患者能在床上半坐位,外側入路切口的患者,半坐時間逐漸延長(30~60min)。一天可重復進行多次,為坐站練習做好准備。有條件可用直立床訓練;繼續進行床邊體位轉換訓練,包括:半坐―躺轉換練習、坐―站轉換練習、卧―站體位轉換、在平行杠或四腳助行器內進行健腿支撐三點式步行,轉體訓練等。
術後第3周 做四點支撐半橋運動,即在雙肘及雙下肢屈曲位支撐下抬臀並在空中保持10s,重復進行10~20次,每個動作要求緩慢進行;加強步行訓練,開始在平行杠內進行,將步行周期中的擺動期和支撐期分解進行,分別進行前後交替邁步訓練,並逐漸過渡到步行訓練;平行杠內的步行平穩順利,則應過渡到拐杖步行,有條件進行減重步行;繼續加強患側股四頭肌漸進行抗阻訓練,不斷提高患側下肢的肌力;改善及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教患者藉助一些輔助設備獨立完成日常的穿褲、穿鞋襪、洗澡、移動、取物等,以減少患者患髖的彎曲度數;必要時進行適當的環境改造,如加高床、椅、座廁的高度,坐椅兩邊最好有扶手以方便患者坐立,讓患者盡量睡硬板床,穿松緊鞋和寬松褲,以方便患者完成動作。
術後4周~3個月 逐漸改善患髖的活動范圍,增加患髖的負重能力,使人工置換的髖關節功能逐漸接近正常水平,達到全面康復的目的。注意在3個月內,持拐步行、過障礙時患者腿僅為觸地式部分負重,上下樓梯活動,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以減少髖的彎曲和負重,還可以在運動平板上進一步改善步態、步速和步行的距離,提高患者實地步行的能力,最後過渡到棄杖步行。

與髖關節置換術後康復意義或理由相關的內容